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7-6-2 06:47
红领巾是怎样染红的
红领巾是怎样染红的
[url]http://mp.weixin.qq.com/s/iAxm9Df6XwA0C6J43G2pSQ[/url]
红领巾是怎样染红的|大象公会
原创 2017-06-01 肖牧 大象公会
绝大部分在中国上过小学的人,都曾在童年时代佩戴过烈士鲜血染成的红领巾,发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文|肖牧
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在中国上过小学的人,绝大部分都加入过少先队,听老师如此解释过红领巾的意义。
对今天的小学生来说,少先队的存在感并不特别强,更重要的是象征和仪式意义,像烈士鲜血这样的神圣叙述并不多见,给人印象极为深刻。

▍雏鹰假日小队少先队员扶老奶奶“过马路” / 图片来源:《中国少先队 50 年》
红领巾是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成为少先队的标志?少先队一直都只是一段戴红领巾、参观烈士陵园的童年回忆吗?
来自帝国主义的红领巾
“少先队”在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除了苏联、中国的少先队,还有朝鲜的少年团、越南的胡志明少先队、古巴的何塞·马蒂先锋组织、东德的恩斯特·台尔曼少先队等。

▍苏联少先队员行队礼——举手礼:右手五指并拢举过头顶,代表五大洲无产阶级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些儿童组织的感官特征高度相似,全都以“时刻准备着”为口号,以举手礼为队礼,以红领巾为标志,尺寸、颜色也几乎完全相同。中国人熟知的《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旋律也照搬自苏联少先队队歌《燃烧吧,营火》。
▼ 苏联少先队合唱的《燃烧吧,营火》

这些共同点,很容易让人认为少先队是共产主义的特产,起源于无产阶级祖国苏联。
然而,作为苏联的死敌,德意法西斯也拥有类似的儿童团体。

▍1933 年 5 月 1 日,柏林卢斯特花园,希特勒青年团。希特勒青年团是继希特勒冲锋队后德国纳粹党设立的第二个青年组织,成员人数占当时德国青年的 98%,旗下包括同名的希特勒青年团、德国少年团、德国青少女联盟和德国少女联盟。
希特勒于 1925 年创立德国少年团,墨索里尼在次年创立巴里拉团,二者都成为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全民性儿童组织,服从一党指挥,其标志同样是领巾,只不过德国人用的是黑领巾,意大利的领巾颜色是当时国旗用的天蓝色。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和法西斯国家都有这样的组织?
和共产主义一样,少先队并非由苏联人发明,而是布尔什维克引入并加以创新改造的舶来品,和法西斯儿童组织有共同的源头——童军。
童军曾译作“童子军”,最早创立于 1907 年,是一种组织露营、旅行、掌握实用技能和团队合作来培养青少年的民间团体。创始人是英国人罗伯特·贝登堡,曾参加过南非布尔战争,从军旅生涯中总结出了这套教育方法。
贝登堡为童军设计的制服,源自他的战争经历。

▍20 世纪初的英国童军。早期童军以打结来固定领巾,1923 年,美国人开始使用领圈(woggle)固定领巾,这种用金属圈代替打结的做法在童军中流行,并延续至今。
童军的制服和装饰,采用了布尔战争发生地南非的警服样式,包括其中的领巾。童军对这块方巾的颜色并无要求,对折为三角形后系在脖子上,且有包扎伤口、充当绳子和口罩的实用功能。

▍1944 年 7 月 25 日,英国伯克郡,右一为在女童军军营中洗衣服的伊丽莎白公主(后来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童军组织培养青少年的做法受到各国欢迎,贝登堡设计的童军制服也流行开来,领巾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苏联的少先队,就是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吸收童军组织的产物。
俄国第一个童军组织“Бобр Bobr”诞生于 1909 年。各地童军被共产党逐一收编后,在 1922 年成立了统一儿童组织“全联盟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
少先队的口号“时刻准备着”(Always Prepared),即改编自童军的铭言:“准备好”(Be Prepared)。
也有一些沙俄童军组织抗拒改造,20 年代后长期流亡海外,直到 1945 年,流亡中的俄国童军都是世界童军运动组织的会员组织。

▍斯大林和玛姆拉卡特·纳汉戈娃。玛姆拉卡特·纳汉戈娃是少先队劳动英雄,因为在种植棉花的工作中表现出忘我精神而获得列宁勋章。
德国少年团和意大利巴里拉团,也依照童军形式创立,因此外观与苏联颇为相似。
在中国,童军的起步也未落后西方太多,早在民国初年,武汉、上海的教会学校便有了童军。1915 年,童军在上海远东运动会亮相,引起教育界广泛重视,全国各地相继自发建立童军组织。
中国童军同样以领巾为标志,规格为八公尺见方。除了将铭言“准备好”改为中国化的“智、仁、勇”之外,它的组织形式、主旨与活动内容完全模仿自英国童军。
不过,中国早期童军财源狭窄,大多由组织者自掏腰包,常面临经费困境,因此发展缓慢。
中国童军组织的腾飞,尚有待列宁主义政党的改造和加持。

▍由伦敦童子军联合会用书翻译而来的《童子军结绳法》,1916 年修订本
列宁主义革命童军
童军在中国快速扩张,起源于 1920 年代中期的广州国民政府。
此时的国民党已完成“联俄容共”,接受了苏联的列宁主义政治教育,对传统童军并无好感,甚至视其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工具。
不过,当时国民党也发现了童军“重纪律、有组织、最富革命性”的特点,可以“以本党所负之使命,灌输于童子军之中”。
因此,国民党开始着手改组童子军,由新成立的“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直接领导,对传统童军组织”可存者留之,应去者弃之“,并在童子军课程中加入党义教材。

▍1925 年,岭南童子军委员会代表与童子军干部合影
南京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先后设立童子军司令部和中国童子军总会,党化色彩更加浓厚。 各地童军需在总会登记才能活动,活动经费也由政府划拨。
童军活动还正式出现了意识形态课程,“总理事略”、“三民主义要略”、“中国革命史略”等与结绳、救护、游泳等并列,成为日常训练。

▍蒋介石夫妇与童军

▍童子军证书。中国童子军总会成立后,蒋介石任会长,副会长戴季陶为中国童军实际掌舵人,直至 1949 年逝世。
国民党改造童军运动为己所用的做法,当时即受到大量抨击,如中共就批评国民党“以军国主义荼毒儿童”。
在国民党的大力推行下,登记在册的童军人数十年间增长了 35 倍,中国童子军总会也在 1937 年加入了世界童军运动组织,直到 1949 年和国民政府一起瓦解,其领导机构于次年在台湾复会。

▍1941 年,一名身着童军制服的女童军
不过,与苏联少先队不同,中共的少先队并非在革命成功后改造旧童军而成。
早在国民党收编各地童军前,中共就已经成立了中国少先队的早期版本。
1922 年 4 月,中共派到安源发动工运的李立三,将七名儿童矿工组织成中共第一个儿童组织——“劳动童子团”,并模仿童军组织的领巾,以红领带作为标志。他们不仅承担多项后勤任务,还直接参与工人游行。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现场
罢工成功后,中共在安源建立了多所工人子弟学校,又从学生中招募了大批年龄在 6 到 16 岁的童子团员。
早在这一时期,政治教育已成为童子团的重要活动内容,在安源矿区自行编印的《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编入了《劳动者的觉悟》、《列宁传略》等课文,宣扬阶级斗争与革命路线。
和国民党领导下的童军一样,劳动童子团得以发展壮大,也是在广州国民政府期间。国民党童军的高速发展后,中共还指示劳动童子团与其组建联合战线,“以求影响其儿童群众,并须在内发生组织,以求取得其领导地位”。
对其他儿童团体,童子团也“以国民党名义或他种关系与之接近,而谋取其指导地位”。

▍省港大罢工中的劳动童子团
到国民党清党前,劳动童子团已发展到十余万人,在上海、广东、湖南、武汉、陕北、天津、海南等地相继建立发展壮大。
为了公开活动和扩大组织,劳动童子团对外“不必树立旗帜鲜明的阶级色彩”,以游戏、唱歌等形式吸引无产阶级儿童,“训练他们成为将来继续斗争的战士”。
加入劳动童子团、接受斗争训练后,童子团员便投身如火如荼的阶级斗争,负责“站岗放哨、维持秩序、查禁烟赌、捣毁庙宇、斗争土豪劣绅”的日常工作,罢工时加入工人游行,逮捕店主游街、在土豪家分粮杀猪等现象时有发生。
然而,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代并不长久。1927 年清党后,劳动童子团的的环境急剧变化,城市里的童子团转入地下,改以合唱团、球队、旅行团等方式组织儿童,同时潜入其他儿童组织,“促成其内部分化。”
在中共武装割据的苏区,童子团则越发激进,不但名称改为革命色彩更鲜明的”共产主义儿童团“,公开成为“革命的英勇战士的后备军”,而且清洗了组织里的地主、富农和资本家子女,要求他们必须完全脱离家庭关系。
即使阶级地位符合要求,如果家长出于各种顾虑不愿孩子参加儿童团,也会因“剥夺儿童自由”,遭到团员的反对。
军事化程度上,苏区的儿童团更是远高于劳动童子团和童军。儿童团员的日常操练由红军或赤卫队员负责指导,内容包括木棍操、刺杀、掷手榴弹等。接受检阅时,儿童团员也要随身携带大刀、梭镖等。

▍1932 年,苏区共产儿童团检阅现场
儿童团员也负责宣传和执行苏区的种种运动,如号召家人购买公债和参加红军,比赛拣狗粪、收集子弹壳和废铜烂铁等。

为了鼓动和教育儿童团员,苏区专门创办儿童刊物《时刻准备着》,使用了谜语、诗歌、革命故事等各种形式,内容多为“用我们的刺刀和枪炮,开自己的路”、“出路唯有来革命,杀尽资产与劣绅”等。

▍《时刻准备着》中的识字诗歌
不过,这些手持致命武器的苏区儿童团员,并不是当代少先队的唯一先驱。作为儿童团的兄弟组织,1927 年中共转型为武装组织后不久,“少年先锋队”就已正式创立,而且负责重要得多的工作和使命。
少先队不是请客吃饭
与工运催生的劳动童子团不同,少先队建立于中共“组织全国总暴动”的时期,从一开始就承担着军事斗争的使命,是“实行武装暴动的先锋队”,队员也是“强有力的武装暴动的战斗员”。
将少先队投入武装斗争,也正好符合苏联的期望。
1930 年 6 月,总部位于莫斯科的少年共产国际向中国共青团发出指示,“必须用矛、刀、来复枪武装少年先锋队”,把这个“党和青年团的武器”建成青年工农的武装组织,在城市和苏区参与阶级斗争,在前线与红军共同作战。同年 9 月,少共国际又作出明确要求:中国少先队员要加入红军。
1931 年初,共青团中央提出,少先队应当帮助赤卫队没收地主土地,参加红军的武装作战,服从军事纪律,将最好的队员输送给红军。
1933 年,毛泽东也在《长岗乡调查》中表示:“一切青年壮年的劳动群众都应组织到赤卫军或少先队中去”,“一方面保卫地方,一方面准备上前线。”

▍福建少年先锋队武装总检阅。
少先队也有近似于苏联红领巾的标志,在脖子上系三尺长一寸宽的红带。
根据当时少先队的规定,队员的年龄应在 16 到 23 岁之间,与共青团员基本重合。但事实上,少先队包括了苏区的大部分青少年,根据全国苏区代表的报告统计,全国少先队人数在 1930 年 5 月达到八十万,其中总人口不足三百万的中央苏区就有三十万少先队员。
随着苏区的形势越发不妙,少先队员终于逐渐走上战场。
为应对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提出扩军一百万,少先队也逐渐成为重要兵源,最初是让模范队员加入红军,后期则直接将各区县少先队整建制编入红军。为了征兵,有人建议修改少先队的口号:“时刻准备好了加入红军”。
时任少先队中央训练部长的张爱萍,根据苏联《布琼尼骑兵进行曲》的旋律重新填词,发表了名为《上前线去》的宣传歌曲:

▍“我们少年先锋队,英勇武装上前线。”
1933 年 8 月,成建制的少先队红军终于诞生。新成立的“少共国际师”,番号为工农红军第 15 师,辖 3 个团,规模近 9000 人,平均年龄 18 岁,年龄最小者 14 岁,最初的武器只有土枪和梭镖,经过一个多月的政治、军事知识和射击训练后即被派赴前线。

少共国际师的战果非常惨烈,尽管 1934 年 10 月份陆续补充了 2000 多人,但到年底时,整个部队只剩下 2700 余人。次年 2 月,少共国际师被编入红一、红二师,番号就此撤销。
儿童团和少先队的战斗使命并未就此终结,抗战开始后,他们的斗争对象转为日军和日伪政权,著名的“放牛娃王二小”即是儿童团员。



▍抗日儿童团
国共内战结束后,儿童和青少年参与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大幅下降,中国的少儿组织也就暂时离开了斗争前线。
儿童团和少先队被合并为“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 年重新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初期,入队要求一度极为苛刻,甚至出现了儿童因长期无法入队、干脆另立组织自封“皇帝”的奇闻。
少先队员的年龄也经多次调整,最后定为 7 至 14 岁。绝大部分在世的中国人,无论后来政治观点有何发展变化,都曾在这一年龄成为过少先队员,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也因为铁与血的岁月不再,在热心革命的人们眼中,少先队很快便失去了革命性。
1967 年,中共中央、中央文革转发北京市香厂路小学的材料:“少先队基本上是一个少年儿童的全民性组织,它抹杀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根本不突出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先锋战斗作用。”
此后直到 1978 年,少先队被”富于革命性、战斗性,有利于推动少年儿童的思想革命化“的红小兵组织取代,让中国的少年儿童再次得以领略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