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6-8-28 18:03
伪3D电影横行,更该被谴责的是内地观众
伪3D电影横行,更该被谴责的是内地观众
[url]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zhl20160826.html[/url]
张海律
内地“特供3D”版的“叠影重重”,上映一天后,就遭诸多电影类网络电台和公众大号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这让片方环球影业不得不发表声明,立即安排更多正常的2D版本,各影院也还算积极地配合,在“国产烂片保护月”行将结束的夏末,让这部影迷期待已久的动作大片重新变成《谍影重重5》。这无疑是舆论倒逼的一场重要胜利,也证实着,至少在电影领域,反应迅猛的公号已占领了舆论制高点。
电影《谍影重重5》
电影《谍影重重5》
在讨伐无良片方和常年拿无谓3D卖高价的影院同时,更该被谴责的对象,似乎是“命贱”的内地观众。3年前,我曾在大家专栏发过一篇《不是只有3D才叫电影》,针对影院观众盲目追捧3D的现象进行过一番评述。当年6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的官方微博发布一则道歉启事,“原定5个场次的《盗梦空间》IMAX3D效果影片,经鉴定是2D版。组委会对以上更改深表歉意,如观众不愿观看该片,可在开映前去票房全额退款”。之前下狠心掏140块大洋以图3D痛快的影迷纷纷大呼上当受骗,却鲜有人记起,《盗梦空间》原本就只是2D的,甚至也没用IMAX拍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就曾明确表示过对3D技术没兴趣。差不多前后一点的时间,有不少买了《遗落战境》影票的观众,在检票后向工作人员问道:“眼镜呢?”好莱坞大片、汤姆·克鲁斯,在很多观众看来,无疑该是一部3D电影,甚至,已经有不少人把如今的电影院等同于3D影院,“在家看碟看电脑,不用戴立体眼镜;去影院,就得戴”。更早一年,《画皮2》在上映时,内地全为3D,香港只有被片方一度解释为有瑕疵的2D,可谓体现了“港人治港”的理念。
如果说当年主要的观影人口,是“逛商场而顺便走入影院”的“不明真相群众”,那么,如今的主力观众都该是从各类折扣票务APP上过来的吧,从家出发到影城前,大抵已经从各类媒介上知晓一些关于所选择影片的基本信息。只不过,印证着中国票房市场兴旺的一个事实是,大家显然对一件自己已下单产品的格式和质量并不太关心。
2015年春节,我在昆明看了一部詹姆斯·卡梅隆的潜水电影《深海挑战》。迟到了5分钟,进场后,发现所有镜头的后景都重影而模糊,意识到这是一个3D片啊,可大厅里的其他观众竟然无动于衷坐了那么久。连忙出去跟影院工作人员交涉,检票姑娘跟进来看了一眼:“这是2D的啊,字幕不就是2D的?”我坚持让她拿眼镜戴上对比,这才连声抱歉并给观众补上立体眼镜。
詹姆斯·卡梅隆电影《深海挑战》剧照
詹姆斯·卡梅隆电影《深海挑战》剧照
显而易见,内地银幕上常年的伪3D、特供3D,已经让观众们认为只要字幕是立体的就叫3D了,至于别扭的观影感受,就当买票在盘曲的山路上坐了一趟班车吧。
常年在世界各国游荡和看片,也让我看到与我们这个票房超级大国迥异的影院景观。大量的喜剧、恐怖、文艺、动作甚至科幻大片,还继续以人们熟悉的2D样貌存在着。3D电影也确有自己的一片江山,除了以《阿凡达》开了个坏头的詹姆斯·卡梅隆作品,以及诸如《霍比特人》这样明确全球同步3D的超级制作外,更常见的竟然是在探索性的艺术电影甚至实验影像上。早先曾有过对经典老片一帧帧抠出转制的尝试,后来可能因为发现这并非对经典的恰当致敬,而也变得日渐稀少。
维姆·文德斯,就是在恐龙级固执的欧洲艺术电影大师中,率先找准艺术和技术共舞步伐的先锋,完美突出了场景、动作甚至灵魂的舞蹈纪录片《皮娜》,在盲目的3D潮流中镇守住艺术领地。我甚至想拿此片与其心灵老友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做比对,如果说后者是具备艺术意义的第一部彩色电影,那么《皮娜》或许就是携着艺术光芒的第一部3D电影。奇怪的是,娄烨导演却对《皮娜》的呈现效果感到不舒服,以至于放弃了本来想把《推拿》拍成3D的构想。有年在柏林,我又看到文德斯发起的一个以3D影像让建筑物讲述自己的纪录片项目,他本人的段落关于柏林爱乐音乐厅,镜头像一位无形向导,知名音乐厅却以拟人化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建筑师爸爸、50年风雨、卡拉扬、阿巴多……看完影片,我就被感染着去买下一张当晚内田光子的钢琴音乐会门票。
维姆·文德斯舞蹈纪录片《皮娜》剧照
维姆·文德斯舞蹈纪录片《皮娜》剧照
相较影响力如日中天却坚持传统2D胶片主义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和保罗·格林格拉斯,戈达尔这样老到什么都无所谓的大师,才可以信马由缰地恣意搞3D实验。很多影迷知道他在2014年戛纳电影节上,用一部《再见语言》玩弄重影效果,以阿帕奇部落、索尔仁尼琴、拜伦、莫奈的语言组成了折磨人的70分钟3D影像。其实更早之前,他就为2012年欧洲文化之都葡萄牙的吉马良斯,而与格林纳威、桑托斯一道摄制出一套名为《3X3D》的实验电影。
欧陆的歌剧、戏剧、芭蕾舞剧,这些年来也不断尝试着以3D形式来记录并在影厅放映。故事和曲调依然是经典的,但新鲜的美术和表现通过3D的承载,已经是彻底先锋的样貌了。
戈达尔电影《再见语言》剧照
戈达尔电影《再见语言》剧照
在欧美影院观片,当然也有非常不习惯的体验。譬如,德国、意大利、法国、俄国为保护自家语言纯洁性而对好莱坞英语片进行的全面配音,本国影片又不带英文字幕,经常让不通他们语言的外国观众无从选择,而我们影院里就连看似完全无海外发行野心的都市爱情片都经常配上英文字幕;西方影院正片开始前的广告长达15分钟甚至半小时,在早就不需要通过贴片广告盈利的中国院线电影那儿,这已经算是昨日风景了吧;一部影片进行到剧情高潮时,突然来个中场休息,更是让我恼怒,能够理解《霍比特人》这样3小时的巨制或许需要一个入厕间歇,可就连《狂怒》这种不足90分钟的片子都需要暂停上一刻钟,这能算得上破坏著作权吗?
虽有这些不爽,但人家始终不会把《谍影重重》放成漆黑眩晕的“叠影重重”,不会把反3D的诺兰用一部特供版《超验骇客》变成3D名导,2D制式亲亲切切地摆在银幕上,人民群众没有不明真相就戴上眼镜的机会。与牛哄哄的票房一样,内地的观影条件显然太先进太超前了,西方艺术家不断探索实验的3D影像,早已是我们生活的日常。
本文原标题:3D电影,西方的艺术探索早已是我们的日常
26311 2016-8-29 10:07
谍影重重5看得头晕恶心,幸亏后来睡着了,否则没准就吐了。
congmaoma 2016-8-29 15:03
该谴责的是整个的供应商和供应链吧。关观众什么事情呢,观众都是被忽悠的。其实我更想看2D,3D的色彩也太难入眼了,但是没得选择啊。
奶牛豆豆 2016-8-29 15:21
真3D是从摄制时就用两台以上的摄影机拍摄(模拟双眼制造景深)。而假3D是正常摄制,后期通过电脑科技仿制3D效果
悠优 2016-8-31 15:49
不晓得为什么这次看谍影重重超大屏幕倒没头晕,也没很暗淡的感觉,我自己加了滤色镜,感觉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