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6-9-10 12:13
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能享受眼前的生活
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能享受眼前的生活
[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c2NjUzMA==&mid=2657190964&idx=1&sn=0bc335ec33132dae1a6edd93c166f4ec&scene=1&srcid=09108hXcuvJJgOtpJeDhsjsK&pass_ticket=3d%2FszORCS6PU8XGeHjluChyhttLBWn31GAtzfr9Ib0PZKeMKJZe2k00DDBc7iuWJ#rd[/url]
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能享受眼前的生活
by 齐宏伟《上帝的火柴2》之枞树赏析
这篇很有哲理的故事写于1845年,安徒生当时正好40周岁。当时的安徒生面临很大的压力,正经历所谓的“中年危机”。童话创作在那时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他自己钟情的戏剧和诗歌创作,也颇为不顺。而安徒生本人在情感上屡遭碰壁,尤其遭到珍妮·林德的拒绝,他感觉难遇精神知己,很孤独,很苦闷。这时的他,渴望通过创作一篇童话,好让自己快乐起来。通过这篇作品的创作,他的目的达到了。
于是,就有了这篇《枞树》。
这是安徒生写给自己的作品,也是写给每个读者的作品。读着读着,你会由衷地欢欣鼓舞起来。作品表面上在写一棵枞树的一生,实际上是在写一个人的一生。
请问,这棵枞树一生的特点是什么?
它总想着快快长大!
它总想着别处的生活!
它总盼着离开眼前的环境!
它从没珍惜、享受过眼前的生活!
这难道不是很多人的人生、精神和心态的写照?
从小,我是听着这样的歌长大的——《小树小树快快长大》:
晨风轻轻地向我问好,
美丽的小鸟在快乐地歌唱。
在这可爱的清晨,
我为校园里的小树浇上清水。
小树小树快快长大,
长出茂盛的枝叶吧。
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让我们在你下面跳舞唱歌!
这首歌是由华南师院附中张如镜同学在1954年一次作文中所写的小诗,被语文老师李富祺发现,修改后由音乐老师杨石青谱曲而成。那时候的我们,都被定义为这样的小树,是为了将来的伟大事业而存在。我们当时的生活没有多大价值,我们的价值是在将来。所以,所有的孩子都被叫作“未成年人”。
对于我那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来说,他们盼着我快快长大,好能工作挣钱。老师对我的教育,一开始还宣传为了理想和祖国而读书,但后来就说好好读书,好能考上好一点的大学,上了好一点的大学,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我的课堂生活,就是一个牢笼。我进这个牢笼,就是进了炼狱,在里边吃苦,最终还是为了出来。
这就是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所以,我从小就没受到过珍惜现在、享受现在并感激现在的教导。这使我一直苦学,而从没乐学过。我也没学过享受周围的阳光和美景,没为内在的生命活力而感恩。
这也就难怪每次上学总那么痛苦!
小学时,我班上有一个同学特别爱逃学。有一次,班主任特意嘱咐我约上他一起来上课。我早饭后就到他家去喊他一起上学,他跟我一起出门往学校走,刚到村口,他突然狂奔起来,很快就跑到阳光下的冬日麦田那端!
一向做惯了乖学生的我,那一刻竟有些羡慕他。
我也多想此时此刻,躺在背风的、有阳光的斜坡下,干草丛中,看看这辽阔的田野和远远而去的电线杆啊!
其实,读书学习本身可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老师只要稍微放下一切为考试、学生只是考试机器的观念,多少关注一下知识本身就行了。孩子的心灵本来就有好奇心,求知本身也充满着不少乐趣。但不幸的是,大家都被“一切向前看”“生活在别处”的想法给毁了。
这和童话中那棵枞树的心态是一样的。
C. S. 路易斯区分过外在学习和内在学习的不同。所谓外在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只为考试;而内在学习是指老师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力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表面看来,外在学习最省时间,最有效率,但从长远来说,外在学习者普遍缺少创新能力,也没有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长大了也很少能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这样的人,一辈子不断追逐着在别处的生活,到头来却没真正享受过生活。
就像这篇童话故事中的枞树,最终不过留下一声叹息!
这就是很多人的生活模式。
然而,我长大后也听到或看到了不少另类人的另类故事。在我小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这些故事该多好!
下面这个故事就是我从《哈佛家训》中看到的,特意转在这里,请大家一同读读——
约翰是麦当劳的一名普通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做很多相同的汉堡,没什么新意。然而,他却很快乐。他从来都用发自内心的微笑面对顾客,好几年都这样。他这种享受当下、发自内心的快乐,感染了很多人。有人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对这个单调乏味的工作感到快乐?到底是什么让你充满热情?”
约翰回答说:“我每做一个汉堡,就知道一定会有人因它的美味感到快乐。因想到他的快乐,我在做的过程也感到快乐。上帝给了我这么好的原料,又给了我这么好的岗位,我做的过程就是一个感恩上帝和分享快乐的过程!”
因着他的这份快乐,这家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最后,麦当劳公司的老总都知道了,就特意提升约翰到一个更重要的岗位。不过,约翰知道自己不是为了提升而工作,而是工作本身对他来说就是快乐。
这真是一个值得一再分享的好故事。
这种享受当下、感恩快乐的心其实对学习、工作本身都有重大影响。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论工作》的散文诗中这样写——
所有工作都是空洞的,除非有了爱;
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会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融为一体。
什么是带着爱工作呢?
就是用你的心织布缝衣,仿佛你的挚爱要穿上这件衣服。
就是激情满怀地建造房屋,仿佛你的挚爱要居住其中。
就是柔情蜜意地播种,欢喜地收获,仿佛你的挚爱要品尝果实。
就是把你灵魂的气息注入你的一切物品,而且知道所有被祝福的谢世之人都在你身边守护着。
我常听到你们呓语:雕刻大理石,在石头中发现自己灵魂的人,比耕田的农夫更为高贵。
追赶彩虹,在一块布料上用虹绘出人之好恶的人,比鞋匠更为高尚。
然而我要说——不是在梦中,而是在午日格外清醒时说:
清风对巨大橡树所说的,并不比对纤纤小草所说的更加甜蜜;把风声化为歌声,再用自己的爱使之更甜美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工作就是实实在在的爱。
如果你们无法带着爱工作,只是觉得厌恶,那么你们最好不要工作,就坐在庙宇门口,等待着以劳动为乐的人救济你们。
如果你们漠然地烘烤面包,你们烤出的苦面包只能让人半饱。
如果你们不情愿地榨葡萄汁,你们的不情愿就会在葡萄酒中掺杂一滴毒液。
如果你们能像天使那样歌唱,却并不爱歌唱,你们就会遮蔽人们聆听昼夜之声的耳朵。
工作是让爱显现和让快乐流露!一个不会享受学习的人,不是好的学习者;一个不会享受工作的人,不是好的工作者;一个不会享受生活的人,不是好的生活者。
瑞士钟表匠塔·布克在1560年到埃及的金字塔游历,他说这金字塔不是奴隶造出来的,而是自由人带着快乐的心造出来的。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得出初步结论说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在四百年前,一个钟表匠为什么一眼就看出,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呢?自埃及考古工作者初步证实了布克的判断后,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便对这位钟表匠产生了兴趣。他想知道这个人到底是凭什么做出那个预言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他开始搜集布克的有关资料。最后,他发现布克是从钟表的制造得出结论的。
钟表匠布克,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他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在作坊里,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起初,布克把它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条件艰苦,环境一样恶劣,然而,他制作钟表的精度又惊人地恢复了。他这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多玛斯在布克的史料中,发现了这样的话:“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
塔·布克是第一批因反天主教宗教统治而流亡瑞士的钟表匠。他是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据说,瑞士到目前仍保持着塔·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工作采取强制性、有克扣工人工资行为的国外企业联营。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造不出瑞士表。
我想安徒生一定会同意说:带着感恩、爱和快乐的心来生活、学习和工作吧,别老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别老想着在别处的生活!
人人都盼着在别处的生活,
孩子盼着快快地做成年人,
老人想着何时变得更青春,
人人都盼着成为那个别人。
有人说婚姻就是一座围城,
城内的人总想啥时跑出来,
城外的人却想何时闯进去,
人人都抱怨个个都在愤恨。
没有人学会享受当下阳光,
没有人为着此刻欢呼开心。
把明天的忧虑拿来今天担,
把昨天的愁苦扛着到如今。
其实活着本身就值得庆祝,
看野花飞鸟都在歌唱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