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夏威夷果——取名溯源也是事,空手无喙咬磐石

yingyinc 2015-10-29 20:51

夏威夷果——取名溯源也是事,空手无喙咬磐石

夏威夷果——取名溯源也是事,空手无喙咬磐石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OTE4MzAyODYx&mid=400199206&idx=1&sn=7f1cc9340e6e19a633797ebd224d1629&scene=2&srcid=1029AXaTZGVOeofxSCLIuJvd&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url]

夏威夷果——取名溯源也是事,空手无喙咬磐石丨壹起读书

2015-10-29 壹读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文丨陈莹婷

本文已取得授权

老实说,接触夏威夷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夏威夷果的老家是盛产阳光、海风、黑色素及比基尼美女的夏威夷。其实不是,委屈的澳大利亚政府近年来反复向世界澄清一个事实:夏威夷果是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宝贝!的确,澳大利亚自产的可食用植物种类少得可怜,夏威夷果是好不容易走出家门的品种,却被冠以“夏威夷”这地名,难怪澳大利亚人要着急了。

夏威夷果的前世今生
很久很久以前,欧洲探险者偶然撞见澳大利亚这块神奇的大陆,在征服东部原住民族的过程中,发现此处的原住民对当地热带雨林里一种含油量很高的坚果有着特殊的喜爱。这种坚果十分美味,但难以大量采集,当地人通常在部落宴会上才吃得到。他们还榨取果油,与赭石、黏土混合均匀后,涂抹于脸和身上,绘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或图案。这种原始的人体彩绘,是原住民对神灵表达敬畏、维系身份、铭记部落梦想的一种方式。但在那时,欧洲探险者只顾着扩张土地,还不曾认真探究过这种坚果的价值。

忙完了领土扩张“正经”事儿的欧洲人终于开始要探索新大陆的植物了,他们在1828年发现了一种澳洲植物,但直到1858年才正式赋予专业名称——粗壳澳洲坚果(Macadamia ternifolia)。但此时被命名的粗壳澳洲坚果并不是原住民所吃的夏威夷果,它只是夏威夷果的一个姐妹种。与夏威夷果相反,粗壳澳洲坚果心藏毒素,其种子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氰化物(能致人死亡),具苦杏仁味,肉少,生吃有毒,没有经过商业化推广和售卖,故基本不见于市面。不过澳大利亚原住民懂得通过长时间的浸泡、过滤来去除毒性,所以也会采食粗壳澳洲坚果。

而真正发现夏威夷果的过程则是个惊险又有趣的故事。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植物园收集了很多坚果,其中既有有毒的粗壳澳洲坚果,又有美味的夏威夷果,但在当时,人们尚认为这种坚果有毒,不曾动过一丝要尝尝的念头。园里有位参与过鉴定粗壳澳洲坚果的主管沃尔特•希尔(Walter Hill),为了帮助坚果发芽,便让一位年轻的同事砸开果壳,结果领受任务的小伙子“顺便”尝了一些果仁,意外发现它们竟是如此美味!

希尔听闻,惊吓之余又备感疑惑,这些果子明明是有毒的啊?!可过了几天小伙子仍旧安然无恙,而且兴奋地宣告,夏威夷果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坚果!原来,希尔最初发现的是对人体有害的粗壳澳洲坚果,而让同事砸开的是另一种可食的澳洲坚果,即夏威夷果,因为粗壳澳洲坚果与夏威夷果外形太相似了,当时的人们一直以为两者是同一种植物。这便是第一桩有关人类品尝夏威夷果的历史记录。这一年,希尔栽下了园内第一株令原住民和欧洲人都垂涎三尺的夏威夷果树。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植物园,人们至今还能见到那株元老级的果树仍在开花、结果。


时光荏苒,19世纪80年代早期,澳洲土地上出现了第一家商业化生产澳洲坚果的果园,并蓬勃发展,还首次出口到了夏威夷。此后,澳洲坚果以其卓越的美味迅速征服了这个群岛上的居民,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便在夏威夷岛上遍地开花,成为当地著名的经济作物和重要食材。从此,澳洲坚果的“明星事业”一发不可收拾,还同时收获一个“艺名”——夏威夷果。现在,澳大利亚和夏威夷仍然是夏威夷果的两大主要产地。你瞧最权威的中文植物分类学工具书——《中国植物志》,也把“夏威夷果”明确叫作“澳洲坚果”,只是商家和吃货们取了“夏威夷果”这个颇具误导性的中文俗名。

从娇柔的花到坚实的果
目前真正继承了“澳洲坚果”姓氏的只有四个“泾渭分明”的姐妹种,主要分布在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和昆士兰州中部及东南部。其中,唯有夏威夷果和四叶澳洲坚果的种子可生食,深受吃货们青睐,且二者之间也容易杂交,已被广泛栽培与加工,在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等省区均有种植。

澳洲坚果家的孩子们基本是大灌木或中等乔木,叶大、革质、光滑。相比之下,花很小,却充满智慧。它们常常两朵小花相互依偎,携手成长,多对这样的双生花按一定规律长在一根不分叉的花轴上,花柄大致等长,开花顺序由下而上,形成一款植物界最普遍的花序类型——总状花序。我们常见的紫藤、荠菜、油菜等诸多草木,也都具备该款花序类型。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所谓“人多力量大”,花亦明白这个道理,单朵小花不起眼,缺乏存在感,但上百朵(100~300朵)集成花序就很醒目了,在层层绿叶衬托下,一串串浅色雅致、芬芳怡人的花序从叶腋处伸出,悬挂于树冠迎风招展,引来无数蜂蝶为自己传粉做媒。

此外,小花两性,即一朵花中雌雄蕊均具繁殖功能。当昆虫前来探蜜,无意间为雌蕊柱头授上同种异株的花粉后,子房开始受精、育胚,同时秀丽的小花也发生显著变化,为果实的到来做准备工作。

首先是柔嫩的花瓣、雄蕊和雌蕊的上半部陆续萎蔫、脱落;接着受精后的子房迅速“增肥”,子房的各个组成部分开始华丽丽地变身:子房壁变成绿色硬革质的果皮(成熟时将沿一侧开裂);子房内部受精的地方周围,有几层细胞变成坚硬褐色的种皮;受精卵一边呈指数型分裂、增多,一边分化、特化,最后形成新生命体的雏形——胚;同时受精卵附近的一种特殊细胞也迅速分裂、分化,形成贮藏营养物质的胚乳。种皮包裹胚和胚乳,构成种子,种子又被果皮包护,最终长成了今日“脍炙人口”的夏威夷果。通常我们买到手的夏威夷果是已被去除果皮,只剩咖啡色种子的商品。所以确切地说,我们吃的是“夏威夷种子”。

一句话,别看夏威夷果的花小巧文弱,一旦它们脱胎换骨、修炼得道,就成为坚不可摧、外刚内嫩的坚果了。


假如没有神器……
众所周知,夏威夷果的食用精华是其香滑酥脆的奶白色果仁。与其他常见可食的种子型坚果,如杏仁、腰果、大板瓜子相比,夏威夷果种子的脂肪含量要高很多,而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含量则较低,是非常健康的零食品类。

话说第一次见到夏威夷果,是五年前一位华南的朋友送来的几颗,但他忘记教我该怎么吃。我拿起小圆果,左看看、右瞧瞧,那滑溜溜的硬壳上只有一道规则的小裂缝,凑近闻闻,还透着一股奶油香,促使我的唾液腺大量分泌口水。可这玩意儿怎么吃啊,又小又滑又硬的,“手掰法”和“门夹、椅砸法”全部失效——美食当前,我的脑细胞立刻指挥我直接放进嘴里使劲儿咬!

结果可想而知,咬了半天也没能战胜那硬如顽石的种皮,还险些把整粒小圆果吞下喉咙。过了几日碰到那送果子的朋友,我立马绘声绘色地描述我滑稽又失败的“咬果”经历,逗得他合不拢嘴,并连忙补上一个奇怪的专业小工具——椭圆形、一侧中间狭波状上凸的铁质平面“开壳器”。把开壳器凸出的那端插进夏威夷果种皮上的裂缝,轻轻一转,硬壳立刻裂成两瓣,露出里面奶香奶色的种仁,看得我都醉了。在神器的帮助下,剥除此果的硬壳就变得易如反掌了,而首次品尝夏威夷果的我倒没产生多少味觉方面的深刻印象,光顾着膜拜这专为吃夏威夷果而诞生的神器了!后来我发现大多数袋装销售的夏威夷果和其他有着坚硬外壳的坚果都会配备这种神奇的开壳器。对吃货来说,这是多么伟大的发明啊……

需要注意的是,夏威夷果虽然善待大脑,对狗狗却有毒害作用,狗摄食后12小时内,可能有虚弱、后肢瘫软、无力站立等症状表现。爱狗人士可要记住,千万别让你心爱的狗与心爱的夏威夷果进行亲密接触啊!

造物主的宠儿
夏威夷果的种皮硬如铜墙铁壁,自保措施可谓固若金汤,貌似地球上除了借助神器的人类外,再无其他动物能够侵犯得了它吧。那么问题来了:自然界中,夏威夷果该如何散播种子、扩张家业呢?

大自然深谙万物相生相克之道,既然造出这极品果仁,就绝不会忘了捏个“馋嘴精灵”来享用它,当然,造物主还要赐予这动物绝技,以对付夏威夷果的顽固种皮。呵,究竟是谁这么受宠呢?原来是自带“坚果钳”的大型鹦鹉。例如,有一种“紫蓝金刚鹦鹉”,它全身披覆蓝色羽毛、尾巴修长、嘴巴超大,主要生活在南美洲中部和东部,其身材高大,从头顶到尾尖长可达1米,是具有飞行能力的最大的鹦鹉。



一见到这家伙的照片,我就相信它的确是造物主派来降服夏威夷果的——瞧它那大得吓人的钩喙造型,尖锐强劲、威武霸气,别说夏威夷果的种子了,恐怕连人它都敢欺负。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亦曾惊叹于紫蓝金刚鹦鹉的绝世容貌与无敌大嘴,对它能以坚果为食的本事佩服不已。

可惜,美好的事物总容易受伤。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违法的捕猎和宠物贸易活动日渐猖獗,这种鹦鹉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威夷果——取名溯源也是事,空手无喙咬磐石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