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孙新兰博士家庭“心”智慧俱乐部(爱磨蹭的孩子见12楼)

tmxli 2013-4-22 13:29

孙新兰博士家庭“心”智慧俱乐部(爱磨蹭的孩子见12楼)

[b]特意另开一新贴,把孙老师上课的内容贴上来,供大家学习体会![/b]


                          [size=3][color=red]高考减压“心”主张(孙新兰博士课堂实录)[/color][/size]
[color=black]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何在高考前给学生减压?怎样做?用什么方法?”[/color]

孙老师答:如果在高考前,我们要求学生心理放松,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就创造了一个附加题,高考是个大敌,考前心理也是个大敌,提出命题本身就创造刚硬,所以虽然做了很多,但是效益很有限。所以要“无之以为用”,你创造一个场,你不是真的针对这些孩子在做工作。比如,你让天空湛蓝,土地肥沃,空气清新,小鸟自然愿意栖息枝头来歌唱;而不是把小鸟关在笼子里,给它喂饲料,放音乐,让它快乐放松。


[color=black]某教育工作者:现在学生的压力很大,如何给今年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进行减压工作?[/color]

[b][color=#ff0000]教育教育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视野[/color][/b]

孙老师:这是个家长、教育机构都很关注的问题。教育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教育的事件,我们不要看那个点,你的视野、格局、着力点,是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贯穿孩子的未来,贯穿我们的文化,贯穿我们一个民族。

某教育工作者:当然是这么说的,但是当前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怎么给学生减压。

孙老师:我们不是普通家长,我们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孩子。
       先是视野的问题。记得在90年代,我们当时主动要求去重点中学,给高考的学生做义务减压,被学校拒绝,他们说不需要,他们要给孩子加压,说孩子们要冲刺,要拼搏。现在,所有人都意识到需要给孩子减压。时代已不同了,二十年来,孩子的承受力到了极限,来到很脆弱的边缘,出问题的孩子太多了。为什么教育早早减压、减负,这其实意味着孩子在教育上、因为价值观、社会的趋力,孩子们已经在压力上不堪重负了。
    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问题很单纯,而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单纯了,因为时代已经不同了。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看到,虽然表象是一样的,而背后的累积不同。这时候,我们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式就不同。面临高考的孩子压力非常强,当然不是高考这个应激事件上的强,就如同人的亚健康,压力成了常态,平时就是压力比较强的,高考只不过让强加强。

[b][color=#ff0000]孩子因为生命孤立而格外焦虑[/color][/b]
    为什么孩子格外焦虑?因为生命格外孤立。因为所有的价值相交往的状态都是以表面的价值来衡量。比如,成绩好不好?学习习惯好不好?我们都用这样的方式衡量孩子。当每一个生命都被表面化,意味着孤立化。所以,对面这么大高考压力的时候,他表现得非常脆弱。
    面对强而又强的压力状态,一种是更去逼他,这是最笨的,效果最差;而另一种当我们想做点什么把压力往下降的时候,有什么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想做什么的时候,经常只是搅动而已,越在高考前,做得越多,对孩子影响越大。
    所以要“无之以为用”,从百年树人的角度,创造一个心和心相连的氛围和场域,让生命不孤立的场域,用爱来连接的场域,这个场域创造的是——心真正的宁静、活力、愉悦感、幸福感,这个作为底蕴、基调,是你的立足点。

[b][color=#ff0000]如果在高考前,我们要求学生心理放松,你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就创造了一个附加题,仅仅需要创造一个场域而已[/color][/b]
    如果在高考前,我们要求学生心理放松,你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就创造了一个附加题,相当于孩子除了课程以外,又多了一门考试。高考是个大敌,考前心理也是个大敌,提出命题本身就创造刚硬,所以虽然做了很多,但是效益很有限。
    所以要“无之以为用”,回到这个地基,回到这个场域,你创造一个场,你不是真的针对这些孩子在做工作。比如,你让天空湛蓝,土地肥沃,空气清新,小鸟自然愿意栖息枝头来歌唱;而不是把小鸟关在笼子里,给它喂饲料,放音乐,让它快乐放松。当我们回归我们的功能,当你创造这个场的同时,孩子本身都是非常上进的,心理学叫“自我实现”,他也希望自己更好,他向上的要激发动能的趋力,本来就有,当我们提供一个好的场域,温柔的,贴心的场域,孩子就自然会好。所以要创造“静”,在“静”中“动”,才有空间发生,孩子想自我实现的动能,在“静”的场域内自由发生。当我们有这样一个场域的时候,他的心就踏实了,他的力量就有根基了。面对高考的如意不如意,孩子自然有力量,教育的百年树人就在继续。

    所以不是我们大人或者教育人士要求孩子放松,这样的话孩子很难放松,而是我们创造一个放松的氛围,自然就找到途径,找到相应的作为。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孩子情况不同,在“无之以为用”中,在宁静中,信任中,在连接中,会有作为,这个作为是灵活、轻柔的、快乐的,不是如临大敌,这些孩子就自然把能力、精力、动能就放在考试上,在这个人生命题事件中,他的能量就聚合起来,高考也是有效益的,必然有人考好,有人落榜。也不是百分百能考上北大,这是永远存在的命题。

[b][color=#ff0000]心价值与心动力来自心儿与心儿相连[/color][/b]
    为什么说孩子所有的问题都要归结于心?因为他的心已经太累了,所以你要给他心注入活力,注入动力,这个动力就来自心与心相连。
     
    比方说,孩子要明天高考,你父母今天要做什么呢?就是享受跟孩子相处的时光,你给孩子的一瞥中,就是与他心儿相连,生命一下子被滋养到了。这是爱的神奇效用,心和心通电的那一刹那,活力就出来了,这是获得心动力的最快捷方式。动力怎么才能被强化?不是一定要睡8个小时、不是要吃鸡鸭鱼肉才有活力。
   
   “你为什么高考?”为了一日三餐吗?为了将来有一份工作吗?为了不要去扫大街吗?这样不创造动力,只创造焦虑。所以你要赋予他行为心价值,他要去高考了,代表什么?你面对这些高考的孩子,面对这些中学的孩子,面对你教的孩子,他们是国之栋梁,时代巨人,你看到的是他每一个行为,都是在创造,他的生命变成国之栋梁,生命有大用,给了心价值,这一份动能被强化,被激活。我们高考前需要什么?一个需要宁静,第二个需要动能被激活!也不是大家只有宁静、放松,这样大家都睡觉去了,不是,生命是需要一个弹性,一个张力的。廖志祥先生就说,生命要活得宁静而热情,含苞而绽放,心儿与心儿连接,是宁静,你赋予他心价值,赋予他大用的价值,他就来到热情,因为他是宁静而热情,那么他面临不管是高考或者是任何的事件,它可以走出最好的曲线出来。

更多详情请见:[url=http://blog.sina.com.cn/u/1932609162]http://blog.sina.com.cn/u/1932609162[/url]

[[i] 本帖最后由 tmxli 于 2013-10-14 14:53 编辑 [/i]].

tmxli 2013-4-22 13:34

[size=3][color=red][b]新价值 心动力 (孙新兰博士课堂实录)[/b][/color][/size]                  
什么是价值?

[b][color=red]只是让生命“活下去”的价值是对生命的贬损 无法激发生命中蕴含的无穷动力
[/color][/b]
       比如我们现在告诉孩子“你为什么要读书”,你赋予他的价值是什么?他面对枯燥的学习,每天早上很早起床,晚上很晚睡觉,甚至周末还在补课,不能出去玩,每天面对激烈的竞争考试,还有可能遭到老师及家长的批评。付出这样的代价,我们全社会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赋予他的价值是什么?――就是“活下去”,正常的活下去,体面的活下去。当他生命读取到这样的信息,这样的价值无法激发生命中蕴含的无穷动力。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 个小孩在上海一所重点中学里一直是前三名,有一次考了第七名,他就在酒店里开了一个房间自杀了。――孩子一离开原有的价值系统,我们给他的感觉就是万丈悬崖,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他才这么容易轻生。

       因为我们给他的所有付出,所有努力只赋予他的价值就是活下去,猫和狗都是这么活,流浪狗也是这么活的。我们把生命贬损到这么低的层面,这么不堪的层面。所以小孩子普遍性的厌学、累、没有动力,严重一点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个自杀的孩子。

[b][color=red]我们没有赋予生命“活出来”的真正价值,生命原有的翅膀就不能张开
[/color][/b]
        我们没有赋予生命真正的价值,没有激发生命“活出来”的价值,就不能启动生命本来就有的原欲、动能、动力,不能激发生命本身就有的荣耀感、神圣感、梦想、激情,他生命所有的翅膀都不能张开,他的梦想、才华、天赋就不能绽放出来。我们会感觉到岁月蹉跎,也很无奈,然后无奈还没有出路就更麻木,我们大多数所谓正常人选择麻木,少数可能选择发疯。

        我们要赋予我们所做的事情、赋予这一生真正的价值,真正合乎生命的价值,才启发我们真正的动能,这个动能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你的才华、天赋,你的梦想、你的活力、你的意志力才会聚合在一起,来让价值彰显出来,这个聚合就变成黄金,这个彰显就是“活出来”的过程。

[b][color=red]对生命来说最大的价值,是公用的价值

[/color][/b]        真正对生命来说最大的价值、可以携带动能的价值是什么?――是公用的价值。为什么有人会成为一个好的医生,会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家,会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往往是因为他生命都有公用的特质,比如说周恩来小小年纪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有大的公用的特质。而有些人说“我要脱离贫困,让我的父母从此不要过这么贫困的生活”,也有一份公用的价值。有的人为什么会成为医生?因为小的时候家里人比如奶奶就生病,他感觉到老人非常可怜,受痛苦折磨,他决心以后要成为一个好的医生,解除更多人的痛苦,他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公用的价值。生命公用的格局越大,所携带的动能就越大,意志力就越大,目标感就越强。

        如果公用只是一个概念的话就变成讲大道理了,周恩来可以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现在的独生子女,他连改变家庭经济命运这样的动能都不足了,父母都衣食无忧了。如果说从“没有饭吃”到“有饭吃”,还是可以激发生命本能的动力,但是从一般的车换成名贵的车,不能激发生命的动能,因为生命明白,这个意义是有限的。而我们现在教育小孩都是私用的价值,只让生命“活下来”的私用。让他自己活好,爸妈都不用他管。而生命越私用,越无价值,越等着被淘汰而已。

[b][color=red]把生命的价值连接到公用上,才能激活最大的动能
[/color][/b]
       所以我们要把生命的价值连接到公用上来,这个连线建起来的时候,公用的价值趋力必然提升,唤醒、激活生命的动能。而这份动能必然聚合我们所有的才华、潜能、资源。这是一个连带的过程,联动就发生了。

我们现在是相反的连结。如果你的生命没有公用,你如何有动力,你没有动力的话,你那个才华都在昏睡,甚至被岁月腐蚀了生锈了,废掉了。在动能中,我们所有的才华才更彰显才华,才更有华彩。

[color=red][b]让我们来聚合 赋予生命新价值 让生命公用
[/b][/color]
      让我们来聚合,为生命赋予新的价值,让生命公用、大用。当我们把这一连线完成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我们生命的通道就对了,而这个通了以后,就一通百通了。.

tmxli 2013-4-24 14:51

负起责任流动爱 ――孙新兰博士谈家庭教育中的黄金三角

[i]编者按:当父母不辞辛苦,愿意帮着我们带孩子,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分歧,你是怎样做的?为难过吗,犹豫过吗?当你说,祖辈给的爱不是孩子想要的,你想过吗,你给的爱是不是父母想要的?孙老师说:你负起责任来流动爱,永远不要假任何人的名义来逃避自己爱的责任。[/i]


小朋友妈妈:我们家里是三代住在一起,我觉得我的爸妈(孩子的外公外婆)把所有的爱倾注在我的孩子身上,帮他弄好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事情,而且他们觉得很理所当然的,也会介入很多具体的事情,我想到没想到的,他需要不需要的,老人家全部都给出来了。我就觉得自己不是一家之主了,这个孩子是我的吗?

其实就是我们的频率跟父母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必须给孩子一个频率,我取哪个频率?如果我坚持自己的,我跟父母会有矛盾;如果我追随父母的,我自己会有纠结,我会有很多的担心,将来小孩子这么关注他生活上的小事情,他可能会没有什么闯劲。――就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想面对这样父母的爱,我们怎么样去回应他,让他的这个爱,他能意识到我们要给孩子他需要的爱。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向父母提出了要他们搬出去住,我妈妈非常委屈,她说我掏心掏肺地对你和孩子,但是你们给我的回应却是这样。我就在想其实就是她给的爱并不一定就是我们需要的,但是她就是给了,她就是一个爱你没商量,我就是这么爱你们了,但是这个爱是不是你需要的,她没有考虑过。



[color=red][b]孙老师:
[/b][/color]
   [color=red][b] 永远不要假任何人的名义来逃避自己爱的责任[/b][/color]

    你觉得外公外婆给你和孩子的爱不是你们要的,但是你给你爸妈的爱是他们要的吗?你逃避了你的角色,你没有承担起你的责任,你没有让这个因缘发挥它最大爱的效益。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能帮你们带孩子,对隔代还有这么深的爱,多珍贵,你们还说这样带不对,那样带不对。你假爱护儿子的名义来逃避你爱父母的责任。不是教他们怎么爱孩子,是你怎么扮演好你的角色,是你怎么流动你的爱,来爱爸爸妈妈和你的孩子。――所以永远不要假任何人的名义来逃避自己爱的责任。

  [color=red][b]  负起责任流动爱,这就是太极点[/b][/color]

你负起你的责任,你要做的只是你去贴父母的心,流动爱给他们,你去贴孩子的心,流动爱给他们。这叫太极点,你没有权利去指责自己的父母。你能懂贴父母的心才能贴孩子的心,你能贴你孩子的心,你就能贴全天下孩子的心,这是同一个能力。我们说因为我父母怎么样,所以我现在怎么来学习帮助我儿子。这是不对的。如果爷爷奶奶可以跟你们住在一起,照顾孩子这就很珍贵,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爱的学习和爱的场域。

至于你的父母怎么对孩子,跟你无关,就像老师怎么对他,也跟你无关,你只要敬畏就好。而这种复杂的关系反而让孩子成长、成熟,生命有历练是很珍贵的。所以不是说我要为了对孩子好,所以我怎么教导父母,让他怎么做才对。你连你儿子都教导不了,凭什么教导老爸老妈?――你不是那个教导者,你是责任者,你要学习贴爸爸妈妈的心,把爱流动给他们,怎么贴孩子的心,把爱流动给他们。你做到了,他们自然都会做到。你会发现哪怕外婆做得不够好,但是你的儿子变得很懂事。

你只要做到,孩子就懂得来贴心。而且孩子的爱都很强烈,他可以做得比你想象的好很多,他就会天天哄外婆开心,不是让外婆怎么改变。祖辈能在这个年龄还对孩子付出爱,已经很了不起了,已经是你修来的大福分了。所以是你要先做到,你负起责任了,你发现第一个改变的,一定是你的孩子,他会去体贴外婆,他会变得懂事、懂爱,外婆也会改变。所以这一家就会其乐融融,良性循环,“爱生爱,美生美”。

[color=red][b]你的生命因为命题错误而失真
[/b][/color]
否则,你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命题错误。没有这个命题,这叫智慧。是你自己要学会爱,不是妈妈,也不是儿子,是你。你做到位了,你就会发现孩子他那么喜欢,那么需要家庭是爱的氛围。他也会把他的性灵、他的爱流动给外婆,让外婆更放心,让外婆更安心,让外婆更快乐。所以关键点在于你,不在外婆,外婆已经很完美了,不是把外婆赶走。

这叫“负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太极点。当他们祖孙的关系还没有处理好,代表什么?代表你没有做到,代表你还不够贴心,既不够贴孩子的心,也不够贴妈妈的心,也不够贴丈夫的心。责任在你自己身上,你才能把整个局面改变,还做不到的话,就应该继续学习爱的智慧。

[color=red][b]存在是一个整体,永远自己负责任[/b][/color]

所以整个存在是一个整体,当一个点真心改变的时候,整体就围绕着爱生爱、美生美的韵律来起舞,这个起舞就会让所有的人得到滋养,得到享受。

刚才讲的是祖父、父母、孩子三角的关系,难道祖辈不在的时候,你跟丈夫不会因为孩子的教育吵架?不也是一样的吗?你认为要这样教育,丈夫认为要那样教育,你还可以滥用权威把爸妈赶走,难道你把丈夫也赶走吗?太难了吧。

    所以爸爸怎么对儿子,跟你无关,爷爷怎么管孙子,也跟你无关,背后都是爱,你享受爱的那份美好就够了,然后你怎么对丈夫,怎么对儿子,这是你要做到的。你负起你的责任就够了。这个世界会因你而改变得非常美好,而且非常容易。“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正,万物将自宾”。

                                                                         ------摘自孙新兰博士亲子课程实录
更多详情请见:[url=http://blog.sina.com.cn/u/1932609162]http://blog.sina.com.cn/u/1932609162[/url].

tmxli 2013-4-27 13:24

静听和谐――婆媳关系之男人篇(孙新兰博士课堂实录)

编者按:对于男人而言,身边两个最亲女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相当的考验,你是怎样处理婆媳关系的呢,要求她们更贴心?还是退回做鸵鸟状?听听孙新兰老师对男人说――静听和谐,分别连好爱的连线~~

男学员:孙老师,今天重点讲家庭,我想听听你对婆媳关系的讲解。
孙老师:你觉得在婆媳关系中,核心是什么?

男学员:我觉得表象的层面,首先是两个来自不同年代的人,各有固有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又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有本身家庭传统的一些东西。这些汇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会因为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而产生分歧,如果不贴心,就会生成一些烦恼。

[color=red][b]婆媳是因你被动连在一起的,不一定是心甘情愿的,你不能要求她们贴心[/b][/color]
孙老师:生命和生命之间的连线是很有趣的。每个人和孩子之间,天然有一个很深的连线,而媳妇和婆婆之间,这个连线是不是心甘情愿的,不是你能控制的。婆婆也好,媳妇也好,她们是被你牵在一起的,你是自由恋爱的,婆媳之间可不是自由恋爱的,是被动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连线可能双方都不那么情愿。

    从男人的立场来讲,对于婆媳之间“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最好你别存在”的这种不和谐的舞蹈,你就不能要求她们贴心。如果你要求她们贴心,你要求谁,谁就会责怪你。你要求太太,太太就怪你,你要求妈妈,妈妈就怪你。



[color=red][b]静听和谐,看到美,看到爱,看到恩典
[/b][/color]
    你只能在这个位置上“静听和谐”[注1],你要看到的是婆媳在跳她们独特的命运的舞蹈,那份“天籁的和美之弦”,你要看到的是美,你要看到的是爱,你要看到的是背后的一份恩典,即使不知道是什么的恩典。比如说有些婆媳两个都为了争夺这个男人的爱,有的是大家都希望你快乐,都希望这个家庭更好,都希望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角度。你不要看到不同角度,你要看到她们共同对孩子的这份爱,对家庭的这份责任心。

    有的时候是妈妈含辛茹苦的把儿子养大,儿子跟儿媳妇特别亲昵的时候妈妈很有失落感,你要看到不是这个妈妈在找事,而是母亲对你爱的渴望,你就要给她真情的一瞥,而不是要求你太太给她做什么。

    当你这样做,你把这两根连线连好,变成一个和美之弦的时候,你看她们的舞蹈,不管她们的舞蹈跳的多奇怪,你看到的是背后的爱和美,看到的是她们内心渴望,这条线自然就走出她们自己的韵律,万物将自正,万物将自化,有些婆媳就可以亲到比母子还要亲;但是有些家庭背景不一样,很多文化不一样,习惯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可能大家就只是相敬如宾而已,也很美好;有的可能变成姐妹档都有可能,也很好;有的今天好了,三天以后又没那么好了,也很好。



[color=red][b]永远分别给到她们真情的一瞥,分别连好爱的连线,而不要选择撮合她们[/b][/color]

    她们会跳她们自己的舞蹈,而你作为这个关系中的核心点,你永远是听那个和谐,听那个美,永远分别给到她们两个“真情的一瞥”[注2],不是要把她们两个撮合在一起,那样你只会越撮合越累。所以男人通常开始还有一点信心去撮合,后来就索性不管了,你们打吧闹吧,爱怎样怎样,反正别找我就行,不要再受夹板气了。

    所以不是搅动在里边,不是搀和在里边,是静听和谐。而她们两个跟你的连线,都是那么强烈渴望和你的心贴近,但是婆婆和媳妇有那么渴望心和心贴近吗?这是有限的,但是你也要敬畏,婆媳本身就有点天敌的感觉。所以你只要分别给到她们两个真情的一瞥,深心的一瞥,看到她们那份价值的可贵,而她们之间跳什么舞蹈,你只要看到美,只要听到和谐,只要享受她们爱的舞蹈就很美好,万物将自正,她们自然就会有一个和谐的样态出来。不见得那么相爱,但是和谐就很好。


[color=red][b]只能自己更懂爱,不去要求别人[/b][/color]

    很多是一个命运,就像夫妻之间有一种生命的渴望,是交融在一起的超越生死的连结。那种灵魂的渴望,那种交融的渴望是生命内在的,不是你主观愿不愿意的。而婆媳之间没有这种趋力,没有这么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因为都很克制,婆婆会想“因为我爱我儿子,因为我儿子爱你,本来我看中的是隔壁的小妹妹,结果他竟然看中你,就这样吧,我就忍耐吧”。两个人都在不断调整舞步,你要看到她们为了爱你,为了整个家庭,很懂事调整舞步的这个努力,你要看到这份可贵,而不是要你想要的某种结果。

    要求别人就是自我中心的暴力。每个人都要自己想要的某种结果,女儿也希望这个女婿跟自己的爸妈亲如儿子。所有这种自我中心的要求,哪怕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这要求本身都是强人所难,缺乏敬畏,缺乏空间,爱就不能自由舞动,自由回旋了。

    如果你的太太和你的妈妈都非常有性格,都非常有自己的价值观,碰在一起就要吵架,而她们能做到相安无事,难得一个星期吃一次饭,大家都很克制,很礼貌,整个氛围很和谐,让你很开心。你就要感受到她们所付出的这份爱的价值。甚至在相处的言语之间,她们为了让家庭更和谐,每个人有她的角度而产生的摩擦,你也要感受到背后这份爱的价值,那是一个舞蹈,那是一个音乐,是一首歌。这样儿媳妇和婆婆都放松了,你给了一个舞蹈的空间,爱的空间,敬畏的空间,无限允许的空间,她们自己就找到最合适的舞步,自然形成一个舞步,一个曲调。

    当你更懂爱,更能分别给到她们两个真心的一瞥,更能听到她们之间舞蹈背后的那份爱,那份美好用心的时候,她们肯定就会更相爱,更和谐。所以她们贴不贴心取决于你。



[注1]:此为引用廖志祥先生诗咒,原文如下:

只要静听和谐

那个天籁的和美之弦

就能把道路净化


[注2]:此为引用廖志祥先生诗咒,原文如下:

《本愿》

一朵为你在盛开的玫瑰

痴心地等待

你真情的一瞥

你那深心的一瞥

我的心啊

饱含泪水

化作满天繁星的璀璨

更多详情请见:[url]http://blog.sina.com.cn/u/1932609162[/url]

[[i] 本帖最后由 tmxli 于 2013-4-27 13:25 编辑 [/i]].

tmxli 2013-5-10 09:25

回归爱的主轴(孙新兰博士课堂实录)

[size=3]编者按:家有千口,在教育孩子上可能就有一千个标准,而如此多的标准,会不会对孩子造成混乱?或者孩子在家里到底该听谁的?听孙新兰博士讲,回归爱的主轴,允许不同的舞蹈,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学生:我们一家三口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我爸妈他们那种教育方式就是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就是一定要怎样怎样做,我自己就是在他们培养之下,变得很叛逆,他们说的话我都不愿意听,可他们现在也这样子要求我女儿。但是我对女儿就是那种很自由,很宽容的教育方式,所以就有矛盾。就是我让她这样子,我爸妈会发表意见说这个不对,而且是在孩子面前反驳我。所以这种很矛盾的教育方式在她身上,我很担心对她的成长不利。


孙老师:现在小孩的情况很多都是这样。为什么小孩逃到电脑里,因为他太烦了,他的潜台词是,你们家长还没有搞清楚,你们先统一意见,再来教我,我先闪人了。家里很烦,学校里压力也很大,他没有地方躲,唯一可以去的就是网络。在西方国家真正网络成瘾的小孩是非常少的,因为他要玩的地方太多。所以这个不能完全怪孩子,我们要看清楚这一个基调。

    我刚听到你讲宽容,而你讲的宽容,只是对女儿,你对父母一点儿都不宽容。所以你要无限允许的宽容,要允许你父母那样教她,而你要看到的只是爱而已。

学生:但是我就怕这样子教她,会有不同的标准,她就会很矛盾,她不知道应该听谁的。

孙老师:因为我们不懂得生命,我们把小孩看得太傻。在我们的观念里面,小孩子要么是很傻,要么就是很坏。好像如果爸爸说向东,妈妈说向西,他就傻了。其实小孩子没有那么傻,小孩很会钻空子的。你不觉得吗?

学生:对的。

孙老师:他发现他就学会了,在妈妈这儿他一套表现,到外公外婆家另外一套表现,到老师那里又是一套表现,所以他傻吗?是我们傻。[/size]
[size=3]
学生:对的,是的。

孙老师:但我们自己骗自己说他很傻,还有他很坏。只要今天干一点什么坏事,担心他将来必然杀人放火,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我们都是这么来看生命的共性的,这就是悲哀。而真正的共性是,他是一个天使,他非常聪明,非常有灵性的。他完全会只要看眼色,就知道该怎么做,你看到他在学校里就乖得要命,回到家里,如果是纵容他的家长,他就会变得无法无天,如果是做规矩的家长,他就乖乖的呆在家里。。。他很有弹性,比我们有弹性的多。

    所以你不用担心,而是看到他的灵性,你要看到生命的一种本能,就像树一样,他要绽放他自己,所有家人对他的只是爱而已,不同形态的爱。

    你只要看到这个核心点就够了,允许不同的舞蹈,这叫多样性。在多样性中这个小孩才会长得很饱满,很立体。爷爷奶奶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哪怕他是不好的教育,对生命来说背后都有可取的地方。

学生:这样理解了。

孙老师:所以老师批评他你也不要害怕。很多家长说我们对他是很宽容,很尊重,就连家里买一个冰箱都要问他你要买什么牌子的,可到了学校,学校老师哪里会问他,只要有不好就批评他,那怎么办。这也要允许,所有老师这么做背后其实对孩子也是有一份爱,有一份责任在里面,他希望把你的孩子教好,这是很珍贵的。

    而小孩经历多样的曲调,看似很散,而你看到他的性灵,看到他自我绽放的本质,看到这最核心的所有爱的本质,神就不散,所以小孩就有一以贯之的中轴。就像树干一样的,树叶可以凋零,有什么关系?甚至有时候树干也可以断掉,有什么关系?只要树根茁壮就好。而我们天天注意的是他的树叶,可能树根已经很脆弱了。

    所以父母要看到的只是这个核心,这个中轴,其他看不到,要抓大放小,这也是领导的智慧。否则天天盯着这些小的,自己累死了,而且他也会怨你。要抓大放小,看到好的,自然就给他一个空间,他就长得很有劲头。这样了解吗?

学生:嗯。

    孙老师:因为我们现在教育孩子里面基调主轴就是有问题的,所以你基调主轴调整对的时候,80%就对了,差的那20%,你做父母的如果有这个精力,有这样的专业水平,能做到最好,没做到也没什么关系,他自己会自我修正的,因为他也在生命中学习。而你基调错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不及格的状态了,甚至可能是负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看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怎么管孩子,你都看到的是爱。所以你传递的那个讯息就是爱,就是感激,就是一种心和心相连的时候,对你的孩子来说,就给他力量,就在创造真正懂事的孩子,而不是一个会钻空子的小狡猾。

学生:对的。

孙老师:而我们父母家人在教养中没有把爱当成一个芬芳来呼吸的时候,小孩也不认为爱很珍贵,所以他反而变得很自私,长大后都是挺让父母伤心的,因为他只想到自己的感觉。当父母把爱当成是很重要的东西,当成是对生命来说很珍贵的东西,孩子跟父母是共鸣的,他自己也趋进爱的价值,他才对社会来说是真正有用的人才。不是那种自私自利的、高分、低能、无情。他觉得你们对我好是应该的、正常的,对我不好是你们没本事,怎么没有对我好,不是更让父母伤心吗?

    这很重要,这样我们才培养的是真正有能力、懂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且当他懂爱的时候,他的能力自然就变成是有效的能力,而如果他不懂爱,这些能力也是零,也是没有意义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一个主轴,跟年龄无关,只不过不同的年龄你跟他跳舞的方式就不一样,四五岁是一种跳舞,十四五岁是另一种跳舞。


                                                     ――以上根据孙新兰博士课堂实录节选整理而成[/size].

tmxli 2013-5-17 13:41

着根于爱 花开四季

[color=red][b]按语:孩子长大了,到底多大可以谈恋爱?家长往往很容易有这个问题。而孙老师的答案是,这不是家长应该着力的部分,家长应该首先要会孩子懂爱,懂生命的绝对永恒的价值,这一部分有了之后,花开有四季,都很美。
[/b][/color]
家长:孙老师,我儿子现在高三,下半年就要进入大学了,他身高184cm,长得很帅,挺招女生喜欢的,男生女生朋友都很多。现在大学风气也不是很好,谈恋爱啊,同居啊比较多,我就担心他上大学后会走上这条路,我不希望他这么早,我该怎样跟他谈这个问题,这个底线应该怎么设?

孙老师:这就是一个刚性的要求。对孩子来说不是给他一个时间点,什么时候谈恋爱,什么时候同居较好,不存在的。但你要教给他的是让他懂爱,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懂爱,不合乎生命需要,任何时间点都是不好的。28岁结婚就好吗?晚婚晚育就好吗?有人早婚早育就一定不好吗?都不见得。你描的所有这些刚性的点都是相对的,根本和那个活生生的生命无关。就像我们考试拦一个60分的及格线,因为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你不能在家里也搞那么多的60分及格线。23岁可以谈恋爱,25岁可以开始同居,凭什么你这么说?你这个观念从哪里来的?也不过是你脑子里的一些观念,加上自己想出来的一个东西而已。

    作为家长,你要教会孩子让他懂爱,当他懂爱的时候,是15岁、18岁、25岁、还是35岁谈恋爱,都没有问题。就像花开是有季节的,有的花就是早春就开了,有的花就是晚开,有的花冬天才开。

    我们最近在做一个低龄留学生项目中发现,现在很多小孩都出国留学,像中美文化在两性上差异是太大了,他们中学就开始约会,甚至同居,未婚生育,而中国小孩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又面对那样一个文化圈,他会很迷失,很迷茫,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就是因为在我们文化中,中学生早恋是一个禁区,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你居然不恋爱也容易被看作有问题。孩子就冲突了,在两个禁区之间不知道该在哪里立足。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所以这些相对的部分不需要我们去着力,特别是家长更不要着力,因为老师会在前面做这个教育,社会也会做。而家长要着力的是那个绝对的部分,对生命来说是一个绝对的主题,恒久的主题的那部分,这才是我们要着力的。所有的变奏都不是你要着力的,这才是爱的价值,你要着让他懂爱,懂亲人之爱和爱情之爱是同一个东西,他懂亲人之爱就懂爱情之爱,所以就不用担心他,只是花开早晚而已。

    你让他懂得的是爱,而不是去关心他什么时候谈恋爱,找一个什么样的女朋友,什么时候同居,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买房子……我们所有家长的心血都花在这些相对的东西上面。而一个时代时过境迁,这一串相对的东西都变得没有价值了。特别现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一个时代变迁太快了。所以你的这种观念的刚性一定要让它变成一个弹性,弱用它。而生命不变的主题——爱,美,实现真正的价值,自我实现,这些真正的主题才是我们家长的爱要着力的地方。

家长:孙老师,就是爱他,看到他的独特,让他把自己的爱也释放出来,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对吗?

孙老师:对,你去爱他,你鼓励他流动爱,这对小孩来说他就有一个地基了,然后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特质造他的高楼大厦。我们实际上在做的,就是不给小孩地基,而且就按照差不多同样的图纸硬让他造出雷同的楼房。而且小孩怎么可能完全听你的话,因为那不是生命的需要。

      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家长有家长的刚性要求,社会有社会的刚性的要求,时代有时代的刚性要求,而这些小孩在这些太多的要求中,心是紊乱的,他也没有定法了,就东拼西凑。所以你要给他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来自于这份绝对的价值,爱的价值,美的价值,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价值。



                                                                   --根据孙新兰博士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tmxli 2013-7-9 15:05

给点阳光就灿烂――孙新兰博士谈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

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充满灵性、可塑性强,需要你敏感地用心连接到他的心,再给到他真正智慧的诠释,生命真的是给点阳光就灿烂了。但关键的是,你要有这个阳光。更重要的是,要走在助他生命向上的趋力中。请听孙新兰博士一席谈。
     青少年儿童咨询两大特点:

    孙新兰博士在一次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培训中提到:

    青少年、儿童和成人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有两点,掌握这两点,就会让你咨询的效率有很大不同。
      第一点是,青少年或者儿童比成年人的心里开放,更有灵性。成年人已经在人格定型的过程中有一个僵化程度。所以在对孩子的咨询中,需要的是心和心的直接连接,你只要心连接上了,问题就可以消融掉,貌似很严重的问题,也会变得没有问题。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连接到他的心,都没有问题。
     另外,与开放性相关联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孩子是一个未定型的状态,可塑性很强。这是非常重要的。意味着你非常容易让他重新形态形成,你对他问题的解释,要有真正智慧的解释,真正合乎生命的解释,这个就叫真理诠释权。所以在孩子这里,你的真理诠释权的效益是强到不可思议的。
     生命都有一个趋力,一个自我实现的趋力,一个要生长,要绽放的趋力。而这个趋力在越是青少年时期,这个趋力本身就越强大,越天然,越饱满。

     心儿和心儿相连,再给到他合乎生命生长的方向

     因为他开放,他要的是心和心的连接,因为他未定型,所以我们可以达到的效益是不可思议的,让问题消融。所以他未定型可塑的时候,当你的诠释和他的心连接,和他的生命无限可能的那种自我实现的趋力连接,生命就会按这个方向来重新形态形成,立竿见影。

      这是我们做心理咨询工作要达到的效益。要吻合向上的趋力,生长的趋力,自我实现的趋力,绽放的趋力,这样的技术理论才是真正合乎这个年龄规律的技术,而不是去更多分析,找这个小孩问题的原因。那样的技术和理论,实际是一个违反青少年心理规律的理论方法,你越做会发现问题越多,越无力,越无奈,越盘根错节。

    你的每一个看都在创造他向上的神奇

     孩子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当你跟孩子的连接中,你“看”他的问题,其实你就在把他往下压。孩子就像春天里要向上生长的一颗树,你看到他这里怎么有一个小虫,那里怎么有一个伤疤,这里好像缺水,那里缺营养的时候,你的每一个这样的“看”,都在定型他,都在把他往一个堕落的趋势里面压。
     当我们去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你明白这一个年龄段孩子生命的特点,你才可以做到很多,效益也很神奇,四两拨千斤,给点阳光孩子的生命就会灿烂。关键是你能不能给出这点阳光,也取决于你够不够阳光。如果你心里看到的都是无限的担忧、压力、焦虑、问题,你就没有阳光,你没有办法让他灿烂。

    学校心理咨询尤其要走对方向

      孙新兰博士对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当你按照这个方向去做孩子咨询时,心理问题是特别好做的,但当你走错大方向的时候,也是非常难的,因为你会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孤立的,你需要家长配合,家长配合不配合也很难说,还要老师配合,班主任配合,还要经常批评他的那个老师也配合,――就变成要全民总动员,才能帮助孩子。但是你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老师,能调动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最后你也很孤立。因为你爱孩子,又没有很好地帮到他,就变成你的一个心理负担,变成你的一个心理伤痛。所以这个角度本身就只会让问题扩大、强化、固定化。所以这是你们做中小学生、青少年心理咨询第一线的老师要切记的一个基本点。你不能走这条路,不管你学怎么样的心理学理论,因为那些理论一个根本的点,没有把成年人和孩子的这个非常显著的区别凸显出来。
      现在的家长也好,应试教育也好,本身就在创造很多的问题,如果你们想在这一个系统中来改变其中的一个点,你就知道有多难了,所以要走在孩子的生长趋力中助他一臂之力的这条路上。而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一样的,他们的生命状态属于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心理状态,而灿烂会连接成大片的灿烂,他会形成自己的因果循环的生命形态。

    ――据孙新兰博士在《意象对话在中小学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修》中的讲课内容整理.
  更多内容参见:[url]http://blog.sina.com.cn/u/1932609162[/url].

tmxli 2013-8-6 14:25

灵魂心理学的起源--孙新兰博士灵魂心理学分享之一

编者按:本文是孙新兰博士在2010年7月关于第一次灵魂心理学的推广讲座内容,当更多的问题开始拷问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灵魂心理学翻开的心理学史上的这一页,是弥足珍贵的时代的呐喊和出路。本博将会刊出系列博文,以飨各位朋友对我们的支持。

    荣格在做了多年的心理治疗师之后,说了一句话,“40岁以后的问题都是灵魂的问题,无一例外”。都不是情绪的问题,而是灵魂的问题。马斯洛在临终的前一年,他在他所有的需要层次之上,又加了一个需要,就是“灵性的需要”,他觉得加上这个就会更完整了。所以人本之后,有一个超人本的心理学,它试图探索更加接近于灵魂性的一个范畴。

    灵魂心理学,讲的就是生命或是心灵最本源的那个东西,但是很多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流派或多或少会涉及到这个概念,我们为什么没有把超人本主义心理学做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当你涉足到灵魂的领域的时候,它需要有一个更深的底蕴,你才有可能触摸到这个叫做灵魂的东西,而我们讲的灵魂心理学是脱胎于《道德经》的底蕴。

     荣格也好,马斯洛也好,超人本主义也好,它都会涉及灵魂这个范畴,但是没有一个人像现在我的老师廖志祥先生讲的《道德经》,把灵魂讲得这么活生生。为什么这么说?《道德经》里面会讲“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你看也看不见的,叫做夷,你触摸而触摸不到,才叫微,而夷、希、微,实际上就是灵魂运行的方式。而这个灵魂不是概念投射出来的,不是你钱也有了,事业也有成了,然后生活里缺也点什么,才叫灵魂。这好像是文化的共识,但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也只是对它有个感觉而已,而我们现在要把它描摩得很清楚,能和它有一个亲密的接触,能去运作它来让身心灵更健康,让关系更健康。

    我们现在人有三个亚健康,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还有一个关系亚健康。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都是亚健康的,它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你生命没有找到真正的底蕴和底座的时候,它在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表现,就是造成亚健康,呈现出问题的状态、困扰的状态。

    而我们传统的心理学还是局部来解决问题的,关系的问题、自我的问题、情绪的问题、童年经验的问题,实际上是局部来解决问题的。而这样解决问题的结果,也是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的共同经验是,你的生命问题并没有随着你学习心理学的时间而递减,以前的问题仿佛不在困扰你,以前不是问题的部分也变成问题来困扰你,它不能穷尽,不能断根,不能让我们真的活在一种很幸福很自由的状态中。

    在哈佛大学里,什么科是最热门的,报都报不上的?是幸福学。而幸福学不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这就是心理学的讽刺和耻辱。在一个社会中,心理学家不懂幸福,做咨询时的立足点是什么?传统心理学讲的没有把幸福作为立足点,而把适应当成目标。适应是归宿而不是幸福是归宿,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才是幸福,觉得能适应就好了。厌学的人能去上学就好,恐婚的人不恐婚了,同性恋接受他是同性恋了,就可以了,至于他幸福不幸福,我们也没有能力。因为我们也不见得幸福。

    哈佛大学是全世界的最高学府,是人文风向标,这个时代的精英所追逐的幸福,就是这个时代共同的追逐。

    我们所讲的灵魂心理学,它的核心是真实的、或触摸到的,我们把它叫做灵魂的东西,或者把它叫做你生命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作为一个咨询师,还要让你的来访者的性灵可以绽放出来。

    《灵魂心理学》的课, 不是一套理论,它是生命对生命的活生生的敲击,让你活出来让你蜕变的课程,每一个自己或是别人提出来的问题,都成为生命蜕变的机会。.

tmxli 2013-8-6 14:32

更多详情请见:[url]http://blog.sina.com.cn/u/1932609162[/url].

tmxli 2013-8-8 09:38

职业滑铁卢的恩典--孙新兰博士灵魂心理学分享之二

一次职业咨询中的困惑和失败,成了我推动灵魂心理学的原因。

                                           --孙新兰博士
一个抑郁症的来访者

    我一直在一线做心理咨询,还算是比较资深、比较专业的、比较有经验的。有一个来访者,一个多年的抑郁症患者,也找过多个心理门诊,断断续续地服药有十五六年。第一次跟她治疗后,在我经验中,我觉得这样的来访者是非常容易治疗的。因为她来咨询的时候,是她的社会适应良好的时候,还算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单位也还不错,作为一个老师,也很受同学的欢迎。她的家庭也非常稳定,她的丈夫非常爱她,非常理解支持她。在我的经验中,很多的长期的抑郁症患者都有一个阶段,她最痛苦最发作的时候她扛过去了,就是80%的抑郁症患者是不药而愈的,她通过吃药,进入了一个抑郁的潜伏期,然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可以适应生活了,可以正常的上班,人际交往,家庭生活,这个时候她再反过来寻求咨询的时候,这是最好的时机。困为这个时候,她渴望的就是成长,她也非常有灵性,在我咨询一次之后,她就非常信任我,这样的来访者我也咨询得非常多,这样的来访者我也知道怎么走。

    我们一直保持着咨询,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她的应对模式是不好的,用格式塔的说法,她以前为了应对某种事件,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应对方式,只是她固着在这个方式上。生活改变了,她还在用旧的模式,变成她人格的一个部分。

    我觉得非常容易,就按我习惯的套路在做,我比较喜欢用意象的方式,一开始也非常好,就是把防御方式用意象来呈现出来, 然后就去面对、接纳、转化、整合进人格去。就是把这一团的信息和能量重新整合到她的心理系统中。

咨询过程中遭遇困惑

    这样到第二个阶段,可能她会有第二种防御方式,这种长程的病例,她累积的长期的防御机制不是一个两个,可能好几个,然后再往不断推进。可是后来我发现不对了,就是按照我的判断,七八次以后,她应该非常明显的不一样了,但是没有,我会反省,我哪里操作错了吗?她也非常信任我,意象也做得非常好,意象里做的正向是非常明显的,她的生活中也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如婚姻、情绪、关系的问题,都没有。但我发现没有象我希望的那样有起色。不但没有起色,是更糟糕。

    这是我做咨询十几年以来第一个,在我所有的套路都是对的时候,她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来访者在突破的时候有一个朝下走的趋势,而不是一个稳定地朝上走的,这是一个要突破的征兆。很多意象和反应好像也支持我的这个假设。 再往前进行的时候,并没有按照我预想的进行,她还是非常糟糕。对一个长期的抑郁症来说,变得非常糟糕,意味着能量更加弱,更加退缩。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不能处理了。

    在所有的咨询要件都是具备的条件下, 而治疗走向变得更糟。她把我在这个行业里积累了十几年的功力逼到了墙角。而我的职业训练使得我不能乱来。

初次体验来自更深的存在性的爱的治疗

    这个时候,我的老师廖志祥在上海讲《道德经》,我也在学习,我让先生帮我这个忙,先生答应了。

此时来访者不愿去见任何陌生人, 被我好说歹说连哄带骗地带去见先生。那是非常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她看到我的老师,表现得象一个癔症发作一样,在和我咨询中不敢充分发作的那些东西全部充分地发作了出来,打滚、尖叫、退缩成小孩缩在墙角,叫人妈妈,要妈妈带她回家,说这个世界到处都是鬼,自己也象一个僵尸、游魂。整个情绪是非常激烈的,歇斯底里的,非常恐怖,我想,如果不是先生在,而是在我的咨询场所,我一定要崩溃了。
    其实,我知道,换一个角度讲,这就是来访者对先生最大的信任。她才敢把她的歇斯底里的状态表现很充分。而和我在一起,她并没有这样,而是打一个折扣来表现出来,为什么呢?她是根据咨询师的能力来推动咨询的进程。
    我的老师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讲,但是整个场域的感觉,看起来象一个歇斯底里的独白,充满戏剧性的,而我感受到的是非常强的吉祥,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吉祥的能量,房间也被吉祥的光笼罩着。整个的治疗过程,我的老师一句话也没讲,也没办法讲话,只是营造着非常强的治疗场域,这个治疗就完成了。

传统心理学的立足点是错的?!

    其实我前前后后,从读博士的时候起,就跟随过先生学习过,包括朱建军、张源侠,那时还没有讲《道德经》,他在讲智慧学。他讲《道德经》是两年以前,那时我刚跟他学,先生说:你们心理学是非常病态的。我很不服气,也不接受,因为我也治疗好很多人,那么多家庭对我也是千恩万谢的。他说你们整个的立足点是从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你不能造福生命,只能帮他们解决问题。这个立足点本来就是错的。而这只是在后来才渐渐地一点点领悟到的。

    后来提到灵魂心理学,我也是很抵触的。但是自从那一次之后,我知道了,他讲的这个灵魂不是我们概念里投射出来的,那套神神鬼鬼的东西,而是生命中非常实相的一个状态,是非常吉祥的,光明的,快乐的。所以我说“用其光,复归其明”,也就是说在整个灵魂心理学里,包括我这个老师,他用的这个方式,也是“用其光,复归其明”。是说咨询师本人是一直活在一个生命的爱的光中,不是概念中,我们概念中的爱是一个情绪性的爱,情感性的爱,而不是在爱的光中。而让他的生命在一个很吉祥的光中,因为爱就是光。在一种神性中,一个非常光明非常温暖的状态中。然后来和另一个生命的灵魂相联结,让他被遮蔽的光散发出他的光华,让这个生命的光亮出来,用先生的话来说,让他性灵绽放。

严重的来访者,都具有最高的性灵,而不甘于被扭曲成为适应良好的人

    这个个案之后,我就再反思我的咨询,再反思我所有受的专业训练的心理学,发现整个心理学是不懂幸福的,我们是没有能力来帮来访者性灵绽放的,而越严重的病人,象我的这个病人,她的问题是情绪问题吗?是。是人际关系问题吗?是。是人格问题吗?是。是童年经验吗?是。但是这些都是表象,从表象到表象。而她有非常高的性灵,而这个性灵不能绽放,她的性灵是被压抑被扭曲的,而又不甘于被扭曲成为适应良好的人。
    越严重的来访者,越反反复复发作的来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最高的性灵,而这个性灵不甘于被扭曲成为适应良好的人。她象困兽一样在这里面挣扎,而挣扎出来的结果就是一团适应不良的表象,而我们心理学所做的就是让他变得适应良好。



恩典与反思:爱必须是来自生命来自存在
    这个病人从一个角度上来讲是我的滑铁卢,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是最大的一个祝福。是她让我看到了我在原来的系统里的局限性。因为你不懂性灵,不懂灵魂的联结,因为你所谓的爱不是生命的爱,你不能开启来访者的性灵的时候,你必然会碰到性灵特别强大,而又不甘于被扭曲的人,你的武功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是毫无用武之地的。

    这个个案之后,我对自己反思是非常深和非常彻底的,也是很痛苦的,因为对自己引为以骄傲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颠覆和否定,我先完成了自己的颠覆,我才知道,我们的爱只是一种情绪性的爱,同理的爱,而不是一种存在性的爱,不是一种生命性的爱。



       --本文为孙新兰博士《灵魂心理学推广讲座》实录整理.

tmxli 2013-9-12 19:55

李天一事件让我们反思--孙新兰博士课堂实录

     我们用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做了一个排除法,证明财富、地位、名声并不等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
    我们中国已经用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来告诉我们幸福不是什么,实际上是做了一个排除法。30多年前,我们大家都很穷,物质供应很匮乏,我们都不得不吃大锅饭,没有多少机会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才华,我们觉得可能这是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如果我们物质足够丰富,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选择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我们就感觉好很多了。但是,我们用30多年来活生生的实践,用一代人或者一两代人的实践做了一个排除法,事实胜于雄辩,结论是――这些物质、财富、名声、地位的东西不见得让我们感到幸福。就是说物质的丰富、考上名牌学校、从国外留学回来、做了著名的企业家、做了很高的官员、有了很大的名声并不等于幸福,有的时候反而成为一个负担。
     对幸福的追求与迷茫成为现代社会很普遍的现象,比如说李天一的事件,让整个社会都有所反思,反思什么?就是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的问题。他们拥有所有好的条件,拥有所有可以让人幸福的理论条件,但是他并不真的幸福。

       人的心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天良,当所作所为违背天良的时候,就有一个自我惩罚的机制,因为它渴望用黄金规则来归正
      人的心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良心,而这个良心来自于天,就是我们说的天良。中国人讲的“福祸自招”,意思是说什么都是你招来的,但是这个招不是你的意识在招,不是天天在那儿想“让我中彩票吧”,或者说“让我出场车祸吧”,而是潜意识在招,内在的一种招。为什么?因为他渴望重新洗牌,他希望自己重新来过一遍。
       当我们的所作所为违背这个良心的时候,人有一个自我惩罚的平衡机制。就像李天一,他第一次因为驾车打人被抓进去的时候,警官对他的评价非常好,说他很乖,表现得很好,还配合警官做很多的事情,一点儿不嚣张。代表他在自我惩罚,他渴望被管教,因为他父母不管教他。而人的天良要成长,他需要被管教,他需要给他规矩,他需要给他美的序位、美的规则,这就叫黄金规则。
      所以李天一为什么老要犯错?因为他要自救,他渴望被管教,他在弥补他需要的那一个结构,而这个结构父母没有给到他,社会没有给到他,因为老师都被父母及周围人搞定了,没有人可以给他。而生命内在有一种从天之道而来的智慧和需要,做坏事的人为什么会招各种各样的祸,他要有自我惩罚,他如果自身没有被惩罚,他的后代就会惩罚自己来替父母或祖辈还债。
     天良是天之道,不是人之道,它符合存在的美学、存在的创造学、存在的生生之德的游戏规则。合乎这个游戏规则才有真正的宁静、喜悦,不合乎这个游戏规则,内在就有一个自我修正的要求,存在会用各种方式来表现它的修正。李天一就是这样把自己送到监狱里去修正了。

      当存在给我们自我修正的机会时,我们要用到底的爱来承托来演绎
         自我修正是不是就一定达到最好的效果?不见得,只是他有这个趋力而已;他能不能修正得好?不知道。但是他有这样的需要,存在这样的需要。就好像为什么人会得重病?也是一个自我修正的需要,他觉得这样活是不对的,有问题的,所以他需要自我修正。破产为什么发生?也是自我修正。就像温州很多人破产,很多民企出问题,代表天之道透过人的心来自我修正。因为那样发展是不合理的,搞得我们生活的空气、水都这么糟糕。即使美国的金融危机,一个小小的次贷危机席卷整个西方世界,背后是什么?一个修正。因为他们太物质主义了,太个人主义了,所以让它把那种人人趋之若鹜的华尔街价值观的趋力打碎,让整个西方世界陷入一个很深的反思中,他们的民主,他们的自由以及经济制度都在进行一个很深的反思。
      中国也是这样,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到一定程度也会用一种方式,比如用雾霾的方式来让我们反思。存在会创造一些局面给我们,我们自己也会创造一些局面给自己,来修正。但是你这个修正是不是有效的修正,不知道。就像李天一进去一次出来一次,会变成怎样的人?什么都有可能。如果他在这个关键点上有一个契机,他可以真正领悟心的奥秘、天之道的奥秘,他修正出来就会成为一个巨人。就像丘吉尔年轻的时候都是吸大麻的不良少年;包括小布什也曾经吸毒,后来也是靠劳拉的爱拯救他。李天一现在这样,不代表他一辈子就这样了,不见得,但是他有这样一个自我修正渴望的时候,他的父母有没有听到他到底在说什么,社会有没有听到他到底在说什么,有没有在这个关键点上给他真正生命的养分,让他重新找到他的出路。如果没有,那么只能靠运气了,也可能成为丘吉尔,也可能成为小布什,也可能由一个不良少年发展成为无恶不作的坏人,完全都有可能。

回归存在的心,倾听存在的心,给出真正的爱
       所以我们要回归到这颗心,不仅是一颗肉心,不仅是一颗人心,它是跟存在连通的心,是一颗天心,是一颗道心,是一个存在的心,上帝的心(叫它什么都可以)。它和整个存在相连,这样你的生命就有根了,你要贴近的是这颗心,你要倾听的是这颗心,是一颗全然的心,不是一颗小小的、患得患失纠结的心。而怎么启动这颗心?因为它本来就是俱足的。那就是爱。你说李天一他父母不爱他吗?――爱死了,李双江50多岁给他儿子当马骑,儿子出一点点事情马上帮他全部搞定。但这种爱能不能滋养他的心呢?不能。这样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
       我们生命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爱?真正的爱的本质、爱的真谛是什么?――是你的爱要给出来,对方的心得到滋养、得到开启,让他的心更喜悦、更温柔,让他的爱被点亮,让他的美被触发,让爱生爱、美生美,这才叫爱。
――根据孙新兰博士3月6日在江苏省江阴市企业家联合商会《爱生爱、美生美、活入幸福》的公开课讲话内容整理
公共平台名称:孙新兰博士  
微信号:hinasunqiqi
感谢您的关注、分享、转发
更多信息请关注:孙新兰意象对话 新浪:博客/微博 [url=http://blog.sina.com.cn/u/1932609162]http://blog.sina.com.cn/u/1932609162[/url].

tmxli 2013-10-14 14:52

爱磨蹭的孩子
小朋友家长经常有这样的顾虑,孩子做事太磨蹭了,没有时间观念,上学要迟到了还在玩,正事没做要先玩,有什么办法让他动作快一点,能有一点紧迫感?

孙新兰博士:

    这才叫孩子啊,孩子有孩子的特性,我们家长总是容易这样要求他,你怕他迟到,可以有无穷的办法,和他比赛啊,或者帮他穿衣服,让他同时帮你穿裤子,小事不要无限放大,在孩子的世界里,怎样都是可以的。

    一位同学讲到他的女儿,说是天底下最磨蹭的女儿,她永远都是赶最后10分钟起床,刷牙、洗脸、吃饭然后赶着上课钟声进学校,也没有影响到什么。他爸爸妈妈刚开始还为催她起床头疼不已,后来不催她了,她自己定闹钟,有一天告诉爸爸说,“今天创造了一个奇迹,当我最后一分钟冲到教室的时候,发现在七分钟之前我竟然还躺在家里的床上。”

    所以磨蹭和迟到的事不重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会调节,我们往往求全责备,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看到的都是些芝麻,天天拿放大镜看这些并不重要的地方。不要在每个点上都试图改变他,追求那个僵死的完美,那好像不完美的完美才是风格。老虎就不吃草,你说是缺点吗?你不把它当成缺点的时候,他自己会调节。就算很多东西没有调节到你所要求的那样,又有什么关系,很多人数学不好,有人体育总不及格,又怎么样?他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因为世界是无限可能的存在。

    所以任何一个点你都不要卡死,你在一个点上卡死就有无限个点让你卡死,所以笑笑就好了,孩子磨蹭,可能你自己原来也是这样的人,也很好,笑笑就好了,不必把它当成一个问题,也不必刻意鼓励他,“无事取天下”。

    孩子的成长有一个韵律,不是一个一个的点,你享受这个韵律的时候,你就陶醉在它的完美中,因为它本身就是完美的。但不是唯一的,不同美的经典都不是唯一的,是活的完美,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小孩生命都在实现自身的完美,而不是包揽天下所有僵化的完美。当你陶醉在它的完美中时,他的自律性就开始实现他自己的生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新兰博士家庭“心”智慧俱乐部(爱磨蹭的孩子见12楼)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