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5-1-22 14:17
无法告别的盛筵—— 论探春的“改革”为何失败
[url]http://dajia.qq.com/blog/246139009258705[/url]
无法告别的盛筵
—— 论探春的“改革”为何失败
闫红 2013年3月13日 11:07
只有探春会想在大观园里发起一场改革。
宝玉就不会。当黛玉告诉他,探春干了不少好事儿,又说,我每每闲下来替你们算算,总是出得多,进得少,长此以往只怕后手不接时,宝玉一笑了之,答,管他呢,反正少不了我们两个的。黛玉简直不愿意再搭理他,扭头跟别人说话去了。
曹公这看似闲淡的一笔,浸透了他多少自嘲与羞愧,他一定也说过这样的话,或者这样想过吧,许多年之后,当他已沦落至蓬牖茅椽,瓦灶绳床,举家食粥,出门借贷之时,想起当年的这嘿然一笑,那感触一定来得特别刻骨铭心。
为什么宝玉对府中状况不如探春甚至是黛玉知情?因为他是正室所生,是这个家中的主人,他的安全感太强了,想不到这些事上去。黛玉是客人,所以会有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且她向来缺乏安全感,考虑到这些不足为奇。但她纵然想过,也只是这么一说,不会有实际行动,探春主动发起改革的原因在于,她既是这个家的主人,又是庶出的,不像宝玉那样处处受到优待,她对贾府的真实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建功立业提升自身地位的愿望,也比宝玉更强烈。
正好赶上凤姐生病,宝玉指望不上,其他人,或者是能力不够,或者是客居的亲戚,不能贸然托付,探春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说起来是李纨、宝钗和她组成三架马车,但那两位不过拾遗补缺而已,拿大主意的还是她。探春尽心尽力,除了管理好日常生活,她还留意开源节流之道,吸收外来先进经验,寻找贾府经济上的漏洞。
她随贾母去赖嬷嬷家吃年酒,注意到赖家的花园虽然还没有贾家的一半大,但除了家里人戴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能有二百两银子的利润,究其原因,是因为赖家的花园已经承包给个人,而大观园反倒花钱请花匠照管,这一出一进,就是双倍的冤枉钱。
探春觉得赖家模式可以复制,她如法炮制,召集大观园里的老婆子们来竞标,虽然不指望有什么利润,却可以保证家中许多的日常供给。宝钗更是出谋划策,让竞标成功的老婆子年底拿出钱,作为红利分给没有竞到的老婆子,一则保持平衡公平,可以防止心气不平和的人暗中破坏。
这一招等于包产到户,等于将老国企半股份制私有化,将企业效益与员工收入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员工们的积极性,竞标现场,欢声雷动,欢欣鼓舞,看得出,上下都很振奋。
这是开源,节流的环节上,探春取消了宝玉贾环作为“读书补助”的每年八两银子,取消了买办为各房小姐买头油胭脂的每月二两银子,认定这些皆是重复浪费。她还大公无私地拒绝对亲娘赵姨娘额外施恩,将舅舅去世的赏银按照规章制度规定的二十两而不是李纨印象中的四十两发放。
而以上开源节流诸种举措,全是在探春理家的一天之内发布的,也就是说,这只是探春理家的冰山一角,我们可以想象,以她的雷厉风行,以她的行动力,一定还制定过更多的理财方案,只不过,曹公荡开一笔,撇下这些经济之道,去描写他当时更有兴趣的儿女情长去了。
他也就无暇去写荣国府上层的反应,写探春理家起到的效果,但作为一部高度写实的小说,纵然不刻意描写,也会渗透在字里行间,只需用常理,用平常心去推测,就可窥知一二。
对于探春的改革,凤姐一开始极其赞成,当时她尚在病中,且一直为入不敷出头疼,闻听探春这样大刀阔斧,既帮她省钱又帮她扫清障碍,将来还会出阁,不影响她的地位,自然高兴,在平儿面前给予极高的评价。但如果有一天,探春的斧子也挥舞到她头上,伤害了她的利益呢?即便凤姐且不计较,心中多少还是会有些不快。
但这也还只是一种假设,可以确知的是,对于探春的改革,王夫人一定会不以为然的。
曹公说红楼梦是“华林之中,遍被悲凉之雾,呼吸感知于其间者,唯宝玉一人”。他说的这悲凉之雾,是对生命之虚无的大悲凉,除了这种悲凉,贾家上下,其实还有一种现实的,从繁华走向没落的悲凉,对此感受最深刻的,是贾宝玉他妈,王夫人。
冷子兴曾说贾府的问题是:“生齿日繁,事务日盛,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一个荣国府,主人不过十来口,管家奴才,竟然有四五百口,一个宝玉房里,光丫鬟就有一二十人,贴身的,做细活的,做粗活的,以至于有的人都到不了宝玉的跟前,起码四儿和小红,宝玉开始都觉得面生。就这么着,因为宝玉屋里活少钱多,柳五儿还想进来充数,就像现如今年轻人想进中石油中石化似的。
这个“家”实在太庞大了,凤姐曾经动过裁人的念头,才一说王夫人就叹起气来,说,你这几个姊妹已经够可怜的了,你看看你林妹妹的母亲,那是何等的娇生惯养,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你现在这些姊妹,不过比人家家丫头强一点。只有两三个丫头像点样子,剩下四五个,竟是庙里的小鬼。如今还要裁革了去,不但我于心不忍,老太太也是不依的,宁可我省点,不能让她们受了委屈。
王夫人是不肯面对家境没落这一现实的,在入不敷出的局面下,千方百计要保持着昔日的风光。不但她,贾政也是,林之孝曾经跟贾琏聊起家道艰难,人口太重,建议把一些老家人放出去,贾琏以怕贾政伤心为理由否决了。
贾府之日薄西山,是王夫人和贾政心中的敏感词,探春的改革,诸项开源节流之道,撕开了那道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赤裸裸的现实。改革总是不美丽的,总是不那么“金尊玉贵”的,这让王夫人情何以堪?纵然探春曾经向她示好,她对探春也不无好感,通过这次改革,也消费得差不多了。
不过在荣国府,王夫人的态度也还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家的镇宅之宝是贾母,这个老太太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她也不可能赞助探春的改革,前面王夫人说了,老太太也不愿意这些孙女外孙女受委屈,这是其一;其二,贾母比王夫人更不喜欢折腾。她已经是一个老人,不必做太深远的打算,她自嘲为老废物,内心只想颐养天年,这种愿望使得她更愿意自欺欺人,得快活一天就快活一天,探春的改革,搅起死水微澜的同时,也搅动了贾母的安宁,她即使不叫停,也不会给予支持。
而没有这些上层人物的支持,探春的改革,就不可能走得太远,她能省下那八两十两百十两银子,她敢大规模地裁人吗?不能裁人,贾府就只能不堪重负地带着这四五百口人继续前进,哪怕后来煮饭都要算仔细,还得保持虚假的繁荣。
所以,贾府最大的问题,不是没落,不是被抄家,而是从上到下全体不能面对现实,这是多年之后,曹公回忆往日,最深刻也最痛心的领悟。《红楼梦》开场不久,他就借秦可卿之口,让王熙凤在祖茔附近多置屋舍田庄地亩,将来就是犯了罪,抄了家,这祭祀产业也是可以不入官的。第二,她建议给予家塾固定的供给,将来家境败落,子孙退而耕田,也算有个退路。
她说得一清二楚,可是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时,谁能参透这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呢?就像,在盛筵之上,秦铮缓弦歌,舞姿正曼妙,觥筹交错中,谁愿意寂寞地清醒过来?醉生梦死,是你无力抵挡的惯性。
所以凤姐听了也就听了,她做不了王夫人的主,王夫人做不了贾母的主,也做不了自己的主,探春的一场改革,只是些许弥缝,打个不特别合适的比喻,她像晚清的李鸿章,纵然“钗裙一二可齐家”,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贾府的状况,她的改革都不用特意叫停,就自然而然地无疾而终了。
rainnyyzhan 2015-2-7 14:35
楼主最近贴了好多有意思的文章啊!多谢分享:flower: :fl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