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一杯倚清风 2010-11-9 20:46
北大11位教授致信校长建议采取“高考成绩结合本校专家面试”的招生方式
北大11位教授致信校长建议采取“高考成绩结合本校专家面试”的招生方式
率先打破“唯高考分数论”束缚
“‘唯高考分数论’招生体制,不符合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培养要求,难以体现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整体要求。至少在北大,现在已到了必须下决心改革的时候!”北京大学11位教授近日就本科招生问题,向校长周其凤院士联名发出公开信,急切呼吁北大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以高校主体质量需求为前提选拔合适生源。这11位教授,包括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高松院士、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工学院院长陈十一、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中文系副系主任陈跃红等北大最顶级的大牌学者。
今天,北大校长周其凤院士对公开信作出回应,表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但因为“招生改革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已决定向所有北大同仁与校友就招生改革方案事宜,公开征求意见。
唯求分数论:名校招生成了“拉生”
信中写道,近年来北大在招生工作中做过一系列改革尝试,包括率先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但局部改革措施所产生作用毕竟有限。“就整体而言,北大实行的始终是一种‘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
教授们分析,“唯高考分数论”意味着只能依据高考分数做出录取与否的判断,并且被动接受数量有限的高分考生挑选,这导致了本应以高校主体质量需求为前提的主动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被动根据分数划线后的“拉生”活动。
教授们感叹,“即使是在可以一定程度降分录取的‘自主招生’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录取体制中,目前‘分数线’也仍旧压倒性超过面试,成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与途径。”
高考体制下:不知如何培育“人才”
“‘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不符合北大对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考模式让专家学者对学生录取后的培养感到头疼。“若简单以一两分之差,作为判断录取与否的硬性甚至唯一尺度,不问学生素质如何、有否专业理想、对本校热爱与否,如此选拔只会给培养带来诸多困难!”
教授们指出,但凡高水平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目标,在招生方面亦会突出办学特色要求。即便北京大学内部,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招生要求也不尽相同。但眼下,大学无法根据自身需求选拔学生,在录取后就更难显示人才培养特色与水平——对少数分数虽高但并不适合本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淘汰,对略低几分的优秀农村考生爱莫能助。
教授们在执教岗位的长期实践证明,高考固然是选拔性考试,但在达到一定分数线区段水平后,高考分数在进一步人才筛选和区分方面,几无任何实质性意义。在高考分数接近的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尤其是兴趣、抱负、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才是个人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具有多样性,包括品德、意志、体质、情感、兴趣、志向、习惯等在内的诸多重要素质,高考均难以有效考查。”
更让教授们惶恐的,是高考体制催生出的种种怪象——大学为了所谓社会声誉和生源分数线排名,招生不是各取所需、量才录用,而纯粹演变为“拉高分生”、“抢状元”。比拼分数线高低、比拼奖学金数额的混战,不一而足;某些学生和家长凭借一纸高考分数条待价而沽,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不仅在招生中形成恶性循环的不良竞争,更对人才培养质量乃至社会风气产生极为不利影响;中小学教育过度注重考试科目内容,严重忽视其他素质培养。长此以往,民族素质不堪设想。
笔试加面试:大学企盼更多自主权
“北大应尝试采用‘高考成绩结合本校专家面试’的招生选拔方式,率先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束缚!”11位教授长期关注并不同程度地参与北大招生工作,坦言怀着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焦虑与期盼,急切盼望周其凤校长推动这一具有突破意义的招生改革。
教授们建议,北大在以中学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作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应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与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环节,重点考察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等,以此综合决定录取与否,以此扩大高校教师在招生选拔过程中的作用,维系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的自主性。
“其实,在笔试基础上面试招生,是世界著名大学的普遍做法,在我国研究生招生中也有长期的、成功的经验。”教授们建议,将这一体制引入北大本科招生,在一定范围试点后,可渐次推广。但教授们同时补充道,为实现这一改革,学校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确保公开、公正、公平选拔原则,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本报北京11月8日专电).
香茗一杯倚清风 2010-11-9 20:47
自主招生考试或延至寒假后
大学和中学均持反对意见,教育部新政的终极版本尚待出台
本报讯 (记者姜澎)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测试的时间,将要推迟到明年寒假结束之后,甚至可能推迟到明年3月初。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基本完成了高校和中学的意见征集工作。这是记者昨天获得的信息。
早在今年10月下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就陆续发布了2011年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新政,但迟迟未发布具体的考试时间。这是因为教育部要就自主招生考试出台新的政策,主要是要调整自主招生考试的时间表。而日前,各高校都接到了有关部门关于自主招生考试时间推迟到寒假结束后进行的征求意见稿。
自主招生时间几经波折
据业内人士介绍,自主招生过去一直是在寒假期间进行的,但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允许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可以自行组织自主招生考试后,几乎所有高校的自主招生选拔测试时间都不断提前。连续几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都将自主招生考试设在每年的1月初。2008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甚至将选拔测试时间设置在1月1日同一天。
与此同时,各高校的自主招生宣传也纷纷提前,部分高校2011年的自主招生宣传,在今年7月就已经启动。某名牌高校的招办主任打趣说:现在7月份忙完当年招生,8月份就要紧赶着策划第二年的招生了。
不少人质疑,原本为考生提供更多机会的自主招生考试,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掐尖游戏。教育部去年就曾发出“自主招生测试推迟令”,使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从原先的1月初延迟到1月中旬和下旬。
中学和大学都不看好时间推迟
“自主招生考试时间推迟,才会对中学教学带来影响。而且时间拖得越长,对中学教学的影响越大”,针对今年自主招生考试有可能推迟的消息,大学和中学却不约而同地一致持反对意见。
一所名牌示范性高中的校长称,虽然教育部规定的高中正常教学时间应是到高三第二学期结束,但这么多年以来,实际上高中所有的正常授课都在高二结束。每年从10月份开始,中学就要忙于应对高校自主招生。如果自主招生在高三第一学期结束,第二学期初考试结果就能公布,该备战“裸考”还是进入自主招生,学生都可以早做准备。
某高校招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从开始考试到招生结束,需要两个月时间。如果考试时间推迟到春节后,也就是要等到明年的2月底或者3月初,这样,等完成自主招生流程,已经是明年5月份了,对于上海的考生来说,此时已经要进行高考报名。如果自主招生考试与高考之间相隔时间太短,完全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恢复。
不过目前各高校都在等待教育部文件的终极版本出台,不少高校的招办负责人表示:文件一出台立即就公布自主招生的考试时间。.
香茗一杯倚清风 2010-11-9 20:48
机会不多,社会成本却很高
机会不多,社会成本却很高
苏军
高校作为“象牙塔”,历来受到极大关注。眼下,北大公布的校长实名推荐制政策,更是引来绝不亚于高考的“热议效应”。
全国共有39所中学具有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由于北大在13个省份进行试点,这意味着平均每个省份只有三所中学获得2010年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这种稀有的资源,足以让圈内和圈外人萌生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校长实名推荐,说是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然而知情人清楚,这样的招生办法究竟能使多少优秀学生真正得以选拔出来?
显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机会不多,却陡增不少心理负担。投入的社会成本太高,让许多不应该牵扯进去的人也平添无奈。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招百来人,牵扯到的人却不知有多少倍。不少人“投入有余”,“回报为零”。入围的校长,也是喜忧相加,喜的是入围似乎证明了学校的办学声誉,但接下来为某个学生所下的工夫却是够累的。一整套程序,一道道关口,走下来的不是满心欢喜,而是一种可能本没有什么更好结果的角逐。说得客观点,这种入围,更可能加剧学校之间排名的竞争,弄得校长焦头烂额。
对学生而言,这种推荐,从准备自荐材料到琢磨对方需求,再进入折磨人的等待,整个过程非但不会幸福,还会陷于“惊心动魄”的无穷烦恼之中。
最让人纠结的是,费了好大的力气,结果校长实名推荐并不如意,而且说白了,这些被推荐的学生,就是没有校长“钦点”,也照样“鹤立鸡群”。既然如此,这样兴师动众,为极少一部分原来就有资格入围的人,玩可能被称为“一头热”的“游戏”,不说费劲,也必然是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在高中生中,真正具有潜力的,甚至是一些偏才、怪才,是完全可以通过“另类”办法筛选的,“个案”的选拔,也无须把大家都卷进去,只需要慧眼与公正。
在讲究效益和注重环保的今天,招生同样需要节约社会成本。据说,这样的“校长实名推荐”,可能还有扩大的趋势,如真是这样的话,该好好计算学生心理压力指数和社会投入成本才是。.
goodbaby1 2010-11-10 20:59
“在录取后就更难显示人才培养特色与水平——对少数分数虽高但并不适合本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淘汰,对略低几分的优秀农村考生爱莫能助。”
是不是说反了,如果北大这样招生,老百姓的孩子还有进北大的机会?我看北大有这么多的关系和资源,国家是否可以让北大全部自己招生,同时国家取消每年运行费用的资金支持,只有国家项目经费支付,让北大消消肿,不知可否五百年后超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