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7-8-10 17:32
火车上的列宁
火车上的列宁
[url]http://mp.weixin.qq.com/s/xtMWL1GKiMomHucXjJzfXA[/url]
火车上的列宁
2017-08-09 我讲的历史你别信02
提示:点击↑上方“我讲的历史你别信02”关注!


文章来源于手机财新网
1917年3月,深陷一次大战泥潭的俄罗斯帝国,终于爆发革命。流亡瑞士的列宁意识到自己必须回国,这条漫长的归途,吸引了不少人回顾,品评
【财新网】(特约文化记者 李大卫)就像往年一样,今年世界上也有不少特殊的日子,很多国家都会纪念。而其中最重要的,肯定是俄国十月革命百年祭,没有之一。1917年3月,深陷一次大战泥潭的俄罗斯帝国,终于爆发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逊位,统治这个广袤帝国达三个世纪的沙皇制度就此终结,成为历史。
此时,流亡中立国瑞士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我们早就熟悉的列宁,身为更激进的革命领袖,意识到自己必须回国,为形势的发展确定路线方针。长期的放逐生涯,已经让他错过了1905年那次革命,他不能让历史再次擦肩而过。这条漫长的归途,吸引了不少人回顾,品评。在这之前问世的新书,史学家凯瑟琳·梅里戴尔的《火车上的列宁》,恰好引领读者温习那一特殊的时段。
从苏黎世到彼得格勒,也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以百年前的火车速度,要走一整个星期。用一本书的篇幅,记述这样一次旅行本身,难免显得乏味,虽然依据我们今天的印象,沿铁路线穿越欧洲各国,算是很有情调的经历。可列宁同志岂是我辈凡夫俗子?更何况再富情调的旅程,也难填充一本书的容量,于是各种历史事件,穿插闪回在结构间隙,也就成了叙述的必须。
就像很多革命政党的第一代领袖,列宁并非来自底层。他出身外省贵族家庭,而且富有。也正是这种人,对于社会历史的内在危机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首先是他的长兄,因为参与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事败落网,被处以极刑。此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进程,成为他倾向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动因。
我们熟悉马克思哲学不只为了认识世界,而是改造世界的论断。然而改造世界的思想家,也还是思想家。作为革命家,列宁不是原创性的思想家,他关心的是思想是否适用于现实。和马克思不同的是,他没有耐心等到资本主义,发展到瓜熟蒂落,直接和全新生产关系自然对接那一天,而是在资本主义薄弱环节率先催熟革命形势。这些都是我们知道的说法。
相对陌生的是历史时机成熟之前的革命导师。《火车上的列宁》一书,回顾了他的经历,从伏尔加河边的乌梁诺夫斯克的童年,到父亲早逝后随母移居喀山。他在当地学校表现孤僻游离,与环境格格不入。校长克伦斯基用过很多办法帮他,效果不彰。这位长者有个儿子,就是后来被“十月革命”推翻的历史政府首脑。
和很多来自他那个阶级的子弟,列宁前往帝都彼得堡完成学业,并在那里成为执业律师。在此期间,他参与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奋斗同盟,并因此被捕,流放西伯利亚。进入二十世纪,他开始了欧洲的流亡生活,从苏黎世到慕尼黑,从日内瓦到巴黎,再从伦敦回到苏黎世。除了继续革命事业,思考如何创建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职业政党,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还要与鼓吹议会道路的孟什维克少数派做斗争。
一次大战爆发后,列宁避居的苏黎世,作为中立国瑞士的最大城市,成为反战活动中心。随着战事进入胶着,各国打了鸡血的民族主义狂热分子,士气也已退潮。其中,俄国军队遭遇到最为惨重的伤亡代价,而后方民众则要忍受经济衰退和食品短缺。列宁呼吁无产阶级士兵调转枪口,对准自己的指挥官,退出这场帝国主义战争。
但这里毕竟远离事态前沿。欧洲这座最富资产阶级气息的城市,当时发生的最重大事件,是达达派艺术的诞生。这是一个带有反战、反文化以及无政府主义色彩的文艺思潮,主要观念直到今天仍有影响。它的宣言起草者,罗马尼亚籍诗人查拉,常和列宁在湖边下棋,或许还会聊聊先锋艺术。直到“二月革命”的消息传来,结束了貌似岁月静好的日子。
然而,新的临时政府却未遵从民意,退出对德战争。这就是继续革命的最大理由和机会。为此列宁必须马上回国,发挥领导作用。问题在于,从瑞士到俄国的归途,中间恰好经过德国,而两国正处于交战状态。于是就有了一番秘密斡旋。随着美国即将参战,已经不堪重负的德国,开始寻求与局部停战。如果俄国发生革命,将极大减轻其压力。
于是德方代表和列宁谈判,为他本人及其家属和随员,提供穿越国境,返回俄国的协助。这批俄国人将搭乘一列德国军用火车,到达另一个中立国瑞典后,坐渡轮到达当时尚在俄国统治下的芬兰,再转乘驶往彼得格勒的火车。他们全程享有独立包厢,并和德国军人占用的区域之间,划出一条界线。就用粉笔画在车厢地板上。这些记述或许推翻了一则旧闻。
据说列宁返回俄国,坐的是密封的闷罐车。整个旅程中,车上到处有人抽烟,包括厕所。对于从不吸烟的列宁,这无疑是一种折磨。所以革命成功之后,他颁布的第一条政令,就是在公共场所禁烟。不论细节如何,这次旅行意味着漫长的十九世纪,在欧洲结束。它的溢出效应将通过一声炮响,波及到遥远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