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网 »
移民 » 系列: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pp_dream 2016-3-13 09:40
系列: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一】
原创 2016-02-19 黄敏(美国)
Serenata
Franz Schubert - Los Clásicos Más Populares, Vol.1
1euh810lih.jpg
一、压力焦躁水平stress level
导语
我之所以放到第一条可见它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我们的压力焦躁水平比较高,任凭我们有多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星星之火都可以燎原。
我对这点感受特别深。记得儿子4岁那年,我先生海归回国,我公司又在变改系统中,工作加班加点精疲力尽。儿子一不“听话”,我马上来火,对儿子又打又骂、面壁 、关黑屋,企图以这种方式教训制服儿子。记得一个周末的下午,收到老板的电话,系统出了问题,要我参加电话会议,几位电脑编程员和几个大老板都已在线上。平时我很注意不让儿子多看电视,那天,我把一大堆从图书馆借来的DVD 推给儿子,告诉他妈妈工作忙,自己看录像,不要来打扰妈妈。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还在线上,这时儿子走进书房,可怜兮兮地说:“妈妈,我想我今天已经看了太多的电视了,我要你跟我玩。” 紧张的工作让我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大声对儿子吼道:“你没看到妈妈正在忙吗?” 可怜的儿子看到妈妈发火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这更让我火上浇油,我提高嗓子大叫:“哭什么哭!” (写到这里,我觉得眼眶湿润——可怜的儿子,是妈妈不好!)
年龄小的孩子很缠人,也比较情绪化,一点小事,动不动就哭闹。带过小小孩的家长都知道,带孩子太让人身心疲惫了,上班可比带孩子轻松多了。再加上家务,所以每到星期五晚上我好像感到暴躁情绪已堵到了喉咙口,马上就要火山爆发了。注意到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去缓解自己的压力。
1照顾好自己
每周末给自己2至3小时放松的时间,一杯咖啡加一本好书是我最享受的事。老公海归回来之后,每周星期六早上,我就把儿子扔给老公,自己去书店,一杯咖啡、一本书,一个小时之后,明显感到已经到了喉咙口的情绪在慢慢下降,然后在外面走走或商场逛逛。回到家,我有一种被充了电精神焕发的感觉,觉得又有足够的精力可以对付下一周了。而且很奇怪,精神状态好时,看儿子,怎么看怎么可爱,他的“不是”我好像也更能包容,有点“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觉,发火点自然就高了。
我觉得每周有2~3个小时属于自己的时间非常重要,大家可以选择做任何让自己放松的事,例如跑步、健身、做瑜伽、会朋友、美容、看书、逛商场等等。我老公喜欢打高尔夫,冬天滑雪,晚上有时跟朋友们打德州扑克。我很支持他去,他回来后情绪也好了很多。所以有兴趣爱好很重要,它对帮助调剂生活情趣、减轻生活压力、管理情绪有很大的作用。
宾大教授Dr. Kenneth Ginsburg 在PCE Club 2015年年会上告诉家长们“你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照顾好自己。当你照顾好自己,你就是以身作则地示范一个有坚韧力的人、一个幸福、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一个有生活意义的人的是怎样生活的。如果我们的全部生活都以孩子为中心,我们就会使自己的生活黯然失色、缺少情趣和追求,孩子也因此不会对他们的未来满怀憧憬和希望。”
2体贴对方 改善夫妻关系 减少家务压力
老公海归期间找了个阿姨帮我打扫卫生、每天做晚餐。即使后来老公回美国了,我们还是保留阿姨每星期来一次打扫卫生,它对减轻我的压力有了太大的帮助,也给我更多的时间做我喜欢做的事,这是我认为最明智的“投资”之一。
夫妻双方需要互相沟通,了解自己及对方的压力焦虑水平。多体贴对方,尽力帮助对方减轻压力。每星期都给对方放2~3个小时的假,让各自都有放松的时间,心情好了,家庭关系一定会有所改善。而和睦的家庭有益于改善每个家庭成员心情,由此减少发火的机率,从而走向良性循环。
3适当减少孩子的课外活动 放慢生活节奏
曾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几乎每天都在送两个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中,累的心力交瘁,自己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发现自己为一点小事就动不动发脾气,发完又内疚,自己会躲在车里哭。我建议她砍掉一、二个孩子的兴趣班,她说:“那些兴趣班都是孩子喜欢的啊,孩子是不同意砍的”。我告诉她:妈妈对一个家的气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不快乐的妈妈,很难有快乐的孩子。一个情绪不好有心结的孩子一定会影响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很多孩子的行动偏差,表面上是孩子表现不好,其实是孩子有情绪心结。没有良好的情绪管理的家长会影响亲子关系。权衡一下,砍掉一、二个兴趣班的利是否显而易见呢?另外也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的身心健康也很重要,孩子在选择报兴趣班时也应该考虑爸爸妈妈的时间安排,全家不是都以孩子为中心转的。
另外,如果孩子活动安排过满,没有足够闲暇的时间,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使得孩子易怒易焦躁。(未完待续)
pp_dream 2016-3-13 09:41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二】
科学地认识孩子的大脑发育
原创 2016-02-21 黄敏(美国)
二、科学地认识孩子的大脑发育
1455980055718796.jpg
我们发火的原因往往源于我们不了解孩子大脑发育的情况而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要求。
Frances E Jensen, Amy Ellis Nutt 的"The Teenage Brain: A Neuroscientist's Survival Guide to Raisi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一书从孩子大脑发育的科学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有些让家长头疼的行为。
感谢有医学专业知识的雷春读完这本英文书后写成了16篇的【”青少年大脑”雷春读书系列笔记】与大家分享。
以下摘自她的系列笔记的第一篇:大脑的成熟过程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从前向后的顺序是:
额叶(frontal lobe):占脑部总量的40%:判断、洞察力、抽象思维、冲动控制、计划(这部分控制着自我意识和对危险和冒险的判断能力,从而选择自己的行为,是大脑的总指挥;其它动物的比例远小于40%,最接近的猿只有17%。);
颞叶(temporal lobe):情绪、性意识、语言;
顶叶(parietal lobe):活动、感觉;
枕叶(occipital):视觉;
小脑(cerebellum):协调能力;
脑干(brain stem自动控制系统):呼吸、心率、血压、排尿和排便。
大脑的的成熟顺序是从后向前的, 青少年时期,与其它的脑叶相比,额叶是最不成熟的、信号传导性能最差的,需要最长的时间发育。这是青少年情绪化、易怒、冲动、狂躁;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能有头有尾、不能和成人交流;易受毒品、酒的诱惑以及喜欢冒险的本质原因。
由于额叶的不成熟,它应有的前瞻性记忆(perspective memory,记得在未来某时某刻要做何事的能力)非常弱,这种能力在6-10岁时发展很快,再就是20岁以后。在10-14岁期间,没有多少进步;这就是说,在青少年身体其它部位都飞速成长的时候,这种能力相对滞后了。因此,家长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该做的事情,不要因为他们忘了而恼火。”
以上的知识帮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我们的孩子、他们的局限性,这样我们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就更能理解,对待他们也会更有耐心,而不是陷在这样的思维里:” 我已经说了无数次了,他为什么还是做不到?” 或埋怨孩子做事不专心,或没计划性,或丢三拉四的。孩子大脑控制这部分的机能还未发育成熟,对大人的要求,孩子们也很无奈。在强悍发火的家长面前,孩子真得很弱小无助,我都为孩子们报打不平。
0.png
1455980056575454.jpg
转发一位朋友孙毅读雷春笔记的分享:“尔舒从小就很独立,常常自己负责处理自己的事情。现在尔舒十一岁半了,出门时常常忘记某一件东西,等时间到了,该做一件事情时才发现忘了带该带的东西,他非常自责,甚至对自己的粗心烦恼不已。我也常常告诉他,出门前先想想将要做什么,还需要带什么,即使如此,尔舒还是难免忘记。这种情况下大人该怎么做,的确很矛盾。为了让尔舒知道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他忘了带东西,就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大人不做弥补工作,也许我甚至都不应该提醒他带东西。另一方面,尔舒实际上是非常独立而负责任的孩子,他出门前也努力的记住清点要带的东西,因此忘记带某个东西好像也不是他的过错。
看了雷春的读书笔记才明白,这不是尔舒的问题,而是孩子们共同的特性。因为在十二岁的年龄阶段,孩子的大脑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全,相对远远滞后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因此孩子对事物的前瞻性极低,对将来发生的事情的预见性极低,容易忘记带上将来发生事物所需要的东西,对未来将会发生危险的预见性也极低。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父母不要责备孩子的遗忘和冒失,而是要反反复复帮助提醒孩子记住带上必要的东西,提醒将会发生的事情。看来要告诉尔舒这个知识和道理,让他以后不要再过分自责。知道了这个道理了,大人孩子心里也都该释然了吧。”(未完待续)
pp_dream 2016-3-13 09:43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三】
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原创 2016-02-23 黄敏(美国)
三言两语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系列文章,到现在发布了三篇,作者以其亲身体会、科学的态度和系统的知识,向家长读者们无私奉献了一盘育儿大餐,令许多人或豁然开朗,或深刻反思。编辑收集了部分反馈意见,放在这里。欢迎大家继续讨论。在此感谢作者黄敏!
看完后更多的是内疚 ,现在才知道自己总埋怨孩子责斥孩子让孩子受了很多委屈,看来真的要更多的了解生理及一些相关常识[难过]。 昨天向女儿道歉 ,女儿挺感动的,还一直安慰我,这让我更难受。
原来照顾好自己 就是对你爱的人 爱你的人最好的体现
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意为着给了孩子幸福的童年。
我今天没有对孩子发脾气。
我们大人要多些耐心,受教了。
三、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既然了解了孩子的大脑发育情况,我们在想发火的时候就应该提醒自己是否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每个生物的成长都要遵循其自然规律,更何况人呢。我们回过头来看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的很多我们当时认为是天大的问题,后来发现其实都不是问题,而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比如儿子在上幼儿园时,光早餐就需要半个小时,我和老公那个急啊,不断地催促:快点!快点!看到儿子还是那么不紧不慢的,我感到一把无名火直冲脑门。现13 岁的儿子,从起床到吃完早餐,15分钟搞定。回想来看这类的事太多了,很多烦恼和发火都是因为我不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而自找的。
孩子大脑负责理性思维、逻辑判断、自控力的都还在发育之中,如果你要求孩子说走就走、说停就停、说做就做,你把孩子当机器人啦?因为没有一个孩子能做得到, 甚至连我们大人也都不完全能做得到。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有什么理由无视孩子的身心发育局限性而去要求孩子呢?我们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已经是错了,我们因为孩子达不到我们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发火就更错了,我们把发火的原因还归罪于孩子,我们是不是错上加错了呢?!
记得国内一位很出名的节目主持人讲他小时候犯错被爸爸打的事,他说不管爸爸怎么打他让他认错,他还是不明白到底错在哪。
孩子看事情毕竟与成年人不同。即使我们的要求是对的,我们也可以选择用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把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分享给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去学习这些道理、在经历中去悟这些道理。
我们经常发火是因为我们想:我都给他讲了这么多次了,他怎么还不能改呢?
那我们问问自己,我们都知道发火不好,但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又改了多少?我们都知道天天锻炼身体的好处,但我们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做为成年人的我们这么多年都很难去改掉一些坏习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孩子在告诉他们几次之后就应该改呢?
从“我知道”到“我能做到”是个质的飞跃,而这个飞跃需要以量变(很长的时间,很多的经历和感悟)做基础。如果我们没有做好打“长期战”的心理准备,我们就很难有耐心、有信心地坚持下去。
1455980056322354.jpg
做家长的责任不是命令和指责,是呵护、引导和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成长,让孩子按自己的人生节奏去成长。所以我们光有爱心还不够,还需要耐心、耐心加耐心。
我是这样认为,只要儿子做的某件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比如几天或几个星期,甚至几年)呈现出进步趋势,那么我就无需过份纠结此时此刻儿子的不足了。
举个例,前几天儿子打篮球回家已经是晚上9点半了(平常这个时间应该上楼准备睡觉),说想吃点东西再上楼,一晃一个小时过去了,叫他上来时,他还高兴地告诉我他沒把iPad 拿上来,我表扬了他,给他一个拥抱,说声:“我爱你,晚安!”。假如我纠结于每次儿子是否严格执行制度,儿子晚了一个小时一定会让我抓狂。我很庆幸自己明智地选择了先者。
孩子小的时候,制度可以稍微严点,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要求。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我们应给孩子更多的决定权,以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即提供给孩子一个从“你要我做”到“我应该做”的思维转变的土壤。
有时家长发火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习能力,对孩子的学习有过高的期望。
举老公教儿子算术的例子吧。儿子一年级的时候,某一天老公也不知哪根筋抽了,突然说要教儿子加法。老公性子比较急,对自己对他人都高要求,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大事不妙”。老公教儿子的第一阶段是1位数加2位数但不用进位,儿子都做对了,因为学校正在教,老公心情不错,表扬了儿子几句。第二阶段是1位数加2 位数,这次要进位,尽管学校还没教,儿子努力了一把,也学会了。老公兴致勃勃乘胜追击,开始了第三阶段,2位数加2位数需要进位,儿子明显有点吃力了,老公解释了几次,口中流露出稍有不耐烦,儿子糊里糊涂地过关了。
第二天,老公又把儿子叫到桌前,叫儿子把昨天新学的再做一遍,儿子完全不记得了。”你昨天不是会吗,今天又怎么不会了?“ 老公有点生气了,然后涛涛不绝地用了20多分钟从各个角度阐述”数学原理”,儿子呆呆地望着老爹,看得出小家伙的脑子已停止转动了。老公继续加大难度,给出了更多位数的加法,并告诉儿子如果搞懂了数学原理,就可以举一反三,会了2位数的加法就应该会5位数的加法,做完加法之后可用减法来验证是否加对了。看着儿子那呆若木鸡的表情,知道儿子已经腾云驾雾了,儿子加法加到一半又开始用减法。老公忍不住大声吼”你怎么这么笨!“ 儿子哭了起来。
唉, 做家长真是一门学问,每个家长都走过弯路。如果家长没有耐心,请不要教孩子,因为你一定会发火。不是孩子笨,是因为你沒有找到那把让孩子开窍的钥匙。如果你发火是因为超前教育而孩子学了多次都没学会,请遵循孩子生长的自然规律。一个孩子在超前教育中学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题,以后在合适的时候花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会的,何苦为难孩子又苦了自己呢。
当我们纠结于眼前问题时,想想20岁的他(她)还会这样吗?一个没有特殊学习障碍的20岁的年轻人,没有不会加法的吧?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眼前的问题将不是问题,这样想是否会释然了很多呢?(未完待续)
pp_dream 2016-3-13 09:44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四】
把责任还给孩子
原创 2016-02-26 黄敏(美国)
【作者简介】黄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结构学士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电脑信息硕士。现在美国从事IT工作。业余时间热衷于新泽西州
Parents And Children Education Club (PCE )的志愿者工作,乐于和大家分享俱乐部13年沉淀的 EQ Parenting,即以情商为基础的教育理念。详见[url]www.pceclub.org.[/url]
【四】把责任还给孩子
我们之所以急,很多情况是我们放大了事情的重要性。比如孩子早上磨磨蹭蹭这件事是最让家长心急火燎怒气上升的事了。
像这类的事我会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结果严重吗?第二,是谁的责任?
举早上孩子慢慢腾腾这件事,第一,问自己,我们急什么?不就是怕孩子迟到吗,那迟到几次又会怎样?难道结果严重得我们不能接受吗?第二,准时上学是谁的责任?是家长的还是孩子的?如果是孩子的责任,我们干嘛比孩子还急?任何孩子应负的责任,如果你比他还急,孩子一定不会急,因为对这件事负责的主人已从孩子转移到你那了。不仅你急他不急,而且他还讨厌你在旁催他。他知道他不会承受事情自然结果是因为你的责任心大啊,你不会让他迟到的。
要打破这个怪圈,就要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体验自然结果。
1456393979644577.jpg
记得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年龄小时间概念还不太强,我很心平气和地说:5分出门,你如果还不换衣服的话,那你就穿睡衣去幼儿园。儿子知道我的性格,说到做到,但又保持情绪平和。儿子就自己换了衣服。让孩子去承担自己后果,他如果穿睡衣去幼儿园都不怕丢面子,我更不怕了。往往你把球抛给孩子,既调动了孩子的主动性,还避免了不必要的争吵,两全其美。
在小学一段时间,是我老公负责送儿子上学(儿子的学校就在5分钟的车程内)。经常快到时间了,两人还在呼呼大睡,我当然有点着急,但我更想让儿子尝试一下迟到滋味,因为我想老师一定会批评他的吧?可过了一两个星期,问儿子迟到老师有没有批评你?儿子一副不以为然的态度说:“没有啊,也有其他孩子迟到,老师也没说他们。”
我在想,哎,美国的老师怎么这么不严厉。记得我上小学因为午觉睡过了头,被老师罚在教室门口的通道站了几分钟,然后让我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回我的坐位。那羞辱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以后对要准时上课这件事就非常在乎了。记得那时父母从来不管这种事,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回到儿子迟到这件事,既然儿子并没有经历自然结果,那我就制造这个机会吧。我写了个电邮给老师,问她学校是几点上课,儿子有没有迟到过。老师回邮中说:“我正想告诉你,Aaron 迟到过好几次。” 我告诉老师,希望她能跟Aaron 谈谈,告诉他准时上课是学生的责任,因为孩子比较听老师的话。第二天,老师回邮说一定会与我儿子谈谈。我把这个电邮给儿子看了,再次强调了准时上课是学生的责任。也把老师的电邮给老公看了,提醒他这个问题。
1456393978718706.jpg
儿子初中开学前我就很清楚地告诉儿子:初中校车7点就到,准时起床是你的责任。如果误了校车,我不会马上送你去学校,你得按我的时间表,也许你会晚上课一小时甚至两小时。现在儿子每天晩上自己上好闹钟,早上6点多钟起床,是全家起得最早的。他有时随便吃点简单早餐,有时也没吃,他说不饿,我也就由着他。饿又不饿在我身上,我急哪门儿。如果上课饿了,他就会知道吃早餐的,这是人的自然生理调节机制。当然我也经常给儿子讲吃早餐的重要性。儿子6点55分出门。这个时间有时我和老公还没起床呢。
和一个家长聊天,老爸天天负责叫醒儿子,而且每早还得叫几次。当老爸出差时,叫孩子起床就落在了爷爷的头上。爷爷明确事先告诉孙子,我只叫你一次,如果起不来是你的事。爷爷早上一叫,孩子就立马爬了起来。可见孩子是有能力的,只是我们太习惯于把孩子的责任揽了过来。老爸出差回来,孩子又回到原状,老爸就这样一直叫到儿子高中毕业。现在孩子上大学了,妈妈有点担心儿子早上不能按时起床,误了上课。
我把这事告诉给儿子,说这就是为什么爸爸妈妈很早就培养你一些最基本的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的原因。妈妈很爱你,但不能一直在你身边陪你,所以妈妈会教一些家务和给一些责任,这样你上大学,离家走上独立生活,知道你能照顾自己,妈妈也会安心的。
我经常把我听到的真实故事分享给儿子,不要以为孩子没听进去。有次送儿子和他的朋友去个活动,两个孩子在车后聊天。那个孩子说早上是爸爸叫醒我,我儿子说是自己上闹钟,闹钟叫醒我。听得出儿子的那一点点自豪感。那个孩子问为什么要闹钟叫醒?我刚开始讲上面那个故事,儿子就告诉他的朋友,我妈曾告诉我一件事,一个留学生不会用洗衣机,就打电话向妈妈求助,妈妈远程指导。这件事是几年前我告诉儿子的,没想到儿子还记得。
1456393979062713.jpg
如果你能这样想:这是孩子自己的事又不是我的事,我干嘛比孩子还急。如果你能做到不急、彻底的不急(前几次一定得咬着牙),孩子通过体验自然结果付出一定的代价后会逐渐自然而然地负起他的负责,孩子一旦走上正轨,你就不用担心了。任何孩子的事,如果家长能放得了手,孩子很快就学会了那是自己的责任。
对不重要的事,让儿子经历自然结果是我不发火的最有力的工具。再举个小例子。我每三个星期给老公和儿子理发。有次儿子因为玩而不愿意来剪发,我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你这次如果不剪,就需要等到下一次,即三个星期之后。儿子同意了。一个多星期之后头发长了,儿子要我剪头发。我仍然平心静气地说,我看到你头长了, 你觉得很难看,但我们已经说好了,如果你上次没剪,你得等下一次。二个多星期后儿子的头发长得快要像女孩子了,我的朋友问,Aaron 在留新发型?儿子来”求”我,我还是心平气和地说,三星期一到马上剪。儿子知道我做事的风格,说到做到,决不”心软”,决不“妥协“,坚持到底,也不用发火。通过几年”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的经历,儿子也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的决定也不一定总是聪明的,有时大人的建议和要求也是可以考虑的。
家长爱发火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忍心看孩子做“错事“(比如迟到),所以在孩子即将犯错时,家长往往不由自主地出来阻止孩子犯错,让孩子失去了一次很好的经历自然结果的学习机会。对我来说,孩子通过体验现实生活而掌握了生活技能、通过走弯路而成长远远比在家长天天督促下“无错” 地完成事情本身来得更重要。
一个家长就做得很好,他分享:“我女儿总是磨蹭。一般我不催。但晚上不按时睡,早晨不按时起却让我头痛。催促多了她还发脾气。结果很多次都差点赶不上校车, 有两次我不得不开车送她去学校。后来我只好告诉她:我不再催你,但误了校车我不会送的。结果我真的不再喊她。有两次真的误了车,她要我送她去学校,我说不行。等了一个多小时以后才去的。学校打电话来问原因,我就说“睡懒觉”。结果,她再也没有不按时起床,赶不上校车的事了。”
我很赞同这位家长的方法 ——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结果,因为生活是最好的学校。喋喋不休地催促孩子是做家长的最直接本能的反应,而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结果,意味着家长得看的更远、更有智慧,相信孩子需要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会生活的游戏规则。
孩子小的时候,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父母不妨多撒手,不要抢孩子能做的事,给孩子多一些做决定的机会,给孩子多一些走弯路的机会,这意味着我们有时必须眼巴巴地看着孩子作错误的决定;眼巴巴地看着孩子碰壁;眼巴巴地看着孩子吃亏;眼巴巴地看着孩子走弯路。最受罪的是,我们还得闭上我们的嘴,抑制着告诉他们“正确答案”的冲动。
举个例,我儿子在三年级每星期四晚需要我在他的“Reading Log(阅读记录)”上签名,他有时记得让我签,有时忘记了。如果家长没签名,老师会在那个星期画个大大的红园圈。我鼓励他制定一个提醒系统。情况有所改进,但偶尔仍然有忘的时候。每星期四晚上快到上床睡觉时间,看看还没动静,我真有点沉不住气,几次想提醒他,但到了嘴边的话又硬被我咽了回去。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事的方法,学会承担责任,这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它远比追求事情的完美结局来得更重要。
1456393978537760.jpg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条直线,孩子就是在吃亏碰壁走弯路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人生的游戏规则:在磕磕碰碰,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坚强起来,成熟起来。没错,借鉴前人和他人包括父母的人生经验和教训,可以使孩子少走弯路。但是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毕竟是我们交了多少学费换来的,它们毕竟是属于我们的。借鉴是理性的,经历是感性的,当孩子的心智还没成熟时,他们的决定往往是感性多于理性,孩子没有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不管我们多么苦口婆心,我们的金玉良言远远不如孩子通过自己趟路过程中所学到的更有说服力、更刻骨铭心。所以,路还得靠他们自己趟,学费该交的还得交,通过大量丰富经历的积累,感性才会升华到理性,这就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如果我们违背这个自然规律,硬要把我们的经验塞给缺少经历的孩子,他们怎么可以理解呢。结果父母怪孩子不听“老人言”,孩子怪父母“你永远也不理解我”, “世界大战”由此引发。(未完待续)
pp_dream 2016-3-13 09:47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五】
你放手孩子才会动手
原创 2016-03-02 黄敏(美国)
五、你放手孩子才会动手
导语
孩子做作业磨洋工、拖拖拉拉、不认真,或者没完成作业,是另一个容易让家长发火的导火索。
这往往与很多家长以下行为有关:
1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担心不能拿A)
2担忧孩子今后的发展(拿不了A,说明孩子学习有问题,如果不抓以后怎么办?)
3过多涉入本来属于孩子的责任范畴(比如,家长一遍又一遍叫孩子开始做功课,然后坐在孩子身边监督,最后一道题一道题地帮孩子检查作业,要求孩子把每道题改正对才行。)
结果是每次交上去的作业都拿满分或高分,但你能说那是孩子的作业吗?当你把孩子的责任揽成了自己的责任时,孩子即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学习不是我的责任,表现出来状态是做作业拖拖拉拉、心不在焉、不想完成作业。儿子学校的老师告诉家长们,他们不建议孩子交上来的作业是经过家长的“帮助”而完美的,因为如果这样的话,老师就无法准确地评估学生们是否真正搞懂了,也就无法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了。反之,老师如果发现某个概念很多同学都没理解对,老师会在课堂上再教一遍。
孩子在中学之前,字写不好、语法不对、拼写有错、有时忘了做作业、或作业拉在家里了,有时考试拿个B或C回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真没必要大动肝火。我家儿子以上这些“毛病”都有,但我知道这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家长的埋怨、催促和责骂不仅让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处理由于家长埋怨、催促和责骂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上,而且加深孩子对学习厌倦和恐惧,阻碍了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的发展,影响了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阳光性格的培养,总之,其后果比孩子最初的“毛病”严重得多的多。
有些家长反映如果家长涉入帮助,孩子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功课,但如果放手不管,孩子则花2个小时做完功能,主要原因是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在社交媒体上与同学聊天或“问同学功课”。家长问到底应该涉入帮助还是放手?这个度怎么拿捏?
那么什么是放手?放手是撒大手不管吗?当然不是。
举儿子做作业这件事,我个人对放手的体会和做法是:
1与儿子交流——为什么要学习?
我们改变不了他人的行为,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观点和行为去影响他人,也许会改变他人的行为。
当我们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很重要的是事先把做这件事的重要性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传播给孩子,即以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方法把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诉孩子,这样有助于地孩子的合作。
回到学习上,我时不时地与儿子分享我对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的看法。
几年前我在PCE 做了个“培养孩子乐学精神”的讲座,以下是我分享的一部分:
我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不应该只限于教科书,生活是最好的学校。
我曾经给我儿子读Magic Tree House的书,书中有一句关于how to find happiness 的话 “pay attention to the detail of the nature”.
我们都有这种经历:
- 去爬山,如果你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那你对大自然的感受一定比别人深;
- 去海洋公园,如果你对海洋动物的习性很了解,那你一定比别人更兴致勃勃;
- 去历史博物馆,如果你对这段历史缺乏了解,看到那些文物(artifacts)提不起很大兴趣,只是为了孩子而来;
- 去旅游看古建筑,如果你没有建造此建筑的背景知识,那此建筑只能成为你到此一游的纪念而已。
如果你认为世界是迷人的,你的孩子也会有相同的认识,因为激情是会传染的。(If you view the world as fascinating one, your child would view the same, because the passion is contagious.)
我会帮助儿子树立这样的理念:你不是考试机器,你也不是为了爸爸妈妈而学习。你是为了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从而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学习;你是为了增长智慧,为了探索你的独特个性、人生价值,从而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和快乐而学习;你是为了更充分运用你的特长和才能去帮助他人而学习。
我在与儿子的聊天中告诉儿子,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你会逐渐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和擅长什么,不喜欢什么不擅长什么;会学习到一些知识和技能,让你今后有更多的选择权,去做你感兴趣的事。儿子问了句“如果我有兴趣做开卡车收垃圾的怎么办?” 我知道孩子问这句话的意思,我告诉儿子,如果你上完大学,觉得开卡车收垃圾确实是你兴趣所在、能发挥你的才能,那我希望你能在收垃圾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研究怎样改善现有系统而更有利于环保,那你将会成为世界上最用心最棒的收垃圾员!上帝造人,是希望每个人能通过努力找到自己的才能并发挥这个才能,用它去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这样从事这项工作才会让你开心觉得有意义。反之,如果你的才能不在收垃圾上,你会觉得收垃圾工作很枯燥,它也不会给你带来快乐的。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各种能力和技能会给于你更多的自主选择行业的机会。
在大多数华人家长把拿全A当做对孩子的高要求时,我对儿子经常说:“我不要求你拿全A,不要求你上E(Enrichment 班),不要求你上籐校。但我对你有3点要求:
1),一定要努力(put effort and try your best) ,总结经验就行,但不要过度在乎考试成绩。
2),在现在知识更新这么快的时代,你怎样学”比你从书本学到什么更重要 (How you lear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learn from the books)。我希望你能学到各种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能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寻找资源和自学的能力等等。
我特别看重孩子是否有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比如批判性思维、能打破常规。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鼓励儿子thinking outside of box, coloring outside of lines 式的思维和行为。他如果对我的要求有不同意的地方,我非常鼓励儿子想清楚后给提出3个理由来说服我,如果我认为他说得有理,我可以改变我的要求;如果我不同意,我也会说出我的3个理由,以此鼓励儿子的积极大胆思考而不是被动服从。
我本人是搞IT的,新技术和知识层出不穷,公司几乎不再提供传统的有老师的培训班,而是要求员工在公司或外面网站去找在线培训资料来学习,所以这种在网上找资源和自学的能力非常重要。
3),我希望你有Intellectual Curiosity,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想去探索世界的未知,求知欲强,有终身好学精神(life long love of learning)。我希望你能在学校发现到一、二门你很感兴趣的学科,我希望你能钻进去,甚至用业余的时间在网上看更多的相关资料。我希望你在高中后期问老师的问题,老师都不一定能马上回答上来,而是说“嗯,好问题!我得想想,然后再回答你。”
Intellectual Curiosity 不仅反映在知识层面,而且反映在对人对社会的好奇。我经常对儿子说“每个人都有有趣的故事,只是看你是否有好奇心去听他的故事”。这是今后生活中一切与人打交道的基础,包括夫妻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
学习不等于书本知识,更不等于学习成绩。书本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生活才是最好最大的校园。
我经常告诉儿子:”注意哪些事情让你感兴趣、让你好奇、给你带来愉悦。找到你的才能,用这个才能去帮助他人。“ (Pay attention to what interests you. Find your talent and use your talent to help others.)
2明确责任,制定界限,逐渐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
明确责任:
在儿子上幼儿园开始有作业时,我就很明确地告诉他,学习是他的责任,不是父母的责任;他为他自己学习,不是为了父母学习。
制定界线:当天的作业一定要完成
记得儿子二年级左右的时候,一天快要睡觉的时候,他自己突然想起来有个作业没完成,明天要交的。他问我可不可以不做。儿子忘了做功课,马上又要睡觉了,我当然有点生气,但我没有发火,心平气和但坚定地告诉儿子:完成每天的作业是学生的责任,你今晚一定要完成,多晚都要完成。儿子很不情愿地做完了作业才上楼。
儿子在幼儿园时,我告诉他,不懂可以来问妈妈,妈妈可以帮你建立好的学习习惯。每晚儿子告诉我他做完作业时,我会坐下来与儿子一起对照老师当天给的作业清单,看有没有漏掉哪个作业。如果有老师批改过的考试题,因为需要家长签名,我会和儿子一起检查那些错了的题,看儿子概念是否搞懂了。
逐渐放手让儿子承担责任:
一年级时,我开始是从一个星期检查二、三次减少到一、二次。我在儿子二年级时开始对他的做功课逐渐放手,不检查他的功课,成绩单只负责签名,只问一句“错的地方你都搞懂了吗?” 儿子有不懂的地方来问我,我会问“你如果上课没注意听,那以后是否应该更专心听;如果不是因为上课不专心,那你可以回学校问同学或老师。”每学科老师每周一次在上课前都会提供额外辅导。有次儿子自己主动报了名,这意味着他早上需要早起45分钟,我很为他的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感到高兴!
儿子三年级之后我就不检查儿子的作业了,他是否做了,做得怎样,我均不知道。我只是和颜悦色偶尔提醒:功课做了吗?儿子现在上了7年级,他回到家会自己安排时间把作业做完,完全不需要我操心。我告诉儿子,如果他哪门学科需要帮助,可以告诉我,我们一起找解决办法。只要他知道安排时间,知道轻重缓急,我也就不过多涉入,只是有时表扬他的时间管理做得很好。说老实话,我在儿子学习上没花很多功夫,看到儿子视学习为自己的责任,这么自觉,我感到很欣慰。
3与儿子一起检查他执行责任的情况
老师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家庭作业成绩和老师评语放到学校网站上,几乎每星期都有更新。我基本上是等到report card 出来(可能是一个季度一次吧)才上网看看,对儿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记得一次我坐下来与儿子一起看网上他的学习成绩时,成绩有一、二门不怎样,问他问题出在哪?怎样改进?他答:“几次功课交晚了,匆匆忙忙质量也不好。改进的方法是:以后做作业不要等到最后一天。”你看他自己会做总结,有心去改,这就挺好。我觉得太频繁查孩子的成绩,家长容易对孩子的每个错误过于关注,接着就情不自禁地想“修正”孩子的每一个错误,从而引起家长与孩子的冲突。我还是觉得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些成长的空间,家长应该把握的大方向,看得更远。
当然以上三点我需要不断与儿子一起复审。
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允许孩子犯些错误,反而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调动了孩子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成长了、懂事了,我们也闹得个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有些孩子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这主要是父母包办太多,过多地涉入孩子的学习所造成的,因为他们不能让孩子犯一点的错,包括不能忍受孩子的成绩暂时不好,这样孩子就丧失了很多发展独立自主(autonomy)精神的宝贵机会。如果孩子在小学、初中成长的过程中,能通过失败的经历去思考、 总结、改进和成长,那这段经历对他今后的人生有多么大的帮助,它远比孩子在家长的扶持监护下的优秀成绩来的更重要。
总结一下,很多家长误把放手等同于放任,放手绝不是放任。我认为放手的原则是:无条件爱孩子,这个爱与孩子的成就无关,爱和赏析孩子这个人,他的美好天性和优良品质;在一定的范围(制度)内,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给孩子犯错误的的机会、给孩子走弯路的机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家长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把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分享给孩子,去引导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积极向上的需求,往往是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外面的声音(比如家长的唠叨、 督促、监督)太大,干扰了孩子倾听内心的声音,破坏了孩子积极向上的天性。
再举儿子11岁开始完全自己负责洗衣服一事。儿子有时忘了洗,就从篮子里把脏衣服拿出来再穿。有时连穿了几天的脏衣服,才自己决定去洗。我一开始还时不时提醒他,后来我决定这不是我的事,与我无关。即使看到儿子穿着带有斑斑点点有脏迹的衣服,我也咬着嘴唇把快要说出来的话硬给吞了回去。至少儿子非常清楚地知 道洗衣服是自己的责任。等他到了想吸引女孩子的年龄,他自然会注重外表。有些我们想要孩子改而改不了的习惯,也许到了两情相悦的时候,孩子就有动力改了。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这就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应该遵守这个规则,顺应自然法则,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以下我想用EQ Parenting 的三要素来解释“让孩子经历自然结果, 放手让孩承担责任”注意的地方和好处:
1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
当孩子经历自然结果而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明智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地数落孩子“你看你看,我都告诉你了,你偏偏不听,现在知道错了?” 而应该是鼓励的态度“孩子,没关系。妈妈(爸爸)小时候也做了好多错事,吃一堑长一智,小孩子就是这样成长的”。
2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我坚信每个孩子天生都孕育着积极向上的种子,只要家长对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关爱、赞赏、倾听和鼓励,就给这颗种子的茁壮成长创造了条件,孩子的内动力就被激发出来了。当然了,要给孩子进步所需要的时间。
3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从短期来看,孩子在家长不停地督促监督下的表现也许比家长放手后的孩子的表现好,这也是很多家长不敢放手的原因。但孩子在家长监督下的表现来自于外界的控制,而不是来自于内在的力量,从长期来看,来自内在的力量会更强大更持久,我们毕竟只能陪伴孩子一段路,剩下的路需要孩子自己有内动力走下去。所以一定要 接受孩子在成长中表现出的“不完美”。
只要我们改变我们的态度和方式,孩子的很多“问题”也会有所改善的。经常听到了家长埋怨已读高中的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表现得不太负责任,这或许是孩子小时家长越俎代庖过多,或许是家长在“负责任”方面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未完待续)
pp_dream 2016-3-13 09:49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六】
你磨掉孩子的棱角了吗?
原创 2016-03-05 黄敏(美国)
你磨掉孩子的棱角了吗?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
1.语言智能 (Verbal/Linguistic)
2.数理逻辑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
4.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5.音乐智能 (Musical/Rhythmic)
6.人际智能 (Inter-personal/Social)
7.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智能(Naturalist)
可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能,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都是学校和家长们最看重的,而其他的智能在大多数的家长眼里是不太靠谱,只能当做陶冶情操的业余爱好而已。对于没有太突出的数学或语言智能的孩子,家长容易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没有用功,从而对孩子发火。知道了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天份,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不同的事物,鼓励孩子不断地发现自我。
我是几年前在PCE 接触到这个理论的,对我有一定的帮助。接触我儿子的人都知道我儿子的协调性很好,很有运动天份。从幼儿园到三年级,每次的家长会,老师都说儿子的最大问题是上课爱动坐不住,不能集中精力。一次老师还打电话告诉我儿子不能遵守规则。记得一天把儿子从幼儿园接回家,儿子告诉我他很累,问他做了什么,小家伙说 “妈妈,老师让我们涂色(coloring), 涂色让我好累。”
我不禁笑出声了,哦,原来是这样!老师说儿子在幼儿园后院骑2小时的三轮车都不累。我有时怀疑儿子是否有多动症。后来知道Howard Gardner这个“多元智能”的理论后,才意识到儿子有“身体-运动智能”,一下就理解了儿子许多。再加上男孩子与女孩子的生理发育不同,小男孩上课坐不住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点我与老师也有几次电邮的交换。因为有些老师还没有孩子、或者没有男孩子,他们无法理解男孩子的一些特点。我把纽约时代报的关于为什么现在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低年纪的男孩子的文章电邮给老师,老师也谢谢我向她介绍这些知识,有些老师甚至允许儿子手里抓个橡皮泥,这样可以帮助儿子集中精力。当老师向我反映儿子在学校爱动、不能集中精力时,我能坚定地与儿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很坦然地面对老师的反映。从四年级开始,老师再也没反映儿子这个问题了。
另一本关于个人性格差异的书,对我了解和接受孩子性格差异有很大的帮助。这本书书名是“The way they learn” by Cynthia Ulrich Tobia. 她把人的认知能力分成四类:Concrete Sequential(CS)(具像连续型)、Abstract Sequential(AS)(抽象连续型)、Abstract Random(AR)(抽象随机型)、 Concrete Random(CR)(具象随机型)。
连续型主导的人:计划性强,做事认真、有条理,偏保守,偏理性,较守纪律,执行力强,自控力比随机型主导的人相对强些。
随机型主导的人:比较随性,创造性、好奇心强,比较大大咧咧,偏感性,不太愿意受规则所限制,不爱墨守成规,喜欢挑战权威,喜欢我行我素。
此书作者是具象随机主导型(CR),她在书中描述她小的时候,只要房间能找到床,她就不认为是乱;她喜欢边听音乐做功课,不在桌上做功课,喜欢把纸书铺了一地,在地上做功课。种种此类事,让抽象连续型的妈妈为此抓狂。
作者说如果家长的个性与孩子恰恰相反,家长往往很难理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与孩子的个性相背,由此引起与孩子的冲突。
每个个性都有利弊,个性用对了、用好了、用极致了,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发现孩子的个性,呵护孩子的个性,而不是把孩子的棱角即优势都磨掉了。
了解你自己和你孩子的个性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我儿子个性固执,对新环境新事物的接受又比一般孩子都慢,拒绝任何新东西,给了我很大的挑战。他小的时候,别的孩子很高兴买新衣服穿新鞋,我带儿子去买鞋,整个鞋店就听到儿子杀猪般的声音,硬是不要穿新鞋。每次穿新衣服,那可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他宁愿穿短了一截的裤子。我开始为这些小事(但我当时可都认为这是大事)老和儿子闹得不愉快。后来我改变了方法,一些小事就由着他。很多时候我会提前告诉儿子需要他做的事,如果是新事,我会解释做这事的原因。好处之一是:因为有思想准备,孩子接受的可能性就大点,不会因为突然而毫无思想准备,被迫去做你让他做的事,这种情况,孩子的情绪往往一下就冒出来了;好处之二是,你给了孩子一个向你解释他为什么不愿意做这事的机会。对比较倔强有自己主意的孩子,有些事可以适当让他参与做决定的过程,他可以发表他的意见,家长有责任做最后的决定。但家长的决定也要对孩子的意见有所考虑,而不是“我是家长,你就得听我的”那种态度,这样很容易陷入权力之争。
孩子的丢三拉四也让家长发火。我觉得有天生的因素,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有所改进。人要改变一种行为和思维惯性要具备以下几点:
1尝到了苦头,从而产生想改的意识
如果孩子经常丢东西,我们每次除了数落,便马上买个新的,孩子没法尝到苦头。如果丢了几次东西需要买新的,也许可以让孩子出部分的钱。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尝试自然结果,从而产生想改的意识。
2和孩子一起建立预警方案
没哪个人是喜欢丢东西的,所以丢了东西他心里也不好受。为了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表现出同情,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他一起商讨出预警方案,并不断地改进这个方案。让孩子成为这件事的主人,家长做忠实的帮助者。
3人无完人,接纳孩子
一位朋友的孩子小时候丢三拉四的,经常不是丢了东西就是忘了事情,丢了无数个游泳眼镜,曾经让妈妈生了很多气。这位孩子到了高中懂事了很多,告诉妈妈,他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会把他丢失的所有游泳眼镜的钱还给妈妈。妈妈理解到孩子的丢三拉四也有天生性格的因素,不再数落他,只是提醒他自己应该想出解决办法来。这孩子上大学后成为非常成熟的年轻人。(未完待续)
pp_dream 2016-3-13 09:51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七】
交流不是说教
原创 2016-03-12 黄敏(美国)
七、如何交流才不是说教
导语
好的交流不是大部分都你在那说,孩子在那听。不,那不是交流,那是在说教,孩子、特别是青少年最讨厌父母这个。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双向的,是抱着以“我很想了解对方在想什么”的真诚态度为基础的。
1交流方式
很多与孩子的冲突来源于我们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正确的交流方式会避免很多的冲突。
关于如何与孩子交流,推荐以下几本书:
-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The Bestselling Classic That Revolutionize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by Dr. Haim G. Ginott and Alice Ginott
-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earn 如何说孩才肯学
- Siblings without Rivalry 如何说 兄妹才能和平相处
- How to Talk So Teen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Teens Will Talk
By Adele Faber and Elaine Mazlish
-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The Heart of Parenting,孩子, 你的情绪我在乎: by John Gottman (Author), Joan Declaire (Author), Daniel Goleman (Foreword)
EQ Parenting 的理念就是建立在这几本书上的。
书中的很多交流方式非常有效,《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中讲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功:
大人:地板上乱七八糟的,是谁干的?
代替上述提问和批评,你可以:
1.描述问题。
“我看见地板上都是湿油漆。”
2. 提示。
“油漆没干之前比较容易擦掉。”
3.提供选择的。
“你可以用湿抹布或湿海绵擦。”
4.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手势来表达。
“油漆!”
5. 描述你的感受。
“我不想看见地板上溅满了油漆。”
6.写字条。
艺术家们请注意:
离开房间前请将地板恢复到原状。
谢谢!
管理处
7. 游戏方式(用另一种声音或者腔调)
用西部乡村方式演唱:“瞧地上的油漆,真是不堪入目,拿出抹布,帮助做点小家务。”
大家可以尝试以上技巧,当然了,没有任何一个技巧适用于所有孩子所有场景。我们需要积累我们的“工具箱”里的工具,知道不同场景用不同的工具。
我用得较多的是“陈述事实”或“用一个词”。比如第二天早上发现儿子晚上吃点心的碗没有放到洗碗池里,我没有数落“我都告诉你多少次让你把碗放到洗碗池里泡着,你怎么老做不到?” 而是用“陈述事实”法告诉儿子“碗里粘的东西如果不放在洗碗池里泡第二天很难洗”。如果上面的话已说过几次,我就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手势”法指着餐桌上的碗说“碗!”。
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很愿意与我们合作,但我们千万不要用“好使”或“不好使”来评价一种方法,因为这种心态是期望几次就立马见效、孩子百分之百就达到你的要求,这种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十年种树,百年育人。漫长的育子过程需要我们去掉浮躁,沉下心来,耐心地陪伴孩子的成长的每一步,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美好时光。一个匆匆忙忙、充满焦虑的育子过程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完整的孩子。
交流是一门艺术,与孩子的交流更是如此,需要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交流。
有效地沟通不是想说就说、想做就做,而是要考虑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很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不考虑时间和场合,没有组织好语言,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时候还更坏了事。特别与青少年沟通,交流方式更要注意。
如果自己或孩子今天情绪不好,应量避免直接交锋;每天最多只选择一件你对孩子不满意地方来与孩子进行交流。如果接下来这天你看到孩子还有不令你满意的地方,请管住你的嘴!过几天再找个合适的时候跟孩子交流。一个青少年调研结果表明,家长的交流方式中最让孩子讨厌的是父母的唠叨。虽然父母是出于好意,但唠叨使人感觉“很烦”, 也是让孩子不听你话或发火的原因。
很多家长比较喜欢用命令、要求式的,即我要你(孩子)某时某刻某地做这件事,孩子没做,家长就来气。这种方式使得孩子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怪很多家长埋怨孩子对事情持无所谓不负责任的态度。
我更喜欢用的是倾听、引导以及孩子参与式,比如有些事,我会先问问儿子,看他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如果不是太重要的事,我会提出我的想法和建议,儿子有决定权。如果我认为是重要的事,我会和儿子交流做此事的重要性及我的要求,即他一定要做此事,然后给定一个时间范围,但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具体什么时候做、怎么做他可以有自主权。比如每天用洗碗机洗碗这件事,我要求儿子当晚一定得洗,但他可以决定当晚什么时候洗。做了一段时间后,儿子一定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与儿子再沟通一下,可以提我的建议。有些家长试了几个星期就放弃了,因为他们没有马上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理想结果。孩子需要时间和经历去摸索应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在执行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多鼓励、多包容、适当的沟通。任务安排了,就别老盯着孩子,更不要婆婆妈妈啰里啰嗦的老提醒。啰嗦是个大敌,每天说一次甚至隔几天说一次有时会比一天说几次更有效,不信你试试?!
2你运用了同理心吗?
交流最基本的基础是运用同理心,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要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比如我们让孩子每天弹一小时的钢琴,有时孩子不想弹,我们就发火。咱们试着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的另一半强迫你每天花30分钟到一个小时做一件你不太喜欢,但对你有好处的事,你有何感想?我承认我做不到,我每天坚持20分钟锻炼都觉得需要些毅力才行,而且这还是没人逼、自己想做的事。大人如此,何况孩子呢?
如果理解了孩子的苦处,我们对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大部分时间坚持练琴的毅力应该表示敬佩才对,不是吗?有了这种同理心,我们的态度才会从指责转换为鼓励和帮助。
我们对孩子的一个行为想发火时,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比如,他拖拖拉拉,我们要迟到了,让我很恼火。如果运用同理心,我们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比如前面提到的,考虑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考虑孩子的性格个性等等,我们也许可以预留更多的时间出来,不需要太赶。
孩子与大人看问题的角度确实不一件,举个我小时候的例子吧。那时物质很匮乏,我还记得我们家有个大苹果,父母把它放在一个篮子里挂着很高的地方。一天几个小伙伴到我家,我就把这个大苹果分给小伙伴了。父亲后来发现苹果没了,质问是不是我拿了苹果,我说是。还没来得及解释,一个巴掌就打了过来。我当时感到非常的委屈,这件事对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未征得家长的同意在家长的眼里就是偷,而在我的角度就是拿好东西分享给小伙伴,没做错什么啊。可见孩子看事情是与大人看事情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很多事我们就容易理解孩子了。
3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习惯
我们老把发火的原因推给孩子,埋怨孩子的不是,但我们是否审视过在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上是否有问题。其实不难发现,尽管我们的用意是好的,但由于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不妥,我们无意中造成了孩子的“问题”,或者加深了孩子的“问题”。
《关于培养好习惯,最值得一看的文章》指出“几乎所有行动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心急火燎、动作麻利的家长;所有不爱吃饭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喜欢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饭的家长;所有不自觉学习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对作业和分数过分计较的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先打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坏习惯。”
4一般的家长会发火,不发火的家长不一般
发火埋怨无济于事,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
比如就寝时间,似乎是很多家庭里家长与孩子“斗智斗勇”的时间。我家是这样的,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定下就寝常规(bedtime routine)。学龄前的时候,每晚上楼之前我会分别在10分钟、5分钟时提醒儿子一次,这段时间有时我也和儿子一起玩。时间到了(我用厨房定时),告诉儿子要上楼了。说到做到,站在儿子身边直到他上楼为止。如果儿子还没有上楼的意识,我就拉着儿子上楼。关键是做到情绪平和和坚定,说到做到。
几次下来, 孩子知道了你的底线,就更容易遵守了。刷完牙洗好澡后,我和儿子一起在床上读书,彼此享受亲昵之情,那是每天与儿子一起感到最温馨最享受的时刻!儿子再大点有些时间观念了,我让他自己定时或看钟,如果晚了,第二天晚上的就寝时间就得提前1倍。假如今晚晚了5分钟,明晚就寝时间就提早10分钟,记在纸上,这是事先定好的规矩,所以儿子上来晚了,我也不发火,按章办事就行。几次下来,儿子就大概有个概念了。孩子再大点,可能是五年级左右吧,我就没太严格执行了。我要求儿子每晚至少读20~30分钟的书,10点钟左右关灯。儿子这个年纪我已不太要求儿子准确地执行了,只要儿子有时间观念和习惯,能做到七、八成 就很不错了。
对孩子容易出门忘带东西的问题,我要求儿子出门前提前把东西准备好放在门口,这样不会走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地狂找东西,漏带了的东西自己要负责想办法。
几个月前学校有个在外住几天的活动(sleep away field trip)。儿子自己照着学校发的单子打包。第二天自己6点钟就起床。等我和老公起床时,已见儿子吃完早餐,两大包行李已放在门边,淡定地看iPad 了。看到儿子一天比一天成熟(哈哈,当然也有进一步退二步的时候,很正常),真是感到高兴。
教孩子时间观念和计划观念很重要,有的家长推荐给孩子用一种有颜色的定时闹钟,颜色的部分代表用了多长时间,因为比较直观,对教小小孩的时间很有帮助。Time Timer 可在Amazon 买到。(链接见文尾)
通过经常的沟通,把一些好的做事习惯和办法教给孩子。比如儿子小的时候,我与儿子一起读“The 7 Habits Happy Kids”by Sean Covey who is the son of Stephen Covey, the author of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书中有“First thing first”一句话,读完书的一天,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书包拿到厨房,边从书包掏书边口中念念有词的“First thing first”, 老妈在一旁看得又惊又喜。“The 7 Habits Happy Kids” 适合11岁以下的孩子。儿子12岁生日,我送给儿子“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Teen”。 (儿子说他没看。好吧,那我也只能静等花开了)
教孩子一些时间管理的概念和技巧。在我初中时,母亲开始告诉我华罗庚的统筹学,例如,烧水,做饭,拖地,怎样安排才可以达到最合理的优化。华罗庚的统筹学让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非常受益,也成为我的习惯。我经常告诉母亲这些,非常感谢她,因为我终身受益。我也开始把这个概念教给儿子。比如一天晚上儿子要做三件事,打10分钟乒乓球、用烤箱热15分钟披萨、1分钟吃药,我让儿子想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三件事都做完,即怎么安排做这三件事的秩序以达到最大效率。
在一次共同成长的活动中,刚巧一位朋友在西点军校上学的儿子假日回家,他对孩子们学习习惯方面提了几点建议:
a. 时间管理——比如在个小本子或日历上记上每项需要完成的项目,每项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完成。
b. 保证睡眠——充足的睡眠让你上课精神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c. 集中精力——20分钟集中精力做作业比花1个小时边做作业边与同伴在社交圈聊天更有效
d. 树立目标——问孩子,他们在哪方面想做得更好的?树立目标后,再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把大目标细化为小任务的计划。
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不能帮助他们,但是给他们演示什么是对的却很有用。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想按自己的方法不想接受家长的方法而发火。难道家长一定知道什么方式是最适合孩子的吗?
家长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但每个人的个性和学习方式是不一样,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给他们选择他们的学习方式的机会,甚至应该鼓励孩子想出多种方式,每种方式可以试一段时间,再一起检查总结,看那种方式最合适他。现在知识更新这么快,我认为学习知识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另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能力是找到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 因为找对了,事倍功半。我在读研究生时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对数字记忆很差,但对图像记忆很好。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读教科书时就圈圈点点地记满了我对书中某句话某个定理的理解,成绩明显提高。我经常告诉儿子这个道理,希望他能有意识地摸索自己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之所以有些家长会对孩子学习上发火,是因为他们太拘泥于学习知识(或更多的是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多鼓励孩子积极动脑想办法并尝试其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调动孩子的内动力,而且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我觉得我们有个怪圈,希望孩子听我们的话,置孩子于被动服从的位置,但同时希望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积极主动性、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定,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那些能力从何而来?我们不是自相矛盾吗?难怪孩子都不知道如何满足家长的要求了,委屈时还受父母的责骂,这还有天理吗?我都为孩子们抱打不平。
5制定和执行制度
亲子关系不是以牺牲原则为代价,不要为了不发火而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一个有以价值观支撑的家庭,一定会有建立在这些价值观上的独特家庭文化和行为规范,而行为规范的制定不是为了管制孩子,而是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即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家长的错误在于,如果孩子没有执行好制度,家长就会指责,甚至发火。Discipline (行为规范)源于希腊语,意为Teach(教)。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如何去教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利用这个绝好的学习机会,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步。
如果我们对待孩子犯错持负面的态度,孩子也会视犯错为大敌,以后做事一定会谨小慎微,缺乏冒险精神,不愿尝试新的东西,因为尝试新的东西就有失败的可能。所以一个有行为规范并给予孩子宽松成长空间的家庭,一个充满爱和鼓励的家庭,是最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每个家庭一定会有些制度和规矩,我会向孩子讲解定规矩的原因,不希望孩子盲目服从规矩,这样孩子更能与我们配合去执行这个规定。记得儿子很小的时候,一天在车上讲到学校的一个规定,他说他不喜欢。我刚好遇到红灯。
我说:“我也不喜欢红灯规则,我还得停下来等。 但如果沒这个红灯规则,将会发生什么?”
儿子说:“会撞车。”
我说:“是啊,有些规则也许给我们带来些不便,但是对我们有利的,是保护我们的。”
我也经常告诉儿子,那些不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想做什么父母都充许的家长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就因为我爱你,妈妈才一定要做个对你负责的妈妈。类似这样的交流会让孩子知道建立制度的目的不是为管制他们,而是真心地为了他们好。
曾经一位爸爸在个微信群写到,儿子每天只想玩电子游戏学习只是应付,这很让他头痛。
以下是我的分享:
第一,先要接受孩子的情绪,比如说:“我很理解你想玩电子游戏,因为很有趣,是吗?适当玩玩完全是没问题的,我也希望你有玩的时候。玩、睡觉、学习、责任都很需要,但要学会平衡这些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技能,比较自律、管理时间的能力等,这些对你今后的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然后家长和孩子一齐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论,让孩子自己制定个规则(当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协商定出最后大家都同意的版本)。孩子自己定的规则更容易去执行,因为孩子有了定游戏规则的权利而不仅仅是被动执行游戏规则,就会有种自我价值被尊重的感觉,这样内动力就容易被调动。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看家长是否能把“危”转为“机”,抓住这个与孩子沟通的大好机会,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把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诉给孩子。好的交流不是大部分都听到你在那说,孩子在那听。不,那不是交流,那是在说教,孩子、特别是青少年最讨厌父母这个。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双向的,是抱着以“我很想了解对方在想什么”的真诚态度为基础的。
我个人的经验是孩子10岁前,可以稍为严格执行规则,但对青春期的孩子,我认为应该稍为放松点,这是个逐渐由家长主导转变为孩子主导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不会容易,一定是个反反复复的较长的过程。如果你没有理解孩子从“我知道”到“我能做到”是个质的飞跃,而这个飞跃需要以量变做基础而做好打“长期战”的心理准备,你就很难有耐心、有信心地坚持下去。
比如我儿子说了要停机,还在那玩了20分钟,我会走到儿子面前,说:“你的下步计划是什么?” 大部分时间儿子也觉得“理亏”就马上关了电脑,但也有时候他说:“这个游戏还有5分钟就完了。” 5分钟之后他就自动关机。但就在一个周末的晚上,我问儿子你用了“helper”了吗?(“helper”是我与儿子的语言,即是否用iPad 定了时), 儿子说:“Don't worry, 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别着急,一切尽在掌控中)看儿子很有信心的样子,我说:“很好,你有信心自我管理。那我上楼了,你自己完了上楼。” 谁知45分钟过去了,楼下还没动静,我问了句:“你的计划是什么?” 儿子也觉得自己没有做到好自为管理,立马关机上楼了,我没有批评他一顿,而是说了一句“相信你下次会有进步”。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晚上,儿子在楼下玩电子游戏。我在楼上突然听到楼下传来一个悦耳的声音,原来是儿子自己主动用iPad 定了时(他巳经有一段时间没用iPad 定时了),2分钟后他自己咚咚咚地上了楼。我好一阵欢喜,马上迎上去给儿子了一个拥抱,肯定了儿子自控能力的进步。孩子的每一进步都不容易,特别是那些孩子完全通过自己主动努力的结果更加不容易。
6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合理
一个家长曾问:想请教一下,如果孩子还算听话,但做所有的事情都非常被动。比如让他去做一套数学题,他也会去做。但他永远不会自己想着去主动做一套题。一套题做完了,他也不会想知道多少题对了或错了,如果你帮他检查了,让他去改正,他才会去改。可是问题是并不是我们勉强他去学数学,而是他自己告诉我们他喜欢数学。但同时他又不愿意主动学,或者是练习,而仅仅只是满足于学校那一点简单的东西。这就让我们做父母的非常苦恼了!不光是学数学,像弹钢琴,还有其它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我们告诉他如果不喜欢就放弃,如果喜欢就得要好好练习。可他既不愿意放弃,又不愿意花时间练习。想请教一下碰到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呢?
我的回答:好象觉得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吧?除非是极少数的孩子,或是对某方面特别有兴趣,愿意空暇时候也做(练习);或是一些天生性格好强的孩子,不完全是因为兴趣,还有很大是争强不认输的成分。高中之前的孩子说喜欢,我倒觉得他们的潜台词是“还好,不讨厌”,行动表现为花了点时间就足以满足,并非是成人对喜欢的定义——你喜欢,你就应该有所表现。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事有一点点兴趣时,家长往往第一反映是:宝贝,给你报个班吧。其实孩子只是出于好奇,只想玩玩,远远没到愿意主动花很多时间练的程度,因为在兴趣还没达到较浓烈的程度,较长时间的练习对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都是枯燥的。
我儿子曾说“我喜欢阅读”,但除了晚上睡觉前看书,平时白天几乎很少看到他拿本书,有很多次我周末带他去书店,他也不愿意去,说:“书店找不到我喜欢的书”。就算被“强迫”去了书店,我买杯咖啡,刚坐下,才翻了几页书,屁股还没坐热,儿子就问“我们可以走了吗?”我气没打一处来:“我们才刚到啊”我心想“你说你喜欢看书,你。。你。。这不是骗人吗?”可是最近 二,三个星期,也不知道为什么天从西边升了——儿子除了晚上看书看到不愿去睡觉,一大早起来就抱着本书。有几次,一回家就高兴地冲着书过去,有时在车上也要偷看书(我坚决不准他车上看)。回想我几个星期前还觉得儿子没有喜欢看书,现在倒有点担心他看书用眼过度。我想说的是,只要你继续鼓励孩子,看看是否能和孩子一起找些与他兴趣相关又容易引起孩子乐趣的事来做,因势利导。
比如孩子说喜欢数学,看看他是不是喜欢玩些数学游戏啊,而不是一定要求做数学题,等等。孩子也是在通过不同尝试的机会中找到兴趣。有些兴趣可能是短暂的,有些也许成为终身的爱好,有些还成为了激情(passion). 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是孩子兴趣的拉拉队,为他们加油。着急不得。像PCE 一句话:要咬着牙等孩子开窍。
当然,平时我也经常给儿子讲勤奋刻苦努力的道理。我家在冰箱上贴着:Grid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for a long term goals. (坚韧——为了一个长期目标而需要的激情和毅力
Growth Mindset——the ability to learn is not fixed, it can be changed with your effort. (成长式思维心态 -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不是固定的,是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
我的原则是:办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好自己,不问结果。特别是孩子的事,不仅急不来,而且急了更坏事。我自己爱读书,每星期天都带儿子去书店。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儿子读书。他能阅读了,我们就坐在床上,人手一本书。所以儿子睡前一定要读书否则不能睡觉的习惯倒是养成了。一天回家已快12点了,睡觉前还是拿了本书,我说太晚了,今晚就不读了吧。儿子说“please please”。看到儿子央求读书,做娘的当然是喜上心头啦。所以在儿子平时并不爱看书的几年来,我并没有特别急,心情还比较平静。儿子很小的时候,如果问:“妈妈喜欢什么?”儿子会说“看书”,“那爸爸呢?”儿子会说“打高尔夫”。
儿子现在13岁,好像没找到他喜欢的书, 图书馆管理员推荐的几本书,好像也提不起他的兴趣,读书热情现在属于低谷期。我还是要求他每天睡觉前读20分钟。每星期天早上带他去书店,在书店他可以点他喜欢吃的点心,我希望他跟我一样把阅读与愉悦联系起来,我自己也是,一杯咖啡、一盘点心、一本好书,超享受!
我们对有兴趣的事表现出来的那种发自内心由衷的愉悦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影响!(未完待续)
ql7788 2016-3-13 18:27
周末一帮闺蜜聚会回家,感觉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估计女人逛街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P 。
大花熊 2016-3-14 11:05
边看边自责,很庆幸能看到这篇文章!谢谢!:flower:
毅妈 2016-3-14 14:06
谢谢PP!:flower: :flower: :flower:
pp_dream 2016-3-14 23:47
我搬运的时候只是稍微瞄了一眼,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就搬运过来,这样有时间时就可以看看,否则好文章就埋在微信里找不到了:P
pp_dream 2016-3-15 00:07
我刚才瞄了一段文字,确实写的不错。
我就是典型的“连续型主导的人”,非常有计划,非常自律,非常能克制自己,非常认真努力,但想象力严重不足,发撒性特别差,人也非常无趣。
我就不适合创业之类的工作,我可以做将,但永远不可能是帅。
我先生是典型的“随机型主导的人”,散漫,聪明,兴趣广,从不有序,从不计划,学东西很快(除了语言)。他倒是老早创业的,因为他不能容忍做将,非要做帅。
我女儿的性格在这两种类型之间,可惜的是,她未取两者的优势,却取两者的劣势,悲惨:'(
介于此,我一直强调让她有序有计划有坚持,保持她的passion。这个过程很痛苦,总是我失败:Q 但是!我是多有韧性的人啊,我坚持执行着~~~ 我不放弃!!!
她轮上我这么个偏不放弃妈妈,不知道是她的福或是祸,呵呵:$
pp_dream 2016-3-29 05:13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八】对青春期的孩子怎么说?
原创 2016-03-24 黄敏(美国)
青春期是孩子让家长感到如履薄冰又无可奈何的阶段,如果家长没做好心理准备,硬碰硬,发誓要捍卫“权威”, 那一定会两败俱伤,而且最后输的一定是家长。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有时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当面指出,但很多时候,我体会到事后找个双方都情绪平和的时间谈效果更好。
这点对青少年尤其重要。很多家长会 发现,那个小时候对父母俯首贴耳的孩子,怎么到了青春期就像换了个人似的,逆反、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躁、激动、敏感,有时还没心没肺说些令人气愤的话。 如果家长不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和身理变化,就很难理解他们的行为,很难适应他们的转变,更糟糕的是,还错把他们的行为视为故意与我们对 抗,很多冲突就由此开始。
1458735373845650.jpg
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萌发的阶段,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听话依赖父母的童年开始蜕变,他们要摆脱父母的指导和束缚,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人。这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另外孩子除了适应青春期身理上的变化,还要处理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交朋友、男女之情、同伴压力、身份认同、学习压力、申请大学压力、毒品诱惑等等。
现在的社会远比我们成长的社会复杂得多,孩子有时因这些压力和困惑而表现出的负面情绪,是他们心理的自然发泄,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他们,而且还责怪他们态度不好,难怪孩子觉得跟父母无法交流,因为实在不在一个频道上。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需要调整我们的态度和与青少年交流的方式。
很多有经历的家长分享说,孩子青少年那段时间几乎要让他们崩溃,孩子的顶撞、不屑一顾让他们愤怒和心酸,“我为什么会生出这么个没心没肺的孩子?” 但到了高中后期,孩子逐渐成熟,开始比较知情达理,对父母的付出有感恩之心。那个以前除了吃饭就关在自己屋里孩子,开始与父母有了交流,有些孩子甚至与父母探讨更深的人生问题。他们的忠告:只要亲子关系还在,没有过不了的坎。
因为我有了思想准备,当儿子在青春期有时表现出“我不需要听你的,你能把我怎么招”的态度时,如果是小事我也就不勉强,别惹人家烦。但我认为重要的事,我选择不硬碰硬,找个时间和儿子谈。青少年的情绪来的快,去得也快。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只要亲子关系在,不怕没有影响孩子的机会!
这种效果非常好。因为当双方都在气头上时,说话办事难免过分,很容易就把青少年身上逆反情绪神经激活,一场“互相残杀”的战斗,双方都元气大伤之后,你认为孩子记得住的是你发火失控的模样,还是你当初想传达的信息呢?
青春期的孩子最烦家长说教,家长一说教,孩子马上关闭交流之门。我儿子很多事会跟我说,但等爸爸过了,我让儿子再把事告诉给爸爸。儿子就会说“没事”。一天,儿子刚开始埋怨他的一位朋友,没说两句话,爸爸就说“你怎么这样说朋友呢?”然后一大堆的说教。我事后与老公交流,如果儿子没说几句我们就长篇大论一番,儿子以后一定不会告诉我们任何事了。
孩子讲的时候,我们主要是聆听,接受他的感受,这样孩子才会敞开心扉。以后有合适的时候,再“不显山不露水”地把我们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孩子。这件事后的一天,儿子又开始讲一个朋友的事,这次老公学乖了没插嘴,果然,儿子一直在讲。我只是说“哦,原来是这样。”“嗯,你不喜欢他这样做”,“你当时是怎样想的?” 这种交流方式我开始也不太习惯,每次一抓住教育机会就会迫不及待把我的“人生感悟”告诉给儿子。后来也是通过慢慢的练习去改变自己的交流方式。唉,还真有很不一样的效果。
1458735374133601.jpg
青少年想要挑战的不是家长,而是争取他们独立的权力。当家长与孩子以理据争、誓死捍卫一家之主的地位时,家长一定想要占上风,想“怎么也不能败在孩子手下啊”。这样的心态正好激活了青少年挑战权威的细胞,从而陷入权力之争。家长不能“输”给孩子的这种心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自然反应。做为家长,我们要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佩服,靠的不是声音大,靠的不是权威,而是智慧和较高的情商,包括博大的胸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及有效的交流方式。如果我们在孩子很情绪化的时候,能做到冷静地管理好我们的情绪,而不被孩子的大吼大叫所牵引(用我的话是“当他在唱歌”),我们就以身作则身地向孩子展现了一个成熟的人所应有的品质和智慧。这样的家长更受孩子的敬重、更有权威。
我在【读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的读后感】中写道:我觉得需要先从自己做起,改变观念与方法,特别是对待青少年,仍旧用对小孩子的老一套是行不通的。对待青少年,需要聆听,理解和心对心的坦诚交流。Words from the heart can penetrate the heart, I truly believe that. (我坚信,从内心发出的语言最能打动别人的心。)与孩子交流是一门艺术,我们比我们的孩子成熟,按理说应比孩子们高一招才对,您说是吗?当孩子生气,您也跟着大说气说,您不是把自己降了老大一级了吗?不仅矛盾更升级,而且您的血压也升级。想想看,做这样的“亏本买卖”还真的有点对不起我们高等教育的那张纸,对不起那从生活中滚打多年积累的皱纹和白发,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青少年是个寻找自我的过程。勇于尝试、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是很多青少年的标志。这个特征也会反应在穿着打扮、发型上。
一位朋友的儿子酷爱艺术,也是个很有思想、很懂事的孩子。在他儿子上高中的一天也是染了发,我这位朋友一看到儿子新颖的发型很不高兴,“你这种打扮像个烂仔。”
儿子反驳:“你认为我是烂仔吗?不能因为你的时候对染发青少年的坏印象而加在我身上。”他儿子说得很对啊——难道一个好孩子仅仅因为染了发就变成烂仔了吗?
时代不同了,虽然我们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不一定能欣赏这种时尚和品味,但我们可以选择尊重和理解。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穿着打扮和发型而与孩子闹得不愉快,其实是在从辛辛苦苦攒的亲子情感账户里取款,影响亲子关系,实在是得不偿失。友情提示:能在青少年的亲子情感账户存一笔好不容易啊,得好好保护,用在重要的事上,千万别随便提款。
1458735374826973.jpg
记得读过一本讲青少年的书,作者的儿子是一个在各方面都让父母放心的孩子。但在儿子青少年期的某一天,儿子从外面回家。作者听到门开声就从书房走出来,突然间一个头染多色的小伙子从他眼前闪过,一股染发水味扑鼻而来,定神一看是他那个“乖乖儿”,他差点没晕倒!心神未定之时,儿子笑盈盈地走过来说“老爸,怎么样?酷吧!” 作者这时才缓过劲、勉强挤出几个字“嗯,嗯,酷。”作者在书中写到,自己是专门研究青少年教育的,非常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身体变化和需求,但当头顶多色的儿子骤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他也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但作者着实为自己未能让那句埋怨的话出口而感到庆幸。
这个故事留给我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孩子的穿着打扮发型排为绿灯(小事)的原因。
因为我相信一个自尊自爱的孩子会掌握好穿着打扮发型分寸的。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培养自尊自爱的孩子,而不应该把精力消耗在孩子那些行为表象上。
1458735373466544.jpg
对此问题,我请教了《海外文轩》创建者、著名作家海云,想听听她的看法。如下是她的分享:
“女儿染了一头短白发,我看了也不是很喜欢。不过,嘴里会说:哦,挺好,酷!过两分钟我告诉她:妈妈还是喜欢你长发飘飘的模样!她回答我:我就是想告别过去,才一剪刀把长发剪短了。我想起我小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自我感觉告别昨天,把长发剪短了。理解万岁!虽说心里不太喜欢,可这个年龄,谁没几种挣扎?!
更何况,我这种妈妈也算比较前卫的,去年拉着我读大学的儿子,硬是说动他跟着我去见我的美发师,把他一头黑发挑染了金色。儿子说妈妈搞怪,他这样去医院要被开除的。我说他不是还没到去医院的地步吗!趁着读大学,赶紧做两天时髦帅哥,等进了医学院就乖乖做医生候补吧!到时候我也不会拉着候补医生去挑染头发了!
我十几岁的时候穿榔头皮鞋,也有人对我父亲说怎么不管管你女儿,喇叭裤榔头鞋,什么样子?我老爸回答:那叫时髦!
我今天也不算太出格吧!
所以,放宽心啦!父母们!时髦是好事情,生活有品味,即使小屁孩的品味有时我们不苟同!那有什么关系。两代人吗,观念总有差别的。理解宽容欣赏以对。”
为什么很多我们认为对孩子将来有好处的所谓的“高标准严要求”对孩子影响往往与我们的期望事与愿违?反而一些貌似“无为”的放手、信任和鼓励成为了孩子积极上进的动力?
我正在读《Brainstorm - The Power And Purpose of the Teenage Brain》这本书。作者Dr. Daniel Siegel is clinical professor of psychiatry at the UCLA School of Medicine。Dr. Daniel Siegel 与有些讲青春期孩子的书不同,他不是告诉家长怎样艰苦地熬过孩子青春期这段“苦恼”的日子,相反,他认为孩子在青春期的一些表现是一个人从孩子走向成人蜕变的过程,是一个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并努力将其思想付诸于行动的过程,他们标新立异、思想活跃、喜欢冒险、勇于尝试和创新,这些特点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在离开家走向独立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他们的大脑还未发育成熟,他们容易情绪波动、考虑问题有欠周全、自控力尚在发展中,所以他们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帮助。
思维改变态度,态度改变行为。对我13岁的儿子有时表现出的“我不需要事事听你的”这种态度,我第一反应当然有点小小的不快,但再仔细想想,又感到挺高兴的。哈哈,当感情与理性打架的时候,最终还是理性占上峰。很多在家长眼中的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往往来自于文化、年龄的差异,以及对孩子青春期生长的科学知识缺乏了解。伴随着孩子青春期的很多问题其实不会对孩子的今后造成很大的问题,反而家长过于负面的强势地处理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也许会比问题本身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大的更长远。
为了孩子好,我们时常亲力亲为地帮孩子、督促孩子,像直升飞机式的老在他们上面盘旋、担心他们误入歧途、想在他们稍微偏离轨道的第一时间冲过去营救他们,殊不知我们这种担心和焦虑反而剥夺了孩子自己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机会、阻碍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他们需要的是成长的空间和心灵的滋养。
pp_dream 2016-3-29 05:15
《Raising Our Children Raising Ourselves》(中文书名《完美的教养》)的作者娜奥米·阿尔多特在书中指出:
“孩子是引爆你愤怒的导火线,而不是给你产生愤怒的原因。他不应该对你的情绪负责。孩子的行为启动了你内心的程式,要求你依照它编排的内容去做,虽然这个自动发生的反应,你无法选择,但是你可以选择不遵从它的指示。你可以倾听自己的内心,排除冲动,以便更好的关心孩子,不受习惯反应的干扰。
家长们常常打电话给我,因为孩子的行为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很想做出和善的反应,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是我们的思想妨碍了我们去理解孩子,让我们找不到合适的应对方法。孩子的行为没有对错,他们仅仅是情感和生理需求的表现,或者是天真的游戏,然而,当我们的思想立刻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时,我们的反应并非来自孩子,而是来自我们自己对孩子行为的解释。
我们的头脑总是把问题复杂化,比如,一个小孩从妹妹的手中拿走的玩具,这时家长的脑海里也许会想起一个声音,指责孩子无情或粗鲁。可是在孩子自己看来,这只是一个单纯的动作,也许他觉得好玩,想要这个玩具,而且他还没有建立起照顾妹妹的意识;也许他想看看妹妹的反应,也许他想吸引你的注意力。客观地观察孩子,不要武断地给他贴上标签,也不要过度分析,这样你就可以做出积极而平和的反应。”
1459006303348955.jpg1459006306844612.jpg
1459006304576389.jpg1459006304907091.jpg
nav_scroll.png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很多时候孩子只是本能地表达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而我们过度分析的结果把我们推向气愤。
我也有过这种经历。平时儿子都吃一种意大利粉,一天我想换个花样,就自做主张改变了意大利粉做法,晚餐把饭端上来的时候,还对自己的创意很得意,满心欢喜地想儿子一定会很喜欢。谁知儿子看了碗里的意大利粉说:“这是什么?” 吃了两口,放下筷子说:“真难吃。你为什么不先问我?我不要吃。”起身就走。
老公在旁边说:“妈妈也是为了你好,想多变些花样。”我当时的感觉是我辛辛苦苦在厨房忙,你还不领情、不知道感恩,感觉到火在上升,潜意识真想把那碗意大利粉扣在儿子头上。但另一个声音在告诫自己:冷静、冷静,假如我真的做了那个愚蠢的举动,这一辈子都会后悔的。我用几秒钟整理了情绪,说:“哦,你不想吃这种做法,那妈妈今后改变,前先征求你的意见。不过如果今晚你不吃的话,我没时间再做了,你自己在冰箱看看有什么可吃的。”
在情绪激动时,我们很容易把事情的严重性扩大化,动不动就把孩子的埋怨上纲上线到道德的层面。我们看到的其实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不正确的翻译和假想。这种思维方式只能让我们火上加油。
我接受了儿子的情绪,但并没有再去做另一份晚餐。因为我希望儿子也需要尊重大人的时间。我曾经分享过,我儿子的性格是对任何新东西都有较长的适应过程。比如,他现在还在穿他5年前穿的那套睡衣,虽然又小又旧,他坚持不换新的;对于喜欢的作者,他几年都在来来回回地读这位作者的那几本系列书籍。关于饭菜一事,我后来回想了一下,儿子也确实告诉过我不要随便改变饭菜,要改也得征求一下他的意见。他说他并不介意来来回回就那个几道菜。
我事后也与儿子沟通了一下怎样以尊重的态度来表示自己意见的交流方式。比如他可以用心平气和的语气说:“妈妈,谢谢您为了我吃上新的饭菜而尝试新的做法!但我告诉过您,变之前最好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好吗?”
PCE Club 2015年年会特邀演讲嘉宾: 宾大医学院儿科教授、著名作家Dr. Kenneth Ginsburg在年会上告诉家长们:“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不能帮助他们,但是给他们演示什么是对的却很有用。”
我们往往爱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但并没有给孩子演示对的方式又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很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相反,把孩子做的不足的地方以演示对的方式告诉孩子,是一种积极、有建设性意义并且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孩子不仅通过事情学到了终身受益的东西,而且通过此事加深了家长与孩子之前的了解、加强了亲子关系。因此,这种以接受情绪、心平气和、通过交流就事论事处理问题来帮助孩子成长的方式逐渐也形成了我家每个成员的交流习惯。
分享一件事:儿子每晚把碗放到洗碗机里冼碗,从一开始不大愿意到现在每天自动自觉,已经坚持了好多年了。刚开始那一、二年,儿子需要我提醒。 当然,偶尔几次虽然儿子忘了,我自己也就洗掉了,然后提醒儿子下次记得。几天前的一个早上我发现儿子把碗盘放进洗碗机里但忘了洗。我叫儿子下楼,告诉他这个情况。他看了一下,说了声“哦”,就转身想离开。我马上叫回他,说:“唉,你还没洗碗呢?”
老公在旁边说:“你要学会负责任,这样你才会有信赖度。” 虽然老公说时心平气和,可是儿子听了有点不爽,关洗碗机时动作比较鲁莽。老公终于怒火大冒,凶狠狠地批评了儿子一大顿,批评儿子态度不好,没有责任心,没可信赖度。
这件事后我与儿子交谈了半个多小时,儿子话本来就不多,很多回答都是“我不知道”,非常不容易从儿子嘴里掏出东西来。但我依然耐心地、不加评判地、以问话的方式一直鼓励儿子讲出他的想法,然后就是倾听。儿子终于告诉我,他认为这么点小事,老爸那种说教并上刚上线的方式让他感到有点annoying (烦人)。
我告诉儿子,爸爸妈妈很爱你,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一定会犯很多错误,希望你能告诉我们你的真实想法,这样可以帮助爸爸妈妈了解哪种是你认为合适你的交流方式。最终目的是希望每个家庭成员都愿意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家庭有个互相关爱的和谐气氛。
我问儿子:“你觉得妈妈这种谈话形式如何?”儿子答:“Good”。我又问儿子:“在你觉得爸爸让你感到烦人的时候,你为什么当时不告诉爸爸你的感受?”儿子答了一句“告不告诉他没什么区别。”
我问:“什么意思?” 儿子答:“告诉他,他也不会改。”儿子这一句把我推进了沉默。
说心里话,对儿子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天天帮助家庭做家务,并基本无怨言地做了这么多年这件事,我还真为儿子感到骄傲,并经常告诉儿子,他在这点比很多同龄人做得都好,他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孩子偶尔忘了做一件事,提醒一下就好了。谁没有忘了事儿的时候?!有必要提到责任心、可信赖度这个层面吗?
前几天一位家长告诉了我一件她儿子让她担忧的事:一天开车带儿子出去,路上遇到了一个人违章驾车。儿子说了句类似“这种人就应该被车撞死”之类的话。这位家长觉得儿子“不善良,他怎么可以说出这样的话。”
我回复她:关于你儿子说的,你有没有仔细问他的意思?我想他的意思会不会是“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只能自食其果了”?如果是的话,这句话话本身并没错啊。有时孩子说一句话,家长没有去倾听、去了解孩子到底怎么想的,就凭借自己的理解和猜测,主观地去判定孩子的想法,比如你用“孩子不善良”的思想先入为主去猜测孩子。我想你应该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不会是那种不珍惜他人生命的孩子吧?
这又回到娜奥米·阿尔多特在书中指出的“当我们的思想立刻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时,我们的反应并非来自孩子,而是来自我们自己对孩子行为的解释。我们的头脑总是把问题复杂化。客观地观察孩子,不要武断地给他贴上标签,也不要过度分析,这样你就可以做出积极而平和的反应。”
趁此,我还想与大家谈讨一下父亲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以下一段是我读了《【Mingdi笔记6】记录一个父亲感人的邮件/父亲该怎么和孩子(尤其是儿子!)相处》一文后曾在EQ Parenting微信群的分享:
从这4位父亲的电邮中的朴实的语言中,可以看得出他们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幸福和喜悦。很同意文中说的“很多父亲是传统父亲,只会说教,不知倾听。不要因为自己曾经年轻,就以为你能了解孩子的感受,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和你成长岁月里的那个世界大不相同。另外,不要认为在进行这些对话的时候,你必须设法改善或解决每一件事,多数时候,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倾听。(罗素 培勒长老)
不管儿子多大,他都很在意想听到父亲说,以儿子为荣。不论儿子就读中小学、高中、大学或结婚生子,你都要找机会跟他说五个简单的字:“我以你为荣。” (男性问题研究者和演讲人尼尔 查思克)”
这两点家长特别是父亲比较难做到,因为父亲对孩子要求一般比母亲更高,与孩子平时互动相处的时间又比较少,孩子得了父亲注意力的时候往往是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这时父亲为了抓住这个教育机会,不是批评就是讲大道理。只有当父亲花了很多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才会真正了解孩子这个人,而不仅是孩子的表现,才会有发自内心地赏识孩子的心态,才会去由衷地赞美孩子。很多父亲即使看到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他们也不太习惯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位群友诙谐地问:怎么觉得你把我先生的缺点暴露了? 真是这样的。所以儿子有什么不顺心的事; 一定关照不要告诉我先生。
我答到:哈哈,因为我先生就是那样的啊。我家也一样,儿子很多事也跟我说,等爸爸过来了,我让儿子再把事告诉给爸爸。儿子就会说“没事”。
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母亲所不能代替的,真希望更多的父亲能更多地参与孩子的生活,与孩子有更多的沟通,而不是仅仅做个车夫。我曾告诉过儿子我对一个真正的男人的定义是:他有Gentle heart and strong mind. 父亲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高情商、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有担当的真正男子汉的作用真是不容忽略。
1459006304159993.jpg
nav_scroll.png
再举了例,儿子3、4岁左右的时候,从超市回家,发觉他拿了商店的棒棒糖。孩子这样的行为,很多家长就会认为孩子不诚实,严加惩罚孩子,希望孩子记得这个教训。但我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根本还没有偷东西的概念,只是出于“想吃”这个生理本能。孩子的这种行为当然是错的,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们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我们是让孩子记住我们的愤怒?还是教孩子通过这件事学到什么做人的道理?我心平气和地告诉儿子,店里的东西是需要付钱买的,不能随便就拿回家。我领着儿子回店里把棒棒糖还给店里了。
推荐给大家一本书《E Is for Ethics: How to Talk to Kids About Morals, Values, and What Matters Most》 by Ian James Corlett. 这本书共有26篇,毎一篇都用孩子的小故事来教孩子一个道德观念,比如其中有诚实、责任、公平、尊重、信任、友好、正直、忠诚等。这本书很适合10岁以下的孩子读。儿子小的时候,我经常跟儿子读这本书,有时还会结合当天儿子的一些行为。因为这本书是以小故事的方式传递做人做事的道理,孩子更容易吸收,比我们的大道理好多了。
有些家长之所以发火点低,有时一天会发几次火,是因为没有分清事情的主次,把小事当大事看待,难怪动不动就发火。
1459006305244252.jpg
nav_scroll.png
Dr. Janine Walker Chaffrey是《Drive: 9 Ways to Motivate Your Kids to Achieve》一书的作者,也是PCE Club 2013 年年会的主题演讲嘉宾。她教给家长一个把事情分为“红灯,绿灯,黄灯”三大类的概念。
红灯:非常重要的事,比如安全、道德方面的事,家长一定要把关。
绿灯:指小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有时也可发表看法、提醒一下。
黄灯:剩下大部分事都属于黄灯,对于属于黄灯的事儿,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沟通,提供信息及有可能的自然结果,有时也定些规则,但要给孩子一些体验自然结果及走弯路的机会。
1459006305605657.jpg
nav_scroll.png
结合我家的情况:
我家红灯的例子:比如要尊重他人、帮助做家务、骑自行车一定要带头盔等。
我家黄灯的例子:比如玩电子游戏。
我家绿灯的例子:比如房间比较乱、字写不好看、拼字有错、小时候吃饭掉在地上、砸碎了碗、洗衣服的时间自己定、穿什么衣服、青少年时想留什么发型,虽然我也许不一定喜欢,但我不会反对,因为我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比如儿子有时冷天也穿很少的衣服,我提醒他到门外感受一下温度,但穿什么衣服是他的事,冷又不冷在我身上,我瞎操什么心。
再比如洗衣服,11岁开始自己洗衣服,有时他忘了洗,就从篮子里把脏衣服拿出来穿。有时连穿几天的脏衣服,才自己决定去洗。我一开始还时不时提醒他,后来我决定这不是我的事,一定要他认为照顾自己的生活是他的责任。就这样咬着嘴唇把快要说出来的话硬给吞了回去了。要求儿子洗衣服是红灯,但他什么时候洗属于绿灯。
事情轻重不一样,我们的对策也应该不一样。
1459006306310191.jpg
nav_scroll.png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有些家长那是红灯的事,在我这也许就降级为黄灯甚至绿灯。属于绿灯的事都是小事,根本不值得操心,更不要说发火了。建议大家把经常发火的事记录下来,然后按红灯、绿灯、黄灯来分类,看你是否把很多属于绿灯的事都升级到黄灯甚至红灯。如果事情不分主次轻重,很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经常发火才怪了呢。(未完待续)
autumn妈咪 2016-3-29 16:11
:flower:
TOMBBMM 2016-3-29 16:42
:flower:
儿子是大头 2016-5-6 15:39
期待下文:flower:
pp_dream 2016-5-6 23:56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十一】坚持还是放弃?
原创 2016-04-23 黄敏(美国)
坚持还是放弃?
作者:黄敏(美国)
在北美,最让华人家长头痛的两件事莫过于上中文学校和弹钢琴了,也是最容易让家长发火的两件事。
1. 上中文学校
先聊聊我家儿子学中文的事吧。儿子只在中文学校读了两年,后来就没再去了。原因之一是儿子和我都不喜欢中文学校的教学方法;原因之二是儿子每晚学中文需要我 辅导(在学前班),而我工作忙,回到家又得做晚饭,忙完之后已快到就寝时间了。我本人很喜欢读书,上中文学校之前,每晚我都会和儿子睡前坐在床上一起读 书,读完书再和儿子聊聊天,那是一天中我们母子俩最享受的时候。可上了中文学校后,我得把这段时间让给辅导儿子做中文作业上,甚至没有时间做我自己感兴趣 的事,我实在是很不情愿。那段时间我每天从早到晚像跟打仗似的马不停蹄地忙碌着,连晚上放松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情绪明显急躁,对儿子也缺少耐心。我不希 望我的生活整天围着孩子转,更希望有自己的生活乐趣和追求,而且我认为家长以身作则,热爱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的激情一定会感染到孩子的。
一天去中文学校接儿子,儿子问:“妈妈,我不想上中文学校,你为什么不可以在家教我中文啊?” 我想,对呀,我可以在家教啊。于是我从国内买了很多中文故事 书和动画片,每晚给儿子读一小段,包括成语、寓言小故事。儿子很喜欢小猫钓鱼、刻舟求剑之类的故事,既学习了中文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平时也和儿子一起看 些中国动画片,例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三国演义等。每星期天花一个小时教儿子中文,主要是通过玩游戏互动的方式鼓励他的听说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中文方式儿子挺喜欢的。没上中文学校的日子太好了,好像突然有种春光明媚生活真美好的感觉,与原来那种天天像打仗式的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为我对教中文实在没有太大的兴趣,每星期天1小时的教中文也没坚持几个月。我后来在想,我自己教中文因没兴趣都给放弃了,那是因为我是大人,有想放弃就放 弃的权力。假想有人逼我做我没有兴趣的事,几个月也许还能撑下来,但如果是几年,那我无法想象我的日子将会怎样。再换位思考一下,儿子没兴趣却被我逼着去 中文学校,那他该是何种感受呢?所以我很佩服坚持上中文学校的孩子们,尽管他们觉得学中文很枯燥、很不情愿,但迫于家长的压力还在学,他们已经很棒了!理解了孩子们的不易,当他们埋怨学中文或者作业做得不太好时,我们是否可以给他们少一点的指责、多一点的理解、多一点的宽容、多一点的耐心、多一点的帮助、 多一点的鼓励呢?
在中文学校学中文当然好,但再好的路也不是每一个人一定要走的。儿子的中学要求每个学生选第二外语,儿子知道我们的期望,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而有些孩 子因为对上中文学校的厌恶导致在中学时宁愿选其他外语也不选中文,有些孩子甚至对中国文化都有了抵触情绪,那不是舍本逐末了?!我个人对孩子去中文学校的 看法是,即使孩子有时埋怨学中文枯燥提出不想去中文学校,但如果孩子还没到较强的厌倦抵触情绪,家长的亲子情感账户还比较满,又有精力多帮帮孩子(特别是 开始的几年),只要不严重影响的亲子关系,能坚持就尽量坚持。儿子虽然放弃了上中文学校,但儿子和我都收获了其他很多更宝贵的东西。对我来说,学习任何一 项技能在培养一个完整的孩子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微不足道的,特别是如果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那就更是得不偿失啦。
477225884.jpg
2.学钢琴
第二个让华人家长头痛的事是弹钢琴了。儿子小时问他要不要弹钢琴,他说不喜欢。为了培养他的音乐细胞,也尝试过带他去听一些音乐会。一次带他去看朗朗的演奏会(票价不菲),在场观众都听得如痴如醉,唯独儿子除外。朗朗弹第二首曲时,儿子就问是不是快完了,让我哭笑不得。到第三首曲时他说要上厕所,没办法,我 们只得出来,打算马上回去,谁知被告知中途出来就不能进去,要等到下半场才能回去。我们只得下到大厅去等。儿子边下楼边说:“真不明白,有什么好听的。” 我暗喜:“得,儿子帮妈省了买钢琴的钱了”。
儿子在学校的乐器课里拉了两年的中提琴,还带他去看了他很喜欢的Piano Guys 音乐会, 他很喜欢里面的中提琴手,但最后一学期很不喜欢拉中提 琴,7年级就没继续拉了。但他很喜欢电子合成音乐,经常去YouTube 上听。儿子说他喜欢流行音乐,不喜欢古典音乐。他还迷上了跳街舞,天天回家的第 一件事就是放街舞音乐,自娱自乐地跳一会,还经常在YouTube 上看像 jabbawockeez dancing group 和 You Think You can Dance 这样的表演。儿子还在PCE 展示了自选 音乐自导自编自跳的街舞,哈哈,那股酷劲迷倒了多少女孩子,连妈妈们也都赞不绝口!
学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俺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全球华人的孩子几乎都得弹钢琴。每个孩子的爱好都不一样,为什么其他华人的孩子在弹钢琴,我家儿子就一定得弹钢琴呢?
在“共同成长”小组讨论中美文化差异的一次活动上,一个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有8个朋友,4个白人,4个中国人。4个白人每个人都不一样,4个中国人都有共性——钢琴、数学、全A。” 孩子的话除了让我们会心一笑还会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给孩子营造一个能发挥他们不同天赋的氛围呢?这个世界不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不同而变得如此多姿多彩吗?!
大部分的家长让孩子弹钢琴是希望能让孩子陶冶情操,但为了孩子弹琴而把家庭变成了战场,这还是陶冶情操吗?
大部分的家长让孩子弹钢琴是希望孩子今后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弹琴可以做为疏通情绪的手段,但有些孩子成年后说不能听到钢琴声,因为琴声勾起了他们那段痛苦 的回忆,这样学琴达到了疏通情绪的手段了吗?有人喜欢用音乐疏通情绪,有人喜欢用运动疏通情绪,有人喜欢用其他方式疏通情绪,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弹钢琴来疏通情绪呢?
有家长看到孩子实在对学中文或弹钢琴很抵触,家里经常是为了这两件事硝烟四起,让家长和孩子都很苦闷,严重影响亲子关系,这值得吗?到了这个地步,很多家长 心里也想让孩子放弃,但又担心如果让孩子放弃,会不会养成孩子今后轻易放弃的坏习惯呢?美国这几年风行一个叫”grit"(坚韧)的词,我们是否应该通过 坚持来培养孩子的grit呢?到底应该坚持还是放弃?好纠结,是吗?
“坚持还是放弃”?这是个普遍困扰家长的问题。为了梳理一下思路,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拙见,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我觉得我们对“坚持”一词有个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废,不管孩子有没兴趣有没天分,既然开始了,你就得给我坚持下去,家长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的坚毅(grit),我认为这是对grit 的误解。
439854756.jpg 3.什么是坚韧(grit)?
美国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TED Talks 中对Grit(坚毅)的解释是这样的:
坚 毅是对长远目标的激情和坚持,坚毅是拥有持久的恒劲,坚毅是你对未来的坚持,日复一日。不是仅仅持续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而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努力奋斗着, 让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坚毅是把生活当成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次短跑。 (Grit is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for very long-term goals. Grit is having stamina. Grit is sticking with your future, day in, day out,not just for the week, not just for the month,but for years, and working really hard to make that future a reality. Grit is living life like it's a marathon, not a sprint. )
到目前为止,我所听说过的在孩子身上培养坚韧品质最有效的方法 叫“成长型思维模式。”斯坦福大学卡洛杜威克(Carol Dweck) 提出过一个观 点, 他相信人的学习能力是可变的,它随着你的努力程度而变化。杜威克教授表示,当孩子们阅读和学习有关大脑的知识以及它在面对挑战时所发生的变化和成长 情况, 他们失败之后更容易坚持下去, 因为他们不相信会一直失败下去。因此,成长性思维模式对培养毅力大有裨益。 (So far, the best idea I've heard about building grit in kids is something called "growth mindset." This is an idea developed at Stanford University by Carol Dweck, and it is the belief that the ability to learn is not fixed, that it can change with your effort. Dr. Dweck has shown that when kids read and learn about the brain and how it changes and grows in response to challenge, they're much more likely to persevere when they fail, because they don't believe that failure is a permanent condition. So growth mindset is a great idea for building grit.)
Angela Duckworth 定义的坚毅(grit)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激情(passion) 和坚持(perseverance),缺一不可,而且动力一定是源于自身。一个孩 子如果对一件事没有激情,家长的坚持也只是外界的,这不是Angela Duckworth定义的坚毅。只有孩子自己有了激情,并对长远目标有坚持,这才是坚毅。
我是这样看坚持和放弃的:
给自己体验不同事情的机会,看自己对哪项活动有兴趣,这是个不断取舍的过程。有取舍就有放弃,这叫探索。
长期坚持做自己不太喜欢但必须做的事,这叫责任;是责任,就得坚持。
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有百折不挠的态度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至少一段较长的时间),这叫坚持。
碰到一条路,不论是否喜欢、是否合适,硬着头皮走到底,那叫盲目。盲目的坚持只能与我们的初衷越来越远。
453603909.jpg
4.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取舍的过程
给自己体验不同事情的机会,看自己对哪项活动有兴趣,这是个不断取舍的过程。有取舍就有放弃,这叫探索。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特性和天赋,当某些外界的环境唤醒了内在特性和天赋,兴趣就开始萌芽了。在寻找兴趣的过程中,孩子起主导作用,他们需要有自己的空暇时间去尝试不同的事、感受内心的声音、遵循内心声音的指引。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提供的只是个大环境,给孩子体验不同事情的机会。还有就是观察孩子,如果发现孩子在某项表现出兴趣,我们可以提供资源。比如带孩子去图书 馆找相关的书籍,或带孩子去这方面的展览/活动等。在孩子对某项事表现出兴趣的初期,我觉得不要马上为孩子报班,应该让孩子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去不断地感受 那个内心的声音,看是否真是有兴趣。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有点兴趣马上就报个班,特别如果是碰上了不太合适的老师,星星之火在还没燎原前就已经熄灭了。假如 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兴趣越来越浓,又有好的老师或适合孩子的兴趣班,在孩子基本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去试试。如果孩子更喜欢自学,而坚决不去上兴趣班,我觉得 千万不要逼。可以继续鼓励、引导,但不是逼,因为逼只会造成孩子的逆反。持久的兴趣是不可能逼出来的。
童年的日子不就是不断尝试的阶段吗?不断尝试不就是不断取舍的过程吗?不断取舍不就是不断放弃和最后坚持的过程吗?只有了很多的放弃才能找到那个值得坚持的东西,不是吗?!那我们为什么视放弃为洪水猛兽呢?
另一个比较普遍的想法是“孩子的兴趣是在不断重复做一件事, 取得成就后, 慢慢培养出来的。”
我觉得这个想法有对的地方,但也不完全对。因为它也许适用于部分的孩子的部分兴趣,但并不适用于大多数的孩子。像前面提到的,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特性和 天赋,只有当某种外界的环境与个人的特性和天赋相吻合的时候,才能唤醒内在的天性,兴趣才开始萌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不断重复的练习才会导致良好的成 就,从而加强了信心和兴趣,走向良性循环。但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前提条件是人首先要具备特定的内因。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内因,外因的努力也是徒劳的。
就像很多著名的作家回亿他们在学校的日子时所说的,他们的数学糟透了,但对文学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让他们重复地练习数学,他们也就成为不了著名的作家了。
一个人做一件他并不擅长、也没有兴趣的事,不断的重复也许让他更加讨厌这件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强势下,弹钢琴拿了十级证书后,发誓以后再不弹钢琴了。每个人都有长板和短板,为什么不扬长避短,而硬要把精力耗在短板上呢?
如果“兴趣是在不断重复做一件事, 取得成就后, 慢慢培养出来的”这句话是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话,那么我问问家长们:大家都知道锻炼身体的好处,也知道需 要毅力来坚持,但又有多少人为了锻炼自己的坚持能力而逼自己天天锻炼身体呢?想象你的另一半逼你每天锻炼身体,并振振有词、喋喋不休地告诉你“别跟我讲你 没兴趣天天锻炼身体,兴趣是在每天重复做这件事、取得减肥成就后,就会慢慢培养出来的。你必须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你受得了吗?大家都认为跟孩子一起阅读是件好事吧,但你见过为了锻炼自己的坚持能力,即使自己不愿意还是坚持每晚跟孩子一起读书,不是一个月,也不是一年,是十年如一日的人了吗?我想应该没有这种人吧。能坚持十年如一日的事一定都是我们喜欢做的事(责任除外)。谁没有放弃过没有兴趣的事呢?难道我们由此而变成了容易半途而废的人了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再好的事也不一定全地球的人都得去做吧?
儿子10岁前我们一直有睡前一起读书的习惯,现在还一直保持着每周未去书店读书的习俗。先申明一下,俺可不是在锻炼自己或儿子的坚持能力,我能坚持数年是因 为我很享受阅读带来愉悦感。对没兴趣的事,除了责任和义务,我想绝大多数人也许在短时间内还可以勉强坚持做,长期强迫自己做很不喜欢的事,不闹出个毛病才怪了呢。是啊,除了义务和责任,我们大人几乎可以想放弃就放弃任何事情,可是我们的孩子没有放弃的权力啊!当我们逼孩子坚持做完全没兴趣也不是责任的事的 时候,我们运用了同理心去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了吗?!
做为家长,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只有因材施教才是真正对孩子好,不是吗?。饥饱冷暖只有自己才知道,兴趣是逼不出来的,坚韧精神也不是靠外界强压下形成 的。我的一位美国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Don't convince me, inspire me!”意思是”不要说服我,激励我!” 我非常喜欢这句 话,激励孩子不仅用语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即育儿即育己。三流的家长控制孩子,二流的家长说服孩子,一流的家长激励孩子。
一个有内动力的人一定会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那么怎么激励孩子找到内动力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透过长期大规模的研究访谈,他发现这一代年轻人普遍面临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的现象的原因在于缺乏目的感。
戴蒙教授认为,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谈论的动机,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动机。但是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的“目的(purpose)”存在,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
戴蒙教授在《迈向目的之路》(The Path to Purpose)一书中不断强调:“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在于能清楚回答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他认为当我们与青少年说人生目的时,很重要的一点,不要跟他们“说”什么,而是要“问问题”。大人常喜欢对孩子说教,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但其实无效。我们发 现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是父母告诉他们的。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关键的事,就是问“对的问题”,有三个帮助孩子发展目的感的重要问题:
一、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
二、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
三、这世界需要什么?世界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
这些是孩子一定要问自己的问题,三个缺一不可。所以,在青少年阶段发展出自己的目的感,很花时间,数个月甚至数年,因为你要去尝试不同事物。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跟孩子展开对话,刺激他们去思考。
戴蒙教授还指出,目的可以有很大的改变,尤其在人生早期。因为一件有目的感的事,会让人学习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
一个真正的人生目的,至少要持续一段时间,时间长到你必须要表现你的承诺,至少完成一些事情。你从中学到经验和能力,就可以开始另一个目的。
做为家长,我们应该经常与孩子分享我们是如果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意义的,我们是如果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
我把戴蒙教授的以上三点忠告也分享给了儿子。在儿子还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告诉儿子:“注意哪些事情让你感兴趣、让你好奇、给你带来愉悦。找到你的才能,用这个才能去帮助他人。 (Pay attention to what interests you. Find your talent and use your talent to help others.) 我 的这段话与戴蒙教授的三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喔!
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明显的兴趣,而且一直保持着这个兴趣,这种人很幸运,但并不多。我妹妹的女儿就是这种幸运儿。我妹妹是搞服装的,她公司美国 设计师去国内,妺妺就带女儿见设计师。外甥女从小喜欢服装设计,自己经常带个小本子画人物时装画。她从小就看她外婆自己裁剪和缝纫衣服,还在外婆的指导下 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一件小泳衣外套。她在初中时喜欢看美剧“Project Runway(天桥风云)”,这是一档美国时装设计师展示才华的真人秀节目,她 看得着迷。她在网上爱看跟服装、装饰、艺术有关的东西,包括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大师的传记和品牌设计等。但当时我妺妹和妺夫对女儿花时间在追美剧、在网上有 点不满,像很多家长一样,他们更希望女儿花精力在学习上。
外甥女在高二的时候告诉妈妈:“我觉得花85%的时间在学习上就够了,我想花些时间在我感兴趣的事上。”高中毕业她选择了间隔年(gap year), 去了英国一家顶尖设计学院在国内办的一个服装设计基础培训班,在此期间她虽然忙得废寝忘食,但再累再苦却乐在其中。她后来告诉我:”爸爸和妈妈当时一看我在 看电视、在电脑/手机上,就认为我是不务正业,其实我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现在外甥女在纽约一家出名艺术大学学服装设计。她告诉我她对每天去上课、做 功课(很多是做手工)都乐此不疲、乐在其中。由于她对专业的热爱,不仅学习很优秀,还兴致勃勃地在学校和曼哈顿参加各种与时装有关的活动,并通过了学校的 选拔面试,拿到了暑假去欧洲实习的机会。她的这个从兴趣到热爱的过程完全是由内心所指引的。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些当时被家长视为“无用,浪费时间的事”,现在再回头看,那其实都是孩子跟着内心走、寻找自己、发现自我的过程。
就像Steve Jobs 说得:“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会 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你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业力。这种作法从来没让我失望,也让我的人生整个不同起来。”
我还想分享一下我对孩子“玩”的看法。有些父母只鼓励孩子跟学习或升学或与今后职业有关的兴趣,否则就认为是浪费时间。我非常不同意这个观点,我们忽略了会玩的重要性。
很同意高晓松说的“有人问我让孩子学琴吗?我觉得,不一定学琴,但一定要多学多干些没用的事。
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为了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车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人必须有点“无用”的东西,比如兴趣爱好,这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大人都如此,孩子更加需要。孩子每天在学校学习、回家做功课、弹琴、参加课外活动、再做些家务,他们已经在尽他们的责任,他们非常需要每天有些空闲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比如我儿子从去年起喜欢万智牌(Magic The Gathering),这是于1993年由美国数学教授理查·加菲设计,并经由威世智 (Wizards Of The Coast)公司发行的世界上第一款集换式卡牌对战游戏。每年在美国举办的万智牌大奖赛吸引了全世界的万智牌爱好者。一 年前儿子开始喜欢上了万智牌,毎天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就自己玩这个牌,还看YouTube 研究别人的战略战术。周末与其他孩子一样玩这个牌。当别的家长问 起我家电子游戏的家规时,我告诉他们我家儿子星期一到星期四没有电子游戏。家长好奇地问“那他业余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儿子玩万智牌就是他的业余爱好之 一啊。家长们都对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很苦恼和担扰,其实能让孩子不整天迷恋电子游戏的最有力武器就是孩子还有其他的业余爱好。可惜孩子好些看视与学习、升学 和职业无关的业余爱好在萌芽期已被家长视为浪费时间而掐断了。
我老公也是个爱玩的人,夏天打高尔夫,冬天滑雪,平时也有玩德州扑克牌。几乎没有什么他不会玩的。一位朋友开玩笑说“要玩,找老胡。”人到中年,工作压力 大、生活繁忙,有业余爱好显得尤为重要,不仅爱好可以交到有同样爱好的朋友,而且可以调剂生活、减轻工作生活压力、有利身心健康。
想想看,我们成年后在工作上,家庭里,朋友中运用到的种种与人相处技巧,处事之道,思维方式,难道很多不是归结于我们童年或青年时代书本之外生活经验的积 累、感悟和沉淀吗?还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情趣爱好,很多不也是从小时候逐渐发展下来的吗?很多成功人士,小时候是trouble-maker, 年轻时迷 茫过、徘徊过、沉沦过,但往往都是因为他们对某一方面的激情,让他们从迷茫中走了出来。
前几天带着儿子去听了Ted Talks, 其中一位16岁的高中生黄艾琳(Eileen Huang)的演讲给我的印象最深。她是“国家学生诗人奖”5名 得主之一,米雪儿特邀这5名得奖者到白宫,为他们举办庆祝仪式,鼓励他们将写作精神传递给更多年轻人。黄艾琳告诉观众:“我的学习不是最优秀的,我没参加 团队运动、也没弹钢琴。按流行的成功定义,我不算优秀。但我很庆幸找到了我热爱的事。每当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打开电脑,当诗句在轻快飞舞的键盘下伴随着 情感而呈现出来的刹那间,我感到一种莫名的轻松和愉快。我告诉自己,数学有时考砸了不是件大不了的事,但写诗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是无以言表的。”
孩子的兴趣是他们自己尝试了各种事后感到有种愉悦感而发现的。不管这个兴趣是小是大、是否可以最终变成职业或者只是业余爱好,它对孩子阳光性格的培养、能力的提高、视野的开阔、自信心的增强、对失败的认识、心灵的滋养等等都有着不可轻视的重要作用。
兴趣绝对是让你再辛苦也乐此不疲的魔力。兴趣加目的感更是激励一个人长期坚持不懈、不畏任何艰难远往直前的永恒动力。
八年前在我走了一段育儿弯路之后开始慢慢对子女教育有兴趣。父母子女教育俱乐部(PCE Club) 对我子女教育影响很大,为了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家 长,几年来,我热衷于PCE Club的义工活动,特别是前几年在我担任俱乐部会长的两年中,一心想着怎样扩大PCE Club在华人家长的影响,像我一 样受益于PCE Club 的新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处,我还乐此不疲地写自己的子女教育心得与大家分享。虽然投入了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其中也遇到了很 多的困难和挑战,朋友们都说“辛苦你了”,我可真没觉得辛苦,反而是乐在其中,享受啊!当觉得我的兴趣和努力能让别的家长少走我曾走过的弯路、少犯我犯过 的错误,也算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微薄之力虽是微不足道,但我感到由衷地高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么多年来,在与其他家长的互相交流中,我深深感到 最受益的是自己本人。
我一直认为:自信来自于自为价值的实现,幸福来自于帮助他人。
5.坚持什么?怎样坚持?
长期坚持做自己不太喜欢但必须做的事,这叫责任;是责任,就得坚持。
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有百折不挠的态度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至少走一长段),这叫坚持。
我们很容易混淆以上两点,让我举些例子来说明一下:
属于义务和责任的事:比如上学校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帮助家庭做家务事、既然参加了某项活动,就要尽全力并遵守活动规则、要放弃也要在本赛季结束之后,否则影响团队等等,这些即使孩子不太喜欢但必须要做的事,是孩子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必须得坚持。
非责任也不太喜欢的事:比如是否要学钢琴、学中文、选择某种课外活动等,这样的活动只是锦上添花,不是做为一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如果尝试和努力了一段时间,还是没兴趣,课程结束或赛季结束之后,完全可以放弃,再去尝试新的东西。
如 果孩子很喜欢一件事,但遇到困难或瓶颈,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应该责无旁贷地鼓励孩子不畏困难,坚持下去。我们可以与孩子谈,搞清楚孩子想放弃的原因,看有 什么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的。从小给孩子灌输Dr. Carol Dweck 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看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不要太在意结果。
坚韧精神当然非常重要。儿子很小的时候,我跟儿子读了一本书,书名是“Winners Never Quit(赢者永不放弃)”。作者是米娅·哈姆 (Mia Hamm)。很多人都很熟悉米娅·哈姆,她曾作为美国女子足球队队长,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带领美国队2-1战胜中国队,夺得第一枚 奥运女足金牌。这本书是讲她小时候踢足球的故事。一次与小伙伴踢球时因打得很烂没进球而很沮丧,她决定不再踢球了。但不踢球的日子对她简直就是煎熬,她对 足球的热爱及小伙伴们的鼓励再次让她奔跑在球场上。尽管她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艰辛,但她对足球的激情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她成为女足历史上最有作 为的球员,鼓舞了整整一代人,并且将这项运动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米娅·哈姆这种精神就是坚毅(grit)精神的最好展现。
那么什么时候孩子可以放弃呢?有专家建议:每项活动最好至少尝试一个季度(3~6个月,当然尝试的时间因人因事而定,比如弹钢琴,有人建议尝试2年),因为 如果时间太短,可信赖性就打折扣了。我觉得很有道理,刚开始尝试新东西,需要些时间去适应,起码要进了门,试一段时间后,如果实在不喜欢,一个季度完了, 完全可以放弃这项,再去尝试其他项目。但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还算喜欢,但碰到困难或瓶颈想放弃,这个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继续坚持不要轻易放弃,并帮助 孩子克服困难。当然说易行难,度的拿捏不太容易。这需要家长与孩子有畅通的的交流渠道,能倾听孩子的想法,能读懂孩子的情绪暗示。如果我们已经努力了,孩 子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不仅不喜欢,而且是到了厌恶的程度,严重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亲子关系时,放弃则为一种更明智的选择。有的家长说孩子自己已感觉到了 抑郁症的边缘,家长还在为是否应该坚持而纠结,我们错误的理解了坚持的真正意义,为了坚持而坚持。
纵观古今中外科学发明家,他们之所以能做到废寝忘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无不是因为他们被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所驱动。一个人不可能为不喜欢的事投上自己的业余时间,更不可能为此废寝忘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了,也就注定了这个人不可能在这件事上走得很远了。
对孩子擅长但还不讨厌的项目,我认为家长可以稍微坚持点。比如我儿子很有体育天分,我和老公对儿子在体育上有要求——一定要参加至少一项体育活动。儿子从小 踢足球, 踢了三年,后来非常不喜欢,每次踢球之前都哭,不愿去。儿子很有体育天分,但在运动场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勇猛。我与儿子一起读了些儿童体育比 赛的书,好像也没有什么效果。记得儿子在二、三年级踢足球,老公看儿子踢球心烦,有点恨铁不成钢,怎么这么好的体育天分就没有好好利用呢?就经常批评儿子 踢球不够努力。每次足球比赛回来,老公拉着个脸,儿子脸上挂着泪水。每次去踢球,儿子都哭着不愿去。我对老公说:儿子这样的心情怎么会在踢球时有乐趣,没 乐趣又怎么会用全劲踢球呢?我还是一直鼓励儿子,终于坚持到季度结束(那段时间每次去踢球之前看儿子哭,可想而之我也很不好受)。
足球之后刚好他的两个好朋友想打lacrosse(长杆曲棍球), 我也为儿子报了名。一开始几次长杆曲棍球练习下来,儿子说他不喜欢,仔细问了才知道他觉得比起老队员他的技术不行。我就为儿子找了个私人教练,恶䃼基本功。周末全家到公园,帮儿子练长杆曲棍球。儿子体育素质不错,很短时间就慢慢跟上了,现在打了两年了多了,不能说特喜欢,但还可以,仍然在打。
但他比较喜欢打篮球,所以一直还在打。儿子打篮球比几年前勇猛些,老爹看儿子几场球赛有些进步,也很高兴,也开始多用鼓励的方式。毎个人的性格不一样,随着长大也许会改变一些,牵强不得,只能静等花开。
有次去一个家长与孩子互动的“共同成长”活动,好几个高中孩子讲出他们的心声:他们已经学习钢琴或上中文学校(或家长安排的活动)很多年了,他们希望父母能 尊重和信任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暂时停一停,给他们一些寻找、探索的空间,也许他们会找到更吸引他们的兴趣,也许有一天他们还会拣起原来的兴趣。他们恳求 家长们:这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需要去figure it out(摸索)。
一个朋友的女儿已在大学,这位朋友告诉我,她让女儿学的好几样才艺,家长又花钱又出力,但女儿在上高中前几乎全放弃了。唯有她自己喜欢的事,除了画画她一直在上兴趣班,其他的爱好,她自己在网上自学,学得不亦乐乎,好几样到现在还坚持着。
有人会问,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就算我们没有很大的兴趣我们仍需要做啊,例如为了生存就得上班即使我们并不喜欢我们的工作、为了维持家庭最基本的运转就得做家 务、为了养育孩子就得做些牺牲。没错,这是我们的责任,作为成年人,我们很清楚不做这些事情的结果将会是什么,这是因为成人的大脑已发育成熟,我们具有前 瞻性的能力,对“不喜欢但那是我的责任”这个概念有成熟的认知和执行能力。
但作为孩子,由于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中,缺少前曕性的能力,对大人“你学了对你今后找工作有用”这类的话完全不能理解。只有当孩子年龄大点了(有些孩子在上 了高二之后,有些孩子可能更晚点),有些孩子才开始把现在做的事对将来生活的影响连起来,才对责任一词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我们不应该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我们让孩子每天弹一小时的钢琴,有时孩子不想弹,我们就发火。咱们试着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的另一半强迫你每天花30分钟到一个小时做一件你不太喜欢但对你 有好处的事,你有何感想?我承认我做不到,我每天坚持20分钟锻炼都觉得需要些毅力才行,而且这还是没人逼、自己想做的事。大人如此,何况孩子呢?
如果理解了孩子的苦处,我们对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大部分时间坚持练琴的毅力应该表示敬佩才对,不是吗?有了这种同理心,我们的态度才会从指责转换为鼓励和帮助。
我认为要求孩子每天做家务也是锻炼孩子的坚持能力的渠道之一。没有人喜欢做家务,如果孩子即使不喜欢但仍然能每天坚持做家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下来,孩子 的责任感和执行能力就在天天强化着。我曾在“共同成长“一次讨论责任心的活动中给孩子们介绍了“Suck it up”这个概念。意思是:生活中不是每件 事情都一定是有趣的、你想做的,但你必须面对生活克服困难,过了这个坎,你就成长了。
没有任何事比亲子关系更重要了。亲子关系好了,有些孩子不太愿意做的事,只要我们稍微坚持一下,孩子还是会配合的。比如有天儿子有个 lacrosse(长柄曲棍球) 训练,是教练前一天晚上才临时通知的,而且是可去可不去的。儿子开始很不愿意去,还闹了点小生气。经过我的解释和坚持, 他也就勉强同意了。最让我高兴的是,他另外两个朋友,本说去后又不愿去时,他们问我儿子:“如果我们不去,你呢?” 儿子答到:“你们不去我也会去。”我 晚上夸奖了儿子:“你应该为你感到骄傲,因为你做了正确的决定!”
对于我来说,教孩子做人教孩子学会生活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除了学校的学习,我主要要求儿子的是这几项活动:
阅读——我和儿子睡前一起读书这件事一直读到儿子10岁半。几乎每星期天早上带儿子去书店读书,已经坚持10多年了。几年前也有过一段时间儿子不想去,但我还是坚持鼓励他去。现在每星期去书店已成习惯了。
一些开眼界长见识及激励上进的活动 -- 比如参加“共同成长”活动、去听Ted Talks、青少年讲座、博物馆、科学馆、教育电影等。
家庭活动——比如全家一起吃饭,散步、去超市买菜、家庭购物等,一是希望儿子接近生活、体验生活,培养生活能力,另外一家人有机会互相聊天、增进感情,了解 彼此,建立家庭文化,同时也可以分享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许很多家庭宁愿让孩子做跟学习有关的活动,不屑这些家庭活动。而我在这些问题上是有所要求,而且是比较坚持的。
做家务——我在儿子5岁的时寻找孩子怎样才会有内驱力时看到了Dr. 我在儿子5岁的时候在寻找孩子怎样才会有内驱力时看到了Dr. Chaffrey在 《Drive: 9 Ways to Motivate Your Kids to Achieve》这本书,她在书中指出,现在很多孩子缺少内驱力的三 大问题在于:
1).我们给孩子物质太多、责任太少
2).直升飞机型的家长过于保护孩子,过多涉入本来属于孩子自己责任的范围,有碍于孩子形成自我独立意识
3).孩子的时间排得太满,没有时间去发现和寻找他们的兴趣,激情(passion)从何而来?
以上三点对我影响很大,马上就有意识地教儿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那时儿子是5岁,我们就开始一起叠衣服,儿子再大点就自己每天把要带到学校去的小点心装好。 儿子的责任随着儿子的年龄增大,比如自己早上起床、准备早餐,做蛋炒饭、煮速冻饺子、简单西餐(通心粉和奶酪、意大利粉 )、帮着洗碗、倒垃圾、从信箱拿 信、填所有关于他的表格(包括网上注册)、准备自己旅游必带物,洗自己的衣服等等。
孩子通过做家务可以学会了负责和担当,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增强自信心,学会感恩,增强孩子与家庭亲密感。一句话,每天都做家务的孩子更懂人情明事理。这种能 力和责任心也会有助于孩子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能坚持每天都完成家务的孩子很少有不想完成功课的,这样家长也会少些操心,从而减少发火的机率。
我想说得的是, 孩子的个性不同,家长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不同,因而每个家长对孩子期望重点也不一样,坚持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
6.我们希望孩子今后有什么样的生活
几年前,我读了《蓬勃发展:衡量成功和打造幸福、智慧、缤纷生活的第三标准》 (Thrive: The Third Metric to Redefining Success and Creating a life of Well- Being, Wisdom, and Wonder)这本书,作者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是《赫芬顿邮报》的创始 人、总裁和主编。赫芬顿称,我们通常以金钱和权力这两个标准来衡量成功。这可能让人陷入各种各样的麻烦,就像她在书描述的自己的一个经历,因为长期超负荷 工作,一天在办公室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血池中。赫芬顿意识到,幸福同样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赫芬顿呼吁我们所有的现代人通过放慢生活节奏、有足够的睡 眠、冥想、瑜伽、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读几本好书等方式去真正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赫芬顿批评现代人忙碌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好像永远都在不停赶的状态,从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不停地埋头于查电邮、脸书、微信及其他各种社交软件,我们 正在逐渐削弱我们转向内心寻找智慧,和谐、力量的天然直觉;逐渐削弱我们感觉我们身体和灵魂的能力。结果是,当我们急切地试图去达到那些可以用金钱和权势 衡量的目标时,很多人即实长期处于过度压力,但也没能注意到、甚至否定自己的身心疲惫的状态,使我们的身心健康遭到伤害。赫芬顿称,金钱和权力是成功的一 小部分,最重要的是“第三个指标",它包括身心健康(well bring),智慧(wisdom),对世界充满好奇心(wonder)及回馈社会 (giving)。
一次赫芬顿与脸书首席运营管、《向前一步》(Lean In) 的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 Commonwealth Club 的对话中也谈到了对成功的狭隘定义而过渡追求金钱和权力所带给我们的危害。她们呼吁更多的公司执行总裁能意识到并提 倡这个”第三指标”对员工的重要性,并建立这种企业文化。赫芬顿在书中说,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重视这个”第三指标”了,而且根据数据表示,这种企业文 化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有很大促进。对企业和个人都是双赢。
在毎天的孩子教育中,我们很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忘却了生命的实质和意义,而钻进某个具体的事情,不仅无意识地放大了这件事的重要性,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东西,与孩子的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发,而且忽略甚至破坏了一些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更重要的东西——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东西。
坚持不是目的,坚持是手段。仅仅坚持是不够的,还要看为什么而坚持。
小结:
给自己体验不同事情的机会,看自己对哪项活动有兴趣,这是个不断取舍的过程。有取舍就有放弃,这叫探索。
长期坚持做自己不太喜欢但必须做的事,这叫责任;是责任,就得坚持。
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有百折不挠的态度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至少走一长段),这叫坚持。
碰到一条路,不论是否喜欢、是否合适,硬着头皮走到底,那叫盲目。盲目的坚持只能与我们的初衷越来越远。
有时选择放弃比选择坚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未完待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放弃何尝不是另一种坚持呢!” 很同意! 我告诉儿子:”Always have good fights and put all your effort before quitting.每项活动都是给自己一个探索兴趣的机会,所以在放弃任何事之前,你应该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尝试这项活动,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说不喜欢。这样的放弃才是对自己负责。
发现个笔误-- “自为价值”应为”自我价值” 。 ”自信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幸福来自于帮助他人。”
4月25日
pp_dream 2016-5-6 23:59
家长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十】教孩子如何发泄愤怒
原创 2016-04-08 黄敏(美国)
教孩子如何发泄愤怒
我儿子小时候生气时,就在几个房间气冲冲地转来转去,停不下来,气头上根本听不进任何话,或者因为没满足要求而大哭大闹的时候,我会蹲下来用同理心接受他的情绪,如果他愿意与我交流,我们可以继续交流;但如果他仍大哭大闹,我会心平气和但语言坚定地告诉儿子:“Aaron,妈妈在这,你什么时候平静了,来找我,我们再谈。” 这时语言越简洁越能表示出我们的坚定性,这时如果还在婆婆妈妈的解释一大堆,曝露出的是我们的不果断、不坚定。
儿子4、5岁与小朋友有冲突的时候,有过用牙咬拳头的动作。有次他从小朋友家回来非常气愤,告诉我这个小朋友不给他玩DS。儿子气愤地说以后不再跟这个小朋友玩了。我说:“嗯,James不让你玩DS , 这让你很生气,是吗?” 先接受了儿子的情感,然后我说:“Aaron, 下午你来告诉妈妈,看你是否还像现在这么生气,好吧?” 下午问儿子,他说不像早上那么生气了;晚上再去问儿子,他说只有一点点生气了;第二天早上再问,儿子说他不生气了,还想找那个小朋友玩。我告诉儿子:“生气的当时,你会觉得气得不行。但你看,生气的情绪随着时间慢慢地减少了,是吗?” 通过这种方式,我希望能帮助年龄还小的儿子亲身体验到情绪是可以慢慢减弱的这个事实。
记得儿子5岁左右的时候,不知什么我限制他做的事,他很生气,就在张小纸条上写了几个字,贴在我卧室门上。我上楼看见他写的几个字是:“I will kill you(我要杀了你)!” 我把纸条拿下来,没说一句话,就当这件事没发生一样(儿子一定很纳闷,咦,妈妈看了纸条怎么没有暴跳如雷呢?)晚上我和儿子像往常一样坐在床头看书。看完书后我把那张纸条拿出来问儿子:你真是这个意思?儿子答到:“不是,只是我当时很生气。”
“妈妈知道你当时很生气” 我先用同理心接纳他的感受,然后继续说:“那我们试下还有什么其他词可以表达非常愤怒的心情。” 这其实在运用EQ Parenting 中教孩子用恰当的词语去表达情感(name your emotion)。
在他5岁左右的时候,一次,我没答应他的要求,他竟然拿了把菜刀出现在离我一米的距离。学习了EQ Parenting, 我知道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还跟不上,他们只会釆用对于他们最自然的生理反应,即武力,更不要说选择表达情绪的方式了。我的责任是教儿子如何管理情绪,而不是釆用激烈的情绪和行为去惩罚他。
我与儿子谈了各种发泄情绪的方法,可以通过语言、画画(使劲乱涂也行)、撕纸、甚至可以打枕头。儿子再大点时,我启发他想想生气的时候有什么方法能让自己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他告诉我他在学校也学了情绪管理,当生气的时候,他可以做深呼吸,也可以去做他喜欢的事,比如搭乐高。
在儿子12岁的时候,我把一本讲EQ书中大脑图片给儿子看,解释为什么人会有情绪,大脑的什么部位是责任情绪,大脑的什么部位是管理情绪的。告诉孩子所犯的错误远远不够,还得教孩子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当孩子做对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刻肯定孩子做对地方并加以鼓励。
事后与孩子的交流非常重要。我告诉他:用发脾气的方式一定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你选择用语言心平气和地表达他的想法和要求,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如果你说得有道理(我要求儿子至少说三点理由),我可以考虑。
我儿子现在13岁,像所有的孩子,当然有很多情绪失控的时候,比如:儿子有次因为网速太慢而气得砸坏了几个电脑键盘;因为生气弄坏了iPad ;因为我或者老公的几句话,气得冲上楼把自己的房门“砰”的一声关上等。
这里分享一件儿子最近情绪失控的事。一天下午放学后,邻居家儿子的朋友要儿子带iPad去他家玩,儿子本来不想帯iPad去,朋友坚持要他来,去朋友家后这个朋友一直在用他的iPad,这让儿子有点窝火。回家时发现门被清洁工锁上了(清洁工不知道儿子出门没带钥匙),几件事加在一起,儿子可气坏了,打个电话给我,气呼呼地埋怨清洁工的不是。
我下班回家一踏进家门,儿子马上迎上来怯怯地说:“妈妈,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 我心一提,有点担心地问:“什么事?” 儿子从沙发上把砸坏的iPad拿给我看,说:“iPad 被我弄坏了,不能用了。”
“噢,原来是这事”,我舒了口气,一颗吊着的心放了下来,面带微笑地回答。我心想:好吧,儿子,学习机会来啦!儿子纳闷了:“妈妈,你怎么不仅不生气还在笑啊?” 我说:“Aaron, 你自己都不在乎你自己的iPad,为什么我会在乎呢?” 过了会儿,儿子走过来问:“爸爸前几个星期有说过买个新的iPad。”我说: “你不爱惜iPad, 爸爸怎么敢买新的ipad呢?”儿子自知理亏,有点扫兴地走了。
我和老公都觉得这是对儿子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我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先通过询问的方式鼓励儿子讲出他砸坏iPad 的事情经过和当时他的想法。然后我问儿子:“你觉得砸坏iPad的好处是什么?” 儿子答:“release anger(发泄愤怒情绪)” 老公正要提出不同意见,我马上接过儿子的话:“说得很好!继续!”鼓励儿子继续说下去。
我们有时一看到孩子做错事就开始了说教,急于把我们的人生经验塞进孩子的耳中。前面说过,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马上停止说下去,如果我们都不知道孩子做错事时的想法,我们又怎样保证我们的话能说到点子上孩子会听得进去呢?我们又如何帮助孩子呢?就像医生不诊断病人的病情,又怎样可以对症下药呢?
儿子平时话不多,说教会让儿子立马闭上金口。但如果我能做个真诚的倾听者,儿子就会放心地讲出心里话。儿子提到情绪这个话题正是我想引导的方向。我告诉儿子:人的任何负面情绪,例如生气、愤怒、挫败感、失望、厌恶等都是正常的,但我们有责任选择正确的方式去处理我们情绪。
我告诉儿子,妈妈也有生气的时候。我分享了生气的一个小故事:我一次不小心把花了很多时间在手机Notes上写的文章给删掉了,好不容易费心思写了这么多的内容,就这样没有了,气死我也!但气也无济于事啊,没办法,休息了几分钟等情绪平静后,只得根据记忆把删掉的文章一点一点地“拾了回来”。我以后就非常小心了,每写一小段就存起来。哈哈,吃一堑长一智嘛。正因为我选择了正确的处理情绪的方式,不仅我把那段文章写出来了,而且没有造成任何的损害,还吸取了教训。
我还和儿子一起聊了情绪管理的一些小方法。iPad被砸坏不能用了,我们很长时间内都不会买iPad, 这是自然结果,儿子必须体验这个自然结果。我们心平气和地与儿子商量,为了帮助他体会不爱护自己电子产品的自然结果,我们把他的电脑也暂时收起来几天,让他体验一下如果他再把电脑砸坏而没有电子产品的后果。所以这几天儿子什么电子产品都没有。
几天后交给儿子电脑之前,我们又开了次家庭会议,让儿子讲了下他从这些事中学到了什么,并要求他简短记下来他对这件事的总结。
我把儿子写的翻译成以下中文:
妈妈:
我犯了个错误——我砸坏了iPad。现在权衡砸iPad的利弊,觉得砸iPad的唯一好处就是发泄了愤怒,但这个好处也只有几分钟,是短暂的。砸iPad 的坏处是iPad 不能用了,永远也不能用了!
下次如果我再生气的话,我可以数到30 或走开,比如去自己的房间,而不是用拳头,或者通过交流的方式,告诉他人自己的真实感受及对他人的期望。比如,大卫很烦人,我可以说:“大卫,这真让我烦,请你停止好吗?” 如果这招还不管用,我就离开现场或不理他。
儿子
以下是儿子的原文:
Dear Mom,
I realized that I made a mistake with the IPad. Cons areout weigh the pro in a big way. There is only one pro by smashing the iPad, andthat is letting out your anger. But, that only lasts for about a coupleminutes. The cons are that the iPad is no longer useable, forever, and thatlast forever.
Next time, I can stop and control my anger by counting to30 or going somewhere else, like my room, instead of acting physically first.And I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person or people I'm angry with, too. If someonelike Patrick is annoying me, I can say something like, "Hey, David, canyou stop, it is really annoying me." And if that doesn't work, then I cango to my room after that or ignore him.
Aaron
大家假设一下,如果你孩子把iPad 砸坏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
我们虽然并不希望这样的事经常发生,但一旦发生,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家长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正像马克·吐温曾说的“正确的判断来自于丰富的经验,而丰富的经验来自错误的判断(Good judgement comes from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comes from badjudgement)。” 如果我们不让孩子犯错、走弯路,他们的正确叛断从何而来?!
我还与儿子分享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 的”90/10定律”——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10% of life is made up of what happens to you…. 90% of life is decided by how you react.)
以下译文摘要转自一中文网站(可惜网站未注明译者)
~~~~~~~~~~~~~~~~~~~~~~~~~~~~
作者:《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
发现 “90/10 定律”。
它将改变你的一生(最低限度,它将改变你对不同情况的反应)。
90/10 的定律就是--生命的 10% 是由你的际遇所组成,余下的 90% 则由你的反应而决定。
这意味著什么?我们无法掌握 10% 的际遇。我们无法控制汽车坏掉、航班误点,延误行程,鲁莽司机强行加塞。
我们无法控制那 10% 的际遇,但余下的 90% 则不然。你可以决定余下的90% 。
如何做到呢? ... 凭你的反应。你不能改变一个红灯,但你能够控制你的反应。别让他人操控你的情绪,你能够控制你的反应。
让我们举个例子。
你与你的家人吃早餐,你的女儿不小心把咖啡泼倒在你的衬衫上,这件事你无可奈何。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是由由你的反应而定。
你开始责骂。你狠狠地臭骂女儿一顿,她开始哭了起来。然后你又把怨气发泄在太太身上,责难她把咖啡放在桌边。接踵而来的是一场夫妻争辩。你生气地上楼更换你的衬衫。你下楼时,发现你的女儿正一面哭著吃早餐,一面整理上学的书包,结果,她错过了上学的巴士。太太赶著上班,你匆忙开车把女儿送回学校。因為已经迟到了,你以时速四十英里在一条限速三十英里上的路奔驰。由于被警察延误,并付了六十元罚款,你到达女儿学校时,已经迟到十五分钟。你的女儿没有跟你道别,便急急忙忙跑入学校。而你到达公司,已是九时二十分了,这时你竟然发现──你忘了带公事包。
这是非常糟糕的一天,而你感到你的运气每况越下,你开始渴望回家。可是当你下班回家,你感到你与太太及女儿的关系上出现微小裂痕..........
为什么?……一切皆由你早上的反应而起。
为何你会有如此糟糕的一天?(选择题来了)
A)是咖啡所造成的吗?
B)是你的女儿所造成的吗
C)是警察所造成的吗?
D)是你所造成的吗?
正确答案是D。
你无法控制女儿打翻咖啡一事,但你在紧接那五秒内的反应,让一整天的坏事开始发生。
接下来是由于你不同的反应,造成所有的事情有所不同的故事........
咖啡翻倒在你身上,你的女儿几乎要哭了,但你温柔地说:“亲爱的,这并不算什么,但你下次得小心一点了。”你拿起毛巾便上楼去。在你更衣完毕并拿起你的公事包后,你走下楼去,望出窗外,你看到你的孩子正在上巴士。她回头并向你挥手。你早了五分钟回到公司,并亲切地与你的同事打招呼。你的上司亦对你新的一天给予正面的评价。
看到两者的分别吗?
由同一个开端所引起的两个情境,但结局完全两样。为什么?皆因你的不同的反应而起。
你或许真的无法掌控 10% 的际遇,但剩下的90% 则可以由你的反应而定。
~~~~~~~~~~~~~~~~~~~~~~~~~~~~
我们的选择有多大,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在我们面前的选择。信息来自四面八方,所以我们赶紧跟上,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同深受!是啊,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不愉快的事,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没有稍微停下来、深呼吸一下、思考一下,想想在我们面前到底可以有哪些选择,哪种选择是最好的。相反,很多时候我们对事情的行为是大脑第一时间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经过思考的选择。反应是不思考的、非理性的行为,所以往往具有破坏性。
我们虽然不能掌控事情的发生,但我们可以掌控如何对事情做出选择 -- 这是上天赐给我们每一个人的能力和责任。
读完前面的文章后,我与儿子交谈他砸ipad这件事。开始只是没有钥匙进门这点小事,就因为选择了对这件事不正确的反应(砸坏了iPad),造成了远远比事情起因(没钥匙进门)严重得多的后果。
不过,总的来说,儿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在他这个年龄还算可以得了,我和老公已记不清他什么时候大吼大叫过。连急性子的老公都对儿子说:“爸爸都没你做得好。”他的朋友都喜欢他,几位朋友都告诉我,他们的儿子都说:“Aaron 很友善” 他的语文老师告诉我:“有件事我一定要告诉你,Aaron 很平和、有礼貌。” 我听了比儿子拿A还感到欣慰。
很多家长对不发火有误解,以为EQ Parenting提倡我们不应该生孩子的气,或者不应该表达我们的愤怒,其实这是对EQ Parenting 的误解。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我们的怒气,为孩子起个表率的作用呢?
海姆·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写到:
精神上健康的父母并不是圣人,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并且重视它,他们把愤怒当成一种信息资源,是他们关心孩子的表示。他们的言语和他们的心情一致,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情绪。
对于父母来说,愤怒是一种代价很高的情感,为了物有所值,没有益处的话,还是不要随便发怒的好。怒气应该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应该能够使父母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给孩子一些启示,对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有副作用。因此,我们不应该在孩子的朋友面前痛责孩子,这只能让他们的行为变本加厉,从而让我们怒火更盛。我们并不想引起或者延长愤怒、违抗、还击和报复。相反,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理解我们的观点,让阴云消散。
在平静的时期,让自己做好应付紧张时刻的准备,应该承认下面的事实:
1.我们接受这个事实: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发脾气。
2. 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
3. 我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和的性格,我们就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
怎样表达你的感受:
用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做简短的陈述,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
“当我看的鞋子、袜子、衬衣、运动衫真的满地都是时,我很生气,生气极了。我真想打开窗口把这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到大街上去。”
“看到你们所有的人一吃完晚饭就冲出去看电视,把那些脏兮兮的盘子,油腻腻的锅留给我时,我非常愤慨!气得我简直七窍冒烟!我真想把所有的盘子砸到电视上去!”
“我叫你吃晚饭,而你却不来,我很生气,非常生气,我对自己说:'我做了一餐好吃的,希望获得赞赏和感激,而不是绝望!'”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发泄愤怒,而避免引起伤害,而且,它甚至可以是一堂重要的课,教会孩子如何安全表达愤怒。孩子可能会明白他自己的愤怒也不是什么大的灾难,可以释放出来,而不会伤害任何人。
海姆·吉诺特其实在告诉我们,鱼儿会游泳,鸟儿会飞翔,人会有情感。情感不论是正面的或负面的,都是正常的,任何的情感包括负面情绪,例如愤怒、恐惧、生气、苦恼、悲伤、无助等等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往往是指人对负面情绪的处理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对自己对他人不尊重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能以一种文明、安全、不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生气情感,不仅可以释放我们的怒气,也让孩子从我们这学会了什么是表达负面情绪的正确方法。
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是几年就可以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很多家长说看到孩子发脾气,他们就忍无可忍,一把火就点燃了。如果我们都没有一套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我们的孩子从哪里学到情绪管理的方法呢?很多家长反映,如果一段时间他们没发火,孩子好像也少发脾气,而且更愿意与我们合作。所以,从我们做起,提高自己的情商,以身做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附上《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 (Stephen Covey) 的”90/10定律” 的英文原文:
Here is the text from the article of Dr. Stephen Covey, the author of the most popular book "7 Habit of Effective People" :
Discover The 90/10 Principle.
It will change your life (at least the way you react to situations).
What is this principle?
10% of life is made up of what happens to you…. 90% of life is decided by how you react.
What does this mean? We really have no control over 10% of what happens to us.
We cannot stop the car from breaking down. The plane will be late arriving, which throws our whole schedule off. A driver may cut us off in traffic.
We have no control over this 10%. The other 90% is different. You determine the other 90%.
How? ………. By your reaction.
You cannot control a red light. but you can control your reaction. Don’t let people fool you; YOU can control how you react.
Let’s use an example.
You are eating breakfast with your family. Your daughter knocks over a cup of coffee onto your business shirt. You have no control over what just happened. What happens next will be determined by how you react.
You curse.
You harshly scold your daughter for knocking the cup over. She breaks down in tears. After scolding her, you turn to your spouse and criticize her for placing the cup too close to the edge of the table. A short verbal battle follows. You storm upstairs and change your shirt. Back downstairs, you find your daughter has been too busy crying to finish breakfast and get ready for school. She misses the bus.
Your spouse must leave immediately for work. You rush to the car and drive your daughter to school. Because you are late, you drive 40 miles an hour in a 30 mph speed limit.
After a 15-minute delay and throwing $60 traffic fine away, you arrive at school. Your daughter runs into the building without saying goodbye. After arriving at the office 20 minutes late, you find you forgot your briefcase. Your day has started terrible. As it continues, it seems to get worse and worse. You look forward to coming home.
When you arrive home, you find small wedge in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spouse and daughter.
Why? …. Because of how you reacted in the morning.
Why did you have a bad day?
A) Did the coffee cause it?
B) Did your daughter cause it?
C) Did the policeman cause it?
D) Did you cause it?
The answer is “D”.
You had no control over what happened with the coffee. How you reacted in those 5 seconds is what caused your bad day.
Here is what could have and should have happened.
Coffee splashes over you. Your daughter is about to cry.You gently say, “Its ok honey, you just need to be more careful next time”. Grabbing a towel you rush upstairs. After grabbing a new shirt and your briefcase, you come back down in time to look through the window and see your child getting on the bus. She turns and waves. You arrive 5 minutes early and cheerfully greet the staff. Your boss comments on how good the day you are having.
Notice the difference?
Two different scenarios. Both started the same. Both ended different.
Why?
Because of how you REACTED.
You really do not have any control over 10% of what happens. The other 90% was determined by your reaction.
Here are some ways to apply the 90/10 principle. If someone says something negative about you, don’t be a sponge. Let the attack roll off like water on glass. You don’t have to let the negative comment affect you!
React properly and it will not ruin your day. A wrong reaction could result in losing a friend, being fired, getting stressed out etc.
How do you react if someone cuts you off in traffic? Do you lose your temper? Pound on the steering wheel? A friend of mine had the steering wheel fall off) Do you curse? Does your blood pressure skyrocket? Do you try and bump them?
WHO CARES if you arrive ten seconds later at work? Why let the cars ruin your drive?
Remember the 90/10 principle, and do not worry about it.
You are told you lost your job.
Why lose sleep and get irritated? It will work out. Use your worrying energy and time into finding another job.
The plane is late; it is going to mangle your schedule for the day. Why take outpour frustration on the flight attendant? She has no control over what is going on.
Use your time to study, get to know the other passenger. Why get stressed out? It will just make things worse.
Now you know the 90-10 principle. Apply it and you will be amazed at the results.
You will lose nothing if you try it. The 90-10 principle is incredible. Very few know and apply this principle.
The result?
Millions of people are suffering from undeserved stress, trials, problems and heartache. We all must understand and apply the 90/10 principle.
It CAN change your life!!!
(未完待续)
appleworm 2016-5-7 17:27
写的很棒,对有家有青春期的小朋友很有帮助!:flowe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