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转:哈佛爸爸深度谈 --主题绝对不是如何帮助您的孩子进哈佛

Aron妈妈 2013-7-29 02:23

转:哈佛爸爸深度谈 --主题绝对不是如何帮助您的孩子进哈佛

五月,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某知名升学机构的教育讲座,特邀的妈妈一上台就把大写“哈佛”的T恤衫铺在讲桌前,然后侃侃而谈,全是她的孩子如何在这个机构的帮助下打败其他成绩更好,得过大奖的同学,成功进入哈佛的经验,只字未提她的孩子喜欢什么,去哈佛想学什么,好象教育的目的就是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听得我窒息,和在场近三分之一的家长一起,没结束就逃之夭夭了。


这和五月十二日观看《硅谷回音》组织的“哈佛爸爸 Edward康一席谈”后如浴春风的清爽简直是天壤之别, 所以重温讲座录像,在这里把笔记和大家分享。


1. “小草”和“大树”都可以快乐地成长


康先生用不同实例和在座的家长分享,每个孩子天生资质不同,但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爱好,做家长的需要多细心观察发现,因材施教。有的孩子是小草的种子,无论父母如何拔苗都长不成“大树”;有的孩子是大树的种子,再恶劣的环境也有树的枝干。父母能改变孩子的很有限,顺其自然,“小草”和“大树”都有自己的快乐。


这个观点虽然在我《有机的孩子》一文中多次重复,但在康先生的育子经验中却格外突出。他的长子,Rong,天生智力超常,看东西过目不忘,7年级时去考SAT已经超越了大多12年级的学生,高中时还荣获总统奖和Westinghouse科学奖等,顺利被哈佛录取,之后又到斯坦福进修MBA,是时代儿童杂志(Time for Kids)的最早创始人之一,后来又凭超人的创意,交流和组织能力成为比尔盖茨的Communication Manager,他幽默又深刻的退休短片就是Rong一手策划的。


康先生的次子Pei天生只有一个心室一个心房,当年出生时医生曾诚实地解释类似的婴儿大多活不过两岁。Pei不光身体健康受限制,经常心绞痛,而且有严重学习障碍,简单的数学概念无论怎样反复讲解都有困难理解,还不喜欢和生人打交道。Pei在小学时妈妈每晚帮他花很多时间把作业修改整齐,但和他在课堂上的作业程度大相迳庭。康先生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坚持家庭作业能做多少算多少,学会一点总比妈妈帮着写完但一点也不理解有意义。康先生读遍Pei的每一本课本,陪他一起学习,才勉强高中毕业。康先生发现Pei热爱写作,虽然文法等常出错误但想象力丰富,就鼓励他多写作。36年过去了,Pei已经在亚马逊上出版了9本书,每天笔耕不倦,乐在其中,找到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url]http://peikangnovels.com/[/url])康先生一再感谢养育Pei的过程教会他很多,相信如果象Pei这样先天发育不全的孩子都能生活得这样快乐,那其他的孩子如果不快乐不成功,肯定都是后天造成的。


这种育儿的坦然心态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在“望子成龙”的文化里,我看到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的遗憾。学校心理学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很多有学习障碍,自闭症等的孩子,同事普遍反映亚裔父母更难接受孩子的评估结果,这和我们文化中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续,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不无关系。如果我们可以象康先生总结的那样,“孩子一生就和父母相处十几年,好好珍惜”,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做为人父母的成绩,才能更坦然地面对成长中的起伏,更看到孩子的特点。如果是“铁”就按“铁”来打造,可能成为最优质的“铁”; 为什么非要变成“钢”呢?,


2. 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和成就, 要从他/她们的兴趣和欲望着手


康先生强调尊重孩子的欲望,培养他/她们生活中的自主感,将来选择做自己有热情的职业,才是幸福的源泉。花很大心力去教,不如用心去观察,帮孩子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热情和目标,而不是去实现父母的愿望。康先生身边的亲戚朋友中有不少虽然名校毕业,但喜欢做中学或社区大学老师,乐在其中,家长没有必要逼着他/她们去追求自己完全没有欲望去得到的职业或生活方式。康先生分享他的同学,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的杨德昌导演,当初被父母要求去念理工科,拿到UCLA硕士后把学位寄回家,告诉父母他们要求的自己完成了,然后开始投入到自己钟爱的戏剧学习中。


杨导演有幸坚持,找到自己的热爱;还有多少孩子郁郁不乐地走着父母设计的生活道路啊。三月底在硅谷回音周年讲座后一位母亲气愤地告诉我她十年级的儿子居然为了游泳队的活动拒绝参加“科学杯”的训练,岂不是捡了芝麻掉了西瓜。我问她孩子喜欢什么,她回答“就是游泳,为了游泳可以不顾一切”。我说也许他将来就是一位优秀的游泳教练。妈妈看我的眼神好象我是外星人,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是那样的结局,我会非常失望!”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能理解这位母亲想让孩子找到更传统的职业的想法;但一时的失望,总比孩子一生的遗憾好过吧。上周参加多米校友聚会,我和一对MIT姐妹谈到去年一位高中毕业生从小热爱钢琴,不但弹得好还自己作曲,非常向往去大学深造音乐专业,但父母执意要求他申请医学院。妹妹立刻强烈支持,理由是能成功做到专业音乐家的屈指可数,但能成功做大夫的机率大得多,此父母眼光长远,爱心可嘉。姐姐则若有所思,遗憾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她接着分享,其实她在中学钟爱文学,一心想当作家,但父母强迫她学理工,认为家里讲汉语的孩子用英文写作不可能和英文是母语的人比。十几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工作薪水很高,但只是生活的工具,没有热情。姐姐说一定会给自己两个孩子探索的空间,不再留下一生的遗憾。另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母亲也分享,身边有好几位斯坦福等名校医学院毕业的大夫,上班愁眉苦脸,一问都是父母逼着学医的,看似光鲜的工作成了折磨,这种痛苦和遗憾处理不好会引发许多生理和心理的病变,得不偿失。与此相反,我周围有多位高中老师放弃原来私企的高薪,中年转行做老师,觉得生命更有价值,乐在其中。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工作和度假一样快乐,精神和身体都会更健康。


康先生特别指出, 现代社会重视的是那些交流表达能力强的人才,而不是我们华裔传统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康先生和他的同学大多都是理工出身,他的观察是学理工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写作和表达能力不好,导致事业在35岁左右就到顶了,还有“怀才不遇”的郁闷,因为他们当年在学校可是顶尖的学生,现实离期待中事业的辉煌差太远了,不能接受自己。


Rong当年去哈佛时犹豫专业的取舍,高中时他就受著名的Merck公司青睐,曾以基因研究夺得过Westinghouse科学奖,选生化前途无量;但康先生支持他选择中文。在校期间有大量时间办杂志,锻炼自己的交流和写作能力,这些都为他将来在时代杂志社和微软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康先生一再强调,千万不能小看文科。


当在座家长问康先生对“虎妈”的看法时,他坦白地说那是很“愚蠢”的教育方式。背离孩子的兴趣去培养的反面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康太太自小显示音乐天分,但成长的过程中被“逼”着学钢琴,导致成人后“恨”钢琴,几十年从不碰家里的钢琴。康先生辅导的年轻一代中还有好几例被逼出精神疾病的。


3. 教育要“以长取胜”而不是“以短取败”


康先生观察到欧裔的孩子也许很多科目都平平,但有一项突出,那他/她的父母就会强调那个强项,全力培养,孩子则自信满满。但亚裔的传统教育方式常常背道而驰,象他的侄女,能歌善舞,写作画画都很优秀,就是数学不好;那父母就把她课后80%以上的精力花在补习数学上,结果是孩子不但数学依旧平平,还对学习失去信心。


我在高中工作时每年都有优秀的学生因一门功课低于A,丧失角逐Valedictorian的资格而沮丧,甚至发生过激情绪反应。包括我自己读高中时也不理解为什么偏科,数学花再多的时间考试也就是80几分,高考时还因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考得比平时更差,本科只去了二类大学。(后来才发现因祸得福,造就了现在的自己,那是另一个话题了。)工作十几年后才清楚地认识到,按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能轻松地门门全A的学生是极少见的,偏科其实正常。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花最多的时间在自己最薄弱的课程上试图提高到A是本末倒置,不如把同样的精力放在自己最喜欢的科目上做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或最有兴趣的活动上做最有创意的领导,体现自己独特的价值。小学到高中的13年是人生中唯一一个要求什么都学的阶段,大学到成人,我们只需要一门精进并热爱就可以了。没人会追问IT专家高中时历史课成绩多少,更没人感兴趣考古专家为什么物理会挂课。(《名校情节》一篇里有更多探讨。)


著名的伊利诺依洲"状元"研究从1981年开始跟踪调查81位各高中的Valedictorian14年,其中46位女生,35位男生,发现他们上学时成绩傲人但成人后在工作岗位并无突出成就。大部分从事传统职业,如会计,医生,律师,工程师,护士和老师。一位成为诗人,另一位是社会活动家(social justice activist)。四位没有完成大学,还有五位女生是全职妈妈(其中两位有硕士学位,两位有博士学位)。研究者14年中收集了11,000多页的采访记录, 结论是: 头名状元天资聪明,循规蹈距,勤奋好学,上课如鱼得水但缺乏创意,不是改变世界的领袖, 原因就在于没有发现并投入到自己最有热情的一行 “they've never been devoted to a single area in which they put all their passion”(Lives of Promise: What Becomes of High School Valedictorians?)。


再次感谢硅谷回音组织这么优秀的讲座,感谢康先生深刻的分享,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提醒亚裔父母,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而不是去实现我们的愿望。哈佛等名校虽好,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更不是教育的终点。找到适合孩子个性和长处的专业和学校,帮他/她们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做自己热爱的职业,才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espcandy 2013-7-29 09:25

谢谢楼主的分享,学习了.

pp_dream 2013-7-29 09:55

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很重要,这谁都明白,想要职业生涯走得长久,必须选择自己热爱的有持久热情的职业。
但是,如果我孩子选择将来无法吃饱饭的专业(比如艺术专业),即使她喜欢,我也要坚决阻止的,没办法,因为现实太过残酷,选择错误的职业,再有热情,也吃不饱饭。

对于我女儿这样资质普通的孩子,我心里明白我期望她走哪条路,资质普通的人,无法与天生聪慧的人相比,必须面对现实。.

zhanggogo 2013-7-29 10:19

回复 1楼Aron妈妈 的帖子

感谢分享.

散光兔 2013-7-29 10:39

回复 3楼pp_dream 的帖子

小姑娘还好啦,年少有老爸老妈,成年有老公的依靠,不用为那几斗米操心,多少还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pp_dream 2013-7-29 10:44

回复 5楼散光兔 的帖子

女孩子更要独立,断不能依赖于任何人,否则。。。.

Tiger2005 2013-7-29 10:50

回复 3楼pp_dream 的帖子

同意,每一个人生的自由都是相对的。.

大小双的妈妈 2013-7-29 10:54

*** 该贴被屏蔽 ***

siyu妈 2013-7-29 11:29

回复 3楼pp_dream 的帖子

我以为小PP有身份,在美国靠勤劳,不论学什么专业,获得中产阶级的生活应该没问题。这不是加拿大和美国比中国有优势的地方吗?我同学就说,我们女儿这代,怎么都能养活自己。不想我们那代,一定要读理工科。我也很困惑。.

meia 2013-7-29 16:53

i

[[i] 本帖最后由 meia 于 2013-12-18 08:12 编辑 [/i]].

胡豆妈 2013-7-29 20:06

“花很大心力去教,不如用心去观察,帮孩子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热情和目标,而不是去实现父母的愿望。”

这个是中心思想。

有位前辈曾经告诉我:观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技术。当时听了如醍醐灌顶。

我是比较了解自己家孩子的爱好和特长的,只是没有象文中提到的欧洲家庭那样着力去培养,还是有点按照自己的愿意去安排,也许应该试一试。.

pp_dream 2013-7-29 23:45

回复 9楼siyu妈 的帖子

这不还没身份嘛:Q
有身份和没身份在专业选择和择业上面临同样的问题,倒不一定是非学理工科,而是必须选择有饭碗的行业,而且是饭碗长久的行业。

在加拿大时pp的钢琴老师是位30岁出头的小伙,典型中产家庭出身,爸爸是大公司的department head,他从小喜欢音乐并选择音乐专业,得到父母支持。但在加拿大,如果音乐造诣不是出类拔萃,学音乐就是死路。我们离开加拿大之前,她的老师就一直在考教师执照,在加拿大一旦能当上教师,生活会很有保障。
在米国我这旮旯,学艺术失业的大有人在,在我世俗的眼里,艺术家==吃不饱饭。

有热情是必须的,可是只有热情但没饭吃,是残酷的。所以我太能理解文章里说的那个孩子希望学钢琴专业父母却让她学医的例子了。我跟pp同学早就说清了,弹钢琴是业余爱好,绝不能作为将来的职业。.

pp_dream 2013-7-30 00:08

回复 12楼pp_dream 的帖子

我认为孩子有两类,一类是天份高资质聪慧的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另一类是资质平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的。

对于第一类孩子,父母必须放手;而对于第二类孩子,父母必须引导。

我女儿是典型的第二类孩子,我始终认为我的责任在于引导她直到她明白她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其实,我觉得,passion不一定是自发的,而可以是外界诱发的。目前来看,这条路会很难很长。现在她12岁,我能做的就是普遍撒网让她尽可能多接触多听多看,同时,时不时给她灌输点我的想法和现实状态,然后push并观察调整继续push,我是比较典型的推妈:L 。对于我女儿的情况,不是我想不想推的问题,完全是不能不推的问题。.

小鱼儿 2013-7-30 06:54

回复 13楼pp_dream 的帖子

恕我直言,你这样是典型的用自己的局限性来限制孩子。父母是中产孩子就也必须成中产吗?谁知道30年后世界会如何?30年前找丈夫司机还最吃香呢,呵呵.

不二周助 2013-7-30 07:42

回复 12楼pp_dream 的帖子

在加拿大学音乐是死路?不能注重音乐教育吗?.

pp_dream 2013-7-30 08:37

回复 14楼小鱼儿 的帖子

是的,你说的很对。我自己也知道我存在的局限性。但是,生存第一,有局限性地引导孩子,才能让她将来能够更好地生存,我认为这是我的责任。.

pp_dream 2013-7-30 08:41

回复 15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人口太少,市场太小。
从大一点的文化角度文化市场看,加拿大被米国文化影响和挤压,没有太多自己的文化产业,连电视节目本土的品牌都不多,除了新闻。.

siyu妈 2013-7-30 09:20

回复 12楼pp_dream 的帖子

你的观点和siyu她爸接近,但她爸没耐心管太多细节,只管大方向。我是放任自由,尤其对小的,想学就学。不学拉到。.

pp_dream 2013-7-30 09:37

回复 18楼siyu妈 的帖子

我是一个人大方向和细节都操心:L pp爸甩手旁观。

siyu已经出色成人,你尽可以放下心:P.

jane1972_cn 2013-7-30 10:07

回复 13楼pp_dream 的帖子

同意你的观点。
自己的孩子自己清楚,我的孩子绝对也不是天才,只是普通孩子,虽然对运动非常有热情,在上海40度高温天气,还中午11点下楼打篮球,但是我知道他绝对成不了球星,不过他喜欢运动总比宅在家里打游戏好,所以还是鼓励他参与的,也许将来可以从事和运动相关的工作?.

Ageji_Mom 2013-7-31 11:49

[quote]原帖由 [i]pp_dream[/i] 于 2013-7-30 08:41 发表 [url=http://ww123.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9412280&ptid=4855235][img]http://ww123.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人口太少,市场太小。
从大一点的文化角度文化市场看,加拿大被米国文化影响和挤压,没有太多自己的文化产业,连电视节目本土的品牌都不多,除了新闻。 [/quote]


美国比加拿大人口多,市场大,对音乐、艺术很欣赏,但人才也多,这可能与教育体制有关系。美国的小学三年级学弦乐,四年级是管乐,然后各种乐队、合唱团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studio art绘画也是一直有,学生水平整体不错,高水平的不少(常有机会看到学生作品展示),高中又加有摄影、剧团,学校对这些大多有一定的学分要求(特别是音乐类的)。学校里教这些的老师水平也大多不错。我儿子去年参加的一个高中初级乐队,乐队老师是波士顿交响乐团过去的。另外,社会上还有各种形式、等级的学生乐团,暑假里形形色色的音乐夏令营也十分多。

可以说,音乐、艺术都群众化了,起点很高。要走这方面专业路线的,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不少决心投身音乐的小孩选择homeschool,以便有更多时间练琴。真学成了,会发现工作渠道没有那么多。我们这儿有一个纽约朱丽叶音乐学院的退休教授,他的儿子、儿媳在小提琴上很有造诣,时不时有各国邀请去表演。两人都是concert master水平,注定两人不可能在同一乐团、甚至同一地区找到工作,一人有乐团的固定工作便必然使另一人失业。

[[i] 本帖最后由 Ageji_Mom 于 2013-7-31 12:00 编辑 [/i]].

pp_dream 2013-7-31 12:01

回复 21楼Ageji_Mom 的帖子

加拿大的艺术学习普及率也不差的,但是科班出身的只去中小学和继续走专业路,是不同选择吧。我从我女儿钢琴老师那里能了解到一点学艺术的年轻人的出路,总体来说很不明朗。

转到米国这里继续学琴,找到一位教授居然是早年耶鲁毕业的,吓我一跳,有种遍地耶鲁+教授的感觉:lol  不过我女儿再怎么学都是业余水平,这个我有自知之明的。.

Ageji_Mom 2013-7-31 12:11

[quote]原帖由 [i]pp_dream[/i] 于 2013-7-29 23:45 发表 [url=http://ww123.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9412200&ptid=4855235][img]http://ww123.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这不还没身份嘛:Q
有身份和没身份在专业选择和择业上面临同样的问题,倒不一定是非学理工科,而是必须选择有饭碗的行业,而且是饭碗长久的行业。

在加拿大时pp的钢琴老师是位30岁出头的小伙,典型中产家庭出身, ... [/quote]

这是和身份没关系。我儿子的小提琴老师的一个学生,很帅气的一个美国小伙子,琴拉得很棒,硕士毕业,后来师从费城交响乐团的人,找工作也无比艰难。

搞技术专业的,大多没身份也能找到工作。

论及办身份还是理工相对容易。我们这儿一个经济专业的,办的中间被audit,结果没办成,只好离开美国。.

Ageji_Mom 2013-7-31 12:21

回复 22楼pp_dream 的帖子

呵呵,耶鲁的音乐挺强的,招生也偏好有音乐背景的学生。我们这疙瘩去耶鲁的几个都是选的double major,一个实用的专业+音乐。

我家的也不是这个料,最初的热情之后,便是愿意上课,但不愿练。最早也是弹钢琴,后来学校开始上小提琴课,他又要求加上私课。小提琴老师的课比较容易糊过去(儿子只是上课前练上十几、二十分钟),相比之下钢琴需要的时间多。儿子那时喜欢参加学校的乐队,就把钢琴放下了,只留了小提琴。钢琴也不算浪费时间,因为先弹钢琴,再上小提琴就比较轻松(音准、识谱都不成问题)。

[[i] 本帖最后由 Ageji_Mom 于 2013-7-31 19:10 编辑 [/i]].

ql7788 2013-7-31 17:29

我家孩子没啥明显的兴趣爱好,不管她的爱好能否挣让其独立,我总会支持的。哪怕她毕业后就要成家做家庭妇女,我也会支持。我们已经活的这么累,压力这么大,不就想着让孩子健康自然成长,哪怕为此花了大价钱,也要让她开心健康地生活。当然适当的引导必不可少,培养她开心生活才是本质。.

pp_dream 2013-7-31 21:39

回复 24楼Ageji_Mom 的帖子

:handshake 选double major实用的专业+音乐是个好思路,将来让我家女儿考虑。毕竟从她4岁开始学琴,上海/加拿大/米国,一路学下来不容易。在加拿大时系统学了不少乐理,如果不来米国,她已经学作曲了。米国找的这位教授不教乐理只教弹奏,他是乐队指挥,造诣很高水平很高,看不上任何考级,所以我们也就不考级了,随老师怎么安排我们怎么学。


我们家的也参加乐队,是管乐队,吹长笛,有音乐基础是学起来很快的。下学期想tryout Jazz band,正好招一名爵士钢琴演奏学生。如果能被录取,倒是能提高她参与乐队的兴趣,因为他们初中的乐队中,Jazz band非常棒。.

pp_dream 2013-7-31 21:53

回复 25楼ql7788 的帖子

心态很好,我很羡慕的。

我是不同意我女儿将来不工作的,当然,等她成年后也不会听我的,现在就已经不是都听了。不过从小我一直给她灌输的是她必须独立自立,没有第二个选择;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她自己将来的生活,而不是为我。希望她把我所灌输的,深入她内心。

其实,能随性随意地生活,是要有资本底气的;否则,做不到,必须现实地求生存。.

桃之夭夭也 2013-8-1 04:06

[quote]原帖由 [i]pp_dream[/i] 于 2013-7-31 21:39 发表 [url=http://ww123.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9414403&ptid=4855235][img]http://ww123.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handshake 选double major实用的专业+音乐是个好思路,将来让我家女儿考虑。毕竟从她4岁开始学琴,上海/加拿大/米国,一路学下来不容易。在加拿大时系统学了不少乐理,如果不来米国,她已经学作曲了。米国找的这位教 ... [/quote]

米国长笛老师容易找吗?你一般都是怎么找音乐方面的私人教师?

以前她曾经提过学长笛,因为太小了被搁置,不知道现在还想不想。我们原来钢琴基础很好,我倾向于学大提琴,但最后还是要看能找到什么样的老师吧。.

pp_dream 2013-8-1 05:04

回复 28楼桃之夭夭也 的帖子

我女儿长笛是在学校乐队学的,老师基本不做个人辅导。
钢琴老师我曾经在网上试着找过没找到,后来是通过我同事的同事介绍的目前这位老师。.

桃之夭夭也 2013-8-1 05:28

[quote]原帖由 [i]pp_dream[/i] 于 2013-8-1 05:04 发表 [url=http://ww123.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9414528&ptid=4855235][img]http://ww123.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女儿长笛是在学校乐队学的,老师基本不做个人辅导。
钢琴老师我曾经在网上试着找过没找到,后来是通过我同事的同事介绍的目前这位老师。 [/quote]

谢谢!
学钢琴的比较多,老师也容易找。冷门的的确不太容易,又要老师好,又要住的近。还是上海好,呵呵.

SHINE-ON 2013-8-1 06:40

我女儿也是资质平平,她很清楚她以后要做的是妈妈,只要她喜欢的,我就竭力支持。.

桃之夭夭也 2013-8-1 09:20

[quote]原帖由 [i]SHINE-ON[/i] 于 2013-8-1 06:40 发表 [url=http://ww123.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9414535&ptid=4855235][img]http://ww123.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女儿也是资质平平,她很清楚她以后要做的是妈妈,只要她喜欢的,我就竭力支持。 [/quote]

:handshake 我们3岁就立志做妈妈了。.

SHINE-ON 2013-8-1 09:29

回复 32楼桃之夭夭也 的帖子

我很喜欢她这个想法,我说你以后不管做什么职业,先把妈妈做好。不要为职业做得好而放弃做妈妈,或者职业没做好回头再来做妈妈。.

Ageji_Mom 2013-8-1 19:03

回复 26楼pp_dream 的帖子



[[i] 本帖最后由 Ageji_Mom 于 2014-4-29 08:56 编辑 [/i]].

pp_dream 2013-8-1 20:16

回复 34楼Ageji_Mom 的帖子

我同学的女儿高中时也学了作曲,我心里痒痒的想让我女儿学,找老师不容易。
在加拿大时,我们是考级和比赛统统参加,呵呵。现在这位米教授老师,感觉比较闲云野鹤的做派,考级比赛一律不推荐。
pp来米有一年多了,老师把她在加拿大使用的RCM课程教完,也就是完成了加拿大RCM的10级,现在开始按老师自己的选曲来教,他选择了拉赫马涅诺夫的作品,我感觉难度增加不少。

pp现在学琴是自发要求的,可是练琴是不积极的偷懒的。慢慢跟着老师学吧,学到哪儿是哪儿。.

晴晴MM 2013-8-1 21:23

嗯,进哈佛不是目的。
中心思想是,找到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哈佛爸爸深度谈 --主题绝对不是如何帮助您的孩子进哈佛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