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转)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呀

pp_dream 2012-8-31 23:38

(转)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呀

同学转的,据他说是他朋友写的。我当搬运工。。。。.

pp_dream 2012-8-31 23:38

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呀(1)

每年的四月,是高中12年级家长们的念经月。念的什么经?大学经。这个月,孩子们会收到世界各地的高校录取通知书,于是,孩子们和家长们四处走动各处飞行,看学校的,参加校友会的,忙得不亦乐乎。他们需要在五月一日前,做出最终的决定,在被录取的大学中,选择去就读的那一所。

读什么大学——这是一般的孩子一生中第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所以,对此决定,家长和孩子们都一定很认真,很上心。而这个决定往往又是很难做出的,因为除了学校的名气、地点、风气、学生族裔比例、专业的好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的学费。

前几天一位台湾来的同事,到我办公室开会,会开完了还是不肯走,说起他二女儿被两家公立和两家私立大学录取,都是前50名的大学,这本是一件大好事。可是女儿,老婆,和他,各自揣着各自的想法,为了决定去哪所学校就读,一家人已经搞得脸红脖子粗。他希望女儿去加州的公立大学,因为那里的亚裔孩子多,而且亚裔男孩子都是最好的学生,作为父亲,他希望女儿能在那里找到一个如意郎君。而女儿和他老婆都希望去私立大学,其中一个私立在东部,亚裔学生比例只有11%,而其中主要的还是印度人,所以他是坚决反对的。更重要的,这两所私立大学,无论哪一个,一年都得五万五的费用,同事觉得根本承受不起。后面还有一个三女儿,两年后也要上大学。这小幺女更绝,已经向全家宣布,非私立学校不去。

虽然现在还不用考虑老三,但同事发愁的是,即便两个女儿都送公立学校,他一样得借钱。我当时很纳闷,同事工资不算低,加上他太太,一家也有20多万的收入,怎么一年五万五也拿不出来,连女儿上个大学也这么扭扭捏捏的。同事倒是耐心,和我仔细一算,呵呵,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他真得贷款。前阵子经济特好的时候,他大手笔在旧金山换了一个大房子,所以,现在还是一个标准的房奴。

同事是愁眉苦脸离开我的办公室的。有趣的是,第二天,他几乎是砰砰跳跳地进来告诉我说,他昨天晚上一夜都没睡好觉,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我也颇感兴趣,因为他的问题,我还回来请教了一下我们家LD,也没高招。同事说着,特别激动地告诉我,为了公平起见,他和老婆决定,三个女儿的大学费用,都资助到上公立学校的数额。如果女儿想上私立大学,额外的费用,需要自己贷款支付。我点头,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不过,即便这样,同事还是得贷款。这他也想好了,先从养老金里面贷款,这样利息会低不少。同事已经年过半百,希望一甲子就退休,可如今看来,说不定还得多辛苦几年才行。说起这儿,他直摇头。

还有一周,决定就好做出了。所以,他们还在煎熬着。.

pp_dream 2012-8-31 23:39

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呀(2)——公私之择

美国的大学多如牛毛,以前虽有所耳闻,但直到去年我家大公子报大学之时才真有所感。竟然发现,有些从来没有听过的大学,竟然在全美的大学排行榜上高高领先。但无论美国的大学如何之多,都不外乎公立和私立两类。正是因为有了公立和私立之别,选公立还是取私立,也成了孩子们和家长们念经之一部分。

公私之择,我亲身经历不多,按理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跟着大儿报考的起起伏伏,毕竟也经历了一次大学的申请过程,加上周围的朋友同事们的遭遇,也算知道一些道听途说的皮毛,码在这里,算作引玉之用。

如果单从排行上看,老牌的私立大学,尤其是常青藤学校,总体排行都在前面。私立大学一般录取人数少,更似精英教育,而公立大学,面向普罗百姓,自然家口也大。比如美国西部加州的两所名校,公立伯克利和私立斯坦福两所大学,伯克利去年收上万名新生,而斯坦福却不到千名。差别之大,可见一斑。

如果说这两类大学的根本区别的话,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财政来源和教育标准。公立是由政府(州、县、市)资助的,而私立是私人个体或团体支持的。一般公立的大学,需要按照政府的统一教育大纲进行教育,而私立的则完全自主。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建国基础的国家,因为私立学校,对宗教的传统较之公立学校更为注重。

也许由于上述两大差别的缘故,公立和私立大学又演变出更多的不同来。而这些衍生出来的不同,显然会影响到孩子和家长选择大学的决定。我所了解的主要差异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 学费差异:私立学校贵,尤其是老牌的常青藤学校。而且,无论学生来源,一律一视同仁。公立学校则不然,通常对本州的学生有学费上的优惠,且这个差异也不算小。比如加州伯克利,对外州学生的学费与常青藤学校的不相上下,一年的总体费用约在5.8万美元, 而对本州的学生,一年的费用在3万美元上下,一年2到3万税后的差异,对一般家庭而言,不是个小数字。公立与私立学校另一个差异是奖学金。一般来说,公立大学并不提供以学业优劣为评判原则的奖学金,只是根据家庭的“需要”而提供助学金。这种“需要”是根据家庭报税作为依据的,因此,对于家庭收入在国税局的账户上“少”的家庭,孩子一旦被私立学校录取,往往也提供一些助学金甚至是全额奖学金。

2. 师生比例:似乎有这么一个共识,私立学校的师生比例很高。好的私立学校的师生比能到1:9, 而公立学校,拿加州伯克利来说是1:16。也就是说,公立学校是学生多,老师少,因此每个学生平均得到的老师的关注量也会少。这是很多家长和学生选择私立学校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3. 淘汰率:由于上述学费和师生比例的两个差异,导致了相对而言,公立学校,尤其是竞争激烈的专业的淘汰率很高。比如排名在前三名的加州伯克利的工程学院,第一年结束时,学生的转学率(转学校、转专业)率高达60%,也就是说,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会在一年以后离开工程学院。这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学保留高竞争人才的手段之一。但相比之下,私立学校,比如斯坦福则恰恰相反,他们虽然录取量小,一旦学生进入大学程序,基本能保证毕业。这种保证,除了录取时的严格控制外,还有在校学习期间师生的短兵相接。这种差异,让很多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上私立大学。而有另一些家长却认为,能在公立大学这种鱼龙混杂高竞争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孩子,日后的竞争力会更强。孰对孰错?孰高孰低?我觉得得看孩子。

4. 课外活动:公立学校通常因为学生数量大的缘故,可以容纳有各种才能和潜质的“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往往在大学期间组织起各种社团。所以公立大学的课外活动往往格外丰富多彩,应接不暇。而私立学校,就没有这个奢侈。我一个朋友的儿子去加州理工学工程,这是一所高质量的理工科私立大学,喜欢篮球,学校却没有篮球队,只有自己召集,自己组织。所以,人口多,也有人口多的好处。

昨日知道,前一节提到的我那位同事的女儿最终决定去私立学校。他们这一决定的主要因素来自与私立大学的“校友会”的煽动。美国各大学“校友会”的力量不可小觑的,在每年四月期间,他们对家长对学生的零距离的“诱惑力”,往往是学生和家长决定的重要砝码。我同事的女儿在校友会遇到一位师兄,此师兄答应她,从二年级开始她就可以在他的公司打工挣钱,自己资助自己,因此,我同事和女儿就一口答应去GeorgeTown了。.

pp_dream 2012-8-31 23:39

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呀(3)——课外活动

美国大学,尤其是好的私立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非常看重的一项是孩子在高中时期的课外活动。记得中国的80年代,我们考大学那阵子,有一种学生是可以“特招”的,比如体育、音乐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成绩可以很低,一样会被录取。但是,在中国,这种“特招”生毕竟是少数,而且,被划入“特招”范围的项目也是很有限的。但在美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要求,甚至可以说,往往到最后,学生们拼比的不是GPA,而是课外活动。

美国是一个很鼓励“个性发展”的国家。我记得的我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就有一句这样的口号:“我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美国的教育从小学生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要求他们“做自己”。这种“做自己”的教育宗旨,可以说到了高中,尤其是报大学的时候,发挥到了极致。极致到有些学生弄虚作假的地步。这一点,留作以后再计较。

先回头来说“个性发展”。平心而论,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眼光的宗旨,和我们孔圣人的“因材施教”同属一个理念。用现在的时髦俗语说,“个性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可能的“闪光点”。“闪光点”之所以能“闪光”,是因为孩子们(或者家长们)能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这个世界上,可以成为“生长点”的领域无穷无尽,每个孩子应该有适合自己兴趣,让自己充分发挥才能的“生长点”。“生长点”变成“闪光点”的关键步骤是去“行动”,有时候还需要很早就有所预谋和策划的“行动”。比如拉小提琴、弹钢琴、游泳、田径、美术这一类,没有时间的积累,没有每日的勤学苦练,是难以有可能“闪光”的。

美国的大学看中的正是学生的“闪光点”,不管你在那个领域,闪光就是行,闪光就是好。那么何为“闪光”呢?有没有衡量标准呢?当然有。在我的肉眼凡胎看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国际或国内级的比赛中拿到奖项,比如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的奥数。只是,在美国各个领域的奖项多如牛毛,作为外来移民的华裔父母,对此知之甚少(本婆就是一例,后来知道,为时已晚,嘿嘿)。另一类是要求你在一个组织或者团体中是个“领头人”,就像美国人反恐,要找拉登一样,因为拉登是“基地”的“领头人”。

在上述两类衡量标准中,很多人会去发展偏僻的冷门,比如我们有个美国朋友,他的儿子参加了一个不错的冰球队,那个队曾经获奖,因此这个男孩子被东部的一个常青藤收走;另一个美国同事的女儿曾经在少年组的独木舟比赛中得奖,就被斯坦福看中;还有一个同胞的儿子在美国辩论大赛上得过亚军还是季军,就去了耶鲁。不要搞错了,我这里不是说偏僻生冷不好,相反,我觉得美国人民之所以很会享受生活,和他们从小的兴趣培养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不像我们中国“虎妈”一样,只让孩子去学钢琴,小提琴。搞得钢琴和小提琴界,变成了万里羊肠小道,狭路相逢,落荒遍野。

上面第二类衡量标准中,在我看来其实很主观,也很容易。根据我的道听途说,似乎也很管用。在美国的高中,学生自发成立的社团和组织多如牛毛。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登高一呼”,说不定就“应者云集”。我儿子学校里,一个父母来自南京的女孩子就组织了“亚洲炊事俱乐部”,每次的活动内容是尝试亚洲的各类食谱。听起来很令人啼笑皆非吧,可这个协会竟然是他们学校会员人数最多的学生自发组织。这个女孩子做为这个俱乐部的“会长”之职,正是被美国各大学招生办十分看好的“领导才能”的最好表现。

我上节提到的那个去GeorgeTown的女孩子,据她老爸说,她GPA是4.3,单次的SAT的最高成绩2190,AP课上得不算多,而且拿5分的都不多(据说GeorgeTown只看5分AP课)。当同事报出他女儿的指标后,我就觉得蹊跷,继续追问之后,发现这个女孩其实不得了。上面提到的两种课外活动的衡量标准她都是达标的。其一,她是旧金山这里一个著名的音乐团体的首席小提琴手(concert master)(注:这个音乐团体在美国本身就很有地位,据说能被录取就已经很不容易,能呆下来就更不容易,能做首席,呵呵,不说了)。这是台湾家庭的强项,不佩服不行。其二,她是她所在的高中西班牙语俱乐部的会长。呵呵,听到这里,我只有呵呵了。.

pp_dream 2012-8-31 23:40

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呀(4)—— 短文(Essay)

大学申请过程中,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都要求学生们提交至少两篇短文(英文称Essay)。一般公立学校(如加州大学UC系统)只要求两篇,而私立学校,除此之外,往往还会有额外的命题短文。提交短文是申请的必要过程之一,是谁都绕不过去的。据我所知,写着两篇短文,对很多孩子来说,是大学申请最头疼的一个部分。

之所以称为短文,是因为一般的情况下,两篇加起来不得超过1000字。两篇短文又可谓广义的命题作文,一篇着重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比如家庭变故、身体障碍、移民家庭的语言障碍、贫穷等;另一篇侧重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公益服务、社区活动、领导才能、才艺表演、兴趣发展等。要在1000字内,把需要千言万语才能表达清楚的内容都放进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对一个孩子,即便对我们这些文字老手,依然如此。

我个人认为,这两篇广义的命题作文出得非常的好。好在哪里?好在无论是谁,都有话可说。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滔滔不绝,汩汩滔滔地写出很多篇。另外,这两个题目的内容其实是相互互补的。我们生活着的每一个人,即受先天的、外在的环境的影响,成长着、改变着,又需在成长的过程中为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外在社会尽应有的义务、承担必要的责任。所以,这两个相互照应的题目,从教育的意义上说,正点名了教育的过程和目的:受教育,然后回馈社会。

不过,好题目并不表示作文容易。况且,越是人人都能写的题目,越是难以做到鹤立鸡群。我曾经认识一个参加过公立大学录取的老师。作为评委,他的任务是阅览申请表,平均要8分钟完成一个申请人的所有材料,否则他就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量。而除了GPA、SAT、和申请表格(包括奖项、AP、公益服务等)这些硬指标外,他需要花时间最多的就是Essay这个软指标上。他曾经说到几点,让我很信服,在这里也与大家分享。

在我听来,这位老师提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短文需要提供额外的信息。额外的信息是指在上述提到的GPA、SAT、奖项、AP、服务等申请表中的内容。即便是在短文中用到与上述相关的内容,比如公益服务,也应该表达出“特别”的地方。这种“特别”的地方其实就是自己的“标签”。换句话说,如果大家都去参加公益服务,每个人的行为和感受是不同的,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这才是好。所以,Essay的内容,不应该重复申请表里已有的内容,而要提供额外的信息,来充分地展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自我。

我当时在阅读大儿子的短文时曾经有过一个困惑。我们知道作文的不二法则——“show not tell"(请看文尾注释),用中文话说,描述而不要叙述,这与我们说的“为文要曲”其实如出一辙。那么500字的短文里面,怎样才能把一个题目Show(描述)而不Tell(叙述)出来,而又能充分表达了内容和思想呢?我当时觉得,这实在是太难了,几乎找不到平衡点。后来,我问上面提到的这位老师的时候,觉得他说得有一定道理。他说,对于公立学校的申请(一般没有推荐信,只要两篇短文),几乎需要100%的Tell,否则的话,无法传递需要的信息不说,甚至会让评委认为浪费时间。试想,评委要在8分钟内,看到一个全面立体的申请人,他需要的一定是Tell。如果你只是Show的话,他不仅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心情去体味你文字下面隐含着的内容。是不是很有道理?他还认为,申请私立大学的时候,Show和Tell的比例,应该是对半分(私立大学一般需要三到四封推荐信,另外还有额外的问题需要申请人单独回答)。这样,就既可以展示“文学文字”水平,又不至于忽略需要“炫耀”的内容。私立学校通常因为录取人数少,所以,评委对材料的阅读相对会更加“认真”,更加“从容”。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可以借鉴。根据他的实战经验,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用“体育”才能作为短文的材料。也许因为体育运动,不仅需要面对个体体能的挑战,还要面对群体的竞争,所有是一个好的素材。但是,这位老师认为,如果有其他的材料可以选择,就尽量不要选择体育,除非在这方面,绝对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呵呵,可叹的是,我家两公子都还在体育上颇有兴趣,被他这么一说,我倒是觉得需要另辟奇径了。

从我个人的经历上讲,写Essay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不仅是对孩子,对父母也依然如此。孩子通常需要一遍遍地改,有时候到最后也不满意,又要换材料,搞到最后,人疲马乏。而父母似乎又总是觉得,怎么写怎么改都还没有充分表达我孩子的“特别”。哈哈,孩子是自己的好,一点不假。我后来采取了一个策略,还是让孩子自己写,写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做父母的,能提些意见就提,提不出具体意见的,就拉倒。儿孙自有儿孙福。


(注:Show not Tell:怎么叫Show,怎么叫Tell,就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吧。

就用鲁迅先生只3000字的小说《孔乙己》来说明。孔乙己这个形象,如果用最简短的Tell的方式来表达,就可以是:

TELL: 孔乙己是一个旧时代底层社会的酸腐文人。

可是,这个Tell只告诉我们一个答案,一个抽象的内容,我们无法知道孔乙己如何酸腐,如何文人。可能看过后,就忘记了。根本也不记得孔乙己是什么人,干过什么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而鲁迅先生就只用了3000字,就让孔乙己不休了。在他这篇小说中,我们找不到上面这句话,但是,他通过文字“Show”出来了一个旧时代的酸腐文人。而Show的方法中,最典型的方法就是行为和语言。最典型的几个描写有:

语言和对话:比如,“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还有大段的,比如: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动作的描写:比如,“排出九文大钱"。再比如这一段: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鲁迅先生也用了有细节的Tell,如:“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

再比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总体来说,Show的感觉是逼真,有动感,形象,而Tell的感觉是间接的、抽象的,而且常常是主观的。在小说中,Show和Tell的区别很大,因为小说的主要技巧之一是如何Show。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是通过语言、行动和对话Show出来的,这样才能让读者进入到故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红楼梦》里面,Show得很多很多。

呵呵,不知道是否管用。).

pp_dream 2012-8-31 23:40

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呀(5)—— SAT 和 ACT

今天码这篇似乎有点意思。因为今天,阿碧和我,两家的公子都去参加SAT考试,一个在香港,一个在旧金山湾区。要不是阿碧介绍,我还真不知道国内的高中教育,已经与时具进到与美国同步的地步了。那就择题不如撞题,今儿,咱就说SAT吧。

从百度上找来了SAT的介绍如下:“全称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中文名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由美国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主办,SAT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网上关于SAT的介绍很多,很详细,很全面,那这里就说点网上没有的吧。比如,美国的孩子怎么准备SAT,以及我所知道的SAT在录取过程中的重要,等等。

SAT其实有两类,SAT1和SAT2,SAT1是基础能力的考试,包括阅读、数学和逻辑(在我看来“理解”更合适点)三类。每类800分,满分2400。SAT2是专科的基础考试,名目很多,除了数理化、生、历之外,语言类很多,除英、法、西班牙这种大语种以外,近年来中文也成为其中一个可考之项。每一项也是满分800。一般好的大学,要求SAT1之外,还要2-3门的SAT2。根据我家孩子的情况,SAT2一般上了AP课,就可以去考了,只要平时学校的内容学得还可以,应该成绩也说得过去。亚洲的孩子,尤其在科学这方面,还是有些功夫的。不过,看报考的专业,如果是文科的话,英语,以及一门外语,可能都是需要的。而理工科类,除了数学外,还要一门与专业相关的SAT2成绩,比如报化学工程,那化学SAT2是应该考的;报生物,生物SAT2成绩是应该有的。不过,从2012年开始,加州10所UC大学,将不再要求学生提交SAT2成绩了。

需要花时间、金钱、心思、精力来认真准备的是SAT1。据我所知,SAT1对一般的孩子,都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因为其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与平时上课和考试的方式和方法有所不同。在我们这里,适应SAT1考试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上课。与SAT1相关的各类课外辅导站多如牛毛,比较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旧金山湾区的Elite(精英)Program(不知道这是不是个全国性质的),一个就是Kaplan。费用都在2000美金左右,一般有十次左右的课程,一次课程大约半天,还有模拟考试。这些培训学校,不仅十分卖力,而且也很有效果。小儿子的一个好朋友从高中9年级就去参加了“精英”培训,在准备的过程中,做了80多次模拟测试,结果一次考下来,就是2400。呵呵,简直吓死人。80多次,那可是大脑高度运转的 300多小时呀。Kaplan也有一条规定,如果考试成绩不比进去时模拟考试的成绩超出200分的话,学费将如数奉还。不过,据说一般的孩子,经过这类集训,200分的提高,还是不在话下了。

美国SAT1培训课程,总让我想起我们那时在国内高考的情景。一则集中培训,一则题海战术。这两个策略,对SAT1考试也非常有效,而且似乎是唯一有效的途径。上次说到的那个去GeorgeTown的女孩的妹妹,现在才上10年级,就完成了十次周六课程的Elite培训,这次成绩下来,2270。最近放假了,来我办公室,告诉我这个好消息,让我这个婆婆看着这个美丽的小丫头,心里那叫一个佩服。据说,当时她学校的老师都说,太早了,再准备准备再去考。不过,我觉得她的策略倒是很好,SAT1准备得越早越好,等到11年级再准备,功课+课外活动+大学选择+大学报名+家长虚寒,呵呵,孩子们的压力是很大的,而早早把SAT搞定,心里会踏实一大截子。

即便是美国最好的大学,2200分以上,也就可以在SAT这项上拿到满分了。当然如果能拿到2400分,会有额外的红利分数,而且,每年能考2400分的孩子,在College Board上都是榜上有名的。比如加州理工,如果考得2400,GPA也高,就几乎是笃定可以进去的,不需要其他的课外活动,也不需要领导才能,不需要现实有专业兴趣。是啊,一年也不过有几百个孩子能拿2400的成绩呀。

SAT在美国考起来很方便,很多孩子在递交大学申请后,还在参加SAT考试。反正,一次考试40来美金,考场也在附近,有些甚至就是在自己的学校里考。一年这种考试有4-5次,参加一次考试,就像去中国城饮一次茶一样。有些大学看SAT1成绩时,不看一次的成绩,而是看所有成绩中单科的最高成绩的总和,叫做Smart Score(聪明分数?)。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有些孩子的一次性单科成绩可能最高也只有1800,但Smart Score却是2400。那个去GeorgTown的女孩就是这样。

与SAT相类似的,美国大学也都认可的另一个考试叫做ACT,原文是“American College Testing”,中文名称为“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与SAT的区别在于,相对而言,SAT1更注重基础“能力”的测试,而ACT,则更关注基础“知识”的测试。满分36分,据说一般34分以上,都是满分成绩。美国大学一般要求学生提供二者其一就行,有些学校也有特别的规定,只要其中一种,这需要关注各大学的招生须知。

对于我们中国孩子而言,无论哪一类考试,数学都是最容易的,阅读和理解,相对较难。我想原因,一来受家庭背景的影响,没有一个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英语母语环境;二来受文化背景的影响,虽然身在西方文化里,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都还是可能多多少少“隔”着一层。因此对于在美国生,美国长的孩子依然如此,那么,我就真难以想象这种考试对中国生、中国长的孩子们将是怎样的一种挑战了。

不过,我想说,有志者事竟成,多难的事情,只要想做,基本上都是做得到的。祝福我们的孩子。.

pp_dream 2012-8-31 23:40

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呀(6)——专业选择

这本经哈,念叨到这里就觉得念不太下去了,嘿嘿。再念下去就有点像过街老鼠的感觉了。不过,既然阿碧同学点名要说说选专业的事情,婆婆就再做回老鼠也无妨,反正现在狼还能爱上羊呢,保不住哪知转基因了的傻猫也会闭一只眼放婆婆这一码。

其实,选专业这事儿,就是萝卜青菜,各人所爱。没啥好说的。360行,行行出状元,千万别有什么高贵卑贱职业之分。关键是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现在,不像我们上大学那阵子,全国人民只有一个信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结果成绩好的学生都去报考数理化,本来像婆婆我这样的,可能说不定会在某一文科里也小小地出人头地一把来着,被这一信条还得,只能在理科辈中平庸得碌碌至今,蹉跎中老年。

话又说回来哈。选专业确实是人生难事一件,特别对那些在学校里面很全面发展的学生,尤其如此。中国的教育,比较注重课堂,课外的兴趣小组相对比较少(起码我们那时候),所以,到了高中,该报考大学的时候,很多孩子还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这就是问题之所在。我个人觉得,如果父母们能够在三个方面孩子帮助孩子,那么孩子其实自己可以决定未来的方向。这三个方面是:兴趣,专长和性情。

兴趣,很好理解。但并不是所有的兴趣都很适合选专业,比如体育、音乐、绘画这种属于基本素质类的兴趣。不过,有兴趣总是好的,比如喜欢绘画,也许就会对建筑、动漫设计之类的专业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干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日子总觉得过得其所。

这里指的专长,也很好理解,主要是指在学校各类科目中成绩好,学起来容易,做起来简单的科目。兴趣和专长不一样,有兴趣的未必有专长。比如,有些人喜欢唱歌,但并不擅长。我是觉得,如果孩子选择的专业能够发挥孩子的专长,就能够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扬长避短,日子过得更加轻松一些。

最后一条是性情。我这里说的性情,也就是性格,比如内向还是外向、好动还是好静、善言还是寡语,敏感还是迟钝等等。这些与专业的选择似乎关系不大,但却对将来的职业选择有相当的影响的(当然乃婆婆愚见)。如果性情与未来的职业选择自然相合的话,那岂不是有点天时、地利、人和的味道了嘛。

至于具体的专业类别,在大学的网页上都有介绍。在孩子报考之前,到一个综合大学的网站上去过一遍堂就差不多了。再有,美国的高中有专门的“职业日”,或者“旁观日”(job shadowing day),邀请不同职业的人到学校来介绍专业、职业的特点,或者让学生去见习各类职业的现场,这对孩子很有帮助,不仅让他们接触了专业人员,也同时可以获得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我家少公子就是这样选定的专业。另外,专业的选择,有时候也是机缘巧合,那种时候,就是天意了,听老天爷的,一般不大会错的。嘿嘿

如果上面的方法都用尽了,还是没能决定专业怎么办?那也不必着急。现在美国的大学都有一种叫做undeclared(待定)的专业,就是进大学的时候,不填专业。读过一、两年后再决定。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做这种“待定”选择,我认为很合理,因为高中的课程毕竟类别很少,很多大学设置的专业在高中闻所未闻,如果早早选定了专业,之后又不喜欢,一样也会蹉跎岁月的。我一个朋友的孩子,读大学七年了,换了四个专业,一个都没毕业,最后还是逃离了大学,整天去考群众演员,不知道最后是不是星梦如愿了?

最后再多句嘴哈。和一些家长聊孩子选择专业时,很多亚裔家长都是这样说的:除非孩子自己坚决,否则的话就学理工科,这样以后饭碗好端。理由很简单,学理工科能打下个好基础,以后即便是改行,也可爱怎么转就怎么转,爱干吗干吗,谁也拦不住。如果一下子选了西班牙文做专业,之后再想去做计算机工程师,可能就会比较难了。婆婆也有这种老观念,所以,就再啰嗦一下,这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哈。.

pp_dream 2012-8-31 23:40

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呀(7)——社会实践

阿碧又留作业了,题目是社会实践。婆婆我赶鸭子上架,提供一些我知道的皮毛先哈。

社会实践,我关注得比较少,一来与我曾经的生活传统不合,记得上大学时,到了暑假,也是一个劲儿地疯癫,哪里还说去参加什么义务劳动的。但是,在美国,真的就是这样,不止是在大学,社会实践从中学就开始了。回头这么想想,美国人的独立精神,其实从中学时就开始培养了。也许正是这样,美国人与家庭的关系,相对于我们中国人,要淡一些?

我对美国社会实践关注少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家大公子大知应该做社会实践的时候,我也正忙着,自顾不暇,对老大没尽到做老妈该尽的那份义务。他自己到YMCA和游泳队里做了一些公益或服务,也就算实践了社会。老二小爱偏又是个特立独行的主儿,自己的事儿比较主动。等我过问的时候,人家已经万事俱备了。不得不说,两个儿子对社会实践的感觉都挺好。在我看来,社会实践,在他们两人身上,也的确起到了该起的作用。

我想,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让孩子们走出家门,感受一下社会,体验一下真实的人情世故,从而也认识自己,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美国的社会实践(英文叫做Internship)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那些政府、医院、福利机构和非盈利性私企都是internship的好去处。有很完善的申请手续。这类internship,对于中学生来说,大多情况下是没有工资的。美国也有一类给工资的internship,多是一些大公司(比如Intel, Cisco等)和研究机构(美国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提供的。但这一类的intership带有一种奖励性质,申请过程颇为繁琐,还需要推荐信,被录取率也非常低。比如,我知道的伯克利大学劳伦斯实验室的录取率不到6%,比很多好大学的录取率都低。在这种internship中,孩子们会和他们的mentor(指导老师)一起完成一个小型的项目。因此,通常的情况下,申请这类internship的孩子,都早早有了专业的倾向性。

孩子早早有了专业的倾向性,对于父母和孩子而言,那些与申请大学相关的很多事情就变得简单起来。比如,学校的选择,internship的去向,甚至高中课程的选择等等。所以,即便从这个角度上看,早些让孩子接触社会,也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

社会实践,不仅是到社会的哪个部门那个机构去实践的问题,还有一个“背后”教育的问题。我说的“背后”教育,就是父母们和孩子们的交流。在孩子做internship的初期,他们会遇到很多的新鲜事物,社会的正反面一下子扑面而来,常常会让他们不知所措,措手不及。这时候,如果父母能在后边多和孩子交流,让他们把遇到的疑问、迷惑、有趣、无趣的事情都讲出来,不仅可以让父母和孩子们增加了解,也可以让父母们及时掌握孩子的发展状况,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给养和帮助。

从我的经验来看,这个时期的沟通,又是最有难度的。因为,在我们父母们的观念中,依然认为他们还是孩子,可他们却绝对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父母们觉得他们还需要被控制,他们却不想再被控制了。他们可以去工作了,他们能够开车了,他们甚至有了女朋友了。他们开始觉得,这个世界是他们的了,他们就要摆脱,甚至已经摆脱了父母了,他们的翅膀已经长出了了,可以爱飞到哪儿去飞到哪儿去了。只是他们不知道,对于这个社会而言,他们的翅膀还不够强壮,还不够丰满,飞不好就会受伤,甚至摔下来,跌上一跤。所以,父母们既要让他们去飞,又要做好未雨绸缪,保驾护航的工作。不容易呀,一个孩子的成长真很不容易。

婆婆我就是在和儿子的internship交流过程中,更加了解了儿子,也更加了解了自己。我家两个儿子总体上说,都算比较独立的那种。看得出来,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他们都已经懂了,懂得比我们父母还透彻还清楚。这种感觉是必然的,是一个孩子超越父母,走向社会必须的一个心理准备。而事实上,关于美国的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他们也的确比我们这些移民父母更知道,更了解,甚至更接受,更融洽。但是,父母就是父母,在能够拉住手中的缰绳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放松的。于是,这段时期,对于父母和孩子们来说,都会产生出一种挫败感,父母们觉得孩子不听话了,那种有主意的不听话,手中的缰绳要脱缰了,自己不再被需要了;孩子们却认为,父母们落伍了,成了自己美好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哈哈,要孤注一掷地尽快脱离。谁也不是省油的灯,于是,双方的惯性作用,使得彼此都有一种挫败感,令人烦恼。但现在想来,正是这种挫败感,给彼此之间创造了沟通、交流、认识的机会。所以,千万别错过这一黄金时段——对有些家庭,这也许是父母和孩子彼此生活在一起的最后一段时光呢。作为父母,这个沟通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成绩,感受到我们对孩子日趋成熟的信心,之后,我们才可以放心地让他们去飞翔。

回到internship上来,具体说说我家的情况,大公子不知道从哪个渠道申请到去YMCA做intern,教小孩子们做各种手工制作,组织各类暑假活动。他间歇性地忙活了几个月后认识到,他不喜欢和孩子打交道,虽然孩子们对他的热烈反应还是让他很感动,老板对他也给予了肯定,后来还成为他申请大学时的推荐人。另一个intern是去做游泳池的救生员。这是份带薪的工作,竞争激烈,他很幸运地拿到了,也做得很好。就在这份工作快结束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险情,这一险情让他觉得做救生员太没用了,自此,萌生了想去做医生,救人性命的念头。

二公子的internship一直是与兴趣相连的。因为喜欢打保龄球,就先去保龄球馆做intern,义务服务没有工资,但如果服务得好,可以拿小费。有一天回家,拿出20元对我们炫耀说是是那天他拿到的小费,美滋滋了好几天。今夏,就申请了上面提到的伯克利劳伦斯实验室的intern,有幸被录取,研究的题目也与他的兴趣不谋而合。这样,他就已经过早地进入了“科学试验”的领域。现在甚至有点不能自拔。

我们家二公子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小人儿哈。比如,他在10年级时,参加了学校的leadership课,做得一直也算不错,但下学期他却退出了,理由是在他看来,课上组织的活动就是为了leadership而去lead,其实就是event organization。他觉得无趣,认为老师和同学们都是在为了积累leadership的证据,为了后面大学申请服务,完全失去了lead的目的和精神。所以他就坚决退出了。

Internship的工作类型,在我看来,其实没有什么好坏。还是那句话,360行,行行出状元。随缘去做就好。除了学校、同学,也可以通过一些亲朋好友介绍。早早让孩子去体会一下社会,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在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其实更多认识的是他们自己,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兴趣、自己与这个社会的未来关系。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做父母出外打工挣钱之不容易,从而让孩子们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学习机会,明确学习的目的,为未来走入社会打下一个底色。

写到这里,大家也都看得出来,我对此路并不熟悉,所以,此节就算抛砖引玉,请各位大拿现身说法了。.

pp_dream 2012-8-31 23:41

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呀(8) —— 关于“Show”和“Tell”

我在这个念经系列之四,唠叨过写短文一节。阿碧有跟帖说,可否再说说Show和Tell的区别。这次,我家小爱的两篇短文,可以做个示范。第一版和第二版,前面的部分的区别,在我看来就是show和tell的区别。小爱寄给我的目的,是因为他和老师两人争论第一版好还是第二版好,我就跟他说,你把两版都寄来,给我看看。现在就在下面了,大家说说,你喜欢哪个。先谢!



Version 1


I sat there, allowing the plethora of information to permeate through my cranium while actively reducing the porosity of my mind. The third episode of Planet Earth had just transitioned to a scene illustrating Iguassu Falls, one of the widest waterfalls in the world. My minds porosity dropped to 0; “Planet Earth, Episode Three, Fresh Water” had just trekked onto my domain, abstract fluid dynamics.

The efficiency of my mind grew to optimal levels; its capacity for memory proliferated; all thought processes warped into parallel, and out of my control.

The narrator explained: "Iguassu Falls, on the boarder of Brazil and Argentina, is one of the widest waterfalls in the world – one and a half miles across. In flood, 30 million liters of water spill over every second.” As the data permeated through my skull my mind inevitably pondered. It questioned: "How were these computations carried out?". It wondered: "what data was necessary to validate this statement?". It sought: "how would researchers measure such a vast amount of water with accuracy?".

The next day at my internship a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while discussing practical uses of Lattice Boltzmann simulations with a seasoned researcher and expert in fluid dynamics, I suggested: "Couldn't the Lattice Boltzmann Scheme be applied to a waterfall to compute the average outpour of water per second?”

“Maybe. Explain.”

I then proceeded to describe the problems with measuring the outpour of water per second of Iguassu Falls, and suggested: “Perhaps researchers set up devices to measure the progression of water depth as the water approaches the mouth of the waterfall over several equal sub-intervals to map Iguassu's geography."

“With slight but inevitable complications of course.”

I continued: "to ensure accuracy, maybe researchers measured the water's initial velocity at each sub-interval as the water enters the region of study."

“That would be a must!”

I hypothesized: "with this data, researchers would be able to run 3d Lattice Boltzmann simulations that compute the accumulated water flow crossing the edge of the waterfall over a definite period of time."

“They very well could.”

I concluded: "this series of computations calculates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river system. It's almost like measuring the permeability of a certain layer of a porous rock, but on a macroscale.”

His response was simple: "excellent.”



Version 2

Planet Earth, by BBC, is one of my absolute favorite television series. I've recorded and re-watched each of the eleven episodes numerous times. Each episode discusses the ecology of a different ecosystem such as glaciers, caves, and deep oceans, it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ecific, fascinating organisms that reside within each ecosystem.

I found one particular episode to be especially intriguing. The narrator explained, "Iguassu Falls, on the boarder of Brazil and Argentina, is one of the widest waterfalls in the world – one and a half miles across. In flood, 30 million liters of water spill over every second.” On my own accord, I started to hypothesize ways scientists could have calculated Iguassu's rate of outpour, realizing that there must have been a more scientific and abstract approach to solving this problem because it's impossible to physically measure such a large measure of water with accuracy.

I made the connection to my project a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s. As an intern, I was working on two-dimensional porous media (e.g. a rock), and in the process, I learned how to calculate the permeability of a structure, or the rate at which water could flow through the material. The waterfall system was essentially a porous medium in that fluids flow through a maze-like porous structure.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e waterfall had a depth at each location that affects the speed of the water, and thus, how much water would be deposited into the river beneath the waterfall.

The next day at work, I discussed the dilemma of computing the large scale waterfall outpour rate with a professional researcher. I had already come up with a thoroughly thought through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The next step was to validate my hypothesis. I suggested: “Perhaps researchers set up devices to measure the progression of water depth as the water approaches the mouth of the waterfall over several equal sub-intervals to map Iguassu's geography."

“With slight but inevitable complications of course.”

I continued: "to ensure accuracy, maybe researchers measured the water's initial velocity at each sub-interval as the water enters the region of study."

“That would be a must!”

I hypothesized: "with this data, researchers would be able to run 3d Lattice Boltzmann simulations that compute the accumulated water flow crossing the edge of the waterfall over a definite period of time."

“They very well could.”

I concluded: "this series of computations calculates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river system. It's almost like measuring the permeability of a certain layer of a porous rock, but on a macroscale.”.

pp_dream 2012-8-31 23:41

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呀(9)—— 面试

面试,是进入美国优质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比如常青藤大学的一个步骤之一。而对于这些从来没有面试经验的孩子们来说,高校面试,是他们接触社会,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因为,毕业后,他们将面临无数的面试,可以说每一份工作的获得,几乎都是由面试的结果来决定的。进入管理层之后,也需要经常面对面试,不是作为申请者,而是作为评审者。因此,面试的技巧,如何准备和评判申请人,是一个人走出学校,立足社会必备的知识,必掌握的技能。

与工作面试不同,大学申请的面试比较简单,随便一些。这尤其表现在服饰与说话对答的方式上面。服饰一般business casual (半正式)即可,比如男孩子就不用打领带,但也不要穿无领子的衣服。面试的时候,通常都是一个人(工作面试一般是多个人,场面也正式得多),多为当地的校友,因此,问答的形式也比较自由、随意,不太拘泥于形式。

面试的问题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 个人背景: 可能是一个open ended的问题。比如说,请你介绍一下你自己。也可能有关家庭方面的,个人经历方面的。
2. 为什么对这所大学感兴趣:这基本上是必问的一个问题,一定得准备。
3. 专业取向:这也基本上是必问的问题。
4. 个人兴趣、课外活动、公益服务等:需要准备几个好的例子才能应付。
5. 现在所在的中学的情况:比如:喜欢哪门课的老师,为什么?你们学校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你觉得应该加强的?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评价学生对学校的关心程度,也许会影射将来对大学的关心程度吧。
6. 各种能力评估:适应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一些例子做支持。
7. 挑战性问题:比如,你曾经想做但没有做成的事情?你的缺点是什么?

面谈回答的一个基本态度:正面、肯定、积极。positive, positive, positive。这不只是申请高校面试的基本法则,也是所有面试的最高指示!试想一下,任何一个团体都需要正面、积极、肯定的人来加入。这一点没啥好说的,呵呵。

回答问题的策略:套路可以用三个字母来表达——SAR (Situation, Action, Result).即背景情况,采取的行动,行动的结果。背景情况就是我们说的几个W,what, where, when,why。采取的行动,其实就是How了。行动的结果表明行动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还有几条法则:

1. 不要迟到!
2. 准备几个回问的问题
3. 带一份自己的履历
4. 如果有其他可以显摆的绝活,也是可以随身携带,以免需要。但,不要显摆过度。呵呵
5. 表达的时候,如果能有一种激情是最好的。不过,这个比较难以掌握,\(^o^)/~

就这么多吧,婆婆我知道得很有限。码得也简单,因为马上到了孩子们面试的时候了,所以,就凑合一篇。.

宇泽妈 2012-9-1 04:20

pp妈辛苦了,这些东西都很有用呢。送花了。.

sask 2012-9-1 12:52

多谢!送花啦!

不过我想,等到我儿准备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掌握了这些窍门,是不是又得另出奇招啦?:L.

pp_dream 2012-9-1 19:07

回复 12楼sask 的帖子

绝对要有新招才行,可新招是什么:o

sask, 你觉得上面两篇文章哪个好?version 1 or version 2?.

sunnyy 2012-9-1 23:19

*** 该贴被屏蔽 ***

violetcxh 2012-9-4 10:09

mark.

雍雍妈妈 2012-9-4 10:19

超级有用的帖子,送花了,准备打印出来,将来备用。谢谢。.

我的蓝天 2012-9-4 14:36

辛苦

谢谢了.

茉莉清茶 2012-9-4 16:32

我也马克一下。.

乐高宝宝 2012-9-4 20:16

多谢楼主,辛苦了。很好的贴啊。.

sask 2012-9-5 03:13

回复 13楼pp_dream 的帖子

这可问倒我了。我虽然喜欢读书,可写的作文很烂,所以很难从写的角度来说哪一篇好。

从读者的角度,我倒可以说一说自己的喜好:第二篇比较清晰,易懂。如果我有几十,甚或上百篇的文章待读,我希望多数文章写得像第二篇。第一篇的前三段卖弄文字的痕迹稍为明显,良久才进入主题;不过我很喜欢后面的对答,节奏明快!.

pp_dream 2012-9-5 05:27

回复 20楼sask 的帖子

第一篇感觉show的成分太高了。我不大明白这里的檄文风格,show的多好?show用于描述故事性情景性的文章还能接受,这篇文章version 1,不大能接受。

我女儿写文章总写得琐碎,show还谈不上,tell也感觉思路不清晰。.

sask 2012-9-6 11:58

回复 21楼pp_dream 的帖子

你看过Stone Soup这本刊物吗?专门刊登13岁或更小孩子的诗,文和插图,我悄悄用它来衡量自己孩子的程度。:P.

jerrycoolcool 2012-9-6 13:42

好文章,受益匪浅,谢谢楼主搬运.

清咖一杯 2012-9-6 14:52

非常好,收藏了慢慢看.

乐力 2012-9-6 15:43

收藏。谢谢!.

ql7788 2012-9-14 19:51

读私立还是公立学校,这是个问题。PP你家孩子读的是公立中学吗?你以对学校的了解,各有哪些优缺点?.

pp_dream 2012-9-15 01:55

回复 26楼ql7788 的帖子

这个问题问住我了,呵呵。自从离开上海,我们一路上的都是公立。我倒是动过上私立的念头,但一是附近找不到合适的私立,二是如果上boarding的私立,近5万刀的学费太贵,我舍不得:L

今年我们6年级,开始初中的生活,目前看初中比小学严格了很多,要求孩子独立能力强。刚开了家长会也让我感觉初中还不错。我还在继续观察,如果公立学校不满意,我再考虑私立。

周围的同事/同学/邻居大多还是送孩子上公立,大都是选择好学区上公立。
有在新泽西的同学她孩子上了两年私立又转回公立,因为好学区的公立竞争强,而私立并不一定强调学业。美国的私立学校侧重点不一,我觉得如果对私立不了解的话,还是上公立比较稳妥。.

hongjiMM 2012-9-15 13:53

好贴!收了~~送花[em08].

ql7788 2012-9-15 21:31

回复 27楼pp_dream 的帖子

[em01].

Aron妈妈 2012-9-17 21:59

谢谢楼主,非常有用的经验,收藏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家家这本难念的经呀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