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网 »
移民 » 移民后感受到的加拿大和中国巨大区别【转帖】
m宝贝 2010-7-1 10:48
移民后感受到的加拿大和中国巨大区别【转帖】
[size=4]这几天对移民的事考虑的比较多,对陌生东西的恐惧感使我到处搜集有关移民方面的资料,尤其想知道移民后的生活到底怎么样,会不会几年后让我后悔不值得这么折腾。正面反面的东西都有,看自己怎么选择了。也看到不少旺友关心这个问题,一些说的颇为中肯和有真实感的东西,转帖给大家分享一下。[/size]
[size=4][/size]
[size=4][/size]
[size=4][/size]
[size=4]----------------------------------------------------------------------------------------------------------------------------------[/size]
[size=4][/size]
[table=95%][tr][td][size=4]移民后感受到的加拿大和中国巨大区别[/size][/td][/tr][tr][td][size=4]时间:2009-03-02 来源:搜狐 [/size][/td][/tr][/table]
[size=4][/size]
[size=4][/size]
[size=4] [/size]
[size=4]虽然,比较起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安全感的幸福感并不强烈。很多人都选择一个词“浮躁”来形容中国当今的都市,我觉得这个词非常精确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当今都市的风格。 [/size]
[size=4][/size]
[size=4]在社会保障系统方面,半个世纪以来加拿大已经非常成熟完善了。目前加拿大是世界最富裕的工业国家。政府通过税收调节收入,控制贫富悬殊;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免费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size]
[size=4] [/size]
[size=4]加拿大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加拿大联邦实行累进税率,从16%到29%,各省的税率不 同,大约在10%左右,低收入者免税。加拿大的税率比美国税率高出接近10个百分点。 [/size]
[size=4][/size]
[size=4]在加拿大,收入很高的人并不是越来越富有,税收将他们很大一部分收入再分配给了穷人。我一个女友嫁给一个专科医生,先生年薪21万,但是,他们每年交给联邦和省的税加在一起超过了8万,可以养活两个低收入家庭;富人的巨额房产,每年被征收巨额的房产税和学校税。例如,如果在皇家山拥有一座上千万的豪宅,那么,这位富豪每年为这栋房子付给政府的税收将有几十万之巨,足够救助十多户贫困家庭。 [/size]
[size=4][/size]
[size=4]相反,穷人享受很多补贴,收入少,他们几乎不用交税,孩子每月有牛奶金,大人有住房补贴,年终退税。虽然可供支配的钱不多,但是,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全家有医疗保险,孩子教育免费。穷人虽然穷,但是穷得也开心。一位移民朋友一家三口来到加拿大,儿子一岁多,夫妻一来就上学,两人每月有助学金和贷款1500多元,加上孩子的牛奶金,有2000元,后来,女方又怀上孩子,助学金每月增加到830元,两人来了一年,没有工作一天,却存下了几千加元。当他们喜滋滋告诉我时,我说,其实,政府支出的远不止这些,学校每接受一个移民读书,都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取1万元的补贴! [/size]
[size=4][/size]
[size=4]事实上,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加拿大政府在为移民扫除语言就业障碍,接受加拿大教育方面做了相当大的财政投入。 [/size]
[size=4][/size]
[size=4]在加拿大,虽然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但是,加拿大的财富分配出现了兼顾公平的倾向。 [/size]
[size=4][/size]
[size=4]1985年以来,加拿大的贫富差距在不断下降,2002年,加拿大的基尼系数为0.31,这 主要归因于政府强有力的调控措施。[/size]
[size=4][/size]
[size=4].加拿大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普通加拿大人的社会福利水平,标志着加拿大进入福利国家的行列。福利国家 所承担的保障和服务可分为三种:保证最低收入的项目、减轻个人经济不安定的项目( 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医疗保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除了偿还债务 之外,社会保障支出一直是政府预算中增长最快的项目,老年保险金大约占联邦政府开 支的15%,失业保险占联邦政府开支的7%,健康保险占省政府开支的25%。 [/size]
[size=4][/size]
[size=4]我们说,目前中国大城市发展极快,从城市建筑,现代化速度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多少距离,在社会福利方面,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很不健全,不久前,上海传出的社保基金案,居然连上海市最高领导人也涉案,让人感慨中国在社会保障系统管理方面的巨大漏洞!想想看,那是上海上百万穷人的活命钱! [/size]
[size=4][/size]
[size=4]其实,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政策福利上加拿大和美国都有区别的,比如,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没有全民公费医疗,美国有三千万人穷人买不起医疗保险,健康没有保障。 [/size]
[size=4][/size]
[size=4]我曾经写过先天性耳聋的阿男在加拿大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和康复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居住的蒙特利尔,阿男和母亲就生活在我们中间。但是,这个完全真实的故事刊出后引发的争论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一些同胞对于加拿大免费医疗制度出现的弊端表现出的愤怒也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始终没有改变我的看法,无论如何,一种不收费的全民的医疗制度比较起一种有钱才能接受医疗的制度,都是社会保障模式上最大的进步。 [/size]
[size=4][/size]
[size=4]当然,加拿大的社会制度带来一些明显的弊端,高福利养了一批不劳而获的懒人。一位开店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店开在一个著名的穷人区,但是,生意非常好,她说,这些穷人绝大多数开领政府的福利金生活,他们往往是在上半月将政府给的钱挥霍一空,买酒、买烟,叫外卖,下半月则勒紧腰带。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工作过,全靠政府养着。很多开店的人都知道,往往富人区的店反而不赚钱,因为,富人都开车到大超市购物,而且,他们比穷人计较小店物品的价格。[/size]
[size=4] [/size]
[size=4]加拿大的养老制度也值得一提,从一个人工作交税开始,就有养老金的额度。一般来说,日积月累,几十年下来,到退休时,一般的养老金都能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我的前任房主,一个西人单身老头告诉我,他的养老金有60万,当时,卖房给我们还得了几十万万,这么多钱他一个人怎么花? [/size]
[size=4][/size]
[size=4]所以,在加拿大和北美,最有钱有闲的就是老人,开奔驰宝马的也多是老人。他们可以单独居住,也可以进入养老院。养老院的概念与我们国内幼年印象中凄凉的养老院的概念完全是两回事。大都建在交通方便,风景如画的地方,里面设施齐全,有各种健身房,游泳池,专业护士和餐厅。 [/size]
[size=4]在夏季,漫步在深劳伦斯河绿草青青的堤岸,你总可以看到岸边老人院里,有人荡秋千,有人跳舞,老人们生活得诗情画意。[/size]
[size=4][/size]
[size=4]说实话,当初,真正打动我,想要留下来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考虑到了未来。谁都会老,我们出生在中国六十、七十年代生育高峰时期的这一大批人,将是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最不堪重负的一代。我们的子女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孩子将要赡养4个老人,这种社会普遍的家庭结构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没有足够充沛的劳动力来创造社会财富,老人们能否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将是严峻的现实。 [/size]
[size=4][/size]
[size=4]加拿大也存在老年化问题,但是,源源不断地青壮年移民会缓解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而且,作为发达国家加拿大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解决养老问题。一般说来,只要在加拿大住满10年,65岁以后每月都有800元由政府发放的养老补贴。对于老人来说,即使一辈子没有工作过,基本生活并不是问题。 [/size]
[size=4][/size]
[size=4][/size]
[size=4][b]城市建设和经济收入[/b] [/size]
[size=4][/size]
[size=4]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城市建设的速度可以和中国相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中国城市一跃成为国际现代化城市的模版,其现代繁华可以与纽约、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媲美。有人说,中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也有人说中国城市就是一块大工地,从50年代到80年代,将近40年经济停滞带给几代中国人的压抑,在90年代活跃商品经济的刺激下释放出来,10多亿人强烈的致富愿望其力量的喷发是惊人的。十多年时间,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完成了发达国家大城市几十年的发展过程。 [/size]
[size=4][/size]
[size=4]一位1989年到法国留学,后来移民到加拿大的博士告诉我,2003年,相隔10多年后,他回到北京,觉得自己完全成了乡下人。面对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琳琅满目的商品,川流不息的车流,他意识上有些转不过来。他说,国内城市发展的迅速让他有些目瞪口呆,甚至,曾经在北京读过几年大学的他无法找回原来母校的路。[/size]
[size=4]
2003年,出国前,我在上海浦东东方明珠电视塔上遇到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工程师,这位工程师从小向往遥远神秘的中国,但是,他想象中的是一个苍凉、贫穷古老、落后的中国。当他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俯视着高楼林立,万家灯火的夜上海,他惊诧万分,恍若梦中,不停地说,他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中国,如此超现代化,如此摩登,与他自小想象中古老落后的中国天差地别!当时,我告诉他,他之所以如此惊诧,是因为此前他把中国想象得太差!停留在几百年前的中国。这几乎是一个普泛现象,就是发达国家的人将中国想象得很落后,很贫穷,因此,一旦来到中国的大城市,面对中国城市林立的高楼,摩登的商场,他们往往万分惊诧,无法理喻。就像2000年,一位美国高级官员访问上海后,回到美国后数次在联合国会议上提议,认为中国应该划入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
与发达国家的人将中国落后化相反,大多数中国人都将发达国家的城市想象得过于现代化,过于发达,以至于好多大城市的人游览发达国家后总是有所失望:国外原来也就如此!一个在我之前登陆加拿大的朋友曾经发给我一些多伦多旧房的街道,戏称这是一个大农村。事实上,除了市中心商业区的高层楼群比较有现代气息,号称加拿大最大最繁华城市的多伦多,大多数区域的民房都是年代久远、破旧的两层楼房,电线都是架在电杆上,很影响视觉美感,而中国大城市重要区域早已看不到这种景观了。对于那些想来国外寻找现代都市感的人,加拿大肯定不是一个理想的地方。于是,有的人,登陆后转一圈就打道回府了。
确实,如果光从城市建设上,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将发达国家的城市甩在了后面。即使是中国人,面对浦东夜景也会非常惊诧和激动,感叹人的创造力是多么惊人!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我几乎都去了,巴黎优雅,伦敦古典,香港繁华,但是,从气势和现代化的格局上都很难和上海媲美。
从城市建设上来说,中国是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加拿大则已经是发展成熟的国家,城市发展的速度缓慢或者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我们登陆时居住的城市汉密尔顿市中区30年没有建一栋高楼;蒙特利尔市区也有23年没有建高楼了。一位来加拿大将近30年的老先生告诉我,30年前,他们来到蒙特利尔时就是这个样子,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由于人口少,增长缓慢,需求有限,各行各业难有大的机遇。国内过来的土木工程师们很难找到相应的专业工作,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的工程开工。而在中国,上百亿的工程都有几十个。
相比中国城市的朝气蓬勃日新月异而言,加拿大的城市宁静而悠闲,更多了一种休闲的氛围。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对于大多数曾经是中国城市各行业中坚和白领的中国移民来说,在中国,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和升迁可能。而在加拿大,在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经济体系里,城市发展趋于完善,而且,由于语言的劣势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这也就是造成部分移民回流的重要原因。
所以,当国内的朋友问我,那种人最适合移民加拿大时,我的回答是,移民加拿大是否能够适应,能否喜欢,最终取决于心境,取决于你想要和希望要过的生活。如果你希望干一番大事业那应该留在中国;如果你希望一夜暴富挣很多的钱,那应该留在中国;如果你希望夜夜笙歌,灯红酒绿,呼朋唤友,美女如云;那应该留在中国;相反,如果,希望过一种安静的田园式的生活,希望远离繁复交错的人际关系,希望呼吸新鲜的空气,希望更多地接近大自然,希望更多地和家人孩子在一起,那么你适合移民加拿大。
撇开中国庞大的农村贫困人口,来比较一下中国城市和加拿大城市白领的经济收入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90年代,先生的一个大学同窗在美国一个大公司工作,一说就是年薪10万美元,当时,美元和人民币的比值将近9倍,折成人民币,他的收入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出了国,才明白,10万美金收入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在加拿大。而且,那是税前,如果税后,交完各种各样的养老金基金,每月能拿到手的也就几千了;如果供房和车,每月剩余并不多。也就是说,即使收入10万,也不可能在美国过上非常潇洒的生活。
相反,对国内大公司的白领一般来说,正常工资并不多,2000年时月薪5000就算不错了,据说,现在,在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年薪10万的不少。但是,和国外相反,在中国,工资并不能代表你真正拿到手的钱,很多公司都有名目繁多的各类奖项或是补贴。一个年薪10万的人,每年实际拿到的可能有16万,甚至20万。而且,中国工资收入入税的部分少而又少。中国城市白领可以支配的收入远远大于工资帐面上的收入;而国外,可以支配的收入远远低于工资上的收入。
[b]和谐社会和人文环境[/b]
中国许多大城市在城市建设上毫不逊色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方面已经领先世界了,比如商场和餐馆。上海淮海路美轮美奂的精品时装店可以与巴黎、纽约最好的时装店媲美,而各大城市装修精美,人头攒动的餐馆更是国外规模的人气都差得多的餐饮无法相比的。
目前的中国社会阶层是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
而在发达国家和加拿大,在阶级分化依然存在的同时,社会出现了庞大的中间阶层,形成了橄榄型社会结构。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是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统计,以家庭为单位的收入总额分成几部分:1999年,低于10000 加元的占家庭总数的8.5%,在10000—19999加元之间的为17.8%,20000—29999加元之间的为17.9%,30000—39999加元之间的为15.7%,40000—49999加元之间的为12.4%,5 0000—74999加元之间的为17.6%,75000加元以上的为10.2%(税后)。收入呈现出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2002年,加拿大的人均收入为28754加元(无人挣钱的家庭的最低税后收入为15493加元,单身不挣钱的收入为9687加元)。大部分加拿大人属于社会的中间阶层,过着富有的生活,一般都有宽敞的住房和汽车,有一笔自由支配的收入可以用于旅游。
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中间阶层的划分既有职业的成份,又有收入、消费等方面的含义。在形式上一般认为是主要由具有管理权利、专业技术知识的白领阶层,他们以知识的应用、行使管理权、特殊技能的发挥为主要工作方式。典型的如大、中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中、高级公司职员、大学教授、高级专家、自我雇佣的小私营企业主、持股人、企业承包人、高级营销人员、知名律师、中介行业的投资人、体育明星、歌星等等。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是介于高层和底层的缓冲层;其次,中间层代表温和、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发展的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第三,这个阶层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的社会群体,当这个群体在人数上成为社会的多数时,其生活、消费方式就保证了社会有庞大、可持续增长的消费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是经济增长稳定、持续的有力保障。
所以,一个稳定、优良的社会阶层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是文明和谐社会的标志和象征。
在加拿大虽然有极其富裕阶层的存在,但是,生活中我们并没有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个阶层的刺激,社会上仇富心理也没有那么严重。富人们也比较低调,从一个人的外表、穿着、行事风格上,你很难判断他们所属的社会阶层。
但是,在当今中国都市,你几乎一眼就能看出那些官僚和暴发户们。他们目空一切,奢侈挥霍。有一句话很形象地说明这一类人的生存状态:除了有钱,他们一无所有。财富并没有带来这部分人社会责任感的加强或者文明程度的提高。大陆流传着很多版本的斗富故事,其中有一则是:深圳某麦当劳餐厅出来奶奶和孙子,孙子不小心用手中的玩具划了一下门口停的宝马轿车,引来轿车司机一顿训斥,老太婆立马手机呼来一群人,手持利器的人们将汽车砸扁,司机打翻在地,然后,扔下一大箱子钱,说,别说刮一下车,老子可以将车都砸了!给你钱再买一辆!
当然,这个故事多少有些夸张,但是,却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了中国暴发户们的心态。
由于庞大贫困底层人口的存在,中国国内个人和个人财产的安全远远低于加拿大。这一点,我想大家都会有强烈的感受。国内大城市,几乎很少有家庭不安装防盗门和防盗窗的。甚至十几层高的居民住宅也要安装。老外到中国最难于理解的就是这一点,为什么将自己漂亮的家弄得像监狱一样。
登陆加拿大时,我最惊奇的也是这里大多数人家都是木头门,有些甚至是玻璃的,而且,就是皇家山上富豪人家,也没有哪家安装防盗门,甚至连围墙也没有。但是,中国的富有阶层,他们的豪宅完全可以称作是壁垒森严。我去过北京一位大学同学家,在京郊别墅区,外面是门卫三岗五哨,周围全是顶上布满碎玻璃的围墙。说实话,同学家里金碧辉煌,但是,我的感觉一点不好,感觉和进监狱差不多。我大姐家拥有一栋漂亮的别墅,便引来无数的偷窃者,不得不豢养了两条凶猛的狼犬看家,每次我去都提心吊胆,好心绪荡然无存。
登陆加拿大三年,虽然马马虎虎的习惯没变,但是,我从来没有被摸过钱包。而我的一个女友去年回温州,一个月里,逛街时三次被摸走钱包,只恨在加拿大养成了不警惕的习惯。
[b]简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个方面,中国和加拿大存在着巨大的区别。[/b]
中国是一个具有5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从来讲究诗书礼仪。但是,到了近代,社会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传统儒雅的礼仪也慢慢被淡化,尤其是在当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几乎丧失了古人的礼仪和德行。文化大革命将阶级斗争置于中国传统的亲情伦理之上,导致许多家庭亲人反目,夫妻成仇,儿女批斗父母,关于这一切,巴金先生在他的《随想录》里,有着深刻的反思。很多人认为,经历了文革以后的中国,人们普遍变得心不可测了,他们对于世界对于外人充满怀疑,表达问题也是拐弯抹角,从不直抒胸臆。大家都学会了符合大潮流,说自己并不赞成的空话套话假话。
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这样,我接触到的一些台湾人和香港人相对来说就比大陆人更信任人,也更容易相处一些。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解放后大陆文革的背景。
来加拿大之前,我在中国的大学里教了18年书,每周雷打不动的两次政治学习,全是言不由衷的假话大话,其实,那些系主任书记人也不错,但是,他们在这样一个社会氛围中已经潜移默化了,知道当官必须这样,学习中央文件,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们已经不习惯,也懒得自己去思考了。久而久之,他们丧失了人最可宝贵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了上传下达的传声筒,我记得,大学毕业时我的论文题目就叫《试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异化》,在查寻资料和思考中,我最初触摸到了在中国普泛存在的政治对于普通人人格异化的现象。
改革开放之后,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更是人心不古,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样,人们在利益的驱逐下,丢弃了传统的美德。90年代蔓延全国的多起传销大案,将中国最后一层亲情和熟人之间的信任也打破了。
有专家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普遍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商业信用危机、公共信誉危机,人际信任危机和价值信仰危机。
我们来看一些大家都会非常熟悉也许曾经经历的情景。
这个例子非常典型地表明了一种能力在中国人中间的丧失,那就是信任,尤其是对于陌生人的信任。这种信任危机也是目前中国社会让人最不愉快的地方。
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非常真切地体会到了这种特殊的充满着怀疑的社会人际氛围。
母亲一直血压高,我在SOHU首页上发现了一种可以治理高血压的特效药,三个疗程下来只需要2500元人民币。研制者和销售者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我网上刚刚订完,告诉家里,没想到,母亲和姐姐一听都坚决反对我购买,他们说“绝对是骗子!”
我说,别人是国家级的新药,有批号,有证书,有那么多治疗事例怎么可能是骗子?如果国家军医大都是骗子,那还有谁可以相信?再说,即使没有什么效果,也就2500元,为什么不尝试一下?
但是,无论如何我都说服不了母亲,而且,她说,即使寄来,她也拒绝服用。
母亲和姐姐都说,你出国几年,不知道,现在中国社会风气败坏,到处都是骗子,一不小心就上当,网上的东西更是不可信任!
本来想给母亲尽一点孝心,结果,闹得很不愉快,至今,我都无法判断,到底是我太轻信还是她们太多疑。
[/size].
胡豆妈 2010-7-1 13:53
中国是一个具有5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从来讲究诗书礼仪。但是,到了近代,社会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传统儒雅的礼仪也慢慢被淡化,尤其是在当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几乎丧失了古人的礼仪和德行。文化大革命将阶级斗争置于中国传统的亲情伦理之上,导致许多家庭亲人反目,夫妻成仇,儿女批斗父母,关于这一切,巴金先生在他的《随想录》里,有着深刻的反思。很多人认为,经历了文革以后的中国,人们普遍变得心不可测了,他们对于世界对于外人充满怀疑,表达问题也是拐弯抹角,从不直抒胸臆。大家都学会了符合大潮流,说自己并不赞成的空话套话假话。
顶。
这篇文章真长,不过写的挺中肯,而且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
[[i]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10-7-1 13:55 编辑 [/i]].
m宝贝 2010-7-1 17:43
“一切为了孩子” 大陆投资移民加拿大的悲欢录【转帖】
[size=4]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投资移民近日在海内外备受媒体关注。然而,对于他们的海外生活和心路历程,知道的人并不多。以加拿大华人投资移民群体作为切入点,透过鲜活的案例,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投资移民的酸甜苦辣[/size]
[size=4] 文/《了望》新闻周刊特约撰稿黄运荣(加拿大)[/size]
[size=4][/size]
[size=4] [b]“逃离应酬”[/b][/size]
[size=4] “不少人以为我们是在国内骗了大批金钱,外逃到海外逍遥快活。”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先生位于西温哥华的大宅里一直播放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size]
[size=4] “其实我们也很苦,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又不通,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在本地寻找新的机会,结果到处碰壁。我经常听贝多芬的这首曲子,就是激励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size]
[size=4] 陈今年48岁,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医学院,原在广东做保健品生意。3年前他投资移民加拿大。他决定移民的直接原因,是在国内拉关系、搞应酬把身体搞垮了。[/size]
[size=4] 在国内时,陈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请人吃饭、喝酒、桑拿、卡拉OK……有时连中午也得喝个酩酊大醉。几年前,终于喝出问题来了,陈胃部大出血,在医院躲了几个月才缓过来。此事对一家人触动颇大,“这样下去,怕是有命挣钱没命花钱”。[/size]
[size=4] 到加拿大后,陈用200多万加元置业安家后,立即投入二次创业,成立公司注入中国国内的保健品业务,并成功地在多伦多创业板挂牌上市。不过,由于在进一步注入中国国内业务时,受到国内保健品管理条例收紧的限制,陈在加拿大的上市公司的资产锐减,最后不得不当作空壳公司卖掉。[/size]
[size=4] 回想3年多的移民生活,陈先生说,虽然没有赚到钱,但身体却好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多了。“得与失在于你自己怎样看,我觉得移民加拿大,得多于失。”[/size]
[size=4][/size]
[size=4] [b]“一切为了孩子”[/b][/size]
[size=4] 与陈先生不同,王太太怂恿丈夫办理投资移民,进而心甘情愿独自“留驻”加拿大,一切都是为了女儿。[/size]
[size=4] 5年前,当时还住在上海的王发现一向活泼好动的女儿,在上高一后变得沉默寡言,无心向学。深究之下,原来是女儿在压力下精神崩溃。“我女儿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都表现突出,成绩总是在前三名。我从来没有担心过她的成绩。没想到刚上高一就出问题了。”[/size]
[size=4] 王笃信孩子“不能输在起步线上”,所以,从小开始,她就让女儿接受同龄人最超前的教育,课外班是一个接一个,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没有办法,不这样做,你的小孩就会落伍,就没有竞争优势了。”王也知道女儿不喜欢填鸭式教育,但为了不输在“起步线”上,她也不敢懈怠,直至女儿精神崩溃。[/size]
[size=4] 在加拿大的一位大学好友的建议下,王最终决定让丈夫办理投资移民,自己也放弃了在港资房地产公司的高管职位,陪同女儿来到温哥华,入读温市西区的私立名校。女儿活跃好动的性格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施展空间:打球、跳舞、演讲、唱歌、演话剧、练钢琴……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她还向当地一个基金会申请经费,回中国拍摄了一部反映中加教育制度比较的片子,在当地的一个影展上大获好评。去年,她以优异的成绩,申请到多伦多一所大学的奖学金。[/size]
[size=4] 女儿的转变令读教育专业出身的王太太深有感触。“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表面上似乎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却扼杀了孩子们身上最可贵的东西。”[/size]
[size=4][/size]
[size=4] [b]“伤心太平洋”[/b][/size]
[size=4] 如果说王的女儿是其希望的话,原籍中国东北的张女士来加5年,真是“一无所有”。[/size]
[size=4] 今年34岁的张移民加国前曾经拥有一个甜蜜温馨的小家庭。小两口是大学同窗,长相厮守了十几年,感情一直十分稳定。男主人开了个工厂,承接海外订单,生意兴隆,收入颇丰。[/size]
[size=4] “当年移民时有两个考虑:国内政策不变,就当出国度假,拿个身份;如果有变,便给自己一条退路,也算有第二个选择。”张回忆道。由于在国内时两人都忙,而且事业刚刚起步,张一直没要孩子,打算移民加拿大后再考虑。[/size]
[size=4] 不料,当他们登陆温哥华不久,国内的工厂出现了一些问题,丈夫需要马上赶回去处理。他们的家庭计划也就耽搁下来了。一个月后,丈夫回到温哥华,但工厂的事情仍放心不下,于是不久丈夫又走了;第二次回来是3个月之后,回来之后又要走了;第三次,相隔了半年才回来……[/size]
[size=4] 小两口隔着太平洋,靠电话和网络聊天互诉衷肠,开始时每天通话几小时,慢慢地,每天两小时、一小时、半小时、10分钟、5分钟;接着,是两天一次、一周一次;到最后,张半个月也找不到自己的丈夫……[/size]
[size=4] “结局就像电视剧的情节一样,我回到东北,发现在自己家里,丈夫身边躺着的是别的女人……”张女士十分伤心地说。[/size]
[size=4] 她最终选择了离婚。现在,日日面对温哥华西区的大屋,张女士常常问自己:“移民到底为了啥?”[/size]
[size=4][/size]
[size=4] [b]“不得不做‘海鸥’”[/b][/size]
[size=4] 相对而言,今年35岁的小雷是一位幸福的投资移民。2年前移民温哥华时,雷还是“钻石王老五”。在北京从事餐饮业的他原本没打算在温哥华长呆,然而丘比特之箭射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size]
[size=4] 雷在英语班上结识了一位东北女孩,两人一见钟情,不久便共结连理,今年初诞下小宝宝。新婚娇妻,新生儿子,令小雷享受到从来没有过的幸福。然而,他却不得不离开温馨的家,因为他必须回北京打理三家连锁餐厅。[/size]
[size=4] “其实我也想过放弃北京的生意,转移到温哥华做回老本行,也做了不少考察和调查。”雷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一念头,“我在北京的餐厅装修高档,如果在温哥华做同一档次的餐厅,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大的投资不用讲,回报也不如北京的高。”[/size]
[size=4] “为了养活妻儿,我不敢冒险。现在北京几间店比较稳定,可以养活老婆孩子。如果将生意全都转移到温哥华来,就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这个能力了。” 小雷自此在太平洋两岸做起了“海鸥”,每月往返一次。[/size]
[size=4][/size]
[size=4] [b]“回头太难”[/b][/size]
[size=4] 同样是来自北京、移民前从事房地产业的老李,扎根加拿大的决心很大,登陆温哥华两年来就没有离开过,“我就不信在加拿大这么大的国家找不到机会。”[/size]
[size=4] 据说李在北京时房地产生意做得很大,开的是“法拉利”跑车,住的是西山别墅。他说,移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北京的别墅睡得不踏实”。“我虽不是公职人员,‘双规’轮不上,但罚个税款什么的,我也吃不消。”[/size]
[size=4] 到温哥华后,李没有自己开车,而是以20加元/小时的价钱,请了一位华裔司机开车。两年来,他让司机带着自己到处看地,兼做翻译。他希望在温哥华上一两个房地产项目,而且投资的资金已经准备好了。[/size]
[size=4] 然而,“橘逾淮为枳”,同样是从事房地产,北京与温哥华的做法却大相径庭。“在北京,做什么事我都轻车熟路,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而在温哥华,我根本不知从何入手,有点老鼠拉龟的感觉。”老李说,在北京只要看准了项目,找人总会拉上关系,有了关系,其他问题都好办了。“在这里,我都不知找谁好。”[/size]
[size=4] 给李开车的司机说,李老是拿中国的那一套来套加拿大的事,当然到处碰壁。“我也跟他说了很多次,要调整心态和思路,但恐怕一时半会他很难转过弯来。”[/size]
[size=4] [b]“要过这个坎”[/b][/size]
[size=4] 部分投资移民深感自身的不足,决定采取联合起来,优势互补的方式,在加拿大寻找商机。温哥华太平洋远景发展基金会5月1日宣布成立。基金会创办人余磊透露,参与基金会的有上千人,个人资产至少在400万加元(即2400万人民币)以上,拥有上百亿加元身家的也为数不少。[/size]
[size=4] 余磊介绍说,基金会是因应投资移民的需要而成立的。“投资移民有其特点,有钱有经验,但语言能力较差、年龄偏大、不熟悉加拿大情况。”基金会根据这些特点,聘请当地的专业人士让投资移民缩短融入主流社会的时间。[/size]
[size=4] “首先是帮助他们将中国国内的贸易延伸到北美,包括注册商标和开拓市场;其次是引进加拿大的技术到中国,尤其是环保科技;第三是从事资本市场运作,投资能源业和在北美市场上融资。”[/size]
[size=4] 余磊认为,不少投资移民之所以觉得在加拿大不能施展其才华,是因为他们有退路,经常是“往前走一步,向后退两步”。“投资移民落地加拿大最痛苦的莫过于失去了特权。”余磊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不少投资移民在中国之所以发展迅速,多多少少是因为拥有这样那样的‘特权’,移民后,一夜间失去了 ‘特权’,是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如果投资移民能够过了这一道坎,以后的前景就会光明了。”[/size].
m宝贝 2010-7-1 18:13
加教育模式不同国内 新移民孩子抵加需选好时机【转帖】
[size=4]时间:2010-05-13 来源:环球华报[/size]
[size=4][/size]
[size=4] 移民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对于将要移民的家庭成员来说,有着相关的联系。现代版的孟母三迁,更带来很大的社会冲击,孩子的一生可以因着这个变迁,成就一个不一样的人格。笔者在加国从事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遇上了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移民家长,领略到确定移民学童何时为抵加最佳时间段的问题,确是一个莫大的抉择。
依据本人的经验,建议将要计划移民的家庭对以下事项进行考虑。我会以学童的心智认知发展及加国教育模式为主体去分析孩童的学习形态,从而推荐学童抵加的最佳时间段。
[b] (一)学童学习关键期[/b]
心理学家多认为由6至12岁间为学童学习的关键期,换言之,这个阶段是孩童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最好之时,学童可以因着不同的学习环境作出多元智能的发展,而产生高效的成果,孩子在6岁开始踏入常规的学习生活,进入学校读书,结识新朋友,认识新事物。所以从这个阶段起,孩童开始逐渐离开父母,接触新朋友、新知识。因此家长若计划移民,不妨考虑在孩童10至12岁间动身,一方面孩童在原居地有三四年大约6﹣9岁的学习黄金时间,孩童仍可以掌握母语的听说能力,同时对中国的文化意识亦有一份情意结。
当孩童大约10岁间扺加后,他们要接触新的语言学习,接触新朋友,相较其它较为年长的学童会更容易适应环境,也比较不害怕新学习模式,因为这个阶段仍是孩童的模索期,对任何事物仍充满好奇心和尝试的心态;加上这个阶段,学童仍在小学就读,还有三几年的时间打好英语的基础,避免升上中学后,英语能力仍在 ESL的阶段. 却不得不面对不单是听说,还要加上较高的英文写作能力的英语要求。此外,孩童10岁左右时,青春期还没有开始,家长要处理孩童的身心发展问题相对较简单。
[b] (二)加国中学的教学模式[/b]
加国中学的英语水平要求,不单要求流畅的听说能力,同时学生所学习的英文课程已包括了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需阅读文学名著诸如莎士比亚作品等,这就需要较高的英文语文能力,若孩童在10岁之间扺加,他们的英文语音发展会得到一个缓冲期,待孩童升上中学后,听说读写的英文表达能力已有一定水平,具备了英文课学业的基础。
在中学的教学模式上,多采用小组讨论、汇报以及学生提交学科研究报告等形式,需在课堂上作分析及个人演讲,?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英语表达能力,假若孩子在小学时已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就算升入大学以致将来的就业,英语的表达能力与技巧都能使他应对恰当,而不会因英语语言问题影响学习的进程, 学生更能享受学习生活。
所以家长若能考虑周详,找准恰当的时间扺加,孩子在学习上便不会面对那么大的冲击。[/size].
m宝贝 2010-7-1 18:50
原来香港人竟然是这样看大陆移民的【转】
[size=4] [/size]
[size=4][/size]
[size=4] 我在加拿大认识一个香港移民。他刚来时和三个大陆移民在地下室合租一间屋子,和很多大陆移民一样,饭店里洗过盘子,卖过保险,当过导游。现在是雇佣上百人的电脑软件公司老板。他对大陆移民的看法来自于直接的接触,比较有客观性。这里列出一些他的看法。他说话比较客气婉转,根据我的理解,在括号中注明他的话外音,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惹您生气了,拿我是问就行了,他真的对大陆移民很好。[/size]
[size=4][/size]
[size=4] 1. 学历高技术好(是夸咱们吧?)[/size]
[size=4][/size]
[size=4] 他说离开大陆移民,他的公司一天也坚持不下去。因为他们公司几乎百分之百的技术人员都是大陆来的。相对应的是市场开发有10%大陆人,只负责华人市场开发。管理层和股东没有大陆人。在加拿大的很多公司中,这种情况好像很普遍。考虑到他没有任何专业背景,来加拿大时只带了几十美元,咱是应该自豪呢,还是应该---?他说大陆人学历高,可以找到工作,香港人台湾人没有技术,找不到工作,所以不得不自己创业。这也是事实,好像不是骂咱们吧?[/size]
[size=4][/size]
[size=4] 2.“将才”多 (“帅才”少)[/size]
[size=4][/size]
[size=4] 大陆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干什么就能干好什么。但是如果没有指令,就不知道干什么。也就是冲锋陷阵行,排兵布阵不行。加拿大华人公司的老板和管理层,多数是香港人台湾人。大陆人拿钱干活的多,拿钱领导干活的少,拿钱雇人的更少。就是在高科技公司,一个黄头发领导一帮黑头发攻关的情景绝不少见。咱可能是高考教育给培养的,被动的见招拆招可以,没有主动的领导能力。大陆人喜欢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语言不好啦,文化不同啦等等,尽管心理常常的不平衡。还是老老实实的接受学问不如自己,能力不如自己,甚至语言不如自己的人领导。可能咱们一直都是为革命工作,为领导办事,没有做一把手的经验,“帅才”自然不会很多。[/size]
[size=4][/size]
[size=4] 3. 梦想多 (行动少)[/size]
[size=4][/size]
[size=4] 出乎他的意料,大陆人很喜欢谈创业当老板。但是他发现真的要干的人很少。在从现实通向梦想的路途上,大陆人总认为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他和合租的大陆人多次热烈的讨论过如何自己开饭店,同样是洗碗,他认真的研究开饭店的门槛,如何吸引客源,利润的来源等等问题。可是大陆人在幻想当老板以后,就踏踏实实的洗碗,很认真的争取从小时工变成固定工,最实际的目标是混到大厨的宝座。他当老板以后回到哪家饭店吃过饭,发现那三位大陆朋友还合租着那间屋,在饭店打工呢。不是他们没有想法,没有知识,只是没有行动而已。[/size]
[size=4][/size]
[size=4] 4.开会太低调(会后一大套)[/size]
[size=4][/size]
[size=4] 大陆人经常抱怨“玻璃天花板”,歧视什么的,可是自己又不屑表现。公司开会离主席台最远的位置是大陆人的最爱。距离远,就是成心不想发言,就是想发言也不方便。给人的感觉是不关心公司。可是,散会以后,又大发议论,“说的什么呀,一点水平也没有,按他那样根本就行不通,应该xxx”,也就是“我什么都知道,就是不说罢了”。记得有一个关于在公司里面如何成功的调查,结果是个人曝光率(Exposure)是最重要的因素,远远超过业绩(Achievements) 等其他因素。有的中国人在公司干了好多年,公司老板见面还叫不出他的名字,只能自叹怀才不遇了。[/size]
[size=4][/size]
[size=4] 5. 发现问题多(提出建议少)[/size]
[size=4][/size]
[size=4] 大陆人特别能发现问题。什么事搞砸了,马上会找到很多原因。但是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建议极少。即使有建议,一碰到疑问或者反对意见,立刻退缩,很少看到大陆人为了自己的建议被公司接受,不遗余力的推动和敢于据理力争。让人怀疑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即使公司接受,也常常交给其他人执行。其实,发现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解决问题才是咱脱颖而出的机会,是展示责任心和水平的机会。[/size]
[size=4][/size]
[size=4] 6. 重眼前利益 (目光短浅)[/size]
[size=4][/size]
[size=4] 有一个大陆人有技术可以开发出很好的产品。这个香港人愿意投资50万加币和他办公司开发产品。股份基本各一半。开始的时候一拍即合,可是一具体大陆人就打退堂鼓。因为他不同意辞职,他想万一没有搞好,钱没有挣到,工作也丢了,鸡飞蛋打,风险太大。如果他不办这个公司,用不了多少年,他也可以赚到50万的工资,而且没有风险。听上去绝对有道理,可是香港人实在不理解,他说如果我不搞这个公司,我现在就有50万,按照这个算法,我也没有理由投资了。咱大陆人可能打工习惯了,没有当老板的思维,计划的时候,就光想着成功的利润,可是要动真格的时候,就光想着风险了。[/size]
[size=4][/size]
[size=4] 7. 无私奉献(恶性竞争)[/size]
[size=4][/size]
[size=4] 经常听大陆人说老板太黑,这个真的不能只怨老板。没有雇员害怕钱多,也没有老板怕付的钱少呀。大陆人找工作和买菜一样,强调便宜,给多少钱都干,而且自动加班加点。老板是从自己口袋里面掏钱,乐的少花钱多办事。有个xx老板,就是喜欢大陆人,真是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嘛。为了留住这些廉价人才,他公司里的官方语言就是中文,后来聘请了个老外接电话,可是她连卫生间都找不到,因为所有标志都是中文。公司的大陆人英文急速退化,根本丧失了跳槽的能力。其中一位无可奈何的说,我们现在等于住在中国,工作在中国,就是上下班路过加拿大,还是听着中文广播路过,英文能好吗?[/size]
[size=4][/size]
[size=4] 8. 贪小便宜(小偷小摸)[/size]
[size=4] 很抱歉这一条忍了半天,还是写出来。因为即使是少数人有这个毛病,可是影响确实很大。就说一件小事吧。他们公司自从聘用了几个大陆新移民,发现卫生间的手纸消耗的异乎寻常的快,最后发现是他们把成卷的手纸拿回家(别问怎么发现的,太简单了)。只好把手纸包从卫生间拿出来,每次只放一卷。其实这种事情我知道的就不是一次。原来工作过的地方几十年来放手纸的储藏室都不上锁,后来发现大陆人常常“拿”手纸回家,就不得不上锁。公司上下都非常生气。某些人的勤俭持家之道,毁坏的是整个大陆人的形象。我有一个医生朋友,出国第一个工作是去饭店打工,xx老板说,你能不能干好咱不说,但是手脚一定要干净。第一天下班,老板就直接问,没有拿店里的东西吧?把他气的七窍生烟,连那一天的工资也没要,再也没有回去上班。现在他开了自己的诊所,他说,我不怨那个老板,还是怨我们大陆人不争气。(米笑)[/size].
绿娃妈妈 2010-7-2 09:38
曾在温哥华待过一段时间,真是个美丽的城市呀,城市绿化好,秩序好,人文环境好,如果有条件能办理移民挺不错,生活需要变化。.
pc宝宝 2010-7-2 12:40
我想移,可是我么钱.
精诚所至TM 2010-7-3 00:45
[quote]原帖由 [i]pc宝宝[/i] 于 2010-7-2 12:40 发表 [url=http://www.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252470&ptid=4736625][img]http://www.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想移,可是我么钱 [/quote]
唉:handshake.
不二周助 2010-7-6 07:51
我就有个加拿大朋友现在上海买房子工作,他的孩子们都陆续到中国来,因为加拿大找不到工作。
他准备永远定居上海。.
金牛白羊 2010-7-6 09:23
我也是从那里回来工作,不是太喜欢那里,但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正好孩子现在10岁多,过去还刚好的,这里的教育实在不敢恭维,本来还想呆在上海到不能呆为止的,现在实在读不下去了。不说小孩,我都非常反感这种教育模式。语文是有标准答案的,小孩写得蛮好的,被批大叉,弄得孩子积极性都没有了。如果能在上海读上国际学校就好了,没有米啊,生活在上海还是比在加拿大舒服,虽然自然环境那里好。.
丽贝卡妈妈 2010-7-6 13:54
回复 1#m宝贝 的帖子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是十全十美的, 出去, 留下各有利弊, 留学亦或移民也是如此.
[url]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540438&extra=page%3D1%26cycleid%3D17[/url].
m宝贝 2010-7-6 16:34
[quote]原帖由 [i]chang[/i] 于 2010-7-6 09:23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264817&ptid=4736625][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也是从那里回来工作,不是太喜欢那里,但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正好孩子现在10岁多,过去还刚好的,这里的教育实在不敢恭维,本来还想呆在上海到不能呆为止的,现在实在读不下去了。不说小孩,我都非常反感这种教育模 ... [/quote]
在上海读国际学校,最终还是要出国了,否则国际学校完全没法适应国内的高考。
语文的标准答案的确让人厥倒,我们班上也有很多家长反映,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也竟是有标准答案的,并且都是大话空话这类,把一段短文的主题拔高到人生观的高度,10来岁的孩子哪里能够迎合这样的教育,以至于甚至有的孩子居然放弃这题不做,说:“反正我也不会和老师的答案一样的,不如订正的时候听写好了。”语文教育已如此,不知道该说啥了。.
m宝贝 2010-7-6 16:35
回复 11#丽贝卡妈妈 的帖子
的确是这样,利弊自己衡量吧.
seawind 2010-7-6 17:16
[quote]原帖由 [i]m宝贝[/i] 于 2010-7-1 18:50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249967&ptid=4736625][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经常听大陆人说老板太黑,这个真的不能只怨老板。没有雇员害怕钱多,也没有老板怕付的钱少呀。大陆人找工作和买菜一样,强调便宜,给多少钱都干,而且自动加班加点。老板是从自己口袋里面掏钱,乐的少花钱多办事。有个xx老板,就是喜欢大陆人,真是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嘛。为了留住这些廉价人才,他公司里的官方语言就是中文,后来聘请了个老外接电话,可是她连卫生间都找不到,因为所有标志都是中文。公司的大陆人英文急速退化,根本丧失了跳槽的能力。其中一位无可奈何的说,我们现在等于住在中国,工作在中国,就是上下班路过加拿大,还是听着中文广播路过,英文能好吗? ... [/quote]
香港老板 台湾老板, 没有道德的观念,只知道把大陆人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压榨。工资越开越低(比平均水平低很多),事情越干越多。
欧美的老板相对还比较公平,同样的工作,差不多会开一个平均水平的工资。(他如果不录取你这是没有办法的。).
金牛白羊 2010-7-7 08:50
回复 12#m宝贝 的帖子
同感同感,简直就是深恶痛绝,想想我小时候的语文就是那么教的,那么多年改革开放的,教育居然还是没有变,让我感到很惊讶的,我的孩子都被教傻掉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咬咬牙再过去的,去过那种类似”外地民工来上海打工的生活“。也很没劲的。.
rengreng.2006 2010-7-7 12:59
而且,作为发达国家加拿大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解决养老问题。
据说现在欧美的社保都是“赤字”,现在能支持下去,不知道10后如何,会不会崩溃!.
小悦妈helen 2010-7-8 10:54
回复 16#rengreng.2006 的帖子
中国的社保更可怕.我们这代人养老的时候估计已经拿不出了.交的年轻人少了很多..
rengreng.2006 2010-7-8 11:40
回复 17#小悦妈helen 的帖子
是的,全球一体化,谁都无法幸免!.
lffbuka 2010-7-8 17:59
阅.
mm6166 2010-7-9 10:34
我是不考虑移民,除非我儿子以后有出息,我跟着他走。
我家是上有四老,下有一小。小的好办,可以跟着我们走,四老就不行了。
而且我觉得移出去,找工作也不好找,还要租房子,语言不通,问题一堆。
还不如在上海折腾折腾,能过得更好,儿子嘛,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要出去我不拦,不出去我不推。.
m宝贝 2010-7-9 10:59
[quote]原帖由 [i]rengreng.2006[/i] 于 2010-7-8 11:40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273890&ptid=4736625][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是的,全球一体化,谁都无法幸免! [/quote]
全球一体化,但类似上海社保大案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没挖出来的蛀虫还有多少。.
rengreng.2006 2010-7-9 14:28
回复 21#m宝贝 的帖子
上海社保据说只是挪用,不但本金,还附带利息追回!
内地的大大小小的蛀虫则多不计数,可怕啊~~~~~
所以现在才特别提倡“和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