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4-6-23 19:00
萨特与波伏娃:他们传奇又浪漫的爱情故事
萨特与波伏娃:他们传奇又浪漫的爱情故事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Tc5MTU3NTYyMQ==&mid=204921029&idx=2&sn=f3cf782ebe830afb3bd857666d87082a&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url]
2014-06-21 三联生活周刊
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
一个骇世惊俗的女子
一个充满传奇与浪漫的女子
——西蒙·波伏娃
我注定成为英杰,我死后将埋在拉雪兹公墓,也许在先贤祠已选好位置,在巴黎有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在外省、在外国有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街心花园和广场。但即使在最乐观的时候,我也看不到自己。
——让·保罗·萨特
萨特和波伏瓦都出身在法国上层知识分子的家庭,都毕业于法国最负盛名的高等师范学校,自小都聪颖过人,且都具有不随同流俗的叛逆性格。在私生活上,他俩也都有过不凡的经历。萨特奇矮,且一只眼睛斜视,应属于“其貌不扬”一类,但他很自信,他懂女人,善于欣赏女人,这就构成了他日后讨得女子欢心的最基本的条件。他亦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喜好女人的一切特点,如美丽、温柔、敏感、直觉等等,也知道自己朝三暮四的花心难改,因此他一生中虽情妇多多,但终身未娶。从这一点看,他在两性关系上似乎一生都在实践他的自由哲学。
需要指出的是:萨特在生理上并无特异之处,照他自己所说,“他不喜欢性事,而喜欢爱抚和欣赏。”萨特秉承法国传统的骑士精神,又习惯凡事以哲学思考指导其行动,对女人仅寻求肉体的征服在他是不可想象的,他也从不欺骗女人,一切都开宗明义,“愿者上钩”,这样也就避免了为某个女人所专有,也避免了因感情纠纷而引起的许多麻烦。
举个例子:有过一段时间,他与法裔美国女人多洛雷斯打得火热。波伏瓦可以容忍萨特同时拥有众多情妇,但容不得他的感情如此投入,不免嫉火攻心。一次喝咖啡时,她问萨特两人中他究竟爱哪个,萨特答道:“我爱她,但我现在和你在一起。”波伏瓦当然气极了,但萨特的坦荡胸怀又不能不使她折服。多洛雷斯是个平凡女子,她进而向萨特提出结婚要求,吓得萨特六神无主,最后要和波伏瓦一起到国外避风头,波伏瓦喜出望外,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我来安排。”
其实,萨特与波伏瓦真正意义上灵肉结合的时间很短,他俩相恋伊始就达成默契:他们之间的感情关系只能以其自身的力量和持续时间来维持,而不是靠任何其他的东西来使其正式化。萨特的婚姻观虽然使波伏瓦一生蒙受了不少痛苦,但她坚强的意志始终没有被压垮,因为她太了解萨特了,并且心里很明白,她永远不可能成为萨特的惟一。她要么离开萨特,要么成为某个平庸男人的惟一,她选择了前者。
那么萨特又如何能与波伏瓦维系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恋情呢?
除了波伏瓦在任何方面从未成为萨特的负担而外,关键在于他俩志同道合,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事业上,他俩永远息息相通。萨特首先是一个哲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只是他的存在主义理论和自由哲学的一种实践;法国上世纪60年代喧闹一时的介入文学也只是他的“知识分子必须介入政治”口号的回声;波伏瓦是萨特的忠实女弟子,她不仅对萨特的哲学和理论心领神会,而且全力以赴去实践,她晚年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组织便是明证。他俩又都是工作狂,写作成了他们生存的理由。他们每天下午1点45分在巴黎著名的穹顶饭店共进午餐,数十年如一日(当然除了外出活动等),用餐时他俩交换社会信息、互谈工作心得、探讨学术问题、研究行动计划;事实上他们在精神和事业上谁也离不开谁了。萨特的情妇们虽说魅力各异,招数有别,但她们之中又有哪一位能取代波伏瓦呢?“精神比肉体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俩都坚信这一点。
萨特毕竟是男人,他不是哲学机器。他虽然奉行“情去人走,无责任可言”的理论,但他对一个个旧情妇还是时常惦记在心的。他拼命写剧本,动机之一便是让奥尔嘉、旺达、米歇尔·维安(著名作家鲍里斯·维安的前妻)等人能有机会上演个角色,就此扬名;他对波伏瓦在情感上一次次受伤害并非熟视无睹,也还是想方设法把她推到他的学生博斯特的怀抱,让波伏瓦在感情上多少有个寄托;多洛雷斯也许是他一生中之最爱,他与她强行分手后,在往后几十年中念及她时仍心痛不已;他在晚年与比她小37岁的学生阿莱特相爱,也许不忍心阿莱特在他身后孤单无助,便收养她为寄女,跟他的姓,这样可由阿莱特在他身后能名正言顺地成为他的合法继承人;与此同时,在温柔、体贴的阿莱特的悉心照料下,他也可以安详地与人间告别。正因为他在两性关系中并非完全没有责任心,也经常为此苦恼,因此他曾感叹说:“不结婚的规则和结婚的规则同样束缚人的手脚。”
波伏瓦毕竟是女人,她不是愚忠机器。也许她早年与萨特共结连理会进入常人的生活轨道,然而在萨特的影响和调教下,她却走上了与萨特并行不悖的坎坷之路。她一生中也有过好几个情夫,其中最刻骨铭心的一个也是美国人,名叫阿尔格仑,此人是作家,曾得过普利策奖。这个美国人小有成就之后就与酒鬼妓女为伴。结局不言而喻。后来她与小她17岁的克洛德·朗兹曼相爱了很长一段时间。自萨特去世后,波伏瓦晚年需要精神安慰,需要人照顾,她也像萨特一样收养了一个女孩,名叫西尔维,正是西尔维为她送终,安排了她的后事。
关于妇女运动,波伏瓦有一句名言:“我们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然而客观上她毕竟天生还是个女人。她的嫉妒心理不亚于平常女人,她常常咒骂萨特的众多情妇为“寡妇们”;萨特去世后在送殡仪式上与阿莱特较劲;在处理萨特的遗物一事中,她的姿态也不是十分高明的。她虽然是萨特举世公认的终身伴侣,但毕竟不是他的家人,一切只能由阿莱特说了算了。也许是影射萨特,也许另有更深的哲学奥义,这位《第二性》的作者生前曾说过:“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这句话说得如此心酸,如此悲壮,不能不令人恻然。
⊙ 本文转载自中国经济网,作者不详。.
妈妈的小天使 2014-6-24 13:53
说的好听,是爱情,互相吸引,NO ZUO NO DIE,其实双方性格都有缺陷罢啦.
Aron妈妈 2014-6-24 22:07
曾经很欣赏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后来发现他的自由主义精神用在婚姻观上,简直就是逃避责任,害了波伏娃一生的哲学: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