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5-4-14 08:54
焚烧的纸钱,祖宗收到了吗
焚烧的纸钱,祖宗收到了吗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QwNjcyMQ==&mid=212402215&idx=1&sn=5518c9a3c222c67c0b0865ddbbbc6d36&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url]
2015-04-13 大象公会 大象公会
大象公会
微信号 idxgh2013
功能介绍 知识,见识,见闻。最好的饭桌谈资。知道分子的进修基地。
清明节扫墓烧纸,很久以来都是中国人颠扑不破的传统。然而,烧纸最初却并不受欢迎,它的普及还要归功于一个外来宗教的传入。那么中国人从何时开始烧纸的?他们又都烧了些什么?
文/郑子宁 郭子健
清明节焚烧纸钱是长久以来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习俗。近年除了传统的金银元宝、铜钱、地府银行大额纸币外,不少富有孝心的扫墓者更是别出心裁地给故去的先人烧去了纸iPhone、纸别墅、纸佣人乃至纸小三。
可烧供先人的纸小三
清明烧纸在当下环保观念盛行的社会显然有诸多不适。为此,有关部门早就将之列为移风易俗的对象,或软或硬地劝导民众放弃这个“陋俗”,只可惜由于传统的强大力量,至今效果不彰。
不过,烧纸真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吗?
【孝敬祖先还是盗墓贼的两难】
中国有句老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祖可是件一等一的大事。无论是巫术占卜盛行的夏商周三代,还是阴阳学深入人心的秦汉,人们都相信人死后会去往另一个世界,会有衣食住行和消费。于是陪葬与祭祀便成为了丧葬习俗。
但是,死人应该用什么东西,那可就是个问题了。
起初,死者陪葬或祭祀中使用的物品以生前使用的贵重物品为常见。即从原始社会到上古早期,陪葬祭祀的物品基本上都是活人所用的生器。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开始,大概古人发现如此铺张的祭仪成本实在高昂,于是专给死人用的“明器”的概念开始形成,并开始部分替代了生器。荀子在《礼论》中就提到“明器貌而不用”,即只要求和生器形状类似,并不追求实用性。原料一般为不值钱的木头、陶土、竹子,制作工序也较为减省。
到了《礼记·檀弓》中,明器在和生器竞争中由于价廉已经大获全胜,并且使用明器而不用生器也有了理论上的完美解释。孔老夫子说:“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就此,明器从为了省钱而产生的代用品一跃成为礼法所需,用生器反而大逆不道了。
在珠海发现的汉代明器
那么纸钱又是如何应运而生的呢?
在事死如事生的世界观的影响下,死人在另一个世界不但需要日用品,也需要花钱。早期给死人用的钱以玉帛为主。直到秦汉,由于圆形方孔货币的普及,埋“瘗钱”(指给死者用的钱币)成为取代玉帛的新常态。玉帛和瘗钱这种实物祭品,一直在皇室中延续下来。这反而使他们的灵魂不安——埋有大量钱币的陵墓反而成为盗墓者的提款机。当然,这也是历朝历代货币能够为我们所见的主要原因。
汉墓出土钱币
即使是埋铜板,平民阶层也多少会觉得有些浪费,更何况还会被盗墓困扰。纸的发明,为棺前痛哭的人们指了一条明路。
纸钱的出现,不早于东汉后期(蔡伦发明纸张之后),最可能产生于魏晋时期。作为一种特殊的明器,纸钱的诞生不但满足了人民群众以极低成本让先人暴富的朴素愿望,也符合儒家思想的明器非生器观,因此在应运而生后迅速流行。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就说 “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
但是,起初纸钱并不是用来烧的,而是或埋或挂。显然,古代的中国人起初并不认为纸钱得烧一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埋钱到烧钱】
焚烧纸钱是何时出现的呢?
目前有关烧纸钱的记录最早出现于唐朝。《旧唐书》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玙专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近于巫觋,由是过承恩遇。”讲的是唐玄宗宠臣王玙烧纸钱的祈福的事。
但是最初焚烧纸钱的习俗流行于民间,官宦阶层并不喜欢这种山寨的方式,反而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不敬。《旧唐书》已经明言焚烧纸钱“近于巫觋”。士大夫们甚至有颇为激烈的言论。如欧阳修感叹过:“如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天子而为闾阎鄙俚之事者多矣!”
欧阳修对焚烧纸钱的反感颇有道理,因为焚烧纸钱和寒食不生火的礼制有着极难调和的矛盾。
唐朝以来,在死者忌日之外,寒食节已成为最重要的祭扫节日。多数人认为近现代清明节扫墓的前身的前身即是寒食祭祖。寒食节源于先秦时期,古人认为春季龙星出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要禁火。人们在此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干粮,称为寒食。后来,在农历三月这一时期禁火便成为习俗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至于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仅仅是民间传说,与寒食并没有直接证据关联。
由于寒食禁火,古人遂发明出不少无需烧煮即可食用的冷食,如青团。
而在禁火的寒食期间公然点火焚钱,也难怪士大夫们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了。
但是唐宋以降清明和寒食的混淆却为焚纸钱扫除了不少道德压力——清明与寒食是两个节日。寒食原本在清明前一两天。寒食禁火完毕后,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但是到了唐代宗年间,朝廷颁布敕令:“自今以后, 寒食同清明”。宋朝以后清明和寒食混淆愈加严重,成为一个节日。寒食禁火习俗由此崩解。结果就连曲阜孔家也参与了焚钱运动——《事林广记》记载,曲阜孔家“凡寒食日尊长率内外族人诣祖林自先圣坟而下遍诣诸坟祭享各献楮镪。”(楮镪即焚烧用纸钱),彻底“自甘堕落”。
【谁带来了烧钱】
在士大夫们的眼里,焚烧纸钱起自民间的鄙陋之事根本就是不合礼法大不敬之举。在他们看来,烧纸钱乃是“巫觋”、“鄙俚”的咄咄怪事。
确实,焚烧纸钱是中国葬俗中相当突兀的一面——中国人即讲究入土为安,施行土葬,火向来在葬俗中不重要。华人对火葬的厌恶甚至延续到了今日:虽然强制火葬,但不少老人仍然想尽办法寻找避免让自己过身后还得经受焚烧之苦,极端情况下甚至有为了避免火葬服毒自杀的。
如此不待见火的人群,又是从哪学来的焚烧纸钱呢?
在儒家士大夫们看来,焚烧纸钱是外来思想产生的流毒。他们普遍认为焚烧纸钱乃是佛教影响下的产物。如明朝韩霖就说:“若父母天年告终,尽哀尽力,以礼殡葬。勿火化以习羌胡之俗,勿招僧以从浮屠之教;勿焚猪钱以受鬼魔之欺‘勿惑堪舆以信葬师之说。此数端者,先儒辫之甚详,时贤更有笃论,明理者必不其然。
认为焚烧纸钱跟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颇有道理。
中国文化中缺乏火崇拜,但在原始印欧人中,火崇拜相当流行。印度吠陀时代的主神即为火神阿耆尼。而在原始印欧人的思想中,火是连接现世和未知世界的媒介,奉献的供品可以通过焚烧的方式抵达天界。在印度文化中,葬仪也是以火葬为主,以火为媒介将身体奉献给阿耆尼。
因此,诞生于印度次大陆的佛教也保留了很多对火的崇拜,如佛教僧侣葬礼往往采取火葬形式。而寺庙在每年的盂兰盆节时,会用到大量的纸钱和纸扎。僧人们将纸钱串起,将纸人和纸马供在一旁,做法事后投入炉内焚烧。信徒们纷纷效仿,在世俗葬礼上也用到了纸钱和纸扎,是为烧纸习俗的来源。
火是佛教盂兰盆会中最重要的元素,不少人认为这推动了烧纸的普及
但是事实上,给先人焚烧纸钱和佛教的教义存在严重的冲突——佛教信奉轮回转世,绝大多数人死后都继续参与轮回,而不会长期以鬼魂的形式停留在某个阴间等着后代上供,自然更加不会有供品能通过焚烧的方式抵达亡人手里之说了。
正因如此,加之焚烧纸钱向来为文化人所不齿,不少高僧极力撇清佛教和焚烧纸钱的关系。甚至于有佛教徒将烧纸习俗一股脑推卸到祆教影响头上,为佛教正名。
祆教又名拜火教,是波斯地区伊斯兰征服前的主要信仰。作为印欧人一支,波斯人也对火有相当的崇拜。祆教神庙供奉着永不熄灭的圣火,而且献祭方式即为焚烧祭品并收集灰烬。在唐朝,通过西域传入中土的祆教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说烧纸习俗受到祆教拜火心理影响也相当合理。
只是就如焚烧纸钱和佛教教义有冲突一样,祆教教义中也没有烧纸给祖先用这一说。实际上,焚烧纸钱祭祀祖宗的行为基本局限于中华文化圈范围,大概是中国的纸钱嫁接了西域传入的外来宗教的部分内容,形成的一种独特民俗。
【愈演愈烈的烧纸】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焚烧纸钱的先例一开,各种奇奇怪怪的焚烧用纸制品就此纷至沓来。
元朝时,狐首束腰的银锭被铸造出来。纸钱也从圆形方孔发展到了“元宝”。元宝起源于杭州绍兴一带,用锡箔叠成,叠好后串成一串或摞在一起焚烧,纸钱的面值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各种纸车纸马纸房纸人也冒了出来,极大提高了阴间的生活水平,以至于《元典章》明文规定:除纸钱外,其他纸糊房屋人马尽行禁绝。
元宝这种实物货币的出现也为纸钱增添了新的形式
明代之后,元宝很快流行到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至今依然。按照当时的规矩,银色的元宝用于祭拜祖先,金色的元宝则用于供奉给佛和菩萨。但是明朝注重礼制,上层社会对焚烧纸钱多少有些忌讳。
经历了明朝的小低谷以后,烧纸的春天又一次降临。
清朝开始后,焚烧纸钱又掀起了另一个新高潮——满人入关前葬俗往往直接焚烧大量财物。入关后发现了纸钱这个价廉物美的替代品,自是十分开心。于是焚烧纸钱不但摆脱了之前的种种道德包袱,而且程度极为惊人——孝庄太皇太后葬礼上共烧去金银纸锭63万,纸钱49.5万,纸帛十七万。
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现代货币传入中国。纸钱再一次发生了演变,出现了“天堂银行”、“冥界银行” 字样的纸币,往往印有玉帝的头像,面额巨大。但因为成本高,只在很少范围内流传。
融入了现代元素的的冥币,高效地满足了人们对面额的需求
恐怕真正做到了遏制焚烧纸钱还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纸钱生产和消费曾两度锐减,并被迫转入地下。尤其是1966-1970年,很多地方纸张匮乏到小学生连作业本都没有的程度,冥界也连带着拮据了一阵子。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烧纸无论是数量还是花样已经大步迈上了新台阶,先是家家户户都烧得起纸钱,纸屋、纸轿子、纸马、纸佣人再度复兴,随着中国人民的口袋日渐殷实,并且专业化分工更细,古典式样的纸屋已被1:1的纸别墅替代,纸汽车也替代了纸马纸轿子,而且与时俱进地配给了各种电器,更可喜的是,随着中国人民观念的日渐开放,有些孝子贤孙还给老爸烧几个真人大小的小三、女文工团员——只是那边接收的或许是个印度人或波斯人罢了。
chgtq 2015-4-14 09:18
这种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有些老人生前买锡箔烧给别人,临终也屯锡箔留给自己,他们真的相信,也就真的淡定了,跟信上帝是一个道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