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女子图鉴》里,那十一个男人是不是太多了?

yingyinc 2018-4-23 22:17

《北京女子图鉴》里,那十一个男人是不是太多了?

《北京女子图鉴》里,那十一个男人是不是太多了?
[url]https://mp.weixin.qq.com/s/gOh-_nzj__u7Ey6npy9BYg[/url]

《北京女子图鉴》里,那十一个男人是不是太多了?||娱乐观
2018-04-15 侯虹斌 侯虹斌
戚薇主演的网剧《北京女子图鉴》一出来就引起争议不断。该剧买了日剧的《东京女子图鉴》的版权,完全本土化了,说的是一个北漂姑娘在北京逐渐成长的故事。

至于这部电视剧的质量如何,是否能表达出真实的北京女白领?评论太两极了,喜欢的说很好,讨厌的说糟糕,完全没办法达成共识。不过,至少话题性是足够了。



1/2
现在剧集才播了六集,我看了一些,颇为感概。从剧中来看,服饰化妆都符合人物贫寒、底层小白领的特征,细节如生活日常,场景也很有亲和力。演员的演技是过关的,整体水平均匀,并没有谁像一块小石子一样硌着大家。

争议都在于,陈可依(后改名为陈可)表现的北京女白领,这位“北漂”,是足够真实了呢,还是太悬浮了?是那些日常的细节和职场的磨难更感人呢,还是女主角的“玛丽苏”体质、先后吸引了十一位男士看上她的故事更“抓马(drama)”?它的质感和成色,够现实主义了吗?

这跟观众自己能否代入现场有关。



我觉得,陈可依刚来北京的无依无靠、一穷二白、格格不入,这种初阶女白领的窘态,还是表现得比较灵的。

陈可依在寒冷的北京夜里很孤单,打电话给在家乡的男朋友,对方却在电话里要求分手。她只好蜷缩着推着行李往前走,看到路边卖玉米的摊子,于是去买了一根热气腾腾的玉米取暖。

陈可依翻开钱包,发现自己只剩下一元了,连一根玉米也买不到,所以她只能求摊主卖给她半根玉米。陈可依坐在路边,吃着半根玉米,大声地痛哭了起来……



据说,戚薇这里是素颜演出的。她提着沉重的行李,摇摇摆摆上人行天桥那段,我也揪心起来了。因为我知道,同样是拎着行李箱,风风火火地去机场出差;跟拖着行李里的几乎全部身家、在自己的城市里“流亡”那种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陈可依不是为失恋难受,那一刻,她只是一只看不到前景、看不到出路的“丧家犬”。



北漂们,和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不难理解这种情绪。

我还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每次要走二十分钟才能走到公共汽车站、一旦塞车就要半小时才来就一辆;人多挤不上还得等下一趟;好不容易车来了我穿着高跟鞋背着两大包书,一路飞奔狂追公共汽车一边喊“师傅等等我”

——这些日子,太丧了。甚至连路上停留时间过长的红灯,我都觉得老天是故意为难我,因为脚底早已起了血泡,我只想哭。

不需要什么重大挫折,但像陈可依这样,连打个车都会为担心浪费钱进行漫长的心理建设;你看到的是日常生活艰辛的龃龉,让人生无可恋。

大家辛苦漂在北京,并不是只想生存的,更想要生活。



陈可依的闺密佳佳也不见得生活得多好,她住在一个只有窗子能收到手机信号的地下室里,但比起陈可依,她对生活的信心足多了,她为自己的生活找了方向和路径(虽然她的感觉不一定正确)。

为什么叫“北漂”?因为漂泊不定。你没有经济条件来挑选你喜欢的生活方式,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漂泊,并不知道水流向何方,一如轻薄桃花一样逐水流。

从追求生存,到追求生活;这种心理转变,陈可依是从为自己买了一只LV包开始的。这标准着她开始发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了,有了基本的对生活的掌握能力。



陈可依改名为陈可之后,仍然要面对狼狈不堪的现实:油腻的饭局上有当场表演f翻跟斗的姑娘;有家室的老总一边对她示好一边大谈自己老婆;被老板暗示性骚扰、又眼睁睁看着另一个类似她这样的姑娘因为接受交易而上位;各种勾心斗角的办公室政治……

当然,还有朴实的男友,送的一件“299包邮”的“LV睡裙”,上面还有一根漂着的长线头;以及男友吃自助餐撑到拉肚子——都让陈可深深的失望。

她不断地认知这个陌生的世界,一个完全在她的经验之外的世界,充满荒谬。但也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掌握了它的要诀,成长了。


2/2
可惜的是,《北京女子图鉴》还是忘不了男人。

从剧情的介绍当中来看,陈可身边陆续出现了十一位喜欢她、对她有好感的男人。这里,有她在小城里的男友,有在新公司认识的男友,有性骚扰她的男同学,有见她一面就为她买单、与她暧昧的老总,有觊觎她、试图潜规则她的老板,还有对她青眼有加的年轻精英……

不仅个个都会垂涎于她的美貌,而且她的各种工作和工作机会,都是不同的男性在不同的机遇下带给她的。

陈可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性骚扰她的老同学提供的;第二份工作,是去参加“油腻的老男人饭局”之后得到的;第二份工作当中,她遭遇了老板的性骚扰,跳槽去了陪同老板时认识的第三份工作;第三份工作当中,她碰到了富二代客户,有了感情瓜葛……



这也是大家争议最大的地方。换言之,陈可是依靠着巧妙地周旋在不同男性身边,获得她的事业进阶的。

我不喜欢这样的剧情走向。日剧《东京女子图鉴》里,野心勃勃的绫,经过很多男人,也在和不同的男人恋爱过程中往上爬;但她本人的事业,跟这些男人没有关系,她的奋斗并没有男人们的痕迹,恋爱和事业,是两条不同的轨迹。



为什么中国版的女白领,就变得这么怂,得了“没有男人会死”症?

说起来很悲观。你也可以理解为,女人事业发展是靠着男人情愿或不情愿的帮助起家,是有现实依据的。

毕竟,当今社会资源绝大部分都掌握在男性手中,而女性要成功,就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跟男性作交易,换取资源;既有可能像姚梅一样,不得不做别人的情妇,也可能像陈可一样,拒绝了,没落下什么好;还可能像那个女强人顾总一样,通过结婚离婚而赚下丰厚的身家财产。



再自强的女性,想有远大前程,还是得靠着与男性虚以委蛇。所以,反映生活的电视剧,无法逃离这些常规认知。

但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认知,而且是对女性能力的歧视和偏见。生活分明还有另一方面。

现实当中,我所知的那些独挡一面的女性,基本上都是靠着自己的专业能力、埋头苦干来的。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策划做得专不专业,能发多少篇PAPER,全都是硬标准,都是真刀实枪地拼出来的,跟男人没有一毛钱关系。甚至有些女性的能力已凌驾于同行男性之上。

而且,在某个领域做得较为出色的女性,具有不可替代性;男性与她的合作,对她的专业能力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她的“色”的兴趣。说难听一点,想找女人容易,想找一个有水平的合作搭档难;哪怕是下属,有大局观的男性也不愿冒犯和得罪能干的女下属。

在前进的路上,真正做大事的人,是不看性别,只问能力的。



拜托我们的影视编剧们,能否多一点现代意识?这个社会的发展,个人能力的进步,不是靠着谈情说爱,也不是靠勾心斗角胜出的。而且,不是所有的事业磨难都落在人际的复杂、人心的阴暗上,还有如何在技能的、技术的、市场的种种的突破上。这才是有智力难度的。

不仅是《北京女子图鉴》,我几乎没有在中国的其他都市白领剧上面,看到能具备这种思维的档次。

还有,现在的年轻女孩、中年少女们,大家已对谈恋爱这件事没啥兴趣,都只想着挣钱,想着各种各样的创业、风投、篇篇十万加,自播、短视频、做电商,或赶在四十岁之前评教授,或调去华东地区当老总——大家真的挺忙的,没有工夫耽迷于那十一个男人。

除了小城里刚来不懂事的陈可依这样的小姑娘,北京女性们只要瞄一眼就知道哪个男人想不安份了,根本不会接他的茬。

听说女性们跑得太快,编剧们就跟不上她们的灵魂了。得加油了,毕竟,谁都不想电视剧里只剩下弱鸡无趣的都市女白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女子图鉴》里,那十一个男人是不是太多了?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