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证书经济实质是权力经济 马 宇

junhuayang2005 2010-8-28 18:02

证书经济实质是权力经济 马 宇

[size=1][color=Blue]

  近日去一著名跨国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调研。该公司年营业额逾240亿美元,是国际公认的研发领域的企业先驱,基于对40多个科技平台的开发和交互使用,开发了数十项核心技术,生产了上万种创新产品。该公司是最早在中国投资的西方跨国公司之一,至今累计投资超过6亿美元。其上海研发中心为全球第四研发中心,投资数千万美元,约有技术人员400位,主要为中国市场研发服务,也承担全球研发任务,目标是成为美国研发总部以外的全球头号研发中心,5年内活力指数达到45%--这意味着每年将推出上百个新产品,并产生上亿美元的销售额。但就是这样一个研发中心,居然因为一个匪夷所思、小的不能再小的原因而难以申报享受有关优惠政策:高级职称人数不够。确切地说,是官方认可的持有高级工程师证书的人数不够—因工作太忙,研发人员没有时间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称考试,所以也就拿不到证书。
  这可真是典型中国式幽默。我们中国人做事是精细,知道有些企业弄几间房子摆几根试管雇几个人穿上白大褂就敢冒充研发中心,骗政府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所以审评条件设定得甚为细致,包括高级职称人数、占员工的比例都有严格要求。为防止企业瞎蒙,自然要求高级职称要统一交由有关政府部门批准成立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通过才行,条件除了研究成果外,还要通过相应考试,比如研究中国考古的也要通过英语七八级、电脑要会操作XP编辑软件等等。中国人都清楚,所谓研究成果指标基本属于扯淡,或者是个松紧绳,怎么也能凑齐了;硬指标反而是那不搭界的考试,没有考或者不及格就是研究成果再多再先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也评不上高级职称。
  但跨国公司在这里就“水土不服”了,以为有30来个博士、100多个硕士、上千万美元的硬件设备、研究水平在全球同行业领先,怎么还不是“研发中心”,不能享受有关政策呢?他们雇这些研究人员,自然付出了高薪,那些研发带头人即使没有高级工程师头衔,工资也比国内众多企业的高工高得多,研究成果应该也多点(不需要论证,明白跨国公司不会花钱养废物就行),但就因为没有那一纸高工证书,还是把公司的大事耽误了。
  其实,也就跨国公司对此事莫名惊诧,私下里可能还觉得有点荒谬,其他国家没有这么玩儿的;我们中国人早就见怪不怪了:现今的中国,证书已经渗入到了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证书早就寸步难行啦。信手拈来几例:
  有人2008年在郑州注册了一家装饰设计公司后,因为需要凭资质经营,经过努力复习和考试,终于在今年5月拿到了人保部颁发的室内装饰设计员证和省人保厅颁发的工程师证。但把资料报到建设部门,建设部门说人保部颁发的设计员证书不管用,必须是装饰行业协会(我敢肯定此协会跟建设部门是有瓜葛的,否则我宁愿接受建设部门控告我诽谤罪)或省建设厅颁发的—3年奔波白费了(《南方周末》 2010年7月29日)。
  我女儿上小学期间,从来没上过奥数班,大家都说我耽误孩子前程,重点中学是没戏了。我说不上奥数,起码孩子多点玩耍时间,两抵了吧。后来北京市教育局通告不许小升初要奥数证书,据说还为此处分了两个校长,但到我女儿小升初时,奥数证书居然还是进入重点中学的必备条件。成都禁奥更说明问题,教育局明令取消奥数培训,但最后信以为真不让孩子上奥数班的家长大呼上当。我国1970年代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出了陈景润这样的数学家,全民考奥数考了这么多年却再也出不了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奥数对孩子成长弊大利小,不应让孩子都学奥数早已成全社会和教育界共识。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更是尖锐抨击我国的“疯狂奥数”,认为奥数扼杀天才。即使如此,依然阻挡不住奥数热潮。原因也很简单:利益!据说仅北京奥数市场每年就有20亿的规模。而这个市场,是培训机构、教育部门、官员老师瓜分的,利益链根深蒂固,社会舆论难奈其何,教育部门的禁奥实际是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然,并不会自己割肉。所以,利益裹挟了官员老师,教育机构绑架了家长,家长牺牲了孩子!真的难以想象,一个国家,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居然可以毁掉一代代的孩子,不知我们该如何期待未来?
  如果罗列下我国的各类证书,结果恐怕会让人瞠目结舌:没有上万种也有几千种吧?或者我们采用负面列表法:不需要证书的职业有哪些?怕找不出几个。那些专业要求高的职业要资质证书尚可说,绝大多数资质证书是完全不必要的,只不过成了某些政府部门或依附于政府部门的行业机构攫取市场利益的手段。
  真正市场经济下的资质认证基本都是由市场机构做的,而我国恰恰相反,绝大多数资质证书要么是政府机构直接颁发,要么是政府指定某些机构做,真正市场承认、市场化操作的少之又少,所以,我称此为“权力经济”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证书经济”。
  证书经济的基础不是市场而是权力,而权力经济是一种比计划经济更糟糕的经济。计划经济好歹还是考虑如何有效配置资源,虽然实践早已证明计划配置远比市场配置糟糕得多;权力经济却是权力通过直接干预市场,来获取个人或部门利益,危害是多重的。证书经济也只是权力经济的一种表现而已。
  证书经济规模多大?当然没有确切统计,但包括培训、出版、考试、证书等等费用在内,每年不下千亿应该是低估了。遗憾的是,这样的GDP,是有毒的,甚至是反社会的!中国的书店里,最畅销的不是文学名著、思想典籍、历史地理或者自然科技,而是学生教辅书和各类职称/资质考试资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更在伤害着这个民族的未来。这样的证书经济,创新在哪里呢?
  判断是否证书经济很简单:市场经济下证书只是一纸证明,其含金量由市场决定;而证书经济下的证书,其含金量仅体现在证书本身,不需要市场确认,与市场无关,也与内涵无关。所以中国才有了那么多在职博士、兼职教授。所以唐骏博士在美国微软时不用拿出他的博士文凭,但到了中国,他就要“写到名片上”,即使母校校长当他面介绍其是“加州理工博士”,“西太”唐博士也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地默认了、接受了。
  国外也有教授、高工、研究员--实际是我们舶来人家的--但没见哪国政府规定什么职称标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大学、研究机构授予学术头衔,也没见他们考中文?我们自己的香港、台湾,似乎也没考外语?即使标榜开放,督促学习“国际通用语言和先进技能”,也不能采用这样的国家政策吧?且不说规定本身就颇有些无厘头--为什么非要考外语计算机呢,传统文化的适用性指导性反而更广些--骨子里还透出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我轻贱。
  所以我们看到,我国“制造”了全球最多的教授、高工、研究员,但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这么多年来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皆不足向人道。而高级职称评选据说还是最严格、最规范的呢!要之何用?
  十余年前,朱某人以在位总理之身兼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兼博导带博士,实为违规且反学术之举,国人居然不但不察反拍马屁,给戴高帽曰“可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朱某玩的是权力经济(曾有人说其是计划经济,但正宗计划经济者不认,说其是命令经济),跟诺奖何干?北大国关学院也亦步亦趋,请了位主管外交的副总理当院长,荒天下之大唐。终至上行下效,官学一体更加泛滥。如今,你说你是博士,我说我是博导,大家哈哈一笑。哈哈!
  中国证书,假作真时真亦假;反过来说,真为假时假也真?2007年底国家要求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时至今日,只有泛滥更甚。
  呜呼,国人受困于证书经济久矣!都以为是市场惹的祸,岂不知恰是权力作的孽。权力驱逐市场、扭曲市场才造成了如此恶果。[/color][/size][/size][/size]

[[i] 本帖最后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10-8-29 13:36 编辑 [/i]].

不二周助 2010-8-28 22:09

实在太长了。.

鲁冰花 2010-8-29 10:32

老重复的,咋回事,楼主?.

junhuayang2005 2010-8-29 10:51

[quote]原帖由 [i]鲁冰花[/i] 于 2010-8-29 10:32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475783&ptid=474939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老重复的,咋回事,楼主? [/quote]
抱歉先在报纸上看到,转的时候大概出问题了。
会重新编辑的,可以先到网上搜一下。.

怡冰妈妈 2010-8-29 12:40

排版太密了,吃不消看.

junhuayang2005 2010-8-29 18:26

字体无法变大,大家自己搜吧

[[i] 本帖最后由 junhuayang2005 于 2010-8-29 18:28 编辑 [/i]].

ccpaging 2010-8-31 00:45

  近日去一著名跨国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调研。该公司年营业额逾240亿美元,是国际公认的研发领域的企业先驱,基于对40多个科技平台的开发和交互使用,开发了数十项核心技术,生产了上万种创新产品。该公司是最早在中国投资的西方跨国公司之一,至今累计投资超过6亿美元。其上海研发中心为全球第四研发中心,投资数千万美元,约有技术人员400位,主要为中国市场研发服务,也承担全球研发任务,目标是成为美国研发总部以外的全球头号研发中心,5年内活力指数达到45%--这意味着每年将推出上百个新产品,并产生上亿美元的销售额。但就是这样一个研发中心,居然因为一个匪夷所思、小的不能再小的原因而难以申报享受有关优惠政策:高级职称人数不够。确切地说,是官方认可的持有高级工程师证书的人数不够—因工作太忙,研发人员没有时间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称考试,所以也就拿不到证书。
  这可真是典型中国式幽默。我们中国人做事是精细,知道有些企业弄几间房子摆几根试管雇几个人穿上白大褂就敢冒充研发中心,骗政府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所以审评条件设定得甚为细致,包括高级职称人数、占员工的比例都有严格要求。为防止企业瞎蒙,自然要求高级职称要统一交由有关政府部门批准成立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通过才行,条件除了研究成果外,还要通过相应考试,比如研究中国考古的也要通过英语七八级、电脑要会操作XP编辑软件等等。中国人都清楚,所谓研究成果指标基本属于扯淡,或者是个松紧绳,怎么也能凑齐了;硬指标反而是那不搭界的考试,没有考或者不及格就是研究成果再多再先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也评不上高级职称。
  但跨国公司在这里就“水土不服”了,以为有30来个博士、100多个硕士、上千万美元的硬件设备、研究水平在全球同行业领先,怎么还不是“研发中心”,不能享受有关政策呢?他们雇这些研究人员,自然付出了高薪,那些研发带头人即使没有高级工程师头衔,工资也比国内众多企业的高工高得多,研究成果应该也多点(不需要论证,明白跨国公司不会花钱养废物就行),但就因为没有那一纸高工证书,还是把公司的大事耽误了。
  其实,也就跨国公司对此事莫名惊诧,私下里可能还觉得有点荒谬,其他国家没有这么玩儿的;我们中国人早就见怪不怪了:现今的中国,证书已经渗入到了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证书早就寸步难行啦。信手拈来几例:
  有人2008年在郑州注册了一家装饰设计公司后,因为需要凭资质经营,经过努力复习和考试,终于在今年5月拿到了人保部颁发的室内装饰设计员证和省人保厅颁发的工程师证。但把资料报到建设部门,建设部门说人保部颁发的设计员证书不管用,必须是装饰行业协会(我敢肯定此协会跟建设部门是有瓜葛的,否则我宁愿接受建设部门控告我诽谤罪)或省建设厅颁发的—3年奔波白费了(《南方周末》 2010年7月29日)。
  我女儿上小学期间,从来没上过奥数班,大家都说我耽误孩子前程,重点中学是没戏了。我说不上奥数,起码孩子多点玩耍时间,两抵了吧。后来北京市教育局通告不许小升初要奥数证书,据说还为此处分了两个校长,但到我女儿小升初时,奥数证书居然还是进入重点中学的必备条件。成都禁奥更说明问题,教育局明令取消奥数培训,但最后信以为真不让孩子上奥数班的家长大呼上当。我国1970年代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出了陈景润这样的数学家,全民考奥数考了这么多年却再也出不了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奥数对孩子成长弊大利小,不应让孩子都学奥数早已成全社会和教育界共识。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更是尖锐抨击我国的“疯狂奥数”,认为奥数扼杀天才。即使如此,依然阻挡不住奥数热潮。原因也很简单:利益!据说仅北京奥数市场每年就有20亿的规模。而这个市场,是培训机构、教育部门、官员老师瓜分的,利益链根深蒂固,社会舆论难奈其何,教育部门的禁奥实际是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然,并不会自己割肉。所以,利益裹挟了官员老师,教育机构绑架了家长,家长牺牲了孩子!真的难以想象,一个国家,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居然可以毁掉一代代的孩子,不知我们该如何期待未来?
  如果罗列下我国的各类证书,结果恐怕会让人瞠目结舌:没有上万种也有几千种吧?或者我们采用负面列表法:不需要证书的职业有哪些?怕找不出几个。那些专业要求高的职业要资质证书尚可说,绝大多数资质证书是完全不必要的,只不过成了某些政府部门或依附于政府部门的行业机构攫取市场利益的手段。
  真正市场经济下的资质认证基本都是由市场机构做的,而我国恰恰相反,绝大多数资质证书要么是政府机构直接颁发,要么是政府指定某些机构做,真正市场承认、市场化操作的少之又少,所以,我称此为“权力经济”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证书经济”。
  证书经济的基础不是市场而是权力,而权力经济是一种比计划经济更糟糕的经济。计划经济好歹还是考虑如何有效配置资源,虽然实践早已证明计划配置远比市场配置糟糕得多;权力经济却是权力通过直接干预市场,来获取个人或部门利益,危害是多重的。证书经济也只是权力经济的一种表现而已。
  证书经济规模多大?当然没有确切统计,但包括培训、出版、考试、证书等等费用在内,每年不下千亿应该是低估了。遗憾的是,这样的GDP,是有毒的,甚至是反社会的!中国的书店里,最畅销的不是文学名著、思想典籍、历史地理或者自然科技,而是学生教辅书和各类职称/资质考试资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更在伤害着这个民族的未来。这样的证书经济,创新在哪里呢?
  判断是否证书经济很简单:市场经济下证书只是一纸证明,其含金量由市场决定;而证书经济下的证书,其含金量仅体现在证书本身,不需要市场确认,与市场无关,也与内涵无关。所以中国才有了那么多在职博士、兼职教授。所以唐骏博士在美国微软时不用拿出他的博士文凭,但到了中国,他就要“写到名片上”,即使母校校长当他面介绍其是“加州理工博士”,“西太”唐博士也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地默认了、接受了。
  国外也有教授、高工、研究员--实际是我们舶来人家的--但没见哪国政府规定什么职称标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大学、研究机构授予学术头衔,也没见他们考中文?我们自己的香港、台湾,似乎也没考外语?即使标榜开放,督促学习“国际通用语言和先进技能”,也不能采用这样的国家政策吧?且不说规定本身就颇有些无厘头--为什么非要考外语计算机呢,传统文化的适用性指导性反而更广些--骨子里还透出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我轻贱。
  所以我们看到,我国“制造”了全球最多的教授、高工、研究员,但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这么多年来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皆不足向人道。而高级职称评选据说还是最严格、最规范的呢!要之何用?
  十余年前,朱某人以在位总理之身兼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兼博导带博士,实为违规且反学术之举,国人居然不但不察反拍马屁,给戴高帽曰“可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朱某玩的是权力经济(曾有人说其是计划经济,但正宗计划经济者不认,说其是命令经济),跟诺奖何干?北大国关学院也亦步亦趋,请了位主管外交的副总理当院长,荒天下之大唐。终至上行下效,官学一体更加泛滥。如今,你说你是博士,我说我是博导,大家哈哈一笑。哈哈!
  中国证书,假作真时真亦假;反过来说,真为假时假也真?2007年底国家要求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时至今日,只有泛滥更甚。
  呜呼,国人受困于证书经济久矣!都以为是市场惹的祸,岂不知恰是权力作的孽。权力驱逐市场、扭曲市场才造成了如此恶果。.

wind919 2010-8-31 17:16

入世这么多年,还是这样,还越演越烈,实在是无语啊。。。。。.

jsayshxszx 2010-8-31 19:46

唯有两个行当例外

不过,在中国,唯有两个行当例外是不需要证书的:一是当老板,没听说要上岗证职称证书之类的。尽管他招人时要这个证那个证的。当老板只要有钱,便可注册。。二是当官,也是不要证书的[做做样子,也可自己给自己发所需的证的]只要“表现好”、上司喜欢便可。
所以我很同意“证书经济就是权力经济”这句话。证书泛滥,是有权之人一手造成,借发证显示权力,借发证攫取私利。对老板网开一面,是因为老板会给他们带来钱。[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一40多岁的售票员在背一本小册子,说要考上岗证的。]

[[i] 本帖最后由 jsayshxszx 于 2010-8-31 19:50 编辑 [/i]].

草根一族 2010-9-1 15:36

回复 9#jsayshxszx 的帖子

呵呵,太对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证书经济实质是权力经济 马 宇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