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5-5-18 12:45
中国式刘翔的中国式告别
中国式刘翔的中国式告别
[url]http://dajia.qq.com/blog/482713087399908[/url]
沈雷 今天 08:18
只是通过网络以长微博的方式宣布退役,这样的告别对于刘翔而言实在不够中国。于是,5月17日晚的上海体育场,一场盛大的退役仪式便应运而生。田径钻石联赛上海站(之前几年是黄金联赛)的设立,本就是为刘翔度身定制、引进而来的赛事——在这样的舞台上,集齐够级别的嘉宾、够档次的新老对手、够数量的旁观者,再多的点赞与评论也代表不了眼前的鲜花与耳边的掌声,这才算得上是中国式的告别。
如此场面也令友人有些吃惊,譬如前来比赛且捧场的美国跨栏名将奥利弗就如此感慨:“当我看视频(注:在退役仪式现场播放的刘翔的成功片段)的时候就在想,等我退役了谁会为我做些什么?刘翔的这些闪光时刻我都在,可除了我妈,没人会费心做这些……”
另类如李娜,也无法逃脱总要出席这么一次仪式的命运,亦只能在公开的告别辞中收起锋芒、堆砌感谢。更遑论刘翔。比起在职业生涯黄金期得以摆脱束缚自由翱翔的李娜,刘翔是一位完完全全的典型的中国式运动员。从出道到成长,从成功到陨落,一切的一切,都与举国体制紧密相联。未来或许亦是如此,只要他愿意,奥运冠军的“入场券”足以令他在体系内谋得一份得体的管理工作。
从某种意义而言,举国体制是刘翔得以成功的重要甚至是唯一保障。于田径世界,110米栏是一项弱势(至少是非强势)项目,在中国,田径又是一项缺乏市场吸引力的项目(虽然贵为基础大项),如果没有体制的一路资助扶持,出生草根的刘翔之类的中国选手,即便已经展现出天赋,也几乎没有可能找到通往成功之路。
而在很大程度上,刘翔为舆论所集中攻击之处,亦是举国体制留下的隐患。两次奥运,两次退赛,在这个常人根本无法理解的复出过程中,更多外人忽略了当事者在整整四年里度过的艰辛,而宁愿选择相信至今毫无实证的“阴谋论”——如果在两次奥运会前能通过正常渠道在正确的时间透露伤情,恐怕失败后的舆论不会如此偏激。但这样的公布流程恰恰是体系所最不可能做出的选择。
对于举国体制,奥运金牌位于其考核体系的最高端,是一切程序运转时所围绕的核心,所有可能影响奥运成绩的举措都被视为绝对禁区。而在发生受伤这样的临时变故后,打破正常备战流程的伤情宣布,必然会被认为对成绩存在负面影响。在整个体制内,也没有人愿意为决定作出这一重大的举措负责,谁也无法判断为此担责能有利于自己的仕途,同时谁也无法放弃对“万一出成绩”的幻想。值得一提的是,在举国体制内的绝大部分运动员都被“双头管理”,他们既是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某某运动中心的“财富”,亦是所在地方体育系统的“倚赖”,而这样的“双头管理”亦为重大变故时的互相推诿留下了足够大的空间。
刘翔所涵盖的中国属性,又绝非只是体制的烙印。毫无疑问,现下的中国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依然肤浅。当体育系统以奥运金牌(或者成绩)作为成功的衡量标准时,媒体、拥趸、赞助商乃至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唯一的不同恐怕在于,“全部”与“大多数”的区别。
当21岁的刘翔在雅典的那个夏夜一鸣惊人后,将其推上神坛的与其说是举国体制不如说是整个中国社会——举国体制其实只会制造金牌机器,但对于体育偶像这个产品毫无概念——正是整个社会的几股势力之合流,最终诞生了一个似乎无所不在又无所不能的成功典范。顺带着,110米栏成了一项热门观赏而非参与的项目,又顺带着,奥利弗、罗伯斯、梅里特这些名字成为热门报道对象,以至于奥利弗不得不坦言:“在美国,我所受的关注度远不如在中国。是刘翔让我体验到了做明星的感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是而已。
又不得不提的一点,刘翔公开宣读的感谢中遗漏了他的教练孙海平。这篇一听便是幕后有高人指点、精心写作修改数次的告别辞,让这次中国式告别有了很强的编排意味。
或许遗漏只是疏忽,但这样的概率并不大。在小圈子里,刘翔与孙海平的关系在2008年后开始逐渐疏离,早就不是秘密。这对曾经情同父子、被视为楷模的师徒组合成就彼此,又差不多在同时走到终点,刘翔不再是选手,孙海平也过了退休年龄,从今往后,彼此间再无需要维护的官方关系——好在保留了仅有的情面,在场下等待多时的孙海平终于还是等到了与刘翔握手拥抱的一刻。这多少令人唏嘘。至于这渐行渐远的疏离背后之原因,已没有必要去考证,毕竟他俩不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用一位圈内人的话说:“这是中国体育界师徒关系的特点。他们不是第一对,也不会是最后一对。”
(图注:在场下等待多时的孙海平终于还是等到了与刘翔握手拥抱的一刻)
……………………………………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