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t 2012-4-10 09:21
【文汇报】头版头条:“好工作”究竟怎么定义?
[size=2]【文汇报】头版头条:“好工作”究竟怎么定义?
来源:《文汇报》 发表时间:04/09/2012 阅读次数:953
最近本报推出的系列报道“大学毕业当‘蓝领’”,在高校校园里引起了一些积极反响;而当初记者分头寻找采访线索时,好些大学一口谢绝:“我们的毕业生不可能当‘蓝领’……” “好工作”究竟怎么定义?
本报记者 樊丽萍
“毕业季”之后,“招生季”就来了。每到此时,大学都忙着“形象”塑造和宣传——总是老一套,给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看一些数字:有多高比例的毕业生出国深造或在国内考上了研究生,又有多高的比例被跨国公司和大型国企录用……这是公认的毕业生的“好去向”、“好工作”,是大学吸引新生的有说服力的材料。
但今年,同济大学“破例”了。最近,它在校园网站上贴出中科院院士、校长裴钢致4位年轻校友的一封公开信。在信中,裴钢用“杰出校友”称呼这些在企业生产一线当“蓝领”的毕业生,称他们才是同济要打出的一张张名片——“同济大学培养的人才的显著特征,就是肯干事、能干事、把事干好!”裴钢还特别希望今年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以这几位“蓝领”校友为“学习榜样”。
对“领子颜色”的偏见,还挺顽固
从3月18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大学毕业当‘蓝领’”,讲述了7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就业故事和他们的心路历程。被裴钢夸为“杰出校友”的那4个年轻人,都是这组报道中的主人公。
不过,记者当初分头到大学寻访报道线索时,不顺利。
“我们的毕业生就算进了企业,起码也是搞研发的,在一线当‘蓝领’?绝对没有。”好多所高校就业办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帮不上忙”。
虽然在就业市场上,一种新的趋势日渐明朗:通晓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具备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所谓的“新蓝领”,无论现实需求还是成长空间,都正在赶超“白领”;但许多人对读了大学当“蓝领”还不能认同,观念形成压力,尤其那些“985”、“211”高校,对此话题敏感得很。有位高校就业办负责人直率地说:“要说我们大学的毕业生做了‘蓝领’,谁都不高兴。那些学生曾经就读的学院不高兴,学校招生办也不高兴——今后谁还会来报考这个学院、我们学校啊?!”
那么,对于自己毕业生的去向,大学愿意媒体报道些什么呢?
大学每年都制作“就业白皮书”、“优秀毕业生名单”,还评选历年的“毕业生之星”、“优秀毕业生”,其中自然找不到“蓝领”。2010年,复旦大学积极褒扬的一位“毕业生之星”,是一个数学系女生,本科毕业时一口气得到了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等10余所名校的录取意向,或给予全额奖学金,或给予硕博连读。同一年,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的一位尖子生,本科毕业被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录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也是隆重宣传。再看去年复旦大学公布的2011届毕业生“就业白皮书”,其中重点突出的信息是“八成留沪”、“申请出国深造的比例同比增加13%”、“在金融等行业的毕业生同比增加32%”,等等。
记者想采访毕业生,高校各院系热心推荐的,总是那些被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录用或被多所美国名校录取的佼佼者。
本市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很多毕业生要去企业生产一线,家长觉得“太苦”,不愿孩子报考;无奈之下,他们前些年也“凑热闹”开了文秘、管理等将来有望“坐办公室当白领”的专业,结果招生情况不错,就业情况却很惨淡。
“蓝领”毕业生,常常跟母校断了联系
大学毕业生,包括所谓名校的毕业生,真的像那些刻意维护学校“形象”的校方官员所说,“就算进了企业起码也是搞研发的”,都坐进了办公室而不下生产一线吗?记者找到一些教授,他们说得直接:“搞应用技术的毕业生当然要从生产线上干起。我做研究,不也经常跑企业,在生产线旁一蹲一个月?”
当本报记者辗转通过各院系的学生找到他们当了“蓝领”的师兄师姐,采写并发表报道后,一些高校对于“大学毕业当蓝领”这件事的态度,有所转变。
“我们也有很多学生进了企业当‘蓝领’。虽然以后他们会陆续走上管理岗位,但不熟悉一线状况、不了解工人、不精通技术怎么行?不过有关他们的信息,学校掌握得不多。”一位大学就业办的老师说:去了企业的学生一时半会儿“冒不出来”,不能拿来做“成功典型”,体现学校“近期的”就业成绩。当然,去了跨国大公司、大型国企的学生一样不可能短期“冒出来”,但“名声好听”或者说“谁都爱听”,所以就把“进门”当成“成功”,重点宣扬。另外,学校对历年毕业生的状况也有所跟踪,不过进了“一般企业”的不大会是跟踪对象,常常断了联系。
其实,随着大学教育普及化、每年毕业生人数增加和就业竞争激烈,也随着制造业升级、政府鼓励到基层就业等政策的推行,大学生的就业情形已在悄悄变化。
从2006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三支一扶”长效机制,鼓励毕业生“下基层,接地气”。去年交大就业的毕业生中,40%选择去国家重点行业和企业,还有20%到县乡级的基层岗位工作。比如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去年一下招了100多名毕业生,他们将参与电站建设项目,要去“穷乡僻壤”,工作条件艰苦——若在前些年,这类岗位很少会有学生报名。记者了解到,上海交大甚至改进了“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标准——以往就是在校4年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般不考虑毕业去向;而眼下,在品学兼优的前提下,重点“锁定”到国家需要的重点行业、企业以及支援西部建设的毕业生。
基层一线,是成长路上必经的台阶
不少大学,尤其理工科院校,正开始改变招生宣传的套路,试着跟考生及其家长“摆事实、讲道理”:谁都希望孩子有好出路,但好出路取决于真本事和肯吃苦,选专业要看社会需求,要看能不能学到一技之长。
在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们常给学生们讲故事:国内化工行业不少大型企业的高管、研发主管和民营企业的创办人是我们的毕业生,而在成为“成功人士”之前,他们都在生产一线。华理一位首席科学家说得直接:“据我说知,我们行业里那些当老总的,没有一个是没在生产线上摸爬滚打过的‘空降兵’,我的学生几乎都从‘蓝领’做起。只要各方面素质过硬,总能脱颖而出。”
本报“大学毕业当‘蓝领’”系列报道当中的一篇《污水厂来了女研究生》,讲了“工科女”蒋玲燕的成长故事——“这篇报道在我们那里疯传!不仅因为她是同门师姐,更因为师姐的职场经历表明,学我们这个专业的,进了企业也能大放光彩。”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的同学向记者“爆料”。
蒋玲燕从环境学院硕士毕业,工作才6年,却已在白龙港污水厂负责过大型技改项目,且已当了3年副厂长。她在同济的师弟师妹们说:“我们其实没见过工厂究竟是啥样,但总凭想象以为污水厂、垃圾填埋厂去不得,怎么吃得消?我们的专业又能派多大用场?蒋玲燕的经历让我们很受触动。”
一位大学就业办的老师分析,最近几年,签约“蓝领”的大学生较过去多,和“白领”岗位的“性价比下降”也有关系。特别是大家都懂了,做什么工作都要肯吃苦,又想“名声好听”、又想轻松舒服、又想收入高待遇好,这种岗位基本上是想象出来的。“白领”也有自己的“基层一线”,打拼的艰辛并不输给生产流水线。而为了在写字楼里占个格子间,轻易丢弃自己苦拼数年学得的专业和特长是不是值得?“好工作”究竟怎么定义?真得好好思量。对于“好工作”的看法变得多样化,是好事。[/size].
混凝土 2012-4-10 21:44
我的定義:好工作並不代表高薪厚祿,而是自己喜歡並且能造福人群的。.
水之形 2012-4-11 09:42
回复 2楼混凝土 的帖子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当然,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还是一个半成品,还不够好),一个能广泛造福他人的人,他的收入不会低。.
水之形 2012-4-11 09:47
回复 1楼ldot 的帖子
工程类学生不下基层,不从生产一线开始做的话,等于自我放弃职业教育。那么前面经历的基础教育,都弃之东流。.
ldot 2012-4-11 10:08
混老师和水老师都说得很好
我觉得现在主流媒体讨论这个问题
是一种导向.
ldot 2012-4-11 10:29
我一个表姐,在珠海搞财会工作
她对独生子的培养颇有个性
孩子初中毕业的暑假
她联系了一家酒楼,让孩子去帮厨
孩子喜欢汽车,她建议孩子别读高中了
直接去学汽车修理
后来孩子自己主动要求读高中
表姐才给他读的.
zhoushe 2012-4-11 11:21
问: 为什么一定要有工作? 答: 为了活着
困惑中:人,存活于世上,是什么样的使命呢?.
混凝土 2012-4-11 11:50
回复 7楼zhoushe 的帖子
工作赚取酬劳能够保障生活,但是用"为了生活"来定义工作的目的未免降低了工作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
混凝土 2012-4-11 11:54
回复 3楼水之形 的帖子
華人社會對職業的尊重以階級地位粉高低,而非該職業對社會的貢獻,這跟文明程度掛鈎,急不得。.
lovelyguoguo妈 2012-4-11 12:55
除了能养活自己以外,最好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才能激发潜能。当然也必须是对社会有益的工作。不能单纯的以薪酬来衡量。.
混凝土 2012-4-14 14:38
轉:"如果不学新闻,我想做个理发师;如果不学生物,我想当个赛车手;如果不学金融,我想做个心理咨询师;如果不学医,我想做个流浪诗人……”人人上袁琳同学的一条状态引来近4万网友转发,大家用各样语言,诉说自己专业和梦想之间的差距,中国教育这些年,成果?或许这就是回答。.
胡豆妈 2012-4-14 18:05
回复 7楼zhoushe 的帖子
推荐你看一本书,法国以马内利修女所著的《活着,为了什么?》
这里有一篇书评 http://hi.baidu.com/%B8%D0%B6%F7%B5%C4%E7%D1/blog/item/152d528959ac03a80e24449d.html.
zhoushe 2012-4-15 17:40
回复 12楼胡豆妈 的帖子
谢谢推荐,过2天就到货了. 期望找到答案!.
mjz002 2012-4-17 13:09
好工作的定义,是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命题。对于现在的大部分父母而言,孩子进入加大公司,西服领带在舒服的办公室工作,一个月工资5,6千的基本工资,这个也许就是好工作,很朴实。对于大学老师而言,学生能考入长青藤、拿奖学金,这个就是好工作。但其实,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很迷茫,不知道到底该干吗?这是因为她们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就不是很明白这个决定的重要性,或者就是父母包办的。这样的孩子毕业后,他们对于“好工作”有自己 的心理定位吗?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现实的确如此。撇开有家庭背景的孩子不谈。现在的公司在招聘时,越来越看重相关工作经验,如果没有第一份工作的积累,哪里来后续的发展!
鄙人认为,工作没有好坏之分,很多都是不负责任的媒体从业者不切实际的划分。如果有些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不是很明确,也许就如欧美大公司,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他们会给你在1,2年以后,由内部转岗的机会。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smile_liyan 2012-4-18 10:40
个人感觉进入职场后,虽然技术水平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拼情商,情商就因人而异了,与学历无并,所以,大学毕业去做一线工人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最终能上去的,需要情商智商兼备,而且还要有机遇。一旦不如意,日后跳槽,如要应聘管理岗位也没有优势,因为现在都要求同岗位一定的管理经验。所以大学毕业去做一线工人,是有很大风险的。.
小维尼 2012-5-15 13:18
好工作:理所当然应该有上升发展的空间,同时收入也不低。通常是指含有技术成分的行业。那种靠吃青春饭的行业(年老色衰考虑过没有),当然称不上好的工作。.
小维尼 2012-5-15 13:28
回复 15楼smile_liyan 的帖子
我老公大学一毕业就当了开数控机床的一线工人(也就是如今的蓝领)。当时全厂没几个人懂英语,更不用说用电脑遥控操作。多年后离开国营企业跳槽进入外企管理阶层。若要说他的情商么,还远远不及我。只能说那个时候把握好机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