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ZT 上海话作家周天籁

家有考王 2010-5-4 13:02

ZT 上海话作家周天籁

大上海,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海。在禁锢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道道镣铐被砸碎,层层污垢被抹去的时候,尘封已久的库房内竟然还有那么多艺之瑰宝,颗颗夺目,粒粒璀璨,时光弥久,光华依旧。这里,我要向读者介绍的就是一位早已被世人遗忘的著名作家周天籁和他的作品。
   
周老夫是谁
   
    先父胡风子(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朋友多,来往书信也多。我在众多信札中,发现有几封周老夫给他的信,字迹苍辣俊雅,勾画别具一格,非常好看,而且语句不但流畅鲜活,还有不少如“这一眼眼小事”、“拆烂糊”等等上海话,又觉得非常有趣,故而一直珍藏下来,就是不知道这“周老夫”是谁?不久前读了周锦春赠送给我的他父亲的三本著作:《逍遥逍遥集》《浪漫浪漫集》《惬意惬意集》,恍然大悟,周老夫原来就是周天籁。
   
    周天籁,我们全家都很熟悉,他比我父亲小2岁,1906年生于安徽省休宁县临溪镇一个贫困家庭,我父亲是歙县,所以都是徽州人。当地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俩人在读了几年私塾以后,到13岁就都一“丢”到了大上海。周到福州路上的“源来”当铺,父亲在山西路上的“允昌”典当,都是在徽州人开设的当铺中当学徒,他们差不多是同龄、同乡、同行、同经历,又意气相投,同样爱好舞文弄字,后来又共同创办编辑当时有一定影响的进步文艺刊物《跳跃》,是当年上海滩上徽州人中一对有名的好文友。
   
跻身于文坛
   
    周天籁在当铺中当了3年学徒、7年店员,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频频向报刊投稿,在多有刊登之后,就辞去当铺,专职从事写作,步上文坛之路。周天籁是一个性情中人,天真活泼,孩子气很重,二三十岁的人,还整天蹦蹦跳跳,像个大男孩,所以他的文字创作也是从写少年儿童开始的,相继出版了十余种儿童文学著作。
   
    最早由上海文光书局出版,以画“牛鼻子”形象出名的著名漫画家黄尧插图的《甜甜》及后来的《甜甜日记》,以上海小学生黄甜甜的第一人称日记、书信、游记等为主要内容,对当时学校、家庭、里弄生活及小朋友之间的友谊交往都作了别有风味的描述,得到丰子恺先生很高评价。《小老虎》取材于作者家乡徽州一个富户纨绔子弟,娇生惯养,好吃懒做,家庭遭土匪抢劫,父母弃世,主人公“小老虎”沦为乞丐,流浪社会,在照料他长大的使女桂英以身相许组成家庭后,日子才渐有起色,但好逸恶劳的“小老虎”又沉溺于赌博恶习,陷于困境无法自拔。故事反映的是军阀混战时代江南农村生活,歪歪斜斜的儿童字题写书名及数十帧华君武先生的精美插图,使当时大人小孩都非常喜爱阅读。此外还有《三兄弟流浪记》《可爱的学校》《梅花接哥哥》《黄牛通信集》等,再经穆一龙、丰子恺等名家配画,成为抗战前后深受少年儿童欢迎的课外读物。这期间,周天籁还兼职主编少儿刊物《中国儿童》(旬刊),连续出版发行8年多,达百余期。
   
《亭子间嫂嫂》让文坛为之一震
   
    上世纪30年代前后,周天籁受社会变革洪流的激荡和进步文艺思潮影响,转向写社会小说,把目光投向底层的市民生活,一往情深。1937年,上海《迅报》连载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孤岛浮雕》,一炮打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如果说周天簇是以儿童文学作家而跻身海上文坛,那么他的社会小说代表作《亭子间嫂嫂》的发表则使文坛为之一震。
   
    《亭子间嫂嫂》写上海红灯区会乐里的一个风尘女子的日常生活。小小的亭子间是主要场景,主角顾秀珍则与一个个狎客铺展开下等社会的世俗人情故事,形形色色人物在醉生梦死物欲横流中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亭子间嫂嫂”顾秀珍,聪明漂亮,贪婪愚昧,她对人性尊严的自觉与不自觉的维护,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她想嫁人,但总遇不到一个能养活她又要她的人,结果只能凄惨地死去。上海有家濒临破产的《东方日报》,自从1939年7月3日连载《亭子间嫂嫂》后,立马起死回生,销路与日俱增,连载一年多,约50万字。周天簇本准备结束篇章,报馆老板邓荫先一而再,再而三求情,写到80万字,最后到100万字时,周才“一切不顾,将女主角饮恨而殁,全书完,付之”。亭子间嫂嫂是一个私娼,她的悲惨遭遇,牵动着无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心,街谈巷议、茶余饭后都在牵挂着她的命运,一时风靡上海滩,周天籁名声大震,吃香又吃价,约稿纷至沓来,有时一天同时为七八家小报撰写连载小说,先后出版的还有《海上一妇人》《粉红色炸弹》《风流寡妇》《夜夜春宵》等共20多部反映上海风情的作品。《亭子间嫂嫂》1942年出版单行本,上下两册,成为畅销书。《东方日报》尝到了甜头,又强人所难,非要作者再写续集,但顾秀珍嫂嫂已无法起死回生,周天籁只好另起炉灶,用另一位樊梨花嫂嫂来顶替,于是就有了《亭子间嫂嫂续集》的出版,其热闹程度由此可见。
   
最能代表上海风情的作家
   
    抗战胜利后,周天籁经友人介绍到虹口第三方面军属下《导报》编副刊,后又在《大风报》《风报》《辛报》等任总编辑,同时还为各家小报撰写连载小说,一直到解放,上海各种小报都停刊。1951年去了香港,计划办报不成,转而加入邵氏兄弟影业公司,担任影事宣传。1967年,周天籁移居台北,出任《华报》编辑兼特约撰稿人,并以“周老夫”的笔名撰写笔记散文,后结集出版,就是本文开头他的五公子周锦春相赠的三册书。周天籁是他在大陆的名字,周老夫就是他在台湾的笔名。
   
    周天籁作品的价值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近年来,开始有文字见诸报章杂志,对海派文化深有研究的贾植芳教授生前曾说:“我认为这是一位熟悉他所描写的生活世界的有才华的作家,……这些都是了解旧社会底层社会以至黑社会的人情风俗的写实派作品……”他还说,能这样有人情味地写下等妓女生活,新文学史上还没有过。在海派文学兴起的今天,再回过头来看周天籁的作品,他无疑具有开山之功,有人说他是“最能代表上海风情的作家”,是用“上海闲话”写上海市民生活的海派大师,他文章中常见“象牙筷上攀雀丝”、“杀枯郎头”、“调花枪”、“勒煞吊死”、“邪气结棍”、“五筋合六筋”、“黏滋疙瘩”、“呒亲头”、“晏歇会”等等,如珠妙语,都是原汤原汁浓浓的上海味。遗憾的是,解放后,周天籁和他的作品被冠以“黄色作家”、“黄色作品”,一棍子打死,就此在大陆销声匿迹半个世纪!
   
    周天籁离开大陆时,对家人反复说,“我是要回来的”。改革开放后,在亲属的不断动员和政府的感召下,他于1981年回大陆作短期观光旅游。1982年3月,他下定决心,放弃在台北的所有私人财产,冲破台湾当局的重重阻力,毅然返回上海与家人团聚,受到上海有关政府部门的热烈欢迎,并为他分配了住房,让他安度晚年,孰料宿疾并发,医治无效,1983年10月22日,病逝于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享年77岁。近年来,他的著作先后由上海、安徽等地出版社重新出版,《亭子间嫂嫂》已被香港影片公司筹拍电影,像上世纪末张爱玲“出土”一样,周天籁的“出土”,也是指日可待。
   
    摘自《世纪》2010年第2期.

fendi 2010-5-4 21:56

为什么周天籁会被长期忽略?
   我们对老一代作家的了解还是很片面的,只知道鲁迅、巴金,新文学也很有名,人们多少知道一些。但还有很多作家,由于各种限制,不适合学生的课本,大量都没有收入其中。因此,曾经产生影响的,大多没人知道。即使是张爱玲,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开始为人所知的。
  而周天籁,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并非无人知晓,九十年代就出过书。但作为当时的市民小说,以前常被认为太通俗、格调不高而被忽视。尤其是因为主人公是妓女。以性工作者为主人公,在西方能被承认(比如《茶花女》中的交际花),中国也曾出现如杜十娘这样的女性形象,近代的曹禺在《日出》中也有类似角色,但像周天籁这样,将身为妓女的女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追求、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男人的态度都进行了充分而详尽地描写,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当时的连载很受欢迎,毕竟写出了特定时代下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若研究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这篇小说是很重要的。.

fendi 2010-5-4 21:58

他早年还写过儿童文学?
   周天籁的儿童文学成就可能无法同后期的成就相比,后者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肯定就要比前者高。中国对早期儿童文学的保存并不理想,以前认为这是糟粕,格调不高,只有少数几家图书馆也许还能找到少量相关的收藏。

周天籁对方言的运用非常成熟,在老一代人读来,很亲切。他的白话文更口语化,更接近市民的日常生活,这和巴金、茅盾很不一样。因此读他的书,会觉得很轻松,完全没有障碍。周天籁对和他同阶层的人的生活非常熟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市民,还有商人的生活⋯⋯上海的三教九流层面太丰富,周天籁当然写他所熟悉的那些阶层。.

家有考王 2010-5-4 22:05

[quote]原帖由 [i]fendihuang76[/i] 于 2010-5-4 21:56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956418&ptid=4722460][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为什么周天籁会被长期忽略?
  [/quote]
亭子间嫂嫂大只属于暗娼的,小说中也有不少属于儿童不宜的东东。.

gh112233 2010-5-10 14:37

好象从没有看过他的作品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ZT 上海话作家周天籁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