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yinc 2013-8-22 09:07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一)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2h.html[/url]
原生家庭在中国很少提到,它指的就是生我们的家庭,在我们出生以后,我们的父母还有我们住的那个家庭就是原生家庭。在社会学里提到,第一个影响我们的是家庭,第二个是社区,第三个是学校,第四个才是社会。所以家庭对我们影响是最大的地方。
我常常在做讲座的时候邀请父母观察他们的孩子,他们孩子所做的就是他们平时的样子。我常常在孩子做游戏的时候办家家酒。有一个小男生,比如叫他宝宝,一个女生叫她毛毛,然后小男生就对小女生说:“你当我太太,去端杯水给我喝。”那个毛毛就去端杯水给宝宝,然后说:“你是我先生,你给我捶背。”在那个刹那,我们就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相处的,所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带有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会带给我们日后人格的发展和生活的价值观,对我们思考问题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们的原生家庭里,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娟子刚刚到北美的时候,在加拿大流行一种聚餐叫哈拉,也就是一家一菜,五六个家庭整桌就都是菜了。在那里你可以吃到各种不同的口味,从饭菜上就可以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家乡是怎样的。煮菜的形式就类似原生家庭的经验,更何况是我们一个人的人格。很多心理学家说六岁定一生,就是说六岁之前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原生家庭的,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小孩子在出生零到一岁的过程中,他其实是非常依赖大人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孩子一出生就被领养了,或者父母发生一些事情被送到了孤儿院,所以他在零岁到一岁这个过程中,虽然他还懵懵懂懂,他的心理上基本跟他的原生家庭是有一些割断的。在这个过程中,除非他去的那个家庭或者孤儿院的人能帮助他恢复一段关系,让他有依附的关系,这个依附的关系会影响一个人信任与不信任。如果他分离的过程分离的好,人长大后就独立,否则会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有人会问,是不是在一个好的原生家庭里面,对这个人的影响就好,在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里面,对这个人的影响就差呢?这个是要因人而异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一个地方。它对我们有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觉察,到底我们的原生家庭是怎样在影响着我们。如果是正面的影响,我们就应该保持好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如果是负面的,就不要留给我们的子孙或者下一代。.
yingyinc 2013-8-22 09:07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二)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2n.html[/url]
我们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通常会有三种情况。第一个叫再现,比如有一个人小时候被虐待,那么他长大以后也就会用严峻的体罚来教育子女。第二个叫重复,比如一个人小时候被虐待,后来也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他有可能一直习惯受虐待,就是结婚以后也是一直受虐待。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觉察,那么重复的例子就这样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第三个叫内化,就是如果我们小时候受虐待,会形成自卑,没有正向的人际关系。他会觉得我被打是因为我不好,我事事不如人,我想要讨好别人。
这几个都是负面的例子,我们再来看几个比较正向的例子。比如说再现,如果一个人他的父母和弟兄姐妹对他很好很有爱,给他鼓励、给他支持、给他肯定,在他结婚以后,他就会想变成一个支持他孩子、鼓励他孩子、肯定他孩子的人。再说重复,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被鼓励被肯定的环境里,那么他就会找到和他类似人格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生活的地方就会充满自信和快乐。再来讲内化,一个人从小就被爱被肯定的话,他从小就有自信心,所以他做事情就会很笃定,即使碰到困难,他也知道他的原生家庭支撑他,失败了没关系,找到失败的原因会再努力。
我们看到两个不同的环境塑造出完全不一样的人格和性格的人,当然我们都希望带给孩子正向的影响,但是如果有的孩子就是生活在有负面影响的家庭中,他要怎么样去改变或者调整呢?我们知道孩子小时候就是只有接受,到长大后已经受到影响变成内化,要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部分回答,如果你已经是为人父母,我们就要自我省察:我是一个给我孩子正向力量的人?还是一个负向力量的人?
如果发现自己不是一个正向的父母,比如我们对孩子说“你真笨,这么小的事情你都做不好”这样的话就是一个咒诅,我们却不觉察。圣经箴言说,咒诅和敬拜不能同出一个口,所以你在说孩子笨的时候,你是在宣告你孩子是笨的,即使那只是一个口头语。当你觉察到自己“我怎么会讲这句话?”“哦,原来我小时候我爸爸(我老师)常常对我讲这句话。”觉察之后才会有改变。
从医学和心理学来讲,压力和情绪一直累积,久而久之就会从一个器官爆发出去,有的人是从身体,有的人是从心里。那身体就像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痛。有的人是从心里,表现就是忧郁症、恐慌症。怎么样帮助自己觉察?当自己没有力量的时候就需要找专业人士来帮忙。
有一些人寻求到心理辅导以后会变很快乐,原来找到自己的感觉真好。原来以前都是麻木的,找回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寻求什么,知道自己的身体是有力量的,这个是很重要的过程。.
yingyinc 2013-8-22 09:08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三):脱离父母,成为独立个体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4b.html[/url]
国内有很多相亲节目,在节目当中可以看到很多种人,从他们的谈话、问的问题、他们想知道的事物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是在怎样的家庭当中成长的,在怎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我们会了解他们每个人成长的背后,带出来的那个点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同时,我们会发现很多的青年男女对自己另外一半的选择中会加入很多参考,包括收入、环境、家庭等。可见,两个人相爱不仅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甚至包括了他们的家庭。
有时候父母去关心孩子,担心孩子,但是他们感受不到,甚至觉得你唠叨。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想想,为什么我是在关心孩子,而他却觉得我是在唠叨呢?这就是自我觉察。虽然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如果这个爱的出发点背后,不是对方的需要或者对方真正感受到的爱,这就不叫真爱,而是有负担的爱。所以父母在担心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是真的关心还是负面的影响。
在我们华人的环境中,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不容易的。我们华人都讲究集体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关系是不见的,我们要做什么的时候,父母已经都安排好了,我们没有机会变成独立的个体。就像在第一集中讲到的依附关系,零到一岁的孩子,从出生就需要被照顾,后来他慢慢学会走、会跳、会蹦,在这个过程期间,如果他分离的好,就会成为独立的个体,如果分离的期间,孩子不小心跌倒,父母就赶紧跑过去,或者威吓孩子再往前跑就会被狗咬等,孩子就会依赖父母,不会成为独立的个体。
在圣经里面,上帝所看重的,首先是离开父母,然后跟先生、太太连合成为一体,从很多人变成两个人再成一个人。很多人是指跟原生家庭相处,后来跟妻子结合之后变成两个人,这两个人如果身心灵可以合为一体的时候,这个家庭就变成合一的家庭了。但是,如果孩子在分离的时候没有成为独立的个体,他在结婚以后是没有办法跟太太组成一个家庭的,他想到的只是娶一个太太进来,但他还是听他父母的。我们看到很多夫妻争吵就是因为父母的意见,甚至夫妻在吵架的时候,先生对太太说,这个问题我不能决定,我听我妈的。这个男人宁愿选择自己的母亲也不要老婆,他们就没有办法享受上帝所创造的婚姻关系,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不要父母了,而是要在这段关系上独立。
如果没有独立,首先是没有夫妻关系,再后来,等有了孩子以后,双方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大家发现这个孩子就变成了两个人之间的传话筒,等到孩子长大出去上学或者工作后,两个人就没有办法沟通了,甚至开始考虑离婚。这就是沟通的问题,上帝所创造的次序是有先后的,他创造天地万物花了六天的时间,其实他对我们的关系也有创造。第一个关系就是婚姻关系,上帝创造亚当,然后从亚当的肋骨中创造了夏娃,然后有了夫妻关系,之后有了孩子,然后才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夫妻关系没有稳固,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了。很多父母不了解,认为只要把孩子照顾好、让孩子成长好就行了。但是,孩子的很多需要都是从父母来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原生家庭生活当中没有觉得父母的关系是稳定的,是正向的,孩子就没有安全感、信任感。所以父母要觉察,回到自身上来,建立一个正向的夫妻关系,让孩子在家庭生活当中有一个正向的力量。
那么,我们怎样觉察一个家庭对孩子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或者我们又该如何知道孩子出现问题是因为婚姻关系出现了问题呢?夫妻有一致的教养方式,是很重要的。如果夫妻两个人有不同的教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孩子就会混淆。比如孩子会很诡诈,他们很聪明,但是会钻漏洞,比如我孩子有次想吃冰激凌,他就问我先生可不可以吃,因为他正咳嗽,我先生就说不可以。他就又去问我,我想着天气好,就让他吃了。后来我先生说,我不是说不让你吃吗?后来我和我先生就达成了共识,当孩子问我们问题的时候,我们就问,你问过爸爸(妈妈)了吗?他(她)怎么说?在这个过程中,夫妻两个从不同的家庭中来,在相处和沟通上有一些不合的地方,这些不合的地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出来,夫妻之间要学会沟通,寻找合适的方式解决。当父母越了解自己,越知道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怎样的影响,才能有方向、有目标地去经营家庭。
经过三集的学习,我们对原生家庭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是具体到原生家庭里面,还是有很多细枝末节我们不太清楚,但它们也是包含在原生家庭的大范畴里的,比如所扮演的角色、沟通的关系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探讨、思考,我们放在以后的节目当中谈。.
yingyinc 2013-8-22 09:08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四):让爱和饶恕进驻家庭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4d.html[/url]
欢迎来到亲情不断电,今天我们继续请资深的心理辅导老师洪丽芬来帮助我们了解认知我们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那么,这些影响在我们将来的生活中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如何发掘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积极的影响,还有扭转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痛苦和伤害呢?
我(丽芬)的爸爸在我小时候常常喝酒,他喝酒之后就会发酒疯,这对我的人格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从小就会有很多问号:为什么我会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为什么我爸爸脾气那么不好……但是当我读大学的时候开始学心理辅导,我得到很多的答案,我就开始找方式让自己怎么样有力量生活:除非我把我过去的那些做个整理,带着正向的力量往前走,负面的东西就像垃圾一样丢掉。但是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上帝。
其实最初是我同学骗我到教会,跟我说那里有讲座,其实就是团契。后来我还骂了同学,说再也不要跟她去教会。但是很奇妙,就这一次上帝居然让我学习到祷告,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居然有个力量说你祷告看看。后来有一天,是我大学毕业考试的时候,我就看到树叶闪闪发光很漂亮,突然上帝给我一句话:他能够让宇宙万物这样漂亮,更何况是我的生命呢?从那时候我才体会到有一个全能无私的上帝,他这么无私的爱我接纳我。他的爱触碰了我,所以因这爱的力量,我可以饶恕我爸爸在我小时候喝酒发生的那些事情。更奇妙的事情是,我在祷告的时候上帝让我看到我爸爸那时候喝酒其实有他的原因,那就是生活压力太大,要养五个孩子,所以他心情很苦闷,虽然他很努力的工作,但是他很苦闷,他就选择用喝酒的方式。
因着我们愿意饶恕,所以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因着我的成长,因着我的饶恕,能够带来不同的思考,所以我不用背负那些负面的影响,而是带着正面的影响来进入我的家庭。.
yingyinc 2013-8-22 09:09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五)——家庭结构健康的标准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6b.html[/url]
今天我们从传统价值结构和家庭结构来看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这个文化背景下,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不同的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又落实到家庭生活中来,每个家庭又有传统的价值标准,比如有些是书香门第,有些是医学世家,这就是传统价值观因着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家庭结构,而对一个孩子产生的影响。
在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些家庭是医学世家,就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继承他的职业,传承下去,这些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如果有些孩子不喜欢,这是不是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了呢?其实没有好与不好,家长总会对孩子有些期待,这些期待有的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这个跟传统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比如小时候家长教导我要尊师重道,要做个乖孩子,当到北美这边后,这里的教育方式就跟我原来接受的不一样了,这时候家长要学会省察,要调整自己。这并不是说传统价值观有什么不好,比如说尊师重道。只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下,华人要有一些弹性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式,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
家庭成员一般包括爸爸、妈妈和孩子,因着不同的家庭结构,有些是大家庭,有些是小家庭,有些是单亲家庭,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家庭结构,如果家庭工人发挥得好,这个家庭不论大小,它良好的运作模式就会对一个孩子就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力量。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家庭有一个认知,要知道怎样去良好地运行这个模式。这里有几个标准可以供大家了解自己的家庭结构是否健康。
第一,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这样可以让家人之间有一个良性成长的环境。
第二,能够满足情感的需要。孩子在小的时候会依赖父母的爱跟保护,家庭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第三,成长为个性鲜明,有独立感的个体。
第四,家庭成员可以分享自己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而不会感觉被拒绝。在华人的家庭中,通常要求孩子都是正面的,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比如他说今天好累不想读书的时候,就会直接被拒绝,家长要去了解原因,要让孩子愿意讲出自己心中的情绪。
第五,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中肯的评价和接纳。这是比较健康的自我价值观,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得到尊重。在华人的家庭里,华人通常是用来比较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外在的表现,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在美,家长要重视孩子内在个性的发掘,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第六,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去处理问题。孩子就当孩子,大人就当大人。有些单亲家庭,妈妈要工作,照顾家庭的重担通常会落在老大的身上,老大就容易变成另一个爸爸或妈妈,这样从正面看很好,只是如果他才5岁,你就让他当一个20岁的孩子,对他来讲不仅办不到,心里也会有很多压抑,几岁的孩子就让孩子做几岁的事情。
第七,家人喜欢聚在一起,但不是强迫在一起。
第八,家庭气氛积极融洽,没有强迫、武断的现象。台湾有一句话叫做“我要娶一个媳妇,我就看她妈妈的厨房”,从妈妈的厨房就可以看出未来的媳妇是怎样的,会不会煮菜。当我们去省察可以扮演怎样的父母时,你可以帮助孩子在他日后建立家庭的时候,思考自己将扮演怎样的父母。
第九,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照,用言语表达彼此的关心跟接纳。家庭里面有一些情感是可以跟孩子分享的。比如当我们下班回家很累,而孩子又想跟你说话的时候,你要跟孩子讲妈妈今天很累,能不能让妈妈休息五分钟,他们就会理解。.
yingyinc 2013-8-22 09:10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六)——家庭生命周期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6d.html[/url]
最近我们在谈原生家庭系列,今天特别请回了丽芬老师来做我们详细的讲解,给我们对原生家庭的定义,还有原生家庭对我们人生中当中的影响都再进一步地阐述,让我们对原生家庭有更进一步地了解,以至于可以帮助我们现在的家庭,可以有更进一步地成长。
上一集我们说到了传统的价值结构,家庭的结构里面谈到了我们的家庭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家庭结构健康的一个家庭,它可以给我们呈现一个支持、正向的力量。我们今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家庭生命周期。这个名词是从社会学来的,它的意思是说不同的家庭阶段,比如刚出生的小婴孩,开始去学校上课,孩子成长为青少年,再后来孩子离家了。这一夫妻可能会面对到老,这就是一个家庭生命周期,其实就是人的生命轨迹。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这个家庭所面对的挑战和周期也会改变。不同的生命周期其实会带给一个人不同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原生家庭去对我们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命周期,人生的不同阶段会经历不同的事情的发生,面对不同的状况,家庭也会改变,然后就影响到了家庭结构的改变。在这些当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家庭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其实就是一个孩子离家,他开始独立的生活。这里说的离家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心理的离开,一个是空间的离开。空间的离开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能是到外地读书,或者到外地工作,或者到外地去建立家室,这个就是一个空间的离开。心理上的离开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那个心理上的离开就是说有些孩子可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独立了,就是父母都会训练他独立,比如说让他去参加一些活动,让他去参加一些课程,帮助他学习独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帮助他心理独立。
孩子在0到1岁的时候,对父母,或者是主要照顾着有一个依附关系,但是当他慢慢学会爬,学会走,学会跳之后,他开始体会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慢慢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他开始体会到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能够培养他,能够去鼓励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心理距离,他就容易有一个比较健康的分割,这个过程他就比较不会养成依赖性。对于孩子来讲,他可以区别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同时发展亲密的同学关系。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孩子,他们开始在发展他跟他同年龄孩子的关系,所以这个过程很重要。他也从工作和经济的独立建立自我,不是永远的依赖父母。
第二个过程就是一对夫妻他们结婚了,两个独立的个体组成一个新家庭,这是一个婚姻系统的形成,而且也是扩大从主自己跟配偶、家庭、朋友之间的关系,这是第二周期。在圣经的创世记里面提到:人离开父母,二人合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一个家庭,是很重要的。之前提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因为当我们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的时候,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带着很多从我们原生家庭来的观念去建立一个家庭,彼此都会带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进入到一个新组建的家庭当中,这样双方都会有看对方不习惯的地方,这个时候要怎么样去适应,怎么样去习惯呢?
在圣经中提到: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其实是三个动作,第一个是离开父母,离开父母的意思就是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长大了。然后与妻子连合,所以建立的那个家庭,是我跟妻子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位的。然后成为一体就是我们有共同的想法,建立我们的家庭。这时候的过程当中,就是要学习怎么样跟妻子沟通,协调。有时候这个很难,在我们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里面,父母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可以觉察自己,就是从我们开始,把我们的孩子建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他们建立的家庭,我们去给他们祝福,但是不要给他们压力。那这就是一个双方可以去调整的。
组建了家庭以后可能会带着不同的原生家庭养成的坏的习惯,夫妻之间的摩擦,很多的争吵和争执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些。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这些不好的习惯,我们要明白建立一个婚姻是不容易的,要去重新学习和成长,婚前辅导就是一个方式,它可以帮助一对要建立婚姻的夫妻彼此去了解彼此的价值观,哪里是和睦的,哪些是有冲突的,然后要怎么样去建立他们的家庭生活,包括金钱管理、沟通、性关系,这个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
再者,书店也会有很多婚姻辅导的书籍,可以一起看书,一起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彼此的价值观,这个是婚前。进入婚姻后,很重要的是沟通,沟通之后可以带来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有问题不用害怕,有不一样的地方也不用害怕,最主要的是双方可以彼此的沟通,然后去想,去找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的沟通和协调是很重要的,往往也总是在这样的沟通中引起了情绪的大爆炸,很难再继续沟通下去。这里不是说不去参考我们父母的意见,他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但是与妻子结合以后,第一个很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再来是亲子关系,第三个是跟父母的关系。因为我们是已经断开脐带做大人啦,跟另外一个人建立家庭,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对方可以感受到你跟他是一体的,你是爱他,你是跟他有合一的灵的时候,他就感觉他可以为这个家努力、付出。父母的意见很重要,我们可以参考,我们仍然可以定期去看我们的家人,这个是我们孝敬父母的本分,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夫妻关系。
我们从原生家庭中带来的一些习惯,是需要在我们的新生家庭里面重新塑造的,或许可以改变一些原生家庭不好的习惯,重新塑造一个新的、好的、适合的家庭结构和生活习惯。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我们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去创造我的原生家庭,这个是我们可以去想象和努力的空间。.
yingyinc 2013-8-22 09:11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七):家有子女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82.html[/url]
我们在前几集里学习了家庭周期的变化,第一周期是孩子离家成为独立的个体,第二周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组建成新的家庭,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周期的学习,成为父母,开始拥有孩子。
两个人组建成家庭以后,有很多习惯是从原生家庭来的,如果夫妻能够在没有孩子之前就把他们的关系建立在正向的、有沟通的基础上,他们就能够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在他们有了孩子以后,冲突就会比较少。如果两个人的感情根基还不牢固,或者跟原生家庭的关系还没有处理好,就有了孩子,夫妻之间的沟通就开始以孩子为主了。在这个过程中,不管孩子成长过程如何,总有压力在里面,只要孩子不好好读书或者吃饭,两个人就容易起冲突。
所以一个家庭在有孩子之前,要做到以下几个准备。第一,对孩子的来临调整婚姻系统。孩子出生以后,婚姻系统就发生了调整,因为两个人成为了爸爸妈妈,所以家庭系统也要跟着有所调整。第二,开始加入教养孩子和家务的工作,有了孩子以后,家务就多了。第三,原生家庭的关系从属。我们要养育下一代,同时也面临要照顾上一辈,要跟他们沟通,系统就要有一些重组,所以一对夫妻之前要有足够的感情存款,当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提出来。
随着年代的变迁,家庭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家庭人数也越来越少,那么怎样才能在夫妻之间有一个正向的力量呢?如果之前错失了婚前辅导和婚后有孩子之前的学习阶段,怎样才能够弥补过来呢?其实,成长的机会是永远都不会错过的,孩子成长的过程,家长也是不断在学习的。想要成为一个温暖的父母是不容易的,我们是人,我们有我们的负担,我们有我们的苦难,这就需要夫妻和孩子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沟通是不嫌晚的,但是沟通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夫妻之间不管再怎样忙乱,都要找出一个独处的时间。
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期以后,家庭会面临几个挑战,一是改变亲子关系,开始允许青少年在系统中进出。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重要的不再是跟父母的关系,他们重要的是跟同辈团体,跟同学和朋友的关系,他们很在乎同学和朋友的意见。这就需要家长要从小就跟孩子沟通,跟孩子建立良性的沟通关系。二是重新关心中年婚姻跟生养议题。三是要开始转移到照顾上一辈。有青少年孩子的家庭,要开始考虑父母的年纪大了,是不是要照顾他们,或者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年老生活。
青少年期的孩子我们称为“空窗期”,他们常常从窗户里面去看外面的世界,他们很理想主义,外面的世界究竟怎么样,是需要他们走出去自己体会以后才知道的。他们以前在家的时候是受温暖和被保护的,他们会常常用这个观点去想外面的世界,家长要帮助他们去体会外面的世界,给他一个温暖与支持的空间。他可以进出,去外面体会世界,回到家里来可以跟父母分享或者聊他们的情况。这样,当父母告诉孩子需要被体谅的时候,他们可以帮助和扶持。
在这个周期里,最难的是父母要允许孩子进出。通常孩子想尝试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是禁止的,先不允许出,后来孩子叛逆或者挣扎出去以后,又不允许进。这个“进”、“出”真的是需要父母好好学习的功课,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然后又敞开家门欢迎孩子,就像圣经中浪子回头里的老父亲,既允许孩子出去,也欢迎他回来。.
yingyinc 2013-8-22 09:11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八):年老后要适时调整自己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6e.html[/url]
原生家庭系列是我们亲情不断电节目这段时间力推的一个系列,盼望这个系列可以帮助大家去了解自己所生长的家庭,然后在自己现有的家庭中做出更新和努力,帮助我们来整理我们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要看看,在我们现有的阶段中,多少的影响是来自我们的原生家庭,而我们是不知道的。要是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或者说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家庭有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可以做出及时的调整、更新和改变。今天我们继续上一周的话题,继续来谈我们的生命周期。
我们第一个周期提到孩子离家,第二个周期提到,两个独立的个体,结合成一对夫妻,但是他们还没有孩子。第三个周期提到夫妻开始有孩子了,然后再来就是第四阶段,有青少年的孩子,就是青少年时期。我们今天要从后面来谈,就是这对夫妻已经进入到中年期的家庭,在这个过程,孩子离家,就是我们所说的“空巢期”。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部分是中年期的家庭要面对的挑战和重整。第一个就是重新审视婚姻系统,因为孩子离家了,他们会进出家庭系统,所以需要重新审视婚姻系统。第二个面对的挑战是,跟日渐长大的孩子发展成人与成人的关系。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但是我们应该和孩子建立一个成人跟成人的关系。第三个挑战就是重组姻亲跟祖孙辈的关系,因为孩子离家,他开始去建立他的家庭,他开始有孩子,我们可能已经成为祖父母了。第四个会面临的挑战是,我们要学习处理父母或者是祖父母的残疾跟死亡。这是我们会面临到生命的生病和死亡这个过程。这个阶段相对来说处理的事务性东西比较多,孩子虽然大了,这个阶段的焦点要放在自己和上辈的身上,父母辈的关系上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健康。
夫妻关系在整个家庭生命周期的过程中,虽然经过风暴,虽然经过挑战,但是他们仍然能够有沟通,能够有处理问题的机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夫妻面临到生命中的哪一个周期,他们都可以像圣经中写的,都有一个同心合一的灵,去面对他们所面临的环境。而且如果他们有一个正向和支持的关系,这对于婚姻关系来说1 1会大于2的。所以虽然是挑战,但也会是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最不容易的就是孩子离家,孩子开始体会到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跟我们分离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就好像我们的关系一个是风筝,一个是绳子,风筝慢慢地飞到空中,其实他会慢慢地开始去享受他自己独立的生活。我们虽然会有一条线,是情感的联系,但是如果是一条绳子,它永远会绑住我们的孩子,不管他往哪边去,绳子绑着就是一种束缚。这是两种不同的形容,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一下。其实“空巢期”孩子离家之后,夫妻重新回到没有孩子的生活,如果之前的沟通,他们可以培养的生活模式、可以培养的兴趣都已经培养出来,那这个过程其实是很享受的。
我们回到一个很重要的根源,那就是有一个爱和互相体谅的基础。就像我们整本圣经都在讲爱,在那个过程当中,要有爱的基础,夫妻可以互相沟通。沟通其实很容易,一般人通常是在讲事情,这件事情做了没,那件事情怎么样,那么当你的另一半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的感受常常是什么?如果你觉得很好,那你曾经告诉他吗?我们通常把我们很好的感觉和想法,就是对方很体贴的部分放在我们的心里面,然后去讲他没有做好的地方,所以我们另一半通常的感受就是好像做的不够,做的不好。
但是其实,当一对夫妻去沟通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那些已经做的很好的部分。有时候当我们看到对方的付出和努力的时候,就不那么计较其它,而是关注他的心意。当夫妻能够去看到对方的心意和爱自己的心的时候,常常我们在处理我们父母的一些事情的时候,对方能够比较体谅我们的想法。比如说我们需要照顾父母,父母需要跟我们住的时候,如果婚姻关系已经是很稳定的,而且是互相体谅的,我们通常比较容易接纳对方的父母。
最后一个生命周期,就是后期生活的家庭,夫妻已经到了年老,会面临身体的衰退,维持自己跟夫妻的职责和功能,探讨新的家庭和社会角色。因为我们的孩子到年老的时候,已经有孩子的孩子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挑战,就是给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支持。再者就是支持和尊重年老者的智慧和经验,而不给太多的职责,这个也是我们年纪大了要调试的。他们有很多生活经验的累积,怎么样去把这些宝贵经验挖掘出来,特别是他们退休之后有一个调试,也开始要面对失去配偶,和同龄朋友的失落,还要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有学者提到,在人生年老的最后阶段,是一个生命的重整。老人从出生到现在,他的生命是正向的,是稳定的,是有能力的,他在老年的生活调整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做一个很坚强的生命回顾,他的心态就是比较乐观、积极的。但是如果这个老人从出生到现在,有很多失败和灰心丧意的负面经验,他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容易陷入悲观,好像生命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一个人从小的成长过程,到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其实都有影响。要怎么样回到自我觉察,去看到别人的生命过程,提醒自己什么是可以正向去学习的,什么是负面的东西,我们尽量去避免或调整。然后帮助自己回到一个重心,像不倒翁一样,虽然经历风吹雨打,但还是会屹立不倒。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讲,很美好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地基是建立在上帝的磐石之上,所以磐石建立起来,我们的地基不会动摇,不会移位。我们有一个磐石是很稳定的,这个磐石就是爱的基础。所以让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爱带给我们的家人,让我们的家人都有一个地基是建立在磐石上的,即使有任何的风吹草动,还是可以回到这个基础上。让我们珍惜生命的每个周期,扮演好我们在每个生命周期中的重要角色,包括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家人。.
yingyinc 2013-8-22 09:11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九):潜移默化的家庭规条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9w.html[/url]
每个家庭都有游戏规则,我们将其称为家庭规条。可能有听众朋友会问,家庭规条跟原生家庭有什么关系呢?一直以来大家都不愿意接受一些规条,觉得那些规条把人限制的很刻板,可是为什么还要谈家庭规条呢?家庭规条跟原生家庭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每个家庭的游戏规则、互动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大家庭的机会比较少,我在台湾的时候,有一个亲戚家里是大家庭,他们吃饭的时候就是大人坐一桌,小孩子坐一桌,年龄大的长辈开始动筷子之后,其他人才可以吃饭,这个就是家庭规条。有时候我们把家庭规条想象成限制,但是它却使我们尊敬长辈。每个家庭的游戏规则都不一样,小时候我们家里吃饭的时候,妈妈为了不让我剩饭,总是说如果你不吃饭,将来会嫁给麻子,我为了不嫁给麻子,就拼命吃饭。这个时候家庭规条就是带给孩子束缚了,甚至是恐惧、害怕。
如果家庭规条变成负向的,就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对我们的身心灵也不是一件好事。比如父母通常会威吓孩子,如果你再乱跑就被抱走了。父母用令他担惊或者害怕的方式来让他听从你的规则。我小的时候害怕警察,因为每当我调皮的时候,父母总是会说,你再哭就让警察把你抱走。他们可能觉得是吓吓你,但是对你来说是有意义的,有时候那个吓吓的动作会变成创伤的事情,我在以后就变得非常怕警察。不管警察做了怎样的事情,我都觉得他会把我抓走,即使后来我离开台湾到了加拿大,每次见到警察我就会踩刹车。
当然,家庭规条在我们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经验中,由于跟家人的经验或者互动的方式不同,有些家庭经验也会带给我们正向的力量。我妈妈是个勤快的人,她除了要帮助爸爸做一些小生意,晚上大家都睡觉之后,她还会做一些缝纫的工作贴补家用。所以每当我很累,家人都睡觉以后,我妈妈在灯下缝衣的那一幕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会激励我向上,这个就是好的部分。
因此,生活里面的点滴、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态度都可以称为家庭规条,比如有些孩子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可能就是他的父母沟通的不好,爸爸喜欢用暴力的方式,妈妈喜欢用斗嘴的方式,当妈妈讲自己的情绪时,爸爸就会揍妈妈,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孩子就不会想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就是潜意识的家庭规条。其实,有些事情,父母和孩子是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的,有些事情可以跟孩子聊出来,通过他的表达或者是肢体语言,知道自己的情绪对孩子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其实,家庭规条是可以转化的,将家庭规条变成指引,不要多相信每个规条之后的规则和目的,而是将长期的信转变成选择。比如我从小就怕警察,我做的第一步就是将应该转变成可能。我可以永远怕警察,那个“可以”就是一个选择,可以选择害怕,也可以选择不怕。第二步就是扩展选择,将“永远不敢”扩展成“有时”,这就变成了我有时可以怕警察,有时可以不怕警察。第三步就是将“我可以”扩展成三种或者更多的可能。比如当我遵守交通规则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不怕警察,当我做好事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不怕警察,当我在录音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不怕警察。当我们有选择的时候,我们的行动就会变得更具体,会觉得更有意愿,而且会把它放在一个限定的实效内,把它变成可以接受或者可以实践出来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家庭规条,觉察出哪些东西让我们不舒服,然后把障碍变成可选性,再然后将这些可选性变成能够实践的部分,使它不再成为障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更大的释放和自由。.
yingyinc 2013-8-22 09:12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十):内在誓言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9a.html[/url]
亲情不断电的听众朋友们好,欢迎来到我们原生家庭的系列节目中,在这个专题节目里面,我们将会跟着丽芬老师的带领,一起去追溯原生家庭对我们个人在生活、工作和家庭中的影响。在原生家庭里面会带给我们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那怎样可以让我们保存好的影响,改变和挑战那些对我们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是有些制约的地方呢?原生家庭的追溯对我们来说就会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上次我们说到家庭规条在原生家庭中对我们个人的成长是很有影响的,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生活当中吸收到的养分,这个养分中不太好的可能也被我们吸收了。但是,我们怎样去省察它和觉察它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很少去问自己现在快不快乐。我们通常生活就好像是一直被时间赶着,所以我们好像一直在往前走,但是我们很少去思考。有时候我们可以回到生命当中,每一个生活故事对我们都是有影响的,家庭规条也是这样。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对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别的故事,只是我们怎么样去看待这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是正面的,那我们继续把这个故事发扬光大,如果这个故事是负面,而且对我们造成不快乐,对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怎样将其转化成正面的故事来帮助我们的生命继续前进下去。
今天我们要提到另外一个主题,跟家庭规条很类似,叫“内在誓言”。内在誓言和家庭规条一样,其实也是可以有一些转化的。正向的内在誓言可以给我们鼓舞和激励,但有些时候是负向的内在誓言,它会转变成我们的情绪按钮。有些孩子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发一些誓,发誓也是内在誓言的一种,比如说有些人可能在他从小的成长中,有一些理念成为他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
有一个女孩是单亲妈妈,有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她的前夫赌博赌的很严重,已经到了要把两个孩子卖掉的地步。后来这个妈妈就和他的前夫离婚,离婚之后这个妈妈心里很忧伤,愁苦也很多,她就灌输给孩子一个经验:男人都是不可靠的,男人都是不好的,男人都是坏的。有一次当我(丽芬老师)去她们家,碰到大概是国小六年级的孩子,在她和朋友聊天挂电话的时候,就和她开玩笑说:“在和别人讲电话哦,是男朋友吗?”女孩的回答让人吓一跳,她讲说:“我不交男朋友,我永远不交男朋友,男人都是坏的。”这个就是内在誓言。在我们的心里其实有很多的内在誓言,可能是正面,可能是负面,也可能是长辈告诉我们,存在我们心里的。我们原来生活的家庭其实有很多规条会转换成内在誓言,然后会成为我们一生最高的指导原则,当我们把它朝向正面的经验去经营的时候,其实会鼓励我们,这些内在誓言没什么不好,但是如果长期给我们带来身心灵的影响,对我们的生命其实是一个摧毁。
内在誓言曾经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保护我们不受伤害。遇到一些事情,当我们有某种内在誓言和伤害的时候,我们不会相信别人说的,我们会相信我们所经历过的事实。在后来的生活中我们发现,内在誓言就像是一个“地雷区”,那个地雷区或许就是我们受过一些创伤或者是一些很有压力的事情,然后我们并没有去处理。当我们把它放在心,当有人说一句话,那一句话是你曾经所经历的;或是有人做一个动作,是曾经让你受伤的动作,纵使对方没有恶意,但是会让你反弹。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练习,要先去觉察,有些伤害可能对我们有很严重的时候,需要去找专业人士帮忙,了解自己所发生的事情。了解这些事情之后,把它说出来,把那时候的恐惧,那时候的愤怒说出来,找一个安全的人,或者一个枕头,把它当做那件事,或者一个空旷的房间或地方,把里面的恐惧和伤害说出来,或者大声地喊出来,喊出来之后做几个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已经过去了。这句话很重要,在安全的环境之下,当你发泄完情绪之后,一定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过去了,我要活在现在。相当于重新为自己立一个誓言,用新的誓言代替旧的誓言。回到圣经里面看,“若有人在耶稣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只要耶稣在我的心里面,我一直都是新的,只要我接受耶稣成为我生命的救主,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当分享出来或者喊出来的时候,告诉自己,一切都过去了,我又是一个重新的人,又可以重新开始。
我们对于过去影响我们生命的事情没有办法决定,因为我们在从小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从小经历的环境,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过去的环境我们没有办法决定,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如果我们让过去的环境一直影响我们,我们就没有办法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都会变成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的生命没有办法很快乐、很喜乐、很正向地经营下去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对我们的生命负责,我们也没有办法给我们的下一代营造一个可以让他们有健康的原生家庭的模式,让他们有健康的生命影响力。让我们在耶稣基督里,有一个崭新的生命和样式,来过我们现在的生活!.
yingyinc 2013-8-22 09:12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十一):调整夫妻间的内在誓言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d0.html[/url]
上一次讲到内在誓言,有些人发现,孩子即使在相同的环境里,有同样的爸爸和妈妈,所形成的内在誓言却不一样。这个跟个性以及每个人的认知所理解的事情不一样有关的。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主观想法和看法不一样。
这并不是说所发展的轨迹不好,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某个阶段对你非常有帮助,可是在环境改变之后,过去的环境反而成为了阻碍。虽然我们在家庭里有一些成长的经验,可是我们到社会中,到朋友的圈子里以后的经历又会不一样,这些都会对我们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孩子在入学之前受家庭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入学之后,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孩子在学校回来以后会说,爸爸妈妈你们这个不对,老师说什么,同学说什么。家庭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保护我们建立了共同的事情,但是每个人对事情的解释或者所发生的事情所体现的共同价值与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你会看到在成长中的弟兄姐妹的内在誓言也是不一样的。
在夫妻关系中,彼此之间的内在誓言会对夫妻关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夫妻双方没有了解彼此的内在誓言,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跟冲突,这个在心理学上称为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是会造成夫妻关系分裂或者紧张的。如果双方能够去了解夫妻间的内在誓言,了解原生家庭对彼此的内在誓言造成的影响,有意识地决定彼此的互动方式,两个人的关系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比如夫妻两人,太太小时候生病家里不让去看病,只是吃吃药,所以她生病就特别渴望看医生,而先生则一生病就去看医生,所以就特别不喜欢去医院。如果夫妻双方能够了解彼此,当太太生病的时候,先生不是用强迫的方式说不要看医生,吃药就好了,而是用沟通的方式去关心她,生病了要不要看医生?太太就会说我想去,你要不要陪我去?这个过程就是关怀和陪伴,矛盾与冲突也会减少,内在誓言也跟着转向了。当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内在誓言,不了解先生或太太的内在誓言,1加1就会小于1,就会给彼此带来摧毁。
很多时候,夫妻间的误会和冲突是因为没有在意对方或者不了解对方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才引起的冲突和矛盾,这是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当你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对方的问题,永远觉得对方不是问题。你要先看到对方的优点,当你开始接纳的时候,你也会接纳对方的缺点。夫妻之间如果肯学习,我们就会看到夫妻之间的优点,原生家庭对他(她)造成的影响,他(她)的内在誓言等,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对方,了解对方在原生家庭中的欠缺,知道彼此的雷区,不要轻易触犯对方的雷区,这对沟通和彼此的婚姻生活是有大帮助的。
尊重和了解对方是很难得的,而且这是改变的关键,有些时候他也不知道自身的沟通方式伤害到了对方,所以当他开始改变的时候,即使十件事情中只做对了一件,我们也要去鼓励他。有时候他反应最多的就是需要关注他的地方,当他被鼓励多了,在他里面就有一个爱的邮箱,他也会很自然地把爱传出去,这样的婚姻关系就会大于2了。.
yingyinc 2013-8-22 09:12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十二):家庭排行也有影响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d5.html[/url]
在我们的家庭当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自身的问题,都跟我们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如果不认识我们的原生家庭,就没有办法了解我们现在的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在对自己有了很多的省察,觉察之后会有很多的状况和问题出现,也是在我们觉察了自己的情况之后我们才可以知道怎样去调整。不管以前我们的原生家庭的成员影响过我们、伤害过我们,我们只要有我们的上帝,只要有耶稣基督在我们的心里,一切就完全不一样了。
家庭排行对一个人生命有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在生命的过程中如果一直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就需要帮助自己去了解:我怎样被影响?我心里的需要是什么?透过怎样比较健康和正向的方式可以满足我?有一个学者阿德勒在研究“家庭的出生和排序”对一个人的影响时,提到五种情况。
在阿德勒的叙述中提到独子。独子一直都是注意力的中心,倍受保护者,因无手足,比较难学习跟人分享和合作的能力,但可以学到和大人相处的方式。独子会有部分是长子的性格,也有老幺的特质,常常会是一个过度自我中心、过度依赖物质、焦虑和寻求注意的人。对于独子,如果可以帮助他的话是可以很好发展的,可以帮助他和小朋友建立很好的互动关系、社交关系、社交技巧,锻炼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阿德勒的研究中提到老幺,他常常是家里的宝贝,骄纵、被过度保护,由于所有的孩子都比他大,也常会有我是家中最小的感觉。我需要跟别人竞争,我的生活是需要别人来塑造的想法,常常想要突破,想要做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事情来建立地位和能力。
对于长子,从阿德勒学者的角度讲,当长子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时,他通常会获得最好的照顾,倍受宠爱,可能倾向于依赖父母。但是当另外一个孩子降临,加入这个家庭的时候,会让他们感到不安,不过有助于使他们了解权利和地位的重要。通常他们比较容易保护、关怀别人,也比较有保守权威和依赖被惯的个性,比较敏感和注意观察。在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我们的老大成为一个好像什么都要牺牲,什么都是要让给弟弟妹妹的感觉。当老大一直在这样一直被压抑的环境中,当他到青少年的时候,他就会一直想要往外面跑,因为这个家是权威而且没有尊重他的需要的。
接下来是次子,就是第二个孩子。他们一出生就要和另外一个孩子分享父母的爱,所以经常表现出竞争和上进的行为,超越老大。他们倾向于力争上游,较不保守,对未来有希望,较具竞争力。如果在次子之后又有弟妹出生,次子会有中间子女的特征,不然就会兼具老幺的特质。
最后我们来讲中间子女。中间子女常常会有压迫感,比较容易发展出自恋、自卑的个性,人际关系比较不佳,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儿童,或者进入另外一个领域,以寻求对他重要的事情。在冲突不断的家庭当中,这种孩子会充当中枢者或者调解者的角色,因为在前有标杆,后有追赶着的过程中他要求生存,就一定要讨好其他人。
今天我们谈论到家庭排行,最主要是帮助我们有一个觉察,不管我们是在家中排行哪一个,都是可以有突破的。当我们看到这些研究的影响时,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负面影响是什么,然后去调整。特别基督教的信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在圣经里面从来没有写,你排行老几,个性是怎样的。其实不管哪个部分,只要我们相信,就会带来突破。如果我们看到负面和缺陷的时候,我们就会不快乐,但是我们可以去欣赏我们的正面和优势和我们强而有力的好处。
我们怎样去发展我们的生命,有时候不一定是排行的影响,虽然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怎样去觉察我们的情况,然后去学习。比如说,我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我该怎么样去突破,这个突破有时候是自己就可以突破,有一部分是要去找心理辅导,有的突破我们没有办法完成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和我们上帝祷告,祷告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那个爱的力量就来了。当我有爱的力量的时候,突破就很容易了。.
yingyinc 2013-8-22 09:13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十三):家庭沟通的几种类型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gi.html[/url]
每个家庭有不同的互动跟沟通方式,这会影响一个孩子长大以后,他所建立的家庭的沟通形态,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沟通形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它们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讨好型。比如我(丽芬)在家排行老幺,通常都是他们什么事情决定好了,通知我一声,我跟着去做就行了。这种就属于讨好型,别人说的都是对的,别人说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即使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也会怪罪在自己身上,通常会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这种类型的人比较没有自我,喜欢依附别人的意见,背地里其实是害怕冲突,因为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所以就是好好先生,别人说什么都好。
第二种,责备型。这种类型的人大部分时间跟别人是敌对的,不管别人说什么,总是跟别人唱反调,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这跟家庭排行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大部分是复制了父母的沟通形态,复制了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表达方式。比如有一次我带小朋友的营会,有一个小朋友在队里就像刺猬一样,别人一碰他,他立刻就说,你干嘛碰我,很痛知不知道。我们就想他的反应怎么那么过激呢?后来他妈妈来接他,一切都真相大白了。他见到他妈妈之后很高兴,就跑过去抱着他妈妈,他妈妈就直接说,你干嘛抱我那么紧,痛死了。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沟通方式,所以我们要常常省察,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沟通形态跟家人的互动方式的话,我们的孩子也很容易延伸使用我们的情况,去跟别人互动或者跟他所建立的家庭成员互动。
第三种,逃避型。逃避型的人不大敢跟别人表达他们的情感,这种类型的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脑型,这种类型的人是没有感情的,他们很会分析问题,但是他不会跟你讲他的感觉怎样。比如你说下雨了,他可能说,那就撑伞呗,顶多淋个雨。他把下雨的后果分析出来,很少提自己非常不喜欢下雨,下雨湿哒哒的感觉。一种是打岔型,无论你讲什么,他都绕到其他的地方讲其他的事情,这是无力感,用打岔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跟不安。
第四种,一致型。如果家人跟家人之间用一致型的沟通方式,情感的交流跟互动就会非常深入。一致型包括思维、表达和心情都是一样的,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思维跟情感,同时也知道怎样表达出来。但是大部分家人跟家人之间不一定谈得这么深入,因为一致型的沟通方式有时候是需要冒险的。不管是女性朋友还是自己,比如剪了头发回家,最后一个发现的总是老公,如果你问他今天剪的怎么样,如果讲出真实想法,有时候是会引起争执的。倒不是说不能讲真话,圣经说,一句话说得得宜,就像金苹果落在银网子里。意思就是看你怎么说,但是我们从小并没有学习怎么说,就是我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所以很多人在讲话的过程中受到伤害、批评或是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以后,就把真正的自己隐藏起来了。家庭是一个讲爱的地方,最不需要的就是面子,家人间要坦诚地交流跟沟通。.
yingyinc 2013-8-22 09:13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十四):恰当地调整我们的沟通类型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e6.html[/url]
对我们来讲,知道和了解原生家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然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从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中出来,我们也无法面对将来我们自己要去运营的家庭的模式。所以回到原生家庭这个系列里面去看看自己,去审视、去评估,然后去面对、去解决,这是我们很重要的步骤。
影响家人之间关系的很重要的层面是我们的言语,如果言语使用的不好,沟通的方式不对,就会造成很多伤害和不必要的误解。之前我们提到沟通有五种类型:第一个就是用比较讨好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叫讨好型。总是附和别人的意见,别人的意见都是对的,隐藏自己心中真正的感受和想法。第二个类型刚好相反,叫责备型。用责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让别人知道我很厉害,不让别人知道我的错。在原生家庭里面常常有很多夫妻,恰巧一个是讨好型,一个是责备型。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互动中,讨好型是很委屈的,他委曲求全,在那个过程当中有很多沮丧,很多挫折,很多负面。其实不一定是他做错,怎么要他去承担呢?但是他就是把这些承担下来了。对于责备型的人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情绪充满了愤怒,所以他一直去责备别人。有可能在他以前的原生家庭里面是一直被责备的,所以他被责备习惯以后有一个防卫,要先去责备别人,才不会被责备,这些都让他不快乐,其实责备型的人是不快乐的。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的沟通中学会了责备或是讨好,但是并不知道,等到他们在找他们的伴的时候,常常很容易找这个对称型的。
第三种类型是逃避型的,它分为两种,一种是电脑型,没有情感,是分析的,因为分析事情是不会有错的。另外一种是打岔型,把焦点转移到别的地方,不要总是对着自己就好。第四种就是一致型,可以把自己心里所思所想的表达出来,表达出来后也能接纳对方的感受,还可以帮助对方了解我的感受和想法,所以它是一种比较深入互动的形态。
这几种类型是会转换的,但基本上都有一个主要的类型。哪一个类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去觉察,觉察过程中了解自己是哪个类型的。第一要先了解自己是哪一种沟通的类型,第二要问自己,我用这个类型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为什么想这么做。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内心的想法和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来说最难的是怎样去调整我们表达的方式,当我们发现了我有这样的情况时,怎样去改变我们的态度。一般来讲情绪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初始的情绪,就是我们最原始的情绪。第二个就是次要的情绪,我们常常会用愤怒,发脾气的方式呈现,对方只会看到我们发脾气,但是并不了解发脾气背后我们真正的感觉和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第三个步骤。了解原因之后,要再来了解自己的一些情绪点,因为一致型的沟通是表达情感和事情的。当你没有去分享内心的感受时,对方是没有办法站在你的立场去想的,而且很快防卫性就出来了,这是需要时间练习的。
上帝给了我们警醒的心和警醒的灵,提醒我们,让我们知道这样不对,我们可以靠着主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它改变过来。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家人的关系有爱,能够沟通和交流,而不是只有论断事情的好坏和对错,所以学习怎么样去处理是很重要的。.
yingyinc 2013-8-22 09:13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十五):多听少说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j8.html[/url]
家,是温暖的地方,是可以供人避风挡雨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最爱的亲人。当然家也是一个谈情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因为这样它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在家庭关系遇到张力的时候可以去思考一个转折点。就是当我们在家庭成员发生争辩的时候,多想一想我们怎样去用感情、亲情维系这个家庭气氛关系,而不是用争辩、辨理的方式去维系。
原生家庭里的沟通是蛮重要的,但是如何去沟通呢?它的一些沟通技巧、方式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可行性还是蛮困难的,因为我们在家庭并没有学习怎样正确的沟通,只是平常的讲话而已,然而沟通其实是有几个不同的层面的:其一最浅的就是肤浅的不咸不淡的问候语;其二就是报告别人,报告一些别人的事;其三就是自我的想法跟判断,说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其四就是情感的交流,内心的想法;最后一点就是完全的真实的绝对坦诚的沟通。
当然,不同层面的沟通所起到的效果也显而易见,若想做到最深层次的也就是绝对完全真实坦诚的沟通,哪怕是夫妻之间也很难做到。而这个层次的沟通需要彼此真诚相待,而且需要好的沟通方法与技巧,但沟通是一种互动,是彼此之间的一个交流。就好比甲跟乙沟通,甲在讲话的时候其实带有他原生家庭的背景,包括他的社会经验、教育程度等,在表达的时候用他的方式,但是乙在听的时候也带有他的原生家庭的情况等,所以当甲给乙述说完之后,乙所接收的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十,而乙再传达的时候可能只剩下百分之二十五了。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鸡同鸭讲,就是说一个人讲给另外一个人听,没明白但却也没去澄清,只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回答。所以经常看到夫妻吵架争执,通常都是在讨论一些事情但是到最后吵架的事情却往往都不是原来沟通的事情了。
原生家庭里面夫妻间的沟通若没有建立起来的话,孩子就会从父母的沟通里学习到一些负向的不健康的沟通方式,就似之前说的一些讨好型、责备型或打岔型等,他们学了后到学校或社会中他们所建立的人际关系也都是不健康跟负向的,甚至影响到他们日后自己所建立的家庭。当然我们也希望跟家人的沟通能够很顺畅,但是很多时候却做不到,这其实还是沟通方式的不健全。
在青少年父母做亲子沟通的时候,通常他们都会讲孩子在十二岁之前是完全听话,但是过了十二岁之后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其实这就是他们在十二岁之后他们的身心理变化、第二性格的出现,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觉得与父母的沟通互动方式让他觉得很不舒服,所以很多话不同父母讲而去和同学讲。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代沟,其实也是一种沟通障碍,而它会导致做父母的不晓得孩子在外面的状况。圣经雅各书一章19节说,你们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这里也就是说在我们沟通的时候第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做一个好的听众,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说的要比听的多,所以就会导致孩子学会闭口,等到他们真正有需要的时候就不想跟你讲了。
作为一个听众在对方情绪比较不好的情况下不要发表自己的任何意见,就比如说孩子讲,今天是我最不好的一天。你可以问他说:“你可以告诉妈妈(爸爸)发生什么事情。”而尽量不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比较像一个责备的语气。你可以问他说怎么说今天是一个不好的一天呢?那他就会说那个孩子打扰到他了。你就重复他的话,因为我们是要帮助孩子处理他的情绪,就是说帮助一个人处理他的情绪能够回到理性,如果孩子情绪化中,那么他是不理性的,而对于任何人的说教都是听不进去的,但是如果有人听我们讲,做一个好的听众就是帮对方处理他的情绪,当然你不用给他任何建议,在他讲的过程中他的情绪会得到梳理。所以孩子在讲的时候,站在他的角度看到的是他的真实,但不一定是我们的真实,所以你可以顺着他的话将他与小朋友之间的美好时光放到最后面告诉他。
其实人都要有一个独处的时间,就是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自己内心的冲突跟情绪,那亲近神就是一个很好的独处时间,在你亲近神的时候很多负面的情绪、混乱的思绪都被上帝所更新,而后回到生活中就能够用比较理性的思考、清醒的头脑去看待问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去练习,就是在生活中去实践多去听对方讲就是不打岔不干预不给意见的去聆听。但是这相对来说是比较难做到的,因为人都比较喜欢说而不是听,所以我们不妨从自己开始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只是单一的去聆听他们的想法,那么你会发现下次对方或我们的孩子也会愿意听我们讲,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yingyinc 2013-8-22 09:14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十六):慢慢说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gj.html[/url]
亲情功课中最难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最近在讨论的家人与家人之间的沟通,这期节目我们继续来探讨原生家庭系列。沟通实在是太重要了,不但需要我们把耳朵借给别人听,而且表达和回应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我们上一次讲到“听”,其实听是很不容易的。能够把别人的一句话听完已经很不容易,另外一部分是要把别人讲的话听明白,那又是不容易。我们一般在听的过程当中脑筋是一直在动,我怎么去回答。所以我们跟家人沟通,是希望我说给你听重于你要讲给我听。从我们自己的层面去想的话,我给你讲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好好听着就好,不要给我任何意见。所以等到孩子长大他们就不愿意去跟父母聊天和沟通,因为他们只能够听,不能够去表达,他们表达的时候常常会被责备,常常会被训斥,或者不一定得到正面的,得到他们心里想要的,所以现在很多青少年的问题出来就是他们不能和父母好好的沟通。
听有几个原则:第一个就是不说话,就是专心的听,不要去想我要回答什么;第二个很重要,就是听的过程当中你一定要有一些肢体语言,或者你要让对方知道你是在听,你是有兴趣听下去的。你要在你能够确信听他讲的时候再听,你如果没有办法专心的听,你可以很诚实地告诉他;第三个就是他说的话你可以重复,重复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知道你听到的是不是他讲的,如果你听到的不是他讲的,他就会纠正。最后一部分其实是有些深奥的,就是对方在讲的时候是有一些情绪的,你把他的话重复之后也可以把他情感的部分点出来。他可能没有说出内心的话,但是你把它说出来,他会觉得说有一个人,有一个家人,这么了解他,而且愿意听他讲。听众朋友们愿意去尝试的时候,当你们的家人在外面遇到挫折和事情,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会是家人,他就知道家人永远为他点一盏灯等着他,愿意听他说,愿意听他分享,这就是家人沟通的一个奥秘。
上次我们说的是“听”,那这次我们来谈“说”。我们有提到“要快快地听,要慢慢地说,要慢慢地动怒。”慢慢说有一个好处,提醒你自己慢,在讲的时候就可以问自己我现在在做什么。他们在讲的时候我们的脑筋就动得很快,我们会想他激怒我,他对我不礼貌,然后我们就开始有论断,这时候如果我们没有省察自己我们在生气什么的时候,很容易误会对方。如果对方真的让你生气,你可以用几个方式,第一个方式就是:你做了什么事情,发生什么事情了,让我觉得生气或者是让我觉得难过,因为……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比较把焦点放在什么事情,我的情绪是什么,对我的影响是什么。那对方就比较不会听到指责和论断,这个就会是重点。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对自己做一个分析,我听到了什么信息,在表达和重复的时候是在确认我听到的和你讲的是否是一样的,如果不对的时候,对方肯定会纠正,但如果对的话对方就会继续讲,而且他会讲的更多更深入。那我们就可以了解我们的家人更多更深入,另外我们也可以帮助我们的家人了解我们更多更深入。在听的时候我们也要不断调整我们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就会把重心放在不是我要怎么回答,而是他在讲话的时候他在讲什么,我听到什么。当我们太急于下定论下判断的时候,马上就想要给出对方一个建议,但那个建议不见得是他所需要的。
另外一个部分是,对方在讲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感觉到什么,对我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就会把重心放在彼此的交流,我们不是把重心放在我要说教我要责备,或是我要回答什么,所以这个是需要经过练习,可能不太容易,但在那个过程当中我们就互相交流了,而在交流当中要听,要认同对方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跟别人交流和沟通的时候是需要专心的,你可以先听,听了之后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内心的感受,即使在讲一个负面的事实,我们都可以做一个正面的表达。我们有时候讲话会模凌两可,有时候好像我们真的很需要这个,但是我们又说别的事情,在那个过程当中其实没有办法真的说到有需要的重点。通常我们在沟通的时候都是很急于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忽略了对方的情绪和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是什么。
当我们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样去表达我们现在的处境,轮到我们说的时候,我们说的不对了,或者说不出来了,不会说的那么有条理,或者很清晰的概况,这个时候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很重要,就是要暂停。当你发现心思很乱没有办法沟通的时候,先喊停,停不是说对方赢你输,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可以让你先安静下来,冷静下来,然后再去讨论。另外一个就是,不要用沉默来作为打败对方的手段。我们弟兄很多的时候在表达上不及女性,常常就会不说话,安静了,对方就会更生气,但其实是可以跟对方解释的。沉默有时候会让另一个人更急躁,家人关系在沟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伤害,所以其实是可以解释的,或是有时候需要学习用什么样的方法,因为我们常常话说出去之后才发现我说错了,所以要自我觉察,帮助自己安静,都是一些方法。其它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不翻旧账,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夫妻吵架就是一直翻旧账,翻到最后把祖先先代的事情都翻出来了,结果就越来越生气。其实是要针对这件事情,具体而清楚地去沟通。
夫妻关系是一个很亲密的关系,家人关系也是一个享受爱的地方,我们要把过去的事情能够很好的处理,圣经上有一句话:不可含怒到日落。处理事情告一段落,就是和好,最后一定要做一个和好的动作,就是说有错的人就认错,没有做错的人是可以学习饶恕的,因为家人是不需要讲求面子,但是需要清楚和具体的沟通,最后可以做一些动作,比如说拥抱。而这个就是学习耶稣饶恕我们的那个精神,因为耶稣用他的宝血替代了我们的罪,让我们可以跟上帝和好,他都已经做了这么大的牺牲,我们家人之间其实能够去原谅对方,虽然是一个很大的让步,但是也是一个很大的开始,能够帮助家人关系是一个有滋润,有润滑,有爱的地方。我们自己要改变去学习饶恕,去学习原谅,去学习沟通,都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情,都是要从自己开始的。问题是改变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我们还想要去改变别人。我们自己都做的还不够完全的时候,我们怎么去改变和影响别人呢?今天我们学习到的重点,就是在家人的沟通当中,先从我们自己做起,聆听和讲话。.
yingyinc 2013-8-22 09:14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十七):理清我们的心理界限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jn.html[/url]
在我(丽芬)做讲座的时候,常发现有一些孩子有心理的问题或状况,这些是跟父母有关的。我们今天谈到的界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以及心理界限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他跟自己、父母、朋友的交往中就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界限的定义是在极限范围或者边缘的状况,比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地标,人跟人的界限,人跟环境的界限等,这些都是一般的定义,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比较抽象的心理概念。你可能会问,我们上班的时候在做自己的事情,生活的时候还要加班,或者我跟你是朋友,你家里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去帮助你,但是最后没有帮上忙反而帮了倒忙等等诸如此类,很多界限都不清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混乱,如果连这种最基本的状况都没有搞清楚,我们能够谈心理层面的抽象的概念吗?
这些其实是因为我们从小没有将家人之间的界限培养出来,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所以我们在社会中与他人接触的时候,跟别人的界限或者思维方式是混淆的。我来到西方社会以后发现,西方人很重视个体,工作就是工作,下班就是下班,而我们华人则比较纠葛不清。让我们华人学界限非常难,这一课也是非常难懂的,也很难实践出来,但是却是我们必须知道的。
什么是心理界限呢?这个界限从妈妈怀宝宝的第一天就有了,妈妈与孩子之间靠着脐带连接,孩子与妈妈之间是共生的,孩子靠着脐带从妈妈肚子里汲取营养,小baby能体会到妈妈的心情好坏。宝宝从怀孕到出生一年都属于同生期,宝宝刚生出来一年是不会自己生存的,依附主要照顾者或者父母供应他们足够的食物和心灵需要,如果照顾者能够给他们足够的爱和食物,他们比较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所以第一年很重要。
自我分化是从一年以后开始的,因为一岁的孩子开始去思考,我如果做什么,结果会怎样,也就是因果关系。比如,我的小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玩插座,有一次看电视,有一只猴子爬上电线杆,不小心触电了,就倒地了。刚好这个影片被我孩子看到,我就给他做机会教育,他就知道碰插座之后会有怎样的后果,这个就是因果关系。
孩子自身的身体也在成长,当他发现不需要依靠大人,可以靠走的时候,他的自我分化就开始了。父母要给孩子空间让他去分化和成长,而不是限制。比如有些父母很担心孩子,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孩子稍微一倾斜就赶紧说,小心小心,别跌倒了。这样也会让孩子焦虑。分化完成是青少年期的孩子,跟朋友相处的时候,不会因为没有跟家人相处而产生罪恶感,跟家人相处时,不会觉得没有办法跟朋友在一起,这是健康的心理界限。
在国外,我们常常发现,在公共场所,华人的父母常常不希望小孩去碰、摸,但是洋人的小孩却是满地爬,为什么我们常常将小孩保护的小心翼翼呢?这跟我们的文化背景有关。我们从小被这样教育,然后又拿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洋人比较讲究个人人权,华人则讲究和谐、集体生活,就是我们不要去打扰别人。有时候即使我们到了国外,也是用原来的思考方式教育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鼓励父母回到自己的觉察里面,要在依附期给孩子建立清楚的界限。
我们受到文化和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的界限也容易不清楚,从现在开始,我们知道有这样的一个界限存在,要知道哪些界限是可以尝试改变的,要理清界限。.
cooldogMM 2013-8-22 10:06
很好的内容,收藏了。.
牛牛他妈 2013-8-23 11:37
在公共场所,华人的父母常常不希望小孩去碰、摸,但是洋人的小孩却是满地爬,为什么我们常常将小孩保护的小心翼翼呢?这跟我们的文化背景有关。我们从小被这样教育,然后又拿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洋人比较讲究个人人权,华人则讲究和谐、集体生活,就是我们不要去打扰别人。有时候即使我们到了国外,也是用原来的思考方式教育我们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人不喜欢打搅别人?我觉得华人是最喜欢打搅别人的族群了,人为的制造的那个噪音,真是忍无可忍。.
不亦悦乎 2013-8-23 13:05
回复 19楼牛牛他妈 的帖子
是的,如果观察过中外(主要是指西方国家)人士参加的聚会,会明显地看到这个分别。外国孩子在公共场所一般比较安静,父母也会约束,要碰什么东西的时候,通常会问一下:“May I。。”,中国孩子常常成群乱跑,大声吵闹,父母一般都自顾自热烈聊天,很少阻止。.
yingyinc 2013-8-24 20:44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十八):让心理界限变分明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15ee0102e7h2.html[/url]
当我们知道有一个好办法、好途径能够帮我们重新展开人生新的旅程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点点冲动,想要按照这个新的、好的东西去调整,不要让我们再过得好像糊里糊涂、不清不楚。认识上帝真得非常好,认识他之后我就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看清自己。有时候我们糊里糊涂并不是因为我们糊里糊涂,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或者我们并不晓得原来人生的阶段或者界限、家庭的规条、内在的誓言会影响我们这么多。当我们心里的杂质越少的时候,上帝的恩典和上帝的爱越能进到我们的内心深处。如果一个杯子里面都是沙,上帝干净的水是进不来的,除非我们先把杯子里的沙子倒掉、倒空,上帝干净圣洁的水才可以进来。
这一集我们继续来讲“心理界限”,许多人心理界限不清楚的时候,对爱的接收是扭曲的。我们要有一颗愿意的心,把我们所经历的、所承载的很多沙子或者杂质倒掉。先把它们清理干净,然后允许好的东西进到我们的生命里来,重新注入、注满,这样才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我们信仰的历程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即使是我们信了上帝,信了耶稣,那又怎样?如果我不去处理以前生命当中旧的、原来的“我”当中的很多杂质的时候,上帝的新的爱就不能够进来,我还是不能够改变,成为一个有新的生命的人。我们会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偏行己路”,靠着自己的方法去走,我们就没有办法敏感地注意到上帝怎样带领我们走我们的道路。
这集我们就要谈到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界限,什么是不健康的心理界限。上集我们提到心理界限是一条隐形的线,它是感情线和关系线。心理界限跟感觉和关系是有关系的,在家庭里面一般有三种类型的心理界限:第一个叫僵化的界限,就是一个分割的家庭,各样的家庭成员住在一起,但是彼此像室友,吃饭的时候在一起,但是不大有交流,彼此之间只是交代事情,各自过各自的生活。发生什么事情都没有一个正向的能力去处理和解决,负向的比较多。
第二个叫清楚的界限,清楚的界限指爸爸是爸爸,妈妈是妈妈,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各自有各自的活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他们有情感交流,彼此之间是很正向的。因为他们比较清楚地知道不要过度地介入,也不要完全不介入。第三个叫模糊的界限,指关系是纠缠不清的。有这样一个家庭,如果孩子跟别人发生了冲突,可能全家人都不分青红皂白,就全部去找对方算账,这就是一个模糊、不清楚的关系。他们介入彼此的关系和情感里面,但是过头了。
不健康的界限是为别人负责,或者别人为我负责。有些人的界限是不清楚的,因为他们不允许拥有自己的感觉,这个就是常常被越界。有些人不允许有自己的感觉,或者不允许拥有自己的思想或行为,因此他们不拥有自我,父母说什么他就要去听、去做。有些父母并不知道他已经越界了,对孩子来讲他就是被越界。被越界的一般没有办法建立真正的责任感,在第一年他们是相连和依附的阶段,他们在相连和分离上会一再地产生冲突,外出的时候他们会担忧,父母如果生气怎么办,太晚回去怎么办。在家里则是担心朋友生气怎么办,跟他们不好好相处怎么办,他常常在担心,因为他不能拥有自己的感觉,他是以别人的感觉为感觉的。
被别人越界的人常常会想我需要去为别人负责,我需要去做很多的事情,所以当别人感觉快乐的时候他才会觉得快乐,别人觉得生气的时候他就会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事了,会经常有恐慌感。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拥有自我,他没有办法去想今天下雨,下雨对我的感觉是什么,他会去想今天下雨父母的感觉是什么。看到这样,有些父母会很快乐,说孩子都听我的,孩子就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这一类型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反而有很多问题,他们失去了自我,活在别人的影响之下。
越界的就是别人要为我负责。有一些人在感觉、思想、行为上的限制太少,他们以为自己是唯一重要的人,觉得别人要为我负责,从而常常侵犯别人的界限。他觉得他做错事都是别人的错,他去介入别人,然后告诉别人该怎么去做,别人不那样做的时候他就会很生气,越界之后他就会觉得他很重要,别人都要配合他。这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成为霸王型的人格,在人际相处中他要以自己为中心,他要做什么就要做什么,当别人做的不符合他的意思,他就会觉得那是别人的错。他很少去感觉这件事情处理的不是很妥当,别人告诉他有哪些地方是什么样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去反省,所以他就觉得都是别人的错,别人要替我负责。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人格异常”,人格异常的人很容易是一个越界的人,因为他不懂得怎样跟人相处,所以他的心里常常会扭曲别人的想法,他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别人的错,别人对不起我,他从小就习惯在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环境中。
每一个界限,不管你是大人还是小孩,不管你是父母还是子女,只要是界限超越、跨越,就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止是对自己身心灵的影响,也会影响家人的关系,也会影响人际的关系。
另外一种是健康界限,就是向我自己负责,我也向别人负责,我们在家庭的关系过程当中,在小时候成长中,那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并没有足够,需要并没有完全被满足,这个需要父母去建立。很重要的就是要去觉察,觉察之后自己要帮助自己去理清,去接受一些辅导。有时候我们还会有一些生命中的弱处需要处理,需要疗伤,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有一个健康的界限,我们可以跟孩子建立一个比较健康的界限。这几期的分享都是怎样帮助孩子去独立,怎样去分离的过程,让他们享受到,他们有任何的困难,有任何的挫折,还是可以回到父母这边,然后我们就用沟通的方式,医治型的沟通方式,我们给他正向的鼓励跟安慰,甚至是给他爱的力量,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建立一个健康的界限。
健康的界限和不健康的界限怎样去划分呢?如果是越界,要用纠正、保护,或者是拯救、超重,或者是承担他的感受。如果不愿意去聆听,他会去介入别人的界限,或是被介入界限,就是不健康的界限。但是健康的界限会用同理心、鼓励、分享和真诚的方式,最重要他会用耳朵去听,他也会觉察。这个就是越界或者健康的界限,他们是不同的。越界的人或者是被越界的人通常会感觉很疲累,很焦虑,心情比较负向,因为他是要去替别人负责,或者是要别人为我负责,他们会为结果担忧。健康的界限会觉得比较放松,没有压力。
孩子在青少年阶段,需要跟你讨论、分享,分享之后你要鼓励他去试,去试的过程中是没有压力,很放松的状态。因为不是讨论之后这件事情就变成你的,如果你帮着他去处理,就是越界了。让我们做父母的好好去思想,在孩子什么样的年龄之下,他应该对自己负怎么样的责任,这个也是我们时常要学习的地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