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8-6-4 21:45
《情深深雨濛濛》:缺乏逻辑自洽的爱情已难以说服我们
《情深深雨濛濛》:缺乏逻辑自洽的爱情已难以说服我们,但它毕竟是不可磨灭的童年回忆
[url]https://mp.weixin.qq.com/s/BXWdqbWhNwuaaazurdKHgw[/url]
《情深深雨濛濛》:缺乏逻辑自洽的爱情已难以说服我们,但它毕竟是不可磨灭的童年回忆
原创: 张月寒 三联生活周刊 今天
最近,老剧重温+引发新感慨,似乎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在熟悉的配乐和人物中,有些东西会异常坚挺地浮上来。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掺杂了怀旧、念旧、忆青春、逃避成年后丑恶现实的综合情感,某种程度上,它又是优美动人的。
《情深深雨濛濛》剧照
最近《情深深雨濛濛》重新翻热,原因或就在于此。原著是琼瑶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部饱含青春忧郁的小说。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本身年龄就不大,因此原著不可避免有年少时的局限,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样子。2001年于大陆重新翻拍时,琼瑶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充满青春困惑和不甘的写作者了。于是大陆电视剧版相对圆润、团圆,依萍的人物性格也因此有了更长时间的打磨,较原著,已是丰满多了。
《烟雨濛濛》原著的城市背景,是台北。过气军阀在台北,失势却又要保持昔日荣光地活下去,这一点其实蛮符合时代背景的,类似调调可参见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有这样一种往日余勇、今日英雄老矣的全篇基调存在,那么,黑豹子对于儿女的家暴,乃至后来依萍顶撞后反而引起他欣赏的情绪脉络,才是合理的、也是经得起分析的。对于父女关系的解读,原著中反而是勾勒得比较饱满,电视剧由于将大量笔墨用于爱情的刻画,就衰弱了。这是我觉得颇为可惜的一点。
《情深深雨濛濛》剧照
电视剧中进化的是,将何书桓和陆依萍互相吸引的基础,由原著中的“聊文学”改为电视剧中一种类似性格张力上的吸引,这其实更符合现实。试想如果2001年你看见书桓和依萍在探讨某部作品“散文诗的意味过重”,也确实有点奇怪。然而,轻视文学是时代发展多么悲哀的一点。2001年的女主角,已经不需要读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才能去撩汉了。
可是,删去聊文学的情节,也使电视剧失去了一个比较有文化的隐喻。原著中书桓和依萍第一次见面,依萍就表示了自己对《呼啸山庄》的热爱。这一点一度让学外国文学的何书桓很是奇怪:这么漂亮的女孩子怎么会喜欢这么阴暗的作品?电视剧将原著中依萍用《呼啸山庄》寓示自己复仇之心的这一段删去了,这其实有点失色啊。
勃朗特姐妹的作品对琼瑶一度影响很深。《烟雨濛濛》依萍的报复心明显试图趋向《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利夫,包括最后整个大悲剧的结局。而《庭院深深》中很明显的一场大火、家庭女教师等情节,又是呼之欲出的《简爱》。
《烟雨濛濛》是琼瑶年轻时写的作品,所以在原著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年轻女子的自私,甚至幼稚。其结局也很像一种年轻人看待世界的特殊的眼光:一抹彻底的悲剧;认为只有极大的悲剧,才能成全自身对于爱情强烈性的渴望。如萍最后开枪自杀,雪姨携尔杰卷去陆振华所有财产逃跑,并毫不犹豫抛弃了她认为不争气的如萍、梦萍。虽然电视剧里相对大团圆、正义性的结局,更大众,但似乎原著的结局,才更符合这个故事的逻辑和人物性格发展。从小一直饱受虐凌、轻视的依萍母子,妈妈的软弱最终必然造就依萍报复和张扬的性格。而依萍和书桓间的爱情,虽然两人都是真的,但何书桓对如萍愧疚的刻画,其实才更符合他的性格弱点。最后如萍死了,书桓和依萍,当然更不可能走到一起。
很多人重看《情深深雨濛濛》会觉得自己当年看了一部假剧的原因就在于此:年少时的眼睛和未经事的心灵,顾不上仔细推敲人物性格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多年后看出端倪,也因为这是一部改编作品,编剧尽了很大努力去根据时代和主演本身当时的咖位进行改编。于是整部作品的逻辑自洽,就有些自顾不暇了。
如萍如今显得很“心机”,很“装”,也和演员本身的口音气质有关。电视剧把原著中的台北搬到了上海,于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台湾腔的女子,本身就有些跳戏;当她再把那些显得特别善良的台词说出来以后,那种“不知人间烟火的高贵样子”和接地气的依萍一比,确实让人喜欢不起来。特别是第3集,在经历了一段很扯的救猫情节以后,林心如扮演的如萍总结性地在镜头前迈近一步,然后煞有介事地说:“她抱着的不是一只猫,而是她整个世界。”
当时这段我是在咖啡馆戴耳机看的,旁边的人被我笑得莫名其妙。
以前,这种幼稚的语言是能够说服我们的,因为我们本身就不成熟。但多年后当你已经经历了生活,对很多事情,当然会有自己的观点。但我还是认为《情深深雨濛濛》是一部很好的童年回忆,不可磨灭。
不做很深的背景研究,也是琼瑶小说一贯的一个通病。当然高产作家也确实难以兼顾。不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为了创作《别名格蕾丝》,已经快成为当地史的一个专家了。《情深深雨濛濛》中我很刺目地看见何书桓对秦五爷信誓旦旦保证,“发表之前一定把稿子拿过来给您过目”。这……就违背了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底线啊。还擅自承诺采访对象随意增加版面,没和主编商量就说能连载。何书桓的人设,不是很有追求的新闻从业者吗?不是一心要用自己的笔,唤起当时在国家危亡时青年人肩上的责任吗?怎么随便见到一个上海开舞厅的大佬,就这么无底线地谄媚呢?
可是,《情深深雨濛濛》对于依萍性格的刻画,特别是前期,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如今重看我有一个很深的感悟就是,如果从人物性格角度分析,何书桓确实不是最适合陆依萍的对象。真正原因就像第11集依萍自己说的那样:你喜欢的,只是自己理想中的一个陆依萍,而并不是我。
那段是何书桓第一次对依萍表示失望。黑豹子得知女儿在大上海当歌女,前去质问、劝回。何书桓说自己看到了一个心痛的父亲,不理解依萍为什么那么铁石心肠、无动于衷,说自己”仿佛不认识她了”。
他喜欢上的,是当初那个在雨中神秘出现、身上伤痕累累的姑娘。第一次见面,她很弱小,和完美无忧的如萍不同,她瞬间勾起他的保护欲;第二次见面,在大上海的舞台,她光芒四射、艳压全场,这一次,是单纯的“色相”层面的吸引。然后随着发展,出现二萍并立的局面,这时他拥有选择权:一方面是乖乖女和看似完美的如萍,她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吸引力的维度也非常单一,远不如复杂神秘又在某一时刻透露出脆弱底色的依萍,来得激赏刺激。于是,何书桓选择了依萍。
可是后来,自第11集开始,当最初的新鲜和刺激已经渐渐淡化,依萍身上的“负担”,她的破损、矛盾第一次暴露在他眼前的时候,他其实就开始接受不了了,转而说出“不认识她、不理解她”这些其实很刺伤人的话。按照这部剧最初树立的依萍人设,或者更现代些的观点来看,依萍这时就应该果断跟何书桓分手,然后通过自己自立自强之路,选择更懂她的人、更合适的对象;或压根就不选择对象,靠自己在大上海良好的职业发展,充分谋划后路,在乱世中搏出一片天来。可惜,琼瑶某种程度上局限的价值观还是最终没能为“依萍”达到更远的纵深。琼本身还是认为一个女子一生中最大的拯救,是爱情。于是何书桓陆依萍杜飞陆如萍方瑜尔豪,被迫拥有较团圆结局。但很可惜,苍茫的人生并不是这样。
回忆的滤镜使我们看很多东西都有光环,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不愿醒来的梦。琼瑶也许也有自己一生不愿醒来的梦。但她能引着这么多人和她一起做梦,有些人还做了两次,是时代、是功力。总之,大家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