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陈默老师育儿讲座

咏言妈妈 2012-9-12 14:16

陈默老师育儿讲座

陈默老师阐述把孩子培养成怎么样才算是成功:

这个孩子必须是[b]身心健康[/b],(注意是身心两部分)[b]有不低于社会平均的收入[/b](并不是收入越高就越成功)。[b]内心的愉悦感不仅仅来自他人的评价[/b](一味关注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从而获得满足是有问题的,自身认同是非常重要的)。[b]能欣赏自然美,艺术美,会为美而感动[/b](不会审美的人内心是很可怕的)。[b]有助人的能量,独处时不焦虑,群处时也不焦虑[/b](人是群体活动者,所以助人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类得以延绵的关键,千万不能被忽视)。[b]有亲密的能力,能与伴侣亲密相处,愿意为社会奉献[/b](爱别人也爱自己才会爱世界)。

[b]一、现如今的孩子

[/b]1、高孤独感的独子
   
上海90后、00后的孩子,都是独套公寓的独子,隔离了与其他同龄孩子的交流,从而有了天生的孤独感。而本身父母出身在多兄弟姐妹的家庭,所以并不知道如何养育独子。这些孩子既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独子,又是情感上的独子。一个人一旦孤独,就容易沉静在思考中,思考力很强。人一思考,就会涉及到终极关怀问题,而感到痛苦。有的孩子一个人在那里发呆,可能就在思考“活着干啥”“我不想活了”。


例:陈老师临床研究经常遇见孩子想“既然80岁也要成灰,那么我现在就变成灰好了。”

   
孩子一旦孤独,就开始思考行而上的问题。而父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知道该如何从这个问题上教导孩子。理论上说一个人真正成熟是看透了死亡的问题,而大部分实际上从这点来说是不成熟的。当成人在这个问题上不成熟时候,就会逃避这个问题。而孩子的这个问题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答案,反而父母回避这个问题。得不到答案的孩子会越加思考这个问题,便进入抑郁状态,孩子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现在的孩子阅读量很大,从大量的阅读里去寻找答案,但是又找不到答案,所以孩子觉得越来越糊涂。
   
天生的孤独感的副产品就是特别的脆弱。

2、低物欲感的贵子
   
现在的孩子有沉重的情感负担,生下来以后6个大人都对他很好,孩子受到了6个人的情感就会报恩。但是这6个人要求的报恩就是“好好学习”,所以孩子就受到了很大的沉重的情感负担,一定要好好读书,要超过别人。相反,整个学习环境竞争又很激烈,要学习地出人头地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而现在的孩子又面对了空前的学业压力,应试教育已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空前的学业压力来自于:
1)、学校里考试成绩排名就是赤裸裸地白纸黑字地贴在那里的,而让孩子心里非常难受。
2)、来源于老师的压力,没有一个职业可以一年四次量化到小数点后一位。对老师的评价就是以班级考试的平均分来的。从而造成老师压力很大,很焦虑。老师焦虑的释放渠道就是在教室里,每天课堂上释放给学生。例:学生告诉心理师,老师会因为教室里课桌椅没有放好而发脾气。
3)、来源于家长。在学校里遇到焦虑的老师,回家要面对一个更加焦虑的妈妈。聪明的妈妈看见孩子回家会抱抱她(对幼儿),或者聊聊开心的事(对少儿)。

3、第三只笼子里的鼠
   
例:心理学实验。第一只笼子,鼠放在笼子里,设计成打开笼子就会送进来食物。由于食物有奖励鼠打开笼子开关的行为,那么鼠就会不停地打开笼子以寻求食物。第二只笼子,设计成打开笼子就会送电击,那么鼠就不敢去打开笼子了。第三只笼子设计成,打开笼子送来食物,在打开笼子送来电击,再次打开笼子可能是食物也可能是电击,那么这只老鼠会如何做呢?这只老鼠会发疯,因为它不知道接下来会得到什么?
   

   
现在的孩子就是这第三只笼子里的鼠,这边非常宠爱,就好像食物,另一边严厉要求,要好好读书,就好像电击。出于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分裂,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家长一定要更新观念,我们的孩子是生活在和我们不一样的环境下,处于不同的压力下的孩子,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下,才能知道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家长的观念需要更新:
Ø、[color=#ed1c24]孩子的长大时需要等待的![/color]特别有的男孩子,可能要到初二才会真正长大。
Ø、[color=#ed1c24]孩子不是你的替代!你没实现的事,就不要期望在孩子身上实现。[/color]如果家长要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事情,这样你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就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还是心理把孩子当作你的替代品。甚至有更加恶劣的家长,把孩子当作家长去战胜别人的工具,要让自己的孩子去战胜家长的朋友、同事、亲戚的孩子。

[b]二、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的心理任务
[/b]1、婴幼儿的心理任务(0-1岁,大概是最初的年龄)
   
[color=#ed1c24]小婴儿要完成的心理任务很重,要信任别人、信任世界。[/color]所以婴儿刚出生下来,会大哭,表达了恐惧害怕的情绪。[color=#ed1c24]母乳喂养对孩子有好处,没有母乳喂养的孩子就没有享受过这种温暖的怀抱。[/color]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觉得世界是不可靠的,别人也是不可靠的,对待别人也不是真诚的。反映出来的能力缺乏就是社会交往能力缺乏。


   
例:心理学实验,这还会影响成人将来面对困难的情况。用钢丝做一个假猴子,吊两个奶瓶,和一个刚出生的小猴子放在一起。小猴子爬上去喝了奶之后就恐惧地躲得远远的。在用毛绒布做一个假猴子,吊两个奶瓶。小猴子喝了奶之后会盘在那个毛茸茸的假猴子那里玩。接下来再放入一个钢丝做的假蜘蛛,两个猴子看见这个从来没看见过的假蜘蛛,吓坏了。前面的猴子是逃到笼子上面吊着,后面的猴子是逃到绒布做的假猴子那里,逃到妈妈那里去,把妈妈抱紧。过了一会儿,后面的猴子从妈妈身上下来,去惹、逗弄那只蜘蛛,发现蜘蛛是假的,就和蜘蛛一起玩了。前面的猴子即使被放到蜘蛛面前,还是只会恐惧地扑打。结论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得到母亲的温暖和安全感,将来面对困难会选择逃跑。

2、儿童发展的心理任务
   
[color=#ed1c24]2-3岁孩子会控制大小便后,就明白自己是能够掌控的,有自主意识。[/color]如果全程约束这时候的孩子,4个老人+保姆限制孩子的每个动作,剥夺孩子的自主感,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能动的,觉得自己无能,内在有很强的羞怯感,长大后他不敢面对别人讲话。例:大学生到陈老师那里治疗,要把灯关了,他躺在地上才能讲话。老人带孩子只有宝贝孩子的本能,但是没有教育孩子的义务。所以老人只能完全地保护孩子,不能有一点儿差池,等于剥夺孩子的自主权。所以现在有很多孩子意志脆弱。
   
[color=#ed1c24]4-5岁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大脑飞速发展,很聪明,特别是很想去探究不知道的事务,打破沙锅问到底。并且会去做破坏性的事情来探究,比如说把沙发弄坏,只是想知道弄坏以后会怎么样,而不是调皮捣蛋。[/color]但是这时候的家长常常会不耐烦地对待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还会比较其他的孩子,你怎么做不好,隔壁家的孩子怎么做得那么好。这样的话,这样的孩子就形成的内疚感,感觉自己是无价的,是别人不欣赏的,那么长大后也不会成为果断性、开创性的领军人物。
   
[color=#ed1c24]4-5岁孩子在心理上还会有恋父、恋母情结,就是希望父母当中那个同性的不存在,而另外一个异性的就完全被孩子占用[/color]。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孩子长大后还是有这种情结,就会对他的婚姻不利。
   
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最太平的,人一生中幸福指数是最高的。这个年龄容易种下自卑的树。进入小学后,小孩子就会有社会评价,老师会给她社会评价。如果这个评价是负面的,孩子会把老师的评价内化为自我评价。例:妈妈带孩子来治疗恋母情结,陈老师觉得问题不大,这个年龄是会有恋母情结。后来发现妈妈很痛苦,找来爸爸聊聊,发现爸爸是事业非常成功的,妈妈是小老婆,是公开的。但是妈妈觉得自己见不得阳光,心理痛苦。陈老师和先生说,你太太很痛苦。这位先生说我们俩有感情,婚姻以感情为基础,那么我们俩在一起对不对呢?如果有感情,一张纸有那么重要吗?我现在为她提供的生活,全世界也没有几人能提供。物质上我能提供最好的,感情上也有感情,又何必拘泥于一张纸?陈老师认为这个先生很特别,他找两个太太,并且需要让全世界人都知道。陈老师认为根源应该是小时候种下的。他的身高不高,小时候总是被男伙伴欺负,所以他发誓要很出色,来让向别人证明。这就是小时候埋下自卑,将来不管有多成功,仍然会不自信。
   
[color=#ed1c24][b]小学阶段,妈妈要做一块橡皮,把老师的负面影响擦掉。[/b][/color]老师说的负面评价,妈妈对孩子要说那是老师失控了,妈妈最了解你,妈妈认为你很好。学习是长跑,是马拉松,谁跑到最后还不知道。小学老师有个特点,你去问他小孩子好不好,他都说不好的。老师不来找家长就好了,有事老师会马上找家长的。老师看学生肯定看不顺眼,你想50岁的人看7-8岁的孩子肯定是看不顺眼的。如果老师找家长,那么家长一定要穿上铁马夹,把老师说的话全部都扛在自己身上,对小孩子说老师说你很好,就是有一些小瑕疵。现在有很多老师非常焦虑,妈妈不能做老师的帮凶。如果你一旦作了老师的帮凶,那么你的孩子会变得很焦虑,因为孩子都希望做一个妈妈眼里的好孩子,但是由于他年龄段的特点,他做不到,那么他就会焦虑。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只要你有好心态,你的孩子就会笑到最后。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特别的苛刻。比如说公交车上,孩子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就会找来家长的一顿骂,其实这是孩子的天性。等孩子长大就不会这么做了,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呢?
   
如果孩子小学的时候受到很多鼓励,那么将来孩子会很努力勤奋,能成功。但是现在又有过度的情况,如果这个孩子非常乖,非常好,大人都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这个孩子为了要继续做到大家眼中的好孩子,这个孩子就认为自己必须是最好的,自己把神经绷得很紧,这样到了青春期就容易崩溃。有很多小学年级组第一名的小孩子到了青春期不愿意读书,崩溃了,读书读不下去了。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很出色,那么不要让他受到老师过度的美誉。例:有个医生的孩子,小时候非常好,不用家长操心。到了高中读书读不下去了,崩溃了,他在学校里用拳头打墙,把手也打坏了。他说我现在什么都不要,只要把我的童年还给我。他长大后思考,用童年来换分数,换高评价有没有意义。

3、青春前后期孩子的心理任务
   
12-20岁青春期是心理学上非常麻烦的时候。人生有两大时期最麻烦,一个是青春期,一个是更年期,往往青春期遇到了更年期。
   
12-16岁是脱毛期,找一张那时候的照片会发现很难看,身高长得很快,可能一年长20工分,甚至可能长得比爸爸高。如果儿子长得比爸爸高,儿子就不会认命被挨打,还是反击还手,这时候的爸爸一定要领得清,不能再靠打孩子来树立威信。孩子身体长大了,但是心里没长大,所以陷入疑惑,我到底是打人还是小孩。虽然心里没长大,但是像装作大人的样子,就是懒得和你说话,电报语,“做啥”“烦来”。这时候妈妈开始失落,疑神疑鬼,怀疑是不是又喜欢女孩子了。如果这时候妈妈反而粘着孩子,一定要孩子说话,反而引起孩子反感。[color=#ed1c24]妈妈的明智的做法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color]孩子叫妈妈,妈妈马上来帮忙,帮好忙就识相地走开。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成为怎样的人,我是否要成为我爸妈希望我成为的人。就好像车子买来校正好,可以开始上路跑起来了。而且这个时候还要高考选择专业,更加容易使孩子混淆。这个时候很重要,家长要帮助孩子整合好,让他找到自己。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整合好,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会缺失忠诚度,对工作,对家庭都会缺乏责任心。例:有对夫妻来找陈老师,说要离婚。女的控诉男的,年轻的时候读书,读了好多书。后来又搞发明创造,搞了很多也没搞出啥名堂。一直这么折腾来折腾去的。陈老师评价这个男的就是青春期没有整合好,不知道自己该做啥,不了解自己的强处弱处。
   
16-20岁青春期步入成人期的一段时间,是寻找人生的伴侣,寻找亲密感,有爱的能力。如果前面几个心里成长期都做得很好,那么这个阶段就不会有啥问题。如果前面几个成长起长得不好,那么青春期纠正一下有效果。就像老人常说身体没长好,那么长法头里弄好有道理的。青春期里可以不但可以身体发育上纠正,而且心理上也可以纠正。如果这时候恰好遇见了一位更年期的妈妈就讨厌了,更年期的妈妈的特点就是希望别人关注她,所以表现得自己很可怜,一定要别人关注。这个妈妈没有搞清楚到底谁是更应该被关注的对象。如果青春期也没有纠正好,那么16-20岁这个时期就容易出问题。
   
一个家庭要和谐,三个人是等边三角形,但是很难做到。大部分情况下,等边三角形会变成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锐角也有尖有钝。假设A是妈妈,B是儿子,C是爸爸。三人的关系是爸爸在远一点的地方,妈妈和儿子比较近。AB妈妈儿子是等腰三角形的那条底边,爸爸C是那个顶角。
   
那么这个爸爸在稍微远的地方,心里肯定不舒服,就会选择逃避,你们不要我,那我就跑开。爸爸去沉迷于工作、网络等。工作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逃避家庭责任或某种东西,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不用依次来赞美自己。
   
因为爸爸比较远,所以老看儿子不顺眼,就一直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样妈妈心里就难受了,儿子是妈妈管的,儿子不好就是妈妈不好。妈妈就开始管儿子越来越多,管得越多毛病就越多,毛病都是管出来的。不管没毛病,像我们小时候兄弟姐妹多,没人管,所以就没有毛病。例:我们小时候也有毛病,有嗜好,比如爱喝茶,但是大人没人管你的,就不出问题。
   
这时候妈妈很恼火,有两种选择。一就是批评爸爸,不管孩子只管自己。二是恨孩子不争气。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爸爸一直在很远的地方,心里不舒服,如果爸爸是个没自信的人,内在缺乏安全感。而妈妈看着爸爸在那么远的地方,会猜疑,你的应酬那么多,狐朋狗友那么多,保不定还有女人插一脚。于是妈妈就会开始跟爸爸讲儿子不好。爸爸一开始是不在意的,习惯了不管事,反正儿子让妈妈管。但是妈妈越讲问题越严重,于是爸爸觉得不行,就开始步入教育儿子的事情,这时候爸爸的角色开始拉近了,爸爸心里觉得舒服了,爸爸一出场就是大举动,可能会调用社会关系给儿子换学校啥的。这时候妈妈会有种久违的感觉,两人共同携手来处理问题,很舒服。儿子是啥感觉呢?儿子出母体脐带被剪断了,但是第六感觉还在的。比个例子,儿子从外面进入房间,妈妈不用正面看,就能知道儿子心理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这就是母子亲密关系。小孩子很聪明的,儿子知道妈妈需要什么,需要儿子来拉近爸爸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儿子就会牺牲自己来拉近爸爸。陈老师说现在有太多牺牲自己来平衡夫妻关系的孩子,这种问题是非常隐蔽的,很难被发现,没有经验的心理医生根本都觉察不到。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母亲身上,但是心理医生会花很大的精力来治疗孩子。心理医生发现孩子有很多问题,打人不好好读书等,但是问题的实质在妈妈身上,通过孩子母亲的某种心理需要被满足了。这样的孩子很可怜的。陈老师提醒妈妈们,孩子的问题就是你的问题,母亲是孩子问题的真正根源。
   
[color=#ed1c24]怎样的母亲才能养育出好孩子,能平衡等边三角形关系。这样的母亲要能满足下面三个条件:母亲要大气的。[/color]大气一是指可以和孩子讨论绿豆、天下事、关怀民族问题的母亲,[color=#ed1c24]二是指母亲有真正大度的胸怀,能接纳亲属,有爱心的大度的母亲,和学历无关。[/color][color=#ed1c24]母亲要自然的。[/color]凡是把事情做过头的就不是自然的母亲。现在很多孩子面对的就是不自然的母亲,妈妈讲的都是正面的东西,积极的东西,妈妈的成功,但是妈妈做的事情是不自然的,比如说妈妈是如何对待爸爸的亲属的。这个孩子的内心是分裂,不知道是看得起母亲还是看不起母亲。妈妈既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成功,也要告诉孩子自己的失败。妈妈既要告诉孩子人生的不容易,也要告诉孩子社会的不如意。让孩子觉得这些都是自然的,而不是听到完美的,看见不完美的。[color=#ed1c24]母亲要轻松的[/color]。母亲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母亲本身有抑郁症,经常发脾气,无法情绪失控,那么没法养好孩子,因为孩子始终生活在忐忑不安中。现在除了要提倡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也要给孩子轻松的心理成长环境。如果有没结婚还在恋爱的小伙子,要把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

[b]三、如何与不同年龄的孩子相处
[/b]1、沟通方式
2、教育理念
3、实际问题处理

[b]四大问题:
[/b]   
[color=#ff0000]寻求关注问题[/color]。例:小学生偷别人的铅笔,老师跟家长说孩子有品德问题。陈老师教育小学老师说小学生没有品德问题,品德问题是后来才有的。小学生寻求关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从来没有被关注过,例再婚家庭,母亲出国去了,母亲只管自己谈恋爱不管孩子。二是长年累月处于被群体关注之中,例市长的孩子,总有人拍马屁、说好话,到了学校孩子还需要一直得到这样的关注。遇到这种问题,家长一定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找出事情背后的原因。
   
[color=#ff0000]权力征战问题[/color]。一般来说孩子就出生在父母亲非常能干的家庭,啥都搞得定,孩子从来都是被安排好的,哪怕考不进好学校,父母也有办法弄进好学校。孩子从小被剥夺自主权利感觉,从小没有感觉过长大的感觉,等到青春期后孩子突然感觉害怕,原来我的这个家庭是不允许我长大的,甚至将来找老婆也没有自主权。这样孩子就要和父母打权利战争,表现为对着干。父母要孩子考重点中学,孩子就考职校,一直打到父母彻底退让为止。陈老师对家长劝告,家长要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权力给孩子,不然会退而求次的。例:孩子说不上学,家长说只要你上学啥都好说。孩子说我不吃饭了,家长就说只要你吃饭,不上学也可以。孩子说我跳楼了,家长说你只要不跳楼啥都可以。打到后来孩子说我要离家出走了。打到最后,家长说我不管你了。这样打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无意识报复问题。孩子从小长大从来没有开心过,心里一直压抑很多不满,到了青春期就开始报复,和权利征战差不多。你哪里痛,他就哪里来给你刺一下。你最怕他考不进好学校,他就考差学校。你最怕他谈恋爱,他就谈恋爱。例:从小到大,妈妈一直压抑孩子,逼着孩子读书,高中也考了很好的高中。孩子压抑很多年,感觉从来没有玩过。整个高中阶段,妈妈一直陪读,孩子学习的内容妈妈都要学一遍,连老师都说可以很宽松地考进交大。但是他考进两本的大学,气死老妈。进了两本之后,妈妈也安排了很多,读啥专业。妈妈连孩子读大学的书都有一套,自己学习划重点,周末回家就要考察孩子学会了没有。孩子继续报复妈妈,进入大学一直玩电脑,直到留级。
   
[color=#ff0000]假装无能问题[/color]。你别要来指望我,别要指望我考清华北大。这样的孩子往往老师公认很聪明,但是实际却是中下水平。原因是有背景压力,家长的学历高同时家长高期望,对孩子有很大的压力。孩子认为自己不如父母,就表现出来无能。例,陈老师有年夏天曾遇到四个孩子,都是假装无能,一个是市委领导家庭,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集团公司老总,一个是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这四个爸爸的四个儿子,两个名牌高中,两个名牌大学。四个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四个孩子现在读书都不及格。这四个孩子只要爸爸一出现,这四个孩子就会低着头,还怕爸爸。而四个爸爸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就是通过讲自己是如何如何成功,这样反而给孩子更大的压力。老总是这么教育儿子的,老总说我的儿子应该是怎样怎样的,这样儿子心里就想做你的儿子真倒霉了。教授家庭学历都很高,连奶奶都是硕士学历,后来儿子承受不了这样的背景压力,儿子考了三流大学,天天打游戏,后来自杀了。有时候家长要做一个有通透里的人,当孩子有个行为出来,家长要静下心来想想行为的源头是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很有教育别人的资格的,非常坚持自己的理论,很难改变。当时陈老师就问他,你父亲小时候怎么管你的,他说有6个兄弟姐妹,父母啥也不管。陈老师就说因为你父亲从来不管,所以你能成为党委书记。而你的儿子成为不了你,因为他有一个和你的父亲不一样的父亲。

[b]四、孩子问题的发展机制
[/b]1、早期养育
2、环境影响
3、家庭结构

[b]孩子和家长的互动模式:
[/b]   
家长百般讨好孩子,不仅物质上而且精神上。这样的家长养育出来的孩子会很轻视父母,出言不逊。
   
当家庭夫妻关系出问题后,很容易出现拉拢问题。比如母亲跟女儿说父亲的坏话,无非想女儿面前表达自己付出很多,而父亲啥也不做。拉拢子女并且诋毁对方。这样家长讲得越多,孩子越痛苦,因为家长讲的话。孩子都会理性地接受。但是孩子很痛苦,因为这个不好的人,是孩子的家长。例:母亲拉拢儿子,说父亲坏话。儿子就会打父亲,帮母亲。但是母亲反而会骂儿子打父亲的行为。这样下来儿子很痛苦。例:女儿抑郁很多年,已经工作了找到陈老师。他的父亲很不好,确实是坏人,已经在监狱里。母亲一直跟她说父亲很不好,而且母亲改嫁后继父也说她的亲身父亲不好。这个女儿一直抑郁,到后来甚至不能上班。陈老师对女儿说,你能不能做件事,去监狱看看爸爸,她从初中开始就没有再看见爸爸了。女儿说我不能去看他,她是坏人。陈老师说坏人是法律评价的,子女对父母的评价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你的爸爸。你不要对你的父亲有任何的附加条件,这所有的附加条件都能被一个条件所抵消,那就是父亲把你带到了这个世上,给了你生命。如果一个人能够认清这点,父母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这就足够了,这样的话很多对父母的怨恨就能消除。陈老师建议她去监狱看爸爸,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跟爸爸说,出狱后她来养他。看爸爸会怎么讲。因为陈老师发现她内心非常非常渴望父爱,因为她一直缺失父爱。他去看爸爸,父女俩抱头痛哭。父亲一直在忏悔,说他到这地步是她母亲如何如何挑剔造成的。女儿头一回也听到了母亲的不好的地方。离开监狱的时候,女儿像是换了个人似的,轻松多了。一个人的基础幸福感是建立在接受双亲的基础上。
   
孩子的行为永远是父母嘴巴里挑剔的内容。这样的父母本身有焦虑问题,有强迫人格。这种挑剔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孩子会在外面,比如学校里去释放这个压力。
   
双重束缚是最不好的关系。我让你做成这样,但是我又让你做不到这样。例:青春期的孩子得了精神病,孩子治好了,医生打电话告诉妈妈来接孩子。孩子非常高兴地迎接妈妈,大叫妈妈,妈妈板着脸跟孩子说,人家孩子跟妈妈很亲热地,哪像你这么大嚷大叫。这样孩子又受不了,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这样的孩子没办法,只能最后分裂。精神分裂就是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一部分是病态的。人在正常情况下遇到痛苦,就会逃到病态系统里。在病态系统里有幻觉、幻听,能感到幸福。

4、父母关系
   
文化不是学历,每个家庭有自己的文化。
   
[color=#ed1c24]孩子成长的真正的养分实际上就是爱。[/color]有很多成功的父母,能给孩子很多的东西,但是孩子感觉这并不是爱,而是父母自己的需要,需要孩子成为为父母想要的那种孩子。[color=#ed1c24]要让孩子感觉到充分的爱。爱就是无条件的接纳。[/color]陈老师常问家长,你有没有这样的心态,哪怕孩子是个脑瘫儿,你也会好好地养大他。如果你有这种心态,那么为何你会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而不能忍受。这样就会给孩子一种感觉,你爱他是有条件交换的。你爱他,一定要他好好读书,成为好学生。小孩子的心理是这样的,他挑衅你,他就做坏学生,看你是不是还继续爱他。如果你不爱他,那么他就想你的真面目露出来了吧。所以[color=#ed1c24]家长很关键的就是你能不能接受你的孩子就是平庸的,但是他平平静静,没有灾难。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那现在就不会过度焦虑。[/color]例:上海的教授到美国教授家里做客,美国教授的大儿子是很年轻的教授,小儿子是搞园林的,从小喜欢的。上海教授就一直在表扬大儿子,年纪轻轻就成为教授了。美国教授觉得很奇怪,为何你不表扬我的小儿子。我们觉得小儿子做得很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很好。另外,很多支离破碎的家庭,就会有爱的缺失。离婚的家庭,一定要给孩子比较充分的爱。而现在很多的情况是整个家族会把另一半批评地很坏,而孩子心底里潜意识里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有亲情血缘的。
   
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一直在闹不和,要闹离婚,就相当于给孩子头上悬一把剑,这把剑啥时候落下来不知道的。很多孩子都跟陈老师说,我爸爸妈妈肯定会离婚的,即使现在不离,将来也会离的。例:有个妈妈找陈老师说,老公怎么不好,我要离婚。陈老师就很坦白地跟她说,那么你就离吧。我来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为了孩子我不会离婚的。你根本就不会离婚,那么你就不要搞了,不要动不动就把离婚这个话放在嘴边,这样反而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要想孩子读书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定要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给孩子营造好的心态。现在很出名的那位韩国妈妈,养育5个孩子8个博士的妈妈,曾经说了一句话,[color=#ed1c24]夫妻和睦才能养育出好孩子。
[/color]
Q&A
问:陈老师刚才说了很多要给孩子轻松的环境,那么如何做才不会过头反而变成溺爱?
答:问得太好了。孩子的教育有几种模式:严厉性的父母,这样的孩子守规则,但是没有创造力。放任性的父母,特别是父母做生意的,孩子物质能满足,但是精神不能满足,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与父母不亲密,也发展不好。溺爱的父母,生怕孩子有一点点不高兴,特别是年纪大的父母。这样的孩子变成洞里老虎,且极度依赖。长大后很善良,不会害人,但是没出息,太依赖。心[color=#ed1c24]理学有个要求,对于低龄的孩子,要有延迟性。[/color]比如孩子要买文具,你不要马上买回来。你说等妈妈哪天路过文具店去给你买。孩子要吃苹果,你不马上给她拿,你说妈妈先去洗衣机把衣服洗了再帮你拿。例:心理学实验,给小孩子一人一粒巧克力,说老师待会回来,如果巧克力不吃的,老师会给你再加巧克力。老师走后,大部分孩子就吃了,少部分孩子能够自己克制住,等待老师回来。跟踪调查下去,这些等待的孩子将来都成为精英。另外,[color=#ed1c24]还有一个民主性教育,比如你和孩子商量,是否需要去请家庭教师。这种民主性教育下的孩子将来很有出息。

[/color]问:与老人同住的孩子教育方面的矛盾如何解决?比如孩子喜欢玩米,老人不赞同。孩子晚上要出去买东西,老人骗孩子说外面的店已经关门了。
答:父母首先要自己想清楚,孩子的问题是否有边界,如果是没有边界的,那么就让老人学习,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如果有边界的,那么私底下和老人说好,生活听老人的,教育听父母的。那么遇到这种问题就要和老人说好,然后让老人照做。

问:我学过很多育儿书,但是发现行为没有效果。比方晚上很晚,我好好跟她讲,她不肯睡觉。但是阿姨跟她说外面有大灰狼要把你吃掉,孩子马上就睡了。所以我比较困惑,这些理论怎么和实战经验相结合?
答:你根本把自己的实战机会让给阿姨了。[color=#ed1c24]一个孩子晚上妈妈陪着睡觉很重要的,特别是3岁以内,这个权利不能给别人。[/color]你既把这个权力给了别人,又想得到运用这个权力下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color=#ed1c24]晚上是人最恐惧的时候,特别是小生命,她最需要母亲,[/color]然后你把这个权力又让给保姆了,怎么行。[color=#ed1c24]做妈妈再累也要晚上陪孩子,辛苦三冬三夏。

[/color]问:孩子10岁,常问我更爱爸爸还是更爱我,如何回答?
答:恋母情结。画等边三角形给她看,这样的关系最牢固。

问:孩子家里很活泼很好动,幼儿园老师反映很安静,拘谨,不活泼。
答:洞里老虎,家长特别是老人注意不要保护过度。

问:大班的孩子老师反映控制不住自己,一个孩子调皮,他也跟着调皮。
答:这个很正常,是这个年龄的正常反应。[color=#ed1c24]不要听老师,幼儿园老师最好孩子都是木头人一样。

[/color]问:后青春期16岁以后该如何注意教育问题?
答:16岁很搞的,关键是孩子能不能找到自己长大的证据。他是一棵树,上面的天花板,那么他穿透不了,一直压抑,穿透不了,不能往上长,就会长歪了。[color=#ed1c24]父母不能做天花板,要做一张纸头,要平等对待,让他穿透,去长成大树。

[/color]问:幼儿园孩子在幼儿园吃饭拿第一名,回家吃饭很慢,最后还要妈妈喂。妈妈问他,他就说因为幼儿园为了拿第一,所以太累了,回家要妈妈喂。老师反映孩子自尊心很强,样样要拿第一,挫折教育不够。
答:吃饭两面派很正常,外面有压力,回家来释放。其实你的孩子样样要第一,一定是家长平时的言行举止已经让孩子感觉到了。其实这也好的,让孩子努力向上,但是不能过度。万一将来做不到,就要出问题了。解决办法是家长要改变观念,多关心孩子是否健康,别人学得会的东西,我孩子是否能学会。孩子是否有探索精神,孩子喜欢啥。多看看科技馆,多探索。少说哪个同学做啥啥了,少去关心别的孩子做啥。也和幼儿园老师打个招呼,不要太鼓励了。.

金沙白浪 2013-9-4 11:51

收藏学习,看还有妈妈需要吗,顶一顶,谢谢咏言妈妈的辛苦和分享!.

shilr 2013-9-4 12:22

[tt18].

shuangbaby 2013-9-4 12:45

*** 该贴被屏蔽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默老师育儿讲座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