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5-9-4 21:13
薛宝钗施惠的五大特点
[url]http://dajia.qq.com/blog/515628102974441[/url]
薛宝钗施惠的五大特点
—— 薛宝钗是好人吗?
丁启阵 今天 12:48
【人们对薛宝钗的好印象】
薛宝钗随着母亲、哥哥到京城,住进贾府不久,就俘获了众人的心,赢得了好名声。《红楼梦》第五回:“……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红楼梦》书中有明白交代的,就有不少。例如:贾母曾说:“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第22回)有一次对薛姨妈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第35回)探春夸宝钗,“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第28回)说起宝钗把自己送的戒指转赠袭人,史湘云不由地赞美起薛宝钗:“……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妹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圈儿就红了。(第32回)湘云规劝宝玉讲谈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不爱听。袭人跟湘云说起此前宝钗跟宝玉说同样的话时,宝玉“拿起脚来走了”,而宝钗只是“羞得脸通红”,赞道:“……提起这些话来,真真宝姑娘教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走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道后来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第32回)因为宝钗把哥哥薛蟠从江南带来的货物也分了一些给贾环,赵姨娘心里念她的好,称她“会做人,很大方”,比林黛玉强。(第67回)
不光是《红楼梦》中人觉得宝钗好,现代许多《红楼梦》读者觉得宝钗好,就连一些红学家也为宝钗大唱赞歌。这不但出乎我的意料,假如曹雪芹泉下有知,恐怕他老人家也会感到意外吧——揣摩曹公本意,他似乎并无将薛宝钗当作赞美、歌颂对象的意思。
【薛宝钗好印象来历考】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薛宝钗为人处世有个秘诀:因人施惠。
对贾府一号人物贾母,宝钗的对策是:投其所好,言语奉承。贾母做主,要给宝钗过生日,办酒戏,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向日所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第22回)这一次生日,凤姐揣摩贾母之意,规格超过了林黛玉。在怡红院,当着众人的面,宝钗笑着说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第35回)
对王夫人,宝钗不来虚的,来实的:排忧解难。跟袭人闲谈时得知金钏跳井死了,“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宝钗在王夫人口中了解到的事情原委是:金钏把王夫人一件东西弄坏了,王夫人一时生气,打了她几下,把她撵出贾府。本想气她两天,还叫她回贾府。不料,金钏气性大,跳井死了(这当然跟事实有出入)。宝钗的安慰,很有步骤:先断言金钏不是跳井死的,是在井边玩耍,失足掉下去的;接着,退一步说,如果是因为生气投井,说明她是个糊涂人,死不足惜;然后,提出善后建议,“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最后,慷慨捐出两套自己没有穿过的衣服,给金钏装殓用。(第32回)
宝玉,是薛宝钗考虑的婚姻对象,是她可能要终身依靠的人。因此,她扮演的是规劝、训导角色。规劝他读书上进,追求科举功名,多跟官场中人交往,训导他仕途经济的道理。
敏感多愁的林黛玉,不是一个轻易可以对付的人。但是,薛宝钗还是找到了非常有效的对策:扮演家人。宝钗讽刺、批评黛玉引用《牡丹亭》《西厢记》句子,但是,她坦言,自己小时候也是个淘气的孩子,偷偷读过《西厢记》《琵琶亭》“元人百种”等书籍。不过,长大后她想法改变了,认为像自己和林黛玉这样的人,“只该作些针黹纺绩的事才是”。“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第43回)有了关于看《西厢记》等杂书的坦率交谈作基础,第四十五回宝钗去看望病中的黛玉,大谈寻医治病、药方配料,表示对黛玉身体的关心,使得黛玉完全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说出这样一番话:“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说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黛玉对宝玉态度的变化,实在有些出人意料,就连宝玉也深感纳闷,追着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第49回)。直接原因,“母亲去世早,又无姊妹兄弟”,黛玉在宝钗家人般的关怀话语前,完全没有抵抗力。当然,仅仅这样惠而不费的口头关怀是不够的,宝钗还放出了两个大招:一是苦情戏,演同病相怜情节。宝钗说自己“只有个母亲”,比黛玉略强些。二是物质援助。先打下伏笔, “若吃惯了(燕窝粥),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然后表示自己愿意供应上好的燕窝。
对功名利禄观念跟自己相近、身世可怜(生母过世)的史湘云,薛宝钗的办法,既有言语上的同情,也有物质上的帮助。史湘云因为缺席海棠诗社活动,主动要求自罚做东道,薛宝钗留宿谈心,分析湘云的家庭地位、处境、经济状况,提出自己赞助螃蟹、好酒、果碟的想法,堪称体贴入微,细致周到(详情见下节)。
对贾宝玉的首席丫鬟,王夫人预定的宝玉之妾,宝钗的主要策略是贴心交谈,辅以小恩小惠。听袭人抱怨宝玉跟姐妹缺少 “分寸礼节”,怎么劝都没用。“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见识。’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第21回)有一次,宝钗甚至放下主子小姐的身段,主动提出来,帮袭人替宝玉做针线活。“宝钗笑道:‘你不必忙,我替你做些如何?’”(第32回)
对管家婆,薛宝钗的手腕,主要是耐心交流,言语上假以辞色。周瑞家的找王夫人回话,找到薛姨妈处。王夫人正跟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等话”,她不便打扰。进了里间,薛宝钗正在跟丫鬟莺儿描花样子。“见他进来,宝钗才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着’。”很快,宝钗就跟周瑞家的说起了自己的病,医治过程,药方配药,详尽至极,不厌其烦。跟林黛玉截然不同。周瑞家的给她送两支薛姨妈给的宫制堆纱假花,林黛玉在问明别的姐妹都有了后,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7回)
人非草木,都懂得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道理。薛宝钗对这些人的种种“好处”,基本上都得到了回报。
宝钗夸贾母,说王熙凤再怎么巧也巧不过贾母,得到的直接结果是,贾母出乎宝玉意料地夸奖了宝钗,而不是黛玉,“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第35回)
借着湘云做东道的机会,赞助了几篓螃蟹、几坛酒和四五桌果碟,根据刘姥姥的算法,“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第39回),获得了贾母的赞扬:“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第38回)史湘云倒成了局外人。
林黛玉并不稀罕几两燕窝,但是,她在意宝钗的惠而且费的行为,她对宝钗说:“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这样就彻底消除了黛玉对自己的敌意,二人结成“金兰契”,从此亲如姐妹。分析起来,也许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比如说:经过反复争吵认证,此时黛玉已经对宝玉的爱情深信不疑,在她心里,宝钗不复是她的情场假想敌。而宝钗,也对宝玉没有爱情的诉求,她只要婚姻。这一点,黛玉对她也没有妨碍。
黛玉让湘云看宝钗坐在睡觉的宝玉身边给他做针线,湘云看后,“也要笑时,忽然想起宝钗素日待他厚道,便忙掩住口”。(第36回)宝钗提出赞助湘云办诗社东道的建议,“湘云听了,心中自是感服,极赞他想的周到”。宝钗嘴上说的也很热闹,“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自然,湘云也就把宝钗“当做亲姐姐一样看”。(第37回)
…………
薛宝钗唯一没有达到目的施惠,是对贾宝玉的“关心”。宝钗关于科举功名仕途经济的规劝和训导,在贾宝玉那里,都是 “混账话”。因此,宝钗除了因为肉体的美一度令贾宝玉想入非非之外,从来没有得到过他的爱情。
【薛宝钗施惠的五大特点】
薛宝钗,有点像一个慈善家,逢人便施惠。但是,她并非真正的慈善家。她的施惠有如下五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乡原式,即无原则的人人有份。
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对贾环的态度上。《红楼梦》中,赵姨娘和她所生的儿子贾环,都是乏善可陈、不受欢迎的人物。宝钗不但不歧视他们,有时甚至不顾事实不讲道理地加以回护。
薛蟠从江南贩卖货物回京,宝钗也送了贾环些东西。这当然大得赵姨娘的欢心。她心想:“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第 67回)
宝钗“素昔看他亦如宝玉”。贾环参加宝钗、香菱、丫鬟莺儿玩赶围棋,掷骰子时耍赖,明明是个幺,却说是个六点。莺儿不服。“宝钗见贾环急了,便瞅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莺儿不满,抱怨贾环不如宝玉待丫鬟大方,“宝钗不等说完,连忙喝断。”宝玉到后,“…宝钗恐怕宝玉教训他,倒没意思,便连忙替贾环掩饰。”(第20回)
第二个特点是,施惠前后,大肆宣扬。
宝玉因琪官、金钏事被父亲痛打,宝钗去看望时,“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分别向袭人、宝玉嘱咐用药,“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晚上敷上,管就好了”。(第34 回)按照常理,让丫鬟把药送过去即可;若要亲自送去,小小一丸治疗棒疮的药,又不是千辛万苦得来的灵丹妙药,用不着“手里托着”这么夸张。
史湘云错过参加海棠诗社的机会,事后主动要求自罚做一次东道,得到众人的赞同。当晚,宝钗把湘云邀往蘅芜苑安歇,听完湘云做东的计划后,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指出湘云的难处,“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统共那几吊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不够。”然后提出了解决方法:由她赞助。她通过哥哥从自家当铺伙计那里“要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 “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但是,原计划的诗社同人聚会,被改成了荣国府的“普通一请”,贾母唱了主角,史湘云这个东道反成了旁观者。诗社活动,也沦为宴会后的余兴节目。(第37回)
第三个特点是:利己。
一般而言,“随分从时”的薛宝钗,不在语言上跟人争短长。但是,当长篇大论有利于树立她自己的形象时,她是可以口若悬河的。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弊,识宝钗小惠全大体”。王熙凤小产后出血不止,卧床养病,荣国府由李纨、探春、宝钗代管。从实际处理事务看,探春是主角。被王熙凤认为“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宝钗基本是旁观者。选几个管家婆子承包大观园花草树木的“企划案”,是探春受到赖大家的启发提出来的。宝钗不过是在探春方案的基础上作了些许补充(由承包园子的几个婆子拿出一点钱分给其他没有机会承包的人,使他们也得到些好处,便于共同管理园子)。但是,在召集众人宣布改革方案的时候,宝钗却俨然主角,在那里侃侃而谈,直说得众婆子“各各欢喜异常”,“欢声鼎沸”。不用说,她们心里最感恩戴德的对象,一定是薛宝钗,跟探春关系不大。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事件,红玉、坠儿在说贾芸捡拾到红玉的手帕怎样交还、酬谢之事(其中含有贾芸、红玉两个男女青年的暧昧之情),被宝钗无意中听到。这原本乃是小事一桩,但在宝钗看来,却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她把红玉、坠儿视同“奸淫狗盗的人”,担心他们会“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于自己不利。于是,在瞬息之间,想出了一条金蝉脱壳之计:装作自己在追赶林黛玉,故意说:“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句话,就把一切可能的后果,都转嫁到了林黛玉头上。在读者看来,事实后果并不严重,但是,宝钗的做法,性质是恶劣的:损人利己。因此说她“藏奸”“歹毒”,并不过分。
第四个特点是:家人优先。
宝玉因琪官、金钏事挨打后,去看望宝玉。听袭人说,宝玉挨打跟自己哥哥薛蟠挑唆他人在贾政面前告状有关时,她说: “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挑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马上把主要责任归结到宝玉(宝玉可是她心里考虑的结婚对象啊)身上,而将自己哥哥(她很清楚薛蟠是怎样的一个人,事实上她也相信了袭人的说法)的原因淡化,清零。最后,还委婉地批评了袭人,“袭姑娘从小只见宝兄弟这么细心的人,你何曾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她就这样,把臭名昭著的呆霸王描写成了一个勇敢、坦率之人。(第34回)
第七十六回,“凸晶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凹晶馆,月下,史湘云陪林黛玉散心。湘云为了宽慰黛玉,说出如下一番话:“……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如今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鼾睡。’”心直口快的史湘云,这一回终于没有忍住对薛宝钗的不满情绪。
第五个特点是:无情。
一般而言,做好事的人,都有一颗善良多情的心。但是,薛宝钗不然。
第六十三回,怡红院夜宴,行酒令时,薛宝钗抽到的花名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花。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差一点被马道婆的巫术整死,被和尚道士救活后,“吃了米汤,省了人事”,消息传出,林黛玉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宝钗便回头看了他半日,嗤的一笑”,然后把林黛玉大大地取笑了一番。贾宝玉差一点死掉,薛宝钗竟然笑得出来。
柳湘莲因为误会,导致暗中深爱他数年的尤三姐在他们相见时,自刎而死。消息传到薛姨妈那里,薛姨妈深感惊讶,“宝钗听后,并不在意。”她说了这样一番话:“俗语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儿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第67回)相比尤三姐的死和柳湘莲的出家,她更重视酬谢一下跟薛蟠一同贩卖货物的伙计!
【宝钗的性情——压抑】
必须承认一个事实,《红楼梦》中的确描写了不少宝钗的“好人好事”事迹。
但是,她几乎每一次做“好人好事”,都要大肆宣扬;而且这些“好人好事”,基本上都是于她有利的。贾府之内,上自贾母、王夫人,下至姨娘、丫鬟,她一概加以笼络。因为,她很清楚:他们身上都有她需要的东西。贾母、王夫人等事关她的婚姻大事,姨娘、管家、丫鬟,小恩小惠收买之后,得到良好口碑,最终也会有利于她的婚姻大事。
这样说,有个反面证据。刘姥姥是一个纯粹有求于贾府之人,她也不可能对宝钗的形象有所不利,因此,她对于刘姥姥,就没有丝毫施惠的念头。林黛玉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宝钗不但认同,还加以阐发:“……惟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日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第42回)宝钗言语的刻薄,不在黛玉之下。如果说林黛玉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只是出于她顽皮的少女性情,那么,“稳重和平”的宝钗添油加醋,则是发自内心的蔑视了。
不错,许多钗黛构成对照的情节,看起来,都是宝钗老成持重、温柔敦厚,黛玉天真烂漫、尖酸刻薄。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宝钗除了“老成持重”“温柔敦厚”,还有另外一面。
芒种节祭花神,宝钗不见黛玉。去找黛玉时见宝玉进去了,怕宝玉不便,黛玉嫌疑,便抽身回去。看见两只玉色大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第27回)毕竟是花季少女,宝钗也有天真烂漫的一面。
宝玉一句搭讪的玩笑话,“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也体丰怯热”,惹恼了宝钗。小丫头靛儿不见了扇子,以为是宝钗给藏起来,“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第30回)—— 原来,宝钗也会迁怒于人。
宝玉挑起写持螯赏桂诗,宝钗在黛玉之后也写了一首,“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众人看后,都认为“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第38回)想不到吧,宝钗也可以是批判现实主义的诗人。
几次不同寻常的表现,“偶尔露峥嵘”,可以佐证:宝钗的“好人好事”,有作伪的嫌疑。若然,宝钗无疑是《红楼梦》中活得最累的人。
我阅读《红楼梦》,觉得薛宝钗没有任何功利成分的表现,只有一次。第四十七回,薛蟠被柳湘莲引到荒郊野外羞辱痛打一顿之后,薛蟠扬言报复,薛姨妈也“意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薛宝钗却劝解道:“这不是什么大事,不过他们一处吃酒,醉后反脸常情……况且咱们家的无法无天,人所共知”,认为没有必要 “兴师动众,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只有这一次,薛宝钗令我肃然起敬。
……………………………………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shxuco 2015-9-5 08:51
我觉得薛宝钗说的,做的都是发自内心,因为她的性格如此,大度,成熟,冷静。
土地婆婆 2015-9-6 10:38
回复 2楼shxuco 的帖子
我觉得也是,宝钗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性格就是如此,有涵养也有峥嵘,总体来说沉稳大方冷静薄情,看事情通透,做事情周到,比大多数人好得多,她不是迎风流泪对月伤心的性子。
都说林黛玉小性刻薄,书里也有替人排解委屈宽厚待人的时候,哪能天天日日千人一面呢。
生活毕竟不是宫心计,一群大家闺秀在一起过日子,见天的生活在一起,身边就没离开朋友下人,怎么可能瞒天过海,装的那么久那么象,后人真的想多了。
我还是蛮喜欢薛宝钗的
兴趣第一 2015-9-7 12:17
非非非常同意lz的观点!!曹公的春秋笔法,看不出来是不是没有深读?
悠优 2015-9-7 14:27
宝钗不简单哦,整部作品里,比她会摆平事儿的大约就是平儿了。然而平儿是丫鬟,屋里使唤,自然多许多委屈。宝钗唯一没有的是爱情,也是她幸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