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当年种蘑菇的那些人那些事(转载)

njlzc 2012-2-20 12:51

当年种蘑菇的那些人那些事(转载)

刚在天涯上看到的,觉得写得挺好,转载过来。转载前帖子地址:
[url]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436973.shtml[/url].

njlzc 2012-2-20 12:52

前言:在另外一个论坛上,看见了一些记录我国核武器研究历程中的人和事。细细读来,不由潸然泪下。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啊?在外有封锁,内有饥荒的极端困难之下,让中国人挺起腰杆,从此中国人能真的从棋子变成棋手,联合国大会里,是我们讨论别国的命运,而不是别国来决定我们的命运。有些人,有些事,默默无闻的埋藏了几十年,无名无利。奉献了自己,奉献子女。如果我们遗忘,那就是对历史的背叛,对先辈的不敬。

此贴原著:黄河故人 我整理一下,转载。所有资料,都是解密的公开资料,不存在喝茶的问题,请版主放行。好好的提一提国人的志气




  比起周围的邻居,貌似大家还是对咱们自己更感兴趣吧。

  大家屡屡提到越南那个黄瓜地形不适合原子弹,主要是第三代核武器大流氓们都不愿意拿出来秀一下,绝大部分人对核武器的认识还停留在广岛的阶段,一部分人停留在氢弹阶段,第三代核武器还是普及率不高。

  大家熟悉的第二代核武器,以威力大或者危害大为标准。威力大比如氢弹,你要是没有个100万吨的TNT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出手,比如土鳖,往大里做就是大伊万了;危害大比如钴弹,那是个落地之后寸草不生的玩意,人就是呆在掩体里,也很难活到安全的走出掩体那一天。

  五大流氓手里的第三代核武器的特点是威力大小可以精确调控、残余小、利用率高。在清华爆一个还能给马路对面的北大留个全尸不是空话,而且过两天另一条马路对面的中科院就可以过去接管这两家了。用这玩意定点清除,别说是越南,就是智利那种铁丝线条都没问题。

  …………………………………………………………………………………………

  说起TG扩散核武器被巴基斯坦的卡迪尔汗和利比亚的大佐给联手出卖了,五大流氓中的另外四个一块帮着兔子遮羞。英国人本来就是和美国人一块研究原子弹的,氢弹英国人和美国人分享过样品,苏联人当年也没少干,当年收了若干徒弟,但是苏联称得上是Master里面最悲催的那一种。

  苏联当时收了徒弟若干,除了土鳖以外没有一个成器的,问题是就这一个成器的还和苏联闹翻了。闹翻了也就算了,土鳖一旦被扶上马,就把自己的师傅远远给扔在了后面。氢弹就两个构型,美国一个,土鳖一个。能做到W88那个级别的家伙,也就是土鳖和白头鹰两家。

  这两家手里的中子弹配上中程反导,是有一定的把握把来袭的洲际导弹上的核武器给在外太空提前引爆的。这可是好技术,反正谁倒霉算谁,只要不在老子头顶上炸就行。

  说起土鳖的核武器就不能不说太祖这个穿越者。太祖一文科生,理科知识估计比开个肥皂厂多不了多少(这是太祖当年的梦想之一),1958年说了一句“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10年完全有可能。”好家伙,正好是1967年炸了那颗氢弹。要不是于敏那聪明到不长毛的脑袋,这个计划绝对不可能完成。1958年,于敏还是普普通通的助手呢。这可不是没有于敏,还有张敏、李敏的问题,搞氢弹的就那么几条枪。

  ^^^^^^^^^^^^^^^^^^^^^^^^^^^^^^^^^^^^^^^^^^^^^^^^^^^^^^^^^^^^^^^^^^

  土鳖是个好学生。当年苏联老师留下来的错误都让土鳖给修正了,前提是有人玩命算,有人敢担责任。

  土鳖那些人当年那可不是一般的玩命,中国空投原子弹的之前,先用试验弹练了一次。装好炸药的试验弹插上电雷管之后,发现炸弹外壳带电!怎么办?大部分人撤离,留少数人排查。

  ------------------------------------------------------------------

  当年那些事也是很有意思的:

  先是被说搞不出原子弹,596工程响了;

  被说没有实战意义,空投了一颗;

  被说有弹无枪,导弹运载原子弹成功;

  被说落后没有第二代武器,氢弹响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说中国导弹运载的氢弹成熟与否,起初氢弹的扳机不稳定,为这个专门搞了一次核试验,郭永怀先生就牺牲在带着这次实验的数据回北京的飞机上。他和警卫员牺牲了,但是装数据的文件夹夹在两个人的遗体之间完好无损。

  前面大家说了,氢弹的原理突破是1966年12月,实战性质的氢弹空投试验是在半年后进行的。拖了六个月的时间一个主要的原因,估计没有什么人能猜得到,是氢弹的降落伞问题一直解决不好。原因是那家能做这么大降落伞的丝绸厂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生产不正常。

  ------------------------------------------------------------------

  其实中国的氢弹进入战备值班并不算早,这一点上比五大流氓中另外的四个差距大得很。美苏是金字塔形的,土鳖是擎天柱型的,不如人家。不过土鳖赶上这个末班车之后,车就开了。

  ------------------------------------------------------------------------

  从原子弹到氢弹:

  法国是8年零6个月。

  美国是7年零3个月。

  英国是4年零7个月。

  苏联只用了不到4年。

  我国只用了不到3年,2年零8个月。

  ^^^^^^^^^^^^^^^^^^^^^^^^^^^^^^^^^^^^^^^^^^^^^^^^^^^.

njlzc 2012-2-20 12:52

美国那边,泰勒等一些人40年代末就开始琢磨氢弹了,但是他们几个是非主流,而当时原子弹的深入研究才是主流。直到49年苏联人炸了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究才匆匆上马。而且洛斯阿拉莫斯的奥本海默、费米等人都不愿意搞氢弹,1950年作出对奥本海默不利的证词是他们决裂的导火线,所以美国人搞第一颗氢弹的时候也不那么顺利。泰勒很生气,于是后来就建了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有意思的是,1962年,泰勒拿了费米奖。

  美国人从第一次塔爆原子弹,到第一次空投氢弹,时间是11年。1956年在比基尼扔下的那一颗氢弹才是正儿八经可以实战的氢弹。土鳖的两年零八个月是实打实的。

  土鳖的第一颗氢弹空投的时候待遇可不低,坐的火车是按照国家领导人待遇接受保卫的,保卫的情况忘情以前写过。氢弹第一次空投没扔下来,周总理是直接和机组人员通话安慰鼓励他们的。

  其实要是说中国就这么短也不太客观,土鳖最NB的一点在这里出现了。别的国家都是集中精力搞完原子弹再搞氢弹,但是中国对氢弹的研究实际上是在1960年就开始起步了。当然他们不是主力,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搞点计算得趁人家机器有空的时候才能去。

  这起步的十几个人里面有三个小组长,分别是黄祖洽、于敏、何祚庥。黄祖洽、于敏后来是两弹一星元勋,何祚庥不是,因为中间他有一段时间被安排去搞“四清”去了,这活总要有人去干。

  说起这次核试验,想起来中国的工程队打遍世界无敌手。其实,在中国干工程还有NB的还没出手呢,就是二炮这些人。要是说盖个房子、挖个隧道、修个路什么的,中铁建之类的恐怕还未必比得上人家,至少没他们修得结实、修的快。

  这次氢弹的核试验,土鳖们有信心多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土鳖从未官方公布当量,也是在国外报道了之后,周总理才在大会堂的接见《东方红》演员们时候宣布。这颗330万吨的氢弹一爆炸,当天晚上总理就在大会堂对外国记者宣布了。

  中国早期有几次大气层的核试验还很有意思。就日本那悲剧的狭长地形,每每中国带有核辐射的粉尘飘到日本上空就下雨,大核民族啊,真是和核辐射有缘。.

njlzc 2012-2-20 12:52

2.英美与其说是共同研究,不如说是传帮带

  1946年英国代表团从洛斯阿拉莫斯撤回国,1947年决定开始核武器研发,同时决定“复制”内爆式钚弹“胖子”。


  虽然图纸都留在了美国,英国代表团还是凭记忆写成一本“工程说明书”,希望能省去洛斯阿拉莫斯的巨大工作量。其中福克斯出力最多。虽然有20多人,分散在各个岗位上,也能列出基本武器部件和原理,英国代表团还是缺少很多知识。
  他们了解一些关于钚操作的窍门,却缺乏钚金属学的知识。不知道熔炉材料是什么,如何可以保证倒入钚后熔炉材料不与其反应。中子起爆器的制造也是一个难题。引爆器电路需要由工厂女工在车间里自行改良、高爆炸药浇铸成型过程中,“爆炸透镜”会不对称地“缩水”、铀惰层中有气泡...
  英方为保证安全,希望能在飞机起飞后再进行裂变部件的组装,但是又担心飞行中的组装程序可能意外导致临界。于是要重新计算,改变“胖子”的设计。之后,1951年年中又决定在惰层和弹芯之间加上一个2英寸的间隔,提高内爆压缩的效率。但是这就提高了对爆炸透镜精度的要求,“缩水”问题也还没有解决。最后决定用PVC胶带把“缩水”后的空间给填满。1952年夏季的爆炸试验才确认常规炸药符合规格。.

njlzc 2012-2-20 12:52

3. 补充一个中国历次核试验清单
  官方的说法是一共失败三次:
  67年12月,1~2万吨,显然是次级没点着
  72年3月,15~20万吨,也是次级没点着
  79年9月,降落伞事故。
  但76年9月这次,2~20万吨,Fission (possible failure of a fusion device.) Contained Li (DT)
  美国人说是可能失败,但用词和其他几次也不一样。过去没听说过。
  83~84有4次失败,都是中子弹的尝试,最后是在84年12月中子弹成功,88年中子弹定型。
4.
  中国人的
  1964年10月16日,爆炸当量2万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1965年05月14日,爆炸当量3万吨,中国第一颗由轰炸机投放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05月09日,爆炸当量20-30万吨,推进裂变试验蛋,空投爆炸。
  1966年12月27日,爆炸当量2万吨,东风-2弹道导弹在900公里外罗布泊上空预定高度爆炸。
  1966年12月28日,爆炸当量12-50万吨,氢弹原理试验,地面塔爆炸。
  1967年06月17日,爆炸当量300万吨,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12月24日,爆炸当量1.5-2.5万吨,裂变核试验,空投爆炸。
  1968年12月27日,爆炸当量300万吨,第一次使用钚的热核试验。
  1969年09月23日,爆炸当量2万吨,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1969年09月29日,爆炸当量300万吨,中国第一颗由轰炸机投放的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10月14日,爆炸当量340万吨,氢弹空投核试验。
  1971年11月18日,爆炸当量1.5-2万吨,含钚原子弹。
  1972年01月07日,爆炸当量0.8-2万吨,强5空投小型核武器。
  1972年03月18日,爆炸当量10-20万吨,空投热核武器。
  1973年06月27日,爆炸当量300万吨,空投核试验。
  1974年06月17日,爆炸当量100万吨,大气热核试验。
  1975年10月27日,爆炸当量2500吨,小型地下核试验。
  1976年01月23日,爆炸当量2万吨,裂变试验。
  1976年09月26日,爆炸当量2万吨,局部熔解“特殊核弹”
  1976年10月17日,爆炸当量2万吨,地下核试验。
  1976年11月17日,爆炸当量500万吨,最大当量氢弹空投试验。
  1977年09月17日,爆炸当量2万吨,裂变试验。
  1978年03月15日,爆炸当量0.6-2万吨,小当量核试验。
  1978年10月14日,爆炸当量3400吨,地下杆轴核试验。
  1978年12月14日,爆炸当量2万吨,裂变试验。
  1979年09月13日,微量地下核试验。
  1980年10月16日,爆炸当量20万吨,最后一次大气核爆炸。
  1982年10月05日,爆炸当量0.3-1.5万吨,地下核试验。
  1983年05月04日,爆炸当量1000吨,地下核试验。
  1983年10月06日,爆炸当量15万吨,地下核试验。
  1984年10月03日,爆炸当量9100吨,地下核试验。
  1984年12月19日,爆炸当量1300吨,地下核试验。
  1987年06月05日,爆炸当量25万吨,地下核试验。
  1988年09月29日,爆炸当量2500吨,中子弹辐射武器测试。
  1990年05月26日,爆炸当量11500吨,地下核试验。
  1990年08月16日,爆炸当量19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2年05月21日,爆炸当量65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2年09月25日,爆炸当量8000吨,地下核试验。
  1993年10月05日,爆炸当量8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4年06月10日,爆炸当量5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4年10月07日,爆炸当量5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5年05月15日,爆炸当量10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5年08月17日,爆炸当量8万吨,地下核试验。
  1996年06月08日,爆炸当量8万吨,双弹头试爆。
  1996年07月29日,爆炸当量5000吨,中国宣布暂停地下核试验。

  5.核武器知识

  核子武器,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什么都算上,主要的毁伤能力有如下几条,按爆炸后的时间顺序排列。
  1,光/热毁伤。可见的、非可见的、X光都算上,远处能够致盲,近处能够烧焦。所以有核爆千万不要围观,嘿嘿。
  2,早期辐射。Alpha射线(氦核)、Beta射线(电子)、Gamma射线(高能光子)、中子等等。主要依靠辐射杀伤,持续时间很短。像中子弹就是加强了早期辐射,尤其是快速中子部分。
  3,冲击波。作用方式就是一个特大号的炸弹。我们所说的当量、xx万吨TNT云云,主要就是来自于这一部分。
  4,后期辐射沾染。核爆以后产生的带有极强放射性的粉尘随风飘散,有的甚至进入大气环流。这部分物质包括没有反应完全的核装药、裂变聚变产物、因受辐射而产生放射性的尘埃等等,成份复杂,半衰期长短不一,危害极大。我们常说的脏弹就是加强了这部分效果,福岛那里的效果就是一个特大号的脏弹。


  6. 物理原理在那里放着,核弹不可能做的太小。
  自然界有很巧妙的安排,化学能比较容易释放,但能量密度越高的东西越不稳定,这个宇宙历史上有过的高能量的东西早就爆完了,留存不到现在。核物理能能量密度很高,但不容易释放,能量密度越高的东西就越需要高能量来触发,需要多级放大的能量才能释放出来。高能量炸药一般需要雷管才能引爆,原子弹就需要高能量炸药精确操作才能引爆,氢弹就需要原子弹才能引爆,钴弹呢,用原子弹效率太差,得用氢弹,这一级级下来就不可能做的太小。.

njlzc 2012-2-20 12:53

搞出氢弹不在于信息、计算机和国民经济,关键在于有一个足够聪明的带头人、一批天才组成的团队和一条正确的计算思路,以及至少一次原理实验。
  氢弹很多东西都已经解密了,大流氓们没这把握不会告诉别人X射线在氢弹中的作用,要知道当年可是绝密中的绝密。

  冷战期间某天体物理学家问问题一竿子杵到了氢弹的要害上,结果从美国的泰勒和苏联的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也是氢弹专家)那里得到了相同的答案——“滚!”

  增强型原子弹最高80(或60)万吨,同一次实验报道不同。英国人玩出来的。
  原子弹的普及么,先搞定武器级别的核原料和冷实验吧。

  巴基斯坦核试验之后,克林顿(男的)找386聊天,而不是找谢里夫。

  假定某个国家弄颗钴弹,那他首先就要突破氢弹这个瓶颈。我说现在的几个有核国家基本不可能超越美国人,这个没疑问吧

  没有足够的核试验次数和足够多聪明且玩命的人,突破氢弹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人突破氢弹的原理到第一颗武器化的氢弹,11个月,只有一次氢弹原理实验。现在回头看,就是神话。

  同样的情况,美国人的第一颗实用化的氢弹是1956年出来的,耗时11年,重11.5吨,当量1500万吨。作为对照,中国的第一颗氢弹重量低于一吨,当量330万吨。谁强谁弱,一眼便知。

  不会有哪个国家超越美国,所以也不用担心他们超越中国。
  ………………………………………………………………………………………………………………
  好了,到这里回归正传。假定中国、美国、毛子科技就此停步50年,而阿三的某个专家喝了1吨恒河水之后悟出了氢弹的原理,而且搞了一颗钴弹,并且在自家的后院用塔塔汽车的配件做了一颗指哪打哪的导弹,然后在孟买的某个贫民窟发射了出来……

  中段反导和中子弹的双剑合璧完全可以让这颗天下制毒的钴弹变成臭子。这还是美国人不帮忙的前提下。如果哪位精英五美分(精分)认为美国人会帮印度人的忙,让中国反导不成功,从而钴弹发挥作用,所有美国人宁可和中国人同归于尽也要帮印度人一统地球的话那只能说是精分了。
中子按能量分成三种,快中子,中能种子,慢中子。


  能防得住中子弹的中子就只能靠高密度金属材料硬抗,然后才是各种其他材料。


  你要是愿意在钴弹外面包上个百十吨的黄金扔过来我也没啥意见,白金也行,要是钨就算了,前提是能把这个几百吨的东西装到导弹上或者飞机上,顺利送到目的地。

  同样的情况,美国人的第一颗实用化的氢弹是1956年出来的,耗时11年,重11.5吨,当量1500万吨。作为对照,中国的第一颗氢弹重量低于一吨,当量330万吨。谁强谁弱,一眼便知。在核弹头附近爆炸的中子弹可以让氢弹爆不了或者威力很小的爆炸,氢弹爆不了或者很弱的爆炸就不会产生大量的快中子,这样所谓的钴弹不可能产生,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快中子就不会有大量的钴60。这么说你应该懂了。氢弹这玩意,当量除以重量,越大越好。往大里做容易,往小里做难。中国手里的飞机要是可以把轰六换成B-36这个怪物,一样能搞出大家伙,多装药就是了。我前面提到的那个68吨巨大的冷库,美国人居然能把这玩意装在用B-36上,只能说冷战的时候大家太疯狂了。


  当然也和每个国家的和战略有关。比如俄罗斯,占据国土面积巨大和靠近北极的地利。国土面积巨大使得核武器有很多藏身之地,陆基核武器即有可能躲过第一波核攻击;靠近北极使得他们不需要很大的射程就可以覆盖所有有核国家。因此他们就不需要在核弹头的小型化上下很大功夫。中国地理位置不好,达到同样的目的必须有大射程,还要面对敌人的反导压力,因此必须在核弹头的小型化上下功夫。


  这么说吧,突破氢弹这个门槛,应该不会有别的国家了;而原子弹,对于出去杀人放火,还是不够滴。(不带拿着原子弹威胁列士敦支登或者摩纳哥的,那种国家一颗原子弹也够了;韩国也差不多。)


  苏联基本承认是靠克格勃了,英国的技术是美国送的,法国是挠头了很久以后跟中国换的。


  这个世界上,自己参透了氢弹结构天机的只有两个team,一支是泰勒,一支是于敏。但于敏当时尽管环境很bug,本人很bug,仍然搞了原理实验啊……
  就算哪个小国家出个于敏,会同时出现中国当时的环境吗?就算这些bug一样的存在都满足了,他不能做实验,还是空谈。.

njlzc 2012-2-20 12:54

氢弹功臣于敏小传


  ●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是某些核大国的核战略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是威慑性的,现在则在考虑将核武器从威慑变为实战;二是某些核大国加紧研究和布置反导系统,防御了对方的威慑,就成为新的垄断。
  ●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但我们不能搞核竞赛,不能被一些经济强国拖垮。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


  “国产的土专家一号”

  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曾经“隐身”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第一个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科学家发了言。
  由于保密的原因,这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连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不过他的杰出贡献仍有蛛丝马迹可寻,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在《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中提到,“研制氢弹工作主要是于敏他们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也得过大奖”。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他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小职员。于敏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以门门功课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但上学后于敏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会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诉学生根源。而他却偏偏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1946年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张宗遂先生的研究生。张先生病后,胡宁教授担负起指导之责。在两位先生的悉心教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于敏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大的学术气氛中,互相启发,才利于人才的成长。现在的环境已有很好的条件了。”
  提前进入氢弹研究
  在我国研制第一枚原子弹尚未成功时,有关部门就已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一步。为什么提前研究氢弹?原来,原子弹和氢弹有很大差别,氢弹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氘、氚等轻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又称聚变弹或热核弹。氢弹的威力要大得多。1960年底,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于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他的一位老同事对记者说,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于敏开始涉足深奥的核理论研究工作。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是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和于敏等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他拼命学习,拼命地汲取国外的信息,在当时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我们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穷人有穷办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首位。这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9月,38岁的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67年6月17日8时整,空军飞行员徐克江驾驶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空投区。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弹体降到距地面两千九百多米的高度时,只听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雷鸣声……红色烟尘向空中急剧翻卷,愈来愈大,火球也愈来愈红。火球上方渐渐形成了草帽状云雾,与地面卷起的尘柱形成了巨大的蘑菇云。强烈的光辐射,将距爆心投影点四百米处的钢板铸件烧化,水泥构件的表面被烙;布放在八公里以内的狗、十公里以内的兔子,当场死亡一半;七百米处的轻型坦克被完全破坏,车内动物全部炭化;冲击波把距爆心投影点近三公里、重约五十四吨的火车吹出十八米,近四公里处的半地下仓库被揭去半截,十四公里处的砖房被吹散。科技人员把爆炸当量的数据送上来了——三百三十万吨。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公报》,庄严宣告:“我国在两年八个月时间内进行了五次核试验之后,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后来,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核武器进入了新阶段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于敏参加了这两次试验。当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也许他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上世纪80年代初,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我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我国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我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我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如今的于敏虽然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但他仍然关注着这一领域的最新动向。他认为,现在的核武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某些核大国的核战略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是威慑性的,现在则在考虑将核武器  从威慑变为实战;二是某些核大国加紧研究反导系统,并开始部署,使得核武器对它没有威慑性。防御了对方的威慑,就成为新的垄断。于敏说:“我们当初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才研制核武器的。对此,如何保持我们的威慑能力,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丧失了我们的威慑能力,我们就退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就要受到核讹诈。但我们不能搞核竞赛,不能被一些经济强国拖垮。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以保持我们的威慑力。”

  摘自《名人传记》2004年第4期作者:舒平、罗少华.

njlzc 2012-2-20 12:54

于老.

njlzc 2012-2-20 12:55

来一段题外的

  (摘录者的一点感想:差不多同一时候,另一位年轻一些的物理学家也被领导提出了类似要求,他以“我还是对基础研究更感兴趣一些”为由拒绝了。
  这个人二十年后在恒星演化方面做出相当大的成就,被一些人吹嘘成“中国大陆最接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说来很有意思,冷战期间双方基础物理的交流还是通畅的,唯一的例外就是恒星演化。因为恒星演化研究的恒星内部高温等离子体和核武器爆炸时高温等离子体是一样的。一直到80年代,双方的天体物理学者才能再次聚首,原因和双方都完成了核武器小型化的关键研究(双方都达到了核武器的物理极限)不无关系。此时一些国家如伊朗,伊拉克,朝鲜也纷纷派出研究生到先进国家学习天体物理。真不知道为什么霍梅尼,萨达姆,金日成这些国家领袖为什么同时对恒星演化感兴趣了呢?于敏如果坚持基础物理研究,是否会取得类似或者更大的个人成就呢?最后提一点:上面说的那位比较年轻的物理学家就是大名鼎鼎的方励之。

  方励之,1936年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是理论物理与核物理专业的高材生。曾在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8年到中国科技大学任教。 1978年后,任物理教研室主任及天体物理研究室主任。方励之是我国最早研究激光理论的物理学家之一,为发展非线性光学理论做出了贡献。十年内乱中,方励之在被“隔离”期间开始研究广义相对论及相对论天体物理,1972年在我国首先发表宇宙学方面的论文。
后为了个人的名利而出走美国大使馆!

补充一下:
方励之,北大副校长。在七十二的时候,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

  八十年代末期,由于基建过热,投资扩张过快,导致连续三年的两位数通货膨胀。官方是14-17%,而实际上老百姓看见什么抢购什么,几乎酿成社会危机。如果在座的没有记忆,请问问你们的父母是不是印象深刻。

  这时候,学生原本诉求是反官倒,反对双轨制,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受到中央重视,学生代表已经同当时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会面协商,达成了共识。

  一起本来可以协商推动祖国政治进步的事情,方励之和老婆李淑娴,在白头鹰的指使下,却继续煽动学生上街,煽动学生绝食。诉求变味成要兔子下台,让秃子回来一起执政。广场上还竖起了“民主女神”像,让学生到处发收音机,让群众听《美国之音》,发动绝食,赤果果的羞辱和威逼兔子。那一年,中苏关系正常化,戈尔巴乔夫访华,广场被占领。检阅三军仪仗队都是在人民大会堂室内进行的。

  结果,学生做了牺牲品,同意加快政治改革的赵紫阳下台,这两位精英,却可耻的直接出逃到美国大使馆。充分表现了死道友不死贫道,粪青精英皆炮灰的超级带路党的本质。

  最后兔子和白头鹰交易,两人以治病为由直接到美国。受他俩忽悠的学生成了牺牲品。政治改革从此停滞。接着邓公南巡,不准谈论姓资姓社,一切只要小钱钱,只要GDP,延续到386闷声发大财。直到99年大使馆被炸,386点点手里除了核武器外,连反击的能力都没有。朱总理还要去美国做“消气外交”,给人打了左脸再把右脸伸出去,朱总理那个耻辱啊,386不知道茶杯都摔烂了多少。从此兔子又发狠,有国无防,人畜无害一样要挨打。才有了今天的军事装备大跃进。


  这两个带路党,打断了原本可以顺利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那时候利益集团尚未形成,求新求变,反思和求索的精神氛围极其浓烈。上有支持改革的中央领导人,下有民间自发的诉求。完全可以进行温和的、渐进的改革。就是这两个带路党,为了一己私利,毁了这一切。到今天,那么多社会问题,都是那时候延续下来的。

[[i] 本帖最后由 njlzc 于 2012-2-20 13:04 编辑 [/i]].

njlzc 2012-2-20 12:57

中国核航弹的降落伞系统一直有问题


  但这个伞也不是普通的降落伞,讲到核航弹研制时候说的是弹、伞、机三个系统的研制。中国的首颗氢弹就是实战化的核航弹,两个大系统氢弹系统和航弹系统。而航弹系统里,拖后腿的一直是降落伞系统,曾经摔过模拟弹。
  直到试验前的最后一次联合测试,降落伞依然不能让人放心。为此据说还遭到了周总理的批评。大意就是你们汇报说均很正常,但检查结果是伞投下来以后有多处撕裂,这还能叫很正常吗?是不是只有摔下来才叫不正常?要实事求是等等。

  虽说67年这次没出问题,但后来降落伞还是出了大问题。79年的一次核试验,飞机投弹后降落伞发生故障,核弹直接坠地。事实证明中国核武器的设计还是很安全的,几千米摔下来居然没发生爆炸。但估计参与后处理的人员都要恨死安全系统的设计者了,反正是在试验场里,摔炸了也就干净了,摔坏了核弹处理起来要麻烦多了。

  -----------------------
  何祚庥的两弹经历还是很货真价值的,至少比钱伟长真的多。1960的那个氢弹理论研究组是设在科学院的,何祚庥的加入比于敏还早。但61年黄祖洽、何祚庥就被借到了9院参与原子弹理论的攻关去了,直到63年才又回到科学院继续从事氢弹原理研究。所以虽说于敏加入的晚,但真正研究氢弹的经历是最长的。
  也是63年在原子弹理论突破后,9院方面也成立了一个氢弹理论的研究组,组长是彭恒武。这个组很快就证明了增强原子弹是没有希望的,搞氢弹必须从头研究。为了集中力量决定将科学院系统和9院的两个组合并。于是黄祖洽、于敏就带了一批人加入了9院,何祚庥等一批人被留在了中科院,这应该是65年的事情了。后来中科院又派了一批人去参与了氢弹理论研究,这次是何泽慧带队,主要是试验方面。

  79年的氢弹空投实验,降落伞没打开,直接砸戈壁滩了

  防化兵找到核弹残骸后,上级需要查明事故原因(到底是核弹问题还是降落伞问题),以及是否会发生地面核爆炸,这个防化兵是干不了的,需要九院的人做出判断。当然,这种事情不是必须由邓稼先出马的,不过他还是去了。许鹿希说邓稼先捧了一下核弹碎片,这个细节不好说是否真实,也有的回忆说邓稼先用棍子拨了一下核弹碎片(应该是钚239核部件残片)。但只要是进入残骸区,辐射剂量就足以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邓稼先要靠肉眼判断核弹弹芯是否会发生意外核爆炸,说明他离得非常近了,吃的剂量相当大。所以说这次核试验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直接原因。

许鹿希的访谈:

  这次糟糕的就是降落伞没有打开,很多人不理解,说降落伞怎么还打不开?普通人用的降落伞是好打开的。核弹是一吨重,你算算,比平常那个大差不多20倍。神舟六号的降落伞展览过,很大的,从这头到那头,巨大展厅的楼顶整个都是。1979年用的那么一个降落伞没有打开,飞机扔出来这个核弹从高空一直掉下来,直接摔到地面,就给摔碎了。

  可是这次的核弹,是邓稼先签的字。邓稼先签字就表明说向国家保证这个弹是成功的,所以他决定自己亲自去找,许多同志都反对他去。陪他一块去的就是当时(二机部)的副部长赵敬璞。他们俩一块坐上吉普车去找。这时候基地的一位领导说‘老邓你不能走,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的值钱’。这位基地的领导叫陈彬,邓稼先听后心中激动不已。他此时被一群生死与共的同志的真挚情感所打动,但他已不可能听这位将军的劝告了。核燃料放射性钚239,在大自然中的半衰期是24000年。如果侵入人体,极易被骨髓吸收。它在人体内的半衰期是200年,亦即进入体内后200年还剩一半。这就是说,它将终生伤害着‘被辐射’的人的身体,永无解除之日。这一切,邓稼先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但他就像不知道这些情况一样,没有听从好心同志的多方劝阻,坐在车上,他心里有一句没有说出来的话‘这事我不去谁去?’

  邓稼先当时不可能不去,因为当时不知道这个弹到底哪去了,也不知道这个弹是什么情况,如果这个弹爆炸的话,那就坏了,广岛什么样,长崎是什么样,你可以看到画面是吧,我们不能自己在自己国土上干这么一下,对不对?


  戈壁滩上不是沙漠,戈壁滩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石头跟篮球那么大,小石头就是小石头块,吉普车就在满是石头块的戈壁滩上到处跑,那天他和赵敬璞同行,乘坐一辆吉普车,向戈壁深处驶去。在汽车上,他们没有说什么话,这并不是没话可说,而是邓稼先的脑子里在不停地思索。究竟是什么事故?有几种可能性?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他什么都想到了,但就是没有顾得想想钚239对于人体的伤害。


  他这时还不知道,因为降落伞没有打开,导致核弹从飞机上直摔下来的着地点,偏离预定的爆心处很远。他一门心思地一定得找到核弹,探明原因。车子在大戈壁上到处乱跑。他终于找到了,因为这是他们制造的,他认得。


  到了发生事故地区的边缘时,邓稼先镇静地说‘到了,停车’,他要汽车停下来。一下车,邓稼先立即感到了此地对于身体的危险性,这是核科学家的直觉。他坚决阻拦赵副部长和司机等人与他同行。赵敬璞副部长坚决要跟他一起过去,邓稼先就呵斥赵敬璞副部长,他当时也顾不上礼貌了,他说‘你们都给我站住!你们进去没用’。邓稼先把同行的人都呵斥在一边儿,他自己却进去了。


  他独自向里面走去。他终于找到了,这是他们九院的宝贝,九院的心血凝成物。”


  许鹿希说:“赵敬璞副部长说,大概摔碎的那个范围呀,像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就是整个弹都摔碎了。”


  听到这里我问,他知道很危险,也阻拦别人进去,自己为什么不注意呢?
  许鹿希说:“那时候他已经顾不上了。”


  说到这儿,许鹿希轻轻擦了擦流出的泪水继续说:“那时候有人说他是傻子,我也说不出来他是什么人,是傻子还是--反正他一切都根本想不到自己了,他完全懂钚239是怎么个毒性,铀235是怎么个毒性,完全懂,那一次他进去以后,找到了那个摔碎的弹片的时候,最糟糕的是他还双手捧了一下,捧起来一看,他马上就放松了,他们最担心的后果没有出现。他拖着疲惫不堪的步子向停在远方的吉普车走去。


  邓稼先见到赵副部长的第一句话就是‘平安无事’。这意味着对全国老百姓来说,没有影响。但就在此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一定会有问题了,因为他是搞核物理的。当时在上车前,他主动邀请赵副部长与他合影留念。.

njlzc 2012-2-20 12:57

核燃料放射性钚239,在大自然中的半衰期是24000年。如果侵入人体,极易被骨髓吸收。它在人体内的半衰期是200年,亦即进入体内后200年还剩一半。

  邓总是明知必死而往之.

njlzc 2012-2-20 12:58

题外话:三相弹

  钴弹是三相弹里仅仅存在于口头上的一种。由内往外,依次是核扳机-》聚变装药-》铀238(或者其它激发裂变材料)外壳,当量很大、而且超过一半的爆炸当量是最后一次裂变产生的,放射性残留非常严重,被称为“肮脏氢弹”外壳用钴,把瞬间的中子辐射转换成祸害几十年的钴60.

  这就是增强型原子弹的别称

  除了五大流氓外,谁敢做出三相弹,估计五大流氓会联手灭了他丫的。太灭绝人性了,爆炸过后,几十年内寸草不生。

  切尔诺贝利,可以说是一个不完全爆炸的脏弹。福岛核泄漏也是!

  这个危害,要蔓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
三相弹示意图.

njlzc 2012-2-20 13:00

氢弹原理示意图

 中子弹示意图.

njlzc 2012-2-20 13:01

 全世界的氢蛋都是t-u构造
  这大约和牛顿定理放之古今放之4海皆准是一个道理。阿拉伯数字1+1和我们祖先的算数没区别。于师于敏大牛的地方是能把这个构造给猜出来。
  还有,知道怎么做和实际造出来完全是2码事。经典案例就是3哥。t-u的很多原理现在已经很普及,大型计算机随处可见,3哥也经营核武器/民核多年,连核潜艇都吹下水了,还是不敢吹热核武器

  张爱萍将军听到第一颗氢弹的当量时,很高兴,说了一句: “杀人放火足够了!”可见,原子弹用于洲际的杀人放火还是不够滴。最初的计划是弄个100万吨的,结果搞出来个330万吨.

njlzc 2012-2-20 13:01

记得某一年的《兵器知识》上讨论过核武器的当量和毁伤半径的关系,顺便提了提如果要用核武器炸纽约该怎么炸比较经济。那篇文章给的一种方法是用五颗中等当量的核武器炸,因为如果用一颗大当量的炸的话技术问题会更多。然后紧接着的一期就声明这种讨论不代表实际的想法,仅是举个例子讨论云云。


  两颗一对据说是TG发明的战术,一颗在地表,一颗在空中,同时引爆。文章后面就列举了一些美国知名城市作为讲解的示例,纽约、洛杉矶之类的。然后就是某城市呈带状,核弹头应该排成一条线12345,这样效果比较好;又某城市呈菜刀状,核弹头应该上3下2才行…….

njlzc 2012-2-20 13:10

关于《兵器知识》上写的核弹打击美国的文章原文,是这样的:
字数比较多 是以一篇访谈形式的 分段贴出

  战略弹道导弹问答

  战略弹道导弹是一个国家无比重要的武器,亦始终是广大读者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吴锴走访了第二炮兵某部郑治仁高级工程师,就战略弹道导弹设计研制及作战使用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注战略弹道导弹
  吴锴:首先谈谈射程问题。一般讲,弹道导弹在载荷不变的情况下, 若想提高射程,可采取多装推进剂的办法,但此举必然使导弹尺度增大,弊端太多。那么,能否在导弹控制系统上下功夫,通过调整弹道倾角来增大射程?
  郑治仁:影响弹道导弹射程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弹头重量、弹上仪器设备重量、导弹的动力性能、结构设计和飞行弹道的选择等。在起飞重量确定的条件下,减轻弹头重量、采用高能火箭推进剂、高性能火箭发动机、高强度轻质结构材料和优化飞行弹道,都可有效增加导弹射程。
  例如减轻弹头重量。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就曾为了提高射程而将常规弹头重量减半。将多弹头变成总重量轻的单弹头也能提高射程。显然,通过精确调整优化弹道,调整导弹主动段终点关机点的位置和弹道倾角(又叫射角,即导弹飞行速度向量与发射水平面的夹角)也能调整射程。
  大家知道,弹道导弹发射后垂直上升的一段弹道叫垂直段(近、中程导弹此段飞行时间为4~8秒,高度约100~200米,速度约30~35米/秒;远程洲际导弹分别约为10秒、240米、40米/秒以上)。为了获得在关机点的最佳弹道倾角,当垂直段结束后导弹在制导系统作用下向目标方向缓缓倾转进行程序转弯飞行,这一段叫做转弯段,当转到程序射角(俯仰角)时转弯段立即结束。从转弯段结束至发动机关机点这段飞行弹道,导弹保持轴向不变,近似直线飞行,为直线段,又称瞄准段。这段直线飞行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不同的关机点位置来改变关机点的导弹飞
  行速度,从而控制导弹射程。显然,瞄准段始点关机,速度最小,对应是最小射程,其终点的关机速度最大,对应的是最大射程。试验表明,关机点的速度提高一倍,射程将增加几倍。
  同样,导弹主动段终点弹道倾角与射程有一定关系,为达到最大射程,有一个最佳弹道倾角(射角)。在射程较近时(近程导弹)最佳射角接近45°;当射程增大时,最佳射角随之减小,远程洲际导弹的射角接近15°。射角和关机点速度是影响射程的两大因素。

  吴锴:远射程与突防能力对弹道倾角及再入角的要求是否有矛盾之处?
  郑治仁:有。突防能力要求弹头再入角要大,越接近90°(即垂直俯冲攻击),对方越难防御。如只按惯性弹道飞行,弹道倾角接近15°
的弹头其再入段不可能达到垂直俯冲攻击,要达到只能靠弹头末制导和末端机动技术。

  吴锴:提高射程是否还有别的途径?
  郑治仁:随着控制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即使同一种导弹,在已经确定了一定射程的情况下,也还可以增加射程。对于某一枚导弹来说,最大射程是在实际发射条件下,至少有一种推进剂出现耗尽时导弹所能达到的射程。

  吴锴:能否把各种推进剂设计成接近同时消耗完毕?固体导弹是否就没有这个问题?
  郑治仁:各种推进剂接近同时消耗完毕很难达到。固体导弹同样不能等推进剂完全耗尽再关机。从技术上讲,美国现在也做不到,其它国家差距更大。此外还有一个推进剂安全余量的问题。由于导弹飞行中要受各种干扰的影响(导弹各种参数的偏差、外界干扰、发射条件偏离额定情况、液体推进剂的晃动等),所以导弹在设计时必须有一个推进剂的安全余量,这个量随导弹技术水平尤其是制导技术水平的高低有一个范围。不能等推进剂都烧完再关机,否则到时弹头想调整姿态都不可能。
  推进剂安全余量是使最大射程减小的死重。说得透一点,决定导弹射程最重要的参数是主动段烧去的推进剂质量与导弹总质量的比值。导弹关机点的质量(弹体、发动机、弹头、控制仪器的质量和推进剂安全余量 的总和)越大,在起飞重量一定条件下此比值越小。显然,在其它情况相同时,推进剂安全余量(死量)愈大,最大射程将愈小。所以,即使同一枚导弹,还可以通过减少推进剂安全余量或延长关机时间增大关机点速度来增加射程。.

njlzc 2012-2-20 13:11

吴锴:下面谈谈多弹头导弹问题。导弹装的弹头增多,导弹的数量 就可以减少(若弹头总数不变),这不仅可降低战略武器的成本,也便于战略部队的隐蔽部署;但弹头装载数多了,也会使导弹的尺度加大,不利于车载部署。您如何权衡此问题?
  郑治仁:分导式多弹头的数量,目前少则3个:美国“民兵”Ⅲ,3×17万吨(MK-12弹头)、3×34万吨(MK-12A弹头);也有6个:俄罗斯SS-19,6×50万吨;8个:美国“三叉戟”ⅠC-4,8×10万吨;多则
  10个:SS-18Ⅳ(10×50万吨)、SS-24(10×50万吨)、美国MX(10×
 50万吨)。弹头数量最多的14枚:美国“三叉戟”ⅡD-4,14×15万吨。 弹头数量并非越多越好,究竟多少合适主要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
  一是导弹的有效载荷,技术水平不同的导弹在同样长度、直径、发动机尺寸、发射总重量的情况下,有效载荷差别很大,多的可将几吨、少的只能将数百千克的有效载荷(弹头、飞船)送上天。显然,有效载荷越 大,同样的弹头就可装得越多。二是弹头自重:弹头(含突防、释放、
  末助推等系统)越重,所携带的数量越少。三是核弹头的比威力,即同样重量下威力的大小。初期核武器比威力很低,1945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比威力30吨/千克,区区2万吨当量却全重6吨多,搞多弹头无从谈起;
  美国MX导弹弹头当量50万吨,比威力940吨/千克,每个弹头仅重70多千克。因此,核弹头设计水平越高,同样的有效投掷重量就可以多配弹头。
  四是弹头当量。当量越大,弹头越重,在有效投掷重量固定的情况下,弹头数量也难以较多。五是打击目标。如打击面目标,精度又不是太高, 一般弹头数量为3,每个弹头当量又不能太小,一般数十万吨。如打击
  点目标,要求精度高,每个弹头当量不必太大,可多配弹头,如10枚或更多。六是弹头总数量。美苏有大量导弹及弹头;既要攻击面目标,又要攻击点目标;既有大当量弹头,又有小当量弹头。就可采取多种组合,
  根据打击目标和弹头性能,选用多种不同数量弹头的多弹头导弹。对于中等核国家,导弹及弹头数量有限,打击目标有限,随着弹道导弹防御水平的提高和对突防要求的提高,一般不宜多发展多弹头,如果在助推段被拦截,导弹里的多个弹头就都将被摧毁。与其如此,不如在突防技
  术上多下功夫,例如导弹和弹头的反红外、反雷达、防激光等措施。

[[i] 本帖最后由 njlzc 于 2012-2-20 13:13 编辑 [/i]].

njlzc 2012-2-20 13:12

吴锴:一般讲,导弹采用多弹头比采用单弹头突防能力要强,但弹 头多了也会使突防装置(如气球等)的装载量减小,从而影响突防能力, 而且使导弹逐个投放弹头的时间拉长,容易遭到敌天基、空基、陆基、 海基防御系统的攻击,从突防角度讲弹头装载量为多少合适?
  郑治仁:多弹头导弹是否比单弹头导弹突防能力强,不能一概而论。 这里至少有3个前提:一是导弹在助推段飞行期间未遭拦截,即无论是单弹头,还是多弹头,都未释放,都还在导弹内;二是美苏集束式多弹头研制成功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分导式多弹头则分别是70年代初期和中期。当时双方反导能力有限,尤其是对已从导弹释放正在中段飞行的弹头的防御问题只是纸上谈兵,时至今天,美国NMD中段防御连辨别真假弹头(气球)还未过关,因此多弹头释放后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对方难以防御,与单弹头相比当然提高了突防能力;三是分导式弹
  头已能做机动变轨飞行,弹道已非一般有规律可循的椭圆飞行弹道,同时加大弹头的再入角和再入速度,减少了大气层内侧向风等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了弹头的突防概率。
  但是,随着导弹技术尤其是反导技术的发展,已不能一概而论多弹头的突防能力就强于单弹头。原因一是机载激光、太空激光、粒子束武器及在敌方发射阵地预先投放微小型反导装置(在导弹起飞声压作用下可自动升空爆炸)等反导技术发展很快,如导弹在助推段就遭拦截,就谈不上多弹头与单弹头的突防区别了。二是包括NMD在内的中段反导技
  术的发展,对多弹头尚未释放或正在释放的母舱的拦截只是时间问题(暂不提拦截率)。亦即当初说多弹头突防能力强于单弹头的两个重要前提:助推段和中段拦截难以解决,随着反导技术的发展,已有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而且,随着弹头数量增加,逐个投放弹头的时间拉长,母舱及弹头易被发现、识别和拦截,也的确存在这个问题。
  应采取何种对策?美苏可以既有单弹头又有多弹头,而中等核国家不宜在对命中精度要求较高的分导式多弹头上太花财力、精力,而应在大当量单弹头导弹上下功夫提高突防能力。.

njlzc 2012-2-20 13:14

吴锴:如果发展弹头高机动变轨能力,虽会提高突防能力,但其采
  用的技术(如高压气瓶、液压作动筒、径向喷管、大气层外雷达地图匹
  配制导等)会使弹头重量远超过纯惯性分导式弹头(如“白杨”-M的弹
  头重1500~1600千克,比SS-18的弹头重得多),致使导弹装载弹头数
  量减少,您认为这是否值得?
  郑治仁:值不值得,要看需要和可能。采取了多种措施,专门对付
  NMD的“白杨”-M已部署了三个导弹团,即使是这种单弹头,只要能突
  破NMD,对美国构成威慑,当然值得。俄还一再声称,如美国执意部署
  NMD,俄将把“白杨”-M改为三弹头。显然,俄将会既部署突防能力强
  的单弹头“白杨”-M,又部署三弹头的“白杨”-M,以增加弹头数量,
  同时还会发展其它打破NMD的措施,而又不致投入像NMD那样大的消耗。
  例如太空雷、等离子武器、激光武器,这些武器在俄罗斯已比较成熟,
  有的已具备实战能力。

  吴锴:实战时在对方国家上空大气中爆炸先遣核弹头,使空气分子
  电离成离子云,也可使对方电子系统失效,从而为后续弹头突防创造条
  件,您认为这种方式与每个弹头均安装干扰机的方式相比哪种更优?
  郑治仁:当前,美、俄、法等国正大力研制核电磁脉冲弹头,目的
  就是先爆炸这种弹头,在较大范围内破坏、摧毁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为后续核弹头杀开血路,核国家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对策。美国在
  海湾战争及科索沃战争中就是这么干的,只不过未用核电磁脉冲弹头,
  而是采用了原理类似的高功率微波弹头,通过高功率微波器产生强电磁
  辐射场破坏电子系统和设备,灵敏度越高的无线电电子系统越容易被高
  功率微波破坏。今年2月17日凌晨1点45分,美英24架战机空袭了巴格达
  南8千米范围的4个伊拉克防空部队雷达阵地和指挥控制设施。其中也动
  用了电子干扰机和反辐射导弹。从电磁战开始已是现代战争的通例,为
  了达到大范围破坏和摧毁的目的,核电磁脉冲弹成了核国家尤其是核大
  国进行核战争的首选武器。但为确保有效,多准备几手,这种先遣突防
  弹头并不会取代导弹和弹头本身的种种突防手段(包括安装干扰机),
  应既有先遣弹头开路,又有自身突防跟进。

  吴锴:从弹头的当量看,由于弹头空爆时对地面软目标的摧毁力与
  其当量的2/3次方呈正比,因此弹头当量越大对铀矿资源的浪费就越大,
  但另一方面,弹头的“当量-重量比”是增函数,即弹头当量增加很多
  时(如从50万吨增到100万吨),弹头重量的增加却很小,这就意味着
  弹头当量越大,就越能充分利用导弹有限的载荷,使导弹的威力最大化,您怎么权衡此问题?
  郑治仁:众所周知,核弹头对软目标的摧毁能力是用等效百万吨当
  量(EMT)来表示的。这是因为核弹头爆炸能量是呈球状向周围释放,
  对地面目标起毁伤作用的只有一部分能量,如弹头当量为千万吨以下时,
  EMT的值与弹头当量的2/3次方成正比,如弹头当量为千万吨级时,则EMT
  与其当量值的1/2次方成正比。例如一枚200万吨当量核弹头打击软目标
  的能力EMT=22/3=1.59,一颗2400万吨当量核弹头EMT=241/2=4.9。当量
  提高到12倍,毁伤能力仅是3倍(4.9/1.59),当量浪费惊人。为了充分
  利用导弹的有效载荷,更为了充分利用铀资源,减少对耗资巨大生产出
  来的核弹头当量的浪费,当量更不是越大越好。

  吴锴:也就是说,核弹头比导弹弹体更宝贵,哪怕多造导弹及各种
  突防装置也要充分利用弹头,对于铀矿资源有限的国家更应如此。
  郑治仁:是这样。用小当量多弹头,尤其是分导式多弹头可合理安
  排炸点的间距和布局。对近似圆形的大城市目标,可用3枚20万吨当量的
  弹头实施攻击,并使炸点呈三角形,只要炸点合适,其毁伤效果相当于1
  枚1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爆炸效果。由计算可见,1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
  EMT=12/3=1,而3枚2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的EMT=3×0.22/3=1.02。再如1
  枚800万吨和1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EMT分别为4和1,前者对面目标的毁伤
  能力仅是后者的4倍。对于长条形大城市目标,如用多弹头攻击,弹头炸
  点也应成直线散布。合理使用多弹头,而不是一味增大单弹头的当量,
  既能摧毁目标,又可减少当量浪费。当然,对难于解决多弹头技术的国
  家来说,摧毁大面积面目标也只能靠大当量了。
  从弹头的“当量-重量比”看,在美苏核武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
  有限,确实存在“弹头重量增加一点,当量增加很多”的情况,但在核
  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铀装药的利用率已近极限,现在的核弹头基本是
  铀装药量与当量成正比,因此在导弹载荷的利用率上没什么潜力可挖。

  吴锴:从摧毁城市、工业基地、军事基地、港口、交通枢纽、指挥
  中心等软目标或半软目标的角度看,弹头当量和数量如何匹配较合适?
  郑治仁:摧毁上述暴露在地面或浅地表面下的抗压强度不高的软目
  标,究竟用多大当量,几颗弹头合适,考虑因素很多。最重要的一是目
  标面积大小和所要摧毁的程度,二是核武器性能。据西方军事家分析,
  要满足美苏“确保摧毁”战略,需要EMT值为200~300;而中等核国家
  只需10~100个EMT值就足以构成对核大国的核威慑。
  要使一个城市遭致中等以上破坏,需0.035兆帕(0.35千克/厘米2)
  以上的超压;要使无防护的人员遭75%~80%以上的伤亡率,需0.075兆
  帕以上的超压,此时一般建筑物摧毁殆尽,多层建筑物毁损严重,钢筋
  水泥建筑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广岛原子弹当量2万吨,破坏效果是:在
  6.4平方千米(半径1.43千米)范围内,所有建筑物被摧毁,机器设备破
  坏严重;在面积12平方千米(半径1.95千米)范围内,81%建筑物被毁;
  市区42平方千米(半径3.66千米)内81座桥梁有三分之一被破坏。广岛
  市24.5万人死亡7.1万人,伤残6.8万人。
  1979年6月美国技术鉴定局应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之托作了“核武器
  效应”研究报告,其中有一章以美国底特律和苏联列宁格勒为例,从不
  同角度分析了核武器对城市目标群的毁伤效应。底特律市有430万人口,
  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美国东北部大湖之滨,隔河与加拿
  大相望,都市面积约一万平方千米。
  设想100万吨当量核弹头在接近市中心地爆。会造成直径305米、深
  61米的弹坑,在距爆心0.96千米范围内除了一些巨大的混凝土桥拱座和
  楼房的地基之外,一切荡然无存。0.96千米之外,一些受到严重破坏的
  公路桥梁仅有残存部分,别的所剩无几。在2千米距离内,除少数用混
  凝土浇注墙的坚固楼房外,其它构件将不复存在,楼房内的人和物也会
  被从窗而入的冲击波全部摧毁。距爆点2.7千米(冲击波超压约0.084兆
  帕)是任何主要建筑物都不致倒塌的最近距离。
  考虑到辐射等伤害,该报告对100万吨当量弹头在底特律地爆效果
  所作的假设的结论性意见是:181平方千米范围内的物体受到毁伤(0.014
  兆帕超压范围);25万人死亡,50万人受伤;大火蔓延造成间接破坏;
  预先警报可以大量减少死亡。也就是说,1枚100万吨当量核弹头使美国
  的死亡人数,是侵朝战争(3.3万)和侵越战争(4.7万)死亡人数总和
  的3倍还多。
  一般认为,如用单弹头对大城市面目标实施攻击,弹头当量应在100
  万吨以上;如用多弹头攻击,每个弹头当量在20~50万吨左右为宜。

吴锴:对摧毁城市目标而言,弹头采用中空爆、低空爆还是触地爆
  合适?这几种途径实现难度比较如何?
  郑治仁:摧毁效果最好的是低空爆,其次是触地爆,中空爆高度太
  高,效果较差。这几种途径实现起来都无难度。

  吴锴:美国城市相对于世界各国城市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摩天楼较多。
  由于冲击波在地下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且能量损失小,因此触地
  爆似乎比低空爆更能摧毁这些高层建筑。
  郑治仁:触地爆的能量大多作用于城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上,利用
  并不太充分。而低空爆除了摧毁建筑物,还能摧毁其它一些更重要的地
  面目标。

  吴锴:对摧毁城市目标而言,当采用多弹头攻击时各弹头起爆时间
  应相同还是应有一定间隔?如时间相同,各个爆心的冲击波及各种效应
  是否会因方向不同而互相抵消或削弱?如有时间间隔,先起爆的弹头的
  效应是否会对后面尚未起爆的弹头产生不良影响?
  郑治仁:这涉及到多个弹头攻击同一目标的所谓自相摧毁效应,由
  于核弹头爆炸后产生的电磁脉冲、核辐射、爆心附近的巨大冲击波、因
  爆炸而飞到空中的大量碎片以及膨胀火球大量放出的持续的放射能等;
  使得在第一枚弹头爆炸后不久,很难(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使随之跟
  进的第二枚弹头打到同一点上(如发射井)。当第二枚弹头进入第一枚
  弹头爆心附近的大气中时,遇到的高密度尘埃可能使其防护罩过早地烧
  掉,或被狂风吹离目标,这种风在该区域可能存在较长时间;如果第二
  枚弹头在第一枚弹头以后几秒钟内到达,甚至可能会被电磁脉冲和上升
  的放出强核辐射的火球毁掉。当然,进攻者可以避开这种自相摧毁效
  应,使前面的弹头不致影响后续到达的弹头。这个时间间隔多长,尚无
  试验数据。不管怎么说,这种自相摧毁效应降低了多个弹头打击同一硬
  目标的效果和可靠性。
  -----------------------------------------------------------------------------------
  吴锴:那么说几个弹头攻击一个城市时还是同时起爆较好?
  郑治仁:但同时起爆在控制上有难度。不过对于大城市面目标,由
  于弹头落点距离一般在数千米至数十千米,这种影响并不大。至于不同
  爆心冲击波和各种效应是否会因不同方向而互相抵消或削弱,国外有关
  资料表明,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例如某一弹头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某一冲
  击波超压,另一弹头从另一方向也在该距离范围内产生另一冲击波超压,
  两个超压不会抵消,也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增加了超压。

  吴锴:为提高打击硬目标的能力,有以下途径:提高命中精度;提
  高当量;将弹头能量集中于冲击波方面;研制钻地弹头。这几种途径效
  费比比较?
  郑治仁:为提高打击硬目标能力,这几种途径均有效。至于效费比
  考虑,对美俄来讲,命中精度已很高(几十米到数米),就没有必要高
  当量,尤其是小当量(千吨级以下,从数十吨到数百吨当量)高精度的
  钻地弹、冲击波弹,加上高精度,已经是美俄尤其是美国发展的重点,
  极可能在未来战争中使用,其企图就是不跨过核门槛,以免遭对手大规
  模核报复。至于中等核国家,命中精度不高,在命中精度提高困难而有
  限的情况下(提高命中精度并非易事,需要技术及资金设备),只有靠
  增加当量。核弹头摧毁硬目标的能力(K值)与进行攻击的弹头数量和
  每枚弹头的EMT值成正比,与命中精度的平方成反比。若命中精度不变。
  弹头当量值提高一倍,K值增大0.6倍;而如弹头当量不变,命中精度提
  高一倍,则K值增大3倍。所以欲提高打击硬目标能力,提高命中精度比
  增大核弹头当量更重要。苏联弹头当量普遍比美国高,重要原因是精度
  比不上美国,就靠当量弥补。
  至于这几种途径的效费比,很难衡量。上述技术都已被美国采用,
  都应是发展方向。

  吴锴:从导弹的使用期看,“白杨”-M为15年,比“白杨”延长了
  5年,这等于增加了弹头的部署数量,但另一方面,延长战略导弹的使
  用期会在研制和维护上付出更大代价(因为导弹及弹头越到后期维护
  越麻烦),而且会延长弹头采用新技术的周期,您认为战略导弹及弹头
  的使用期定为多长合适?
  郑治仁:战略导弹及弹头的使用期主要取决于武器系统的设计水平
  和性能(水平高性能好,稳定性好,维护性能好,使用寿命就长),武
  器系统发展更新速度(新型导弹出笼快,更换也就快,尤其是核导弹发
  展初期,少则几年就更新型号),国家经济技术实力(强,则更新快)
  和使用需求(如美国在1963年装备了54枚“大力神”Ⅱ导弹,每个弹头
  当量1000万吨,为的就是打击苏联54个大城市。该导弹原定服役10年,
  为与苏联大威力液体导弹SS-9抗衡,一直延期服役到1987年)。“白
  杨”-M由于性能先进,延长了使用期,尽管增加了研制维修费用,还是
  合适的,延长使用期并不影响新技术(主要是制导控制突防技术)的应
  用(更换电路板即可),事实上美俄服役期间的战略导弹的技术更新从
  未停止过。一般认为,战略导弹及弹头的使用期为10年,但实际上往往
  超过,有的超期达1倍以上。对于中等核国家,经过定期检验,只要满
  足作战要求能发射出去,超期服役也是顺理成章。.

njlzc 2012-2-20 13:15

接下来就是直接列出打击方案

  -------------------------------------------------------------------
  中国对美国的核打击目标


  参照上面对苏联核打击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打击美国的十大工商业城市即可造成其“不可承受的损失”。美国的人口和工业密集程度超过苏联,这一打击估计可摧毁其工业能力的50%,杀伤人口的20%。


  下面我们列出中国对美国核反击所需要重点打击的十大工商业城市。


  1 纽约(New York),人口827万;面积786平方公里。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最大的金融、贸易和文化中心,第三大工业中心。全美运输业最发达的地区,货运量排名全美第二(次於新奥尔良)。

  2 洛杉矶(Los Angeles),人口380万,面积1215平方公里。美国第二大城市,西部工商业第一大城,石油加工、宇航、化学、机械工业相当发达。远洋货轮的吞吐量居太平洋沿岸各港口第一位。

  3 芝加哥(Chicago),人口 280万,面积588平方公里。美国第三大城市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最重要的航空中心和最大的铁路枢纽,五大湖地区重要湖港,有全国最大的谷物、牲畜市场。

  4 休士顿(Houston),人口220万,面积1500平方公里。美国第四大城市,第三大港口,最大的炼油中心,重要的金融中心,美国西南部的铁路枢纽和航空港,最大的石油与小麦输出港,进出口贸易居全国第二位。

  5 费城(Philadelphia),人口145万,面积 350平方公里。美国第五大城市,主要的金融、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之一,美国东岸主要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纺织、 电机、机车车辆、化工等工业也很发达。

  6 底特律(Detroit),人口91万,面积 360平方公里。五大湖区第二大工业城市和重要港口,世界最大的汽车工业中心,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钢铁、飞机、 机器制造、化工、五金、医药等工业也很发达。

  7 三藩市(San francisco),人口81万,面积121平方公里。美国西部金融中心和西沿岸第二大港口,湾区(含硅谷)是世界著名的高技术产业中心。航空航天、金属加工、造船、仪表、电子设备、石油加工、化学等工业发达。

  8 西雅图(Seattle),人口60万,面积217平方公里。美国太平洋西北区最大的城市,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十分发达。曾是波音公司总部所在地。

  9 匹兹堡(Pittsburgh),人口31万,面积144平方公里。美国的钢铁业中心,钢产量约占全美一半。世界最大的铝、钢板、炼钢设备、窗玻璃、空气制动器和安全设备的制造中心,众多美国大工业公司总部的所在地。

  10 亚特兰大(Atlanta),人口54万,面积 341平方公里。美国东南部的最大城市,东南部商业与工业中心,重要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站。棉纺织业、食品、航空、汽车制造、机械、钢铁、化学等工业发达。.

njlzc 2012-2-20 13:15

核打击方式和所需的弹头数


  确定了打击目标,我们还要采用适当的打击方式来实现对这些目标的有效摧毁。

  核爆炸最重要的效应是空爆或地爆时引起的冲击波(热核武器进行典型空爆时的能量分布是:50%冲击波、35%热辐射、5%早期核辐射、10%残余核辐射)。冲击波强度计量参数是冲击波超压,单位为公斤/厘米^2。超压是指冲击波超过正常大气压(海平面约为1公斤/厘米^2)的瞬时压力。一定位置的最大超压值叫峰值超压。随波前而来的高速风产生的空气压力叫动压。动压摧毁目标也与峰值超压一样有效。在实用上,考虑峰值超压对于城市、工业建筑物的破坏效应,已足以说明摧毁“经济实力”目标和“软”军事目标的近似要求。

  对于城市、工业目标的核爆效应,有两种计量方法。直接的核爆效应,是指冲击波直接引起的人员、建筑物的损伤;间接的核爆效应,包括炸飞、碎裂的物体引起的损伤,及电路短路引起火灾等。核弹头空爆时冲击波的覆盖面积比地爆时大,但爆心附近或爆心投影点处空爆的冲击波效应比地爆小。热辐射能使暴露的人员遭受严重的烧伤,能使城市、工业目标的建筑物易燃物起火,破坏效应不应低估。对于典型空爆,核武器当量越大,热辐射效应的破坏性越大。

  用空爆还是地爆更适于摧毁城市、工业设施和软军事目标,取决于战略目标和气象条件。

  ——如果攻击战略重点放在瞬时的、直接的损伤和对局部地区的工业设施进行破坏,应该用空爆,因为其冲击波和热辐射效应较大。

  ——如果目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杀伤,应该用地爆,因为这时局部地面放射性沉降物多,能使人员遭受致命伤害。

  ——如果进行有限攻击,既想摧毁重要工业设施,又想减少人员伤亡,应用空爆。

  ——如果进行全面攻击,想大量杀伤人员,应用地爆。

  ——如果风向能使沉降物被吹回落到进攻者的国土上时,则不能用地爆。

  城市、工业设施和软军事目标所要求的超压值,与有无预警手段和防护措施,与核爆时间和当时的气象条件,均有密切关系。

  对摧毁城市目标而言,弹头采用的爆炸方式还与城市建筑的特点具体有关。

  对芝加哥这样摩天楼密集的城市进行攻击,弹头如低空爆,将主要靠冲击波的超压破坏建筑物的地上部分,并可能在楼群之间产生冲击波反弹,加大毁伤效果;弹头如触地爆,将主要通过类似地震的效应摧毁建筑物。触地爆的能量大多作用于城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上,利用并不太充分。而低空爆除了摧毁建筑物,还能摧毁其它一些更重要的地面目标。

  用小当量多弹头,尤其是分导式多弹头可合理安排炸点的间距和布局。对近似圆形的大城市目标,可用3枚20万吨当量的的弹头实施攻击,并使炸点呈三角形,只要炸点合适,其毁伤效果相当于1枚1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爆炸效果。对于长条形大城市目标(如芝加哥),如用多弹头攻击,弹头炸点应成线形散布。若对纽约这样的形状较特殊的城市进行攻击应根据具体情况分配炸点。合理使用多弹头,而不是一味增大单弹头的当量,既能摧毁目标,又可减少当量浪费。

  摧毁一个给定面积大小的城市需要多少枚核弹头呢?人们从核武器的实战(广岛、长崎)和大量的核效应试验中总结出如下判据:要使城市人口遭到中等至严重破坏,至少需要0.35公斤/厘米^2的超压;要使城市人口遭到75~80%的伤亡,需要0.7公斤/厘米^2的超压;要摧毁城市里地面工业设施(包括机器),需要2.1公斤/厘米^2的超压。.

njlzc 2012-2-20 13:16

下表表示不同当量和达到不同峰值超压的面积(平方公里)之间的关系。

  当量 峰值 超压 (kg/cm^2) 万吨)
  0.35 0.7 2.120 53.1
  21 3.9 50 94.4 42
  7.0

  100
  156 61.5 10.9

  500
  490
  183
  35.2



  由此我们可以估算打击上述美国十个城市目标所需的弹头数。按照最低标准(0.35 kg/cm^2超压),需要500万吨的弹头14枚;或100万吨的弹头36枚;或50万吨的弹头59枚,或20万吨的弹头106枚。当然,根据城市的面积大小和具体形状,可以选用不同的当量组合。


  我国核力量大小和构成的需求


  假设陆基核力量二炮装备的DF-5A导弹为500万吨当量单弹头,DF-31A导弹为100万吨当量单弹头,则可作如下分配。纽约:100×5,洛杉矶:500×2,芝加哥:100×4,休士顿:500×3,费城:100×2,底特律:100×2,三藩市:100×1,西雅图:100×1,匹兹堡:100×1,亚特兰大:100×2;共计DF-5A导弹5枚+DF-31A导弹18枚。假设DF-5B导弹携带5枚100万吨当量多弹头,则可用4枚DF-5B导弹替换5枚DF-5A导弹。

  假设海基核力量每艘094型战略核潜艇装备的12枚JL-2导弹每枚可携带3个20万吨当量核弹头,则需要3艘;若每枚潜地导弹可携带3个50万吨当量核弹头,则需要2艘;若未来的战略核潜艇每艘能装载16枚潜地导弹,每枚可携带3个50万吨当量核弹头,则只需要1艘。

  在判断导弹核武器的攻击能力时,美国人曾提出“武器抵达率”的概念,即能完成作战目的的导弹与装备的导弹总数的比值。下面列出美国洲际导弹的“武器抵达率”数值。

  减少导弹抵达目标的因素 可靠性系数
  导弹存储可靠性 0.9
  戒备率 0.9
  导弹发射的可靠性 0.9

  导弹飞行的可靠性 0.9

  在敌方首次打击后导弹的生存率 0.75
  突破对方反导防御系统的概率 0.75
  武器抵达率 0.37



  若按照这个标准,陆基洲际导弹所需的装备数量应该是上述数字的3倍,即DF-5A导弹15枚(或DF-5B导弹12枚)+DF-31A导弹54枚。

  一般海基装备的战略核潜艇的出勤率是1/3,按此计算至少需要(不考虑可靠性和突防概率)9艘[12×3×20万吨],或6艘[12×3×50万吨],或3艘[16×4×50万吨]。考虑到我军“小步快跑”和滚动装备的原则,可能每一型号都少量装备,比如先装备3艘094型战略核潜艇,未来逐步过渡到3艘更新型战略核潜艇。

  以上洲际导弹也完全足够形成对俄罗斯和英法的战略核反击能力(仅仅是说军事能力,不管政治)。

  再考虑对周边核国家(印巴朝)和潜在核国家(日本)打击所需要的导弹数(也仅仅是说军事能力,不管政治),约60枚具有较强突防能力的陆基机动中程核导弹(100万吨级当量单弹头)就足够了。

  以上全部算起来,需要129~174枚陆基核弹头或108~192枚海基核弹头(互为备份),共约240~360枚。这仍然远远低于美俄正在进行的核裁军目标1500~1675枚,只相当于法国目前的水平(约300枚)。

  至于空基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本文暂不做考虑。.

njlzc 2012-2-20 15:23

插播完毕,继续正文

 核弹微型化技术,只有中美两家是真正掌握的。法国人不需要射程远,只要打倒毛子土地上即可。俄国人可以走北极,一样是讲的暴力美学。美国是要抵消俄国的数量优势,中国是要尽可能的多带弹头打击美国。

  现在的核燃料利用率很高,不是金二小巴阿三那些玩泥巴的技术。几十公斤才能玩出几万吨当量来。

  技术上不成问题,也不缺乏核燃料。增殖反应堆技术兔子早有,铀235增值成钚239,可以不停的生产出来。

  只是没必要!经济上不划算,只要有几十个蘑菇,就够所有人喝一壶了.

njlzc 2012-2-20 15:23

 《三体》里有个面壁者就喜欢搞核弹,一亿吨的当量,研究人员直接说这是要制造一颗新的恒星---原来天体物理学家就是个马甲,他们的真正名字叫超大当量核弹爱好者。
  -----------------------------
  热核武器本来就是人造恒星技术

  像是索恩还是惠勒,因为要研究超新星爆发,想知道辐射线会不会把星核打

  散,开会的时候问泽尔多维奇,泽尔多维奇告诉他不会,但是他不能提供计算

  过程。

  作为天体物理的总觉得不爽,就回来问泰勒,泰勒粗暴地说,“不会,滚!”

  (大致是这么一种语气),然后惠勒怒,说我和泽尔多维奇就已经吵过了,你

  和我多少年的老交情你也这么干。然后泰勒说,哦,苏联人知道了啊,那就可

  以告诉你了。.

njlzc 2012-2-20 15:24

兔子连可控核聚变堆都玩了,这些增殖堆技术根本不在话下。不用担心种蘑菇的肥料问题

  秦山核电一期,用的是兔子核鱼上的反应堆变种。之所以要进口法国的民用堆技术,只不过是法国的民用堆可靠性、成本有优势。国际搞民用反应堆技术第一流的,是美国西屋公司(westhouse)

  换句话说,日本福岛堆是第一第二代堆的技术,西屋完全肯卖三代堆给鬼子。更安全更节省,成本更低。为啥鬼子不要?

  福岛堆是增值堆,能生产核原料的!

  鬼子号称永久和平,却偷偷摸摸的存储核燃料,安的是什么心肠!

  福岛核泄漏,那是鬼子的活该!.

njlzc 2012-2-20 15:25

再来一个强悍的

  “ 6403” 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  

  1964年启动,最后从技术上判定热效应是根本性技术障碍,于1976年下马。这一项目对发展高能激光技术的历史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它使我国激光技术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其成果主要表现在:(1)建成了具有工程规模的大口径(120毫米)振荡-放大型激光系统,最大输出能量达32万焦耳;改善光束质量后达3万焦耳。(2)实现了系统技术集成,成功地进行了打靶实验,室内 10米 处击穿80毫米铝靶,室外2公里距离击穿0.2毫米铝靶,并系统地研究了强激光辐射的生物效应和材料破坏机理。(3)第一次提示了强光对激光系统本身的光损现象和机制。(4)第一次深入认识和理解激光光束质量的重要性和物理内涵,采用了一系列提高光束质量的创新性技术,如万焦耳级非稳腔激光器、片状激光器、振荡-扫瞄放大式激光系统、尖劈法光束质量诊断等。(5)激光元器件和支撑技术有了突破性提高,如低吸收高均匀性钕玻璃熔炼工艺、高能脉冲氙灯、高强度介质膜、大口径( 1.2米 )光学精密加工等。(6)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队伍。  

  范滇元院士本身就是这个项目主要参与者,先后参加研制1010W、1011W和1012W高功率钕玻璃激光系统,笔者推测当时应该制造了一些实验室的激光炮样跑,其中可能有口径为 120mm 的激光炮,当然离工程应用还有很远的一段路要走。1976年以后,上海光机所的工作转向了“神光”系列激光器的开发和ICF试验,为我国激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640-3工程可能还有机载激光武器计划,刘颁豪院士的简历中就有“70年代中640-3工程的激光远距离打靶和激光反响尾蛇导弹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获国防科委重大科研成果奖,是我国激光武器基础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介绍,美苏好像没有哪款战略导弹叫响尾蛇,战术导弹叫响尾蛇的倒有不少,其中对我国威胁最大的就是美国的响尾蛇空空导弹,如果激光反响尾蛇导弹确实是指这款导弹的话,那么是机载激光武器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这个计划确实是机载激光武器的话,那就相当的超前了,美苏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进行了一些机载激光武器的试验,但实际情况不是很令人乐观,近几年美国机载激光器进行了多次测试,情况还不是很让人满意,离大规模的应用显然还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关于640-3的“激光反响尾蛇导弹研究”究竟是指什么,还需要更多的资料公开。.

shumi1 2012-2-21 13:29

回复 25楼njlzc 的帖子

福岛一,二电站,都是轻水堆,不能生产核燃料;日本文殊堆是实验增殖堆,但95年事故后已经停堆。我国秦山三期有个重水增殖堆,可以生产医用钴60。

你转的这些军事的或核的东西,里面谬误太多了。历史或知识类的,天涯上的东西实在是没啥可信度。.

njlzc 2012-2-21 13:56

回复 27楼shumi1 的帖子

对的,后面我也发现了。所以不转了。.

rainbow123 2012-2-26 17:34

回复 2楼njlzc 的帖子

这些人是被卑鄙政治利用的工具,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和其后代今天是非常后悔所谓的“奉献”。 因为他们为之奋斗的新中国最后和当年吹嘘承诺的完全变了样的。 他们的奉献造就的是独裁, 这绝对不是那些知识分子的理想。.

牛牛他妈 2012-3-13 10:03

[quote]原帖由 [i]njlzc[/i] 于 2012-2-20 12:55 发表 [url=http://ww123.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532810&ptid=4805392][img]http://ww123.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来一段题外的

  (摘录者的一点感想:差不多同一时候,另一位年轻一些的物理学家也被领导提出了类似要求,他以“我还是对基础研究更感兴趣一些”为由拒绝了。
  这个人二十年后在恒星演化方面做出相当大的成 ... [/quote]

完全是谬论,什么方励之祸害了中国的改革进程啊,老邓他们抓了权力不肯放好不好,你怎么知道那个时候领导以及子女就没有闷声发大财,那个时候网络不发达,他们怎么发财的,你不知道而已。.

牛牛他妈 2012-3-13 10:06

虽然我不懂核弹,但是感觉这些很多都是YY.

itlietou 2012-3-26 16:58

*** 该贴被屏蔽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年种蘑菇的那些人那些事(转载)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