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5-3-7 19:36
一个异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一个异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E5NzQyNA==&mid=202979396&idx=3&sn=51ded26bced977f44f0bda3290afa739#rd[/url]
安息日会(全称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起源
安息日会是在十九世纪中在美国开始的。一八三一年,美国纽约州一位浸信会牧师米维廉(William Miller)宣布,根据其对圣经预言研究结果,基督将于一八四三年降临世界。到了那一年基督并未降临,米氏又宣布次年十月廿二日必定降临,届时又未发生。米氏遂坦然承认错误,并与该运动脱离了关系。但该运动其他从众,并不愿效法米氏知过而改的态度,其中,有一位怀艾伦太太(Ellen G. White)声称见了异象,说基督确曾于该年日降临,不过并非临到“地上的圣所”。
怀艾伦就是安息日全的创始人。她说她从天上得着神的宣告说,主耶稣在一八四四年是有动作,只是米维廉领会错了,主不是从天上到地上,而是在天上一处的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她说自从主升天一直到一八四四年,主只是到了天上的圣所,在一八四四内然后才进入至圣所。
安息日会成立以后,立即与其他基督教会隔离;一方面宣传自己的“特别真理”(如守安息日,天上圣所,调查性的审判,及预言之灵等),一方面定罪一切反对他们教训的人,称他们为“巴比伦”,为接受“兽印记的人”。(启十三16-18)
安息日会对救恩、律法及圣经真理,有诸多错误之处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信仰(一)——守安息日(星期六)
安息日会认为今日一切基督徒皆应守安息日(星期六),是为服权柄的记号,守安息日也可有助于得救。
而圣经真道是:
旧约时代的人在安息日得到安息,但在新约时代主耶稣自己来了,衪就是我们的安息。
歌罗西书二章里,保罗吩咐歌罗西的教会不要受饮食、节期、日朔和安息日的辖制,因为这些事都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但是安息日会却拿影儿作实体(基督)。
安息日预表基督给我们的安息,在新约时代主耶稣自己来了,衪就是我们的安息,衪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十一28)。安息日会的人舍去这真正的安息而继续抓住那旧的影儿,正如很多犹太人今日不信真弥赛亚救主耶稣基督,而却仍旧一年一次以牛羊赎罪一样。
保罗对加拉太教会说的话是安息日会的人所应该注意的:“现在你们既然认识神,更可说是被神所认识的,怎么还要归回那懦弱无用的小学,情愿再给他作奴隶呢?你们谨守日子、月份、期节、年份。我为你们害怕,惟恐我在你们身上是枉费了工夫!”(加四9-11)
保罗继续劝勉加拉太人说:“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你们这要靠律法称义的,是与基督隔绝,从恩典中坠落了...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五1-6)
这几处经文已经说得清楚了,安息日会在真理方面是在开倒车,主已经藉自己流血的功劳将我们放在恩典中,但安息日会却偏要抓住一部份律法不放,仍然要靠守律法得永生,这是不承认,不接受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为人赎罪的救恩。
安息日会的人若认为应该守律法,就应该守得彻底,他们的男人都该受割礼,按摩西的律法献祭,每年三次去耶路撒冷守犹太人的节期。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信仰(二)——调查性的审判
安息日会认为今天在天上在进行着一种审判,审阅每一个信徒是否配得永生。
而圣经真道是:约约翰福音5:24告诉我们,信主的人“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因为基督已经为我们的罪受了完全的审判(歌罗西2:13,14),我们不必再为永生永死的问题受审判,这是我们信主之人有福的确据。
安息日会主张人得救非要遵行律法不可,尤其是要守十诫上的安息日。这样作,就是把人重新领回律法下,并且否认基督的救赎。结果是让人中了这异端的毒,失掉了神赦免的恩典。这些年来,安息日会对得救的问题有了一些修改;他们说,得救不是单靠律法,也是因信称义;而真的信心一定有表现,起表现是遵守神的诫命,所以得救的人一定遵守律法。这种修改,仍然是说,不守法律就不是得救的人。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信仰(三)——永刑
安息日会认为人死后不是永远有知觉,说人的灵魂乃是进入一种安眠状态,他们认为一个永远有知觉的刑罚是不公平的,所以恶人死后就被消灭,化归乌有。
而圣经真道,根据马太福音 25:41地狱的刑罚是永久的。从财主和拉撒路死后的情形(路加福音16章),我们可以知道人的来生是有知觉的。
安息日会引用多处经文说基督复临之时日,这是违背圣经里所记载的。对于这个日子,马太福音24:36 记载“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 人要行警醒,预备主随时到来,但安息日会的人偏偏去替神定规日期。
安息日会舍弃基督救赎工作的完备,要靠人的行为换取得救,结果就使人失去得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