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摔婴“小魔女”是怎样炼成的

yingyinc 2014-1-7 21:32

摔婴“小魔女”是怎样炼成的

摔婴“小魔女”是怎样炼成的     美国心理医生深度解析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83d6430101gmm5.html[/url]


《境界》独立出品#新微信newjingjie#心理境界#《“小魔女”是怎样炼成的——10岁女孩摔婴背后的心理链条》上集;美国心理医生深度分析:如果父母用粗暴打骂的方法想要控制孩子,达到我们想达到的目的,好行为希望他有,不好的行为我们希望消失掉。孩子也学会了用这方法,如果别的小朋友不跟我合作我就打他,希望他怕我。

《有声境界》收听地址:[url]http://video.sina.com.cn/v/b/123372460-3213088323.html[/url]




              
             “小魔女”是怎样炼成的(上)
                ——10岁女孩摔婴背后的心理链条

受访嘉宾:Esther Lin(美国加州执业家庭治疗师)
《有声境界》主持人:文君
文字整理:读者义工 慧敏、杨建美、许婉蓉、冯颖

                     

编者按:本文心理分析涉及的事实部分依据《南方周末》报道 《制造“暴童”重庆10岁女童摔婴调查》   [url]http://business.sohu.com/20131212/n391772468.shtml[/url]









                  失控的父母,失控的孩子

文君:11月25日在中国大陆发生了一件让大家非常轰动的事情,有一位姓李的小妹妹在电梯里对一个邻居没有来得及抱走的小婴儿有一些暴力的动作,之后又把婴儿抱回家放在阳台栏杆上,致使这个孩子跌落下去。事件发生后,网上引起轰动。大部分网友们非常愤怒,甚至人肉这个小姑娘,穷追不舍,认为整个家庭都应该为这件事情承担责任。您怎么看?
林老师:我看到这个事件也非常震惊。一个十岁的孩子应是非常单纯的,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她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家庭?是什么因素造成这小女孩变成这样?
文君:在您做心理咨询的案例中,有没有这么小的孩子也发生类似的行为?
林老师:在我工作经验里,还没见过这般年龄小孩子有如此暴力行在美国社会确实有青少年甚至儿童期的孩子暴力行为和反社会行为越来越增加了。我也注意到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国内有一个七岁的孩子纵火,造成22人死亡。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有这样暴力的行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就像李姓小女孩,她的父亲也非常惊讶,他说我们做父母的从小就是注意孩子的吃、穿、安全和学习,从来不知道她的内心世界。这案件的发生应使大家注意到,做父母、老师的看到孩子的一个错误行为,很想纠正他们,但我们更需要知道,这是孩子内心世界里的什么因素造成的?
文君:这一类有反社会行为的孩子,在心理方面有什么共性?
林老师:研究发现,很多这样的孩子都来自一个环境比较复杂、不健康的的家庭。父母有一些共同性:譬如父母对他们的管教过份严苛甚至到肉体虐待,这样的父母常常自己也是一个自卫性很强的人。还有一些家庭因为婚姻不完美,也有些家庭是父母酗酒、使用毒品,他们自己就是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跟孩子的情感连接很不好。
     这些父母在自己愤怒时,就把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但孩子很​​小,他们需要父母的呵护,孩子心理早期发展跟父母关系上的连接、依附是非常重要的。亲子依附大致分三种,一种是安全的依附,一个小婴孩生下来非常无助,他要继续生存下去,就要完全信赖那个照顾他的人,需要父母在环境上、心理上看重他,爱他,保护他,接纳他,这就是我们说的安全依附。孩子从照顾他的人身上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可贵的,是被喜爱的,他就会生长得比较好。
        还有一种叫做不安全的依附。有些父母自己精神有问题,关系有问题,或使用毒品,他们没办法给孩子一个恒常有爱心的照顾,心情好时照顾一下,心情不好时对婴孩很没耐心,愤怒时对婴孩大吼骂,甚至摔打婴孩。
        第三种是非依附。非依附是指小婴孩慢慢失去了信任,完全对人没有什么反应,只是仅仅的活着,他们情感的世界非常贫瘠。
        我们每一个人在出生后最早期,跟我们的父母或照顾我们的人的感情的连接,从非常好到不好,再到很糟糕。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觉得这世界不安全,周围的人对自己有敌意,慢慢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也会开始对别人有敌意,当他们稍微长大一点,他们可能会借着破坏东西,说谎,伤害小动物,甚至伤害比他们年幼的孩子,有的孩子会玩火、纵火,有的孩子会偷东西。在美国精神诊断的书中,我们还不称之为反社会人格,人格是慢慢塑造成的,孩子还小时人格还没定型。反社会人格是给十八岁以上成人的一个诊断。很多反社会型人格的青年、成年人,在小时就有这种反社会行为,所谓反社会就是不被一般社会接纳、了解的,与同龄孩子相比的不同行为。他们的情绪出了问题,容易表现在行为上。还要看孩子的个性,外显型的孩子,他们借着欺负别人,反叛或欺骗;内敛型的孩子会害怕,忧郁,他们把这痛苦转向内部,他们开始学习有问题,跟别人的交往有问题,经常退缩。这两种类型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状,就是不大信任人,跟平辈的相交也有问题。
文君:他们不喜欢人。
林老师:他们不信任人。
文君:这个10岁女孩的行为比较极端。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问题,孩子在处理自己情绪时未必那么健康,但她为什么这么极端呢?
林老师:很可惜,我们没有办法直接访问这小女孩的母亲。我从南方周末记者的新闻稿中,通过访问他们家邻居、了解这个家庭的老师和邻居家的孩子们,好像是在叙述这小女孩非常动荡不安的童年。她的父母换过好多套房子住,她在三年级前是寄读的,后来变成走读,回到家里。从小她也是爷爷奶奶照顾的。她的爷爷好像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有理也争,没理也争,她的妈妈也比较凶悍,爸爸还比较温和。邻居们曾听到妈妈很凶地骂这个孩子,爸爸在外地上班。有一段写到小女孩帮妈妈取包裹时,当她自己一个人来时,很乖巧,很有礼貌,但跟着妈妈来时,好像很怕妈妈。我想,很可能这个妈妈对小女孩的管教动辄就是骂。
        很多父母觉得不打骂孩子就不成器,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在大小事上都被打骂,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喜欢我,我可能哪里不配合他们的期望。

                      粗暴责罚是最偷懒的管教

文君:孩子从小就被送去寄宿,这种家庭的孩子容易有什么问题呢?什么原因造成的?
林老师:上帝造我们,按天性跟父母成长是最好的。父母很高兴专注地呵护这个孩子,带领他们长大,孩子天生就会从父母的相亲相爱、父母对他的爱中尝到安全感。任何一个孩子都知道,谁照顾他谁就是他的爸爸妈妈,如果孩子太早被送到学校寄宿,他们还没有独立,学校的老师一下子要照顾那么多的人,但老师是不是都很公正地疼爱每一个孩子,父母花钱把孩子送去寄宿,但孩子在那儿受何种的教育我们并不知道。
国内有一种现象,父母忙着赚钱,有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孩子就会认为爷爷奶奶是我的爸爸妈妈,人需要有一个恒常关系,这关系建立我们里面的安全感。人的天性就是跟谁亲就会希望跟谁住,一下子从学校换回家里,从爷爷奶奶换成父母,这会造成孩子的不适应。不过也看孩子的个性,有些孩子会适应得比较好,有些孩子适应不好。还有种因素是父母对他的评价,如果孩子知道父母嫌弃他,比如说父母不接受他的性别,是一个男孩子而父母却希望他是一个女孩,是一个女孩又希望她是一个男孩;或是觉得孩子的学习能力比较差,作父母的要面子,喜欢跟别人家孩子比。这会造成父母对孩子的生气,不接纳。
文君:首先我们看到这个10岁的小女孩很小时因为寄宿,有可能造成她没有跟父母建立起恒长稳定的关系,因此带来她内心的不安全感。
林老师:是的,我们这样猜测。他们的邻居和一些跟她玩的人,还有好几个学生这样形容,她在跟别的孩子玩时会打别的孩子,打完以后会很木讷地站在旁边。这些反映都让我看到这孩子不知道她打了别人,别人会痛,或说她不知道她这么做是错的。可能她从小就被父母这么打来打去,骂来骂去,父母不会想到她的感觉,所以她自己失去了那种敏锐的感觉。刚开始时她当然会难过:我是不是爸爸妈妈生的?为什么他们这么讨厌我?久了她也麻木了,因为孩子要生存,所以她里面就坚硬起来了。据说那天在电梯里,她觉得这个一岁多的小男孩看她的眼神不太友善,她就把别人对她的行为,脸部表情等解释得很负面、自卫,推卸责任说:是因为他对我不好,他对我不友善,他嘲笑我。实际她还是有感觉的,她把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反射到外面,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可爱的孩子,不被接纳的孩子,反射到她看别人也不顺眼。
文君:她很容易觉得别人看她也都是不顺眼的,别人也像她父母一样看她。
林老师:对,她也把别人的眼神解释成不友善的。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一个产品,是个人拥有物,我拥有你,我有权想怎么管教怎么管教,你不乖的时候我想怎么骂就怎么骂。父母希望用这种方法来控制孩子,因为孩子有羞耻感,就会把那些父母所不喜欢的行为拿掉。人天生就知道,如果做一件事,别人鼓励我们,我们就会多做。如果别人对我打骂,这个行为是不受接纳的,应该改掉,或把它藏起来。孩子还小,看到大人生气就会害怕,大人对孩子这种打骂、生气等强势方法,是一种最偷懒的管教,因为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孩子的羞耻感上。在我不高兴,打骂、生气时,他就会为了讨好我,把那些不好的行为或态度去掉。这种利用负面的方法来强化羞羞耻感使不好的行为消失,这种强化叫做负面的强化,是一种负面的教育行为。你不乖,我就给你苦头吃。刚开始会很有效,因为人都不喜欢吃苦头,不喜欢听责骂,皮肉不喜欢痛。但这种负面的强化让孩子也学会了:如果爸爸妈妈不顺我意,我也要生气。有些孩子家里有弟弟妹妹的,就学会了打弟弟妹妹,因为他们不乖,有小狗的话就欺负它,别的小朋友不乖,他抢我的东西、不跟我玩,我就​​用这个方法。
为什么我们说小孩子需要在一个恒常的环境中,因为恒常照顾他的人就是帮助他了解这个世界,并建立他们的态度、言语、行为和价值观的人。如果我们用负面的方法想要控制孩子,达到我们想达到的目的,好行为希望他有,不好的行为我们希望消失掉。他们也学会了用这个方法,如果遇到不顺利的事,我也用负面的方式反应,如果别的小朋友不跟我合作我就打他,希望他怕我。但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反社会,我们人在交往的时候需要互相肯定、互相尊重,所以我们在家里需要父母的肯定、尊重,也需要管教,但管教是为了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不是责罚,责罚是最偷懒的管教。这个姓李的女孩常常打别的孩子,到今年发生这样惊人的行为,应该是日积月累的,很可能跟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管教方式有关,而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没有别人在场,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拥有物,父母是权威者,常常随心所欲地责罚来管教孩子。

                         不管教也是溺爱

文君:管教和责罚的区别,这可能也是很多家长的一个困惑,独生子女比较容易成为一个家庭的小皇帝,成为家庭的中心,大家普遍看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溺爱,李小妹妹的问题是另一个极端,中间的平衡应该怎么把握呢?
林老师:其实从某个角度说,这个女孩的父母也溺爱她了,她欺负别的小孩时,她的父母没有告诉她这个行为是不可以的,允许她有暴力行为。日积月累她就有了这么大的暴力行为,即使如此,她的父母还不承认他们的孩子需要帮助。妈妈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她带到外地去了。
我们常常以为溺爱就是小孩想干什么就让干什么,喜欢什么就给什么,其实还有一种溺爱就是,孩子做错事时,我们没告诉孩子这是错的。怕在管教孩子时手又重,口气也重,会不会变成虐待?那么就会变成另一个极端,认为孩子现在有这种不好的行为,只是因为年龄小还不懂事,我们相信等长大后他们​​自然就懂了。这种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的,也是一种溺爱,也是害了他们,因为他做错了都不知道。
这两种极端,过重的体罚、处罚,随便乱骂孩子、不尊重孩子、侮辱孩子,是一种不正确的管教;另一种是当孩子做错事时,为了避免自己生气骂他过重,打他过重,就不敢管,其实也是一种强化,在告诉孩子:你所做的都可以,你想干什么都可以。这样的孩子其实也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不知道行为准则和界限在哪里。
这个姓李的小女孩则是溺爱和虐待两种都有。孩子就会非常混淆,平常做一点小事,譬如说帮妈妈拿个东西,不小心掉地上,妈妈就骂我笨,或功课做得不好妈妈就骂我笨。而现在她做了这么坏的事,但妈妈就把她带到外地去了,而不是来研究一下,她为什么这样?我们来帮助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孩子会很混淆,她不知道做什么事时你们会惩罚我,做什么事时你们不会惩罚我。
讲到管教和处罚,我们知道在这世界,每一种行为都有后果。孩子小时,不太知道这个后果是什么,是由父母来设定。假如你犯规跑到街上去玩,,我们就可以设一个必然的后果或家规,譬如说如果你不听话跑到路上去玩,三天不让你玩电脑游戏,但是这个后果不是太好,因为玩电脑跟马路上玩好像没什么关联;但父母必须要给他一个后果,就是你做了那件事情会让你不安全,你为了知道避免这个后果,所以你不去做那件事。
还有一种叫做自然后果。如果你不肯做功课,自然后果就是拿零分,可一般父母都很在乎孩子,希望他们有好成绩,有些父母就会不停地催,一直唠叨:你该做了。有些父母甚至还帮孩子做,目的是让孩子得好分数。可这样让孩子尝到的自然后果就是,太好了,我一耍性子不做功课父母就帮我做了,我这个不好行为的后果是好的,那我当然就强化它,以后就耍赖了。我还听到过,孩子还会谈判的:这样好不好,妈妈?如果我做功课,你帮我买那个玩具好不好?很多时候我们教导孩子时以我们的面子为驱动力,而没有解释给孩子听,那么孩子就会说,我念书都是为你念的,做功课都是为你做的,孩子也会耍赖。孩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聪明,管教孩子就会变成跟孩子一起“斗智”。
怎么用爱又有管教,我们大部分父母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常常觉得爱和管教是相互违背的。是我们的天性:我们越爱的人我们越不希望看到他伤心,譬如我们责罚孩子时,孩子一哭,我们比较有爱心的父母亲的心马上就软下去了。所以你知道管教我们爱的人是多么地困难。
文君:管教我们爱的人确实是一个挑战。
林老师:对,因为我们越爱的人,他一表现忧虑、痛苦,我们心就越难过。尤其是父母,我们最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如果我们管教的时候,孩子皱着脸哭,我们的心就马上很痛,孩子很快就会知道我们这个弱点,所以在管教孩子事上我们需要成长,又有爱,又抓稳真理。

文君:有记者报道说,邻居们觉得这个女孩子从出车祸脑部受伤后,就变得喜欢打人了,你认为女孩暴力的原因,脑部受伤和心理问题哪个更有可能?
林老师:我不完全认为这个小孩的暴力是因为大脑受伤。有时候脑部受伤是会让一个人性情完全改变,甚至成人都有这样的情况,一个车祸致使一个人的重要的脑部组织受伤,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变成一个有暴力的人,这是完全可能的,但这种人的表现不会像这个姓李的小女孩,她有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有礼貌,非常镇静,包括原原出事掉到楼下以后,他奶奶来找的时候,她还非常镇定地说'老奶奶,我把房门关好以后和你一起去找,你不要着急'。如果是脑子有问题的孩子,她的表现应该很多时候都是错乱的。这个小女孩的脑子受伤可能会影响她的学习,学习困难也可能在脑子受伤前就有了。有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特别受到父母的讨厌,对她的打骂也比较多,所以这样的儿童有反叛、反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形成因素是很复杂的,有来自家庭的、生理的、学习能力困难的、有个人不同天性的和心理取向。有的孩子遭遇到多么大的痛苦,他不见得会去害别人,他会畏缩起来,有极端的忧郁症或焦虑症​​。

           (以上为《有声境界》节目的文字版本).

yingyinc 2014-1-7 21:33

《境界》独立出品#新微信newjingjie#心理境界#《“小魔女”是怎样炼成的————10岁女孩摔婴的解决出路》下集;专访美国心理医生:在美国,政府花很多精力、时间、金钱预防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在学校和社区层面。如果孩子小时,看到他们有这个走向,就会让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接受心理治疗

《有声境界》收听地址:[url]http://video.sina.com.cn/v/b/123373084-3213088323.html[/url]









                    “小魔女”是怎样炼成的(下)
                     ——10岁女孩摔婴的解决出路

受访嘉宾:Esther Lin(美国加州执业家庭治疗师)
《有声境界》主持人:文君
文字整理:读者义工 慧敏、杨建美、许婉蓉、冯颖


                       心理辅导重于坐牢
文君:林老师,在您接触的案例当中,有没有反社会型的孩子彻底痊愈的案例?
林老师:我不是专门做儿童心理学的,但我相信是有的。即使是正常的、比较健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变成青少年的时候,他们要使用自己的自由权。
人的成长最可贵的就是越来越有自由权,小时候我们不能自由出去,不能自由选朋友。但是长大后,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如果在自由权上使用错了,就会做出错事。有一些孩子做了一些更大的错事,譬如在学校偷东西,这样的孩子我们认为他们还没有成人,他们的个性还在塑造中所以政府、社会都愿意给他们很多机会。在美国还会花费很多经费,先从学校做起,如果在学校发现这个孩子经常翘课,功课非常不好,这个孩子可能有情绪问题,或有家庭问题。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师给他辅导,还会​​把家长请来,上亲子课,如何做称职的父​​母亲教导他们。
如果问题再大一点的孩子,譬如说经历父母亲的离婚,犯罪、坐牢,由奶奶照顾,孩子如果学坏,比较严重一点的,学校会报警,交给警察,警察也可以做决定,看要不要送到少年拘留所去,在少年拘留所里再来决定,有些孩子可不可以借着少年中心借心理辅导来纠正他们的行为、价值观。如果不行的话就要到少年法庭去判刑,除非他犯了滔天大罪,极少数会被送到成人法庭,即使判了刑,24岁前还是把他们送到少年监狱。在监狱里还继续教他们职业的能力,除了上心理辅导方面的课,还上一般高中生的课。在美国,你如果不能在高中上课,那么你学了该学的,考过高中毕业鉴定就是高中毕业生。
文君:他们即便是到了监狱这个环节,还是注重去培养他们,影响他们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吗?
林老师:其实送到监狱的孩子是犯罪比较厉害的,大部分是送到少年中心,他们长期住在那里接受训练,那里不称之为监狱。送到监狱是少数的,一千个送到警察局的案子,真正进到州立监狱的青少年犯大概只有一两个。有一些犯罪很轻微的,就让你在社会上正常生活,只是帮你找到一个监督师,负责管理你这个案子,他要你常常向他报告,他会看你的行为是不是有纠正,有没有翘课,有没有在做一些反社会的行为,继续接受辅导,有固定的时间跟你面谈。当他们发现这个孩子学得比较好了,反社会行为各方面都修改了,就会把你这个案子关掉。

                     
                    孩子一生会问父母的两个问题

林老师:所以,我们相信孩子小时,他的人格、价值观、和心态还没有完全巩固。就像我们培养植物一样,盆栽都是在植物很嫩时培植的,我们怎么引导它,它就会往哪个方向长。当它定型后,就比较难改了。所以在美国,政府花很多精力、时间、金钱预防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在学校和社区层面。如果孩子小时,看到他们有这个走向,就会让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接受治疗了。很多都是心理辅导,或给父母做亲子教育,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有所改变,从责骂处罚、没有爱心的互动,慢慢转变到用爱教导他。好比我们不管进入哪个行业,都要进学校学习。而现在,我们没有哪个父​​母或者夫妻,进入到学校学习。我们会依赖过往经验,把我们自己父母亲给我们的教导用在孩子身上。而如果我们自己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方式就是错的,即使当孩子犯错,我们心里说不要生气,不要过分处罚孩子,有时候也控制不住。
文君:您觉得做父母其实是需要学习的?
林老师:是的。从基督教的眼光看,孩子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不是一个产物,不是我的东西,我高兴怎​​样就怎样。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是互相成长,互相改变的过程。在对他的管教当中有好多挑战。当他挑战我们的权威时,我们就很想骂,就很想用权威把他压下去。所以管教孩子需要我们自己学习成长,学习怎样有爱心又不溺爱。这是很多父母都很难拿捏的。我们都是跌跌撞撞从错误中学。我们可以借着书籍和上亲子班,不要等到孩子有问题了才去上。很多妈妈从怀孕时就开始看育儿书,学习怎样照顾他的身体,也学习怎么管教。管教孩子这个互动当中,儿女要改变,父母先要改变。
做父母的要知道,你的孩子一生都在问你两个问题。一个是你爱我吗?另一个是,我可不可以为所欲为?我们给孩子的正确答案是,是的、我爱你,但是你不可以为所欲为。上帝也是这样。我们希望上帝爱我们,可是上帝并没有说我们做所有的事都可以。比如说,上帝:你如果爱我,你就应该让我从三楼跳下不会死,这是不对的。所以上帝说,我爱你,但这世界是建立在道德律、自然律当中,你不可以为所欲为。有一些事情你硬要去做,是会有恶果的,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跟孩子表达说,是的,我爱你,即使你做错了,你在我眼里还是很宝贵的,我不会因为你做错事而把你看低一等,觉得你没有价值,而是因为我爱你,我要帮助你,我要让你知道这是错的,这是伤害别人的,我要引导你修改。
有一些纵容的父母是,你可以为所欲为,你做什么都可以。还有一种父母是严苛型。我不在乎你,你也不重要,你是一个产品,是一个附属物,我高兴怎​​么对你,就怎么对你,所以孩子感觉,我在父母眼中不重要,没有你的工作重要,没有你的朋友重要,没有你的钱重要,没有你的面子重要,我一定要做的很好才配你爱。我有错就必罚,抓住就罚,给我有罪恶感,羞辱我,让我改变。这种父母好像给孩子的回答是,你不是那么可爱,只有你做得好我才爱你。你也不可以为所欲为,你做错什么事,我要让你尝到苦头。
还有一种叫放纵、疏忽型的父母,这种父母其实教出来的孩子是最糟糕的。他们会说,我也不爱你,也不想管你。这个女孩的父母可能就是比较疏忽型的父母。她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是爱的回答,她在爸妈的眼中也不是那么珍贵,她也没办法从爸妈那里得到指教,关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种孩子通常最没有安全感,心理、情绪都是极端有问题的。

                         问题少年的系统应对

文君:出事后女孩一家人都离开他们的居住地了。你刚才谈到,在美国,对反社会倾向的孩子的解决方式中,有一个概念叫“社区”。这不是一家人关起门来的一件事,还跟周围的邻居,所接触到的人啊,包括学校里的老师有关,是一个很系统的,集体的责任。对不对?

林老师:美国有很多的​​法律,特别是家庭法,有很多细条。如果一个邻居觉得这家的孩子受父母的虐待,或者忽视,他可以去报警。忽视孩子也认为是一种虐待。忽视就是说,他下了课没有人监督他。很多反社会型的孩子我们都认为有一种共同的现象就是缺乏父母的监督。这个姓李的小女孩也是如此。她放了学家里根本就没有人。父母觉得她十岁够安全了,可以自己回家了。但她还是个孩子,很多行为需要人来监督。在美国有规定,大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才可以单独在家,父母暂时出去一下。这些家庭法、儿童法是非常有益的。出了问题,邻居可以去报警,不需要透露名字,社工局就会派人来调查,看是否有虐待和疏忽的证据,如果有的话,父母就要开始去上亲子教育课程。
这样社会介入,学校介入,邻居介入,好朋友介入,当然也要看这个家庭愿不愿意谦卑接受帮助,有些愿意接受帮助的家庭真的有很好的效果;美国的法律是家庭法庭的法官可以把孩子的监护权拿走,让父母或实际上失去监护权只能定时探望孩子这些孩子不见得是犯法,乃是父母缺乏养育他们的能力。或者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让他们在那里住,或者是帮助这个家庭找到他们的亲人领养孩子。也就是说这个社会让父母知道说:对不起,虽然这个孩子是你的,但如果你不称职的话,社会就要介入了,去找更称职的人来教养你的孩子。对比之下,这个姓名李的小女孩在几年前车祸之后有异常行为时,有人对她的爷爷说“你的孩子乱打人,脾气变得很暴躁',她的爷爷回答说:“我的孩子一点都没问题”,他说这话是为了面子。这个我们叫做硬生生的否认,会让问题变得更大。

                       做谦卑的父母,从错误中学习
文君:中国的家长比较多的会有面子的问题。怎么办?
林老师:我在做亲子教育时,会跟那些家长说:养孩子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投资,父母虽然称赞,,但是孩子还是有自由意志,他们还是可能会犯错。所以当孩子犯错时,因为我们是和孩子联合在一起,我们就觉得是丢了我的脸,表示我失败,即便是我们好好做,孩子依旧会有自由​​选择,他们不是我们的玩偶或者机器人。
上帝是最完美的父亲,他的孩子要叛逆还是会叛逆啊!上帝不会说拿个​​雷就把我们打死,因为上帝造我们人有自由意志,但上帝会让我们从恶果中学到教训,让我们学到这真的很痛苦,犯罪真的是伤害自己的,也伤害别人。有一些人从小没有这样优厚的环境,灵里面有很多的黑暗,他们就需要学校的帮忙、警察的帮忙、社会机构的帮忙,帮助这个家庭。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越谦卑的父母,越承认自己需要学习的越可能改变,而不是别人说我的孩子有问题我就丢了大面子了,就强力否认。这好比说我得了癌症,我觉得癌症会丢了自己的面子,会被别人视为弱者,就对医生说“好了,把这个伤口缝起来,外表不发脓就可以了”,如果像这样只注重外表不注重根源的话,里面就会发烂。
文君:那向谁学习呢?
林老师:我觉得很多已经有儿女成长经验的父母可以教导,因我们是从错误中学习过来。还有整本圣经也就是在讲人跟神的关系。神好像是我们的父亲。神爱我们,但他在圣经中告诉我们真理的准则与行为的界限不是因为祂想要把我们的快乐拿掉,而是为我们好。
所以从神怎么对我们人就可以知道怎么做一个既有爱心又知道管教的父母模样。另外,从错误中学习也很重要。我曾经辅导的一个年轻人因为他的父母怀疑他有忧郁症。那个孩子跟我承认说,他有服用毒品的瘾。后来帮助他向他父母勇敢地承认这事。他是第一个孩子,父母从小教导他时,是有一些不懂而且他也是比较反叛的男孩子。他跟我说,高中时和父母的关系非常不好。他的爸妈因为来到美国就生了一个妹妹,妹妹小他9岁。父母为了管教妹妹的事情就去上了亲子教育的课,他们也就从错误当中学习。上了这些课后,他们知道不同的孩子个性不一样,教法也不一样。男孩女孩,有时候教导也不同。后来这年轻人去戒毒中心得到戒毒的辅导帮助。他甚至自愿留下来在那边做义工辅导。其实很多父母像这年轻人的父母一样、是一路跌跌撞撞学过来的。我就跟这对父母说:我好敬佩你们。不是说他们一路都是模范父母,而是说他们的谦卑,他们有勇气,他们愿意来找辅导,来上亲子教育的课.
文君:这种谦卑的态度很值得学习。
林老师:孩子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了。我们小时候虽然父母也没管教我们,我们也不会做太多想不出来的事情。现在的孩子因为网路资讯大爆炸,很多暴力电影,暴力电脑游戏,孩子变得更聪明,在学坏事上也变得聪明。所以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受挑战,我们做父母的更需要谦卑地学习。
还有一点:当孩子选择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向这对父母,有勇气继续帮助这个孩子,不要怕丢脸、大力支持孩子去了戒毒中心。
其实我们都不是模范父母。我们要敬佩从错误当中学习的父母。因为经历并从失败中学习反而更能帮助别人,别人就不会觉得我们高高在上只会批评、嘲笑他人的失败与错误。我们因为自己的错误知道家有浪子的痛苦以及家有浪女的痛苦。


                     (以上为《有声境界》节目的文字版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摔婴“小魔女”是怎样炼成的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