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智慧性习惯”让孩子聪明过人

chem000 2011-8-18 10:29

智慧性习惯”让孩子聪明过人

[size=3]智慧性习惯”让孩子聪明过人
智慧性习惯的培养其实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引导孩子 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启发孩子在学习知识及生活实践中异想天开 ,不墨守成规。

当今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败。实践证明,思维能力突出的孩子,求知欲更强,学习能力、创造力也更强。但敏锐的思考需要从小训练和培养,家长应努力创造激发孩子独立思考的家庭氛围,教会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认识世界,去创造生活。
教孩子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
我觉得培养孩子的智慧性习惯,也就是动脑能力,比教会他学习一些书本知识更重要。我儿子今年5岁了,在培养孩子智慧性习惯方面,我有比较深的感受和体会。
有人说“玩里有乾坤”,听起来有点夸张,但用在训练孩子思维方面倒挺合适的。我就喜欢在孩子的玩耍过程中引导他动脑筋。比如我儿子恩恩两三岁时,我和妻子经常跟他玩猜东西的游戏,我们说出一件日常用品的用途,要他在规定时间内说出这件东西的名称,或者我们说出一件东西的名称,让他迅速说出这件东西的至少三种用途,可以是通常意义上的用途,也可以是与物品本身属性无关的其他用途或功能,答得好有奖。记得我曾问过儿子,故事书除了能看故事,还能干什么? 儿子答,能撕着玩,能折飞机、小船,能垫凳子腿,能卖废纸……儿子略加思考,便说出了好多种用途。除了玩这种游戏,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随机启发他开动脑筋。比如妻子用毛巾给儿子洗脸时,就问他:“宝贝,毛巾可以用来洗脸,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呀?”儿子答:“洗澡呀!”“还有呢?”“当抹布,擦桌子;当围巾,包在头上。”“还有没有啊,想想你看过的电视上播放的防灾演习里,毛巾能干什么?”妻子进一步启发儿子拓展思路。儿子兴奋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毛巾可以包扎伤口,遇到着火时还能用来捂鼻子。”“恩恩回答得真棒!”妻子立马开心地表扬他,并且借机深入浅出地给儿子讲解小小毛巾在关键时刻的急救作用,既训练了儿子的动脑能力,又让儿子学到了安全知识。
我还有一个训练孩子动脑筋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凡事爱问“为什么”。因此,我儿子从小就有一个和小沈阳一样的口头禅:“这是为什么呢?”妻子有时跟我打趣:“你儿子都快成十万个为什么了。”记得儿子4岁多时,夏天我们带他去旅游,一路上他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坐在火车上,他问:“火车在铁轨上跑,这是为什么呢?”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他又问:“我们坐在车上没有动,外面的树和房子都在动,这是为什么呢?”到了动物园,他的问题更多了:“熊猫是不是蛋孵出来的呢?”“为什么我看不见小鹿的肚脐眼儿?”到了吃饭的时候,他的问题又来了:“筷子放在水杯里,怎么像断了?”你别说,儿子的有些问题还是很难回答的,涉及力学、光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我儿子这么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其实得益于我们平时对他的鼓励和引导。孩子大都好奇心强,对探索世界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他思考问题的原动力,我们会注意激发孩子的这种动力,鼓励他多问,而且通常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引导他从书本上、网上或生活中自己寻找答案,解开谜团。这样他发现问题及思考问题的兴致就特别高。比如有一年夏天, 家里点了蚊香 驱蚊,儿子翻来覆去睡不着 ,好奇地问我:“蚊香为什么要做成圆圈形的,还两盘叠在一起?”“哦,那叫螺旋形。”我告诉儿子。“不能做成一条条的或一块块的吗?”儿子问。我说,这个问题爸爸倒真没注意,也没想过,你能想到真不错,回头我们上网查一查答案。需要说明一下,我儿子3岁拿鼠标,4岁就知道百度可以搜索好多他想知道的答案。过后,我指点儿子上网搜索,找到了答案:一是两盘蚊香叠在一起可以节省空间;二是做成圆形的不易被碰碎,如果做成一根长长的,容易折断,又不易包装及收藏。不仅了解了这些,儿子还进一步了解了蚊香驱蚊的原理,知道了在数千年前的南宋时期便出现过中药制成的类似驱蚊棒。蚊香是利用燃烧产生的高温,将杀虫剂缓缓释放到空气中。他还“活学活用”,告诉他妈妈,蚊香最好放在门口或空气流通的地方,天黑前点蚊香驱蚊子效果最好。你看,一个小小的蚊香,就能激发孩子举一反三地学习和思考。
再比如,如果他看书遇上了不认识的字,我就鼓励他自己查字典。有一次,他找了一本《自然常识小博士》的书来看,看到《大葱的长“胡子”有什么作用》一文,“葱”和“胡”字不认识。因为之前噎教会了他查字典,我就提醒他,不会的字就查字典嘛,他马上去查字典,很快就查到了,显得相当兴奋,很认真地把拼音标在书上。这样不仅书看了,字认了,知识也学了。我觉得,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孩子发散式思维,而不是线形地刻板地思考问题,对他以后创造性地学习大有好处。
“手巧”才能“心灵”
我女儿安妮 今年5岁多了,在培养她爱动脑筋方面我们可没少下工夫。安妮是个安静乖巧的孩子,但有个缺点,比较“懒”,不爱动脑筋。比如,看书遇到需要动脑筋的地方她隔过去不看,问她一些问题她总是想都不想张口就答:“不知道。”包括玩, 只要遇到点难题,需要开动脑筋,她就不玩了。比如玩智力拼图,拼几下,图案对不上,她就没兴趣了。有一次我们几个家长一起带着孩子去科技馆玩,儿童乐园里有一层全是各种积木,不少小朋友兴奋不已,在里面玩得不愿离开。可安妮好像兴趣不大,东瞧瞧,西看看,站在那儿懒得动手。同去的媛媛招呼她:“安妮快来玩。特别好玩!”她这才过去想搭一个城堡,可连搭两次都没成功,她就不玩了。媛媛就不同,搭不好就反复琢磨,还叫其他小朋友过来一起商量,明显比她爱动脑子。至于学东西时,安妮更不爱动脑子,幼儿园老师多次跟我说,教她学拼音,相同的错误她一犯再犯,老师都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有,学钢琴一年多了,她还搞不清每个音符弹几拍,明显感觉她没动脑子。我着急了也训斥她,每次她都眼泪汪汪的,但过后还是老样子。我挺犯愁的,这孩子这么不爱动脑子,以后上学了可怎么办?
带着这些问题,我向一些家教专家请教,从专家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智慧性习惯”这一说法。专家说,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不爱思考的标签,其实孩子还没养成智慧性习惯,而智慧性习惯的养成,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教子观念。具体到安妮的问题,专家问我之前是不是很多事情都喜欢包办代替,我点头称是。回想一下, 我的确是包办代替的时候比较多。因为老是觉得孩子尚小,不放心让她做,我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词可能就是“别动”,尤其是有点危险的事。比如,从饮水机接水, 我担心烫着她,就会制止她:“别动!”有时她兴致勃勃地要帮我做家务,比如拿个拖把 ,在地上划来划去,我马上就会说:“别动!妈妈来拖,这不是你该干的活。”还有幼儿园布置做手工,她没做完就带回家来,我见她用剪刀和裁纸刀笨手笨脚的样子,担心她受伤,也会忍不住帮她。像这样的事简直太多了,说实话,过去我真没把这些琐事跟动脑筋联系起来。
听了我大致的描述,专家告诉我:“你别小看让孩子动手,动手和动脑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经常说‘心灵手巧’,其实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应当是‘手巧 ’才能‘心灵’。6岁以前,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体验,摸过热水杯后才知道什么是烫,摔过跤后才知道怎么走路更安全,与小朋友争抢过玩具后才知道怎么跟人沟通……如果家长始终不肯放手,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弄脏,嫌孩子动作慢,不由自主地凡事越俎代庖,时间长了孩子就习惯被动地等答案,等结果,等大人帮忙,懒得自己动手动脑了。”专家的点拨让我很惭愧,原来是我不知不觉中抑制了孩子动脑,剥夺了她自己尝试的机会。那怎么改变这种情形,让孩子变得爱动脑呢?按照专家的指点,第一步得先调动起孩子动脑筋的积极性。我想起那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得先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我注意到安妮喜欢玩我的手机,而且对手机的照相功能很感兴趣,我就给她买了个比较便宜的儿童相机。她的兴趣可浓了,一直拿在手里摆弄、研究。我先让她爸给她讲解相机的基本构造,教她使用,然后鼓励她四处“瞎拍”。拍花草时,引导她观察花草的变化;拍景物时给她提要求,要把什么标志拍到画面里;偶然有一两张拍得好的照片,我们会对她大加赞扬,让她自己总结为什么拍得好。现在,我们家外出旅游,大部分照片都是我女儿拍的,有的照片抓拍得很精彩,说是出自5岁小朋友之手,好多人都不信。关键是拍照激发了女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除了鼓励女儿自己动手,我们还努力克服了包办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孩子自然而然比以前爱动脑筋了。
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培养孩子的智慧性习惯,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发散思维概括为“三维度”,即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它们依次反映了发散的量、发散的灵活性和发散的新颖性。也就是说,发散思维具有新颖、独到、变通、灵活的特点。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要善于引导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地生发联想,从而形成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
审视我们的孩子,比较缺乏的是创造性思维,这跟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关,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常常希望孩子按“正确答案”“标准答案”回答问题,较少鼓励孩子别出心裁 ,异想天开。久而久之,你问月亮像什么,答案总是小船或者圆盘;你问树上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答案永远是“一只也没有了”;你提起“龟兔赛跑”,结论永远是“骄傲使人落后”……于是有人问: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对比国外的孩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不少孩子思维灵敏,反应迅速,联想丰富,不易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能提出不同风格的新观念,对事物有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举个例子,凤凰卫视金牌 主持人窦文涛有一次到美国的一所中学考察,就遇到这么一件事。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题:8减6等于2,8加6也等于2,有这种可能吗?请加以证明。一位男生站起来作答:“数学上,8减6是2,但8加6也是2是不可能的。一个明显不可能的问题作为可能被提出来,肯定有它可能的因素,所以,数学上既然没有这种可能,生活和自然中肯定有这种可能。譬如,上午8点的6个小时之前是凌晨2点,6个小时之后是下午2点。”窦文涛听后,惊呼“这个孩子的思维噎长了翅膀”,他不仅能从数学角度考虑老师出的题目,还能从生活与自然等方面去思考问题。这就是典型的发散思维,善于多角度、多视野地去思考问题。
要想孩子“思维插上翅膀”,家长必须善于引导。幼儿 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孩子将来是墨守成规还是善于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父母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点拨。比如要多向孩子发问,而且问得要有一定的技巧。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什么用途?如果让你上太空旅游,你会对什么感兴趣?为什么?带孩子去科技馆时不要走马观花,简单地欣赏作品,不妨提出“恐龙如果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之类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孩子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家长问得越多,越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越能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要鼓励孩子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便孩子说错了,也要先肯定孩子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长处。这样孩子才能有开放的思维,才能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

[[i] 本帖最后由 chem000 于 2011-8-23 06:22 编辑 [/i]].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智慧性习惯”让孩子聪明过人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