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孟母三迁”是孟母自毁形象

ccpaging 2010-5-10 15:43

“孟母三迁”是孟母自毁形象

“孟母三迁”是孟母自毁形象
[url]http://www.yjue.com/xinlixue/200901/19-644889.shtml[/url]
李康耀
[来源:本站 | 时间:2009-01-19 | 文章点击:| 评论:0条| 字体:大 中 小]

  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的优良品质是令世人称颂的,也是毋庸置疑的。笔者在本文中要说的是“孟母三迁”并非明智之举,是堪称世代母亲楷模的孟母在自毁形象。
    一、“孟母三迁”凸显了对儿童天性的蔑视
    在不考虑孟子感受的情况下,孟母独断专行、我行我素的“三迁”其家,孟子快乐的童年生活一次又一次地被孟母剥夺了,断送了。这是孟母极不尊重孟子的人格和天性的表现。由此可知,孟母在处理孟子的学习和问题时,并没有考虑孟子的心理感受,更谈不上尊重孟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了。其态度和行为是武断的,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凭自己的喜好决断的。因此,孟子是按照孟母给自己预设好的成长模式生存和发展的,孟子的个性和人格被排斥和蔑视。谁都明白“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可是孟母在处理孟子的学习和生活时,过多地注重了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如环境和孟母的说教等。但对于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孟子主体方面的积极因素,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意志品质等,却考虑得甚少,甚至根本没去考虑。可见“孟母三迁”暴露了孟母的诸多问题和缺陷。如,不知依照人的兴趣和个性进行因材施教、蔑视人的天性等。这是令人感到遗憾的。
    二、“孟母三迁”凸显了错误的环境观
    社会生活是本活教材,这本活教材是任何人任何生活都不能或缺的。这本无字之书比任何的有字之书都要重要,都要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都要对人有益。它是任何一个人建功立业、立足社会的精神和生命来源。若谁失去了它,就等于失去了空气、阳光、粮草和水源,自然就无法生存。
  可是,孟母为了给孟子寻得一方清静的、更有利于孟子成才的学习环境,将自己的家从墓地附近迁至闹市,又从闹市迁至学宫附近。她将孟子与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三五成群地扮演丧葬的过程和经常模仿商人做买卖等行为表现视为洪水猛兽和使自己寝食不安的一块心病,生怕这些东西影响了孟子的健康成长和前程。可见,孟母是不完全理解什么是真正有利于孟子健康成长的环境的,她对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她曲解了,甚至是践踏了真实有用的生活环境。应该知道,凡是有人的地方必定存在着丑恶和不利于人成长的因素。社会本就是由是非和美丑构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丑恶就不会有美好。丑恶的东西可以促使人们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世界,促使人们去研究和思考如何在大千世界中明辨是非,趋利弊害,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达到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若谁缺失了这种社会生活,或者省略了这种社会生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基本技能就会缺失,后果一定是非常严重和可悲的。
  另外,这些真实鲜活的生活,尤其是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最好素材。它是每个人立足社会必须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孩子们可以从中亲身感受到身处这种环境中的芸芸众生的真实生活,从中耳濡目染到这些芸芸众生艰难的生活境遇和他们勤劳善良、自食其力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从他们中间学得一些谋生的本领等。
  凡是懂教育的人都知道,在孩子幼小时,让他们多见多闻,多接触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刺激孩子的感官,以此激活大脑神经细胞,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为儿童今后更为复杂的生活和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是儿童的生活和经历越丰富,储备的经验和知识就越多,今后的学习就越顺利,就越能收获成功的道理。我们由此可以断定:依照“孟母三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出来的“人才”,一定是“麦子韭菜分不清”的畸形不完整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其知识结构肯定是单薄的,知识储备肯定是贫乏的,生存经验肯定是不足的,这样的“人才”肯定是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可是孟母将孟子获得知识和成才的途径只锁定在对书本的学习和学校教育上,孟子成了被圈养的牲畜,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被孟母曲解了、践踏了,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三、“孟母三迁”凸显了片面的人才观
    一个人能否最大限度地成就自己的事业,是与一个人的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是不能预设的。孟母企图通过自己诸如“三迁”之类的教育活动,使孟子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和成就伟业,显然是违背规律的、是不懂教育的思想行为。从孟子幼年时的个性特征看,如果孟母能很好的加以引导和教育,不搞那些画蛇添足般的“三迁”活动,也一定会成为一个懂技术、会经商、自食其力的能人,成为造福社会和百姓的人,这也是值得孟母兴奋和骄傲的。可是,“孟母三迁”的教育手段和行为都是以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为主的,一心只想将孟子培养成能光宗耀祖、显赫门庭的统治者。我们从中可以窥视到孟母轻视社会底层民众的思想和心理。孟母的理想是不愿孟子成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而一心只想孟子成为劳心者。亦即不愿孟子成为种田种地的、没有出息的平民百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在孟母的头脑中是空白的。由此可知,孟母的子女观和人才观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
    责任编辑:孙海燕  “孟母三迁”是孟母自毁形象 李康耀.

ccpaging 2010-5-10 15:44

逆境成才:一个美丽的谎言

[url]http://space.30edu.com/04271988/ReadArticle.aspx?ID=e10e7312-8328-4cd4-9238-60883af57ec9[/url]

    史马迁的《报任安书》有一段很意味深长的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段话确实促人深思,催人奋进。它对苦难中的人们是一剂强心剂。但是充满哲理的话,却极易被误解曲解。
    在一些人眼里,司马迁是因为受了宫刑,才换来了《史记》的诞生;霍金是因为瘫痪了,才有了量子力学;史铁生是因为肾功能衰竭,才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显然,这已经远远背离了事实。
    一个人能不能成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的问题。但许多人把这一本来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地处理为“逆境就能成才”,甚至是“逆境必能成才”。于是,使用大量中外名人名言或逆境成才的事例去证明,仿佛有了逆境必然能成才。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样去论证,肯定失之偏颇。因为逆境成才只是多种成才形式中的一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逆境是对人的成才较为不利的一种环境。“逆境”与“成才”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事物发展变化既有外因的作用,也有内因的作用。逆境也好,顺境也罢,都只是外在环境,而影响人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内因,即人自己。我们在肯定逆境对人有利的一面时,更要看到逆境对人不利的一面,也就是要让人们明白,与之相对的顺境也能使人成才,而且还有可能更有利于人们成才,否则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愿意背井离乡,选择到科研条件优越的地方去工作。
    生活中,我们确实常看到一些身处逆境中的人们顽强地站起来了,而且站成了一道不错的风景。我以前工作过的小镇上,有三个瘸子,一个理发,一个修自行车,一个开玻璃店,他们都成了镇上响当当的人物,资产比许多普通的健康人多得多。难道仅仅是因为残疾了,所以命运之神眷顾了他们?应该不是!我想主要是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利处境,只有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才能弥补。所以他们加倍努力地做事,成功是对他们成倍付出的一种回报。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逆境?我以为逆境成才是对苦难中的人们的一种安慰,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作为一个正常人,没有人会喜欢每天生活在无尽的烦恼里,更没有人会把自己的腿砍下来去追求所谓的逆境。因为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知道,并非人人处于逆境都能成才,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处于逆境中的人没有成才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诞生许多不朽的作品,但我们同样不能认为只有世界大战才能有好作品,更不能为了产生好作品,而再来几次世界大战。
    所以我觉得,逆境能成才,只是一种在环境不得已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改变自己的活法去争取成功的做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逆境之所以自古为人推崇,是因为逆境成才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让更多处于不利环境中的人们,审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的处境我们很难由自己决定,当我们不幸处于逆境时,我们可以通过自身不息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否则,孟母三迁不会成为千古佳话;改善环境,也会也被人认为是多此一举。
    如果不依靠个人的努力去改变现状,而认为逆境一定能成才,那样的人绝对是傻瓜;如果以逆境成才为借口,而不去为人们的成才创设良好的环境,那简直是一种欺骗。
    有位名人说,厄运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这话绝对有道理,但我还要说,并非在这所大学里就读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所以,请不要盲目地喊,逆境能成才。因为成才的关健不在于是否处于逆境,而在于你对人生的进取态度。.

好奇猫 2010-5-10 16:02

LZ想说明啥???.

ccpaging 2010-5-10 16:18

[quote]原帖由 [i]好奇猫[/i] 于 2010-5-10 16:02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84213&ptid=4723868][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LZ想说明啥??? [/quote]
文责自负。LZ只转载文章,不代表LZ本人观点。.

s1100 2010-5-10 16:27

lz
告诉我们为嘛要择校.

混凝土 2010-5-10 16:29

回复 2#ccpaging 的帖子

这点我同意, 非常反感当今提倡的所谓“挫折教育”, 本末倒置.

ccpaging 2010-5-10 16:33

[quote]原帖由 [i]s1100[/i] 于 2010-5-10 16:27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84407&ptid=4723868][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lz
告诉我们为嘛要择校 [/quote]

LZ不知道啊!.

ccpaging 2010-5-10 16:56

《让学生代批作业现象缘何屡禁不止》引发的思考

《让学生代批作业现象缘何屡禁不止》引发的思考
李康耀
[url]http://www.yjue.com/xinlixue/200901/19-646727.shtml[/url]

  《教学与管理》2007年4月刊发了厉剑童老师的《让学生代批改作业现象缘何屡禁不止》的文章,该文指出了为什么教师让学生批改作业的现象屡禁不止的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教师“对布置作业的目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由于教师“曲解新课程改革精神”;三是因为教师“懒惰、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师德”;四是因为教师“对教师减负的曲解”;五是因为“学校对代批作业现象要求不严,落实不到位”。笔者认为,该文有以现象论现象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之嫌,既没有对该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又没有对其作理性的思考和理论上的求证。因此,情绪化色彩较浓,给人仓促和浮浅之感。教师请学生批改作业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其动机和目的各异,我们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乱下定义、妄加评论,否则会颠倒黑白、扰乱是非、贬损教育科学,给教育和教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下面就厉剑童老师的上述观点谈谈笔者的看法,借此与厉老师作个思想交流,请厉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师请学生批改作业是一种无奈的被逼行为
  无数现象和事实证明,教师请学生批改作业常常是一种无奈的被逼行为,并非教师自愿。如,学校规章制度的不科学、缺乏人性化,导致了教师请学生批改作业行为的发生。
  据笔者所知,不少学校制定出台的教育教学常规文件十分荒谬和愚昧,毫无科学性和人性化可言。如,硬性规定教师必须批阅学校统一配发的学科《基础训练》,硬性规定文科的作业两天批阅一次,理科的作业天天批阅,还必须全批全改,导致教师无法自主地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能针对自己工作对象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无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的开展。《基础训练》中的每一课的题型又都是千篇一律的,内容又都是面面俱到、无所不包、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一个选择(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大题,就包括六、七十个小题。一个判断大题,又包括五、六十个小题。还有改错题、简答题、分析题、实践题,等等,每一课的练习题就多达近两百个小题。要全批、全改,一本作业十分钟还拿不下。如果是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师,每周要承担六、七个班的教学任务,现在又大多是大班额——每个班七、八十人,六、七个班就达四、五百学生。每班的作业两天批阅一次,每天就要批阅两百多本作业。按批阅一本作业用五分钟时间计算,总共也要花一千多分钟,折合二十多个小时。可见,一个教师一天不吃、不睡、不上课、不备课、把命搭上去,也完不成作业批改任务。你说,老师如果不请学生代劳又有什么法子来完成作业的批改任务呢?
  还有就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每期都要组织面向学校和老师的大量的名目繁多的考试、检查、评估、培训等活动,以及学校内部硬性规定的单元测试、月考、半期考试、期末考试、各项竞赛和每位教师都要参与的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听课、外出取经等等活动。学校对每项活动都制定了非常具体的量化指标,显得异常苛刻。这些规定就宛如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紧箍着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如硬性规定每位教师每期听课必须达到多少节,公开课每期要上多少堂,参加继续教育要达到多少天、学完多少学时,普通话和计算机必须要达到多少级,学生的月考和单元测试必须一次不能少,等等。否则,将会被依规重罚、一票否决,将会被剥夺当期或当年的评优、评职和晋升的资格。教师们为了应付和招架这些烦琐的事务,弄得身心疲惫、焦头烂额。这时,如果教师不请学生从中帮帮忙,如适当的批改批改作业和试卷等,教师们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工作任务的,除非老师是千手观音和如来佛。写到这,笔者不禁要问,让学生批阅作业是老师“缺乏师德”和“偷懒”,还是这些学校的管理者的瞎指挥、乱行文的罪过。该问责谁和孰是孰非自不多言。
  二、教师请学生代批作业,并非是教师“对布置作业的目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缺乏师德”等
  厉老师说,教师让学生代批作业是教师“对布置作业的目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缺乏师德”等。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十分幼稚。作为教师,对布置学生作业的目的和意义都不清楚,就像有人对吃饭和喝水对人的生存的意义不明白一样的荒唐可笑。不说为师者,就是社会上的其他工种的人都会知道布置学生作业的意义这样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据笔者所知,绝大多数学校评价、考核教师都是以学校平时的教育教学常规检查情况和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内容和依据的,所以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谁都知道,教师撒手让学生批改作业,自己对学生的作业从不问津,又如何知道学生的知识功底、学习能力及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知道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这些教育教学信息不清楚,又如何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最终考得好成绩、师生都获得理想的荣誉和奖励?
  如果说教师请学生帮忙批改作业是教师“对布置作业的目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缺乏师德”等,那么,那些要孩子忙农活和家务的父母也是错误的,也是父母“对布置孩子的任务的目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父(母)德”和“偷懒”等。父母要子女忙农活或干家务,其目的不是纯粹地为了给自己减负或者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而是为了培养子女的劳动观念和生存的本领。依此顺推,那些大学里的导师们请硕士或博士生帮助自己从事科研活动也并不是导师们“缺乏师德”和“偷懒”等,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等。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特别繁重、难以应付和招架的情况下,学生为教师排忧解难,就像学生遇到学习困难、人生困惑时老师主动地予以关心和指导一样,是天经地义的。尊敬和关心老师、给老师排忧解难应该是学生高尚品德的体现。如果学生见到老师被工作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都无动于衷,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教师的耻辱吗?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无能和教育的失败吗?  不过,那些只顾图省事、图自己舒服才叫学生代批作业的教师也不是绝对没有。只是这样的教师一定是微乎其微的。因为现在的学校都是以办学质量求生存的,各项管理规章是非常严格的,一般教师是不敢凌驾于这些规章制度之上的,不敢拿自己的前程和饭碗开玩笑的。因此,那些长期请学生包批作业的教师是没有生存余地的,也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教师因为偷懒而叫学生批改作业只能是偶尔行为。因为一旦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而致使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名誉受到损失,这些教师一定会“痛改前非”、主动地“改邪归正”。
  三、教师请学生批改作业,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
  笔者认为,教师以正常的心态、出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而请学生批改作业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是教师进行有效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不但没有错,而且值得推广和提倡,并非是教师“缺乏师德”、“对布置作业的目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偷懒”等。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平时教师找学生(问题学生或优秀学生)谈心是在办公室或者家里进行的,是特意设计和安排的,有明显的人为刻意雕琢的痕迹,气氛显得严肃和拘谨,缺少自然与舒放的情境,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造成负面效应。而教师有目的和计划地请学生帮忙改改作业,这是学生求之不得、十分乐意做的,是“避开”了“政治”和“说教”的一种巧妙的、教育对象感觉不到的、无声的教育活动,具有神奇的教育效果。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批改作业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是不会随便叫人来代劳的。一般来说,老师都是叫成绩好的学生批改作业的。所以当教师安排某些学生与老师一起批改作业时,这些学生是备感欣慰和骄傲的。学生从中感染到了老师那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老师不仅给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他们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力量,老师成了他们前进道路上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出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笔者也经常有目的地请学生批改作业。不过,事后笔者还要对学生批改的作业进行逐一复查,从中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情况。笔者每次巧妙地叫上几位优等生和差生同时与笔者一起批改作业。此时此刻,那些差生的心中不由得生发出自己也是优等生的情感体验,充满自豪感和满足感。那些平时在路头路尾与笔者鼻子碰到眼睛都不说话的学生在与我一起批阅作业的过程中都打开了话匣子,拉开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序幕;那些平时调皮捣蛋、学习不努力的学生,从此之后也都神奇般的变好了,变得自信、聪明、听话和好学了。由此可见,教师请学生批改作业,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智慧,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拉近了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沟通了师生情感,得到了品质的熏陶,收到了其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成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需求。”可见,请学生适当地帮老师批改作业,渗透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教师请学生批阅作业并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也并非像厉老师所说,是教师“对布置作业的目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曲解新课程改革精神”、“懒惰、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师德”、“对教师减负的曲解”,是“学校对代批作业现象要求不严,落实不到位”等。笔者认为,很多时候教师请学生批阅作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是其他教育方法和手段无法替代的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是实现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关燕云)
  《让学生代批作业现象缘何屡禁不止》引发的思考 李康耀.

上海汤包 2010-5-11 08:31

请LZ直接帖阅读理解答案,做阅读分析我最头痛了。
标准格式是这样的:
文章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slx 2010-5-11 09:02

*** 该贴被屏蔽 ***

FEED 2010-5-11 09:09

[quote]原帖由 [i]cslx[/i] 于 2010-5-11 09:02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86811&ptid=4723868][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LZ的意思是你要么服从命运安排,要么孟母应该去找找关系,做个条子生,这样就不是自毁形象了,君不见条子生到处都是,而且背景特别突出。
可惜LZ忘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条子生的,也并非每个朝代条子生都这么突出的 [/quote]

支持..

假居士的跟班 2010-5-11 09:14

孟母如此腐朽:一、“孟母三迁”凸显了对儿童天性的蔑视,二、“孟母三迁”凸显了错误的环境观,三、“孟母三迁”凸显了片面的人才观 ,尚且培养出了伟大的孟子,如果孟母再明智些孟子会伟大到什么地步?
[s:030.gif].

假居士的跟班 2010-5-11 09:20

[quote]原帖由 [i]上海汤包[/i] 于 2010-5-11 08:31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86623&ptid=4723868][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请LZ直接帖阅读理解答案,做阅读分析我最头痛了。
标准格式是这样的:
文章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uote]


告诉我们:被孟母管理成“孟子成了被圈养的牲畜”的孟子竟然在中国历史上如此伟大,如今我等吸取孟母的教训能够教育出比孟子不知道厉害多少的人才,我们的孩子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一个懂技术、会经商、自食其力的能人,成为造福社会和百姓的人”[s:055.gif].

cslx 2010-5-11 09:26

*** 该贴被屏蔽 ***

假居士的跟班 2010-5-11 09:34

[quote]原帖由 [i]cslx[/i] 于 2010-5-11 09:26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87068&ptid=4723868][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也许LZ是这个意思因为你说的这几个原因,所以培养了罪大恶极的孟子,否则孔孟怎么会让我们的开国皇帝彻底打到还要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呢?孟子明显罪大恶极,十恶不赦,当然最为培养出他的母亲也是死有余辜了。 ... [/quote]


哈哈,这几个原因都来自于楼主转贴的原文,不是我的总结。
我个人可总结不出如此活灵活现的结论。[s:002.gif].

youyou-wu-2005 2010-5-11 10:22

人嘴两片唇

倒来颠去 都是
也许那个写孟母如何如何不好的人  本身就没有子女 或者子女已经已经落入好学校 所以站着说话不要疼.

ccpaging 2010-5-11 11:29

[quote]原帖由 [i]上海汤包[/i] 于 2010-5-11 08:31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86623&ptid=4723868][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请LZ直接帖阅读理解答案,做阅读分析我最头痛了。
标准格式是这样的:
文章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uote]

文章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u]1、作者不是母亲,因为他不明白母子之间的感情是不能用理智去评价的。2、作者不是房屋推销员,恐怕也不居于大城市,他不明白“三迁”意味着多么大的经济效益。3、作者不是民办学校的校长,他不明白对于一个学校而言,生源可能意味着学校的生死存亡。总而言之,作者选错了颠覆的对象,站在了激情的母亲、巨大的经济共同体、巨大的教育集团的对立面。粗俗的说,作者是“二”。[/u]

LZ比较鲁钝,暂时只能阅读理解到这个层次。不知道能得到汤包妈妈的认可不?

[[i]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11 11:31 编辑 [/i]].

llxiaobu 2010-5-11 11:31

太无聊,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ccpaging 2010-5-11 11:42

莫学孟母三迁理由有四

[url]http://www.bokee.net/bloggermodule/blog_viewblog.do?id=795001[/url]

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2007-06-13 06:09 - 阅读:715 - 评论:0

莫学孟母三迁有四(转)

孟母三迁这个典故是知名度颇高的一个教育学故事,原文系出自汉.刘向所著《列女传·邹孟轲母》一文。文载:“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孟母三迁”的典故。

对于这个典故,古人和现代的很多教育家都把它作为子女教育的典范来宣传,笔者以为,孟母的作为在有些方面实不可取。

为何,原因有三,一是莫学孟母“重学问、轻技能”的思想观点,误导子女。在孟母那个时代,受儒家学说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学而优则仕”,孟母自然深受其影响,看不起那些为丧、为屠、为商的人,对于孟子模仿这些人的行为,孟母自然深恶痛绝,所以坚决要改变孟子的教育环境,影响孟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受这个典故的影响,现在很多家长也是将升入高等学府作为自己子女的教育目标,看不起中专、技校,甚至高职类的技能型人才,千方百计为孩子选择各种课外辅导班、各种提高班,创造进入名校的机会,一旦孩子没能升入重点校,就仿佛孩子失去了所有前途和机会。这样,本来在教育部门提倡的减负,在家长那里反而会加码。

二是莫学孟母为子女择校而迁居,每年的六、七月,到了各级学校升学的关键时期,孟母的精神就会在中国大地上继续发扬光大,许多家长为了子女能有一个好的前程,以孟母三迁为榜样,择校而居,看着学校买房子、租房子。据武汉某报载,有些家长为了进入市级名校,不惜卖掉新分配的住房,而举家迁往居住条件较差的市中心。其实不光武汉,在那些规定划片就近入学的其它城市,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择居的结果使得名校周边的房价屡升不止,甚至到了“一房难求”的程度。而那些家境稍差的学生,只有在名校周边租房而住,使得住房的租赁价格不断抬高。这也导致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子女,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其实现在的各类学校,除在硬件上有所差距外,其教育理念、能力上差别并不很大,且各有特色。特别是最近几年,教育部门进行了师资、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同类学校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家长即便追求优质学校,也应结合就近入学原则,不需太过极端,以致达到孟母的程度。

三是莫学孟母择“学宫”,与择居同样盛行的就是择校,即择“学宫”。报纸上反映择校的“郑州现象”,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对于择校,河南省人大代表、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等共同参与了一个关于择校热的讨论。讨论中,家长们普遍赞同择校,认为择校能使优秀学生得到优质教育,因择校产生校间教学质量上的竞争,能够带动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而参加讨论的教育工作者们,则对择校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择校会进一步加剧教育财源、资源和生源的分布不均,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择校还会造成“乱收费”,滋生教育腐败。现在的问题是教育界反对的择校,竟然在孟母型的家长那里受到拥护,这也颇能反映出,我国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措施,如减负、取消择校、教育资源重组等,之所以推行不下去的原因,很多都在孟母式的家长方面的干扰。

四是莫学孟母抹煞儿童的天性,给孩子德智体全面的发展机会。好玩本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各种游戏中可以学会不少课本外知识,增加技能和应变能力,所以好多教育家主张正确引导孩子去进行各种游戏。同样,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暴露出孩子贪玩的本性,有时还逃学、撒谎。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就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孟子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母对孟子进行学习态度的教育,是对的,但忽视孩子的天性,不是正确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领,就不对了。现在有些家长颇有孟母风范,一看到孩子在玩、看电视就气不打一处来,强硬制止孩子的的正常娱乐,甚至节假日期间都要给孩子布置一大堆各种练习、作业和课外辅导班,使得这些孩子,在学习方面虽然较为优秀,但在德育、身心健康和动手能力等其它方面差距较大,这并不利于孩子长远的学习和将来接受更高等级的教育。.

agan 2010-5-11 11:43

回复 12#假居士的跟班 的帖子

孟子变成一个殡葬从业者或者成功商人[em15] 没有孟子啦!读了半天,我还是决定学孟妈妈,对不起。孩子只有一个,还有,就是,我是亲妈。[em08].

ccpaging 2010-5-11 11:47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
[url]http://hs.cns.com.cn/hwjy/hykt/200702/02/60464.shtml[/url]
2007年02月02日 13:32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名轲,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片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田里偷瓜。孟母开始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脚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丁丁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气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有脸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震动了。他认真的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儿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上海汤包 2010-5-11 12:06

[quote]原帖由 [i]ccpaging[/i] 于 2010-5-11 11:29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88372&ptid=4723868][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文章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1、作者不是母亲,因为他不明白母子之间的感情是不能用理智去评价的。2、作者不是房屋推销员,恐怕也不居于大城市,他不明白“三迁”意味着多么大的经济效益。3、作者不是民办学校的校长 ... [/quote]
给你一个勾,外加一个小点。他们语文老师经常改阅读分析就是这样的,弄得我也不知道是对是错。[tt13].

ccpaging 2010-5-11 12:08

[quote]原帖由 [i]上海汤包[/i] 于 2010-5-11 12:06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88725&ptid=4723868][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给你一个勾,外加一个小点。他们语文老师经常改阅读分析就是这样的,弄得我也不知道是对是错。[tt13] [/quote]

晕哦,我也不知道是对是错,还以为咱们“负负得正”了?这小点厉害啊,可以是半对,可以是水笔漏水,可以是一小点鼓励。

[[i]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11 12:27 编辑 [/i]].

笑面虎爸爸 2010-5-11 12:20

*** 该贴被屏蔽 ***

金沙白浪 2010-5-11 12:26

事情如果都能一刀切就简单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

ostrichbaby 2010-5-11 12:28

老师请学生批改作业不合适。来不及改吗?公布答案,让孩子们自己用红笔改。同时进行错题分析.

飞行苹果 2010-5-11 13:35

坚决不同意1楼的文章,作者根本没有好好研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论断片面,漏洞百出.

我要学习孟母的,她做得对..

火车是运茶的 2010-5-11 20:10

友情顶帖

>现在有些家长颇有孟母风范,一看到孩子在玩、看电视就气不打一处来,强硬制止孩子的的正常娱乐,甚至节假日期间都要给孩子布置一大堆各种练习、作业和课外辅导班,使得这些孩子,在学习方面虽然较为优秀,但在德育、身心健康和动手能力等其它方面差距较大,这并不利于孩子长远的学习和将来接受更高等级的教育。.

cslx 2010-5-11 20:50

*** 该贴被屏蔽 ***

ccpaging 2010-5-11 21:46

如果孟母遇上对全是条子生的学宫和收条子生的老师,是会续迁还是定居呢?这是个蛮有趣的问题。
孔老师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咱可不敢说他老人家收了多少条子生?

今有好事者妖言惑众曰:
[url]http://www.wretch.cc/blog/kklee711125/12035457[/url]

孔子的补习收费如下:
[三十而立]:缴三十钱者,只能站着能听课。                                 
[四十而不惑]:缴四十钱者可以发问,直到你没有疑问为止。                    
[五十而知天命 ]:缴五十钱者,可以知道明天小考的命题。                  
[六十而耳顺]:缴六十钱者,考试时,老师可以在你耳边提醒答案,直到你顺心为止。
[七十而从心所欲]:缴七十钱者,上课躺、坐,或来、或不来,均可。

[[i]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5-12 00:18 编辑 [/i]].

ggixlx 2010-5-12 10:38

时代不同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吧!谢谢楼主的转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孟母三迁”是孟母自毁形象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