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仨》(节选)

悠优 2016-5-25 15:45

《我们仨》(节选)

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阿瑗的石子最多。周奶奶也身安心闲,逐渐发福。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钟书的小说改为电视剧,他一下子变成了名人。许多人慕名从远地来,要求一睹钱钟书的风采。他不愿做动物园里的希奇怪兽,我只好守住门为他挡客。

他每天要收到许多不相识者的信。我曾请教一位大作家对读者来信是否回复。据说他每天收到大量的信,怎能一一回复呢。但钟书每天第一件事是写回信,他称“还债”,他下笔快,一会儿就把“债”还“清”。这是他对来信者一个礼貌性的答谢。但是债总还不清。今天还了,明天又欠,这些信也引起意外的麻烦。

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静!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钟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attach]824175[/attach]

辛苦饲养猪宝宝 2016-5-25 16:05

天上人间,终有相聚。先生走好

Hatty_1218 2016-5-25 16:36

悲苦人生,看着心碎

Hatty_1218 2016-5-25 16:38

决定入几本先生的书看看

翰翰妈 2016-5-25 16:40

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她女儿为啥走了这么早?

chipmunk 2016-5-25 16:48

看着我们仨,听着“稳稳的幸福”,眼泪哗哗,心疼.....

Hatty_1218 2016-5-25 17:00

[quote]原帖由 [i]翰翰妈[/i] 于 2016-5-25 16:40 发表 [url=http://ww123.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9829311&ptid=4886931][img]http://ww123.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她女儿为啥走了这么早? [/quote]

“钱瑗,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生于1937年5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1980年回国。1986年晋升教授。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4日病逝,终年59岁。”

小甲虫妈妈V1.0 2016-5-26 13:43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虫虫 2016-5-26 14:10

终于找到归途……………………

悠优 2016-5-26 19:46

推荐给喜欢的同学们

[attach]824238[/attach]

bearmum 2016-5-27 12:53

先生走了,在她的心里一家团聚了。

dd_825 2016-5-27 13:21

看的眼泪哗哗的,很质朴的语言,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daileis 2016-5-27 15:15

好像曾经也有女婿的,但似乎融入不了我们仨?

牵手 2016-5-29 20:16

:flower: :flower:

牵手 2016-5-29 20:23

按照俗世的眼光,杨绛先生嫁的是书蠹头,但是先生的宽大胸怀(怎么说都不确切)成就了钱钟书。她知道如何去爱她的丈夫。没有抱怨,只有爱。多么庞大的精神世界!

悠优 2016-5-30 12:48

回复 13楼daileis 的帖子

其实还好,两度婚姻,都是有些温暖的桥段的。。。血亲与婚姻还是不同些的吧。我这么想来着。

daileis 2016-6-2 14:21

有两段吗?一直以为只有一段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仨》(节选)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