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她爹 2012-3-6 09:46
儿童智力发展规律
7岁以前这种儿童的语言发展,不要急于开发儿童的识字和算数能力。
- 7-11岁提前灌输系统,抽象知识刺激左脑有可能导致右脑发育不充分饱满。
- 右脑不是靠学习,而是靠刺激,任何知识需要有未分类的方式去引进才能保障右脑饱满地成长
- 产生神经症的不是没有理性,而是右脑感觉事件能力不够,左脑理性理解事件的能力过强。
- 15岁以后是左脑的高速发展期(推数学家长们还是等15岁以后吧)
儿童智力智力发展规律
3~7岁是右脑高度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所有的行为都是学习,包括他的游戏。在心理发展方面,我们一直主张孩子应以游戏为主导的方式学习,而不是以坐着板凳规规矩矩的方式学习。但是,千万不要在孩子7岁以前过度刺激他的文字能力,我们的言语在提前,过去我们以为2岁半是言语发展的高峰期,鼓励孩子说话,但是不一定要鼓励他认字,这是现代对儿童智力发展的观念。认字是什么?我们给孩子讲这是花、苹果之类的语言信息,当孩子没有一个中间的思维过程替代物“文字”时,他的思维过程是以实体方式、以图形方式完成的。比如说我们谈到苹果,孩子对苹果的理解没有“apple”这个中间物,他可以直接演绎到苹果的本体、图形的个体化。当儿童学会英文字母时,他的大脑不再反应苹果这个物体,只是反应apple这些字母,对字母的反应是几个细胞就可以了,而对苹果的反应要几十个细胞来完成。以右脑发展为主导的阶段时,7岁以前言语会刺激左脑发展,言语在左脑区域,是人类文化、人类科学、智力发展的产物。为什么左脑发展迟?因为它的细胞比较新,心脏细胞有几十亿年,左脑皮层细胞发展只有几千万年,人类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只有几千万年,右脑的细胞比左脑古老是因为很多动物有右脑的神经结构。在这段时间,可以发展言语,但是尽量不要发展文字。
孩子什么时候接触文字呢?在7岁以后。此时他的左脑开始发育,7~11岁是左右脑共同发展期,这时候右脑越来越饱满,左脑开始欣欣向荣,他可以认识大量的文字并将其归类,7岁以后的孩子遵守规则变容易了,但让7岁以前的孩子做到这点很难。在左脑没有形成的时候,用理性科学教导孩子是困难的。孩子11~15岁时右脑几乎发展饱满,右脑的发展特征和左脑不同,右脑发展不能用分类、系统、完整的文化去刺激,要用散乱的、片断的、零散的、边缘化的、非中心的、非系统的方式去刺激。右脑不是学习而是刺激,任何知识需要有未分类的方式去引进才能保障右脑饱满地成长,左脑是我们人类进行分类或者进行归纳抽象的大囊。
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过早刺激左脑可能会使右脑不能饱满发展,从心理学讲,真正让人类痛苦,产生神经症的不是我们没有理性,而是我们理性过强,用右脑感觉事件能力不够,左脑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事件的能力过强。为什么那么多人有压力和痛苦?这来源于右脑和左脑的发展不够匹配,右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我们过早地刺激了左脑的发展,我们教给儿童的文化是成型的,像老爷爷讲故事要从头到尾,这个从头讲到尾就需要左脑来理解,但是如果是一个片断、零散的讲授,右脑就可以胜任,不需要左脑过早开发。人类的科学是以左脑为主来发展的,但是人类的生活,人类的幸福感、自尊、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自足和社交都是靠右脑来完成的,不是靠左脑。心理学恰好是研究人类右脑出了什么错误,很多人因为学习不好自杀,很多人娶不到太太、生活不幸福,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形成和人类打交道的能力,他的右脑没有形成饱满状态。
15岁以后是左脑的高速发展期。这个时期每个人都喜欢模型,喜欢推理,孩子学数学、物理学变得非常轻松。为什么在中学有物理学,是因为儿童已经受到大量存在的物理现象的饱满刺激,可以开始归纳、分类和逻辑理解了。如果一个孩子只待在家里或者一个相对狭小的生活环境里,学习物理学就会更困难。举个例子,从小喜欢看星星、观星象的孩子长大后学习天体物理学就轻松快乐很多。要让孩子在中学阶段能够愉悦地学习,关键就是在15岁以前让他能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并能在自己的兴趣引导下做一些工作。
我个人认为整个小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习惯学校环境,以及增进在同龄群体中的相处能力。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和喜好是这个时期家长特别要在意的,如果从小在学习中得不到快乐,那么学习的动力会变得很弱。中学其实也不是获取知识的阶段,而是孩子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时候,整个6年中学,孩子都要在现存的、一致性、简单的教育方式中发展一套自我适应和获益的独立学习方式,有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才会终生受益,读不读大学孩子都会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人。大学才是孩子真正获取知识系统的时候,有了学习的愉悦感,有了独有的有效学习方法,那么在大学这样一个拥有知名教授、图书馆、研究氛围、精英人才的地方,孩子会迅速成为一个知识性的人才。
所以,小学生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感受,不要那么强调成绩,中学生的家长要关注孩子如何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增进效率,不要太在意孩子在班上的成绩排名是比较好的做法。不要担心孩子会因此学习不好,强调成绩和学习内容是老师和学校的工作,家长要成为一种现存教育不足或缺陷的补偿系统,学校不关注的家长就要关注,这样孩子在学习的压力下不至于产生厌学的心理。
16岁以后人类的智力结构差不多形成了,高中生多半显现出自己的学习特色,无一例外,只有会学习的孩子才能进入好的高中,也只有能在学习中感觉良好的孩子才可能会学习。家长有时要用这样的思维思考:如果你不是一个在知识获取上成功的人,那么你越起劲地教育孩子结果越糟,他只会越来越像你。把学习的责任交还给自己的孩子,可能才是家长最聪明的做法
[[i] 本帖最后由 孩她爹 于 2012-3-7 09:25 编辑 [/i]].
GUOZQ2004 2012-3-9 11:15
如果你不是一个在知识获取上成功的人,那么你越起劲地教育孩子结果越糟,他只会越来越像你。把学习的责任交还给自己的孩子,可能才是家长最聪明的做法
这句话太对了。。.
jiangy 2012-3-15 13:25
看了以后,都产生放弃让小朋友去考“名校”的想法了~ :).
孩她爹 2012-3-15 13:51
回复 4楼jiangy 的帖子
对孩子应该因材施教,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也各有千秋,名校不一定就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少给孩子些压力,让他们能多些快乐和幸福,这才是每个做父母应该做的.
heyinbao020226 2012-3-15 14:55
感觉上是从原理上解说了一个现象——有部分孩子小时候很出色,大未必佳——像是提前教育遏制了右脑发育导致的。
有点害怕。15岁才开始,那么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差不多都会落后的呀。敢赌吗?.
伯文妈 2012-3-15 19:58
好帖
做为家长还是不要太功利,以孩子的终生幸福为重,这短短几年的读书生涯留给孩子的应该是学习的乐趣和正确学习的方法,一时的排名不要在意,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也有大器晚成的说法。.
一品红豆汤 2012-3-29 10:29
每个孩子的敏感程度不同
楼主说的有道理,但思考了一下自己孩子的成长的经历,不是完全赞同。每个孩子的各方面智力的敏感程度不同,他们对各种认知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说什么样的家长往往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因为家长常常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引导孩子,这是父母本身特点决定的,没有好坏之分。因势利导,尊重孩子的智慧,希望他们走好自己的路吧。.
易得妈妈 2012-3-29 10:55
这个有点像是孙瑞雪的《爱和自由》里面的内容
[[i] 本帖最后由 易得妈妈 于 2012-3-29 11:01 编辑 [/i]].
易得妈妈 2012-3-29 10:57
不过我觉得也要结合中国教育的现状来考虑,纯粹让孩子生活在乌托邦的世界里也不现实。
我觉得家长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家庭的范围内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但是,一定要适应现在的教育现状和淘汰机制,要不然会被好的教育资源档在门外的。.
易得妈妈 2012-3-29 11:00
比如识字,7岁以前不教孩子识字我想是没几个家长能坐得住的。
我觉得7岁以前阅读的习惯一定要建立起来,不过家长要摒弃所有的功利心。我看到一些妈妈列出的书单全部是学习的书——就是这本书一定要教授孩子一些东西或者告诉孩子一些道理,我当时觉得真是累,亲子阅读的关键是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不是靠量的积累或者知识的累计来满足作为家长的虚荣心。
还有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孩子感兴趣的,家长一定要引导刺激,这种好奇心创造力7岁以前最多13岁以前就会消失的。
英语,这纯粹是为了孩子以后学习能轻松一点,基于孩子越小对语言的接受能力越强。现在学习事半功倍,为什么不呢?
此外人品人格的健全,知书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