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妈妈,我知道你爱我,但你喜欢我吗?

yingyinc 2018-5-13 13:25

妈妈,我知道你爱我,但你喜欢我吗?

妈妈,我知道你爱我,但你喜欢我吗?
[url]https://mp.weixin.qq.com/s/qs7NyoyfnNwi4yuQKt7cgQ[/url]

妈妈,我知道你爱我,但你喜欢我吗?

原创 假装在纽约  2018-05-13
作者 小张

今天母亲节,想聊聊去年大热的美国电影《伯德小姐》,会有轻微剧透,没看过电影的朋友请谨慎阅读。

《伯德小姐》是一部青春片,主角当然就是这个即将中学毕业、给自己起了怪名字的女孩。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她高中最后一年的日常——社团,舞会,初恋,初吻,友情,谎言,诸如此类的琐碎。

按理说,这种讲述 coming of age 故事的类型片已经有太多的套路和模式可循,很难拍得出彩。

但好莱坞才女格蕾塔·葛韦格还是把这部她自编自导的处女作拍出了新意。


图右就是年轻的女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口碑和票房双双飘红,两个金球奖,外加入围最佳影片、导演、女主、女配、编剧五个分量最重的奥斯卡大奖,主流媒体更是异口同声地送上赞美之辞。

其中的奥妙就是,在讲述女主角的青春成长这条主线之外,影片里还安排了一条非常明显非常重要非常出彩的副线——女主角和母亲之间从抗争到和解的关系变化。

人类种种社会关系里,父母子女关系最持久,从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

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发自本能,似乎简单纯粹。

但其实仔细想想,亲情关系一点也不简单,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学会该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无论东西方社会都有无数人有同样的困扰。

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上,关于《伯德小姐》的评论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 relatable,意思是可以让人代入、产生共鸣。

豆瓣上,中国观众同样在说“感同身受”。

片子里描述的父母和子女之间那种既有爱意又互相角力的复杂关系,放之四海而皆准,让全世界的年轻人看了都心有戚戚焉。

就像豆瓣上一段评论说的:

青春期与原生家庭的冲突方式是普世的。年轻人与父母一辈的裂隙、争吵、代沟,无论文化差异如何,都会在一个特定时段以一种相差无几的方式表现出来。

94年的小花西尔莎·罗南扮演的女主,是一个平凡普通、但是又有点自命不凡的18岁女孩。



长相还算漂亮,放在人群里总有人会多看几眼,但又不是那种会让人人眼前一亮的惊艳,更不足以让她入选学校音乐剧的女主角,只能当个可有可无的龙套角色。

学习成绩普通,不够上耶鲁这样的顶级常青藤名校,但上个本地的城市学院还是绰绰有余,稍微跳一跳,也能够上纽约某所好学校的 waiting list。

家境就更普通了,父亲一把年纪突然被辞退需要重新找工作,母亲是医院的护工,斯坦福毕业的哥哥没找到工作只能在超市收银打零工,一家人二十多年没有换过房子。

但她不太普通的是,她内心自命不凡,自由不羁,不愿意被人控制,不愿意服从权威。

这样的性格,正是遗传自她的母亲。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母亲和女儿躺在同一张床上。相似的发型、睡衣和睡姿,如同复刻。



但也正因为如此,叛逆的女儿和母亲因为生活习惯和人生道路选择上的种种不同,而频繁地发生着各种矛盾。

母女俩几乎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不停地因为各种大事小事发生口角,前一秒钟还有说有笑,下一秒钟就开始了争吵。



在女儿看来,母亲出于关心而为自己做的种种要求和决定,都是对她的束缚。她极力想要做的,就是去摆脱这种控制。

当初母亲觉得公立学校比较乱,所以执意让她去读天主教高中,母亲还帮她规划好了未来要去的学校,萨克拉门托本地的城市学院,因为学费会比较低。

但她恰恰不喜欢自己出生长大的加州首府小城萨克拉门托,觉得这个地方沉闷无趣,缺乏人文气息,“那些在加州谈享乐的人,一定没有在萨克拉门托过过圣诞节”。

她向往纽约,向往东海岸,所以她瞒着母亲悄悄申请纽约的大学,想要彻底逃离萨克拉门托。



她不喜欢父母起的克里斯汀这个普通的名字,固执地要求所有人叫她 Lady Bird,希望自己像鸟一样能够远走高飞。

她甚至在考卷上都这样署名,还不厌其烦地对每一个人解释这是她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given to me by me”。

片子里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关键情节,母亲陪着女主去平价商店选购毕业舞会的服装。



女主试穿上自己喜欢的裙子,满怀期待地想要得到母亲的赞许和肯定。但一向爱挑剔的母亲说,你不觉得有点太粉红了吗?

女主一下子感到备受打击,说,你就不能称赞下我好看吗?我希望你能喜欢我一点啊。

更衣室外隔着门的母亲没有听清,含糊地回应道,我当然是爱你的。

于是女主反问说:我知道你爱我,可是你喜欢我吗?

人的感情太复杂了。

夫妻恋人之间,爱和喜欢这两件事在大概率上是一致的,只有互相喜欢的两个人才会相爱,相爱的人必然互相喜欢。

如果哪一天这两件事分离了出来,那只能说明爱情已经悄悄地转化成了亲情。

而在父母子女之间,爱和喜欢似乎是分开的。

爱是无法割舍的血缘,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喜欢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情感,受到很多别的因素影响,父母子女的爱并不必然就会转化成喜欢。

如果爱和喜欢出现了脱节,那冲突和分歧也就产生了。

但是,严格来说,这种脱节又是一种错觉:既然有爱,怎么可能没有喜欢呢?

伯德小姐之所以会有母亲不喜欢自己的错觉,是因为她和母亲的性格都过于强势而激烈。

她们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去和彼此争吵,既因为去哪里上大学这样的大事,也因为早上该谁煎鸡蛋、晚上衣服该怎么叠这样的小事。

任何一种感情都是需要通过某种仪式表达出来的。

伯德小姐和父亲的关系就非常融洽,父亲每天早上送她去学校,下车告别前会对彼此说我爱你——这就是一种仪式。

而她和母亲之间,缺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表达爱的仪式。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伯德小姐经历了种种事情以后,意识到自己以前过于自私和自我中心,因此她对母亲的态度也逐渐有所软化。



但真正的改变发生在她到纽约读大学以后,她在自己的行李箱里发现了一叠皱巴巴又被揉平的信纸,那是母亲写给她的若干封信。

原来,在她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确定要离开萨克拉门托到几千公里之外的纽约读大学后,母亲提笔给她写信。



“怀上你是个奇迹,我当时都已经42岁了……”

“我知道你现在的名字叫伯德小姐,我觉得这个名字还挺可爱的……”

“很抱歉我们吵架了,我爱你,我不是故意的……”



母亲写了一个又一个版本,但最后还是没有下定决心把信给她看。

是细心的父亲暗中把这些信留了下来,塞进了她的行李箱。

看完这些信的女主,郑重其事地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郑重其事地对母亲说了一句:我爱你。



在那一刻,仪式完成了。

她和母亲之间过往的所有争吵冷战都烟消云散,她和母亲实现了和解,也和自己实现了和解。

爱得到了确认,也就因此得以永固。

这就是我想说的,爱,是需要通过仪式表达出来的。

这种仪式可以是任何形式。写信是一种仪式,口头说我爱你是一种仪式,日常的陪伴也是一种仪式。

不管什么形式,仪式的存在本身至关重要。

如果你爱你的家人,你的父母,你的朋友,请不要吝啬对他们表达出你的爱。

请大胆地用一切形式,用一切仪式,说出你的爱。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在母亲节发这篇推送的一个原因:节日,也是一种仪式。

17世纪,英国人就开始了母亲节的传统,出门在外的年轻人会在这一天回家陪伴妈妈。

1913年,美国国会也确定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

现在母亲节在中国也开始慢慢地流行,我期待有一天它会变成一个人人都过的节日。

礼物也是过节的一部分。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年轻人除了给母亲送康乃馨,也流行送蛋糕以增加节日气氛。

眼泪水 2018-5-14 09:47

:flower: :flower: :flower:

礼物 2018-5-14 14:28

好文,我想看这个电影!

li兔兔 2018-5-14 21:28

看过了,很喜欢这个电影

babyjiajiamm 2018-5-15 11:06

回家就去看

qiuyun 2018-5-16 09:19

回复 4楼li兔兔 的帖子

哪里可以看,谢谢

li兔兔 2018-5-16 11:07

回复 6楼qiuyun 的帖子

我也是在朋友电脑上看的,应该有渠道下载吧,不太清楚呢:$

Cindymother 2018-5-17 13:09

装个月亮播放器APP里面有下载的

qiuyun 2018-5-17 14:27

回复 8楼Cindymother 的帖子

谢谢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妈妈,我知道你爱我,但你喜欢我吗?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