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kaima 2010-6-23 22:28
千里江堤,溃于蚁穴——复旦党委庇护杨玉良给中国学术打假植下致命祸殃
[url]http://xys4.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1/yangyuliang22.txt[/url]
千里江堤,溃于蚁穴——复旦党委庇护杨玉良给中国学术打假植下致命祸殃
作者:董正葛
我们的揭发文章<请问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您什么时候得过Leibniz
奖?>(xys20091007)在<新语丝>上刊出已八月了,网上群情鼎沸,但杨玉良竟毫无
反应,这令人愤慨!
杨玉良1988年从德国读博士生后回来就在校内以不同说法介绍他在德国博士
后的两年中获得了该国自然科学最高奖励Leibniz奖.他大概不会想到到二十年后
会有人出来同他叫板,因而在编造此谎言时,从最初”1987年…,一起获得Leibniz
奖”(<1993年复旦大学教授名录>)开始,调子越编越高,胆子越编越大,语无伦次
地直发展到”1988年获得Leibniz大奖”,写进了<上海地方志>.但在我们,他的下
级,揭露其为十足冒充后,杨一下子懵了,此一懵长达八个月尚未见尽头.谁有本领
能把这么巨大落差解释成这位中国学术界的头面人物杨玉良在群众揭发面前展现
特别的高姿态,特别的高修养呢?
一句名言说”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组成的”.杨玉良也算是共产党员吧,但他
的那块特殊材料也不会特殊到脸皮已经被公开彻底扒光了,依旧无动于衷的,八个
月的沉默只能解释为已无任何辩解的胆量.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复旦党委却集体为
他力挺.先是由复旦党委宣传部向新闻媒体表示,”(对<新语丝>上的揭发),不会,
也没有必要回应”(华商报记者专访方舟子,复旦大学校长履历有假,xys20091014),
而此后八个月来,复旦党委不再有任何新的表态,那就是说”不会,也没有必要回
应”已经成为复旦党委面对学校第一把手被揭发作假的”九字方针”.如此明目
张胆的动用党的威信为个人私德押宝,这是全国学术打假大潮中所未有过的,此等
态度对待群众对中共党员高级干部--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前主任为骗取荣誉履历造假的揭发,着实比杨玉良自己八个月的沉默更令人吃惊.
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保证它的成员不腐败,有句响亮的口号:”从严治党”!
杨玉良这位党员,已经被揭发严重造假了,也理应被从严治一下吧,复旦党委最起
码应该说一句”谢谢举报,我们一定认真调查”,却端出一句”不会,也没有必要
回应”的表态,让人怀疑他们心目中有没有从严治党的概念.其实在学术打假这一
点上,一律平等,人们并不会以特别严格要求来对待杨玉良,只希望以对一般学者
的要求--”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的精神来处理他就够了,而复旦党委这
样一句九字方针,不要说没有一点从严治党的影子,连从宽治党的影子都没有,甚
至”以落后份子的要求来治党”也谈不上.科技界,学术界中的落后份子,在做学
问时常会动歪脑筋,伪造荣誉,剽窃论文,但一旦被揭发,大多数单位就会追查,并
给出组织处理,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进,歪脑筋动到Motorala芯片上,贴标签吹
为自己成果,实为科技界落后份子的典型,最后还是受到处理,即使在复旦大学,某
些博士生,讲师,某些博士导师,由于思想落后,把脑筋动到剽窃上,被揭发后,日子
也不好过,现在揭发到了它的第一把手校长头上,复旦党委竟这样抵制揭发,不就
是连”以落后份子要求治党”也谈不上吗.
“从严治党”的口号是神圣的,但任何神圣的口号,执行时如因种种理由允许
例外,将彻底变质.这场反对学术造假的群众性浪潮中,复旦党委对杨玉良的纵容,
让这位高级干部逍遥法外,岂止复旦校园内人心不稳,一些已经被处理的博士生,
讲师,教授也会不服,由此推向全国,有复旦党委庇护杨玉良做出榜样,那位因一篇
在被撤稿的论文上签名的浙江大学特聘教授李XX院士能服吗?因编造受到江青迫
害谎言被揭穿后而轰然倒下的文XX大师”会服吗?至于被公开处理的上海交大陈
进教授更不会服:”他堂堂的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德国自然科学最高奖上贴上他的
名字,至今校长,院士依旧,我一名普通的教授陈进,只在一块Motorola芯片上贴上
课题组名字,却倒了了大霉,什么世道!”到那时,学术打假中被揭露,被处分的个
个起来造反,在杨玉良冒充获得Leibniz奖而不受处理的光辉榜样鼓舞下,把教育
部美丽的打假口号”零容忍”步步逼退,成为”一容忍”,”二容忍”,…,”N容
忍”,…,”不论多少都容忍”,眼前轰轰烈烈的学术打假,就将在嘻嘻哈哈中收场,
今后中国的学术成就真假难分,学术创新的国际排名永远趴在地上.
千里江堤,溃于蚁穴.中国学术打假大堤还未筑成,已经出现复旦大学党委构
筑的”揭发杨玉良造假不予回应”的蚁穴了..
童爸0928 2010-6-24 09:09
不好讲,至少不会承认他造假,否则就是承认已经默许他造假20多年了。.
lsc911 2010-6-24 13:37
真的还是假的?.
俩子爸 2010-6-24 14:47
*** 该贴被屏蔽 ***
shumi1 2010-6-24 16:54
查查wikipedia
[url]http://en.wikipedia.org/wiki/Gottfried_Wilhelm_Leibniz_Prize[/url]
1988
Karl Joachim Ebeling - high frequency technics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raunschweig)
Lothar Gall - new history (Johann Wolfgang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am Main)
Günter Harder -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Bonn)
Walter Haug and Burghart Wachinger - older German literature science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Werner Hildenbrand - social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Bonn)
Ingo Müller - theoretical physics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Herbert W. Roesky and George Michael Sheldrick - inorganic chemistry (Georg August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
Wolfram Saenger and Volker Erdmann - biochemistry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Günther Schütz - molecular biology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Heidelberg)
Hans Wolfgang Spiess - physical chemistry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 Mainz)
Karl Otto Stetter -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Regensburg)
Thomas Weiland - high energy physics (DESY (German electron synchrotron), Hamburg)
----------------------------
Hans Wolfgang Spiess - physical chemistry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 Mainz) 跟这位有关系.
kaikaima 2010-6-24 20:04
请问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您什么时候得过Leibniz奖?
[url]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yangyuliang.txt[/url]
请问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您什么时候得过Leibniz奖?
作者:董正葛
新语丝网上“哭笑不得”,“真是哭笑不得”和“不折腾”三篇文章都是批
评复旦大学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出轨事例的,最典型的是:导师蹲看守所14个月了,
照样指导博士生,照样签发”同意论文答辩”,校学位评议委员会照样确认答辩有
效,照样授予博士学位,校研究生院照样让他继续挂牌招博士研究生,…,这一连串
的“照样”连所谓的学术规范装个样子的虚招式也不要了,那何谈学术道德?攻读
博士不剽窃才是突发新闻呢.但我们校长杨玉良院士,还是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
主任呢,怎么对发生在他眼皮底下这样怪事长期未能纠正呢?这让我产生了想弄清
“杨校长自己是如何看待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严肃性”的兴趣,决意上网古狗!
以“杨玉良”三字键入,马上出来一大串,其中<百度百科>介绍的最有条理:
“杨玉良是研究高分子物理化学专家,1986-1988为德国马普(即:Max Planck)高
分子研究所国际知名学者Spiess教授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博士后”.进而还分
“研究概况”,“研究成果”,“个人荣誉”,“研究方向”等诸方面作全面介绍,
其中研究成果共六条.它的第二条说:“杨玉良研究高分子结构,有序度和分子运
动相关性的转子同步NMR新方法”,更指出:“….这些新方法成为Spiess教授研究
小组获1987年DFG颁发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
([url]www.baike.baidu.com/view/242913.htm[/url],最近更新日期,2009年).
有这么好事!于是笔者再以“杨玉良,Libniz奖”为关键字进行古狗,出来的
更多了.难免有抄来抄去的,但其中有一条名称是<欢迎来到杨玉良院士课题组>,
由“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杨玉良课题组”提供,并郑重声明“版权所有”,内容
绝对原创.它在介绍杨玉良“研究高分子固体的结构、有序度和分子运动相关性
的转子同步NMR新方法”中有更详细的介绍:
“这些工作均以杨玉良为第一作者在《J. Chem. Phys. 》、
《Macromolecules 》和《Chem. Phys. Lett . 》上发表,并获得广泛引用。….
也成为 Spiess 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10月DFG颁发的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
([url]www.polymer.fudan.edu.research/yanggroup/bopp.htm[/url]最近更新日
期:2006,03.24).
看来杨玉良1986年到1988年在Spiess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后期间,的确是
“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得1987年Leibniz奖”的主力.扬威德国,傲视群雄,厉害!
笔者继续古狗,发现官方网站关于杨玉良和Leibniz奖的关系有更明确的记载.
例如<上海市地方志>在第三十一编第三章<科技活动与成果>中第一节<高校科技>,
有专门一段:
“1952年出生的青年学者杨玉良,在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和高分子液晶显示材
料研究中,有突破性进展,1988年获得联邦德国Leibniz大奖,1990年被评为国
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1991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之一”.
([url]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yangpu/node45855/node45869/nod[/url]
e45871/userobject.ai32010.html,更新日期:2000年).
官方记载以绝对权威的口气,毫不含糊地宣告:“杨玉良得了1988年Leibniz
奖”,但这样一来,杨玉良同Leibniz奖的关系却尴尬地有了两种版本:
版本1. 杨玉良“于1988年获得Leibniz奖.
版本2. 杨玉良的研究成果为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Leibniz奖的主
要内容;
毫无疑问版本1由杨教授自己提供的,它说明杨玉良在德国期间已经达到获得
世界科技强国--德国的最高科学奖Leibniz奖的水平,那非同小可!接下来荫及的
种种荣誉,例如1990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
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1991-1992上海市五一奖章,并在1991
年破格升为正教授等等,….,包括以后更高层次的荣耀,都顺理成章.
但疑点明显:既然有了版本1—“杨玉良于1988年获得Leibniz奖”,那复旦大
学高分子科学系杨玉良课题组何必在2006年放软身段,自动降格为版本2--“杨玉
良的新方法成为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DFG颁发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
而这个版本2也只能是杨玉良自己提供,谁敢妄动?
笔者索性以Leibniz Prize为关键字继续古狗,查看历来获得Leibniz奖科学
家名单,看看杨玉良提供的两种版本哪个讲的是真话.果然在维基百科(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中有Leibniz奖自1985年以来历届获奖名单,其中1987年
9项13人,1988年12项,15人,姓名和获奖者单位如下:
1987 (9项, 13人): 1. Gerhard Abstreiter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2. Knut Borchardt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y of Munich);3.
Nils Clausse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Hamburg-Harburg);4. Bernd Giese
(Darmstad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5. Wolfgang A. Herrmann and
Hubert Schmidbaur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6. Günter Hotz,
Kurt Mehlhorn and Wolfgang Paul (Saarland University);7. Erwin Neher
and Bert Sakmann (, G?ttingen);8. Friedrich A. Seifert (University of
Bayreuth),Rudolf K. Thauer (Philipps University of Marburg);9.
Hans-Peter Zenner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1988 (12项,15人): 1. Karl Joachim Ebeling (Technische Universit?t
Braunschweig);2. Lothar Gall (Johann Wolfgang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am Main);3. Günter Harder (University of Bonn);4. Walter
Haug and Burghart Wachinger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5.
Werner Hildenbrand (University of Bonn); 6. Ingo Müller (Technische
Universit?t Berlin);7. Herbert W. Roesky and George Michael Sheldrick
- (Georg August University of G?ttingen);8. Wolfram Saenger and Volker
Erdmann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9. Günther Schütz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Heidelberg);10. Hans Wolfgang Spiess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 Mainz);11. Karl Otto Stetter
(University of Regensburg); 12. Thomas Weiland (DESY (German electron
synchrotron), Hamburg).
([url]www.dfg.de/en/research_fuding/scientific_prize/gw_leibniz_prize.html[/url],
最新更新,2009,05,19)
笔者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1987年获奖名单中没有杨玉良课题组所说的
“Spiess科研小组获奖”的记载,1988年名单中,也没有“杨玉良”名字.这样看来,
杨玉良院士自己提供的两个版本不但自相矛盾,更属子虚乌有. 但上海市地方志
已让版本1载入史册,世代传颂,而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还在为那个唱对台戏的
版本2做广告,且“版权所有”.感慨之余,我认为应对杨玉良院士公开发布过的有
关获Leibniz奖的信息提出公开质疑,请杨院士解答:
1. 你说你得过1988年Leibniz奖(版本1),为何德国DFG文献中不见有此记录?
是否他们把你名字漏了?你能出示有关的获奖证明为自己答辩吗?
2. 你说你在1988在Spiess手下当博士后期间得过Leibniz奖(版本1),那如何
解释文献中记载的却是Spiess教授获得1988年Leibniz奖?是他们把杨玉良三字错
成Spiess了?你能同Spiess教授“协商澄清”吗?
3. 你说你得了1988年Leibniz奖(版本1),为何你的课题组公布的材料中不直
接了当写出来,而婉委地写成“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DFG颁发Leibniz奖
的主要内容”(版本2)的说法?还强调“版权所有”?你情愿吗?
4. 即使采用“(你的研究)成为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DFG颁发
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版本2)的说法,为何1987年获奖名单中没有“Spiess教
授研究小组获奖”的记载?是他们错了?还是你编造出“Spiess研究小组得奖”的
故事?
杨院士不要误会我在翻你二十年前老帐,它们也许已过了追诉期,但“获
Leibniz奖”对你后来一连串的光辉太重要了,因此再追加两个问题:
5.申报1988年复旦大学副教授,1991年复旦大学教授和在你1990年被评为
“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材
料中,1991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的材料中,以及1991-1992“上海市五一奖
章”的材料中,你是怎样介绍获得1988年Leibniz奖的?
6. 你在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材料中,是如何介绍你“获得2008年Leibniz
奖”,或者你的工作在“Spiess科研组获得2007年Leibniz奖中起关键作用”的?
* * * * *
本人十分尊敬杨校长,他承担的崇高职务—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更为中国学术
道德所倚重,
因此虽然早就听到有关反映,但我总是将信将疑,只因看到我校学术道德,学
术规范的离奇现象发展得越来越不象话,又实在找不到其它能打动杨校长的事例
进行规劝,在作一番检索核实后,决定把大家的意见公开出来,以求起到一个震聋
发聩的作用.我知道这将在复旦上上下下引起震惊,但已经别无选择. 只有请杨玉
良院士谅解,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复旦大学的名誉,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声誉,从
自身做起,作出榜样,在大家面前,犁清一个二十年前的老问题:“你到底得过1988
年Leibniz奖没有”?
社会上有一句名言:资本家(或者所谓民营企业家)的第一桶金都是“脏”
的,就是说他们发家初期,难免靠一些不法手段,攒得第一次满盆满贯,然后也
许改邪归正,依法纳税,乃至搞慈善捐款,成为社会贤达,人民代表之类称号荣
誉地位,从而以前的劣迹无人再追究。可是学者不一样,尤其当到大学校长不一
样,他的学术地位的“暴发”过程中,如果有学术污点,那么这个学术污点,像
定时炸弹一样,将终身追随着他,随时可以爆炸,把他彻底炸碎。杨校长,你如
果确实无法面对上述责疑,接下来你看怎么办?
(XYS20091007).
kaikaima 2010-6-24 20:06
关于《请问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您什么时候得过Leibniz奖?》的补充与修正
[url]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yangyuliang3.txt[/url]
关于《请问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您什么时候得过Leibniz奖?》的补充与修正
作者:德国学子
近日读到董正葛先生《请问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您什么时候得过
Leibniz奖?》一文,深感兴趣。凭直觉董先生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是不可能
把打假的这把火烧到“复旦大学校长”和“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主任”这种大
人物身上的。加之本人现在德国留学,对杨校长得过德国科研大奖这种事情凭直
觉感觉不对劲。于是就花了点时间,上网查了查,现将在网站上所发现的信息简
单整理如下。声明所有资料来自德国马普(MPI, Max Planck Institut)网站,
DFG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 网站,
维基百科英文版和杨玉良院士课题组网站。
1. DFG网页上面关于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的介绍:
[url]http://www.dfg.de/en/research_funding/scientific_prizes/gw_leibniz_pri[/url]
ze.html
需要指出的几点:
a)Type of Prize:The largest award in German research 此系德国最
大研究奖项。
b)Number and Value of Awards:Up to ten prizes are awarded
annually with a maximum of 2.5 million per award。每年授予至多十人
(注:有些年份略多,11人),每位获奖人至多250万欧元科研基金(注:给研
究组的科研经费。从这点看很明显这个奖项不大可能颁给博士后个人)。
c)需要很复杂的提名和选拔程序,而且个人自己不能提名本人(It is not
possible to nominate yourself.)。试想一个刚到德国工作一两年的中国博士
后,工作才刚刚起步,有没有可能得到强有力的提名?如果有,那么该是怎样的
重大科研进展?退一万步说,假如有了如此的成果,不是比得了这个奖更值得荣
耀?那还不变本加厉的吹嘘?
2. 维基百科列举的获奖名单(不知道国内能不能看得到):
([url]http://en.wikipedia.org/wiki/Gottfried_Wilhelm_Leibniz_Prize[/url])
其中1988年条目下有:
Hans Wolfgang Spiess - physical chemistry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 Mainz)
Spiess教授1984加入MPI。是杨校长博士后期间实验室的总负责人,俗称老
板。
3. Hans Wolfgang Spiess教授的实验室主页。
[url]http://www.mpip-mainz.mpg.de/groups/spiess/Director[/url]
其中介绍于1987年获得该奖项(In 1987 he received the Leibniz-Award
of the DFG)。笔者认为时间上面可能有点误差,应该以正式记载的1988年度为
准,或者这个奖就是1987年底颁发1988年度的也未尝不可。
4. “杨玉良院士课题组”主页上面列举的有Y.Yang和H.W.Spiess同时列名
发表的论文,共四篇:
([url]http://www.meplab.fudan.edu.cn/gaikuang/wl.html[/url])
a)Dynamic Magic-angle Spinning NMR-spectroscopy-exchange-induce
side-band.
Y. Yang, M. Schuster, B. Blumich, H. W. Spiess, Chem. Phys. Lett.,
139 (3-4), 239-243 (1987)
b) 2D Magic Angle Spinning NMR Spectroscopy Correlation between
Molecular Order and Dynamics.
Y. Yang, A. Hagemeyer, H. W. Spiess, Chem. Phys. Lett., 150 (1-2),
1-5 (1988)
c) An Order-Exchange Correlated 2D NMR Study of Slow Molecular
Motion in Highly Oriented Crystalline Poly (oxymethylene).
Y. Yang, A. Hagemeyer, H. W. Spiess, Macromolecules, 22, 1004 (1989)
d) Annealing Effect on Orientation in Dynamically Sheared Diblock
Copolymers.
Y. Zhang, U. Wiesner, Y. Yang, T. Pakula, and H. W. Spiess,
Macromolecules, 29, 5427 (1996)
再摆出从Prof.Spiess实验室网页上面详细列出的论文发表情况中Y.Yang和
H.W.Spiess同时列名发表列名的文章,共5篇:
([url]http://www.mpip-mainz.mpg.de/documents/aksp/publications/ap_aksp.html[/url])
a) Blümich, B., C. B?ffel, G. S. Harbison, Y. Yang and H. W.
Spiess:
Two-Dimensional MAS NMR: New Prospect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Partially Oriented Polymers. Ber. Bunsenges. Phys. Chem. 91, 1100-1103
(1987).
b) Yang, Y., M. Schuster, B. Blümich and H. W. Spiess:
Dynamic Magic-Angle Spinning NMR Spectroscopy: Exchange-Induced
Sidebands. Chem. Phys. Lett. 139, 239-243 (1987).
c) Yang, Y., A. Hagemeyer, B. Blümich and H. W. Spiess:
2D Magic Angle Spinning NMR Spectroscopy: Correlation Between
Molecular Order and Dynamics. Chem. Phys. Lett. 150, 1-5 (1988).
d) Yang, Y., A. Hagemeyer and H. W. Spiess:
Order-Exchange Correlated Two-Dimensional NMR Study of Slow
Molecular Motion in Highly Oriented Crystalline Poly(oxymethylene).
Macromolecules 22, 1004-1006 (1989).
e) Zhang, U. Wiesner, Y. Ynag, T. Pakula, and H. W. Spiess:
Annealing Effects on Orientation in Dynamically Sheared Diblock
Copolymers. Macromolecules 29, 5427-5431 (1996). P-96-107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玉良校长在博士后工作期间(1986-1988)共有3篇第
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其中获奖之前或附近(1988年底以前)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
文章在杂志CHEMICAL PHYSICS LETTERS上面。经查ISI-Journal Citation Report,
该杂志位列CHEMISTRY, PHYSICAL分类Q2,即非顶尖杂志。(注:由于年代久远,
ISI网站看不到1987-1989年的数据,故近年的影响因子IF不做判断依据)
好了,事实列举完了,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1) 杨玉良校长在博士后期间工作是有成果的,3篇一作论文可以证明。这个
应该没有疑问。但是这个成果到底有多大,值得商榷。从发表杂志看不是顶尖成
果。
2)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 这个奖颁发给在德国工作的杰出科
学家,只接针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奖金也用于实验室科研,不可能颁发给不是
PI的博士后。
3)在杨校长做博士后工作期间,Prof. Hans Wolfgang Spiess 确实获得了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 根据个人简历,他在去MPI之前的1981年已
经拿到教授职位,这个在德国非常不容易。而MPI总是找顶尖的教授加入其团队
并提供充足的经费。Spiess实验室从1985年起每年发表十余篇NMR方面的论文。
一切都说明Spiess教授在这个领域已经是权威人物。这个奖项是对他科研贡献的
肯定与鼓励,和谁是博士后做了什么无关。
4)在这个奖颁发之前,杨玉良校长有一到两篇文章发表。这只是Spiess教
授实验室工作的一小部分。以这样的成果想获得德国科学大奖,是不可能的!即
使重大成果,通常也需要若干年时间检验其正确性和重要性。你能想象一个成果
今年出来,明年就在科技强国德国被提名并且通过苛刻的评审获得大奖吗?可能
吗?
5)综上所述,这个奖不是授予杨玉良院士的。即使简历上将其科研成果写
成“是Spiess 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10月DFG颁发的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也
不可以接受,明显夸大其成就。而写成“1988年获得联邦德国Leibniz大奖”就
只能说是扯淡了。
5)想到杨玉良校长因为这个注水的简历回国后做教授,集诸多荣誉于一身,
进而官拜中国科学院院士(抱歉我用官拜这个词),复旦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
评议委员会主任等要职,惊得我话都说不出来了。杨校长,你是不是站出来说两
句呢?
(XYS20091009).
kaikaima 2010-6-24 20:09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第一桶金
[url]http://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yangyuliang.txt[/url]
【严正声明:根据武汉肖氏法院肖国雄、余文庆、刘辉、鲁林等法官的裁定,特
此通告该文被批评者:方舟子夫妇早已约定财产归各自所有,不得因此派遣当地
法官到北京窃取方舟子妻子的合法财产。】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第一桶金
·方舟子·
今年年初,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转正当上了复旦大学的校长。杨校长的发
迹,源于他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于1986-1988年间到德国马普高分子
研究所做博士后,1988年“载誉”回到复旦大学。上海《杨浦区志》将其载入了
史册:
“1952年出生的青年学者杨玉良,在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和高分子液晶显示材
料研究中,有突破性进展,1988年获得联邦德国Leibniz大奖,1990年被评为国
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1991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之一。”
[ur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yangpu/node45855/node458[/url]
69/node45871/userobject1ai32010.html
Leibniz(莱布尼兹)奖是于1985年创建的德国最高科研奖,每年从德国精
选10名获奖者。能获得这个大奖,当然可以算得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
位获得者”和“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可惜,查莱布尼兹奖历年获奖者名单,
均无杨校长的大名
([url]http://en.wikipedia.org/wiki/Gottfried_Wilhelm_Leibniz_Prize[/url])。按照
武汉肖氏法院精品大法官的判决逻辑,“在历年获奖者名单中找不到名字不等于
没有获奖”,我如果就此说杨校长没有得过莱布尼兹奖,还得当心他到武汉肖氏
法院告我损害名誉权。不过杨校长现在已不好意思说自己得过莱布尼兹奖了。复
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杨玉良课题组网页对此的说法是:
“采用射频脉冲与转子同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研究高分子固体的结
构,取向和分子运动的相关性的三项新的实验方法……而且,这些新方法也成为
Spiess 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10月DFG颁发的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
[url]http://www.polymer.fudan.edu.cn/research/yanggroup/bopp.htm[/url]
原来获得莱布尼兹奖的是“Spiess教授研究小组”,杨校长当时在该研究小
组做博士后研究,传到了中国,就成了杨校长本人获得莱布尼兹奖,并载入中国
史册了。那么,杨校长课题组现在的这个说法就准确了吗?查莱布尼兹奖获奖者
名单,1988年获奖者中的确有Spiess。但是,根据颁奖机构DFG的介绍
([url]http://www.dfg.de/en/research_funding/scientific_prizes/gw_leibniz_prize.html[/url]),
莱布尼兹奖是奖给“杰出的年轻研究人员”,也就是说,是奖给
Spiess本人的,而不是奖给Spiess教授研究小组。杨校长为了沾光,愣是窜改了
莱布尼兹奖的性质。
当然,某个教授的成果离不开手下博士后、研究生的工作,但是杨校长沾得
了莱布尼兹奖的光吗?Spiess是1988年获奖,按照杨校长自己的说法,奖是在前
一年(1987年)的10月就已颁发。在颁发之前应该还有几个月的提名、评选时间。
杨校长是在1986年才去Spiess研究小组做研究的,他在该研究小组的第一篇论文
发表于1987年8月底(Yang, Y., M. Schuster, B. Blümich and H. W.
Spiess:Dynamic Magic-Angle Spinning NMR Spectroscopy: Exchange-Induced
Sidebands. Chem. Phys. Lett. 139, 239-243 (1987).),此时距离Spiess获
奖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应该早已过了提名期限了。这又不是中国式奖励,不可
能说成果刚发表一个多月就获奖,所以如果不按武汉肖氏法院的逻辑,而按常理
推断,不难认定Spiess教授获得莱布尼兹奖的成果应该是在杨校长加入其研究小
组之前就已经做出了,和杨校长一点关系都没有,更不可能说杨校长的研究成了
获奖的主要内容。
这就好比,喜欢招中国留学生的Elizabeth Blackburn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
理学奖后,某个两年前去其实验室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声称自己的研究工作
“成为Blackburn教授研究小组获2009年10月颁发的诺贝尔奖的主要内容”,进
而以“2009年获得诺贝尔奖”载入中国史册,从此平步青云,20年后,成了中国
某名牌大学的校长……
2009.10.9
(XYS20091009).
lsc911 2010-6-25 07:59
认题有点大了,不适合在再。。。。。。.
wolaila 2010-6-25 09:46
估计,很多学者专家很不喜欢方舟子这人.
burninglife 2010-6-25 10:33
回复 1#kaikaima 的帖子
这个D委屁护的岂止这一个事件?[em10]
真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kaikaima 2010-6-25 12:51
[quote]原帖由 [i]lsc911[/i] 于 2010-6-25 07:59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221989&ptid=4734993][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认题有点大了,不适合在再。。。。。。 [/quote]
这个话题本不适合在ww上讨论的,只是看到有个杨玉良对中国的大学评头论足的帖子,实在觉得可气:中国的大学搞成这个样子,没有他的罪过?.
ostrichbaby 2010-6-26 00:47
回复 12#kaikaima 的帖子
标准是给人家定的,自己可以跳出三界外.
昊昊的妈妈 2010-7-19 22:16
看样子,复旦也只是名声在外啊
通过某种手段成为校长,于是开始所谓的严谨治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