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4-4-12 12:29
好莱坞导演与米开朗基罗,谁更忠于圣经?《挪亚方舟》使人远离上帝?
好莱坞导演与米开朗基罗,谁更忠于圣经?《挪亚方舟》使人远离上帝?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83d6430101i644.html[/url]
好莱坞导演与米开朗基罗,谁更忠于圣经?
—比较电影《挪亚方舟》与《西斯廷小堂天顶画》
文/临风
2014年3月28日,《挪亚方舟》在美国公映,派拉蒙投下了1.25亿美元,敦请天王巨星罗素·克劳主演。公映后仅花费三天时间登上票房冠军宝座,全球总票房轻松跨过亿元线,上映前更是史无前例地制作约6个版本,让具有代表性的教会试看,大量收集基督教界的回馈,冀望一炮而红。
早在2004年,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受到基督教界广泛的肯定。它的成功让好莱坞跌破眼镜。单美国国内,这部成本三千万美元的片子就赚了3.7亿美元(全世界票房总值已超过6.1亿美元)。好莱坞忽然发现,美国有大约九千万人对基督教信仰相当认真。自此,好莱坞与基督教间找到了交集,开始拍摄一系列的宗教电影。
影片《挪亚方舟》却在观众间产生了两极反应。与票房的热捧相比,美国基督教界出现了不少负面评价。主要的争议围绕在这部电影到底代表了什么?派拉蒙制片公司事先已经声明,这部电影虽然保持了圣经故事的精神、价值和整体信息,但它不是一个忠实的“圣经故事”。然而,既然典出《创世纪》,这个声明就无法平息争论。
“最不符合圣经的圣经故事”,还是魔法故事?
派拉蒙公司原来希望电影能更忠实于圣经,以增加票房。不过,导演的想法却与公司不同。编剧者之一,犹太裔的导演戴伦·艾洛诺夫斯基接受《今日基督教》杂志访问说,他心目中要制作的,是一部符合犹太传统的“米德拉西文献”(midrash),也就是用通俗化的手法来阐释、刻画《创世纪》。艾洛诺夫斯基一向是个善于处理灰暗角色的导演,他也曾公开表示,希望拍摄出一部“最不符合圣经的圣经故事”,就是说,他要借用挪亚的故事表达一个理念。他毫不在乎那些“市场测试结果”。从最后推出的版本看来,艾洛诺夫斯基的意志得到了伸张。
这部电影真如他所说,是个“米德拉西文献”?还是“最不符合圣经的圣经故事”?或更像有些人所批评的,它是个“邪恶”的、“古怪”的、“异教”的影片?
这是个叙述人类大灾难的电影,而且这个大灾难是上帝所命定的,所以具有特殊意义。 如果你抱着观赏《创世纪》的心态去观赏本片,你很可能会失望,因为本片并没有尊重《创世纪》的叙事。但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个魔法故事的艺术作品,就如《魔戒》或《哈利·波特》一样,你很可能会有所收获。
我个人以为,只有从魔法故事的角度来解读,才有意义。否则会漏洞百出,无论是神学上的还是科学上的,它极端缺乏真实感。
首先,几乎有悖好莱坞的常理,这部电影中有恶魔,但没有“英雄”。我感觉,似乎唯一比较接近为英雄的,倒是那批建造方舟和保护挪亚一家的“堕落天使”,也就是那批被“造物者”处罚成为石块怪物的“伟人”们。
《创世纪》中的挪亚是个“义人”。不过,剧中的挪亚,虽然他一方面意志坚强、遵守从上帝得到的启示,然而,另一方面,他阴郁、古怪、不近人情,好像也并没有什么悲天悯人之心,似乎连“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罗得都比不上,更不要说替所多玛和蛾摩拉求情的亚伯拉罕了。剧中的挪亚是个难以捉摸的人。
可是,从魔法角度来看,电影成功地刻画了人类的邪恶与迷失。片中那种对罪恶赤裸裸的描绘,似乎与后现代的心灵很不相称。对好莱坞而言,这是个很大胆的尝试。对今天这班以为全世界都亏欠自己的观众来说,或许能够让他感受到,那种放纵、浪费、人人为己的生活是可能带来灾难的。而且,这个灾难是咎由自取,所谓上天的处罚,不过是一种叙事方式罢了。
剧中的挪亚指出他孩子们内心的罪恶,以及他妻子的罪恶。当他进到城里替孩子物色媳妇时,他也窥见了自己的罪恶。他于是决定,造方舟的目的不过是让动物们存活下去,人类的存活到他孩子们这一代为止,从此灭绝。在他心目中,整个人类就是个失败,一无例外,所以也应当是一无幸免。
写剧本的亚利·韩德尔这样分享他对圣经的注解:“挪亚故事的出发点是个‘强势正义’的观念,人类的邪恶必将遭遇公正的下场。在剧终时,这个观念却藉着虹彩的出现结束。”剧中的挪亚并不认识上帝,本来也并没有感悟到上帝的恩慈。然而,虹彩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希望,它说明了一个新的现实。虽然人类还是堕落的,但是,上帝将不再毁灭人类,反倒要用怜悯和恩典来对待人类。换句话说,“正义”和“怜悯”之间,因着上帝的恩典而得到平衡。
从这个角度解读,我认为这部电影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个“米德拉西”,因为《创世纪》中的方舟本来就代表上帝对堕落人类的拯救。
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天花板上的“挪亚”
这部电影的艺术表达方式让我禁不住联想到古时。面对那批广大不识字的平民,他们如何阐释、刻画圣经呢?
在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艺术品来表达圣经的信息。这些艺术品的意义远远不限于艺术上的表达。所以,解读这些艺术品的涵义就等于是当时的“米德拉西”了。
那么,当时的艺术家又是如何表达《创世纪》的?这让我想起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梵蒂冈的“西斯廷小堂天顶画”。
这个小堂是教宗尤利西斯二世的叔父,教宗西斯都四世(Sixtus IV)所建,教堂内部是40.5公尺长,14公尺宽,从地板到天顶有20公尺高,这教堂根据所罗门王圣殿的尺寸建造。每年有将近三百万人次的访客来到西斯廷小堂,参观它内部的壁画,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
西斯廷小堂的壁画可能是全世界被讨论得最多的,但可能也是最被人不了解的。当宾客翘首仰望那些让人目眩的天顶画时,一般或许只把它当作是个“艺术殿堂”。但如果去认真揣摩米开朗基罗的原意,我们会发现,它原来的设计是在诠释《创世纪》,帮助人敬拜、默想。
当尤利西斯二世在1508年要求米开朗基罗接手时,在两面长墙上已经有许多画,包括摩西的故事和耶稣的故事。天顶上本来也已经画了蓝色的天空。教宗原来的意思是要米开朗基罗画耶稣基督的12位使徒。但米开朗基罗却有更伟大的构想。他选择《创世纪》,他要画出创造的伟大信息。
对米开朗基罗来说,信仰与创造力,宗教礼仪与艺术,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力量,它们可以用来改造观赏者。伟大的画作不像电影,它是静态的,人们可以仔细琢磨。这种表达方式能够重新塑造参与者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
天顶画不过是个中介,米开朗基罗希望这些画不只带给人感官上的刺激,供人欣赏而已,而是一种工具,帮助人参与敬拜的“宗教经验”。不同于书本的媒介,天顶画是16世纪的“视觉语言”。米开朗基罗要打破“现实”与“抽象”间那种传统的切割方式,让眼目所见到的天顶画的现实,带领观赏者进入另外一个从心灵上敬拜上帝的现实。
当年的“剧作家”,米开朗基罗选择三个故事来代表创造,每个故事有三组画(并不一定按照发生次序),一共是九幅中心画,加上12幅先知、先见,以及周围的圣经故事和装饰画,加起来一共有343个人物。
在结构上,他把九幅画用大幅、小幅间隔的方式分开,一共是三大幅,六小幅,使得在视觉上不至于呆板。观赏者进门的地方是三幅挪亚的故事,(依序:挪亚醉酒、洪水、洪水后挪亚献祭),中间是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赶出伊甸园、造夏娃、造亚当),最靠近圣坛是创造的故事(分开水陆、创造日月、田野和菜蔬、分开光暗)。如果仔细看,每个细节都含有深意,不仅是画面上的图像而已。
米开朗基罗对天顶画的安排相当具戏剧性,也相当用心。人们一进门,首先看到的就是挪亚的堕落(醉酒),它象征着人生的起点。然后向圣坛一路走去,直走到圣坛前分开光暗的上帝。从堕落开始到伟大的创造结束,这个过程充满象征性的意义。米开朗基罗选择这三个故事也有其很深的含义。
挪亚的故事并没有按照时间的次序安排。它结束在挪亚的献祭。其实,挪亚的献祭在《创世纪》中不是一个很醒目的故事,然而,它却能预表那将要来到的“上帝的羔羊”。这是米开朗基罗没有选择该隐杀亚伯,或是巴别塔,那些更鲜明故事的原因。我们可以在九幅的每一幅中找到耶稣基督的影子。
挪亚显然不是完全的,但是,靠着献祭的血(代替他受刑罚),而非自己的善行,他可以无所惧怕地来到上帝的面前。挪亚之与人不同,并非因为他比别人圣洁,乃是他知道自己有罪,需要依靠上帝的恩典。这些信息贯穿新、旧约之中,正是整本圣经真理的基础。
由是观之,好莱坞的挪亚看到了上帝的恩典,可是,米开朗基罗更看到了挪亚的献祭,告诉我们,因着上帝的公义,他无法任意赦免人的罪。人要得到救赎,必须经过赎罪的代价。藉着这个代罪羔羊,米开朗基罗表明了,只有耶稣的代死可以解救人类,让接纳的人脱离罪恶的控诉和辖制。在这点上,米开朗基罗显然走在好莱坞的前面。
同样是艺术品,如果能懂得解读其涵义,我们可以从其中找到“米德拉西”。否则,它不过仅仅是个艺术品罢了。
#境界译文#
电影《挪亚方舟》使人远离上帝?
——比较电影与圣经中的挪亚、上帝之差异
作者:Jim Denison 《境界》翻译组:Julia Xie
牧师兼作家Erwin McManus称电影《挪亚方舟》“深奥而富意义”。作家Gabe Lyons认为这是一出“非常出色的电影”,并说它“真实地描绘了这一史诗故事”。然而,该电影是由一位著名的无神论者导演。到底这出电影对传扬基督有益还是有损?
《挪亚方舟》是我所看过的其中一部最难评论的电影。如果你想要看这出电影,最好先读一下圣经里关于这非凡人物的真实描写。
电影里的“挪亚”
周四晚上,我带着两个期待去电影院看了《挪亚方舟》。首先,我预期电影会运用一些艺术的手法来描写圣经的记载,但仍然留有很大的空间让观众能融入那个文化背景当中。
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的画作为圣经里的事件作出诠释,每次去参观,我都会被他的描绘深深地感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描绘了耶稣上十架前最后的晚餐,虽然它的艺术构图更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而不是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但它仍然是一幅令人难忘的佳作。我是特别喜欢流行文化的,只要它没有在圣经真理和上帝的性情上作出妥协。我期待《挪亚方舟》也是如此。
其次,我希望这是一出能邀请未信主的朋友一起看的电影,看完就能和他们一起谈论恩典这个话题,也正是圣经里挪亚的一生及其故事的中心。我能预见一些与圣经不符的情节,但假设它们并不会给福音带来多大的障碍。
但这两方面都大出我意料之外。归根结底,我要说:《挪亚方舟》是一部虚幻作品。除了挪亚这个人物,还有洪水和方舟,电影里的其它内容几乎都不符合圣经的描述。而且电影里大部分情节所描写的上帝都与圣经里的上帝相去甚远。
在圣经里,挪亚建方舟。在电影里,虚构的像石头一样的生物(可能是堕落的天使)做了大部分的建造工作。在圣经里,”挪亚就同他的妻子和儿子、儿妇都进入方舟,躲避洪水”(创7:7)。在电影里,只有闪有妻子。在圣经里,只有挪亚和他一家进入方舟。在电影里,一个虚构的叫土八该隐的王(在创4:22出现过这个名字,但只被描述为“是打造各样铜铁利器的”)也进了方舟。
但最让我不安的是:电影里大多数时候所描写的上帝不是一个神圣的,能让未信者愿意更多了解和认识的神。他选择只存留挪亚和他一家的命,而不给其他人任何机会进入方舟,从而得救。然而,圣经称挪亚是“传义道的”(彼后2:5)。大部分神学家相信,挪亚花了100年建造方舟,同时向周围的人传道,警告他们要即时悔改。但在电影里,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传道和同情心。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愿意万人得救”(提前2:4),“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然而在电影里,挪亚坚信全人类都要灭亡,免得他们再次破坏了创造。即使是他的家人,最终都要死亡,这样人类才能终结。
让他震惊的是,闪的妻子怀孕了。挪亚相信上帝命令他,如果是个女婴,就杀了她,否则人类就得以繁殖衍生了。闪的妻子生了双胞女婴后,挪亚拿起他的匕首要杀她们,可他最后跟上帝说他做不到。他相信自己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当然,圣经完全没有记载过这些。闪的太太并没有在方舟里生了双胞胎,而上帝也从没有命令挪亚去屠杀婴儿。
然后,电影接近结尾处有个转折情节,挪亚的儿媳妇提出,上帝其实是要把决定权留给挪亚的:他可以选择生命或死亡,良善或邪恶。他选了良善,于是生命得以延续。挪亚最终就是这样确信的,然后上帝给出了彩虹,电影就在这里结束了。
我认为,可以有三种诠释电影《挪亚》的方向。最正面的是:这是一出虚构的电影,围绕一个坚定地寻求服事上帝的人物,讲述他最终认识到,主赐予我们自由意志。因为选择了良善而不是邪恶,他使得人类好的一面得以长存。
最负面的评论是:在电影的大部分情节中,挪亚对上帝的认识——“没有慈悲,审判人类,最终命令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孙女儿”就代表了圣经里的上帝。作为无神论者的导演利用这出电影来警告人们,要远离这个神。
而中性的评论是:《挪亚方舟》是典型的后现代故事。挪亚先认为自己直接从上帝那里听到了清晰的指令,要他去杀了孙女儿,后来他又决定自己听错了。因此,并没有什么绝对真理和客观神圣的启示。相反,我们每一个人在世上,都必须自己做决定。
哪一个是导演的目的呢?我猜是最后一个,但你还是自己来决定吧。
圣经里的“挪亚”
挪亚的真实故事从创世记第六章开始: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创6:5-8)
我们的罪使上帝的心忧伤(v.6)。他是圣洁的,不能赞成或宽恕我们的罪,他必须施行审判,于是他发了大洪水。
但是黑暗的天边,有黎明的拂晓:“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v.8)。通过挪亚,上帝把恩典延伸到了全人类。也是通过挪亚,上帝挽救了人类。因此,我们要怎么认识这个人呢?
拯救人类的人物
没有任何关于挪亚前半生的记载,他第一次在圣经里出现就已经500岁了(创5:32)。如果觉得他是个老人,那我们该想想他的祖父,玛士撒拉。这位族长活了969岁(创5:25-27),是圣经里最长命的人。
挪亚这名字是“休息”的意思,这对他和他的方舟倒是真的,但对其余的人类就绝非如此了。
“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蒙恩”一词的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弯曲或弯腰;所呈现的画面就是,一个地位高的人向一个比他地位低的人弯腰。这也是旧约里主要用于恩典的词;这里是整本圣经第一次用到该词。这正是一幅完美的画面,描绘了上帝为挪亚所做的,也是他今天为我们所做的:给予我们所不配的恩典和关爱。
上帝愿意把恩典赐予全人类,但他们拒绝了他的恩慈。相反,他们拒绝了上帝的每一个原谅和恩典。就像前面提到的,彼后2:5说挪亚是“传义道的”。他花了100年建造方舟,显然他也同时向当时堕落的社会传道,但除了他的家庭,没有人相信他的信息。
另一方面,挪亚的行为告诉我们,他是配得这恩典的。他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挪亚与神同行。虽然他的义并不能赚得上帝的恩典,却使他处于一个能够获得上帝所赐恩典的位置。挪亚绝不是完美的,但他向上帝的恩典作出了回应,为他自己,也为他的家人。
拯救了世界的方舟
于是上帝命令挪亚造一个方舟,保全他一家的性命以及上帝创造的其它生物。方舟的大小是长450英尺,宽75英尺,高45英尺,排水量达一万四千吨。
然后开始下雨了,足足40个昼夜(创7:12)。雨水掩盖了群山,有20英尺深(创7:20),洪水淹没地球达150天(创7:24)。洪水开始泛滥的五个月后,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创8:4)。八个月后,山顶出现了(创8:5)。一年零十天后,全地就都干了(创8:14)。
然后上帝和挪亚以及全人类立了一个新约,就是他再也不会用洪水毁灭世界(创9:11。尽管如此,彼后3:10说,世界有一天会被火消灭)。在这个约定里,上帝禁止拜偶像、亵渎神、行淫、偷盗、以及吃动物的血。然后他造彩虹作为约定的记号(创9:13-17),保证不再用洪水毁灭世界。上帝证明了他有能力终结生命,同样有能力保全它。
方舟和洪水的故事是如此不可思议,以致人们把它当作神话故事。但有关的文字是以记叙历史的手法写下来的,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其不过是一些象征意义的表述。另外还有其它的古代文献记载过一次全球范围的洪水,因此我们可以预料,曾经有过那么一个事件影响了整个人类。如果神创造了宇宙,他当然有能力行这些故事里描写的神迹。
显然,挪亚相信一位拥有这种能力的神。可能在他建造方舟的时候,还不曾有人见过雨;开始的时候,神用“从地上腾”的雾气滋润大地(创2:6),因此一直到创7:4才出现“雨”这个现象。他挪亚用100年来完成他的使命,没有记载显示有其他人帮助他。他坚持到底,最终接受了上帝为我们所有人预备的恩典。
今天我们“在耶和华眼前蒙恩”,正如当年的挪亚。我们认识上帝的道并且遵行,把自己摆在能够接受他所赐恩典的位置。他就为我们在救赎的方舟里预留一个位置,保护我们免受公义审判的洪水之灾,让我们得以永远活在一个充满应许和平安的新世界。
我们的天父是一个满有恩典的神,就像奥古斯丁所说,他以同样的爱,爱我们每一个人。
(本文作者为一名美国牧师,转载自Denison Forum on Truth and Culture 网站,大标题为《境界》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