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部队大院撑起了中国半个娱乐圈

yingyinc 2018-6-8 20:46

北京部队大院撑起了中国半个娱乐圈

北京部队大院撑起了中国半个娱乐圈
[url]https://mp.weixin.qq.com/s/PoGS6mG25SzaTf0zFZ7lXw[/url]

北京部队大院撑起了中国半个娱乐圈

新新史海春秋  前天

稍微梳理一下,北京部队大院出身的子弟基本上撑起了娱乐圈的半边天。


来源:鲁风儒韵

部队大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其他国家很少见,倒是海峡对岸的“眷村”跟这挺像。不过“眷村”如果跟北京的部队大院比起来,能寒碜死。

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件事是要稳定国家局面。靠什么稳定?靠军队。

当时所有的军种(兵种),以及跟军队相关的大院都需要有一个立足之地,就选中了北京西郊。

当时有一种观点是希望老北京城一丁点儿都不改变,建立一个新北京城,定在石景山地区,今天还有老人把石景山地区叫新北京,就是这个意思。

假如当时真按照这个设计来建设北京,估计如今的北京更像北平。不像现在,人们只能在雪后的故宫找寻一丝北平的痕迹。

在老北京城与新北京城之间,存在着一个大院聚集区。这个聚集区以天安门为中心向西推进,空军大院是第一家,依次是海军大院、装甲兵、通讯兵、铁道兵、各种政治学院和军事学院等。

这些大院都是“跑马占地”得来的。空军大院非常大,大院的南侧接近莲花池,全部是铁丝网。栽几个桩子拉上铁丝网,这块地就是大院的了。第二位是海军大院。它和空军大院几乎门对门,中间有一条大马路。毛泽东对空军的题字很有意思,叫“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一进空军大院,就能看到大影壁上的字。海军大影壁上写着什么呢?依然是毛的手书——“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一句很平实的话,没有空军大院那么文绉绉。

直到如今,我国空军拦截个美国战斗机之类的,新闻标题还会出现“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这样的字眼。



空军大院为何排在第一家呢,这就足以见得毛泽东对空军的重视程度。毕竟在解放战争期间吃了空军薄弱的亏了,因此建国之后,优先发展空军。那时候空军大院接听电话不说“喂”,上来就是一句“全力以赴”,如果对方接不上下一句,直接就不给你转接电话。马未都就出身于空军大院,这些故事都是他讲的。

按照一些学者的定义,大院子弟是建国后在北京党政军机关大院长大的干部子弟,以50、60后为生力军,部分40后做补充,“文革”在京各大高校、中学的派系斗争在当代中国文化、政治版图上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落和现象,比如有考据派一直强调中国摇滚出自大院子弟。毕竟中国摇滚的教父级人物崔健就出身于空政文工团。当年一群三环内有2套房的人们一起摇着手呐喊着“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很多人说中国没有贵族,我倒是觉得北京部队大院子弟就是中国的第一批贵族。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阶层的后代,有知识有文化有信息,比胡同长大的北京土著不知优越到哪里去了。



马未都在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凭借着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一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一炮走红,并成功进入了文学圈。之后作为出版社的编辑,马未都帮助王朔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好像是《空中小姐》还是什么来着。当然后来又陆续挖掘出了时至今日都有影响力的一批作家:刘震云、莫言、苏童等,这都是后话了。可以说马未都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新中国文学的半边天。
那时候马未都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写文章以及当编辑,然后拿着稿费到北京周边收古董,那时候中国普遍温饱都没解决,老百姓天真淳朴,你给他10块钱,他就能把秦始皇的夜壶送给你,还能赠送一根乾隆皇帝的大烟袋。

马未都后来从文学圈转型到收藏界,肯定是尝到收藏里面的甜头了。写文章才赚几个钱,充其量不过是马老对于收藏的一块敲门砖而已。现在马老以一己之力建成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包括杭州和厦门的分馆,里面估计一多半的无价之宝都是用当年的稿费换的。那些跟他交易过的老乡如果知道那些东西那么值钱,肯定肠子都悔青了。



王朔出身于军委训练总监部大院,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统管全军军事训练和院校工作的总部。按照马未都的说法,王朔这个部队大院非常不入流,因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空军大院排第一,王朔出身的这个训练总监部大院差不多得排到末尾,一看就是不受待见。

当然,尽管王朔的部队大院不入流,但是最能代表北京文学的非王朔莫属,毕竟“我是流氓我怕谁”。 1988年,王朔彻底迎来他个人的巅峰,他的 4部作品在这年被同时搬上银幕,《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气 》《顽主》《轮回》,文学界、娱乐届不约而同的称1988年为王朔年。

上世纪80年代,由王朔、马未都、刘震云 、莫言、海岩、史铁生等发起成立的中国首家民间影视创作机构——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成员名单几乎囊括了80年代中国大陆文坛几乎全部重要作家,堪称国内最早的编剧工会。随后推出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也捧红了葛优葛大爷。

当然还有那部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万人空巷的《渴望》。

那时候的冯小刚还只是一个美工,机缘巧合认识王朔之后,便视王朔为人生偶像及精神导师,依靠自己的高情商和会来事,成功俘获王朔芳心。王朔为人仗义,一身江湖豪气,视金钱如粪土,对冯小刚处处提携。1993年,冯小刚能够和郑晓龙联合执导姜文主演的《北京人在纽约》,其实就是王朔力排众议给冯小刚的机会。



跟后来王朔一手把还在上大学的徐静蕾拉进“京圈”如出一辙。

当然,这个郑晓龙也是部队大院出身,他是来自于总后大院,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陈凯歌的老婆陈红也是这个院的。陈凯歌也是部队大院出身,他在自传《少年凯歌》里面描述过一个场景,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带头批斗过他的军人父亲,事后回忆起来可以说悔恨终生。那段写的非常好,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很多人评价,这些导演里面就属陈凯歌的文学功底最深。陈凯歌前妻是倪萍,前前妻是洪晃。洪晃的母亲是章含之,曾经当过毛泽东的英文老师,外祖父是曾和鲁迅打过笔墨官司的著名文人章士钊,可谓家世显赫。

当然,陈凯歌还是陈赫的表舅。《爱情公寓》红得发紫,结果最后只红了一个陈赫,更尴尬的是,陈赫是靠在《跑男》里面耍贱红的。足以见得,《爱情公寓》的影响力与《武林外传》比起来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陈凯歌在93年拍了一部《霸王别姬》,豆瓣评分9.5,在豆瓣华语电影TOP100里面排名第一。

后来郑晓龙拍了几部电视剧都挺红的,《幸福像花儿一样》《金婚》《甄嬛传》《芈月传》,把孙俪这么一个在《情深深雨蒙蒙》里面给赵薇伴舞连个正脸都没有的舞蹈演员,捧成了一代娘娘。据孙俪讲,拍《情深深雨蒙蒙》的时候,能偷偷穿一下赵薇在剧中的鞋子,都能美上天。



那时候他们一伙人吃饭,冯小刚都是处于末席,这个位置在我们山东叫做“扒席口”,就是服务员上菜的时候你要负责接菜,捎带着端茶倒水。那时候冯小刚的外号叫做“冯裤子”。2006年,同是部队大院出身的叶京,把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改编成励志情感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里面对“冯裤子”极尽挖苦之事,主要是讽刺当年冯小刚这段跟王朔的往事。

当年还在中戏上学的白百合凭借此剧一炮蹿红,之后嫁给了陈羽凡。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有两个角色高洋和高晋,其实这俩人的原型就是王中军王中磊。这兄弟俩也是大院出身,上个世纪末,那是一个万元户都非常罕见的年代,王中军在美国留学期间兼职当外卖小哥,赚了10万美金,回国后创立华谊兄弟,后来把冯小刚招入麾下。2014年,王中军以3.77亿人民币的高价拍得梵高的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然后王中军就天天在家吃着10块钱的牛排,一抬头就能看见这幅4亿人民币的名画。

也不知道当年王中军在送外卖的时候有没有被资本主义国家人民投诉过。

早些年的时候,冯小刚和叶京是一个圈里混的。叶京是王朔的发小,一块撒尿活泥巴长大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起倒卖过电子表,在五棵松一起开过北京第一家川菜馆。因此叶京就有些看不起冯小刚。

1997年,冯小刚把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为《甲方乙方》,并号称是贺岁喜剧。叶京客串出演生活富裕闲得蛋疼的大款尤老板,后来被葛优送到贫苦农村,把全村的鸡都吃了。后来据说是冯小刚因为这部片中需要坦克,但是自己借不到,只能巴结叶京,然后依靠叶京的关系,从坦克团无偿借调来一个营的坦克。

坐在坦克里面演巴顿将军的是英达,英达的父亲英若诚是正红旗赫舍里氏,曾任文化部副部长。英达前妻是宋丹丹,后来两人分别出轨后离婚。暂且不表。

2015年,著名导演冯小刚竟然凭借《老炮儿》获得金马奖影帝,执导该片的是管虎。管虎也是大院出身,老家是山东平邑的。《老炮儿》里面有个镜头,六爷施舍给一个小姑娘200块钱,后来小姑娘真把钱从山东平邑寄过来,管虎不漏声色地把家乡人民给美化了一把。

管虎另外一大价值是发掘了50亿影帝黄渤。2000年,黄渤还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岛小哥,因形象比较亲民,被管虎看中出演了他执导的电视电影《上车,走吧》。后来在2005年,又出演了管虎导演的电视剧《生存之民工》。这部电视剧当年是在山东齐鲁电视台播出的,那时候我就被管虎写实的风格给震撼了,尽管那时候的我还很小。

1994年,演员姜文改编了王朔的《动物凶猛》,导演了个人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从88年到94年,也没几年的工夫,王朔已经从巅峰跌落,处于风口浪尖,因此这部片,姜文都不敢署王朔的名字。

姜文的父亲姜洪齐是一位部队干部,曾参加抗美援朝。姜文也是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

王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客串了一把“小混蛋”这个角色,威风凛凛。这个角色后来在刘烨、孙俪主演的《血色浪漫》里面也出现过一次,据说小混蛋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过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豆瓣华语电影TOP100里面排名第13位,豆瓣评分8.7分,也让18岁的夏雨成为威尼斯电影节最年轻的影帝。

姜文硬生生地把《动物凶猛》拍成了《美国往事》。



当然不得不说1994年对于电影来说是个神奇的年份,因为那一年出现了无数经典电影,国外的有《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狮子王》《这个杀手不太冷》,华语电影有《大话西游》《东邪西毒》《活着》。

稍微梳理一下,北京部队大院出身的子弟基本上已经撑起了娱乐圈的半边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部队大院撑起了中国半个娱乐圈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