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7-10-3 08:47
福音比你最荒唐的白日梦还真实
[url]http://mp.weixin.qq.com/s/wOHi3dSy8AKhQDo9S2ZN1g[/url]
王怡:福音比你最荒唐的白日梦还真实 | 香港宗教改革与福音大会讲稿
2017-10-03 王怡 橡树文字工作室

橡树出版之【橡树下】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今天的文章是王怡牧师在“宗教改革与福音大会”的讲稿,橡树会在“十一”期间推送该主题的系列组文,敬请橡果关注!也愿神藉着祂仆人的道牧养到我们的需要。时值节日之际,祝福大家节日平安喜乐!
律法本是外添的,叫过犯显多。只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借着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
——罗5:20-21
前言
在我老家,大约100里外,有座小山,我有一位唐朝的老乡,出去北漂的时候,写过一首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说,历史上有两个人,一个已经过去了,一个将要来到。你若见不到这两个人,你的一生,就要活在孤独、绝望和流离中。
请允许我,试着用《罗马书》第五章,在福音中来诠释陈子昂的千古名句。因为他的这句感叹,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罕见的,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命运,充满了一种现代人称之为的“终极关怀”。但问题是,他到底想见谁呢,如果他见到了谁,天地悠悠的历史目的就将被满足,他的人生也将有了意义。他的独怆然而涕下的眼泪,也要被抹去?那个古人,和那个来者,到底是谁呢?
保罗在罗马书第五章,回答了陈子昂的问题。根据保罗的回答,我这样改写陈子昂的名句:
前不见亚当,后不见基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宗教改革500周年之际,我感谢主,因为祂的福音临到了中国。耶稣的十字架,把我们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凉、苍茫和无望中,拯救了出来。我们不但见到了路德和加尔文这样的古人,他们虽然死了,藉着主赐给他们的信心,今天仍旧对我们说话。
并且,我们也见到了基督,和祂矗立在各各他的十字架。祂以祂的宝血,领我们进入这宇宙洪荒中的至圣所,来到天父面前,使我们得了儿子的名分。祂也藉着使徒约翰,领我们见到了整个世界的未来,和那位要坐在宝座上的、终极的来者。就是祂自己,耶稣,那位曾被杀的羔羊。
如今,亚当已成过去。基督还要再来。念天地之悠悠,宗主信徒齐来崇拜,我们的眼泪,已成为欢喜的眼泪。如今统治我们的,不再是死亡,而是生命。统治我们的,不再是亚当的罪,而是基督的义。不再是律法为王,而是恩典为王。

1
接下来,我要做两件事,第二,先见古人,第二,再见来者。
古人是谁?就是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我要引用他们两人,对这两节经文的解释。来展示一个“唯独恩典”福音,是如何被改教家们重新发现的。然后,我求主使我们从这两节经文中,看见来者。来者何人?来者基督,永生神的儿子。
2
首先,我要指出两点:第一,保罗在罗马书第5章,将亚当和基督,进行了反复对比;第二,在路德和加尔文对罗马书的解释中,都大量地引用了奥古斯丁。
在亚当和基督的反复对比中,保罗提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为王”原则。“为王”的原文,就是统治和掌权的意思。保罗对比说,在我们的生命中,到底谁在掌权,或者什么在掌权。
在14节、17节和21节,保罗三次说到,在亚当里,是什么为王。
14节:从亚当到摩西,死就作了王。
17节:死就因亚当一人作了王。
21节:罪作王叫人死。
路德和加尔文都指出,保罗在这段经文中的对比,用词上似乎比较随意,在修辞上没有那么工整。到底是死在作王,还是罪在作王。保罗很随意地改换他的用语。因为他要表达的重心,是在一个亚当之后的堕落世界中,人不再是他自己的主人,人被他自己的罪所统治了。人一旦犯罪,就无法不再犯罪。你不是想收手,就可以收手的。因为,现在,掌权的不再是你的意志和决定了,而是罪本身的势力,以及罪的结果,就是死亡。
13节说,“没有律法之先,罪已经在世上”。
路德引用奥古斯丁的解释,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意味着,“罪不可能被律法带走”。
律法的目的,不是把罪带走,因为带不走。律法的目的是把罪恶显明出来。
保罗的意思是说,自从亚当以来,我们这些罪人,已经失去了一切。除了死亡,我们不配得到其他什么。从这个角度说,从亚当到摩西,死亡都统治着我们。路德解释说,这不是说,摩西以后,死亡就不掌权了。死的必然性一直掌权,直到世界的末了。但摩西之前,人们并不知道死在他们生命中作王的原因,甚至不了解这个事实。换句话说,律法被颁给以色列人之前,死亡不但统治着人类,而且人类还在帮死亡数钱。因为没有律法,罪和罪的权势,以及活在罪的掌权之下的可怜,都没有被显明出来。人们活在对自己的可怜的光景的一种无知的状态。
律法使人知罪,在西奈山之后,死亡在罪人身上掌权的这个事实被人发现了,觉察了。这个发现没有改变死的掌权,但这个发现使罪人因意识到罪和无能而进入了更自觉的愁苦。
然后,保罗开始比较,罪的掌权,和恩典的掌权。加尔文说,尽管保罗的几番对比,在逻辑上并不那么严密。但你必须抓住保罗的重心,这个重心就是,“我们在亚当里失去的一切,又在基督里得回来了”。不但如此,我们得回来的,竟然比失去的更多。
15节,“因为过犯不如恩赐”。
保罗用了两个词,来形容基督的恩赐。一个叫王恩。一个叫洪恩。
第一,恩典是出于君王的。第二,这个恩典浩大,甚至大过一切的罪。
什么是恩典,恩典就是在上者,给予在下者的赏赐。平等者之间是没有恩典可言的。平等者之间是责任和权利。绝对的不平等,才会产生绝对的恩典。不平等的意思,就是在下者没有权利去要求,在上者也没有义务去给予。当保罗阐明了这个恩典的福音之后,他在11章末尾,用这样一句话来解释什么叫王的恩典,“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
恩典意味着,你必须承认,给你恩典的那一位是你的王。基督若不是统治你和有权向你提出任何要求的王,基督的十字架就算不上恩典。你也必须承认,赦免你的那一位,就是有权杀你的那一位。基督若没有杀死你的正当的权利,基督的赦免也就谈不上赦免。
这是过犯不如恩赐的第一个原因。因为恩赐是出于王的。王可以审判,王也可以施恩。王的恩典,大于王的定罪。用一个世俗国家的例子来说,特赦令是大于判决书的。赦免一个人和判决一个人,结果上显然矛盾。一个说杀死他,一个说不杀他。如果你手上有两份文件,那份说不杀的文件,在效力上高于另一份说要杀的文件。这就是恩典为王的意思。这就是过犯不如恩赐的意思。
而且,赦免如果是出于王的,赦免的命令,甚至可以先于定罪的命令。在《水浒传》里面,有一个叫柴进的,家里有一面御赐的免死金牌。如果他犯了死罪,拿出这面金牌来,就可以免死。意思是说,有一个赦免的旨意,在柴家的子孙还没有犯罪的时候,就已经为他们预备好了。而且这个赦罪的效力,大于定罪的效力。
自从看过《水浒传》,我做过的白日梦里,最荒唐、最不靠谱的,就是梦想着我也能有一面免死金牌。这样,就算犯下大罪,一辈子都可以永蒙保守。
你们做过白日梦吗。耶稣基督的福音,比你做过的最荒唐的白日梦还要真实。
信主之前,我和妻子曾有一个约定,如果某一次她觉得我很好,很爱她,值得她一辈子对我好。我就问她要一面免死金牌。以后她生气的时候,我闯祸的时候,她一发脾气,我就说,我有免死金牌。她就失去了惩罚我和审判我的权利,必须饶恕我一次。反过来也一样。你们知道结果如何吗?后来有一次,我们吵得几乎都想要离婚了。而那时,我还有她给我的两张免死金牌,她也还有我给她的三张免死金牌。
我们的免死金牌,根本就是一张废纸。因为那不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位王发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发行的。那时我们不知道,罪是我们的王,死是我们的王。罪人,没有办法预先去赦免,他人在将来对我们的冒犯和伤害。
感谢主,正是那一年,我们的免死金牌失效后不久,基督的免死金牌就临到了我们。基督的十字架,成全了我的白日梦。

3
律法是判决书,恩典是免死金牌。律法不能带走罪。因为罪在律法之前就存在。
因此,路德总结说,律法不能赐我们生命。
不但如此,保罗说,律法甚至可以叫罪显多。为什么反而显多呢?
路德再次引用奥古斯丁,说,“因为律法要彰显出,那些自以为靠自己力量可以成全律法的人,受到更多的罪的锁链紧紧的捆绑”。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犹太人不知道赐律法的目的是什么”。
路德举例说,如医生来为病人诊断,判断出这病人病入膏肓,不能医治。那么我们可以说,医生的来到反而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绝望,甚至病情也因此加重了。有时候,病人恨医生,似乎是他把一个不能再坏的坏消息带来的。所以,医生本人被视为了一个坏消息。
那个患血漏的女人就是如此,路加记载说,她多年来在医生手下花尽了一切所有的,情况却变得更糟了。
靠遵守律法来医治自己的人,就像那个患血漏的女人。
他们无法相信,只要摸一模耶稣,哪怕只是摸到了祂衣服的穗子,就可以被医治。
因为道德上的医治,在本质上是一个赏赐。是耶稣基督一人的恩典的结果。
路德又说,世俗的哲学家也是一样。他们追求真理,却因着他们竭力的追求,反而使人类陷入更加绝望的境地。
加尔文引用奧古斯丁说,律法反而使罪恶显多,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当情欲受到律法的禁止时,反倒更被激动,人类争着行那被禁止的事是自然的倾向”。
他又用了另一个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就算律法不能带走罪,为什么反而会使罪增多了?
他说,保罗使我们看到神必须先让人类清楚认识他们的败坏。没有律法的人类,就像在一艘正在沉没的船上,他们虽然正在灭亡,但仍然能够生存;说一定在船完全沉没之前,还来得及离一次婚,又再结一次婚。因此,加尔文说,“为了要使救恩更显得伟大,更超出人的一切期望,必须在洪水淹没他们时,在他们沉没绝望时,主才使他们得救”。所以律法被赐下,乃是要使那些已被定罪的人再一次被定罪。
律法反而使罪恶加增的第三个原因。因为犹太人不明白律法被赐下的目的——令人可悲的是,在福音重新被发现500年之后,今天的许多基督徒仍然不明白律法被赐下的目的。律法主义在这500年间,不断卷土重来,把遵守律法本身,当做我们从那艘沉船上被拯救出来的道路和条件。他们不明白的是,以遵守律法为义,恰恰正是人类这艘船沉没的原因,又是不断促使这艘船加速沉没的因素。他们不明白的是,以遵守律法为义,这件事比违背任何一项具体律法的邪恶行为,更加邪恶,更加令上帝憎恶。因为它与律法被赐下的目的背道而驰。
用保罗的话说,律法被赐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众人都圈在罪里,好叫众人得怜恤。
用加尔文的话说,律法被赐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断绝我们自我称义的希望”。就像一个酒鬼要断绝酒瘾,一个烟鬼要断绝烟瘾,在这个意义上,律法的目的和福音的目的完全一致,就是要我们在耶稣的十字架之外,彻底断绝称义的希望。“从律法当中完全解脱出来,绝对不再依赖行为”。
恰恰是律法,揭示了我们是一个瘾君子。我们对什么有瘾呢?罪的意思,就是对于称自己为一个义人有瘾。对在道德上的自力更生有瘾,对通过做一个好人、然后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有瘾,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评价有瘾。律法使我们对自己的义上了瘾,只有福音才能断绝我们的“道德瘾”。这不是否认律法和道德本身的完善,而是将律法和道德的美善,从我们污秽的罪性和不要脸的自我评价中抢回来,不容许我们以自我的名义,占据任何一项可称颂的美德。

4
接着,保罗给出了一个与“罪作王、死作王”完全相反的状态,就是恩典作王。
21节是对亚当和基督的最后一次对比:死藉着亚当的罪作王,恩典藉着基督的义作王。
路德提醒我们注意,保罗区分了恩典和恩典的赏赐。路德说,保罗说的赏赐就是“赐给我们的义”。单单因着基督一人的功劳,父就喜悦基督将祂的义白白的赐给我们。
因为罪要被带走,需要一个功劳。有功劳才有赏赐。基督的功劳产生一个奖赏。只有这个奖赏才能把罪带走。
律法之所以不能带走罪,就是因为律法本身没有什么可以赏赐人的。只有基督的义,成了赐给相信祂的人的赏赐的原因。
21节说,这个赏赐就是永生。
于是,基督的福音意味着一个新的“帝王”原则,对应着死为王,可以称为永生为王。对应着罪作王,可以称为义作王。但加尔文和路德都再次指出,保罗根本不拘泥于这些逻辑上更严密的对应。他直接称这个新的原则,叫做恩典为王。
恩典,成为基督掌权的方式。恩典,成为基督拯救和统治一个罪恶世界的,一个君王原则。一个首要原则,一个新的律,和一个新的约。这就是恩典为王的意思。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这个原则被称为唯独恩典。
路德引用奥古斯丁说,从5章的最后一节(21节)经文开始,以恩典作王为转折,保罗在这卷书的后面,便“单单只描述那些活在恩典之下的人了”。
也就是说,从6章1节开始,恩典为王的原则,通常被表述为,“恩典之下”。与“律法之下”相对应。
6:12说,活在恩典之下的结果,就是“罪不能在我们的身上作王”。恩典要求我们驱逐罪的权势。叫罪身灭绝。同时,恩典也应许了我们,罪虽然存在,但对那些活在恩典之下的人来说,已经不再是王。恩典意味着上帝赏赐了我们一面免死金牌。因为主耶稣曾为我们死,所以我们将来统统免死。恩典为王,表达了福音本身的应许,能力和基督徒生活的首要原则。恩典,成为了基督徒从此之后全部生活的动力和帝王原则。
正如保罗劝勉提摩太说,“我儿啊,你要在基督耶稣的恩典上刚强起来”。保罗不是说,你太软弱了,你要在遵守律法上刚强起来。因为保罗知道,一个人只有在恩典上才能刚强,不然就叫刚硬。在使徒行传13章,有许多犹太人和归信犹太教的虔诚人,跟从了保罗和巴拿巴。两人对他们谈话,“勉励他们要恒久住在神的恩典中”。成圣的意思,不是努力遵守律法,而是“恒久住在神的恩典中”。因为遵守律法只能是“恒久住在神的恩典中”的结果。
这就是恩典为王的意思。现在,不是律法赢得恩典,而是恩典驱动我们、帮助我们去遵行律法。律法是方向盘,恩典是油门。一辆没有油的车,你坐在里面,技术再好,也只能装模作样的,假装在开车。
虽然,成圣是一个情欲与圣灵相争的过程。虽然,基督徒也会七次跌倒,百次流泪,千次犯罪,但是,恩典意味着,从此,一个真信徒可以被称为必胜客。因为他有一面用基督的宝血所写成的免死金牌。

5
这个世界,在耶稣的十字架之后,是一个恩典君临天下的世界。恩典为王,不但指向称义,同时指向成圣。
主后1546年2月18日,凌晨三点,路德离世。临终前,他说,“我们的确是一群一无所有的乞丐”。
恩典为王,不但意味着恩典的给予者必须是一位君王。而且意味着恩典的接受者,必须是一个乞丐。所谓乞丐,就是承认自己完全依赖他人的怜悯而生活的人。信耶稣的意思,就是在道德上承认自己是一个乞丐。受洗的那一刻如此,到了离世那一刻仍然如此。只有乞丐,才是完全被恩典统治的人。只有乞丐,完全接受恩典在他身上掌权。乞丐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托给他人的行为。我们也是如此,把自己的灵魂和永远的命运,完全交托给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
一个恩典为王的福音意味着,在“我们的个人行为”和“我们最后的得救”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牢不可破的因果关系。卡尔·楚门说,我们要为此赞美主,为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牢不可破的因果关系而赞美祂。不然,有谁能得救呢?有谁能脱离那古人亚当,看见那来者基督呢?
只有恩典为王的福音,才能产生这样一种人生观:那个骂我的人,是上帝派来骂我的。即使那个骂我的人怀着恶毒的动机,但他也无法不成为被上帝使用的、达成福音美善目的的工具,就是最终使我走向称义、成圣和得荣耀。也许我的疾病和失败,的确来自魔鬼的攻击,但就连魔鬼也是上帝“派来”的——虽然,现代基督徒通常会换一种更温和的神学用语:是上帝“允许”的。王的恩典,浩大的恩典,可以大到一个地步,使一切的苦难、厄困和无能,都成为恩典降临的机会。
因为恩典不但是上帝拯救我、赦免我的方式,而且是上帝训练我、统治我的方式,恩典不但拿走了我的罪,恩典还能转化一切的环境,在一切山穷水尽、必死无疑之处,赐给我们免死的金牌。
恩典为王意味着,除了基督的恩典,我的生命中其实并没有其他实存性的东西。因为我生命中其余的一切,都是为了引领我进入恩典。恩典意味着,苦难和罪恶都不再是终极的,除了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我的人生中没有其他任何一件具有终极意义的事。
恩典为王,也意味着对人类的独立和自主的否定。如果把救恩比喻为一项知识产权,人类的野心,不但是希望获得这项知识产权的一切好处,并且试图宣称这是一项“自主的知识产权”。虽然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的,但还是宣称我的得救是自传、自养的国产货。
然而,恩典为王意味着,“必须在我们自身之外去寻求公义”(基督教教义,III,xi,23)。500年后,让我们这群中国的基督徒,像500年前的马丁路德一样,勇敢地承认自己是一无所有的乞丐吧,承认我们是一群无用的仆人,承认自己自从信主以来,天天都在心思、言语和行动上得罪神,承认我们的傲慢与偏见,承认我们是如何的善于拒绝恩典,反抗恩典,而宁愿将自己的美德、敬虔、恩赐和侍奉的果效,在人前凸现出来。承认我们总是害怕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败坏污秽的人,我们总是渴望让别人知道我们是敬虔、爱主的人。
来吧,为了教会的复兴,为了福音在中国的广传,为了建立更多合神心意的教会,为了服侍这个黑暗的世代,让我们在自身之外去寻找公义,让我们去耶稣的各各他寻找公义,让我们用悔改来纪念那一场伟大的宗教改革,让我们将唯一的救赎和真敬虔,转向十字架上那一位受苦的奴仆君王。
是祂挪去了刑罚,使恩典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君王法则。是祂诚然担当了我的过犯,为我们深重的罪孽而压伤。求主也压伤我们,好叫我们知道自己不是栋梁,而是芦苇。不是精金,而是瓦器。求主也医治我们,使我们在恩典上长进。求主训练我们,成为拿着天国钥匙的守门人,在中国的每一座城,每一个镇,放胆传讲这个恩典掌权的福音,宣告罪和死亡不再是这世界的王,为失丧的灵魂打开或关闭天国的门。
主耶稣啊,我愿你来,阿们!
yingyinc 2017-10-5 10:03
[url]http://mp.weixin.qq.com/s/CAwtVROzy-mHi815AZ_3cg[/url]
彭强:你的信仰是以什么为根基?|香港宗教改革与福音大会讲稿
原创 2017-10-05 彭强 橡树文字工作室

橡树出版之【橡树下】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为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5月份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举行一场“宗教改革与福音”大会,会上国内外讲员们从“福音的大能”、“福音的更新”、“福音的国度”三个视角,以及宗教改革的五个唯独来聚焦福音。我们会陆续选发大会信息的讲稿或录音整理稿。今天彭强牧师的文章是本系列的第二篇。
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
——来11:6
为什么信心如此重要?
经文说,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
希伯来书11章第4节讲到亚伯,“亚伯因着信献祭与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创世记4章中讲到亚伯将羊群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该隐献上地里的出产。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
请注意,不是上帝喜欢油脂和牛羊,经文讲的是看中这个人和他的供物。这表明上帝是悦纳这个人,因此悦纳这个人所献上的。而希伯来书这里就表明,上帝因着亚伯的信心悦纳他,而亚伯的信心不是空洞的,亚伯因着对上帝的信心,他献上自己最好的,就是头生的羊和脂油。
这里说的意义是他的信心使他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而上帝悦纳他所献上的,这是他被悦纳的见证。从人的眼中,亚伯被该隐所杀,死于非命。当上帝亲自肯定,他是蒙上帝悦纳的,虽然死了,他的信心却让他永远活在上帝面前,成为圣经第一个圣徒,今天仍然在对我们说话。
希伯来书11章第5节说到以诺,“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神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创世记5章中我们看到以诺是塞特算起的第六代,如果结合4章该隐的后代,和以诺差不多时代的是拉麦,就是著名的那个残暴之人。以诺不是飘飘然的神仙,而是在时代邪恶中与神同行。我们的新约经文在这里引用的是旧约七十士译本,说人找不到他,因为神接他去了,而神是先悦纳了他,上帝显出了悦纳他的明证。希伯来书在这里讲到,是因着信心。
亚伯和以诺形成对比,一个死于非命,一个没经过死,直接被神接去。作者似乎有意要通过这种对照对我们说,你不要看人外面的命运,真正界定一个人的是他在上帝面前的信心。
信心打开亚伯和以诺的眼睛,让他们认识上帝,他们从信心来认识人生的价值,明白什么叫把最好的献给主,明白人生的目的是与神同行。而上帝悦纳了他们,且显出悦纳的明证。
信心为什么蒙上帝喜悦呢? 信心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唯一合法的状态,是按照上帝所是的归荣耀给他,按照我们自己的本相来投奔他。
信心让我们看见自己的一切都是出于恩典,信心把自己今天拥有的与上帝的恩典联结起来,信心让我们知道,一切都是本于他,依靠他,归于他,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
信心不只是改变我们对世界认知,信心改变我们的价值认定。我们从这样的价值去生活。信心打开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认识上帝,我们重新从信心来认识人生的价值,明白什么叫把最好的献给主,明白人生的目的是与神同行。
不是从信心出发的人通常有几种途径追求自己的价值:一种是从需要,所谓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就是这么来的,人要先吃的穿的,然后追求精神,然后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一种是从爱好;还有更多的是从世界的风潮和流行来界定自己的价值。约翰一书2章16节那里说到,从世界来的是“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
上述所有的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然而在上帝眼中,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罗马书14:23)。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我们的人生价值认定要从对上帝的信仰出发,这种价值的认定会界定我当如何生活,我的青春当如何献上,我的才华应用在什么领域,我的时间表如何拟定。看啦,上帝啊,你就是我的身家性命。
以信心来回应,我们的方向就改变。

什么是信心?
信心到底是什么?希伯来书11章第1节说“信心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这里谈到两件事,一个是所望之事(就是所盼望的事),信心带给所盼望的事情一种把握,一种实体(实底这词有事物底下的东西,或本体,或商业交易中作为保证的东西,意味着信心对我们所盼望的有所有的确定性);这里说的,就是信心使那所盼望的打了一个所有权的印记,表明那盼望的已经是属乎我的。这是何等奇妙的境界。
还有一个是未见之事(还未看见的事),信心使没有看见的有确据。奥古斯丁说,信心使我们对看不见的世界有确信;加尔文更精彩,他讲这节的时候说,信心使那看不见的世界彰显(展示)了出来。
这是何等奇妙的境界,信心使那将来的盼望成为有保障的,信心使那看不见的世界不仅被确信,而且被展示出来。
信心的重点在于信心的对象(比如谈恋爱,伟大的爱情),真信心与正确的对象相连。这种相连带出了一个福音的世界观。
信心关乎我们的世界观。信心不是一种心理活动,我要挺住,我要有信心,不是,信心是回到一种福音的世界观。
希伯来书11章第3节,“我们因着信,知道整个世界和宇宙是由上帝的话语创造的,我们所看见的可见的世界,是从无有中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基督教世界观的宣告,就是宇宙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用他的话语创造,上帝创造是从无到有。而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知识,是因着信心。
我们要问,这里在说谁,“我们”。这个我们是谁?我们因着信而知道,自然是通过上帝的启示,借着先知,使徒启示给我们,而我们以信心来领受。
我信,所以我知道;我信,所以我寻求理解。基督教信仰的认识论是“我信,所以我知道,我理解”,知道和理解不是从理性到理性,而是我们的信心开始,也以信心归于上帝结束。这是为什么圣经说,“认识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是智慧的开端”。
若不是这种基于真理的真信心,人要么陷于无神论中,要么陷于不可知论,感到有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然而是无法把握的;若不是信心,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支离破碎的;若不是信心,我们对人生的认识也是破碎的,我们向一个原子一样在寻找自己的意义,却永远找不到,而创造却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意义是创造主赋予的。
作者在这里不只是给这群人不痛不痒的讲哲学,而是告诉这群人,第一,这个世界的根基在于上帝和他不改变的话语,因此不要被感觉左右,不要被外在的环境左右;第二,除了看得见的世界,还有那个看不见的世界,而我们的意义是来自于那个看不见的世界。就如保罗在林后4:18所说:“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那个看不见的世界与看得见的世界是如何连起来的呢,上帝的启示,上帝介入人类历史,而上帝启示的高峰就是耶稣基督,是看不见的世界强烈地撞击那看得见的世界,耶稣基督把不可见的上帝和他的国彰显出来。
希伯来书整个的焦点就在信心的对象耶稣基督身上(比摩西更超越,比天使更伟大,比亚伦体系的大祭司更伟大),他的顺服成为我们救恩的源泉,他的死和宝血成为一次献上永远有救赎功效的祭物,他的复活坐在宝座上显明了他成就了上帝的国,而今天藉着代求,藉着他的福音的应许仍然掌权为王。
当你通过基督耶稣来认识那个看不见,却比今天看得见的钢筋水泥都要更真实的国度,那个国度会反过来,赐给我们力量和恩典。
基督徒,也因着缺乏对永恒的默想,缺少对看不见的国的深刻体验,也难免软弱。你的信仰是建立在什么根基上?你很可能把教会当作了根基,你很可能把牧师当作了根基,因爱生恨;你很可能把自己的义当作了根基,所以你不只生气,你生气地犯罪,任由血气泛滥;你很可能把自己熟悉的教会文化当作了偶像。让我们悔改吧!
愿上帝帮助我们,以信心的视野把世界的,人生的,思想的碎片整合起来;在信心中默想神的话语,即圣经的启示,使那个看不见的世界对自己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以至于不只是头脑知道,而且整个灵魂知道,那看不见的比那看得见的更真实,那个婴孩比一切权势更安慰人,那十字架上的爱比世上一切的荣耀更甘甜,那在我们里面的比在世界的更大。

如何活在信心中?
“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
1)全然投靠的心
这个上帝赏赐那寻求他的人,不是对今天拜菩萨心态的人说的(我拜一下,上帝就让我发达,免去患难),而是对那真认识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美善的人说的。对那群在苦难中的人。
这样的人,经文说“到神面前来的人”(来亲近,来投靠的),不是泛泛的点头之交,而是带着信任,带着信靠来投奔上帝,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把我的身家性命交给你了。
这样的人信有神。请注意,不是简单地说相信一个历史人物的存在,而是相信上帝是真的。相信上帝是真的与相信秦始皇是真的有什么不同?相信秦始皇是真的,不见得影响你的生命,除非你是秦始皇的后人,然而相信上帝的存在意味着你必须意识到,你每时每刻活着,是因为他,是在他的面光之中,要对他负责,向他交帐。老实说,这是让人恐惧的一件事,我们有罪又悖逆的人谁能活在上帝的面光之中啊。
再次知道,若不是基督的恩典,谁能站得住呢?若不是基督,何来义袍披上?若不是基督,何以觐见且亲近我们的大君王。
希伯来书11章里面,作者并没有给真信心一个完整的定义,然而他用了18个“因着信”,展示这些历代的信心伟人因着信所带出的行动,以及这种信心所收获的果效,也就是得到上帝那里蒙悦纳的见证。这就是从知识的信心到得救的信心。这种得救的信心让这些信心英雄榜的先贤把自己全然献上,敢于冒险,欢然舍己,忠心到底。
2)信赖的心
他相信上帝赏赐他寻求他的人,他信赖上帝的信实和良善。意识到上帝的存在是可怕的,然而真信心让人认识上帝的本性,他是爱,他是公义,他喜悦他的百姓敬拜和寻求他的面。
希伯来书的作者到目前,已经非常清楚地帮助读者意识到,看哪,如今借着那位已经死而复活的基督,上帝给我们一个保证,他在基督里悦纳寻求他的人。基督徒的信心不只是认识这位上帝的存在,而且认识上帝的本性,就是上帝的良善。
当上帝沉默时
当生命中遇到挫折
当遭遇上帝的管教
依然相信God is good。
这是整部圣经的宣告。这是信心里的知识,不是这个世界的知识。当你看见满世界的苦难,看见恶人发达,好人遭殃;当你深陷疾病,要死不能,要生不能;或者如希伯来的读者,面对惨烈的逼迫,你还能相信上帝的美善吗?
到上帝面前来,他赏赐寻求他的人,不是说他们心想事成,而是在各样的境地中都让他们恩典够用,都可以被基督的爱安慰激励,被上帝的道引导。
当人心挣扎的时候,人要么怀疑上帝的存在(因为既然是上帝,就意味着他是大能的,是全权的),要么怀疑他的美善(既然上帝是美善的,为什么上帝许可这样不美善的事情发生)。能够把这二者连起来的,唯有信心。这信心不是从我们来的,而是透过基督来的。上帝没有把苦难挪去,因为在犯罪的世界挪去苦难,就意味着挪去今天的人生;上帝通过他的儿子,通过十字架的基督与苦难这样的不美善同在,不是美化苦难,而是与苦难中的人同在,以十字架的道路赋予苦难以意义。
换言之,上帝在说,你的苦难若不与基督十字架的苦难相连,再多的苦都白受了。而与十字架相连的苦难,通往意义,生命的炼净和成熟,属天的荣耀。
你们今天让十字架的恩典安慰和医治你们,你们就会成为整个教会的祝福,成为植堂运动的祝福,让你们的家庭蒙福。
让十字架审判我们,让十字架安慰我们,让十字架扶持我们。
3)在信心中行动
希伯来书11章7节讲到挪亚。挪亚蒙上帝指示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动了敬畏的心,在原文中是小心领受,很珍贵的捧着领受这样的意思。他做出了一件在人看来荒谬得不得了的事情,花了120年造了方舟。加尔文注释到挪亚这个行动时说,就如从泉源中流出水来,信心流淌出了顺服。你知道这又多不可思议,一定许多人嘲笑,甚至逼迫。无数次的嘲笑,无数次的侮辱。挪亚持守着,不动摇。
挪亚在以此宣告,我今天活着,是为未来某一刻而活着的,我今天所作的,都是在为那个时刻做预备的。挪亚的信心,定了那个时代的罪,他的坚持让许多抵挡的人的不义变得无可推诿。而他自己成了义的承受者,创世记6章称他为义人,彼后2:5称他是传义道的。
我们今天需要求上帝给我们这样的心,主啊,你的旨意成就!如施洗约翰的祷告,主啊,你必兴旺,我必衰微。
我们眼前有两幅图。一幅是中国教会经过艰难,福音更深地破碎神的教会,一个福音的运动在中国教会中间展开;还有一幅图,是继续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毁掉自己,也毁掉彼此,也毁掉建造教会的基础。你期望哪一幅成为中国教会的愿景?
弟兄姊妹,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上帝的圣灵藉着他的话语,藉着各样的场景,显出我们的血气,显出我们的败坏,显出我们的惧怕,显出我们惧怕被羞辱,显出我们根深蒂固对上帝的敌对;这一切都让我们更深地来不把信心放在自己身上,放在死而复活的救主身上,信赖基督的信实和良善,赦免和怜悯,让恩典在我们中间长起来,让恩典中的忍耐长起来,让恩典中的老练长起来,让恩典中的怜悯长起来,让恩典中的使命长起来。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愿有耳可听的,都说阿们!
yingyinc 2017-10-9 20:58
[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k5Nzc2MA==&mid=2651501936&idx=1&sn=94d31a363c39b8cc4bf8a9d1fd5e5f70&chksm=bd531f5f8a249649622225ec0a430f03fb3e452c78a6934dc3217cba50c834f2fe79f317720d&mpshare=1&scene=1&srcid=1009nUaWYZiybSuqkxdRdDQU&pass_ticket=R5MAD3tphA1dHPiwm%2FIOKbsDa48VsJWDG6FMg2pm9Xtf%2Bl0FYdPtG4eVxP0kga6m#rd[/url]
杨希伯:你或许把爱的真谛错解为道德教育 | 香港宗教改革与福音大会讲稿
原创 2017-10-09 杨希伯 橡树文字工作室
橡树出版之【橡树下】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为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5月份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举行一场“宗教改革与福音”大会,会上国内外讲员们从“福音的大能”、“福音的更新”、“福音的国度”三个视角,以及宗教改革的五个唯独来聚焦福音。我们会陆续选发大会信息的讲稿或录音整理稿。今天杨希伯牧师的文章是本系列的第三篇。
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13 )
哥林多是一个沿海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了节省300多里的航程,很多的船只在这里靠岸,使其成为闻名遐迩的商贸港,这也造就了哥林多的繁荣。“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哥林多”这是古希腊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奢侈的生活。
繁华的贸易港口,使所有的人才都流往这些地方,自然教会聚满了各种恩赐才能的人。就如今天的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方,也自然会聚满各种恩赐才能的人,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教会的司琴一抓就是一把,研究生、博士一抓就是一把,但在内地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教会却是几年都出不了一个司琴,或许高中文凭已经是最高级别的文凭了,能读圣经就是传道人了。
哥林多教会自然人才济济,充满各样有智慧和才干的人,保留说你们的恩赐没有一样不及人的。但恩赐成了他们教会内耗的关键。
认识罪的深刻性
V1-3:这是一幅教会的画面,表明教会里充满了有才干、智慧和有能力的人。保罗就模仿哥林多教会的情况,假装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恩赐。哥林多教会以为恩赐是教会的根本,以为恩赐多教会就兴旺,但其实这正是问题所在。
换成今天,保罗会说,如果我能说各种各样的话,如华语、福建话、广东话、马来话、印度方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等,不但是这些,还会流利的希腊语、希伯来语等。不管是哪里来的讲员,我都可以翻译,无论什么语言的书籍我都可以阅读。这样教会就复兴了吗?宣教事业就兴旺了吗?保罗却说这不过是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有很大的响声,但是没有实质的内容。
林前 13:1 说我们所有的带领教导和见证有可能只是“鸣的锣,响的钹”。许多解经家认为这里论到的是哥林多外邦对农神和众神之母的异教崇拜。异教崇拜是通过表现人的能力来取悦和吸引众神。
v2中保罗说如果我能像先知讲道,不但精准深刻,直指人心,感人肺腑,而且能说预言,对于未来趋势发展看得一清二楚,这样教会不复兴吗?而且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懂得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管理学,医学,法律,音乐研究,凡是国大开的课没有不精通的。我如果这样讲道会有多么吸引人,别人不知道的,我都知道,别人以为是奥秘的,在我像小儿科。可这就表示我被上帝喜悦,并使教会复兴吗?保罗却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如果我有全备的信,能够移山。我的信强大到一个地步能行神迹,无论教会谁生病一按手就好,前来寻求医治的人一定门庭若市,在中国出名没问题。这里的经文说信心强大到可以移山,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厦门鼓浪屿著名景点日光岩,那是一座小山,我一祷告,就移到香港来,在我们会场旁边落下,明天早上大家可以上山灵修,这样我就是被全世界推崇的神人。可是保罗说即使这样在人看来多么的伟大,即使有这许多非凡的恩赐才能却没有爱,没有从心而来的美好品格;那就什么也不是,上帝对我的才干根本看不上眼。”
这里保罗说上帝可以通过我来施行神迹、通过我把人带到基督面前、透过我改变别人的生命,而我依然“什么都不是”。许多恶人也有这些属灵恩赐。圣经说犹大从来就是灭亡之子。但他依然跟其他使徒除去医病,行神迹,发预言(路加福音10)。扫罗王也是一样的(撒母耳记上10)。“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而耶稣会告诉他们 “我从来不认识你们。” [太 7:21]像这些人,他们有属灵的恩赐,但圣灵却没有在他们生命中作特殊的救赎性工作。恩赐、才能和能力是很好的东西,但这些都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品质,恩典和圣洁才是。
爱德华兹论到恩赐说:“……属灵的恩赐只是一个人佩戴在身上的珍贵珠宝,然而内心的恩典则宝贵得多,以至于灵魂是通过它而使自己变成珍贵的珠宝。上帝的灵可以对很多东西产生影响而无须把自己传递出去。好像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却没有把他自己传递给水。 圣灵借“恩赐而运行”不一定是出于“宝贵的内心”,不一定是出于被福音更新的品格。就算你经历上帝的恩典很少、你跟上帝没有关系、你在救恩中的喜乐很弱的时候,属灵恩赐依然可以运行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耶稣说“看他们所结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而不是“看他们的恩赐”。当你的心远离上帝的时候,爱、喜乐、和平和谦卑的品格无法增长;而教导、传福音、心理咨询或领导能力这些恩赐却可能增长。
v3中保罗说“如果我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 ,这是两种崇高的道德美德。无论放在何种文化,何种宗教,这两种行为都使人惊叹,使人崇拜。将我所有的周济穷人,就是把我所拥有的都卖了,除了老婆都卖了。为了周济穷人。好不好?可是如果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一点帮助都没有,一无是处。
我能舍己身叫人焚烧,有人肾不好,我不但捐了肾,我还把两个肾都捐了,那我一定死。就是这样我为人死了,也可以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对名声地位的功利交换。保罗谈到道德美德时,竟然和前面提到的恩赐清单有同样的论述!他说一个人在生活中是道德模范,在属灵上却可能一无所有!
这有可能吗?当然有可能,我出生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中,我的父亲和姑姑都为信仰的缘故坐牢,我父亲坐牢六年、我姑姑坐牢十六年,但他们在狱中的见证很激励人。所以我小时候就有殉道者情节,做白日梦。我梦想有一天长大后我要到非洲去宣教,在那里被土著人杀害,尸体运回厦门巡司顶母会,所有教会的人看着我的遗体,大大感动,大大流泪,感叹希伯竟然这样爱主,为主舍命。而那时我在天堂,从天上往下看,就说:“人生的意义莫过于此。”这里,我虽然牺牲了,但只不过是在宗教里面的自我实现。我们所有的道德行为可能根本不是为别人或上帝,而只不过是为了我们而已,可能我们道德行为的背后根本没有爱。
在这几年恩典城市运动中,我学习了福音神学,认识到普遍伦理和福音伦理的区别。所谓的普遍伦理,就是世界塑造“品格”的方法。它有两个动机,一个是利用人的“恐惧心理”或者利用人的“骄傲情结”。另一种方法,我们尝试通过“骄傲”让孩子诚实。我们可以说:“你不像那些撒谎的坏人,你比他们好多了!”但恐惧和骄傲都是自我中心。本质上,我们教他们诚实的时候是在诱导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长大了还是一样,为什么缴税,因为怕被税务局抓。为什么行善,因为要得人的称赞或自我实现。成为基督徒还是如此,为什么服事?因为怕上帝惩罚,为什么服事,为了人的赞赏或天堂的奖赏。
有一次我看了一个台湾的电视节目,中国有一位很会行善,被称为中国首善的商人,他到台湾去分钱,在台湾引起了轰动。有一个电视节目就采访他,主持人问他为什么倾尽全力做慈善?他就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死后我的墓碑写上:“中国大好人陈某某”就可以了(这是骄傲的动机)。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我们比这位行善的商人好,没有,我们所行的和道德很多时候比不上他。但是我们知道恐惧和骄傲仍然运作在我们的生活里。而且更加糟糕的是,我们在信仰生活中,在教会中仍然活在恐惧和骄傲的阴影下。潘霍华在《团契生活》中说到:人类一切行动的根源,甚至是一些高贵而敬虔的冲动,都为深夜所覆盖。
恐惧和骄傲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不被基督得着,我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利于自己才做,不利于自己的不做。如果我们敬虔的行为也是这两种情绪推动,那就非常可悲。因为这两种情绪会使我们做坏事。我们因为害怕自我的得失所以铤而走险,选择撒谎、背叛、干违法的勾当。当我们离了基督,虽然恩赐会增加但我们的恐惧和骄傲也在增加,这就成了一个无法逃出的死循环。
所以,如果你通过恐惧和骄傲让人们变得诚实和慷慨——其实你没有真正改变人品格和内心,你只是抑制了人内心的自私,只是“利用”了一下恐惧和骄傲,使它们导致诚实的行为。
认识基督的拯救
V4-7:很多人读这段话,容易当成一个非位格的爱来处理,就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抽象的非人格的爱的观念。所以常常成为标准用来吵架。我在教会中,夫妻吵架,很多时候用圣经的爱的原则来吵架,“他不像基督舍己那样来爱我”,“他不能忍耐”,“她一吵架就计算我的恶,从恋爱开始直到昨天”,“他不信任我,不相信我。”他们仅仅把爱的真谛当作道德教育来看。
保罗在这里描写的爱是有人格的。在希腊文的原文中,没有形容词,只有及物动词。他不说“爱是忍耐”,而用的是“爱在耐心守候,爱在苦苦寻找,爱宽恕别人。” 第4-7节描绘了一个人在爱里行动的方式。根据保罗的神学和他的书信,他不可能在讲一种柏拉图式的,抽象的非人格化的爱的原则,而是讲耶稣基督本人。
虽然很多基督徒很推崇这一章中“爱的真谛”,但我记得我小时候,不喜欢把它介绍给我的朋友。因为我觉得这里面的用词很奇怪,没有人是这样形容爱的,形容爱通常是用形容词或意境。但这里却用一些看起来文法不通的用词,总觉得怪怪的,很不通顺,文学水平有问题,所以不向同学介绍。
直到有一天听到提摩太·凯勒牧师说,这是在形容耶稣,我才醒悟过来。
爱的真谛常常被我们看成是榜样式的教导,这也使这段经文成了道德标杆,成了夫妻吵架的原因,很多夫妇彼此责怪:“爱是不轻易发怒,你老发怒。”“爱是凡事相信、凡事包容,你对我没有相信。”“爱是不计算人的恶,你每一次吵架就翻陈年旧账。”我不是说道德教育不好,基督教是讲道德的,因为律法就是神圣洁属性的彰显。基督徒也一定道德教育,要效法基督,要思想前辈的榜样,跟随群羊的脚踪。但道德教育不是拯救,我们无法靠着意志力行善来得救,而是在得救之后才有真正的动力来行善。在基督救恩之后道德教育才是正道,因为在拯救中我们才能真正生发福音的伦理,就是感恩的心去行善。我不是说道德教育不好,但道德教育只能在耶稣的救恩基础上教导。
你到底把耶稣当榜样还是当救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若我们仅仅把爱的真谛看成是榜样,背后的动机也只有“恐惧”和“骄傲”。在基督的爱里,行善的动机完全改变,不再是这些,而是感谢和谦卑。
所以保罗劝哥林多教会的人,多多读耶稣在你们身上成就的救恩,你越读越能获得爱的能力去爱别人。这里所讲的是基督中心,不但是这段经文的文法的表达,也是后续经文的表达。来看第8-13节也是表明这个重点。这段是交叉平行架构,11节是中心,论述到如何真实的成长,把孩子的事情丢弃。9-10,12节说成长的动力和原因就是面对基督。你如何能有这样真实的成长,请记得你等那完全的来到,你要与主面对面,将来在他面前要完全知道。也就是说你有真正成长,只能透过不断的面对耶稣,不断领受他的爱。
耶稣的爱不是入门,而是生命过程的全部。只当入门,容易以为耶稣的救恩不过是入门课程,其他成圣的功夫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和道德操守。成圣是不断认识自己罪的深刻性,认识救恩的伟大,才能真正扎实地成长起来。我们是不是一直遇见基督?我们是不是一直向人夸耀耶稣和他的十字架?我们是传授耶稣,还是传授个人靠意志力的成圣秘诀?这个值得我们思考。其实我们的生命需要不断认识这位救主,经历祂。每一次经历他,都会使我们重新得力。
回应基督的恩典
DA卡森认为,哥林多前书的所有教导不过是耶稣基督的福音的应用,中心是福音在所有层面的应用。
因此当我们重新回到这段爱的真谛(4-7节)的经文中,在我们明白基督的爱以后,我们就发现保罗所作的每一段的教导不但是救恩的教导,也是律法的教导,都是针对哥林多教会的现实情况作出的纠正:
爱是恒久忍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针对的是哥林多教会的纷争结党,他们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林前1:12)。
教会内部吵架,常常就是自义、自夸、彰显自己,而表现出来的就是嫉妒、张狂、容易发怒、计算论断人,同时也针对哥林多教会中高举各样属灵恩赐,来彰显自我,就如聚会时随意讲方言,使得教会变得极为混乱,没有次序。所以哥林多前书对方言的恩赐的滥用极为批评,因为唯有这个恩赐只造就自己,不造就别人,常常成了自我彰显、自我满足,而不愿意满足他人的需要。
因此保罗提醒会众,基督的爱不是如此,而是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凡事包容相信,对人有盼望。因为我们在基督里是一体,恩赐是为了爱神爱人,乃是活出基督爱神爱人舍己的生命。我们的自我彰显就是我们的成就欲在作祟,我们希望别人肯定我们的价值,我们期盼更大的影响力,我们想要功成名就。岂不知基督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路10:20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 )
爱是有恩慈:看起来特别针对哥林多教会的冷漠,如在第十一章中论及了哥林多信徒在爱宴中的表现,有人醉酒,有人饥饿。换言之在哥林多信徒中有地位、财富、权力的人形成他们自己的一个圈子,在教会中忽略贫穷人,陷在自我满足和安逸中。当我们只顾自己,贪图安逸的时候,岂不知基督的爱才是我们终极要得着的满足?世上所有的享受都会过去,唯有与基督的关系永远不会过去,而是越久越强烈。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第8-11章谈到吃祭肉的问题。哥林多人为此产生了争执,很多吃的人认为上帝是超越的,没有任何忌讳的吃,但是这样的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使无法理解的人跌倒了。 保罗劝勉在基督的福音中被改变的人,不但是一个神学知识清楚的人,更是一个在人际关系上被福音改变的人。基督的爱乃是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不都造就人, 为了弟兄的缘故,宁可永远不吃肉,放弃自己正当的要求。
爱是不作害羞的事,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针对哥林多教会中罪的问题,如第五章娶继母的问题,圣餐中态度轻浮随便,没有认真的自我反省和悔改。
而基督十架的爱就是要除去人的罪,是圣洁的爱,岂不知基督的死就是为我们的罪而死,为什么我们仍然活在罪中,叫圣灵担忧呢?哥林多教会没有按着真理执行教会纪律,不是因为教会内的罪不明显,而是人际关系胜过了真理。当人际关系胜过真理的时候,其实是我们爱自己、爱别人的认可超过爱基督。我们逃避面对罪的痛苦,逃避别人不认可的眼光,其实在基督里,上帝完全接纳认可你了,为什么我们有了君王的称赞,还要奴隶的认可?以至于我们看中情面,轻忽了基督的真理。再想想基督舍己,基督为我的罪而死,为什么我被洗干净还要回到泥潭里面去?你们既是无酵的面,应当把旧酵除净,好使你们成为新团;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
不计算人的恶:针对第六章中哥林多教会彼此诉讼,并且告状告到外邦人那里去。在福音得胜之处,人与人的关系就改变,把弟兄带到外邦人的法庭受审就无法想象了,成为对基督主权的公然否认。不知道这样做就是羞辱基督吗?然道基督的道理不够深入吗,不能审判这个世界吗?岂不知将来基督再临的时候,我们和他一同审判世界吗?基督的爱不能让我们宁愿吃亏,以忍耐面对,以恩慈相待吗?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这乃是一个总结,就如基督一样,爱里的包容,对上帝和真理的绝对相信,对我们这些不断悖逆他的人不断的忍耐,仍然存有盼望。就如背叛的彼得,在基督复活后不带门徒们去传福音,反而去打鱼,他仍然是三次挽回他,仍然对他有相信和盼望,告诉他年轻的时候任意而行,年老的时候要被捆绑去他不愿意去的地方,指着彼得将来不单不会朝三暮四好彰显自己,而是会牺牲舍己为主而死荣耀神。
基督对我们的爱就是如此,你如何回应他,如何实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