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宝virginia 2010-3-30 20:25
说古道今,图说老上海的风情与经典
有一种空间,它低调、奢华,骨子里透露出浓浓的文人趣味。有一种气质,它自由、开放,处处显露着海纳百川的胸怀。这就是老上海的精神,在怀旧风盛行的今天,它被定义成一种风格,代表了经典与复古。
我不按顺序写或转了,也不按照建筑,事物,人文来,就像杂文般,也许比较零散,也许比较随意,但这都是历史。。。。。。宝妈才疏学浅,各位有补充及修改意见还望赐教为盼。
这一张照片是1930年代,上海的社交Party。图为1918年开店的上海王开摄影有限公司所拍摄,于不久前在其南京东路378号公司地下档案室发现。(该照片及说明转自新民网)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4-5 15:57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0:26
20世纪初的海关,非现在的海关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0 20:34 编辑 [/i]].
小美女妈 2010-3-30 20:34
辛苦了,[em08].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0:35
回复 3#小美女妈 的帖子
:kiss: :loveliness:.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0:38
外滩十里洋场的形成。。。。容补:.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0:46
20年代的南京路和福州路之间
今天上海最繁华的地方大概要算是南京路了。那五光十色的商店,琳琅满目的橱窗,川流不息的车辆,来来往往的人群,令人流连忘返。然而,你知道南京路是怎样形成的吗?
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商人纷至沓来。当他们在上海的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开始希望在上海也能够玩他们喜欢的游戏。跑马,就是他们十分喜爱的游戏之一。他们选中了外滩西面一条500多米的田间小路进行跑马活动。随着跑马次数的增加,那条田间小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这条马跑的路就被中国老百姓称之为“马路”,这条 “马路”,就是最早的南京路。
1850年,上海外侨组织了 “上海跑马总会”。他们在旧界的西侧和“马路”的北面圈了约80亩的土地,开辟了一座花园,还环绕花园建筑了一条专供跑马的跑道。此后,原来的那条“马路”成了出入花园跑马场的通道,并有了新的名字----“花园弄”。
自从有了花园和跑马场,这里就成了英租界的游乐中心。一些专门出售高级日用品的洋行陆续在花园弄设立了门市部,不少西式餐厅也纷纷开出。每逢节假日或赛马时节则更加热闹,出卖面包、糖果、汽水等商品的小商小贩争相趋至,一扫以前的荒凉景象。1853年上海县城内的小刀会起义使得大批有钱人逃往租界。一时间,租界内人口激增,道路两旁的住宅及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兴建起来。西方当时流行的各种式样的建筑物,如古典式、哥特式等在花园弄旁应有尽有。1865年租界当局规范了租界的路名,为了纪念《南京条约》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将当时租界最繁华的花园弄正式命名为“南京路”。
十年后,南京路又被拓宽,商市更盛,游人更多。为了刺激地价升值,犹太富商哈同出资60万银两,在南京路铺设铁藜木。这些铁藜木,块块被削得方方正正,共用去400万块。然后喷上一层柏油。南京路成了远东最漂亮的一条道路。人们争相来南京路逛街,以开眼界,中外商人也蜂拥而至,开行设店。从此,南京路地价飞涨,每亩地皮高达30多万两银子,较开埠初升值不少。以后,南京路又经历了几次扩展,逐渐有了煤气路灯、西式旅馆、电话电灯、自来水及电车等。随着先施、永安、新新等大公司的问世,南京路成了万货云集之所,声光化电之都,成为上海的中心。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0 20:51 编辑 [/i]].
小美女妈 2010-3-30 20:47
发个印钞机奖励你[attach]470750[/attach]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0 20:53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0:49
回复 7#小美女妈 的帖子
;P ,先谢谢啦.
小美女妈 2010-3-30 20:54
回复 8#龙宝娘 的帖子
惭愧啊,弄了老半天.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0:54
1844年上海的外国洋行只有11家,10年之后已达到120多家,其中著名的有怡和洋行、大英轮船公司、沙逊洋行、颠地洋行、仁记洋行等。因此开埠以后, 大量外国资本涌入上海并迅速发展。不仅如此, 国内资本也大量集聚到上海租界。 在腐败的封建统治和西方侵略的冲击下,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严重破产,民不聊生, 大量破了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小商人无家可归, 只得流入看上去颇为繁荣和谋生较易的租界地区。 特别是战乱的年代里, 租界的“独立”所形成的特殊状态, 使它能提供相对安定的生活因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不仅是贫苦人民, 不少地主士绅、 富商巨贾乃至失意官僚和退役军官等等也进入租界,这些人往往挟资而来, 在租界或其附近经营各种行业。这样, 大量中国人汇聚租界,形成人口鼎盛, 百业兴旺的繁荣局面。 它的畸形繁荣在太平天国战争后不断向前发展。从19世纪60年代起, 上海进入了它的稳定发展时期。作为上海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北移和由此而来的上海半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所谓“北移”, 就是指上海取代了广州, 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这也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上海在这种变化中充当了主角。1844年, 从广州进口的英国商品贸易额是1550万美元, 从上海进口的英国商品贸易额是250万美元。第二年,广州的英国进口商品贸易额减少了约三分之一, 而上海却增长了一倍。进入50年代以后, 贸易重心北移的速度更快了。 上海在全国出口商品的两项大宗商品:生丝和茶叶贸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50年代中期以后, 生丝出口几乎全部通过上海。而仅从上海运往美国的茶叶, 就比广州出口的全部茶叶还多。 进口贸易也是如此,上海进口的美国棉布已相当于广州的一倍以上。.
我的小马驹 2010-3-30 20:57
不错,作为老上海人是该好好的了解。送花~~.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0:57
回复 7#小美女妈 的帖子
哈灵,看看也很爽的:lol.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1:05
世纪初的上海火车北站,英式建筑风格至今看来还那么和谐。
上海火车北站,又称上海北火车站,簡称上海北站,俗称老北站,1950年至1987年间曾称上海站,位于中国上海闸北区天目东路宝山路口。1987年上海火车站(新客站)建成后停用,现在原址为客技站。上海铁路博物馆也是按上海北站原滬寧鐵路局四层高的英式风格辦公樓依原比例80%在原址上建造。新的上海火车站建成后,该站称为北站或老北站。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北站的4层办公楼房毁于战火,次年修复部分楼层。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八一三事变,北站再遭侵华日军的持续轰炸而受严重破坏,在1937年至1945年间被日军占领的沦陷时期,车站改称“上海驿”。
抗日战争后,车站进行修复和扩建,1947年4月,升级为上海铁路总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车站在1950年3月,复名上海北站,8月1日正式改名为上海站,惯称北站,随后核定为特等站。1960年,上海站的大部分货运转移到上海东站,上海站成为特等客运站,后於1961年全面停止货运业务。
[color=RoyalBlue]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当时的上海火车站也是上海知名地标之一,站前一幢典雅的西式洋楼,是车站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一度成为手提包和沪产食品包装盒上的流行图案[/color][1]。
1984年,北站難以應付客流的急劇上升,上海市政府開始將上海東站改建成新上海站(新客站)。1987年12月28日,新客站建成開始使用,同時老北站正式關閉[2]。北站目前已改建成為上海铁路客技站,又称宝山路客技站,主要用作客车整备。至今仍然由上海铁路局管理。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01:15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1:07
30年代后期的南京路,有轨小辫子电车线路繁多,自备小汽车在当时也已不稀奇。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01:18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1:13
旧上海的跑马场有3个,最出名的就是现在的人民公园,武胜路一带
第二个在北海路浙江路福建路这一块,就是现在的上海书城的位置
第三个在五角场北边,现在的江湾体育场附近,80年代的上海地图那边有一块很明显的椭圆形标记,就是那个地块。.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1:18
30年代,初具雏形的上海外滩,码头边的小汽车排成长龙.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1:24
上图中右上角为上海大厦,原名吾爱大厦,又名百老汇大厦。建筑风格在30年代于远东地区首屈一指。
上海大厦 ,原名百老汇大厦,1934年为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 厦”,现为挂牌四星级涉外饭店。至今有70年历史的上海大厦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巍然屹立在黄浦江、苏 州河畔,与闻名的外白渡桥互相辉映,构成了象征上海城市标志的美丽图案。大厦18楼天台是鸟瞰全市景 色的最佳去处。上海大厦交通环境可谓四通八达,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近在咫尺,与外滩的外贸、金融 中心紧相毗邻。大厦为宾客提供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舒适的居室、精美的菜肴和周到的服务。是旅游、购 物、经商的理想下塌处。更因其曾经接待过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各界知名人士。在国内外赢得了良 好的的声誉。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0 23:55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1:36
今天和昨天,女人的脚步或婀娜、或执着,不经意间已经跨过了半个多世纪。今天和昨天,风雨沧桑,世事变迁,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和昨天,又在这不断前行的脚步中串联了流行的演变,时尚的轮回。
高跟鞋
据考,中国女子缠足之风始于北宋,之后的几百年间"三寸金莲"一直是衡量女性之美的重要标准。这种风尚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是时代的潮流,知识的力量,唤醒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女子学校的蓬勃发展,使相当一部分女性踩着天足,走出家庭,投身社会。大概又过了十年之后,再一次情行大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埠以后的上海,吸引了大批洋人落户,他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最早让上海小姐们兴奋不已的就是高跟鞋。在旗袍正在盛行的年代,高跟鞋比洋装更早地让他们感受到了时尚的魅力。
于是,在当时的照片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母亲的小脚和女儿的大脚站在了一起;外婆的小脚和孙女的高跟鞋站在了一起。时髦的高跟鞋迅速地流行起来,不管是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不管是名媛淑女还是风尘女子,只要满十六岁,一律穿起了高跟鞋。
1938年出版的妇女杂志《玲珑》在中页用了整整一版篇幅介绍了"妇女们的鞋子"。漂亮的高跟鞋或端庄或活泼,各款各式足可以用以发布当时高跟鞋的流行趋势了。有的鞋面紧紧裹着脚,只在脚趾头上露出一个孔;有的鞋面上缀着一只小小的蝴蝶结;有的用两中皮镶拼,露出脚指头和后跟;有的鞋口做成了月牙形,整个鞋面撒满了小小的孔。细细看来,和今天的高跟鞋实在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这样的高跟鞋是当时的上海小姐们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的必备行头。在这个行列里,经常可以看到上海滩的淑女名媛,大家闺秀。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是当年上海滩红极一时的人物,她的着装就是当年的时尚。穿着旗袍,踩着高跟鞋,当年的上海小姐款款而行。
化妆品
女人的化妆之风始于何年,实在无从考证,不管何时何地,不管财力如何,女人要扮美自己似乎也应该算是天经地义。今天的女孩是这样,昨天的小姐也是这样。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是小姐们共同的爱好。
在梳妆台前,梳妆盒里,有一盒雪花膏,有一个粉盒子,有一罐口红,还有一瓶香水。虽然那时的化妆品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但是中西合璧的装备,已经让小姐们信心大增。你看,云鬓轻扫,浓妆淡抹,倏然间,一个寻常女孩变得亭亭玉立了。这就是化妆品的魅力20世纪30年代,化妆品已经蛮多种类和品牌了,这些都是经历了半个过世纪的风雨还得以保留下来的东西,它们有的在主人的垃圾堆里,逃脱了几次抄家的厄运;有的被当作宝贝几经年辗转,由收藏家高价收藏。那么,当年的小姐们是怎么化妆的呢?在没有粉条、粉底霜的年代。香粉是小姐们修饰容颜的基本材料,所以,小姐的梳妆台上最多的大概就是粉盒了。当年如果要送给小姐的礼物,那么香水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今天,知道安利洋行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当年小姐们趋之若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惠罗公司,不少老人还记都得,那是女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可以买到各种品牌的化妆品,顶级的是只有少数人用得起的"伊黎莎白雅顿";让大都数人印象深刻的是密丝佛陀,这和它的广告效应恐怕不无关系。翻开当年的生活杂志,"密丝佛陀"可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广告。来自美国的品牌,打出了好莱坞明星的招牌,确实让不少太太小姐为之心动。
当然,国产化妆品也不甘示弱。到40年代国内化妆品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价廉物美又是它最大的竞争优势。那时就有专家在杂志上谆谆教导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挑选化妆品,不要一味地崇洋媚外,大有和进口化妆品叫板的味道。.
dorothy 2010-3-30 21:40
谢谢,认真学习。.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1:41
什么是月份牌
月份牌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所达到的受欢迎的程度是令人赞叹的,不仅贴满了上海街头,店铺的显著位置,还贴进了寻常百姓家。对于百姓来说,它既具有年历的实用性,又具有挂在家中的观赏性。由于是随商品赠送的方式,月份牌的拥有者不仅是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以及农民,可谓真正的雅俗共享。上海美学学会副会长陈超南研究月份牌多年,他认为月份牌的迅猛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商业因素和海派文化影响两方面原因结合起来的力量。
香烟广告在月份牌的题材中占到了60%,其中以南洋烟草公司和英美烟草公司这两家大烟草公司的广告为主。月份牌是两者竞争的方式之一,在招揽顾客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南洋烟草公司的月份牌以画中国人喜欢的题材居多,并打上国货的旗号,号召百姓支持民族工业。两家烟草公司都高薪聘请画家来做月份牌的主创人员,表面看上去风花雪月的月份牌广告画,背后却是残酷的商战。同时也正是这种商业竞争的需求,使得月份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除了香烟广告,月份牌还涉及药房,电池,化妆品等多种商品。
不可否认,注重包容和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也是影响月份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的上海,论其开放程度远远超过香港和东京,其西化的程度之高在今天也很难想象。很多著名的月份牌画家如郑曼陀,杭稚英都不是上海本地人,但正因为对此开放的大城市的向往,才会立志前来发展。
月份牌的催生不仅具有市场的需要,又与上海市民易于接受新鲜优秀事物的文化参与有关。月份牌的取材来源丰富,既有古代文化的延续,亦有西方电影画报里时尚人物形象;有迎合老百姓庸俗品位的东西,如画一些穿美式泳装的女子,这在当时还是很大胆的。但也有反映出女性解放与男性平等读书的情况,亦有旗袍美女,少妇小姐,电影明星的奢华之美。月份牌的功能是在平民中的传播,其作为商业用途的特性决定了其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要通过很强烈的外在形式一下子就把人抓住。月份牌画家们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题材以大美人为重点,其形象的演变过程也正是上海女性衣着审美发展的线路。这不仅是上海人的一种文化记忆,同时还对于我国近代史、绘画史、商业史以烟草业、服饰业、影视业都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豆豆爸爸 2010-3-30 21:52
[quote]原帖由 [i]龙宝娘[/i] 于 2010-3-30 21:18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16163&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30年代,初具雏形的上海外滩,码头边的小汽车排成长龙 [/quote]
照片中船最多的地方,估计就是刚才vitas在唱歌的地点…….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1:55
上海人说,噱头噱头,噱就噱在头上,所以,时髦女子对于头发是向来不会懈怠的。时尚的变化,科技的进步,让女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演绎出千变万话的发型。
民国初年,女子多半都梳发髻,变化也在发髻上体现,什么横S竖S。虽然也有很多种"髻"法,但是对于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有意思的是,标新立异的发型改良,最早源于青楼女子,她们的创意是,除了脑后梳髻之外,还在额前多留了一绺头发,称之为前留海。这前留海也有桃子式、一刀平等多种变化。
到了20年代中期,随着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女子们也学男人的样子开始煎短发了。那时候,短发成了知识、进步的象征。
30年代以后又是好莱坞的电影刮来了旋风,美丽的电影明星,不仅展示了迷人的西服洋装,那一头飘逸的卷发更是让上海小姐神往不已。当然,马上学习是无庸质疑的。在还没有电烫的时候,上海小姐们烫发的工具是火钳。把火钳放在火里烧烫,再在头发上夹出一卷一卷的波浪。这种做法很多年以后又被爱美的上海女性拿来尝试,但在40年代电烫出现了之后便无人问津了。电烫给上海小姐的发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头发的款式由此而变得非常的丰富。大波浪、油条卷、反翘式,花样繁多,千姿百态。直到解放后,我们还可以在人民理发店里看到妇女们做起十来年前就已经流行的发式时,依然充满了欣赏。看看这些老月份牌,中国的美女几乎都拥有外国美女的卷发,可见烫发在当时是多么的盛行。
有需要就有市场,大概也就是从三十年代开始,上海滩上一批高级理发店应运而生。"南京""红玫瑰""华安"生意兴隆,红红火火。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0 21:57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01
说起上海当时的时髦女郎,不可不提到一个时髦名媛————严仁美。
她的曾祖父严筱舫(名信厚,1838-1906,浙江慈溪人)是李鸿章的幕僚,著名实业家,当过天津长芦盐务帮办,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出任了这家银行的第一任总董,还创办了上海总商会及众多官私企业,是晚清社会著名的能人,被誉为宁波帮的“开山鼻祖”。
严仁美的祖父严子均(义彬,1872-1931)是严筱舫唯一的儿子,世称“多才善贾,颇有父风”,以经营钱庄知名,除了著名的源丰润银号,还经营源吉、德源两家钱庄,并承办源通海关官银号,在金融界很有地位。天津的物华楼金店和南京路上著名的老九章绸庄,都在他的名下。
而严仁美的母亲则是湖州南浔“四象”之首――小莲庄刘镛的孙女刘承毅(刘镛的发家史也挺有传奇性的)
然后严仁美还有个很牛的干妈盛关颐(其实是她的家族牛,),还有出名的闺蜜孔令仪(这个应该不用介绍了吧?),以及很有名的表姑妈吴靖,说是说表姑妈,其实两人也就差3岁而已,两人在很小的时候一起住过一段时间,感情很好.
严仁美结过两次婚,一次是家族联姻,不过以离婚收场(婆家人还是很喜欢她的,就是老公不争气),第二次是为了躲避一个日本人的纠缠和光华大学经济系的毕业李祖敏结婚,可见严仁美当时是多漂亮咯!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00:08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04
但事实证明这段婚姻并不完美,虽然婆家人对她很好,她也努力当个贤妻良母,但老公还是出去花天酒地,最后只能离婚...但离婚后她的前夫生的两个孩子抚养权一直归马家所有,直到建国后,严仁美重新上诉,才夺回了孩子的抚养权(此段说来话长...)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0 22:09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07
严仁美和孔令仪的相识,是因为宋霭龄曾经当过严仁美祖父侧室罗氏的英文教师...(汗...关系太复杂...),反正因为这个关系严仁美和孔令仪就认识了,而且关系很好,还跟着孔令仪叫宋霭龄妈咪~~~~其实那时候的宋家还没有那么有名,宋家的人也到处不是给有钱人当家庭教师就是当秘书...(宋子文当过盛家老四的英文秘书),此外,严仁美和赵四也认识,但好像并不熟。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0 22:08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19
当时另一位名媛吴靖40年代初和朋友们在虹桥俱乐部游玩时的留影。.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21
1950年,亲友们在上海法国总会聚会,左一吴靖,左三八妹吴佩珠,右二严仁美,右三赵燕生,严仁美还是最漂亮啊~~~~.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26
而宋子文则和张乐怡结了婚,话说LOLI时代的张MM嗲声嗲气,还叫宋子文uncle;P.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31
淮海路是上海著名商业街,其主干淮海中路原名霞飞路,在上世纪30年代即以幽美、繁华和富有异国情调而享誉中外。淮海路始筑于1900年,曾数易其名。淮海东路初名宁波路。淮海西路初名乔敦路,30年代改陆家路。淮海中路东段初名西江路;西段曾名法华路、宝昌路;至1915年6月更名霞飞路,并在1922年3月法国将军霞飞来沪访问时举行揭碑仪式。汪伪时期曾改霞飞路为泰山路和庐山路。1945年10月又改为林森路。1950年5月25日,市人民政府公告更为今名,以纪念淮海战役。
精心设计的住宅区
20世纪以前,今日上海淮海路地区散布着诸如赵家宅(今普安路口东北)、顾家宅(今重庆南路口西南)、盛家宅(今瑞金二路口两侧)、钱家宅(今陕西路口环周)、曹家宅(今乌鲁木齐中路口西北)等村落。自19世纪70年代中叶起,在法租界旧区影响下,赵家宅附近开始出现单层旧式石库门住宅。西江路辟筑后,两侧逐渐兴建各式欧陆建筑,逐步取代零星散布的传统村落农舍。1900年10月法租界董事会规定:嵩山路以西必须建造两层以上砖石结构的欧式楼房,营造前必须将图样上报公董局市政工程师批准。1901年又规定在西江路与法华路两侧必须建造具有艺术性的建筑。在上海建筑史上极负盛名的今淮海中路1517号花园住宅(即盛宣怀住宅,现为日本驻沪总领事官邸),即建于1900年。今淮海中路2068号登云大楼,高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法国城堡式建筑,建于1910年,时为沪西第一高楼,名又斯登公寓,曾雄视沪西十多年。上海海关1912-1921年《十年报告》中曾指出:“法租界的西区是上海唯一经过精心设计的住宅区,有优质的马路。上海的外国人的住房不足问题,可望在这个区里得到解决。”
在今存《1917年上海法租界新区图》和《1920年上海法新界西区图》两幅手绘地图上,嵩山路以西霞飞路两侧遍布花园住宅。从20世纪20年代中叶起,伴随商业街形成和居民日众,霞飞路地价急剧上升,以霞飞路华龙路口为例,1921年按估价每亩地价为白银3600两,1934年达34000两,14年中飚升9.44倍。估价只是依据前几年交易价再按平均上升系数所作的估算,一般都低于实际交易价许多。于是,霞飞路商业繁荣地段———即今淮海中路中段,大批花园或花园住宅被翻建为新旧里弄住宅和公寓大楼。1925年,霞飞路沿路门牌重编,从七百多号扩展为一千六百多号;1932年底再次重编,又扩大二千多号,这也是沿路建筑类型结构变化的一个明证。
至抗战前夕,今重庆南路以东段多为旧式里弄住宅,著名的有尚贤坊、宝康里、仁和里、四明里等。又因法租界政治经济重心西移,这一段还拥有法租界公董局大楼、霞飞捕房、霞飞消防站等公共建筑。中段,即今重庆路到常熟路段,多为公寓大楼和新式里弄,著名的有培文公寓、永业大楼,瑞金公寓、泰山公寓、国泰公寓、霞飞坊、华懋公寓、峻岭公寓、上方花园、新康花园、淮海大楼等,以锦江建筑群为中心,现为上海的一处优秀近代建筑风貌保护区。今天,在沿路的公寓大楼背面,偶有西式小楼躲藏着,这就是原来花园住宅的遗存。西段,即今常熟路以西,多为花园住宅,间有公寓大楼,举凡法国式、德国式、英国式、西班牙式、意大利式和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风格以及独立式、地中海式、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应有尽有,呈现万国建筑博览风貌。著名的有乌鲁木齐路口花园住宅群,逸村、愉园、武康大楼、登云公寓等等。于今,淮海中路地区共有优秀近代建筑46处,其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7处。.
漫步麦田 2010-3-30 22:33
喜欢,撒花![em16].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34
三十年代霞飞路
在辟筑的头十年末,在八仙桥附近,即宝昌路的东端,率先出现了一些小型的洋货洋酒店,并呈向西发展的趋势。至清末民初,从八仙桥到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口两侧,已有泰昌洋行、恒来和记绸布庄、永亮药号、乾泰兴茶叶号等,1911年瑞典商人在贝勒路口开设维昌洋行。1920年前后,伴随居民区的发展,商店逐渐增多,并开始出现专营商店。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0 23:07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39
20世纪20年代,随着大批俄侨定居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中段俄侨社区逐渐形成,开始出现大批俄侨商店。仅1926-1928年间,就有一百多家俄侨商店在霞飞路上开张,购物与消费环境之雅,设施之舒适,堪称上海之最。.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41
这股浓重的斯拉夫气息,形成了霞飞路的独特氛围。1931年1月7日的《上海柴拉报》上一篇由阿·费·彼得罗夫署名的文章骄傲地宣称:“条条大路通霞飞路”,“若干年后,回到俄国,偶尔在街上相遇,狂风暴雨般地拥抱之后,向自己的熟人介绍:‘几年前,我和他一起在上海吹喇叭’,‘他从霞飞路来,我也从霞飞路来。’确确实实的,是老乡!”为此,霞飞路被称为“东方圣彼得堡”、“东方涅瓦大街”,中国人则称其为“罗宋大马路”。由于俄法贵族文化趋同的历史渊源,俄侨起奠基作用的霞飞路商业文化氛围迎合了法租界当局的需要,也符合霞飞路环周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渐渐影响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潮流。.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45
在俄侨的带动下,各国商人纷沓而至,到30年代中期,数十家非俄侨外商企业出现在霞飞路上。华资商店也日渐增多了。在与俄侨为主的外商竞争的霞飞路商战中,早先闯海参崴和关东的山东籍商人最先站住了脚,他们自20年代末随东北俄侨南下,以通晓俄语、谙知俄侨生活习性的优势,成为霞飞路商战中的成功者,当时新设的八家华资百货店,店主全是他们;设于30年代中期,而又历数十年不衰的福利面包公司(后改哈尔滨糖果厂)和东华哈尔滨俄菜馆、兰村西菜社,也是他们的。至30年代中期,仅亚尔培路至马斯南路段,山东籍商人就开设了近三十家百货店,九家西菜社,还有多家皮鞋店和福食店(近似今天的净菜社,主要经销西人所好的蔬菜、牛肉等副食品,并全日经营)。.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47
30年代中叶,霞飞路商业街形成时,自东至西分为四段,从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至马浪路(今马当路),以华商中低档西服店为主,有的只是经营旧西服或以旧换新业务;再至马斯南路(思南路),是中外商混合经营,以时装、珠宝为特色;马斯南路至善钟路(今常熟路),是俄商为主的外侨商店集中地段,经营高档服装、鞋帽、化妆品,以及咖啡、酒吧与西餐馆。善钟路以西,除诺曼底大楼(今老武康大楼)一带有些商店外,则是住宅区。第二、第三两段街区,店面小而密,商品精又特,伴以绿树成荫的优雅环境,是上海外侨和高收入华人购物休闲的商业街区。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一条充满异国风情的高雅商业街就这样形成了,并以“霞飞路”之名称誉世界。.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53
1912年,上海沪军都督府司法署改制为上海地方审判厅和上海地方检察厅(以下简称地审厅、地检厅),地址在上海县署内。司法署监狱(今光启路西、学院路北,盛家街一带)改为上海地方监狱,属地检厅管辖,简称上海地检厅监狱,又称上海模范监狱。1月法租界在宝昌路(今淮海中路)建宝昌路巡捕房。民国7年改名为霞飞路巡捕房。.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57
今天的870号——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
建于1930年,由旅沪的外商英籍广东人卢根集资筹建,匈牙利建筑师鸿达开设的鸿达洋行设计。占地面积为189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5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面作竖直线条处理,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统长窗与深褐色面砖相间隔,转角立面中央竖起阶梯状塔楼。
经典的建筑,悠久的历史。 坐落在上海市卢湾区淮海中路870号(茂名南路口),紧邻地铁一号线陕西南路站3号出口,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解放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
老的照片找到了,贴上来对比。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1:42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2:59
杜老板的别居-——1110号
1110号,东湖宾馆7号楼,建于1925年。主楼是一幢三层法国式的别墅,二十世纪50年代苏联驻沪商务办事处曾设于此。
双壁柱,清水红砖,法国制式。想当年大亨本人在上海滩黑白两道都吃的如此之开,死了之后也只能是"不带走一片云彩".它是法国文艺复兴式的花园住宅,原为两层,后来加了一层变成三层.杜老板的房子如今被人民大众占据,不知他本人做何感想.此建筑为上海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01:34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3:02
路名对照——与淮海路(霞飞路)交汇的马路:
与霞飞路交汇的道路(由东向西)一览
淮海路的前身是霞飞路,霞飞——法国著名将军
淮海路是自东而西相继筑成的。东路先筑,中路次之,西路最后。三段道路的修筑,都与法租界有关。
敏体尼荫路Boulevard de Montigny/西藏南路
格洛克路Rue Brodie A.Clark/柳林路
麦高包禄路Rue Marco Polo/龙门路
维尔蒙路Rue Vouillemont普安路
葛罗路Rue Baron Cros/嵩山路
白莱尼蒙马浪路Rue Brenier de Montmorand/马当路
贝勒路 Amiral Bayle/黄陂南路
萨坡赛路Rue Chapsal/淡水路
吕班路Avenue Dubail/重庆南路
华龙路Route Voyron/雁荡路
贝谛鏖路Rue Lieutenant Petiot/成都南路
马斯南路Rue Massenet/思南路
圣母院路Route des Soeurs/瑞金一路
金神父路Route Pere Robert/瑞金二路
迈尔西爱路Route Cardinal Mercier/茂名南路
亚尔培路Avenue du Roi Albert/陕西南路
杜美路Route Doumer/东湖路
毕勋路Route Pichon/汾阳路
麦阳路Route Mayen/华亭路
善钟路Route de Say Zoong/常熟路
宝建路Route Pottier/宝庆路
麦琪路Route Alfread Magy/乌鲁木齐中路
巨福路Route Louis Dufour/乌鲁木齐南路
白赛仲路Route Gustave de Boissezon/复兴西路
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复兴中路
居尔典路Route A.Charles Culty/湖南路
高恩路Route Andre Cohen/高安路
潘馨路Route Pershing/吴兴路
福开森路Route Ferguson/武康路
雷上达路Route Legendre/兴国路
爱棠路Route Edan余庆路
姚主教路Route Mgr. Prosper paris/ 天平路
海格路Avenue Haig/华山路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0 23:12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3:04
远东第一高楼——Park Hotel
国际饭店(英语:Park Hotel)位于上海黄浦区人民广场附近南京西路北侧与黄河路转角处(南京西路170号),是上海的一座著名老饭店,上海滩1930年代至40年代的地标建筑之一。大楼的左侧是上海体育大厦(上海体育局所在地),右侧为著名的黄河路美食街,大楼左侧拐角处设有一个银行入口。
国际饭店的英語名稱「Park Hotel」,得名于西侧的派克路(Park Road,今黄河路)。
1931年5月,国际饭店动工兴建、1934年12月竣工并开业,饭店由4家银行联合投资兴建的投资建造,面对当时的上海跑马厅,由匈牙利籍著名装饰艺术运动建筑师邬达克(Ladislaus Edward Hudec,1893年-1958年)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包全部建筑工程。由于当时楼高惊人,故有「仰观落帽」之说[color=RoyalBlue]。据说,1933年年轻的贝聿铭途经饭店,自豪感油然而生,未等读完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课程,便踏上去美国求读建筑学的道路,并终成一代国际建筑大师。[/color]大楼的建筑风格完全是当时美国装饰艺术运动摩天楼风格,外墙使用深褐色面砖,竖线条处理,顶部层层收进,显示出强烈的立体感采用了钢框架结构。底层至3层镶贴黑色花岗石,4层以上镶贴棕色泰山面砖,在第2、3层和14层以巨型圆角玻璃镶贴。大楼总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但地基只有1176平方米。
国际饭店占地面积1179平方米,地上22层,地下2层,地上高度83.8米。在1952年之前一直是「远东第一高楼」。并且长期是中国第一高楼桂冠的“保持者”,直至1968年廣州建成廣州賓館。国际饭店也是上海当年华人经营之最高档的豪华饭店。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00:10 编辑 [/i]].
snoopypig 2010-3-30 23:16
龙宝娘辛苦了!期待后续内容,给儿子看看,作为上海人应该多了解上海!.
大脸猫 2010-3-30 23:19
辛苦了,还有以前的每幢大楼都有英文名字的。.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3:28
回复 41#snoopypig 的帖子
谢谢支持,能让孩子了解历史是我的愿望:handshake.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3:29
回复 42#大脸猫 的帖子
是的,很有个性的,我也尽量做到能配对。谢谢猫:handshake.
龙宝virginia 2010-3-30 23:30
序号 原有名称 现在名称 地址
001 亚细亚大楼 冶金设计院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号
002 上海总会 东风饭店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号
003 汇丰银行大楼 浦东发展银行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2号
004 江海关 上海海关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3号
005 汇中饭店 和平饭店南楼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9号
006 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北楼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0号
007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3号
008 怡和洋行 市对外贸易局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7号
009 东方汇理银行 市公安局交通处 黄浦区中山东一路29号
010 百老汇大厦 上海大厦 虹口区北苏州路2号
011 上海邮政总局 邮电管理局 虹口北苏州路276号
012 苏联领事馆 俄罗斯领事馆 虹口区黄浦路20号
013 四行储蓄会大楼 国际饭店 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
014 西侨青年会 体育俱乐部、市体委 黄浦区南京西路150号
015 华安人寿保险公司 华侨饭店 黄浦区南京西路104号
016 大光明大戏院 大光明电影院 黄浦区南京西路216号
017 跑马总会 上海图书馆 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
018 老新永安公司 华联商厦、华侨商店 黄浦区南京东路627号-635号
019 先施公司 时装公司、东亚饭店 黄浦区南京东路690号
020 新新公司 第一食品商店 黄浦区南京东路720号
021 大新公司 第一百货商店 黄浦区南京东路830号
022 大上海大戏院 大上海电影院 黄浦区西藏中路520号
023 华懋公寓 锦江宾馆北楼 卢湾区长乐路109号
024 峻林公寓、茂名公寓 锦江宾馆中、西楼 卢湾区茂名南路65-125号
025 公共租界工部局 市政工程局 黄浦区汉口路153号
026 圣三一基督教堂 黄浦区政府礼堂 黄浦区九江路江西中路
027 金城银行 交通银行 黄浦区江西中路200号
028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 体育学院、办公楼 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029 江湾体育场 上海市体育场 杨浦区国和路346号
030 大世界游乐场 大世界游乐场 黄浦区西藏南路1号
031 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 淮海饭店 黄浦区西藏南路123号
032 南京大戏院 上海音乐厅 黄浦区延安东路523号
033 宏恩医院 华东医院干部病房楼 静安区延安西路17号
034 杨树浦水厂 杨树浦水厂 杨浦区杨树浦路许昌路
035 徐家汇天主堂 徐家汇天主堂 徐汇区蒲西路158号
036 佘山天主教堂 佘山天主教堂 松江县佘山
037 国际礼拜堂 国际礼拜堂 徐汇区衡山路58号
038 嘉道理爵士住宅 市少年宫 静安区延安西路64号
039 沙逊别墅 龙柏饭店1号楼 长宁区虹桥路2409号
040 汾阳路79号住宅 工艺美术研究所 徐汇区汾阳路79号
041 马勒住宅 团市委 静安区陕西南路30号
042 盛宣怀住宅 日本领事馆 徐汇区淮海中路1517号
043 王伯群住宅 长宁区少年宫 长宁区愚园路1136弄31号
044 汾阳路45号 海关专科学校办公楼 徐汇区汾阳路45号
045 淮阴路姚氏住宅 西郊宾馆4号楼 长宁区淮阴路200号
046 步高里 步高里 卢湾区陕西南路387号
047 新康花园 新康花园 徐汇区淮海中路1273号
048 修道院公寓 湖南街道办事处 徐汇区复兴西路62号
049 美琪大戏院 美琪影剧院 静安区江宁路99号
050 华业公寓 华业大楼 静安区陕西北路175号
051 孙科住宅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办公楼 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
052 虹桥路2310号住宅 纺织系统疗养院 长宁区虹桥路2310号
053 泰安路115弄花园里弄住宅 住宅 长宁区泰安路115弄
054 多伦路250号住宅 住宅 虹口区多伦路250号
055 涌泉坊 涌泉坊 静安区愚园路395号
056 裕华新村 裕华新村 静安区富民路182弄
057 兴国路住宅 兴国宾馆1号楼 长宁区兴国路72号
058 瑞金二路住宅 瑞金宾馆1号楼 卢湾区瑞金二路18号
059 尚贤坊 尚贤坊 卢湾区淮海中路350弄
060 基督教慕尔堂 沐恩堂 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
061 董家渡天主堂 董家渡天主堂 南市区董家渡175号
062 法邮大楼 住宅总公司 中山东二路9号
063 有利银行 民用设计研究院 中山东一路4号
064 万国商团 长江航运公司 中山东一路6号
065 通商银行 盘谷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7号
066 华俄道胜银行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中山东一路15号
067 台湾银行 工艺品进出口公司 中山东一路16号
068 字林西报大楼 丝绸进出口公司 中山东一路17号
069 麦加利银行 市水产局 中山东一路18号
070 横滨正金银行 市工商银行 中山东一路24号
071 英国领事馆 机关事务管理局 中山东一路33号
072 外滩信号台 外滩史陈列馆 外滩
073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 外滩
074 乍浦路桥 乍浦路桥 乍浦路
075 四川路桥 四川路桥 四川路
076 格林邮船大楼 上海广播电台 北京东路2号
077 洋行 海运服务公司 滇池路100号
078 洋行 电视杂志社 滇池路120号
079 洋行 圆明园酒家 北京东路81号
080 国华银行大楼 黄浦税务局 北京东路342号
081 广学大楼 文体进出口公司 虎丘路128号
082 光陆大戏院 外贸局会堂 虎丘路146号
083 银行工会大楼 爱建公司 香港路59号
084 洋行 上海广告公司 圆明园路97号
085 女青年会大楼 市政设计院 圆明园路133号
086 真光大楼 真光大楼 圆明园路209号
087 慈淑大楼 东海商都 南京东路353号
088 嘉陵大楼 南京东路353号
089 麦家圈医院 仁济医院 山东中路45号
090 正广和公司 机要局 福州路44号
091 总巡捕房 市公安局 福州路185号
092 美国花旗总会 市高级法院 福州路209号
093 大来大楼 广东路51号
094 永年人寿保险公司 轻工业局活动室 广东路93号
095 申报馆 三环房产公司 汉口路309号
096 吉祥里 吉祥里 河南中路531号
097 礼记洋行 江西中路255号
098 汉弥登大楼 福州大楼 江西中路170号
099 都城饭店 新城饭店 江西中路180号
100 建设大楼 市冶金局 江西中路181号.
龙宝virginia 2010-3-31 01:50
上海市区并不大,整个城市的面积至今远远小于北京。但其间生活着的人,却大异其趣。虹口有虹口的气氛,西区有西区的样子,南市有南市的温情……各区域居民之间,因为祖籍不同、移民来上海后从事的职业不同,从生活方式到精神状态都有明显的差别。
《LIFE》上刊登的外籍摄影者于1946年在中国shanghai拍摄,一名老妇推着童车。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01:53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02:10
国外杂志30年代发表的shanghai繁华南京路夜景,远东第一不夜城由此得名
30年代繁华的南京路夜景,不夜城由此得名
请接此链接欣赏歌曲--爱的铃声(30年代银嗓子姚莉)[url]http://www.google.cn/music/artist?id=A9beb9c4fd65577a1[/url]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7:43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02:14
一家通宵营业的南北货商店橱窗上挂着打折的广告单。贴图时我想:火腿的质量一定很好。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02:19 编辑 [/i]].
ruixuet 2010-3-31 02:43
献花献花!
那路名有劲欧,熟悉来;P.
文的妈妈 2010-3-31 06:39
回复 48#龙宝娘 的帖子
辛苦了,献花[tt9]
确实要让小人多看看,让他们有作为一个上海人的自豪感[tt8].
去沪一千里 2010-3-31 07:11
好贴。 谢谢分享.
小美女妈 2010-3-31 07:23
[attach]470884[/attach]我来为龙宝娘添砖加瓦了.
小美女妈 2010-3-31 07:24
[size=5]老上海美女年画[/size]
• 这些年画向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有趣信息,首先画面中的中国美女每一位都是洋式打扮,说明十里洋场的上海已经认同了西洋文化,西风东渐并且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其次画面中的美好生活场景充满了小资情调,暗示了那时候的大城市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生活状态。还有,这些年画美女代表了那个时代上海人心中美女的形象,既显中国古典美又包含了西洋文化的因素。每个时代的年画都或多或少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印痕,虽然都是手工绘制印刷却象照相底片一样忠实地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大概就是年画的魅力吧
[attach]470885[/attach][attach]470886[/attach][attach]470887[/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07:45
[size=5]老上海女子贵族学校”———圣玛利亚女校[/size]
中山公园西南侧,长宁路1187号。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曾经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会中学———圣玛利亚女校(St.Mary’sHall),校园的建筑风格很统一,都是灰色的墙面,中西合壁的风格。当年这是一所女子贵族教会学校,旧上海滩的很多名媛淑女,包括红极一时的影星都出自这所学校,如张爱玲、俞庆棠等。
圣玛利亚女校由美国圣公会创办于清光绪七年。前身为创办于清咸丰元年的文纪女塾。最初的校址是在圣约翰大学内的斐蔚堂(今六三楼),民国12年(1923年)迁至白利南路(今长宁路),新校园的建筑由当时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首任校长为中国人黄素娥(她也是圣约翰大学校长施若瑟的妻子)。
圣玛利亚女校在教学上重视学生生活方式、社交能力。设英文、中文和音乐三部,偏重英文。纪律颇严,学生早晚均须行祈祷礼;请假外出,必须由家属或保证人报告校长;往来信件,校长有检查之权。提倡健身运动,注重养成学生集体生活的习惯。
1952年,圣玛利亚女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其与中西女子中学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学校师生整体迁至今江苏路上的中西女校校园内。长宁路上的圣玛利亚女校旧址成为了东华大学(原纺织大学)的一个分校区。2003年时该校区被上海一著名房地产集团看中,现已荒废,周围设高墙,校园建筑随时都有被拆除的可能。
[attach]470888[/attach][attach]470889[/attach]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1 08:20 编辑 [/i]].
喜扬扬 2010-3-31 08:02
“1952年,圣玛利亚女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其与中西女子中学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学校师生整体迁至今江苏路上的中西女校校园内。长宁路上的圣玛利亚女校旧址成为了东华大学(原纺织大学)的一个分校区。2003年时该校区被上海一著名房地产集团看中,现已荒废,周围设高墙,校园建筑随”历史就是这样消亡的。可惜了。.
小美女妈 2010-3-31 08:16
[size=5]老上海的西装故事[/size]
西装移民于上海,与上海众多红帮裁缝不可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浙江奉化籍裁缝到上海立脚谋生,由于他们擅长模仿,而且全面掌握“量、算、裁、缝”的技艺,所以深受主顾的欢迎。1896年,奉化江口镇前江村人江良通首先在南京路上开设了一家“和昌号”裁缝店,一些有实力的奉帮裁缝也纷纷跟进,南京路上有了多家奉帮裁缝店,如“王兴昌”、“荣昌祥”、“裕昌祥”、“王顺泰”、“王荣康”、“汇利”等。他们擅长模仿,便顺应潮流改名“西服店”,打出“西服”旗号,中国第一套西装就是在南京路诞生的,而第一个提倡穿西装的是著名革命家徐锡麟。1904年,徐锡麟从日本回到上海,找到了著名的裁缝店“王兴昌”,指着身上穿的西装, 叫店主王兴昌依样画葫芦也做一套,王兴昌虽然手艺高超, 但面对这头一遭的活计,却有点怯阵了,徐锡麟和颜悦色地勉励他:“不要紧,做坏了不叫你赔,而且照样给你工钱。”于是,王兴昌放开胆量,做坏了一套又一套,最后终于做成功了,与徐锡麟那套一模一样。徐锡麟自然非常高兴, 赞赏之余给了不少赏钱。王兴昌为徐锡麟做西装的消息也就不胫而走了。
西装店等级森严,先以区域分,再,以马路分,然后大牌名牌,声望最高的都有老主顾长户头,价钱高得你非到他那里去做不可,否则何以攀跻人夸示人?当年是以英国式为经典,中老绅士就之;法国式为摩登,公子哥儿趋之;意大利式为别致,玩家骑师悦之。
西装要讲料作,那时独尊英纺,而且必要纯羊毛,稍有混杂,身价大跌。夏令品类派力斯、凡立丁、雪克斯丁、 白畔叽等;冬令品类巧克丁、板丝呢、唐令哥、厚花呢等;春秋品类海力斯、法兰绒、轧别丁、舍维、霍母斯本、薄花呢等。所谓“英国花呢”,厚薄两型纷繁得热昏。国际最新杂志汇集上海,中国缝工无疑世界第一。
据一些老上海回忆,在三四十年代,一两黄金可以做二到三套上好英国呢三件套西装,价钱不菲
做西服最著名的莫过于“亨生”与“培罗蒙”了。前者创办于1929年,以款式新颖、工艺精湛而被同行誉为上海西装“一只鼎”。上海的西装行业曾有“七工头”与“五工头”之说,这是指一套西装花七个人工还是五个人工,“七工头”的档子自然高一些了。“亨生”属于“七工头”档子。创始人徐余章的开门徒弟林瑞祥在西服工艺造型和品种款式上独树一帜,创造出新型的“修长西服”,线条活泼流畅,领、胸、腰等部位平展舒适,被称为“少;少壮新潮西服”。“培罗蒙”开设于此前后年代,素有“西服骄子”之称,外观上平、直、戤、登、挺,内型上胖、窝、圆、服、顺,操作上推、归、拔、“四功”(刀、车、手、烫功)到家,上海人称为“海派西装”。
按照2 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尚标准,一套gent 1eman (绅士)的“行头”一般应该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一顶呢帽或草帽;
一套三件头西装;
内衣、衬衫和领带(或领结);
袜子和皮鞋(或连鞋罩);
其他的还有皮带或吊裤带、袖扣、领带扣针、襟针;
打火机、香烟盒、钥匙链、钱包……
西装成了老上海心目中的摩登象征,与精致、优雅同义。
[attach]470896[/attach][attach]470897[/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08:20
回复 55#喜扬扬 的帖子
谢谢,我漏了[em08].
小美女妈 2010-3-31 08:55
[size=5]老上海的香烟文化--香烟与香烟画片[/size]
香烟牌子:
茄力克(Garrik),这是最高级的香烟,英国直接进口,上海天津等地都不生产,五十支听装,一块银元一听,是达官贵人、豪富吸食的。当时有民谣: “眼上戴着托立克,嘴里叼着茄力克,手里拿着司梯克。”王了一先生散文《手杖》中曾用过这首民谣,见《棕榈轩詹言》之十。
三九牌(999)烟支细长,只有富豪女太太们吸。五十支听装。
三五牌(555)听装,也是高贵烟,价格同以上两种,也是英国生产,上海不生产。
白锡包(Capstan),上海俗称绞盘牌,因烟盒上印有轮船的绞盘而得名。白锡包是指烟盒内有锡纸,外面白纸包装。又因白纸上印蓝色图案、英文商标。天津、北京又称之为蓝炮台。有听装,亦多廿支盒装者。
绿锡包(The three castles),因烟盒绿色,叫绿锡包。但南北更多俗称“三炮台”,同白锡包一样,是当时十分流行的高级烟。五十支听装卖五角,二十支盒装卖二角。以上两种烟,开始进口,后来英美烟草公司、颐中烟草公司均在上海、天津取进口大桶烟丝,就地生产。还有一种黄色包装的,俗称“黄炮台”,行销不广、售价与以上两种同,都是高级烟。
红锡包(Ruby queen),上海俗称“大英牌”,北方俗称“大粉包”,粉红色听装或盒装,盒装十支,售价一角。听装每元三听,行销最广,最受工薪阶层欢迎。另有细支者,北方称之为“小粉包”,亦甚普遍。
强盗牌(The pirate),俗称老刀牌,十支装,行销极广,深入内地。价与小粉包同。以上均英商英美烟公司生产销售。均用外文商际。此外该公司均在上海、天津等地用中国烟叶生产之香烟,用中文商标,以品质高下排列如下:
大前门行销最广、最久,现在仍有此牌。
哈德门行销亦广、亦久,但次于“前门”。
大婴孩南方叫“小囡牌”,多行销农村。
公鸡牌多行销农村。
生产香烟,开始只有英商英美烟公司,后称颐中烟公司,不久即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由香港到上海开厂,据民国八年《北京旅行指南》该公司所登广告,有:
/大喜牌十支盒装、五十支听装均有。长城牌包装亦同上。其广告词云: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真正国货。民国八年,本公司创设已有十六年。所制各烟,纯用本国黄冈、南雄、均州等处所采烟叶,品质优良,气味香醇,如大喜、长城等烟,尤为价廉物美,远近驰名,爱国诸君,幸垂购焉。”/
据此亦可证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之历史。此外记忆中之香烟牌号,如:人顶球牌、白金龙、大联珠、翠鸟牌,在北方城乡间,亦十分普遍,均十支小盒,五十盒一大匣。价钱都不贵,然其出产公司,已记不清,一时无法查考了。在二十年代后期,亦有宁波人陈楚湘、戴耕莘在沪创办华成烟公司,出“金鼠牌”香烟,其商标非常像“茄力克”之狮身人面卧像。当时亦无人议论其商标。此牌香烟,价格低廉,行销农村甚广。后又出著名之“美丽牌”高档香烟,烟盒中间印一椭圆形时装女士像。“美丽牌”烟质量又好,价格适中,在中高档烟中,吸者最多,一时超过大英牌和大前门。香烟广告亦在各大报章、杂志及各闹市大广告牌上刊载。前文所述,只及英美烟公司、南洋兄弟烟公司、华成烟公司,这些都是最大的几家。但香烟生意,是一种税收最多、最赚钱的生意,不但竞争剧烈,而且前半世纪中,投资此项生意的小厂也多,手头资料,自清末民初,直到三四十年代,就有“上海瑞华”、“中国惠南”、“上海和兴”、“上海中兴”、“中华海员”、“亡梅福新”、“上海锦华”等烟草公司。这自是极少的一部分,其间开业、倒闭、再开业,又不知有多少,兴废之间,也是一部小小的沧桑史了。以上说的还主要是上海一市,其它天津、青岛当时也有一些香烟厂,地方如山西阎锡山西北实业公司,也办过香烟厂,生产过“雁门关”、“五台山”牌香烟,但时间不长,知者已很少了。
三四十年代,国人吸烟,都习惯吸英国式香烟,好的是弗吉尼亚烟叶制造,国产烟叶多用凤阳(安徽)、许昌(河南)、黄冈(湖北)、南雄(广东)、均州(河南禹县)等地所产。 “七•七”事变前,几乎极少人吸美国烟,如“骆驼”、“吉士”等牌子。美国烟的流行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的。这时早已没有香烟画片了。
[attach]470922[/attach] [attach]470965[/attach]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1 09:28 编辑 [/i]].
臭屁辰辰 2010-3-31 09:01
龙宝妈和小美女妈妈都辛苦了,献花,大大的献花!!
还有,我老爱老爱你们的[tt11].
龙宝virginia 2010-3-31 09:20
回复 52#小美女妈 的帖子
:kiss: :loveliness: 谢谢亲爱的.
龙宝virginia 2010-3-31 09:20
回复 49#ruixuet 的帖子
谢谢谢谢:handshake :$.
龙宝virginia 2010-3-31 09:21
回复 50#文的妈妈 的帖子
是的呀,还有很多,我们慢慢道来:P.
龙宝virginia 2010-3-31 09:22
回复 59#臭屁辰辰 的帖子
[tt11] [tt11] me too.......
小美女妈 2010-3-31 09:24
香烟画片
诸多商标的香烟,除去开烟厂的老板而外,要许许多多从业人员。这中间管理人员、生产工人、运输、销售等不要说了,而且还要好的印刷厂、印刷工人,更重要的是美术设计人员。漂亮的烟盒要美术设计,广告要设计,要画师画时装仕女画。为“美丽牌”,画广告的谢之光,就是一时著名的专画香烟广告的画家。还有不少专门给香烟画片作画稿的不知名画师,这些画片最为儿童、小学、初中的学生喜爱,因而这些不知名的画师也可以说是早期的儿童读物画家”。因为香烟是大人吸的,而烟盒里的画片却是当年儿童最爱玩的玩具。烟盒里的画片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个问题恐咱很难确切回答,但可以肯定,在清代光绪末年、宣统年间就十分普遍了。手头的画片资料,里面画的三百六十行,就全是梳辫子的。有一张上海瑞华烟公司的画片,背面印着龙旗,这是清末大清国的国旗,现代人已很少见到了
烟草公司当时在听装或匣装香烟(当时只有十支装硬匣,尚未风行二十支软匣)内,都附入一张香烟牌子,上面都印有单色或彩色的图画或照片。如明星照和风景照片,但多数是画的《三国志》和《封神榜》人物,每张一人,也有戏出多人场面,还有花鸟及民间风俗等画面,内容极为广泛,数量也庞大,有的一整套要一百多张。以后不乏收集香烟牌子的收藏家。我曾在四十年代在孟德兰路(今江阴路)一姚姓家(忘却名字)看过他收藏的各种香烟牌子,有数万种之多,而且大多是整套的,大小各不相同,真是洋洋大观。所以在抗战前,像我在幼年时,都有收集香烟牌子的爱好,孩子们玩弄香烟牌子,风气很盛,直到抗战爆发前后,香烟匣内才取消了附赠香烟牌子,目前在过去年代盛行的香烟牌子,已难于看到了,已成历史陈迹
香烟画片是在抗日战争后消失的,当时战火纷飞,已无暇及此了。
除香烟牌子外,香烟公司另外做广告的方法,就是每年印送月份牌,亦即现在的年历。当时的月份牌印得很大,有整张,也印得比较讲究,民间都把它悬挂室内。内容都是画的美人,画得很时髦,也有画儿童的形象。画法是用擦笔画加水彩,用喷笔画出来。这是专门在月份牌上流行的一种特殊画法。因此画面十分细腻准确,美丽悦目,容易吸引人。但这是商业性的,并非艺术性的。在当时流行全国,极为风行,这种类似月份牌的画,一九四九年以后还有生产,都改为新内容的月份牌年画了。
关于香烟广告月份牌的作者,最早开始于民国初年,由郑曼陀最早使用这种画法,所以他是中国使用擦笔水彩喷画最早的一人。其后有杭稚英、谢之光、金梅生、张碧梧、金雪尘、李慕白,都是擅画月份牌香烟广告画的人,其中杭稚英名望最大,另外谢之光及华成烟公司的张秋寒等,均擅画报刊香烟广告(黑白的),名声很大,谢后改画国画,张则专画香烟包装
[attach]470958[/attach] [attach]470959[/attach]
烟画上第一位五彩精印的京剧大明星, 就是著名的戏剧大师梅兰芳博士。 民国烟卡
[attach]470960[/attach] [attach]470961[/attach]
老刀牌香烟广告 启用了当时戏曲名角吕月樵之女吕美玉的《失足恨》剧照头像作标志 华成烟草公司的一幅广告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1 09:25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09:28
shanghai 独有的“洋泾浜英语”
老上海,就算是底层的劳动者,大多也会讲一些简单的英语,不妨碍和洋人们的交流,比如保姆,花匠,司机,厨子,服务生,售货员等等,更勿说是洋行人员或文职人员了。
洋泾浜英语是十九世纪中外在上海开始使用的混杂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变体很多。 它是英语与上海话结合的产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宁波话与粤语的影响。其语法不符合英语习惯,语音受汉语影响。该语言流行于当时的上海洋泾浜周边地区,故由此得名。由于该语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洋泾浜英语”一般被认为与中式英语具有相同的含义,但事实上它只是中式英语的一个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洋泾浜是上海的一条小河流,与黄浦江相连,从今延安东路渡口西向流至今西藏南路[1]。在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区,洋泾浜正是英法租界的界河。租界设置后,大量的商业机构出现在小河两岸,洋泾浜也因此成为上海对外贸易的一条重要的河流。由于中外商人语言交流不便,“洋泾浜英语”便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诞生了。
最初的洋泾浜英语多为英语和粤语的混合体,这是由于香港、澳门、广州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一些广东地区的职员纷纷进入上海,在与英国商人的沟通中,逐步形成了最初的洋泾浜英语。[3]
随后,上海的其他籍商人为了获取直接与外商交流的机会,纷纷学习英语。而此时,宁波商人也大量涌入上海,出版商看准商机,出版了《英话注解》[4],该手册使用汉字对英语进行注音,由于该书六位作者全是宁波人,因此使用的汉字发音为宁波方言。因此洋泾浜英语逐渐变为英语、上海话、宁波话的混合形式为标准,各种出版物也越来越多,成为当时被广泛使用的中英商业语言。
关于洋泾浜老上海有个经典笑话,无从考问真假,众人一笑而已:一个厨子去洋人家里应聘,和女主人谈条件时想吃在东家,住在东家,就是现在的包吃包住,结果,该厨子出口为“eat you,sleep you".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2:18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09:29
趣味洋泾浜绕口令
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诺(no),如此如此沙咸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er)。
翘梯(tea)翘梯请吃茶,雪堂(sit down)雪堂请侬坐。
烘山芋叫扑铁秃(potato),东洋车子力克靴(rickshaw)。
打屁股叫班蒲曲(bamboo chop),混账王八蛋风炉(daffy low)。
那摩温(number one)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杀老夫(shroff)。
麦克(mark)麦克钞票多,毕的生司(empty cents)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龙宝virginia 2010-3-31 09:30
影响不小——丰富了普通话和上海方言的词汇
虽然洋泾浜英语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增加了许多上海话甚至普通话中的词汇,例如:
[编辑] 音译词
马达(motor)、腊克(lacquer)、克罗米(chromium)、泡立水(polish)、马赛克(mosaic)、水门汀(cement)、水汀(steam)、戤司(gas)、吉普(jeep)、摩托车(motorcycle)、卡(Car)、派力司(palace)、开司米(cashmere)、柠檬(lemon)、沙拉(salad)、土司(toast)、布丁(budding)、三明治(sandwich)、白脱(butter)、咖啡(法语café 英语coffee)、可可(cocoa)、咖喱(curry)、阿司匹林(aspirin)、来苏尔(lysol)、凡士林(vaseline)、课程(法语cours 英语course)、戳子(chop)、麦克风(microphone)、披耶那(piano)、梵哑铃(violin)、萨克斯风(saxophone)、倍司(bass)、沙蟹(show hand)、道勃儿(double)、司到婆(stop)、脱去包(touch ball)、搞儿(goal)、捎(shoot)、派司(pass)、维纳斯(venus)、沙发(sofa)、派队(party)、德律风(telephone)、扑落(插扑)(plug)、司答脱(start)、违司(waste)、司的克(stick)、行(hong)、康白度(comprador)、台头(title)、唛头 (mark)、克拉(color)、圣(saint)、安琪儿(angel)、磅(pound)、打(dozen)、听(tin)、巧克力(chocolate)、牛轧(nougat)、厄戤(again)、派司(pass)、哈夫(half)、克符(cuff)。
[编辑] 音译加意译
卡车(Camion)、卡片(card)、啤酒(beer)、酒吧(bar)、沙丁鱼(sardine)、雪茄烟(cigar)、雪纺绸(chiffon)、卡宾枪(cabine)、加农炮(canon)、来复枪(rifle)、米达尺(meter)、法兰盘(flan)、杏利蛋(omelet)、司必灵锁(spring)、道林纸(dauling)、拍纸薄(pad)、高尔夫球(golf)、华尔兹舞(waltz)、茄克衫(jacket)、车胎(tire)、派克大衣(parka)、贝雷帽(béret)
冰激凌(ice cream)、苏打水(soda water)、罗宋汤(Russian soup)、求是糖(juice)、霓虹灯(neon light)、俱乐部(club)、维他命(vitamin)、引擎(engine)、幽默(humor)、乌托邦(utopia).
龙宝virginia 2010-3-31 09:31
有引申意义的
有引申意义的
发嗲(dear)、轧朋友(get)、着台型(dashing)、坍招式(juice)、开大兴(dashy)、肮三(on sale)、蹩脚(bilge)、邋遢(litter)、瘪三(beggar san)、赖三(lassie)、戆大(gander)、小开(kite)、大班(banker)、嘎山河(gossip)、发格(fuck)
这些外来语有的已经不被使用如:拨落头(plug,现在上海话一般用插拨,也就是插座+拨落头)、司的克(stick)、德律风(telephone)等,但有的仍被广泛使用,如:戆大(gander)、水门汀(cement)、肮三(on sale)等。
有的词语已经传至其他方言区(包括官话区),成为汉语中被普遍认同的词语,如:麦克风(microphone)、时髦(smart)等。.
小美女妈 2010-3-31 09:37
回复 68#龙宝娘 的帖子
哈哈,很有趣.
almading 2010-3-31 09:43
[em08] 。我不由的说:尊敬的龙宝娘,怀着及其钦佩的心情拜读图文并茂的我称之为“上海昨日风情”的大作,深深为你作为一个上海人对上海爱之深切的这种情感而感动![em08].
上弦月 2010-3-31 09:54
很生动,很真实..
Dannel妈妈 2010-3-31 09:56
真不错啊,LZ有心的,谢谢分享.
龙宝virginia 2010-3-31 09:58
[quote]原帖由 [i]almading[/i] 于 2010-3-31 09:43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17464&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em08] 。我不由的说:尊敬的龙宝娘,怀着及其钦佩的心情拜读图文并茂的我称之为“上海昨日风情”的大作,深深为你作为一个上海人对上海爱之深切的这种情感而感动![em08] [/quote]
谢谢[tt11] 你的名称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加上去,你不要问我收版权哦。.
mayflower 2010-3-31 10:00
谢谢!
对霞飞路情有独钟
出生、成长的青葱岁月都留在了那里:handshake.
almading 2010-3-31 10:07
回复 73#龙宝娘 的帖子
么问题![em01].
小美女妈 2010-3-31 10:09
[size=5]老上海的最早灯光[/size][size=5][/size]
1882年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成立,同年7月26日对外供应照明用电。当时上海仅有15盏英制弧光灯,每盏亮度2千支光。这是电灯用作路灯照明后苏州河桥上的弧光路灯。
[attach]470993[/attach].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10
外滩建筑群的历史和现在——远东金融中心(20年代起各国银行林立)
原有名称 江海关
现有名称 上海海关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3号
建筑年份 1925年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0:53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12
原有名称 中国银行
现有名称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3号
建筑年份 1937年.
onlydimple 2010-3-31 10:12
看起来真是那么的有韵味,顶,送花.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13
原有名称 沙逊大厦、华懋饭店
现有名称 和平饭店北楼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0号
建筑年份 1929年.
小蹦妈妈 2010-3-31 10:13
谢谢LZ,这么好的DD,给你送花了.[tt11].
小蹦妈妈 2010-3-31 10:14
谢谢小美女妈,也给你送花.[tt11].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14
原有名称 汇丰银行大楼
现有名称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0-12号
建筑年份 1923年
在外滩群楼中有一幢曾被称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如果您在漫步外滩时也曾经踏入中山东一路的12号大楼的正厅,我保证您会发现这种说法丝毫不为夸张。除了华丽,这还是一幢充满历史感的建筑,汇丰银行,市政府和浦东发展银行曾先后使用过此楼。.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2:13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17
原有名称 上海总会
现有名称 东风饭店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号
建筑年份 1911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19
原有名称 跑马总会
现有名称 上海美术馆
坐落位置 南京西路325号
建筑年份 1933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23
原有名称 华安、人寿保险公司
现有名称 金门饭店
坐落位置 南京西路104号
建筑年份 1933年.
龙井茶香 2010-3-31 10:25
[quote]原帖由 [i]龙宝娘[/i] 于 2010-3-30 21:05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16112&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世纪初的上海火车北站,英式建筑风格至今看来还那么和谐。
上海火车北站,又称上海北火车站,簡称上海北站,俗称老北站,1950年至1987年间曾称上海站,位于中国上海闸北区天目东路宝山路口。1987年上海火车站(新 ... [/quote]
这个火车站让我联想起现在台北的火车站。很相似的风格。.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27
原有名称 新新公司
现有名称 上海第一食品商店
坐落位置 南京东路720号
建筑年份 1925年.
小美女妈 2010-3-31 10:29
献束大一点的,谢谢你
[attach]471012[/attach].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31
原有名称 公共租界工部局
现有名称 老市府大楼
坐落位置 江西中路215、209号;汉口路193号、223号、239号;福州路198、200号
建筑年份 1913~1919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33
原有名称 怡和洋行
现有名称 市对外贸易局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7号
建筑年份 1920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36
原有名称 东方汇理银行
现有名称 中国光大银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9号
建筑年份 1914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38
原有名称 有利银行
现有名称 上海建筑设计院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4号
建筑年份 1916-1918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39
原有名称 亚细亚大楼
现有名称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银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号
建筑年份 1916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42
原有名称 中国通商银行
现有名称 华夏银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6号
建筑年份 1893年前.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44
原有名称 大北电报局
现有名称 盘谷银行上海分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7号
建筑年份 1906-1907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47
原有名称 华俄道胜银行
现有名称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5号
建筑年份 1910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49
原有名称 台湾银行
现有名称 工艺品进出口公司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6号
建筑年份 1926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50
原有名称 麦加利银行
现有名称 上海家用纺织品进出口公司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8号
建筑年份 1922年.
rabbithong 2010-3-31 10:51
[tt23] 建筑真美.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52
原有名称 横滨正金银行
现有名称 工商银行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4号
建筑年份 1923-1924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56
原有名称 英国领事馆
现有名称 市机管局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33号1#、8#楼
建筑年份 1813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58
原有名称 字林西报大楼
现有名称 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通联实业总公司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7号
建筑年份 1924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0:59
原有名称 格林邮船大楼
现有名称 上海广播电台
坐落位置 北京东路2号
建筑年份 1922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01
原有名称 国华银行大楼
现有名称 黄浦区税务局
坐落位置 北京东路342号
建筑年份 1933年.
合雨 2010-3-31 11:02
顶! 为真正热爱上海的人们..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02
原有名称 光陆大戏院
现有名称 外贸会堂
坐落位置 虎丘路146号
建筑年份 1928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05
原有名称 迦陵大楼
现有名称 嘉陵大楼
坐落位置 南京东路99号
建筑年份 1937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05
回复 106#合雨 的帖子
[tt11] :victory: :handshake.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08
原有名称 麦家圈医院
现有名称 仁济医院
坐落位置 山东中路145号
建筑年份 1937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10
原有名称 美国花旗总会
现有名称 高级法院
坐落位置 福州路209号
建筑年份 1925年.
城市的风 2010-3-31 11:10
[quote]原帖由 [i]龙宝娘[/i] 于 2010-3-30 21:05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16112&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世纪初的上海火车北站,英式建筑风格至今看来还那么和谐。
上海火车北站,又称上海北火车站,簡称上海北站,俗称老北站,1950年至1987年间曾称上海站,位于中国上海闸北区天目东路宝山路口。1987年上海火车站(新 ... [/quote]
龙宝娘老辛苦了,整理了届许多。
我小辰光一脚要到老北站去的,一个是近、人多、闹猛;另外一个是因为亲戚都是无锡苏州的,过年过节经常要坐2-3个钟头火车去白相个。以前火车从马路上开一段的,经过的时候可以老远听到“当当 当当~~”的声音,然后耐心等栏杆放下来,然后看火车一啸而过。碰到伤心,郁闷的时候,靠在电线杆上看火车啸过来啸过去,也不失为心理调节的一个好方法。
后来读书了,窝里也搬到普陀,从附中到家踏脚踏车走的是天目路。老北站到新客站的变迁也是亲眼看到的。现在老北站的风貌已经被逐渐遗忘。不过有个火车博物馆就在那里附近。带上小人,门口的师傅很和蔼的,会免费一个人就放侬进去了。
[align=center][img=489,278]http://www.memoryofchina.org/bbs/attachment/Day_090328/15_15007_c67af6b7b7130fb.jpg[/img][/align].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11
原有名称 永年人寿保险公司
现有名称 上海巴黎国际银行、轻工业局老干部大学
坐落位置 广东路93号
建筑年份 1910年.
爱咪咪 2010-3-31 11:11
噶嗲的上海,摆伊拉弄发弄发,马路上窥伐到气则噶灵额宁了.
:handshake.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13
原有名称 大来大楼
现有名称 锦江集团财务公司证券经营部、建设银行三支行
坐落位置 广东路51、59号
建筑年份 1921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15
原有名称 汇中饭店
现有名称 和平饭店南楼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9号
建筑年份 1906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16
[quote]原帖由 [i]爱咪咪[/i] 于 2010-3-31 11:11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18222&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噶嗲的上海,摆伊拉弄发弄发,马路上窥伐到气则噶灵额宁了.
:handshake [/quote]
是的,如此美的家乡,百年前已如此多娇!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1:27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18
原有名称 金城银行
现有名称 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坐落位置 江西中路200号
建筑年份 1927年.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20
原有名称 西侨青年会
现有名称 上海体育总会、市体委
坐落位置 南京西路150号
建筑年份 1932年.
米莉妈 2010-3-31 11:26
[quote]原帖由 [i]爱咪咪[/i] 于 2010-3-31 11:11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18222&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噶嗲的上海,摆伊拉弄发弄发,马路上窥伐到气则噶灵额宁了.
:handshake [/quote]
我们祖母辈茄有气质的人不少生活在海外了,不管在哪里她们身上散发出的淡定和优雅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fendi 2010-3-31 11:28
啊呀,差点错过!你真是了不起,这么多上海的照片。.
fendi 2010-3-31 11:31
回复 119#龙宝娘 的帖子
体育大厦里有个温水泳池,前几年,一楼还有台湾统一牛排,现在好像搬到九江路去了。.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31
回复 121#fendihuang76 的帖子
我有无尽的“宝藏”,瓦咔咔:P :P.
爱咪咪 2010-3-31 11:32
我们来晚了,
更可惜的是,
我们的下一代也很难得到这样的气质熏陶!.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37
回复 102#龙宝娘 的帖子
各位,谢谢鲜花和帮顶!小美女妈辛苦啦:kiss: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1:38 编辑 [/i]].
fendi 2010-3-31 11:37
回复 123#龙宝娘 的帖子
我们要为这个精华帖添砖加瓦,楼主辛苦了!你与我心中的上海一样可爱。.
TJMM 2010-3-31 11:40
嗲![em01].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42
看多了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我们稍微换下口味,插说一些市井生活。。。。。。
我曾在一个荷兰的画展上看见过一个摄影家关于上海和北京街巷的一些照片,都是黑白的。关于北京的一些是很锐利的黑和白,好像生生的阳光刺痛了人眼;相对于这种影像的孤单深刻,上海的镜头就柔和了很多,不那么分明的,以白为黑,以黑为白,连续的里弄建筑的立面纠缠着层叠的悬挂物,平庸而丰富,显得无比细碎和寂寥。”.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44
弄堂里的上海生活
王安忆、程乃珊,陈丹燕……仿佛所有与上海有关的文人都描述过上海的里弄。要想在建筑审美的层次之外,充分了解上海的百年的市民精神和生活祈求,不用看那些一半沪语的情景喜剧,里弄石库门是老上海人平时的生活状态和家庭构成的极好图解。
上世纪初,社会动荡,大量的人潮涌入相对稳定和相对安全的租界,人口暴增导致住房非常紧张。聪明的英国人首先想到了这个主意,他们设计创造了这样一种住宅形式——有点像欧洲的联排住宅,加上中国式的合院建筑。高密度的土地利用解决了一屋难求的紧张局面,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2:07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48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本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总有人隔着弄堂慨叹,这些在弄堂里洗衣服的主妇,吃晚饭的老人,跳皮筋的孩童,多么快乐平稳。陈丹燕说,她记忆里的里弄后院有煮肘子的气味,新鲜水果和蔬菜切开的气味,食品的呛油锅的气味,家具的气味,浴间潮湿的肥皂的气味。这种味道,对所有在上海弄堂中成长的孩子都一样。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房屋吸引了欧洲联排式住宅的毗连模式,而每一单体都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住宅。它将合院的门改为石库门,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前院改为开井,正中客堂,东西是两厢房,客堂后面是扶梯,再后面是灶间,灶间上面是亭子间,再上面是阳台。
现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上海民居有“弄”的称法,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读不准这个词的音,其实,“弄”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称为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库门,有些改用铸铁大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间等。
新式里弄住宅出现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租界内,总体上比石库门更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注重使用功能。新式里弄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有别于旧式石库门。正面设大玻璃阳台,使房屋的通风采光条件更为良好。陕南村(原皇家花园,陕西南路151号),1930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建造,抗日战争前该处全是外国人居住,由蝶式点状型四层住宅组成一个建筑群。.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52
外滩,老上海人的职员人格
作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无论是作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折中式的上海总会大楼,新古典主义的怡和洋行大楼,都共同洋溢着资本的荣耀感与自信力。只有走在这些雕饰繁复、巍峨厚重的建筑之下,才让人感觉,这才是真正到了上海。
这里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从那时的记者偶然发现的一个细节可见一斑:一位坐在大楼外休息的年轻保安,手里拿着一份《国际先驱论坛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在翻阅。记者好奇地问,“能看懂吗?”“嘿嘿,看不懂,看看图片啊。”
外滩上东西向的马路,无一例外地东靠黄浦江,向西呈放射状延伸。这是早期上海租界的生长轨迹。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樊卫国介绍说,开埠初期租界的人口很少,开埠10年后的1853年,公共租界的人口也不过是外侨200多人,华人500人,这些华人以买办为主。顾延培说,这些人多任职于银行和洋行,“原来是老城厢的钱庄和杂货铺的伙计,也有广东来的,后来钱庄的资本小,被外国银行挤垮了,杂货铺的待遇也不如洋行,懂英语的伙计都被挖走了,就成了最初的买办。”
.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53
老上海职员人格2
根据中共上海地下党在1938年编写的《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一书估计,到了1930年代,这些分布在市政机构、警察机关、洋行、工厂、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旧式职员,有二三十万,居全国第一。
他们往往出身贫寒,在洋行里从练习生开始做起,穿着整齐,时刻注意保持发型,不在办公室吸烟和吃东西,听从上级的命令而很少争辩,因为在这个外国人的特权社会,外籍职员掌握着关键技术和职位,让他们注定升迁无望。用社会阶层的名词对号入座,他们属于职员阶层。“小心谨慎,不外露,不张扬,有事放肚子里。”顾延培认同,这种“职员人格”几乎就是上海人性格的写照。
“上海职员的待遇是很高的。老上海人有个说法,海关是金饭碗,银行是银饭碗,邮局是铜饭碗”,上海文化学者李天纲说,1920年代,一个洋行的高级华人职员月薪能拿到2000块,邮局的一等职员工资是400块,一个普通缫丝厂女工的工资是三四十块,连黄包车夫也能月入15块。而同时代的北京,陈独秀作为北大知名教授,月薪不过200块,而曾在北大做过图书管理员的青年毛泽东,那时的工资为8块。
.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1:55
老上海职员人格3
待遇优厚固然是上海市民向往职员阶层的原因,但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樊卫国看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派的留学生、大学生和科技、工业资本家这样的资产阶级替代旧式绅商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也使得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成为上海社会的主流意识。“他们有新式的文化修养”,这也是《花样年华》式的小资情调得以孕育的基础。
.
小美女妈 2010-3-31 12:05
[size=5]老上海的债券[/size]
上海公共租界管理机构工部局为弥补市政建设资金之不足,经常通过发行债券筹集造桥筑路、购地造房等所需费用,并以局产作为公债的担保物。上海公共租界债券最早发行于1872年,这是一张工部局1926年发行的债券,每股面值1000两银子,年息6厘,每半年发息一次。30年为期,总共发行500万两银子的债券
[attach]471111[/attach].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2:06
回复 134#小美女妈 的帖子
嗲额:victory:.
小美女妈 2010-3-31 12:07
[size=5]老上海的股票[/size]
当股票这个名词被我们在茶余饭后议论之时,你也许会想了解最早的股票是啥样?
此甲、乙、丙三种股票是上海创办最早的一家华商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于1923年所发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发起于1917年初,正式成立于1920年2月。理事长为虞洽卿。该交易所资本总额为上海通用银元500万元,合10万股,每股50元。上海証卷劵物品交易所的这三种股票,甲种为壹股50元,乙种为拾股500元,丙种为伍拾股2500元
[attach]471114[/attach][attach]471115[/attach][attach]471116[/attach].
fendi 2010-3-31 12:10
回复 136#小美女妈 的帖子
长见识了!.
fendi 2010-3-31 12:12
绿屋
有故事的远东第一豪宅.
小美女妈 2010-3-31 12:13
[size=5]老上海的英租借地图[/size]
1855年,工部局工程师尤埃尔(F.B.Youel)按西方实测方法绘制了上海英租界最早地图。这张地图与现在绘制的地图方位有很大不同,1855年的地图以指南针把右边指为北,左边为南。此地图与一般地图还存在不同的是,在地图的右上端绘有一幅1849年的外滩图。地图的左上面有介绍上海简史,地图中间绘制了英租界内各条马路的走向,用红、兰两色标明英、美商行的位置和介绍停泊在港口的外国船只和港口内的美军军舰。
[attach]471124[/attach].
fendi 2010-3-31 12:13
绿房子
“绿房子”是上海颜料大王吴同文的旧宅(铜仁路333号,与北京路转角处)。这座简洁干练的建筑,完全受到彼时国际主义,现代思潮的影响。光洁的墙面,条形的大玻璃窗,线条明确虚实得当。建筑形体向上逐渐收进,各层的宽大露台面向整片的花园绿地,惊人豪华的石梯直上二楼平台,空间开敞明朗而富有层次,室内外流通互融,在65年年前,这简直称得上是世界的前卫。又因它是上海第一座装上电梯,而且是全自动电梯的私宅,当年的《CHINA DAILY》报道说,“此幢建筑,是全远东区最豪华的住宅之一。”
房屋一层的车道壁贴是大面的意大利进口大理石,表面做蚀毛处理,局部弧形的平屋面挑出薄薄的檐,因为主人的“绿色”情结,外墙也是不平凡的绿色的。这样的洋房,少见的酷。
如同绿屋一般,上海的不少老洋房都曾有过一个叱咤风云的主人,自然,也都经历过风云际会的欢歌乐舞,是是非非的爱欲情仇。.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2:15
回复 140#fendihuang76 的帖子
嗲额:kiss:.
小美女妈 2010-3-31 12:15
[size=5]老上海的美租借地图[/size]
上海美租界虹口地图由工部局编制。
[attach]471125[/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12:17
回复 138#fendihuang76 的帖子
漂亮哦:kiss:.
文的妈妈 2010-3-31 12:20
“小心谨慎,不外露,不张扬,有事放肚子里。”这种“职员人格”几乎就是上海人性格的写照。[tt27].
小美女妈 2010-3-31 12:25
[size=5]上海方言【捣浆糊】[/size]
【捣浆糊】
随着“大锅饭时代”的淘汰,“混腔水”这个词使用率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捣浆糊”。“捣浆糊”是上海十年来最流行的口头语之一,它是“混腔水”的“升级版”。如果说“混腔水”是被动地稀里糊涂“混”,那么“捣浆糊”就是主动地随机应变地“混”;如果说“混腔水”是闭着眼睛混,那么“捣浆糊”就是睁着眼睛混;“混腔水”是没有尺度混到哪里是哪里,“捣浆糊”是心中有数有方向地捣;“混腔水”是非常时期没有办法的办法,“捣浆糊”是大好时代所有办法里最简便的办法。
总之一句话,“捣浆糊”是上海人求生存求发展的“万精油”。
据说,“捣浆糊”这个词,最初也是出自上海人热衷的麻将桌上。麻将是四人搓的,每人依次捉13个牌,再依次轮流捉进一张,打出一张,当某位牌张成局,即可壶牌,上海话叫“和”。有些牌者大意,把没成局的牌当成壶牌摊牌,但这样的做法次数一多,难免有有意作诈之嫌,北方人称之“乍壶”,南方人称为“佯壶”,而上海人牌友之间虽不乐意,但态度比较婉转,只能客气地训斥为“喔呦,侬又捣佯壶了”,渐渐的,“捣浆糊”这个词就流传开,用来形容那些耍滑头蒙混过关的小计谋。
捣浆糊除了要有小聪明,还得有“佯装”的表演本领与“皮厚”的本钱,也就是说,表面内里都要“做到家”。所以,能捣浆糊的上海人都不是“阿木林”。有一回看一场“新音乐”演出,有一支四川乐队表演一首歌,把一句“毛主席万岁”颠来覆去唱了半宿。接下来一位上海的音乐才子更是了得,在台上“啊———”从头至尾一个感叹字,台下歌迷被逗乐了:“统统是‘捣浆糊’的人才!”.
fendi 2010-3-31 12:26
白公馆
白崇禧旧居,它坐落在上海西区颇具诗意的汾阳路上(汾阳路150号)。汾阳路树高枝繁,环境幽雅,路边的小洋楼也大都历史悠久,如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犹太人俱乐部、丁贵堂旧居、潘澄波旧居等。浓郁的悟桐树后的一座座幽静的花园里,一幢幢风格迥异、各呈奇姿的小洋楼正若隐若现。“白公馆”的外墙和户外气垫磅礴的大理石楼梯都是白色。现在,这幢花园豪宅成了“仙炙轩”极品烧肉餐厅。餐厅保留了楼内原有的建筑特色及装潢..
小美女妈 2010-3-31 12:27
[size=5]上海方言【额角头】[/size]
【额角头】
“额角头”是上海人迷信的“运道”,“额角头碰到天花板”经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中了福利彩票大奖的朋友。
额角头是人人皆有的,上海人却有两个额角头,一个是有形具体的“脑门儿”,一个是无形抽象的“运道”,前者即使撞开花也不无关大体,后者可就关系重大。在旧上海有句俗话:“额角头上有三盏火。”所以不许女人的手指头在额角头上乱戳,生怕把火戳灭了,成了“触霉头”。经常有人用手在额头上轻拍三下,然后咳嗽一声,说那样使额角头的三盏火更旺,一切鬼魅霉运都要退避三舍。而有些戴帽子的人很慎重,到了室内脱下帽子,不敢随便放在靠背椅上,因为男人忌讳帽子被女人坐过后戴到头上,如果女人刚好来例假,身上的晦气会被帽子带到额角头上,把三盏火扑灭。这样的想法未免荒谬,这样小家子气的男人简直好被赶出上海了。不过从中可见,上海人对“额角头”的重视不一般。.
shineyale 2010-3-31 12:27
非常优美的老建筑,感觉一张全景图还不能反映其最美之处。
感谢lz不藏私。[tt2].
荦荦妈妈 2010-3-31 12:27
哈嗲哈嗲
本事大的,侬结棍的,从我外婆年龄开始讲起来,难为侬收集那么多呀
献花了.
fendi 2010-3-31 12:28
王伯群旧宅
王伯群住宅,现在的长宁区少年宫(愚园路1136弄31号)。变化多端的开窗形式,城堡式的雉堞,尖顶,层层叠叠的老虎窗,建筑构件华丽而拥挤。.
臭屁辰辰 2010-3-31 12:28
[quote]原帖由 [i]文的妈妈[/i] 于 2010-3-31 12:20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18695&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小心谨慎,不外露,不张扬,有事放肚子里。”这种“职员人格”几乎就是上海人性格的写照。[tt27] [/quote]
9494,现在这种内敛性格被很多YP人诟病为门槛精。.
fendi 2010-3-31 12:29
邬达克的盛名,在“煤炭大王”刘吉生的私宅(巨鹿路675号,现在是上海市作协的所在地)上得以再次印证。这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师,竟然能拿捏各种风格的建筑样式都恰到火候。这栋宅邸,是希腊风格的古典式建筑,整体宏伟稳重,细部精巧浪漫。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式的门廊和二楼开敞舒适的弧形阳台,简直可以上演公主等待马车去赴宴的童话剧。而在宅前不逊于任何西方豪宅的精美的四瓣蝴蝶形喷水池中,美梦般立着上海惟一一座普绪赫公主的洁白雕像。.
fendi 2010-3-31 12:31
马勒别墅(陕西南路30号,现为酒店式公寓)
据说是主人马勒按照小女儿的梦境设计的,七年打磨成就这栋实在精美到无以复加的建筑。住宅的坡顶陡直高尖,尖顶和凸窗是其特色,而最与众不同的是,建筑的表面包括高大的围墙,都用了泰山面砖镶嵌,深浅不匀拼缝明显,又施以中国琉璃瓦的压顶,非常活泼有趣。.
fendi 2010-3-31 12:33
沙逊别墅
沙逊别墅(虹桥路2419号,龙柏饭店一号楼)是和平饭店原主人沙逊的“伊甸园”,沙逊还建了与它相似的一栋,现在哈密路上,旧称“罗别根花园”,两栋皆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都具有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的风格,红瓦白墙,朴实亲切。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武康路99号),亦属英国乡村风格,低低的下窗檐正适合览看花园景致。虹桥路的沙逊别墅还是张国荣拍摄《红色恋人》的取景地之一,也是他非常钟爱的怀旧之处。.
fendi 2010-3-31 12:37
丁香花园(华山路849号),传说是李鸿章为爱宠“丁香”所修的,故事口口相传不免香艳。后来有人考证说,丁香花园是李鸿章的儿子给他的妈妈修建的,这一考证使得建筑顿时失去了情色和政治的色彩和意义。花园里有数栋西洋小楼,木柱雕花和遮阳构件上又有中国传统的钱币图案,加之风亭曲桥,清水绿竹的江南园林风光,亦中亦西,清新明快.
fendi 2010-3-31 12:38
汾阳路79号
,建成于1905年,应该是上海花园洋房中的元老了。这栋现在作为上海工艺研究所办公机构的建筑有1500平方米,“横三段”和“纵三段”的古典主义构图比例严谨得当。受法国文艺复兴盛期的风格影响,线条舒缓平直,娴雅自然,室内大理石和木装修显示出欧洲新艺术运动派建筑特征。和许多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园洋房一样,通向二层的石阶略成弧曲,柔美精致,攀爬或拾阶而下的时候绕看建筑或花园,变化微妙,愉目悦心。。.
fendi 2010-3-31 12:40
楼主,我忙好了,不要说我喧宾夺主啊。.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2:49
回复 157#fendihuang76 的帖子
和我这样说见外了吧:lol.
小美女妈 2010-3-31 12:50
楼主,我现在忙些.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2:50
回复 157#fendihuang76 的帖子
郑重向你献花,表示感谢[em08] [em15].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2:51
回复 159#小美女妈 的帖子
[em15] [em01].
小美女妈 2010-3-31 12:52
[size=5]上海方言【拎得清】[/size]
【拎得清】
上海人对理性最集中的描绘是要“拎得清”,这既是上海人群体性自我评价,也是对他人的要求。
“拎”是思维过程,也是操作程序;“清”则是思维结晶,也是操作成果。如果上海人用“拎得清”赞誉一个人,无论他“出身”怎么样,都是对他个体生存质量的高度评价,是对他的精明的非常欣赏;如果用“拎不清”来形容一个人,就是对他的素质彻底否定。那些拎不清的人,在上海人眼里无疑于“自绝于人民”,在大家的心目中等于被“揩掉”了。
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真可谓扑朔迷离,行情瞬息万变,人与人的交往也是五花八门,其中很多事情是不好“打开天窗说亮话”的,不能直来直去,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高度默契,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处语气中微妙的停顿,一个不经意的重音,往往都深藏了禅机或杀机。此地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就是“翎子”,上海人的才华也就体现在天生的“接翎子”上,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它已经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基因里,只有“拎得清”,才能“接翎子”。.
小美女妈 2010-3-31 12:54
[size=5]上海方言【螺蛳壳里做道场】[/size]
【螺蛳壳里做道场】
“螺蛳壳里做道场”是上海人持家理业一百年不变的“硬道理”,以小造大是上海人过“小日子”的至尊法宝。
上海“尺地寸金”,向来住房紧张,过去,常常一幢石库门房子里要挤六七户以上人家,旧社会更有一些二房东为了赚取更多房钱,挖空心思将原本面积不大的房子搭建、阻隔成豆腐干似的窄小房型出租给众多房客,家喻户晓的上海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就是嬉笑怒骂讲的房东欺房客、房客斗房东的故事。如若你要了解上海市民的生活形态,往往随便走进一幢房子就能全然洞见,在1936年洪深编写的《新旧上海》影片中,曾经描写过一幅两开面石库门房屋中诸多房客的众生相:“楼上统厢房里住的是丝厂职员袁某夫妇,客堂楼上住的是两个舞女,亭子间内住的是小司机,阁楼上住的是小学教员,楼下统厢房住的是木器店跑街,而二房东则坐镇在后客堂把守关口,时时监督房客们的一举一动。”在赵丹、李天济等主演的《乌鸦与麻雀》中,也十分生动地描写了小官僚、小知识分子、小摊贩等同一屋檐下的情景。还有些市民因为租不起宽敞的房间,只能居住在面积窄小的亭子间里,上海滩有名的“亭子间文学”,正是由一批长期居住在亭子间里的上海文人所创作的。
过去很多人家一家四五口挤在一间房间里,会客、吃饭、睡觉、洗脚、打牌都在这一间房间,仿佛一个多功能厅,局促却热闹,小囡放个屁全家都闻得到,半夜楼上老娘舅起来小便,“滴沥沥———”的声音成了每个人半睡半醒的摇篮曲。“螺蛳壳”里的酸甜苦辣是如今的上海小孩难以体会的。住房条件简陋,却难不倒上海人的精明才智,上海人善于在“穷山陋水”中“乐惠”起来,于伶在30年代创作的《长夜行》中,就写到当教员的俞辛白用货箱将厢房分隔成书房、卧室、货栈的“多室”。很多上海人更是把楼道、天井、晒台改造成“室内面积”,而五斗橱、书架、帘布等更是划分空间的绝好道具,难怪有人说:上海人家家户户都有室内设计的人才,无论十平米还是一百平米的住房,一千块还是十万块的装修费,都能装潢得体面舒适。
“螺蛳壳里做道场”还表现在上海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用一碗隔夜饭烧美味菜饭;用一块旧窗帘裁一套改良旗袍;用几只小喇叭拼一套环绕立体声……以简制丰,自得其乐,这就是上海人乐惠的“小日子”。.
小美女妈 2010-3-31 12:56
[size=5]上海方言【门槛】[/size]
【门槛】
对上海人来说,门槛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门槛是万万不能的!门槛不精的上海人不是合格的上海人!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门槛与其他建筑构件一样有等级制度,等级越高的建筑门槛越高,如书院(高等学府)的门槛高达3尺,这种门槛恐怕只适合跳高运动员跨。当时的私宅也被规定了门槛的高度,门槛越高,说明该宅主人地位越高,反之则越低。于是有些贪慕虚势的人私自增高门槛的高度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这种做法是违反封建等级制度的,一旦被告发会遭到惩罚。于是有投机取巧者备不同高度的门槛,平时用高门槛威风,一旦有高官显贵来访,立即拆卸改换低门槛,这样的门槛称为“活络门槛”。
后来“门槛”就用来说做事的窍门。也有说上海话“门槛”原是英语“Monkey”的洋泾浜英语,中国人视猴子为机灵鬼,所以“门槛”就是精明的意思。沪语中如果说一个人“门槛精”,就是指此人精明世故,善于算计;如果说一个人有“潮州门槛”,那更是不得了,因为在旧上海有大量潮州人涌入,他们从事鸦片、蔗糖、百货贩运,肯吃苦,敢于经营,是上海客帮中的佼佼者。
“门槛”包含做人的窍槛,与上海人打交道,一定要了解上海人的“门槛”。“以小取大”是上海门槛的主心骨,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比如买东西,如果买一整套,上海人会算一笔周密的帐,反复实地考察“货比三家”,然后情愿多跑几趟到不同的商家,分别购来凑成一套,因为这样算下来可以省一点钱。如此“门槛贼精”是外省人尤其北方人难以学会的,甚至被他们嘲笑为不大气,近两年“精明不高明”是最伤上海人自尊心的话,针对的就是上海人的“小门槛”。.
弥音之巅 2010-3-31 12:56
上海牢漂亮格.格就是贵族血统..
多妈妈 2010-3-31 12:57
好贴啊。
谢谢各位的分享[tt11].
小美女妈 2010-3-31 12:59
[size=5]上海方言【大兴】[/size]
【大兴】
在老派的上海人眼里,贫穷不是可耻的,“大兴”才是可耻的。在新派的上海人眼里,顶级不是可行的,“大兴”才是可行的。
“大兴”指冒牌的,不正宗。如“你这只手表不正宗,老是走不准,是大兴货”。
“大兴”一词见于《清门考源·各项切口·江湖类》:“假的。”早期,“大兴”主要是指成色不足的非真金饰品,后来才用以喻非正牌的伪劣商品。20世纪初,上海曾有一条大兴街,是通往火车站的道路,沿街店面专门出售廉价的“大兴货”。
50年代以后,江湖气甚重的“大兴”一词几乎消失不用,但是到了80年代后,随着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一时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大兴”一词成为上海最流行的口语,任何假的差的东西均可以以“大兴”冠之。而现在上海最“大兴”的地方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地方,比如七浦路市场(英文谐音cheap road),那些便宜的大兴货也销路很好,从几十元一只的威登皮包到5块钱一张的daoban影碟,上海人“淘大兴”其乐无穷,毕竟,自己用用实惠就好。.
小美女妈 2010-3-31 13:00
[size=5]上海方言【大户】[/size]
【大户】
90年代上海股市初兴后,证券商按拥有资金数额或持有股票量的大小把股民分为“大户”和“散户”,并在交易所内设立“大户室”。
90年代著名女影星潘红主演的《股疯》就对小打小闹的散户与得心应手的大户有很生动的演绎,记得电影里给人印象更深的还是那些“一地鸡毛”般的“散户”,唧唧喳喳从公用灶头间、弄堂和证券所门口来回聚集,要死要*随时准备闹起义。除了《股疯》,当时最生动可见的“大户”形象应该是一个叫“杨百万”的高人。后来“大户”除指股市中拥有大资本的股民外,也指在某方面拥有实力或资本的人,现在“大户”已经不稀奇了,因为爆发户越来越多,要成为“大户”的渠道也很多,不是象以前只有炒股那么单一,参加电视台的《财富大考场》,或者随便跑到哪条马路边上买体育彩票,也能向大户进军。.
文的妈妈 2010-3-31 13:02
哦,“门槛”是原自“Monkey”啊[tt17].
小美女妈 2010-3-31 13:03
[size=5]上海方言【谢谢一家门/帮帮忙】[/size]
【谢谢一家门/帮帮忙】
上海人交道中最常见的口头语之一,也是最“宽厚”的骂人语,体现了上海人的调侃与自嘲。
上海话里有些词语表面看是肯定认同的褒义,其实意思恰恰相反,就比如这“谢谢一家门”,“帮帮忙”,听来那么感恩戴德的客气话,其实跟“东北人的活雷锋”风马牛不相及,反而是酸溜溜的嘲讽,说的人往往是在吃亏后痛心疾首送给对方,表示“你造的孽我可领教了,以后不敢再上当。”也有毫无办法的自嘲意味,表示“我认了”。.
小美女妈 2010-3-31 13:06
[size=5]上海方言【叉头】[/size]
【叉头】
上海的出租业是全国最发达的,所以“叉头”这个词随处可听见,假若你初来上海,一出飞机场也许头一个需要学会的上海话就是“叉头”。
上世纪60年代初流行把动身走路讲作“叉路”,如出发到某地,就说:“辰光到了,可以叉路了。”那时上海人经济拮据,出租车也少,所以“叉路”通常是走路或者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70年代后,上海人生活水平提高,坐出租车越来越普遍,于是人们把“叉路”的车叫作“叉头”,把坐出租车叫作“打叉头”。.
麻辣大龙虾 2010-3-31 13:22
这个贴好!
谢谢LZ分享, 谢谢各位MM的辛勤劳动.
和炫爸的贴子衔接起来就是上海100年.
我去每一层撒花, 撒光算数. :lol.
小美女妈 2010-3-31 13:25
[size=5]上海最有特色的弄堂[/size]
“阿有坏棕绑修伐——阿有坏格藤绑修伐?” “坏格棕绑修伐——坏格藤绑修伐……” 悠扬,拉调的江南吆喝,伴随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挂棕绳,走巷穿弄的;“栀子花……白兰花” “五香茶叶蛋……五香豆腐干……”浓浓的吴语吆喝,在长长的弄堂悠悠远远地从这头飘到那头.....
[color=Magenta]渔阳里[/color]
走在车水马龙的淮海中路,满目尽是热闹的商店,人群往来熙攘。穿过成都南路,一处红砖结构的小弄堂呈现在眼前弄堂边上树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匾,告诉人们这个弄堂的身份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这便是有名的新渔阳里。
[color=Magenta]沁园村[/color]
“阮玲玉故居”的牌子没有挂在9号门口,而是挂在沁园村的门口,因为居民不能接受曾经有人在房子里不光彩地自杀,即便她是蜚声上世纪三十年代影坛的阮玲玉。沁园村的房子用现在的话讲绝对是小资们梦想中的房子了,三层的洋房,里面转着华生的旧电扇,一个老佣人在亭子间烧菜,主人房里是中西结合的家具和摆设,听着留声机,看着小园子里的花草,和你心爱的人在老旧的但还是很好的木地板上跳着舞这一切就叫做生活,当年出门的碰到都是荣家,曾家的,俞丽娜家,谢辉外婆都不算什么了.
[color=Magenta]愚园路749弄 最狡黠的弄堂[/color]
称它是“最隐秘”、“最狡黠”的弄堂是源于它的历史。它现在处在正日益变得热闹而喧哗的镇宁路西端、愚园路南端,进主弄口的地方被一些卖杂货、零食的小摊占着,也常有自行车、助动车闹闹的开进去开出来,显出一番上海最平常的市井图景。而走到里处,才渐渐发觉,这条带着主弄堂、侧弄堂———甚至小侧弄堂———小小侧弄堂的这样一条大弄堂所显露出来的楼房的与众不同。 主弄堂的建筑,它们都不高,有一些在墙壁外露出一些屋顶和外窗,每一个风格迥异,似乎是从另外的地方一夜之间飞到东方这片土地上的。尽管不知道这些房子现在里面到底是怎样一番情形,但你内心会开始有些小小震撼。
[color=Magenta]梅泉别墅弄堂:最浪漫的弄堂[/color]
梅泉别墅,就在“外国弄堂”的旁边,同在一条新华路上。 通常不熟悉的人,会把它当作了赫赫有名的“外国弄堂”。事实它比“外国弄堂”小,也自然比它更安静。以前,这条弄堂里,藏着一个小水池种满了梅花。所以才得名“梅”与“泉”。中国现代历史上,有过一个收复西沙群岛的海军老将军曾在这条弄堂里住过
[color=Magenta]苗王公主弄堂-复兴西路44弄
蓝妮弄堂,在复兴西路44弄。[/color]
弄堂很短。两边的房子倒是干净而雅致,比较有欧洲建筑的外观,同时也保留一些现代派的造屋风格。今天上了年纪有的上海人喜欢把这条弄堂称作“玫瑰别墅”。据说,是因为当初这条弄堂在建造时,弄堂口的地面上砌有“玫瑰”两个字样。
[color=Magenta]宋庆龄故居-弄堂连接三条路[/color]这条弄堂,起初进去的时候,看到每幢洋房上面标的门牌还是淮海中路的;随后慢慢打弯,径深一步步深入进去,却发觉不对———“淮海中路”的门牌竟在同一条弄堂里变成了“宛平路”的路牌;再往里继续走,便遇上一个左右开的路口。于是那上面的路牌又变了。变成了第三条马路的名字。你会愕然、措然而又觉得蛮好笑。
[color=Magenta]鲁迅故居-注定要做独行者[/color]
鲁迅故居在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一幢红砖红瓦的三层新式里弄住宅。房子缩在里弄里,是倒数第二家,安静得很,关起门来便自成一统。屋前的小花圃里,桃树、紫荆、石榴长得正好,一如当年
[color=Magenta]巴金寓所-弄堂里完成三部曲[/color]
武康路113号。顺着门缝,可以看到院子里满眼的绿,法国梧桐、盆花怒放,草木正盛的样子。
[color=Magenta]外国弄堂:规整的“马蹄形”[/color]
新华路的“外国弄堂”包括了两条弄堂:新华路211弄,以及新华路329弄。
它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那时就已成为外国人眼中的“Metropolis”(国际大都会),这条弄堂里已经住了许多各种国家的外侨,所以特名“外国弄堂”。 看得出它是有建筑设计师专门精心设计过的,所以我们在这里也才称它为规模最整齐的弄堂,而不是那些“自然天成,奥妙无穷”的“肠子”弄堂。这条弄堂的设计者,说出名字来是大名鼎鼎的,那就是为上海这个大都会设计了很多洋房建筑的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建筑家邬达克(1893-1958)。上海的国际饭店、中西女塾,乃至现在铜仁路上那个著名的“一百年都不会ut(过时)”的绿房子,都出自他的手笔。他在造这条弄堂的时候,心里就已规划好,一定要让这里面的每一幢房子都造型美观,居住舒适,并且交通要方便
[color=Magenta]万宜坊 最狭塞的弄堂[/color]
在重庆路高架之下依然健在的万宜坊,最知名的是它里面有邹韬奋故居,以及一些中国现代历史里的著名文化人,如画家张充仁。不过作为个人,我最喜欢的是它的典型上海“海派”风格。从弄堂口,那小房里的裁缝师傅,或是卖杂食的点心小作坊,完完全全是一派细致生活的味道,而不是云起风涌的大历史,或是高不可攀的富贵豪达的深藏之所。喜欢体味上海本土生活的人,应该选择这样的弄堂住一住。它的房子,像是非常干净、整齐的“联体小别墅”。据说,前两年有一个英国人,娶了娇小美丽的上海太太之后,就出巨资买下了这万宜坊里的一间整幢的房。悉心考究的装饰之后,显示出的,是不折不扣的江南海派风韵。
[color=Magenta]上海大亨弄堂-高安路18弄[/color]这条弄堂现在上海图书馆附近的高安路上。
那是一条相当幽静的马路。走进去初看,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有些平庸。然而到里面,往左拐,却发现有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才发现,今天这条弄堂深处里隐藏的那一栋大房子成了徐汇区少年宫。很多父母等在这幢大房子的外面,孩子们在里面学习各种兴趣班。形成了一道傍晚的安谧风景。 那一栋弄堂深处悄悄隐藏的大房子,是1931年上海滩著名的“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德生的房子。这栋房子,也许不应用“豪宅”来夸张,因为它的面积虽大,但整体风格简洁,中央入口是两根陶立克式的大柱子,其余造型成中规中矩的两边对称,毫不张扬,造型偏向实用而不是炫耀的讲究
[color=Magenta]丰子恺故居-弄堂里的别致洋房[/color]著名画家丰子恺1954年至1975年居住在这所房屋的二楼。在此期间作品丰富,著有《缘缘堂新笔》、《续笔》、编辑出版《丰子恺画集》、《丰子恺儿童漫画》等,翻译了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等,并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寓所题名“日月楼
[color=Magenta]尚贤坊[/color]尚贤坊位于淮海中路358号,在淡水路和马当路之间,沿路尽是琳琅满目的商铺,一不留神就走过头了。弄堂口有着很大的“尚贤坊”三个字,颇为气派,这里曾经是原尚贤堂的南草坪,故而得到名。
弄堂内相当整齐,一条笔直的道路贯通中间,左右各三排石库门居所,依旧是红砖的典型建筑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1 13:35 编辑 [/i]].
小美女妈 2010-3-31 13:30
[size=6][b]上海弄堂指引[/b][/size]
乌鲁木齐里(Wulumupili)即乌鲁木齐中路179弄。在区境东北部,安福路、五原路之间。初名麦琪路,以麦琪路得名,民国32年(1943年)麦琪路改名迪化路后,曾名迪化里。1954年随迪化路改名乌鲁木齐,改今名。民国26年(1937年)建。占地1.3公顷。有楼房178幢。
人安里(Ren'anli)即牯岭路145弄。在区境西北部,黄河路、白河路之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为金融业陈姓房产,其房产均以人字命名,故取名人安里。有石库门房屋51幢。居民1000人。
恒茂里(Hengmaoli)即西藏南路68弄。在区境西南部,金陵中路、宁海西路之间。约建于19世纪末。初名首安里,一说厍安里,民国21年(1932年)取业主名字中"
酱园弄(Jiangyuanlong)即新昌路432弄。在区境西北部,新闸路、青岛路之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因原有著名特色老店张振新酱园,故名。有石库门房屋43幢。居民800余人。
复兴坊(Fuxingfang)即复兴中路553弄。在区境北部,瑞金二路、思南路之间。民间17年(1928年)建。初名辣斐坊,1949年后以在复兴中路改今名。占地0.8公顷,有楼房95幢。居民1600人。
梅兰坊(Meilanfang)即黄陂南路596弄。在区境中部,复兴中路、合肥路之间。民国19年(1930年)建。以业主吴梅溪、吴似兰名字中各一字命名。占地0.5公顷,有楼房70幢。居民1100人。
淮海坊(Huaihaifang)即淮海中路927弄。在区境西北部,瑞金一路、成都南路之间。民国13年(1924年)建。初名霞飞坊,1949年以在淮海中路改今名。占地1.7公顷,有楼房199幢。居民2000人。
渔阳里*(Yuyangli)即淮海中路567弄。曾名铭德里。在区境北部,雁荡路、思南路之间。民国元年至民国25年(1912~1936年)建。占地0.3公顷,有楼房33幢。居民400人。渔阳里6号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理址,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楼(Wangjialou) 在区境中部,古北路南段西侧。明末吴、董二姓居此,名吴董二宅。后因张姓迁此,又称张家门。清初,王姓于此置田地,建鼓楼,用作敲钟扯旗,作为雇工耕作、收工信号,人称王家楼,因以为名。有中式二层楼房60多间。居民800人。
左家宅(Zuojiazhai)即淮海西路442弄。在区境东南部,淮海西路西段北侧,凯旋路、番禺路之间。因明清间左姓居此,故名。宅地有果园,人称"富左家宅"。占地6.7公顷。抗日战争初期,难民纷纷在此搭棚聚居或经营作坊。上海沦陷后,商人相继在此设厂开店。有纸浆、液压泵、蓄电池、橡胶等厂。
亨昌里(Hengchangli)即愚园路1376弄。在区境东部,定西路、安西路之间。民国14年(1925年)建。有楼房25幢。居民500人。民国16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曾设在弄内48号(今34号)。
范园(Fanyuan)即华山路1220弄。在区境东南部,江苏路、平武路之间。占地5公顷。民国5年(1916年)建。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三层花园住宅12幢。业主自诩是当时模范的花园式洋房,故名范园。居民600余人。为区境高级住宅区之一。
春光坊(Chunguangfang)即华山路1520弄、幸福路22弄、26弄、70弄、80弄、90弄。在区境东南部,法华镇路、平武路之间。原地为郁氏山庄(坟场),民国7年(1918年)筑有通煤渣路,取春辉堂、光裕堂首字,命名为春光路。占地8公顷。居民1800人。有链条、轴承、特种灯泡等厂10多家。
姚村(Yaocun)在区境南部,伊犁路东侧(近虹桥路)。明末姚永济在此建宅,初名姚家港20世纪20年代更名"姚更浪",1949年后称今名。民居多为中式二层楼房,瓦平房。有旗杆白石、大荷花缸等明代遗物。居民500人。
薛家厍(Xuejiashe)在区境西北部,北新泾镇境,长宁路南侧。相传明弘治年间已成村落薛姓聚居而得名。占地3.2公顷。居民400人。民居多中式二层楼房。村南有蘑菇场、和赌场。
涌泉坊(Yongquanfang)即愚园路395弄。在区境西部,镇宁路、乌鲁木齐北路之间。民国25年(1936年)建。因原涌泉浜得名。占地0.5公顷,有楼房16幢。居民350人。198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之一。
善钟里(Shanzhongli)即常熟路111弄、113弄。在区境西南部,巨鹿路、长乐路之间。民国元年至25年(1912~1936年)建。因处原善钟路(今常熟路),故名。占地1.5公顷,有楼房25幢。居民600人。
火油弄(Huoyoulong)自然村。在区境中部,新华一村南,建工医院。占地1.3公顷。因20世纪20年代曾有煤(火)油仓库,故名。村落呈矩形。居民400人。
独家村(Dujiacun)位于区境北宝兴路185弄。20世纪初,仅有谈姓一家居住,故名。抗日战争期间,村湮没。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居民迁来建屋居住。少数为二、三层住宅,余为简屋。居民300人。
塔水桥(Tashuiqiao)在区境北部,场中路以南。占地6.7公顷。居民700人。约末形成村落。曾分称南塔、北塔、东塔。传黄姓曾建一石桥塌在水面上,叫塌石桥,"塌"、"塔"谐音,因名。有楼房、平房380多间。
蕃瓜弄(Fangualong)位于区境南部,天目中路、共和新路交口处西北。1949年前为棚户区,相传居中曾收获一特大蕃瓜(南瓜),人称蕃瓜龙,谐音蕃瓜弄。1965年改建成五层楼房的新村,沿用蕃瓜弄为新村名。占地6公顷,有楼房57幢。居民6000人。北部保留棚屋残迹,为市级保护地点。
靖远街(Jingyuanjie)位于区境南部,即今百禄坊。上海开埠初期外轮海员往来频繁之地,当时有粤人开设的樟木箱店,奉化人制作西服的裁缝铺等,外国海员称此处为"中国老街"(Old China Street).。该街于20世纪20年人由瑞康顺染行改建为里弄房屋。
木樨宅(Muxizhai)在区境东北部,交通路北侧(交暨路西)。相传宋高宗时,河东人氏侯细南渡弹劾秦桧忤旨,退隐于此,亲植桂树,人称木樨侯家宅,因以为名。占地2公顷。民居多中式二层楼房。居民300人。
正红里(Zhenghongli)即昌化路994弄。在区境东南部,昌化路东,澳门路、长寿路之间。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名东京里。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顾正红烈士改今名。占地0.9公顷,有楼房6幢。居民1900人。
甘家楼下(Ganjialouxia)在区境西北部桃浦镇。相传明代甘姓居此,后建楼下词堂,故名。村落呈长方形,民居多中式二层楼房。人口400。有古银杏树1株,沪宁铁路、中槎浦经过。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1 13:34 编辑 [/i]].
fendi 2010-3-31 13:34
回复 173#小美女妈 的帖子
献花了!上海的弄堂---上海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无论是“上只脚”弄堂的幽雅,恬静,还是“下只角”弄堂的嘈杂,喧哗,都承载了几代上海人与这座城市无法割舍的情怀。.
小美女妈 2010-3-31 13:36
楼主我也忙好了.
小美女妈 2010-3-31 13:53
回复 175#fendihuang76 的帖子
侬讲得老对额[em08].
fendi 2010-3-31 13:55
回复 176#小美女妈 的帖子
楼主不睬阿拉,阿拉继续忙.
fendi 2010-3-31 14:13
马歇尔公馆
这所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暑期建筑风格的建筑,原来属于一位品位高雅的太太——英国人荻百克夫人。整栋建筑构图简单,并无变化的花哨。,底层有三根雄伟的陶立克柱式的门柱,二层有宽敞的露台,长窗落地,两侧有升起的烟囱,完全对称,平稳和气。室内的大厅是大理石的地坪,悬挂着巨型的水晶雕吊灯,柚木护壁上镶嵌着巨幅的彩陶壁绘,餐厅里有一盏从英国特地定做的铜制吊灯,极尽精致考察之能事,入夜,更是令人目眩神迷。1945年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曾在此住了一年有余。如果别墅成为瑞金宾馆的分部。.
小美女妈 2010-3-31 14:14
回复 178#fendihuang76 的帖子
侬忙好了伐?等侬忙好我忙点老教堂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1 14:21 编辑 [/i]].
fendi 2010-3-31 14:16
梓园
乔家路113号,隐匿在上海老城厢的迷巷里。沿街的门楼是一个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倾向的建筑,“梓园”两字由吴昌硕所题。二层正中有深凹的拱券和两根奇特的“不着地”的壁柱,夹着一方石鼓文字体的题额:梓园。门洞上方的弧形线脚内贴着一个大大的五角星。混杂着横竖的牌匾,剥落的粉刷,加上正午小街上焦灼的气味,这种时间和空间杂糅的文化语言都显得非常遥远。走进门楼,迎面是一座英国古典式的洋房,揣摩它的造型,细部变化而人寻味。梓园当年的主人名士王一亭曾在1922年接待了访问中国的爱因斯坦夫妇。.
fendi 2010-3-31 14:17
孔祥熙公馆
多伦路250号,不晓得什么原因,孔祥熙官邸竟然是一栋阿拉伯风格的建筑,也许在他之前还有别的主人,偏爱这种伊斯兰精致华丽的情调。玲珑细密的白色石雕花格好像一层薄纱一样罩在坚硬光挺的建筑上,马蹄形的拱券还带着小朵小朵柔嫩的曲线,内中窗户的小小隔扇更显得纤细可爱。厅堂中的铺地也是一等的拼花,真是彼时上海质量的证明。.
fendi 2010-3-31 14:20
回复 180#小美女妈 的帖子
我又结束了。你继续吧!.
fendi 2010-3-31 14:26
LZ你偷懒了吧?我们忙完了。.
小美女妈 2010-3-31 14:26
[b][size=5]上海老教堂[/size][/b]
上海现存的老教堂应该有近百座,年代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末,即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从南京传入天主教后由其孙女和外国传教士潘国光兴建的“敬一堂”,其余大多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建筑作品,有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中国传统式等,它们是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曾经作为“多国殖民城市”的历史见证。
[color=Magenta]怀恩堂[/color]
怀恩堂是中国上海一所知名的基督教堂,位于静安区陕西北路375号(北京西路口)。
该堂创立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最初位于虹口北四川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乐灵生在此置地20余亩,创办怀恩堂和民强中学、晏摩氏女中(现北郊中学)。
1924年,由于北四川路地价猛涨升值,美南浸信会出售原址建筑,将两所中学迁至北宝兴路,建成"浸会庄",另拨款在东宝兴路271号建造一幢四层楼房,作为怀恩堂和怀恩中小学校的新址。
1935年12月,怀恩堂邀请戚庆才担任牧师,直到1990年戚牧师去世。
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虹口沦为战场,怀恩堂被迫搬迁至爱文义路605弄王家沙花园32号。
由于信徒人数不断增加,1940年,购置了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的基地,并于开始动工建堂,至1942年新堂落成,堂内可容纳千人以上。
是上海基督教主要教堂之一。
[attach]471188[/attach].
fendi 2010-3-31 14:27
我喜欢看老教堂,慢慢等着欣赏。.
小美女妈 2010-3-31 14:29
[color=Magenta]小桃园清真寺[/color]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旧称清真西寺、上海西城回教堂。
在上海南市区小桃园街52号。
是上海穆斯林宗教和教育、文化活动中心。
据寺内碑记,该寺原为一花园住宅,占地2.42亩。
1917年,由上海清真董事会董事金子云出资购买,捐作清真西寺址。
经1925年重建始具今日规模,改称小桃园清真寺。1919~1948年为中国穆斯林海路赴麦加朝觐的集散地。
1953年和1978年两次整修。
寺大门北向,庭院呈长方形。西侧为礼拜大殿,面积500平方米,为上下两层,可容千人同时礼拜。
上层有大跨度拱顶结构,在国内伊斯兰教建筑中属罕见。
底层门额悬“显扬正教”匾额l方,门间镶有两块红木的阿拉伯经文对联,上额砌有《古兰经》文一节。
大殿顶部为石子浇灌的平台,正中央是望月亭,高耸的“新月杆”竖立在拱形亭顶上,作为该寺的标志。
平台四角有4座阿拉伯式拱形圆顶,内各制石方台1块,长凳4条,专供诵经、休息之用。
庭院东侧有厅堂结构的3层楼房1幢,二、三层为图书馆、阅览室,藏有清代中国木刻《古兰经》和乌尔都文注释的印度版巨型《古兰经》,以及其他伊斯兰教珍贵文物。
底层为讲经厅,墙壁有书以圣训经文的中堂和条幅,以及雕刻有经文的香炉、香案、花瓶等陈设。
庭院南侧为教长室、会客厅和水房浴室。
中国当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古兰经》诵读家买俊三和知名阿訇马儆吾曾担任过该寺教长。
1928年,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校址设于此。
今为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会址所在地。
[attach]471189[/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14:34
[color=Magenta]上海国际礼拜堂[/color]
在上海西南地区有一条带有浓郁欧式情调的幽静 马路——衡山路。
闻名中外的基督教国际礼拜堂就坐落在衡山路53号。
《上海宗教志》这样描述这座著名的教堂:“国际礼拜堂是一座近代哥特式砖木结构的建筑,该堂呈英国民间乡村建筑风格,堂体平面呈L型,屋顶呈交叉形木屋架。大门朝北,两边设尖拱长廊,窗框为弧拱形,镶嵌梅花纹玻璃。堂的左侧为3层楼房,底层为牧师办公室,三楼是小礼堂。”
上海国际礼拜教堂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历史命运紧紧地相联在一起的。国盛,它则荣;国衰,它则败。尽管它是一座圣殿,但绝不是世外桃源。国际礼拜堂的历史,无疑是中国近代基督教历史的一个缩影。
上海国际礼拜堂门口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瓜分的一块肥肉。
1842年屈辱的《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等五个城市成为了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的第一站。
自此之后的百年历史中,一次又一次地签定不平等条约,接着是赔款、割地、立租界。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天主教、基督教成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上海这个大码头,继英国、法国等列强前来掠夺后,自然也少不了美国人的光顾。
1923年,在华美国人集资在当时的贝当路(今衡山路)开始建造这座教堂,以供在上海的以美国人为主的西方人享用。
该堂最终在1925年竣工并开始使用,英文堂名为Shanghai Community Church,中文名称为国际礼拜堂。
[attach]471193[/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14:37
[color=Magenta]另类的天主教堂-董家渡天主教堂[/color]
位处晚清老城厢边际的董家渡天主堂兴建于公元1847年,用了六年时间始建成开堂。
它的外观造型流露出显而易见的西班牙味。
建筑风格则归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式。
经典的巴洛克建筑追求动感,喜用富丽堂皇的装饰、雕塑和强烈的色彩,线条也曲折多变。
但在董家渡天主堂却表现出略微出人意外的简洁的装饰风格,不知内中是否别有缘故。
教堂正立面为三段式。下段以四对爱奥尼克式柱划成三间──使大门开有三个入口。进门旁的双柱当间有砖砌的中国式对联,外端的两对立柱间则塑有神龛;中段墙面正中嵌入一只圆形大时钟,其上两端各耸立一座钟楼,楼内铜钟据说是一个半世纪前的原物;上段山墙做成具有典型巴洛克气质的卷涡式样,中央辟出一额,直书“天主堂”三个大字;顶上竖起铁十字架,长近四米,据说有一吨来重。
大堂内部采拱顶而非穹顶,辅之以青绿藻井图案构成天花;堂内粗壮的立柱测算来约有四米周长,其中一柱内还有楼梯可上唱经楼。唱经楼是位于进门上的一道夹层,这里遥对远处的祭坛,侧望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堂内墙面高处的精美浮雕。作为中西合璧的具体体现,这些浮雕表现了十分中国化的莲、鹤、葫芦、宝剑、双钱等内容。
董家渡天主堂在上个世纪曾是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座堂。
自本世纪初徐家汇天主堂落成后,它的传教中心地位才被取代。
两堂迥异的建筑特质──前者中西杂糅,后者全面西化也多少折射出天主教进入中国前后不同时期的心境和姿态,由此念及早年来中国的耶稣会会士在打破中国和西方之间文化隔阂方面所做出的煞费苦心的努力──
就在公元1557年,当时作为东印度耶稣会布道团观察员的范礼安曾给东方的传教事业制定了开拓性的新方向──即“文化顺应”政策:他要求到中国的传教士首先中国化。
范礼安本人未到中国,但他的思路却被证明有预见性,而且最终产生了效果──他的追随者罗明坚和利玛窦,尤其是后者很起作用。
他不仅进入了中国,而且还到了当时明朝的两个首都。
他在北京住了10年,致力于向朝廷的官员们宣讲天主教教义和传播西方科学知识,并且成功地为相当范围的士大夫群落所接受──徐光启就受洗于他。
他比起另一个注定也要在西方在华传教史上留下一笔的传教士幸运得多──那就是与董家渡天主堂有关的第一位旅华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
董家渡天主堂最初的名字就以他命名──圣方济各﹒沙勿略堂。
方济各﹒沙勿略于公元1551年前来中国,由于无法进入广东,而困于现今台山县的上川岛达 4个月,最后死在那里。他是一个使徒……
[attach]471194[/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14:39
[color=Magenta]圣三一堂[/color]
圣三一堂(Holy Trinity Church)是聘请了英国本土的著名建筑师设计的,1869年建成。
这是一座红砖砌筑,室内外均为清水红砖墙面的建筑,俗称“红礼拜堂”,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教堂。
本来,圣三一堂的设计体现了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
但是在1893年,在圣三一堂的左侧(也就是东南方),又增建了一座高耸的钟楼,这座钟楼大大增强了这座教堂的哥特式意味。
钟楼为四方形平面,尖椎形屋顶,四角有4个小尖顶。
钟楼内安置了八音大钟,能按着圣诗的音韵敲打。
在1930年代十层以上高层建筑在上海出现以前,圣三一堂的钟楼曾经长期是上海的制高点和最醒目的地标,尤其是对于乘坐轮船进出上海的乘客。
这座钟楼已毁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高潮中,现正在计划重建中。
该教堂位于黄浦区,原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区,东面临江西路,北面临九江路,南面隔汉口路就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
东侧(正面)的前方有一处上海市中心过去难得一见的花园绿地。
这是一座专门为英国侨民中的圣公会教徒服务的教堂,1847年先建造了一座小型教堂,1866年5月24日—1869年重新建造,外观为哥特式,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堂。
由斯科特,凯德纳设计。1875年升格为圣公会北华教区主教座堂,1893年在教堂左侧增建高耸的钟楼(已毁于文革中)。
1949年以后英国侨民撤退,这座教堂就移交给信仰背景相同的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
1958年,在献堂献庙的高潮中这座教堂仍被保留下来,作为黄浦区基督教举行联合礼拜的场所之一,继续沿用圣公会仪式。
1966年文革开始,教堂被占用,以后这里长期被黄浦区政府使用。
2005年,这座古老的教堂在被占用近40年后终于归还给教会,附属建筑作为中国基督教两会所在地,教堂计划在修复后重新开放。
[attach]471195[/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14:41
[color=Magenta]皋兰路小教堂[/color]
皋兰路小教堂
皋兰路小教堂位于皋兰路16号,属以俄罗斯为中心的东方正教会(基督教一支)。
建于1931年,与新乐路大堂相对称圣母小堂。
教堂正面向西,集中式正方形平面,上置一大四小葱花形穹窿顶,典型俄罗斯古典风格。
皋兰路小教堂1994年修葺。
[attach]471196[/attach].
BN妈妈 2010-3-31 14:42
这些文字和图片看得实在过瘾。谢谢了!也真想以后有机会带上孩子一起去那些实地看看!不错!.
小美女妈 2010-3-31 14:45
[color=Magenta]徐家汇天主堂[/color]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位于徐汇区蒲西路156号,是上海天主教三自爱国会所在地。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19世纪末,徐光启墓附近地区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会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后来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高79米,宽28米,正祭台处宽44米。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间大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堂内可容纳2500人同时做弥撒。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双尖顶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轮盘状――生命恰如驾驭轮盘,恰当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祥。
“文革"时期,徐家汇天主堂遭严重破坏,连巳拆下十字架的两个尖顶和大管风琴也不能幸免,教堂被用作仓库,宗教活动中断。1978年后恢复,1980年重修,1982年圣诞节,修复尖顶十字架,重现大教堂哥特式风貌。
[attach]471201[/attach] [attach]471202[/attach][attach]471203[/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14:48
[color=Magenta]佘山天主教堂[/color]
号称东亚第二大教堂的佘山天主教堂(松江佘山上),每年5月圣母月,吸引各地教徒排着长长的队伍,逐个进入教堂做弥撒,盛况空前。
教堂外墙用红砖,穹顶,尖拱形的玻璃窗镶嵌着彩色圣像,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罗马风格,大堂可容纳3000余人
[attach]471207[/attach].
麻辣大龙虾 2010-3-31 14:48
回复 182#fendihuang76 的帖子
这个原来是孔祥熙公馆.
上次经过多伦路, 我还看了好几眼, 看到一个窗口里面在装修, 我还想着, 租一个这里面的房间住住, 应该很不错的. :lol.
小美女妈 2010-3-31 14:53
[color=Magenta]虹口区多伦路59号的鸿德堂[/color]
位于多伦路59号。始建于1928年。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主楼坐南朝北,3层楼房,第四层为明钟楼,整幢建筑极具中国庙宇风格。在基督教堂的建筑中实属罕见。教堂属基督教长老会。其建筑经费主要由中国教友捐献,还有部分经费是美国传教士费启鸿支持的,为纪念费启鸿,故以“鸿德堂”三字为教堂之名。
[attach]471208[/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14:56
[color=Magenta]卢湾区复兴中路425号的诸圣堂[/color]
诸圣堂是位于中国上海市卢湾区复兴中路425号(淡水路口)的一座基督教堂。 由美国圣公会建造于1925年。当时这里位于上海法租界。诸圣堂建筑采用圣公会高派教堂格式,红砖,三角形屋顶,门柱为混凝土雕刻艺术,门廊上设有圆形玫瑰窗,西北角附方形塔楼。教堂占地1326平方米,大堂可容500人,加上小堂和附屋共可容1000人。1958年,诸圣堂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作为卢湾区的联合礼拜教堂。1966年8月被关闭。1980年代恢复聚会。1985年起,该堂特设有盲人礼拜。
[attach]471209[/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15:03
[color=Magenta]若瑟堂[/color]
若瑟堂(又名圣约瑟教堂,俗称洋泾浜天主堂)是上海较早的天主教堂,该教堂地基是根据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上谕”归还的天主教产业。1860年(咸丰十年)4月15日破土动工,次年6月29日竣工并举行开光典礼。因位于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南岸而得名,该教堂早期为天主教耶稣会澳门圣若瑟堂设在上海的总帐房(即总管理机构),神职人员均由澳门圣若瑟道院委派。罗礼思(葡)设计,砖混结构,1860-1861年建造,教堂为哥特特征的晚期罗马风格。拉丁十字形平面,单钟塔式立面构图,门窗均为半圆券。内部用束柱和肋骨拱顶形式。宗教题材的彩色镶嵌玻璃窗。屋顶由四个小尖塔顶围绕一个大尖塔顶组成,为上海当时最高的建筑。1862年(同治元年)5月17日,法国驻华海军司令、海军上将卜罗德(A.L.Protet,又译作卜绿帖)在南桥被太平军击毙,5月26日年文思主教在这里做弥撒,出席丧礼的除各国驻上海的高级官员外,还有清廷钦差大臣薛焕、江苏巡抚李鸿章、上海道吴煦等人。1865年教堂创办类思学校(即今四川南路小学)。“文革”开始时,教堂停止宗教活动。1986年对教堂进行修理并恢复宗教活动。该教堂是保存完好的近代西洋建筑,1994年2月15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市近现代优秀保护建筑。今址为四川南路36号。
[attach]471211[/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15:08
[color=Magenta]东正教圣母大堂[/color]
圣母大堂位于上海新乐路的圣母大堂是仅存的东正教教堂,又称为新乐路教堂。东正教在上海最盛时为1931年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后,那时外籍东正教徒从全国集中到上海,曾有7个教堂。建国后外籍侨民纷纷离境,东正教徒逐渐减少。仅存新乐路教堂依然保存十分完好。
建造年代:民国21年(1932年),东正教上海教区主教维克托尔(白俄)向东正教徒和白俄侨民集资建造东正教堂,也称圣母大堂。
建筑风格:典型的俄罗斯正教堂风格的建筑,中间顶部为大的半圆穹顶,四角有四个。南侧一幢两层楼房,为神职人员住宅,建筑面积为538平方米。1988年,该堂修复一新。
[attach]471213[/attach][attach]471214[/attach]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1 15:09 编辑 [/i]].
小美女妈 2010-3-31 15:11
我忙好了,.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5:35
回复 200#小美女妈 的帖子
呵呵,刚刚出去了一次,你们果实累累啊[em08] [em08].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5:36
回复 152#fendihuang76 的帖子
辛苦咯,刚刚出去了一次,你们帮我忙,我就偷懒啦[em16] [em16].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5:46
. 老上海的男人
老上海的男人, 指的是那些洋行里的文员买办, 医生以及教书的文化先生. 汽车是没有的, 出门坐的是黄包车. 收入稳定, 不多, 当然也不会很少. 没有夜夜笙歌, 但一个月有一次烛光晚餐, 或者是在剧院的普通席上给自己订两个座. 他们的子辈, 上基督教学校, 有口流利的英语, 谦逊识礼, 风流而非浪子. 今天, 健在的他们, 是我们口中的"老克勒". 不由想到了外公, 一头银发, 儒雅健谈, 摆弄照相机, 笃信基督, 烧得一手好菜.
这, 是旧时上海男人. 也是最后的"纯"上海男人.
后来的整整一代人, 如同全国其他的人一样, 革命狂热, 无知, 无畏, 然后恍然, 继而努力地作回自己. 物质, 前人留下的, 被洗劫一空, 精致生活, 远去了. 而向往, 依然在. 叫他们仍努力寻觅. 所谓"螺丝壳里作道场", 讲的就是这种"无产"的精神生活. 物质与精神的脱节, 构成了生活的尴尬. 所以才有了亭子间里走出来的衣着光鲜的男人女人.
再来, 就要说"小"了. 似乎, 上海男人的小, 是一个理所应当的结论. 正如同许多其他理所当然的事物一样, 常常是人云亦云, 鲜有人会去探其究竟.
对于老上海男人的指摘, 多是出于对海派文化的责难. 海派文化, 是对应于京派而言的. 当然, 这是上海人自己的分法. 北方人, 或许的不将其称为文化的. 上海开埠以来的百年间, 所发展的, 其实是一种租界殖民地经济. 植根于这种经济的海派文化, 自然被扣上了"洋奴买办"的帽子, 叫海派的老上海男人们背上个崇洋媚外的黑锅, 继而非议其人格之小.
公允的说, 对于泊来的文化, 海派的人们的而且确具有一种敏感, 一种向往并一贯热衷于是. 这是当第一批移民踏入上海, 面对这花花世界时就植下的情节. 可这种情节并不动摇骨子里的秦魂汉命. 事实上, 对新事物的向往与对旧传统的扬弃, 这恰恰正是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所在. 就象那旧时的石库门一样, 既没有在筒子楼上安飞檐顶琉璃瓦的嗜好, 也没有于门廊前列排袖珍罗马柱的习惯. 平实而不失雅致, 兼具中西却又不显斧凿痕迹, 自成一派风格. 一种拿来主义的实用风格.
所以, 老上海的男人, 追求的并不是西方的生活, 而只是自己惬意的生活.
有道是: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这"海派"二字, 是大是小, 倒还是见仁见智.
上海人少喝酒, 便是喝, 也从不是非倒下几个才算完的那种. 交杯换盏间, 自也谈天说地, 说生意, 说生活, 实在谈资寥寥了, 便浸在回忆里. 但, 不用酒家挂牌子, 也绝对是莫谈国是. 即便偶尔有, 那也是攸关切身的譬如房价之类的几句. 不得不承认, 上海人, 在"龙门阵"的格局上, 并不大.
, 指的是那些洋行里的文员买办, 医生以及教书的文化先生. 汽车是没有的, 出门坐的是黄包车. 收入稳定, 不多, 当然也不会很少. 没有夜夜笙歌, 但一个月有一次烛光晚餐, 或者是在剧院的普通席上给自己订两个座. 他们的子辈, 上基督教学校, 有口流利的英语, 谦逊识礼, 风流而非浪子. 今天, 健在的他们, 是我们口中的"老克勒". 不由想到了外公, 一头银发, 儒雅健谈, 摆弄照相机, 笃信基督, 烧得一手好菜.
这, 是旧时上海男人. 也是最后的"纯"上海男人.
后来的整整一代人, 如同全国其他的人一样, 革命狂热, 无知, 无畏, 然后恍然, 继而努力地作回自己. 物质, 前人留下的, 被洗劫一空, 精致生活, 远去了. 而向往, 依然在. 叫他们仍努力寻觅. 所谓"螺丝壳里作道场", 讲的就是这种"无产"的精神生活. 物质与精神的脱节, 构成了生活的尴尬. 所以才有了亭子间里走出来的衣着光鲜的男人女人.
再来, 就要说"小"了. 似乎, 上海男人的小, 是一个理所应当的结论. 正如同许多其他理所当然的事物一样, 常常是人云亦云, 鲜有人会去探其究竟.
对于老上海男人的指摘, 多是出于对海派文化的责难. 海派文化, 是对应于京派而言的. 当然, 这是上海人自己的分法. 北方人, 或许的不将其称为文化的. 上海开埠以来的百年间, 所发展的, 其实是一种租界殖民地经济. 植根于这种经济的海派文化, 自然被扣上了"洋奴买办"的帽子, 叫海派的老上海男人们背上个崇洋媚外的黑锅, 继而非议其人格之小.
公允的说, 对于泊来的文化, 海派的人们的而且确具有一种敏感, 一种向往并一贯热衷于是. 这是当第一批移民踏入上海, 面对这花花世界时就植下的情节. 可这种情节并不动摇骨子里的秦魂汉命. 事实上, 对新事物的向往与对旧传统的扬弃, 这恰恰正是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所在. 就象那旧时的石库门一样, 既没有在筒子楼上安飞檐顶琉璃瓦的嗜好, 也没有于门廊前列排袖珍罗马柱的习惯. 平实而不失雅致, 兼具中西却又不显斧凿痕迹, 自成一派风格. 一种拿来主义的实用风格.
所以, 老上海的男人, 追求的并不是西方的生活, 而只是自己惬意的生活.
有道是: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这"海派"二字, 是大是小, 倒还是见仁见智.
上海人少喝酒, 便是喝, 也从不是非倒下几个才算完的那种. 交杯换盏间, 自也谈天说地, 说生意, 说生活, 实在谈资寥寥了, 便浸在回忆里. 但, 不用酒家挂牌子, 也绝对是莫谈国是. 即便偶尔有, 那也是攸关切身的譬如房价之类的几句. 不得不承认, 上海人, 在"龙门阵"的格局上, 并不大..
文的妈妈 2010-3-31 15:52
回复 199#小美女妈 的帖子
迭只教堂现在好像变饭店了.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5:53
那些风花雪月——你还记得她们麽?
《玫瑰玫瑰我爱你》——银嗓子:姚莉的花样年华 "享有"银嗓子”美称的姚莉,原籍上海,是演唱国语流行曲资格最老的其中一位歌手,她在三十年代出道,直到六十年代退出歌坛,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歌唱生涯,灌录了数百张唱片。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歌星之一。
姚莉经典歌曲在线听:渔光曲
玫瑰玫瑰我爱你
[url]http://www.google.cn/music/artist?id=A9beb9c4fd65577a1[/url]
[color=Magenta]推荐大家听——里面“爱的铃声”,非常之醇厚的嗓音[/color]。。。。。。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7:32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6:02
一代传奇歌后李香兰
《夜来香》——李香兰:审判席上的一代传奇歌后李香兰,1937-1945年“满映”时期的代表人物。她的一生动荡、曲折,时代的风云塑造了她美艳动人的明星角色,同时也无情地淹没了属于她个人的真实面目。
30年代原版《夜来香》在线听[url]http://www.520music.com/play/60003.htm[/url].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6:06
<<蔷薇处处开》——龚秋霞“演而优则唱
<<蔷薇蔷薇处处开》——龚秋霞“演而优则唱” 龚秋霞(1918-2004):她率先在电影中自演自唱,开创了“演而优则唱”的先河。可以说,龚秋霞是当时为数不多可以和周璇相提并论的影歌巨星。.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6:12
《给我一个吻》——张露
《给我一个吻》——张露:给我一个吻小时候听这首歌,当时的反应是皱皱眉头:“这个女的不知道要做淑女的啊,简直流氓!”所以,凡是唱这首歌的女歌星,都被我定性成“流氓”了。后来问老爷爷(注,此老爷爷是旧上海一小开),他说:这歌是张露当年翻唱的,原来是一首英文歌曲《Seven, LonelyDays》。还说那时候他顶喜欢张露,觉得她唱得很亮,好像整个人心都点亮了。
香港歌星杜德伟的母亲就是张露。
张露(原名张秀英,英文名:CHANG Loo,1932年1月21日-2009年1月26日),生于江苏苏州,于香港病逝。张露是1940年代至1950年代的上海国语女歌手,有“中国歌后”美誉之称,其代表作是《你真美丽》及经典代表《给我一个吻》。.
小美女妈 2010-3-31 16:20
回复 204#文的妈妈 的帖子
伐晓得,估计伐会变饭店,因为进去要收门票额[em16].
变形金刚 2010-3-31 16:30
呵呵......3额姆妈哈可爱呀[em15]
一路浪厢撒花过来....
花花伐够了,明早再撒[em08].
龙宝virginia 2010-3-31 16:59
小美女,huang,我歇会儿,你们继续哦[tt23] [tt23].
fendi 2010-3-31 18:25
回复 195#麻辣大龙虾 的帖子
哈哈,侬牢有想法额,说不定你的愿望还真有实现的那一天呢。.
fendi 2010-3-31 18:27
回复 210#变形金刚 的帖子
谢谢侬,只要你喜欢我就高兴。.
fendi 2010-3-31 18:35
张学良公馆
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是个风云人物,但却扮演了悲剧的角色。1933年以后他曾三次来上海,有三处寓所。第一次是1933年3月,他通电全国下野并准备出洋考察,随后从北平来沪,宋子文为他安排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181号。就是在这里,他戒去了毒瘾。一个月后,他去了欧洲。
第二次是1934年回国,到沪后先暂住在莫利爱路(今香山路)2号洋房里,他的侍卫副官长谭海物色了高乃依路(今皋兰路)一号的花园洋房,租了下来。赵一荻(赵四小姐)也从北平南下住此相伴。不久,张学良出任武昌行营主任,离开上海,而赵四小姐却常来此小住,因此这一处被人称为“张学良公馆”。.
fendi 2010-3-31 18:41
爱庐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前,在上海的住所大多是临时的,到了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才在上海真正安置了一个家。
不过这所住宅也不是蒋介石掏钱买的,而是他大舅子——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买来作为宋美龄的陪嫁。这幢法式花园洋房位于法租界贾尔业爱路9号(现东平路),由一座主楼与两座副楼组成。 现在这幢建筑及花园已经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学校的一部分。东侧副楼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主楼东侧二楼原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及卫生间,且有一秘密暗道,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从暗道直达楼外。现在卧室与卫生间已打通,成了学生们练琴的教室,只有暗道仍然保留着。主楼中间单元底层,现由学校出租给高华纺织品有限公司作办公室。主楼南面原有一占地30多庙的大花园,现已大大缩小,只有三四亩大。顺着花园往前走几十步有一汪池水,池水旁有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两座假山,在一块突兀的假山石上,镌刻着蒋介石亲笔题写的“爱庐”两个大字,今天依然清晰。蒋介石把庐山牯岭别墅称为“美庐”,把杭州西湖的别墅称做“澄庐”,把上海这所住宅称做“爱庐”,可见他对这幢洋房的喜爱。
[[i] 本帖最后由 fendihuang76 于 2010-3-31 23:08 编辑 [/i]].
fendi 2010-3-31 18:48
威海别墅
威海别墅。作为难得一见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风格民居,几十年来,这十幢独立的楼房始终低调地藏在弄堂里,一如它们的建筑外形般静谧与冷峻。 威海别墅的弄堂是单向的,只由十幢独立的楼房组成,楼房的结构是联排或双拼,居住人家自然有限,所以显得低调、私密。大部分楼房是居住,只有偶尔几幢房子被用做画廊或者公司,走在弄堂里,无论什么时候都觉得静谧,还散发着几分矜持。
1920年代,这里曾是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厂长的私宅。如今,每层楼面的木地板还保留原样,楼梯和扶手同样,那敦实的木质扶手表面因为时间被磨得发亮,因而触感也更自然光滑,楼梯的每个转弯都是个美丽的弧线,转弯处的铸铁窗子是仿原样新装的,据说当年的把手和销子都是沉甸甸的铜质。威海别墅不符合海派情结里第一眼看上就喜欢的要素,但它的含蓄和谦虚更耐人寻味。.
fendi 2010-3-31 18:52
蔡元培故居:彰显高尚人文气息
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市愚园路寓所迁至海格路(今上海市华山路303弄16号)居住。同年11月2日,他带头与交通、同济、暨南、浙江等大学校长,有黎照寰、翁之龙、何炳松、竺可桢等联名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采取有效措施,遏止日本对华之侵略,并严惩日本违反国际公法,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之暴行……
日军侵占上海后,蔡先生果断移居香港。整幢房屋占地2.22亩,建筑面积526平方米。如今,该故居房屋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空交汇仿佛冥冥中将蔡元培老先生高尚人文的气息赋予了华山路,并将他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fendi 2010-3-31 18:55
郭棣活宅邸
在豪华的丁香花园与汇益花园间,坐落着一幢用玻璃砖贴面的洋楼。那就是近代巨商郭氏家族第二代传人、曾任永安纺织公司总经理的郭棣活豪宅。该“玻璃洋房”的门牌号是华山路893号,今为上海市级优秀近代保护建筑。1948年夏,郭宅竣工,举行了盛大的迎宾仪式,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陈果夫、陈立夫等纷纷前来志贺,盛赞住宅的豪华气派。棣活赴粤履新后,曾将这幢玻璃洋房让与上海市工商联办公,今已成某实业集团的所在地了。
这是幢颇具现代派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楼高2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在建筑形体处理上刻意追求现代建筑的几何造型,平面为不对称布局。据时任郭家园艺师的张顺发介绍,室内、过道、庭前铺设的地毯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光此一项,就需200根黄金大条。地毯尚且如此价昂,整幢洋楼的造价便可想而知了。
.
fendi 2010-3-31 18:57
孙科住宅:西班牙式风格建筑
作为国父孙中山的独子,孙科的住宅多年以来一直广受关注。该住宅位于延安西路1262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大院内,是一幢风格独特、景色宜人的花园洋房,属于西班牙式建筑。
孙科住宅占地约8000平方米,现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系西班牙式建筑,兼有巴洛克建筑风格,其斜坡屋顶采用红色筒瓦铺设,檐口细部装饰讲究,门套、窗框形式多变,运用各式拱券,壁炉顶上的烟囱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做法,外墙立面简洁明快,又具有西方现代派建筑的风格和气派。.
小天使 2010-3-31 19:19
学习了,送花也来不及。.
小美女妈 2010-3-31 19:23
[size=5][b]【岳阳路145号】[/b][/size]
“宋公馆”大花园姹紫嫣红
1927年,宋子文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部长。不久后,宋子文斥巨资在家乡上海的祁齐路(现岳阳路)建公馆。每逢周末或假日,他便从南京回上海小住。有人说,他是将上海视为后花园,以抚慰自己角逐官场那颗劳累的心。
大门内是一个占地30多亩的大花园,香樟、松柏、棕榈中点缀着海棠、桃花和紫丁香,恰如世外桃源。沿花园小径左侧往前,可见一幢荷兰式三层楼洋房。洋房上的红色琉璃瓦宛若一片片锦鲤鳞,光彩夺目。楼内有大小20多间房。从正门踏入台阶是大会客厅兼舞厅,沿着铺着纯羊毛地毯的楼梯便到了二楼卧室。两套卧室之间有一个大过厅,过厅向南是一个70多平方米的露天大阳台。
曾有做客过宋公馆的人回忆说,当时宋公馆的大门并非开在祁齐路上,车子要驶进一条弄堂才到府邸。楼下的餐室靠壁放着一台北极牌冷气机,形状与冰箱差不多。当时,宋子文高兴地向客人介绍它的工作原理,冷水进去,热水出来,这样水就吸收了室内的热量,不过制冷效果只限于餐室。
1947年后,宋子文便很少再来到这座设在上海的“后花园”小憩。
[attach]471300[/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19:48
[size=5][b]【武康路107弄2号】[/b][/size]
陈氏兄弟的英国乡村式别墅
陈立夫、陈果夫这对兄弟,当年亦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两人曾一起长期掌握国民党的党务组织大权和中统特务组织。当时,社会上有“蒋家天下陈家党,孔宋两家管钱钞”之说。
陈氏兄弟在沪住宅坐落于武康路107弄2号,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这栋建于1946年的三层花园洋房,墙体用白粉饰面,红色双陡坡瓦屋顶,清水砖砌烟囱,砖工精致考究。底层东南侧设置带有出檐的开敞拱券式门洞,造型十分典雅。这种英国乡村式别墅,建筑风格起源于欧洲中世纪,19世纪在英国盛行,成为当时英国的建筑之一
[attach]471313[/attach]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3-31 19:56 编辑 [/i]].
小蹦妈妈 2010-3-31 20:25
fendihuang76,小美女妈,我闹花载送把纳两噶头了。.
almading 2010-3-31 20:31
回复 211#龙宝娘 的帖子
请教龙宝娘等高人:永福路郎现在额“德国领事馆”跟“雍福会”老里八早是啥宁嘎额公馆啊?谢谢那噢!:handshake.
fendi 2010-3-31 20:43
回复 223#小蹦妈妈 的帖子
谢谢!我来者不拒了。我们是替龙宝娘的班的。.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0:45
回复 224#almading 的帖子
先说雍福会:上海人喜欢用“吃”来表达喜欢之情。常来雍福会的人大都“吃”伊的环境。永福路鲜见车水马龙,门对面是德国领事馆。房子是上世纪初建造的欧式风格建筑,几经变迁: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瑞金医院名医邝安坤的官邸,1980年后的21年间是英国领事馆,2001年被上海第一代服装设计师汪兴政看中,向兴国宾馆租了十年欲造一个私人会所。本来半年后开张,可汪兴政设计入了迷,稍有不满意就推倒重来,整整三年时间精打细凿,2004年3月雍福会才打造完毕。开业以来,不少中外名流均已成为这里的座上客,其中包括法国总统夫人贝尔纳黛特·希拉克,卢森堡首相容克,欧盟执委会副主席帕拉希奥,微软CEO陈永正,高尔夫球大师加利·皮亚,法国指挥大师威廉·克利斯提,电影《英国病人》男主角拉尔夫·法因斯,NBA球星姚明及国际巨星成龙、张曼玉等。解放前是谁的公馆我继续考证哦。.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0:47
回复 224#almading 的帖子
德领馆:徐汇区永福路2幢花园相连的独立别墅,就是德国驻沪总领事馆,一幢是总领事办公场所,一幢是官邸,都是上海市保护建筑.据说分别是解放前上海的煤炭大王和纺织大王的私人住宅.除了独到的造型、精心的设计建筑外,两幢别墅都拥有很大的花园,这在市中心是很难得的.拥有博士学位的芮悟峰Wolfgang Rohr总领事对于这样的办公和居住环境显得特别满意.他经常在花园里举行Party..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0:52
回复 223#小蹦妈妈 的帖子
呵呵,谢谢,谢谢侬,伊拉老辛苦额,还要谢谢侬早上8我额花[tt23].
晶珠玛米 2010-3-31 21:13
赞额!
原汁原味,美轮美奂的上海,大家风范的上海。。。。。。
沉淀在心底的场景,一次次地泛起,很亲切,也很熟悉。。。。。。
上海人做事就是道地,笃悠悠额。
迭种嘎帖子看看,听听老暇宜额。[tt11]
献花!.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1:13
说说永福路
永福路:低调而奢华
永福路是那样短的一条马路,这个路名在大多数人耳边刮过的时候,风力微乎其微,而在另一部分人耳边刮过的时候,就不一样了。那小一部分人,用上海切口说,是“懂经”的。因为他们了解,永福路除了历史悠久、人文环境优雅以外还有两幢美丽的西式小洋房,那就是如雷贯耳的英国和德国领事馆。
多少年前在国门紧闭的时候,永福路是那样的寂静,不通公共汽车,也难得有其他车辆经过,住户很少。尤其是湖南路到复兴西路那一段,有全副武装的部队战士日夜站岗巡逻。那些士兵一律的年轻英俊,身材挺拔,遥遥相对,站在英、德领事馆门口,就像欧洲美男子阿波罗雕塑似的,秀美而高贵。
后来国门打开了,很多年轻的和已经不年轻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拼命学英语,学德语,然后来到永福路 244号英领馆和181号德领馆门口排队,等待一周一次与签证官面谈。排队的时候,队伍里压抑着一股紧张和兴奋的感情,但没有多少人会互相交谈,他们心里都有一些底,不愿意透露给竞争对手。他们的表情矜持,有一些高傲在里头。当手机还叫“大哥大”的时候,他们常常掏出来看一看,显摆一下,外松内紧。而手机变到玲珑精致以后,他们反倒偷偷地掏出来,走到街角压低声音说话了,外紧内松。
永福路的原名是古神父路,路上的梧桐树都很有些年头,一到冬天,有些树干上会卷起一小块树皮,露出它坚硬的内在。春天到了,老树皮又返出青绿色,上面有一个个圈圈,像哪个动物的眼睛,又像是一树杆的迷彩。夏天,梧桐树冠张开它巨大的伞盖,遮蔽烈日。骑车的人,经过永福路会有一阵阴凉拂面而来。而秋天常常是一夜之间来到的,早晨醒来俯身一看,梧桐树干飘摇,黄叶已是一地铺满。金灿灿里带着些许的忧郁。
说起来德国人还是古板,领事们搬去另外的地方办公了,馆还保留着,是一幢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现已被列为国家历史保护建筑。英国人就比他们决绝多了,拜拜以后就没有了影子。英国领事馆原址占地三亩,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人搬走的时候花园已经破败不堪。据说一个叫汪兴政的上海第一代服装设计师走过路过被它吸走魂灵,买下来,经过三年隆重装修,改变成叫“雍福会”的高级会所。 “中西合璧、冲突而和谐”是汪先生在这件大艺术品设计上的刻意追求。雍福会的主楼是典型的复古西洋建筑,但是漫步其中很多人都会以为置身一个古老传统的中国大家族的宅院。其中的装饰和摆设均独具匠心,2004年被评为全球最佳会所第二名。亚洲华尔街日报对它的评价是“给你了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门的奢华生活。”
雍福会内有吃有喝有玩乐,可以说是上海最高级的夜生活消遣场所之一。价格处于顶端级,采取会员制,门口警备森严。一到晚上高级轿车烟似的驶来驶去,名媛绅士如各国使领馆的大使、领事,在商界活跃的企业家、金融家、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和这些圈子若即若离的影视明星们款款而来,而窈窕美女配大腹便便的老板也屡见不鲜。有一个妙龄少女住在贴邻,她的同学无不羡慕,献计让她每晚去轿车面前假装跌跤,好像改变命运是分分秒秒的事情。还有好笑的是,现在上海时尚界出了句流行问候语:昨天阿拉在雍福会,侬呢?
永福路123号是上海教育出版社。进进出出的知识分子均穿着整齐、严谨,戴一副眼镜,中规中矩,这些编辑是需要牢靠一点的,因为他们负责编写小孩子的教材,下一代成才都靠他们的良心。出版社门口有个书店,每年有两次最繁荣的时候,就是中小学学期前。他们供应一种叫“教参”的东西,原本是给教师看的,而家长却要想方设法弄回家给小孩子看,早早地掌握老师教学的走向,领先一步。有一次队伍如长蛇般,有一个住在隔壁的记者新闻敏感性发作,赶快回家拿出相机去拍。结果被一群家长痛打,眼镜都掉在地上踩碎了。
永福路复兴西路转角是一幢颇为雄伟的六层公寓,叫良友公寓。良友公寓有三个出入口,两个门牌是复兴西路,一个是永福路 68号。良友公寓住过一些名人,比如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上海电影厂厂长、驾机投奔祖国的飞行元老、纺织界科学院士……有孩子在国外发展的不在少数。良友公寓虽然上了点年纪,但是骨架端的是健朗,房管部门每年都要搭脚手架刷新一次,兴致之至会在面西的地方绘上一幅巨大的青藤绿叶图。
良友公寓的对面有一幢四层楼豪宅,属于解放前上海滩报业大王史量才的私宅。宽阔的前厅,明亮的中厅,玻璃屋顶天棚。外立面灰色,端庄敦厚,屋檐、窗栏欧风设计。主人旅居国外难得回家,每当宴请宾客,整幢宅院霓虹闪烁,人影憧憧。主宾穿着中式服装,有胡琴声、喝彩声传出来。年卅晚上和年初五,那个院子是永福路上鞭炮放得最酣畅的。
过了复兴西路的永福路 52号还有一幢著名建筑,是建于1932年的西班牙式建筑, 高两层,有地下室。墙面为弧线形水泥拉毛粉刷,较平缓的屋顶铺设西班牙筒瓦。南立面有半圆拱券敞廊,敞廊上二层露台设有棚架,整体舒展而开敞,地中海建筑风味浓郁。上海 电影厂文学部曾经设在那里,是很多文学青年的圣地。这块宝地几经易手,现在属于上海电影集团。里面有一个小小的电影放映厅,时不时地会放一两场过路的内部电影。如果你细心,可以在一些老上海的电影里抓到这幢房子的画面。如今,拱形门廊、铁花门楣、壁龛都修复过了,室内室外幽雅协调,原汁原味。
永福路的街坊平和安详,常常会有一掠而过的老人让你觉得面熟,他们的脸上往往浮着些见过世面的宽容,晚饭过后,有年纪很老的夫妇挽着手臂出来散步,喁喁私语,好像美国电影《金色池塘》里的简 *方达和凯瑟琳*赫本。也有贵妇或者保姆牵了爱犬出来遛跶,永福路上的狗也显得十分文雅,或婀娜或懒散,款款而行,轻易不会朝行人乱吠。8点半钟的时候,暮色落下,居委会的摇铃声准时而至,煤气呀,门窗呀,大家要当心呀,一声声温软的劝告隔窗穿入,细丝般抚慰你的心灵。
一条永福路,典雅、美丽、奢华尽在不言中。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1:14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1:15
1928年的外滩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1:26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1:17
徐家汇天主教堂原貌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1:27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1:18
1938年外滩公共租界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1:28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1:21
国际饭店门口的街景,30年代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1:29 编辑 [/i]].
almading 2010-3-31 21:21
哦哟!特别额谢谢侬!唱只“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额歌,聊表谢意!
[[i] 本帖最后由 almading 于 2010-3-31 21:22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1:31
回复 235#almading 的帖子
旁友勿要客气[tt0].
ruixuet 2010-3-31 21:32
回复 217#fendihuang76 的帖子
这条弄堂特熟悉了。。。.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1:34
30年代闹市街景一角.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1:40
在电影院 前卖零食的小贩。 Capitol Cinima应在北苏州路与乍浦路交界处。.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1:41
兰心大戏院原貌.
小美女妈 2010-3-31 22:07
[b][size=5]上海也有胡同[/size][/b]
大家都知道居民住宅在上海叫"弄堂",在北京叫"胡同",可是上海有为数极少的弄堂被称作为胡同,目前保留良好的恐怕仅存一处了,那就是华山路上,希尔顿大酒店对面的一排住宅群,它曾经的正式名称就叫“大胜胡同”,
大胜胡同始建于1916年,由神父德拉蒙德开始建造,他从北京来,故由他将这里的民居称之为胡同,其实,整个胡同的建筑风格与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风格截然不同,它属于3层洋房新式里弄结构,造型别致,装饰细腻,建筑风格既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又有西方巴洛克风格.
大胜胡同在上海弄堂住宅中以环境优雅,采光充足于同类房屋中取胜,吸引了许多知识界,工商界中的上层人物居住.老上海的著名银星阮玲玉也曾经在此居住过。另外,由于它的胡同命名,早年还吸引了不少在上海的北方籍居民在这里买房居住。
[attach]471388[/attach].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2:08
美国记者拍摄的1948年外滩赛龙舟大会,这个用的菲林是最早期彩色的,不是后期染的。.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2:09
回复 241#小美女妈 的帖子
[tt11] 亲一记[tt11].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2:10
huang不来了?我要休息会,小美女,你忙一会哦[tt42].
小美女妈 2010-3-31 22:13
回复 244#龙宝娘 的帖子
呵呵,我也去休息了,明早再来[tt11].
小美女妈 2010-3-31 22:23
[b][size=5]罗别根花园[/size][/b]
罗别根花园”位于虹桥路,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房地产大王沙逊兴建的度假别墅,该栋老洋房目前为一家外资企业使用。,“罗别根花园”的建造者沙逊是英籍犹太人,是到上海最早的外国冒险家,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上海地产大王,当初名下产业曾遍及上海滩,包括南京路外滩的13层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苏州河北岸的河滨大楼、江西路上的都城大厦(新城饭店)和汉弥登大厦(福州大楼)、茂名路上的13层华愚公寓(锦江饭店南部)和18层格林文纳公寓(茂名公寓)、陕西南路的里弄房屋和凡尔登花园等等。“罗别根花园”曾经是沙逊的私人别墅,属典型英国古典式乡村别墅风格,建筑面积在900平方米左右。
[attach]471396[/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22:27
[b][size=5]老上海 二十年代金融票据打号机[/size][/b]
老上海外国银行用于支票.金融票据.等上面打数字的,这种机械打出来的数字是不容易修改.票据打号机上的铭牌上有产地和当年的专利号.
[attach]471399[/attach].
SHINE-ON 2010-3-31 22:27
这贴哈灵!献花.
小美女妈 2010-3-31 22:32
[b][size=5]老照片 老上海照片 老上海马路广告[/size][/b]
[attach]471402[/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22:34
[b][size=5]老上海 美孚煤油灯1908年美孚火油公司赠品[/size][/b]
美孚灯是1908年美孚火油公司刚进上海时为了推销美孚牌煤油赠送美孚煤油灯.在美孚灯座,灯头和火苗调节钮上都凸铸有美孚行中文与英文的字样,灯头是铜制,红色是它的原色。
灯高:17cm
灯座外径:8.5cm
[attach]471404[/attach].
优雅的Lily 2010-3-31 22:35
只有感叹了,你们3人[tt23] [tt23].
小美女妈 2010-3-31 22:36
[b][size=5]老上海 民国邮政储金汇业局储金罐[/size][/b]
1920-30年上海邮政储金汇业局为促进邮政储金业务的开展,推出一种邮政储蓄方式——邮政储金罐。人们储满钱后到邮局开锁,同时储蓄。
储金罐为铁质,铜门,邮绿色,形式完全仿照信筒,高约 16厘米,底圆直径为 7厘米 。罐身凸铸有若干文字:储口下方为“邮政储金稳固便利”8字,两行横排;右侧竖列“邮政汇兑简捷省费”8字;左侧竖列“简易寿险防老安家”8字;底托弧边横排“筒内储款可持向附近邮局开放存储”15字,打开门能看见里面有“上海馥亚公司制造邮箱一三二七”字样(筒内凸铸制造商和邮箱编号的更少见)和邮政博物馆的藏品一样。
[attach]471406[/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22:41
[b][size=5]老上海 最早使用的公用电话铜币 话代价币[/size][/b]
这是上海最早使用的公用电话币在《老电话》一书,书中正有相关资料。1932年美商上海电话公司在上海租界创办了投币式公用电话亭。使用者必须持现钞到指定地点兑换。这种角币为铜币,面值为一角,体积略小于现在通行的二分硬币。它的正面外圈为“上海电话公司”的英文字样,中心为一架电话机的图形;反面为“可打一次”的中、英文字样。
直径:1.80cm
[attach]471408[/attach][attach]471409[/attach].
小美女妈 2010-3-31 22:54
[b][size=5]老上海弄堂里外的弹格路[/size][/b]
弹格路”(cobblestone road)是老上海的一大特色。所谓的“弹格路”,就是由卵石、块石铺筑的在弄堂外供行人、车辆走路的马路,或在弄堂里供里弄里的人走路的小路。对于“弹格路”,老上海人又称之为“弹街路”、“弹硌路”。
对于老上海来说,“弹格路”是最熟悉的了。它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清末民初,上海就大量修建了“弹格路”。那时候,立勒上海老城厢里(即就是现在格人民路环线之内)的马路路面,基本上才是“弹格路”。因为“弹格路”,有之施工简单、翻修容易、透气性好、渗水性强、坏脱了修起来也十分方便等好处,所以,就立勒上海以及其他格江南城镇里,统统之铺上勒“弹格路”。据资料上讲,立勒上世纪50年代,马路上铺上“弹格路”,就已经达到勒鼎盛的时期。立勒上海市就有400条,总里程长达800公里。不过,“弹格路”好是好,但是,不大好格地方,就是容易硌脚,还容易松动。只要一到落雨天,路面上就坑坑洼洼、泥泞路滑,还高低不平。稍微一不当心,就会溅了一身喔促水。
“弹格路”成为老上海马路的主角
一百多年来,老上海的“弹格路“,一直伴陪着居住在平房和陋屋的普通平民百姓,走过了无法计数的艰难岁月,历尽了许许多多的人间沧桑!它确实是一条値得我们怀旧与感恩的路。老上海的十里洋场,在租界和中心城区里,有着平坦而漂亮的柏油马路,或者是洋灰水泥马路。每当夜幕降临时,这里车来人往,灯红酒绿。那时的夜上海,都是洋人、官僚买办、有钱的富贵人家和地痞流氓,任意寻欢作乐的地方;更是达官贵人、社会渣滓和冒险家的乐园。然而,就在离柏油马路或洋灰水泥路不远的后面,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你看,那里的平房和陋屋,鳞次栉比,墙挨着墙。屋顶上什么样的东西盖的都有,有铺茅草的,有钉木板的,有盖水泥瓦楞的,有铺油毛毡加钉木板的,还有破砖碎瓦盖的。然而,就在这长街小巷的地面上,铺上的差不多全是清一色的“弹格路”。 而这“弹格路”,除了一些平房和陋屋的长街小巷外,上海市区的每一个角落,也几乎遍布“弹格路”。所以,“弹格路”,也就成了老上海马路的主角。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老上海黄浦区的一些主要道路,比如福州路、九江路、河南中路等等,原来都是“弹格路”。
市区还有两条“弹格路”
根据新闻晨报记者报道,在上海市市政道路管理处的资料中,上海现有50多条弹格路(包括新建的),其中嘉定区有17条,市区内环线里有7条。但是又据记者实地查看后发现,会馆街已翻修;乌鲁木齐北路部分路面、吴江路已铺上了砖块。因此,现存的“弹格路”只有3条,即青龙桥后街、普育西支路及新街。
普育西支路和新街,都在黄浦区,路况比青龙桥后街要好些。普育西支路的弹格路约有60多米,有的路面已塌了下去,有的路面也打了不少水泥“补丁”;新街长50米左右,基本保存完好。目前,市区这两条“弹格路”暂时不会被翻新。而嘉定老城区中心的北大街、南大街等,都是是片石状的“弹格路”,石块比较干净,路两旁的不少店铺、民舍正在进行修复。
[attach]471413[/attach].
fendi 2010-3-31 22:56
今日的上海市少年宫即为嘉道理住宅
延安西路64号,上海人都晓得是上海市少年宫所在,但它曾为嘉道理住宅的历史就鲜为人知了。
它的原主人艾里•嘉道理,英籍犹太人,想想就是天生做生意的料儿。以500港币起家,日后成为沪港两地都鼎鼎有名的实业大老板。
嘉道理住宅,源于一个悲伤的故事。1919年,嘉道理原来的住宅失火,他的妻子急着让保姆逃走,自己却不幸丧生。悲痛不已的嘉道理带着孩子回伦敦散心,委托他的好友布朗在上海另起新居。而布朗酗酒成性,浪荡颓废,干脆又把此事扔给了洋行承包。承包商当然刻意豪华,足足花了四年时间才造好。当嘉道理接到100万两银子的造价时,他大吃一惊,不过,新居的确美仑美奂,成为嘉道理的最爱。
嘉道理住宅气势恢宏,占地14000米,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更显示出它的卓然不群。宽广的草地让人顿觉视野的开阔;中间就是对称、端庄的住宅,光建筑面积就有3300平方米,1929年甚至还加盖了一层。你一见到它,会感受到宛如皇家宫殿的华贵惊艳,你很难看到如美钻一样的建筑,但它的确就是。匀称整齐的柱石,撑起了宫殿的巍巍骨架;端正狭长的阳台,尤其是二楼的阳台,正好充当了天然走廊,上面应该弥散着仕女裙裾翩翩的幽幽气息。 .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2:59
历史的味道 寻访旧上海那些名媛的故居
陆小曼,1903年农历9月19日出生在上海南市孔家弄,比张幼仪小3岁,比林徽因大1岁。是一个肌肤白皙、眉清目秀、机灵聪明的女孩。小曼的母亲曾生育9个孩子,不幸先后都在幼年和青年时死去,只剩下排行第五的小曼。小曼是陆家惟一的孩子,体弱多病,从小娇生惯养。比起一般女孩更骄慢、任性。小曼出生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是大城市的姑娘。
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初住在上海环龙路(今南昌路)花园别墅11号,这是一幢三层洋房。后又迁福熙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923号,那是一幢上海滩老式石库门洋房。陆小曼租了一幢,每月租金银洋100元左右。
出事的前一天,志摩遇前夫人张幼仪,出于关心,她劝他不要搭这班邮机,她感到太不安全,谁料一语谶成,亦奇是也。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年仅36岁的诗人竟不永寿,真悄悄地走了,陆小曼在四明村的家里,睹物伤情,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1965年5月,她在临终之际一再表示,愿立一碑于志摩墓侧。此情绵绵至死不绝。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3:07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03
席与时故居
上海东平路1号的席家花园,原是一处占地三亩多的老式花园洋房,内部装潢非常讲究。这个地方现在是席家花园酒家旗舰店,闻名海内外。
席家有8个孩子,一男七女。席与时是席家六小姐,圆圆的脸,皮肤白皙,一对大眼睛总是流露着温柔和同情心。她在读小学的时候,看到那些小叫花子生活得很痛苦,深为同情,由此萌发了一个志向——长大了一定要当老师,而且要当盲童的老师!
“抗战”中席家接连遭受厄运,“抗战”胜利以后家境大不如从前。1948年她去美国读书,从此离开了席家花园。
但是席与时总也忘不了那些流浪上海街头的可怜盲童,在美国读大学的时候,她选择了主修社会学、辅修心理学,大学毕业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读了两年师范,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又设法学习了盲文。然后,她来到纽约郊区,进入纽约州政府办的一所当地最大的盲童学校当教师,终于实现了她童年时的愿望。.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05
宋氏故居
在走进故居的一刹那间,有难以言喻的奇妙感觉,分不清是历史还是现实。绿树掩映中的楼房,草坪、石阶、拱门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静谧气息,岁月的河无声流过,却更像是凝伫在这里,在风拂过树叶的低语声里,在阳光透过树梢投射在墙面上、过道里、草坪上斑驳的阴影里……仿佛时光倒流,伸手就可以触及历史,走进那房子就可以见到人。这时,我想到宋氏三姐妹的传奇、一时辉煌的宋氏家族……
“浦东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内史第”。“内史第”坐落于上海浦东川沙镇兰芬堂74弄1号,是一座三进院落的清代江南名宅,此处原为清咸丰九年名人沈树镛所建,因其官至内阁中书,故得名“内史第”。一个“内史第”,曾先后走出了宋氏三姐妹等宋氏家族成员。
著名的宋氏三姐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也承享了父亲的财富。那时她们相互之间友爱甚笃,亲密无间。稍长后,又都在美国受了西方民主主义的教育。然而,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政治大风暴中,她们却分道扬镳,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06
周璇故居
周璇的旧居位于海格路(今华山路)枕流公寓六楼。枕流公寓是一幢七层的八字型英式建筑。公寓大门朝北,与南门贯通,中间为门厅,内有电梯、信箱、服务台等。在20世纪30年代,枕流公寓是上海滩超一流的公寓。有“海上名楼”之称。
周璇住的是六楼的一套150平方米的居室,装修考究而华丽,钢窗、檀木地板均为西班牙式样。据一位在公寓里住了50多年的老人说,枕流公寓的英文名为Brookside Apartments。brook,即水流动的小河、小溪,Brookslde Apartments可直译作“河边公寓”或”溪边公寓”,这座公寓曾住过许多知名人士,而周璇则是最早迁入的,且一住就住了25年。
沐浴在夕阳余辉中的枕流公寓。就像是一首被记忆突然渲染的岁月之歌,灰色的墙面、嫩绿色的植物,如同一道道生命的痕迹。即便没有感受,没有追忆,但只要有电影,那么属于上海滩老明星们的那份记忆往事,就永远不会老.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08
张爱玲故居
常德路195号,一座过去叫做”爱丁顿”现在叫”常德公寓”的意大利式的建筑,已经斑驳,但依旧显得鹤立鸡群。不远就是闻名上海滩的避风塘风情街和爱玲笔下的电车场(现也正在被拆除)。
轻轻走近,鼻子就触到老房子特有的霉味儿,这一团混沌不清的气息,仿佛还在如泣如诉地回忆着那段令人心碎的往事。
爱丁顿公寓是张爱玲和姑姑住得最长久的公寓,1939年在51室,1942年以后在65室。张爱玲在此完成了小说《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金锁记》《封锁》《心经》《花凋》。此期间还发生了另一段重要的故事,就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相爱到秘密结婚。
北墙上还留着昔日爱丁顿公寓考究的木质旧信箱,最下面一格的51号信件箱是张爱玲的信箱,上面放着一份晚报。走上六楼,左手便是张爱玲家的大门。墙上的涂料和门上的油漆虽已剥落,但不掩昔日的豪华。大她15岁的胡兰成第一次拜见张爱玲,按响了这个门铃后,吃了闭门羹。张爱玲通常不见生人,他只好从门缝下塞进了一张纸条。当时的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人也常揿响这门铃,以求得爱玲那炙手可热的文字.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10
阮玲玉故居
上世纪30年代著名影星阮玲玉,留下“人言可畏”的绝笔,含恨服毒身亡。阮玲玉的名字载入中国电影百年史册,这个悲剧人物居住、自杀所在地,位于新闸路1124弄9号——沁园。
一路行过来,风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白兰花的香味,让人触景生情,一下子回到那蜡黄蜡黄的岁月,遥远而沧桑。老洋房门前光影迷离,暗红色的墙面、油漆斑驳的门窗,让人想到阮玲玉之死——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男人,同时也成全了自己完善的人生不受玷污。为此,鲁迅先生特意献上了一篇悼文——《论人言可畏》。
这幢西班牙式洋房曾是上海滩最高档的住宅之一,解放后,成为民宅,但也只有3家住户。.
fendi 2010-3-31 23:12
回复 254#小美女妈 的帖子
帮你贴两张弹格路.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21
旧上海的黄包车
黄包车的前身叫“东洋车”又称人力车,约1870年为日本人所创制。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
1873年,法商米拉看到上海租界市面日趋繁荣,交通工具的不敷应用,向法租界公董局呈报一份计划,要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专利经营,后经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次年首批300辆黄包车从日本引进。1月20日,上海首家外国小车洋行登报启事:“外国小车出赁”。启事云:“今有本行新到洋车,比中华车大不相同,不论天暗下雨,一样可推。车上另有篷帐,下雨不湿衣服,格外奇巧,贵客商欲坐者,请至本行贾可也”。启事还订明路程远近的价格。
先期引进的几批东洋车车身很高,木制的双轮同马车后轮差不多大小,轮外包镶铁皮,行路时隆隆作响,车座颠得厉害,乘坐很不舒服,一般人都不愿问津。后来加以改进,放低车身,用钢丝铁圈代替木轮,外箍橡胶车胎,由此行车时声音很小,车身也平稳,乘客再无震颤之苦,乘坐者也渐渐多起来,到辛亥革命后开始流行起来。这种经改进的东洋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非常醒目,所以被称之为“黄包车”。.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23
旧上海的黄包车绝大部分是车行出租给车夫的。外国人米拉所开车行的黄包车有300辆之多,由于使用率高,多数车辆肮脏破旧;也有精美的黄包车,那是有钱人购置、雇用车夫的自备车;还有一种是拉车人自购的车,多为半新旧的车子,经修饰后,也上街拉生意,并逃捐照会,故称“野鸡车”。
黄包车初时为双人同坐,男女可同坐,1879年,因认为男、女同坐有伤风化,车夫拉双人车也颇困难,因而禁止双人同坐。1890年车价约为1英里内5分,2英里内1角。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黄包车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至抗战前夕,由租界发放照会的黄包车已经有八万多辆。当时上海人出门乘坐黄包车去办事、购物、串亲访友已成为一种时尚,也是主要的代步工具。40年代原后因三轮车的出现,黄包车逐渐淘汰。解放初,黄包车几乎绝迹。1956年,上海最后两辆黄包车被送进博物馆,作为展品供人参观。.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44
闻香识女人 旧上海十大红颜沉香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美女明星云集,让这个城市如此香芬。而交际场上风头最足的交际花,非唐瑛莫属了。 那年,唐瑛与陆小曼被称为交际场上的明星,素有南唐北陆之说。早期小曼在北平,后来也到上海,还与唐瑛同台演出过。 唐瑛与陆小曼是两道不同的风景。后来,陆小曼被人熟知,与诗人徐志摩有关。但在当年,唐瑛的风采确实无人能及。 这里所说的交际花,当然不是陈白露与赛金花,而是出身豪门的名媛。她们尊贵、高雅,经过系统的培训才得以长成。 唐瑛长相漂亮,五官有着一种西洋的风情,举首投足惹人睹目。她出身名门,父亲是早年留德的名医。兄长是宋子文的亲信,曾因代宋子文一死,而受到宋子文的照顾。 唐瑛毕业于旧上海的中西女塾,也是张爱玲就读过的圣玛利亚女校前身。她精通英文,善唱昆曲还会演戏。最让人讶异的是,她在卡尔等大剧院用英语演出了整部《王宝钏》。她曼妙的舞姿,高雅的谈吐,成为旧上海的一道沉香。 在唐瑛演《少奶奶的扇子》时,当她穿着曳地的长裙在百乐门跳舞时,那每个华丽的转身,张扬又奢华。 唐瑛之所以能成为旧上海的头牌交际花,与她自小严格的家教分不开。除过学习舞蹈、英文、戏曲之外,穿衣考究而前卫。选用CHANNEL NO 5香水、HANNEL香水袋、FERREGAMO皮鞋、CD口红、CELINE衣服和LV手袋。吃的东西亦非常讲究,每一顿都会按照合理的营养要求进行搭配,甚至会精细到几点吃早餐,何时用下午茶,晚饭几点开始;吃饭过程中,不能玩弄碗筷餐具,不能边吃边说;汤要是太烫,也不能用嘴去吹。 而当唐瑛穿着旗袍高跟鞋,奔往百乐门跳舞时,在那妖娆的转身中,又有谁会知晓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美人儿,婚姻却不算幸福。与上海富商李云书的公子李祖法结婚没几年就离婚了,说是性格不合。离婚时才27岁。后来她又嫁给北洋军府国务总理熊希龄家的七公子做少奶奶,40年代先去香港,后移居到美国。 继唐瑛之后,旧上海又涌现出几个有名的交际花。如周叔苹、陈皓明等。她们不仅拥有非凡的容貌,还有着出众的仪表与智慧。正因为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有着她们,那个香艳的城市才成为张爱玲笔下永恒的沉香。.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46
王人美
美人骨头轻不过三两,如花的面孔也终会凋零,化身成泥,但泥土中的芳香在耐住严寒后,总会在每年春归大地时,袅娜成无处不在的风景。上海美人就是这样一处风景,几十年过去了,风景虽已被历史风干,但倚风景而立的依旧是那些鲜活的面孔,还有各自精彩的传奇。 在上海女人所有的传奇里面,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那部分最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历史中最华丽的一幕光影,最浓郁的一段沉香,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靡上海滩的红颜们已不在,但那段沉香却留了下来,直到今天,还是一种风情,一个别致。闻香识女人,有关上海的诸多往事中,总少不了那些红颜的影子。她们躲在岁月红尘的深处,眼波流转,巧笑倩兮,与许多年前旧上海鲜活的景象毫无二致。 在旧上海繁华奢靡的浮光掠影中,一个模糊的形象渐渐清晰,她就是王人美,一个在当时以“野猫”之名而享誉影坛的明星。她主演的电影《渔光曲》堪称百年中国电影的经典;她演唱的歌曲《铁蹄下的歌女》七十多年传唱不息;她和旧上海红极一时的影帝金焰的婚恋至今扑逆迷离。而在晚年她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却把成名看成是一生的不幸。王人美,一个知性红颜的传奇人生。 在电影《渔光曲》中,“小猫”王人美在波光万顷的海面上撒网捕鱼的情景已成为百年中国电影的经典镜头,那片明亮的香云,伴随着她在影片中演唱的主题歌,持续飘香了七十余年而不衰。《渔光曲》的问世,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渔光曲》首次在银幕上展示了那个年代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人生。红颜王人美,她由此遗留下来的沉香离民间最近,离我们心情最近。 属于上个世纪的那段美丽肯定是不能延续到现在,多年之后,世界没有轮回,只是远远地还能看见那么一点熟悉的影子,嗅到一些熟悉的味道罢了。而属于老上海的王人美,就是一那一朵花,虽有盛开的灿烂,也有凋落的凄凉。但无论如何,每走一步,都带起风,随风起舞。(照片出处编辑有误,照片人物为周旋)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4-7 14:08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48
龚秋霞
在上海红颜沉香里,龚秋霞独以“梅花”惊艳上海滩。她十四岁加入“梅花歌舞团”,与张仙琳等因歌喉动人舞姿优美而被喻为“梅花五虎将”。旧上海的舆论界曾这样赞扬过她:龚秋霞的歌则最宜于清晨听,因为她的歌充满着青春朝气,抑扬顿挫,甜润婉转……。此绝妙之喻让现在的歌迷身有同感。 龚秋霞于一九三七年主演的电影《古塔奇案》中的插曲《秋水伊人》是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老歌。在影片中,由龚秋霞扮演的凤珍,每晚临睡前望着女儿小珍,百感交集,以她那高亢哀伤的优柔嗓音唱着那曲凄婉哀怨的《秋水伊人》,让人动情。“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此曲教人回味不已!.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49
潘玉良
潘玉良,可以说是旧上海最为传奇的红颜女子,她扑朔迷离的身世以及迷样的际遇,都让她的名字在她亲手绘制的旧上海画面上定格为一抹亮丽的色彩。 如果说黄莺莺的女人香是从歌声中流淌出来的,那么潘玉良的女人香就是从油彩中飘散出来的。从妓女到小妾到画家,她非同寻常的人生际遇,就像一幅充满了谜语的油画,仿佛带着蒙娜丽莎般的蛊惑魅力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无穷。而从油彩中散发出来的凝香,竟然让一座城市、一个年代沉湎其中,久久不肯梦醒。 第一剧场播出的电视剧《画魂》浓墨重彩地截取了潘玉良一生中最绚丽、最动人的十几年,传说中的才情女人潘玉良就这样在几十年后通过光影与我们再次亲近,这或许就是我们观赏上海滩风情时最渴望的一抹异香吧。 电视剧《画魂》讲述了潘玉良的那段传奇人生:青楼出身的潘玉良十八岁后在两位男人的帮助下走上了艺术之路,并在艺术之都巴黎登峰造极,成为享誉中西的大画家,这绝对是一个异数,更准确地说是一段传奇。与此同时,她终其一生也都挣扎在这两位男人和另一位女人的情感漩涡中,无意依靠却又难以割舍,最后一个人孤独地离世。 这就是上世纪名噪一时的旅法女画家潘玉良,从十里洋场发轫,到艺术之都巴黎,她带给我们的是一段搀杂了旧上海和异国风情的不老沉香。(此照片出处有误,照片人物应为王人美)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4-7 14:07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50
周璇
说到旧上海的红颜沉香,周璇是一块弥久真的香玉,就象她的名字子里有个寓意为玉石的“璇”一样,她的一生,华丽而又沉重。 周璇儿时不幸,被几经送养,七八岁时,被送进一个歌舞班,处次涉及文艺。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办“播音歌星竞选”,周璇结果名列第二,电台称誉她的嗓子“如金笛沁入人心”,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从此唱红上海滩。1937,周璇演唱的《何日君再来》,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1941年,周璇还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演唱了《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这两首歌流传至今,成为不朽的经典名曲。 “金嗓子”周璇不仅唱歌出众,还在光影中呈现了她的风采,其中《马路天使》是周璇的代表作品。据说抗战胜利后,赵丹与周璇在上海相遇,问周璇这些年拍了些什么片子?周璇不无伤感地说:“不要提了,没有一部是我喜欢的戏,我这一生中只有一部《马路天使》……” 周璇的情感生活坎坷,三次婚恋都以失败而告终,正像她在歌曲里所唱的:天地苍苍,人海茫茫,知音的人儿在何方?叫人费思量……不疯魔,不成活,在演艺圈无限风光的周璇却被诊断有精神疾病,1957年,她突发性脑炎被送进医院,一代红颜,就此离开了人世。但她的声音,仍在今天生长不息。.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51
胡蝶
在一个小资如此盛行的年代,旧上海无疑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十里洋场上的那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被压缩进一张张发黄的胶片,把往昔的浮华和荣耀一直闪烁到今天,胡蝶就是那些胶片里最华丽的影象。 虽然在如今的上海辅庆里,这个长大后改名为“胡蝶”的女孩,已渐渐陌生,但循着那股深刻入骨的味道,我们可以在70多年前风雨飘摇的旧上海找到那抹沉香。那时候她的名字是这个城市的骄傲,也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旧上海传奇女星蝴蝶先后主演了百余部影片,成功地饰演了中国不同阶层的各类女性形象,成为中国电影拓荒期和成长期的同步人和见证人。 胡蝶加冕影后,不仅受到影迷们的追捧,也为广告商所青睐,做的广告自然最多,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商品也是不少,就连喜欢启用国际巨星做宣传的力士香皂,也请了胡蝶来做广告。在当时看来,胡蝶的形象非常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她除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更是她的招牌。这个以“梨涡美人”扬名影坛的明星是那个时代中国男性的“梦中情人”。 1975年,胡蝶赴加拿大定居,化名为潘宝娟。1989年4月23日,翩舞人间近百年的胡蝶在温哥华因病与世长辞。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胡蝶要飞走了!”胡蝶最终蝶化而去,她那美丽的身影却长留人间,一同留下的还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前尘往事,胡蝶就这样飞走了,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翩翩起舞,最终化成了花儿的灵魂,只留下那缕余香,仍执拗地钻入我们的灵魂深处。.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53
张爱玲
在旧上海的班驳沉香中,张爱玲永远是那第一炉香,当我们在揭开旧上海那本如花相册时,第一眼总是留给了张爱玲。泛黄的纸张,模糊的黑白印刷,一代奇女子却身着一袭华丽的旗袍,倨傲的仰着头……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在那一刻迷恋上这个女子的传奇、高贵以及骄傲。 初读张爱玲,大多都在那个似懂非懂的年龄,是看不出什么的。只是那种朦朦胧胧的旧上海的小资,象那杯咖啡,蔓延开来,充满整个心情;再读张爱玲,感慨于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啊……原来在她的洞察世故的冷目之后,也有此感慨!三读张爱玲,心情来自她的情感世界,在看似坚强、高傲的张爱玲背后,一个的情路坎坷,再多的高傲也只能化为无奈。于是,张爱玲精心点燃的那炉香,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熏湿了若干年后你我的眼睛,那刻的红颜沉香,竟是如此的深重。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长袍,爬满了虱子”,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觉里,苍凉就应该是灰蒙蒙的那种,有些恍惚,有些迷离,而她的苍凉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温暖的,舒适的,竟是那抹化不开的香。.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54
阮玲玉
隔岸凝望,属于岸那边的旧上海的浮华虽说已迷人眼,但浮华背后却是种莫明的痛。那种忧伤的心情味道,我们隔了时光的海寄给了阮玲玉,一个旧上海悲剧女王的戏梦人生。 影片《阮玲玉》为我们呈现了陆离的旧上海风貌,以及阮玲玉的传奇一生。张曼玉的袅娜和颓废的华丽真实地把那颗70年前的香魂交到了我们的手上,穿越岁月的沉淀,张曼玉打开了属于阮玲玉的那炉沉香。 阮玲玉是真正为无声电影而生的人,虽然她没有在银幕上说过一句话,这个“默片时代”的女王,只用肢体和眼神就为我们传递了窒息的风情。1926年,迫于生计的阮玲玉出任影片《挂名夫妻》女主角,一举成名。1929年,阮玲玉主演影片《故都春梦》,扮演妓女燕燕获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阮玲玉表演艺术的黄金时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她先后主演了《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神女》、《新女性》等很有影响的影片……阮玲玉演技具有丰富的激情又不失纯真、强烈而又细腻熟练、朴素而自然,丝毫没有雕凿的痕迹,于是,中国“葛丽泰·嘉宝”的美誉不胫而走。 然而纤弱、敏感的红颜终归薄命,这位站在中国女演员演技巅峰的女星,却在情感道路上一路坎坷,于是,她在留下“人言可畏”的感慨后,自己结束了她精彩而又无奈的一生,一代红颜香消玉陨。.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57
黎明晖
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名气的美女大都在上海,这也使上海成了二十到四十年代中国最风情、最芬香的城市。这这团沉香交融的空气中,黎明晖算是上海乃至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手了。黎明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摇篮明月歌舞团主持人黎锦晖的女儿,12岁就登台唱歌,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 黎氏家族是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即是由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总是先让女儿来唱,这样便成就了黎明晖,使她成为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 1925年黎明晖初涉影坛,首演电影《不堪回首》,以后相继主演了《战功》、《小厂主》、《花好月圆》、《柳暗花明》等影片,1938年主演《凤求凰》后退出影坛。 黎明晖于2003年去世,她以自己的歌声为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拉开了帷幕,她与她的歌声一起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经典记忆,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滋味。.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58
秦怡
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秦怡,正如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所说:“因为她的性格和品质的美,她才能塑造那么多美丽的人物,包括伟大的母亲。”正是基于这种内心深处的美,秦怡成为上海红颜沉香里面最厚重、最醇香的一抹。 如果说旧上海给了大多活跃于此的女星无限风情以外,还有些许风月的遗憾,那么秦怡则是个另类,出身上海大封建家庭的秦怡,延续了旧上海诸多红颜的知性、风情和灵性,但对风尘和风月则全把地抛弃,这或许就是秦怡进步所在。进步的秦怡早在抗战时期,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建国后,秦怡曾在多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等。1983年由她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她那不同凡响的表演技巧。 醇香的秦怡有着美丽质朴的内心支撑,但这亦无法阻挡其命运的多舛:在经历了初次的婚姻失败后,1947年,秦怡在25岁时与20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影帝”金焰结为夫妇,并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银坛双翼”。但好景不长,夫妻间渐渐发生了情感错位。金焰去世后,秦怡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自己的儿子,尝尽生活艰辛。但在经过命运的历练后,秦怡,这位“东方的维纳斯”却日益凝聚成一段让人景仰的沉香,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龙宝virginia 2010-3-31 23:59
上官云珠
出生于江苏的上官云珠到了19岁才开始了她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这一年,她几经辗转来到上海,在蒲石路(今长乐路)庆福里236弄18号拥挤的弄堂房子里,上官云珠开始了她上海滩十里洋场的美丽人生。 四十年代初,上官云珠拍摄了她的电影处女作《玫瑰飘零》,开始在影坛上崭露头角。20世纪40年代后期。她在“左翼”文化运动领导的昆仑影业公司里所拍摄的许多进步影片,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早春二月》、《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后来都成为中国著名经典名片,上官云珠,这个旧上海十里洋场洇染下走出来的女子,终于脱胎换骨,凝成一段冰清玉洁的沉香。 上官云珠的女人香别有情趣,她眉眼俏丽,还有合乎江南人审美的精巧的小嘴,一幅典型的上海美女精明世故模样,在那里面带着一点风尘气的冶艳和江南小家碧玉的本分,所以她常被导演选中演上海的交际花,商人家庭的少奶奶,暴发户张狂的妻子,在细细的画眉下,她的眼睛,会表现出锋利的刮胡刀一样的刻薄。 但上官云珠的洁身自爱并没有让她逃脱历史的捉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官云珠受到残酷迫害,于1968年11月22日去世。.
龙宝virginia 2010-4-1 00:01
8伊段陈年往事——胡蝶和阮玲玉选美内幕
说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众参与的选美活动,不得不提到陈蝶衣。陈蝶衣是流行歌曲之王,比较有名的歌曲《南屏晚钟》、《凤凰于飞》、《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均出自他手。 可就是这样一个写流行歌曲的男子,早期却是个办报人。民国时期的小报也竞争激烈,陈蝶衣15岁就在《新闻报》做实习生,20岁在编辑部作校对,后来在办报上摸索出一点经验。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陈蝶衣就想能不能办一份与娱乐有关的报纸。《明星日报》诞生后,并没有预期的销售量,虽卖大洋一分也还是卖不动。为这事,陈蝶衣还很郁闷。 有一次,陈蝶衣下班回家,路途候车,听得几个人议论胡蝶与阮玲玉谁更美,争执不下,竟吵了起来。 这给了陈蝶衣一个启发。既然是明星日报,为何不搞个选美活动,这样不是能与大众共鸣互动吗?有了这个想法,陈蝶衣马上行动,这个选美活动定为“电影皇后的选举大会”。这个选举活动一直持续两个月,为了刺激读者参与进来,陈蝶衣还想到一个妙招,就是把投票读者的名字与明星的票选同时刊在每天的报纸上,这样,读者在看报时,会更关心选举的进程。 在这期间,明星公司的胡蝶、联华公司的阮玲玉及天一公司的陈玉梅选票遥遥领先其他演员。最后,胡蝶以21334票评为第一名,而阮玲玉只得第三名。 此后,在1934年的十大影星选举中,胡蝶当选的是最美丽的女明星,而阮玲玉则被选为演技最佳的女明星。 看看老照片,不难发现,胡蝶的姿色并不在阮玲玉之上,阮玲玉本人比照片还要美丽,在过去的一些电影片花中,阮玲玉秀气中有一种妩媚,内里的妖娆与悲哀的性情并存,是很让男人迷惑的。胡蝶脸盘大,虽是端庄,却不耐看,甚至稍嫌粗笨。胡蝶并未以天下第一的姿色,却独得第一美女的称号,原因何在? 说起来,胡蝶还是比阮玲玉更会做人吧。她们也是共事过的。在影片《白云塔》中,导演张石川要胡蝶演一个正派的小姐,要阮玲玉演一个品质比较坏的小姐。原因是导演喜欢胡蝶,因为胡蝶听话,是有名的乖少女,让她咋演就咋演。阮玲玉却总喜欢按自己的体会演绎角色,这难免会与导演发生争执。导演一烦,就不愿给她好角色演,甚至后来都不愿重用她。阮玲玉失意之中,只好换到联华公司。联华公司虽也重用阮,但这个公司的新派人物比较多,更加关注的是演员的表演,而不是选美这类带有娱乐性质的事情。所以,也不会去为阮玲去买选票。而胡蝶所在的明星公司,则极力吹捧胡蝶。他们捧胡蝶,还因为胡蝶性格好。在各种派别纷争中,胡蝶总是保持沉默,不参与意见。与人相处总是周到友好。阮玲玉更情绪化一些。 不管怎样的渠道,胡蝶在当选为最美丽的女明星之后,得到的实惠是数不尽的。当时的一些杂志报纸关注胡蝶的一举一动,把胡蝶的打扮从头到脚分析给读者看,以她作为最美丽的范本。而胡蝶的酒涡成为美的标志,她的影像纷纷出现在广告画中,甚至这种美一直延续到她去香港之后,还以胡蝶牌暖水瓶为丈夫做生意用之。 究竟什么样的女人才算第一美女?是姿色、名气还是好的人际关系?就如胡蝶,民国的第一美女在隔了70年的岁月之后,很多人连她是谁都不再知晓。可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处处可见胡蝶的芳姿靓影,如此招摇,而阮玲玉只是她身边那朵最沉默的花。.
龙宝virginia 2010-4-1 00:07
旧上海老大杜月笙语录
1.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2. 吃是实功,赌是对冲,嫖是落空 ,穿是威风!
3.花一文钱要收到十文钱的效果,这才是花钱能手
4.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
5.钞票再多只不过是金山银山,人情用起来好比天地.........
6.英雄不怕出身低,关健要有一个好脑子
7.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 人面 场面 情面
8.对人必须诚恳,即使有人欺瞒我于一时,我总能以诚字来感动 他,使他心悦诚服。我的处世之道,尽在一个诚字,你们举一反三,方始可以谈交友
9.杜先生还曾经对一个有文化的朋友说过:你原来是一条鲤鱼,修行了500年跳了龙门变成龙了,而我呢原来是条泥鳅,先修炼了1000年变成了鲤鱼 ;然后在修炼500年才跳了龙门,倘若我们俩一起失败那你还是一条鲤鱼而我可就变成泥鳅拉 你说我做事情怎么能不谨慎呢?
10.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
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11. 杯中酒常满
桌上无虚席
.
龙宝virginia 2010-4-1 00:11
旧上海老大杜月笙语录
13.“我是一个中国老百姓,碍于国家民族主义,未敢从命”。--------日本人想控制上海,想尽一切办 法、千方百计对杜月笙进行拉拢,杜月笙如是说。
14. 沦陷时上海无正义,胜利后上海无公道。---------杜抨击当时的国民ZF
15.“只要事体对双方有利,随时随地彼此密切合作,应该没有啥问题个”。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后时刻。在美国国防部任职的罗斯福来华,策划美军在西太平洋的行动,专门去拜访了杜月笙,请求他对美国的情报工作给予帮助。杜月笙作了上述明确的表示。
16.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17.挨骂是假的,银子是真的
18.杜月笙有句挂在嘴上的话: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荆州
19.人活在世上要靠两样东西,胆识和智慧
20.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
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21.钱财用的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存钱再多不过金山银海,交情用起来好比天地难量!
22.每月存款折上多几个零不算你有多少钱,花出去多少钱才算你有多少钱。
23.每个人都有床头金尽的时候。---杜先生晚年在香港,先生为中国抗战.赈灾慈善做出巨大贡献,晚年依旧气度过人,毁掉所有欠条。
24.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25.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
26.君子我不惹,毛贼我不怕!
27.原来天底下最狠的不是我姓杜的,而是他姓蒋的(蒋介石)。
28.你个事体我晓得了,我会替你办好的,好!再会!
29.不好好交我不回浦东去
(杜月笙十五岁时出外谋生,外祖母送他到半途之中的八字桥,如是说!)
30.我进攻的矛头直指五彩缤纷的十里洋场!
31.如果日本人利用租借打中国人,我杜月笙要在两个小时内把租借全部毁灭
32.我就是靠两只手,一身胆闯出来的
33.你有希望,大家有希望,中国有希望。
34.江湖上有人找杜摆平事体时,杜淡定的说道:“闲话一句。”.
小美女妈 2010-4-1 08:00
[size=5][b]老上海名门闺秀[/b][/size]
上海滩海派大宅门里曾经有一批不同凡响的新女性,他们大多出生在民国初年,生活在海派文化气息甚浓的洋务派官宦家族,大都受过良好的现代教育,与海外亲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上海城市风景中,可以说是一道特别的秀色,有着特殊的风韵与光彩。 然而,她们又是一群旧家族里的新女性。她们大多就读于教会学校(不少毕业于中西女中或圣玛丽亚女中),要求个性解放、经济独立、自由恋爱、相夫教子、贡献社会,是她们生活的主旋律。在这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她们各有各的酸甜苦辣,有的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小美女妈 2010-4-1 08:02
[b][size=5] 盛爱颐和中国第一件女权案[/size][/b]
盛宣怀是李鸿章最得力的洋务干将,他有7个儿子8个女儿,女儿中数七小姐盛爱颐最出名。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她初恋的恋人是宋子文,老上海中传得沸沸扬扬;二是因为她勇敢有为,在20世纪20年代打了一场著名的官司,被称为中国第一件女权案。
这场官司是由她的三个哥哥和两个侄子引起的。他们在盛宣怀和庄太夫人都去世之后的1927年,提出把愚斋义庄(用盛宣怀遗产的一半创办的家族慈善基金)中的六成(350万元),由他们五家分享,而几个女儿都没有份。这在中国传统的家族生活中,原本也不足为奇。但是盛爱颐是接受过欧风美雨的新女性,有女权意识,敢为天下所不敢为。她依照民国“未出嫁之女子,有与同胞兄弟同等承继财产之权”的法律条文,把她的哥哥和侄子告上了法庭。
此案在报端一经刊出,即刻引起了极大反响,因为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女权案,它的社会意义已经超出了盛氏家族的内部矛盾,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传统制度改革问题,因而颇有轰动效应。开庭之日,可能碍于兄妹情面,原告、被告都没有到场,只听得双方的律师们唇枪舌剑地相互辩驳,各不相让,让旁听者看了非常精彩的一场“好戏”。
一个月后,法院的判决书下来了,宣告盛爱颐胜诉,应可分得遗产50万元。这一消息也鼓舞了盛八小姐,她当时也“躲在深闺人未识”,理应也有遗产继承权,于是也大着胆子向临时法院递上状子。八小姐自然也是胜利者。从此,上海的女性在这个问题上有了榜样,一代风气大开。
[attach]471530[/attach].
文的妈妈 2010-4-1 08:06
回复 255#fendihuang76 的帖子
阿拉老早在里厢唱歌额。休息额辰光喜欢跟小朋友手拉手,一个蹲了地郎,一个拉,像滑冰,老有劲额[tt4].
小美女妈 2010-4-1 08:11
[b][size=5]聂其璧--宋美龄当了她的傧相[/size][/b]父亲聂缉槼,上海道台;
母亲曾纪芬,曾国藩最小的女儿,民国书法家,世称崇德老人;
兄长聂云台,大实业家、上海总商会会长;
丈夫周仁,中国著名的冶金专家和陶瓷专家,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发起人之一,早年考取清华庚款,与胡适、竺可桢、赵元任、张彭春等著名学者同一批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学习机械和冶金专业,回国后先是担任上海交大教授兼教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兼工程研究所所长,抗战时期在昆明办过炼钢厂,解放后出任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上海科技大学校长、冶金研究所所长。
聂其璧年轻时每周都要陪母亲上教堂(虹口的景灵堂),这期间有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宋美龄。宋美龄也就成了聂家的常客。
1923年,聂四小姐要出阁办喜事了,新郎倌是从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回来在交通大学任教务长的周仁教授(周仁的祖母是盛宣怀的姐姐,所以说也是豪门之后),经两家的老太太商量,邀请尚在闺阁的宋美龄小姐充当傧相。宋美龄爽快地答应了。
那一天她穿了一身漂亮的衣裙来到聂家,还带了一串珍珠项链。也许那时的宋美龄还不习惯珠光宝气的打扮,也许是那串珍珠已久不使用了,总之在聂家对镜的时候,竟一下子把珠线给扯断了,珍珠滚散了一地,惹得满屋子的人都蹲下身去帮她捡珍珠。等她把珍珠悬挂停当,才陪新郎新娘到花园里去拍照……
[attach]471532[/attach][attach]471533[/attach]
周仁、聂其璧的结婚照。后排右六为宋美龄,
伴郎为曹铭先(右三)、任鸿隽(右二)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4-1 09:28 编辑 [/i]].
文的妈妈 2010-4-1 08:22
几位mm辛苦啦,太卖力了[tt9]
不急,悠着点,也让阿拉笃悠悠的看[tt2].
小美女妈 2010-4-1 08:27
[b][size=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李国秦[/size][/b]
祖父李瀚章,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
叔祖父李鸿章,大学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父亲李经沣,李瀚章第七子;
母亲吴静宜,杭州城里有名的美人,富商 吴家的小姐;
丈夫张福运,庚款赴美留学的才子之一,曾在哈佛大学读法律,与宋子文同学,回国后当过北洋政府交通部航政司司长、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后出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关务署署长。
李国秦读书在中西附小和中西女中,中年皈依佛门,是佛学界密宗大师屈映光的衣钵传人,号意空法师,被尊为金刚上师。
1924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已经35岁了的张福运,娶了晚清旧僚李瀚章(李鸿章的大哥)的孙女李国秦为妻,两人相差13岁。
927年国民党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宋子文当上了财政部长,组织班底时注重留美学生(宋子文与张福运是哈佛同学),张福运喜得高升。那时财政部下属三大署:税务署(管税收)、关务署(管海关)、盐务署(管盐务),张福运当上了关务署署长,顿时成了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当上关务署署长太太的李国秦,并没有像一般的阔太太那样整天打麻将,摆弄首饰,而是利用上海的有利条件,读书、练字、学画。她深以没能获得中学学历为憾,时时抓紧补课,每周都有好几次老师来家授课。
在来来往往的诸多朋友中,有一家住在离张家不远的范园中的人家,主人是一家外国银行的买办,这家的女儿正在大学读书,长得聪明伶俐,很能讨李国秦的欢心。小姑娘有时在张家玩得晚了,李国秦就留她住在家里。时间长了,李国秦就认她做干女儿,反正李国秦自己没有孩子,认为有个干女儿比没有女儿要强。
想不到危险的事情渐渐发生了。张福运虽说是留学生,但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还很重,总觉得自己没有孩子,在人前脸上无光。日子久了,竟和妻子的干女儿粘乎上了。当干女儿怀上孩子后,他就安排她到自己的老家山东福山去生养,他大概想,等孩子生下来既成事实,妻子也会承认这个事实的。
其实他想错了,他的妻子不是小家碧玉,不是他可以随意摆弄的。李国秦非但不承认这个事实,而且反目成仇,宣布离婚!
那些日子不知有多少亲戚朋友前来劝说,劝李国秦要思前想后,主要理由无非一个:“你若离开了张福运,吃饭靠谁去?你又从来没有工作过。”而李国秦认为,人活着不是光为着吃饭的,还有精神生活。夫妻生活也是如此,精神死了,这桩婚姻也就走到头了,于是坚持离婚,谁说也不回头。
按照协议,他们在天津的房子归张福运,在上海的房子归李国秦。可是事后张福运还是放心不下她,把天津的房子也划在她的名下了,时间在1947年。但是李国秦连上海复兴西路的房子也无兴趣再住,宁肯搬到愚园路久安村,跟妹妹一家住在一起。
其实,张福运并不想离婚,他不过是想孩子想得发疯而已。他没有想到事情会到了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他对国秦说:“我离了婚生活没有问题,而你怎么办?你今后靠什么生活?”他知道按国秦的性格脾气,不会再嫁人。而国秦说:“我离开了你,照样能活下去。”
有趣的是,事实正如她所说。张福运后来活到95岁,无疾而终;而她李国秦,如今已经104岁了,还健在!
[attach]471535[/attach][attach]471536[/attach]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4-1 09:30 编辑 [/i]].
almading 2010-4-1 08:31
恍若隔世,又似昨天,身处今朝,我好想穿越。:lol.
小美女妈 2010-4-1 08:37
[b][size=5]“军调处”的女翻译——袁迪新[/size][/b]
袁迪新袁迪新是段祺瑞的三小姐段式巽的女儿,其父是袁世凯的侄孙袁家鼐。她出生在河南彰德袁府,但长期生活在上海。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袁迪新来到北京,在设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的“军调处北平执行处”下属的新闻处当翻译。“军调处”由国共两党和美国代表三方面人组成,主要任务是调解国共两党的关系,共产党方面的代表是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张治中,美国方面是马歇尔将军,史称“三人军事小组”。而在北平执行处的三位首脑人物,共产党方面是叶剑英,国民党方面是蔡文治,美国方面是马丁。
北平执行处新闻处的翻译只有3个,二女一男。袁迪新是很受瞩目的一个。她从小在家时就跟家庭教师学英语,中学和大学读的都是教会学校,英语基础非常好,所以文件到了她手里,很快就能处理完毕。她的任务主要是把中文新闻稿件(大多都是各地的战报)以最快的速度翻译成英文,供外国新闻记者取用。因为她工作积极认真,待人热情,长得又漂亮,在那个政治气氛很紧张的地方,显得非常出众。
新闻处为了联络各方人士,每个周末都在北京饭店举行招待舞会,袁迪新成了很受欢迎的舞伴。叶剑英同志多次邀其一起跳舞。蔡文治先生也曾邀其一起跳舞,还对她说,他想在北京成个家,请她帮助介绍女朋友。
当时蔡文治是国民党军队中号称最年轻的将领(人称贝贝将军),只有三十来岁,长得风度翩翩,一表人材。其实他在老家已经有了家室,也许他只是一时高兴,心血来潮,故意在袁小姐面前叹苦经。袁迪新天真烂漫,不明就里,真的为其介绍女朋友了。结果把她的好朋友、当年贝满女中的同学吴佩琪介绍给他。没想到这下反而弄假成真了。蔡文治非常喜欢吴佩琪,后来他们真的在北京结婚了,结婚时袁迪新的女儿还去当小傧相。
若干年后蔡文治夫妇从美国回国探亲,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他们托人带话给袁迪新,想跟她见见面,可是袁迪新当时正在医院里为丈夫的病而发愁,无心他顾,错过了一次共话当年的机会。
袁迪新性格活泼,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解放后当了几十年中学英语教师。1979年退休后也不得休息,又先后被请到上海大学、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校、上海市第一职工业余学校、侨联业余学校等学校教授英语。现在她已经84岁了,仍旧保持了一颗年轻的心,不仅关心时事,还关心世界杯足球。常有学生打电话向她请教问题,拎起电话,她的声音仍旧那么年轻、爽朗,笑起来,还是一串银铃声……
[attach]471537[/attach][attach]471538[/attach].
麻辣大龙虾 2010-4-1 08:54
回复 255#fendihuang76 的帖子
这个房子不是说是宋庆龄的么?
解放后她捐出来办了少年宫..
小美女妈 2010-4-1 08:58
[b][size=5]日寇炸碎徐文绮的教授梦[/size][/b]
文博泰斗徐森玉之女徐文绮,徐家三代才有了一个闺女 瞒着父母偷偷考进天津南开 一顿饭两只对虾的南开生活 日寇炮火炸碎了她的教授之梦 。
1935年,徐文绮南开大学毕业了,学校有意要她留校当助教,可是她不愿意,执意要出国留学,要留学回来后当教授。
这年9月,她和哥哥徐伯郊(名文炯,后来成为著名收藏家、文博专家和银行家)来到日本,她进入日本帝国大学历史研究院读研究生,徐伯郊读日本应庆大学银行专业。徐文绮是这个学校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也是该校第一位女研究生。最初她只是粗通日文,只能一边听课,一边在一家日语学校里补习日语,同时住在一个日本教师里,与老师的女儿成了好朋友,就更有助于日语的学习。日本著名汉学家羽田亨得知好朋友徐森玉的女儿来此读书,非常关心,常给她开开小灶,把她的课堂笔记拿来看,并为之补充内容。渐渐地,徐文绮明确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即郑成功研究,因为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在日本有非常丰富的关于郑成功的资料,她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多读书,多研究。
在她赴日本留学期间,王辛笛正在英国留学。
1937年夏天,徐文绮暑假里回国到了上海。因为那时华北局势严重,日本人的势力逐年扩大,为安全计,徐家全家已经搬到了上海升平街。可是很快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爆发了,北京沦陷了,日本人把南开大学图书馆夷为平地,把徐文绮魂牵梦绕的芝琴楼也给炸了,徐文绮大哭一场,决定再也不去日本读书了。当然,也不能去南开了,因为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内迁,南开大学跟北大、清华一样,也内迁了。原先一心要当南开教授的徐文绮,美梦只剩下了碎片,只好先在上海找份工作,看看局势发展再说。这是她人生碰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她由此真切地体会到了,个人的命运原本与国家连在一起的呀!
徐文绮中文、英文、日文都在行,人又聪明漂亮,在上海轻而易举地考取了一个金饭碗——海关,在常德路海关总署上班。那年头,老百姓俗称银行是银饭碗,邮局是铜饭碗,而海关是金饭碗。金饭碗是有了,但是他们父女却没能团聚,因为父亲徐森玉为转移故宫里的文物,率领文物车队辗转到大西南去了。那就是近年来文史界一再描述过的,为避战火,中国故宫文物的一次旷世远征
[attach]471544[/attach][attach]471545[/attach].
fendi 2010-4-1 09:17
回复 287#麻辣大龙虾 的帖子
房子是犹太人的。那个少年宫是宋庆龄发起创办的,她四处奔走把当时这座房子用作少年宫。后来那位犹太人的后裔还回来看过这座房子,当看到已成少年宫时,很开心,就把它捐出了。.
麻辣大龙虾 2010-4-1 09:26
回复 289#fendihuang76 的帖子
哦, 原来如此. :lol.
小美女妈 2010-4-1 09:37
[b][size=5]周氏邮票大王女儿周稚芙[/size][/b]
周稚芙出身名门,是晚清两江总督周馥的曾孙女,父亲是旧上海着名的实业家周今觉。
号称邮票大王的周今觉有8个女儿,个个气度不凡,周叔苹和周稚芙都是从这个家庭走出的名媛。其中老三周叔苹最出名,她长得漂亮,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常见诸报端,在中西女中有“中西皇后”之美誉。
不过要论豁达知命、随遇而安,还属7小姐周稚芙,经历了国家的战争和动荡,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她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attach]471552[/attach][attach]471553[/attach].
fendi 2010-4-1 09:45
嘉道理住宅简介(现中福会少年宫)
延安西路64号,上海人都晓得是上海市少年宫所在,但它曾为嘉道理住宅的历史就鲜为人知了。 它的原主人艾里·嘉道理,英籍犹太人,以500港币起家,日后成为沪港两地都鼎鼎有名的实业大老板。
嘉道理住宅的兴建,源于一次意外。1919年,嘉道理原来的住宅失火,他的妻子为了救女家庭教师自己不幸丧生。悲痛不已的嘉道理带着孩子回伦敦散心,委托他的好友布朗在上海另起新居。谁知布朗酗酒成性,浪荡颓废,干脆交给了洋行承包。四年后当嘉道理回到上海接到100万两银子的帐单时大吃一惊,不过,新居的确美仑美奂,成为嘉道理的最爱。
嘉道理住宅是法国路易十六时代的宫廷式建筑,气势恢宏,占地14000平方米。住宅南面是宽广的大草坪。住宅建筑面积有3300平方米,1929年甚至还加盖了一层。你见到它,会感受到宛如皇家宫殿的华贵。 这幢房子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楼大厅是舞厅与餐厅,整个一楼都是招待客人共同享受娱乐的场所。楼上有多间卧室,各个房间的装修、色调都别具特色。光浴室、卫生间就有六处。内外墙面、地坪几乎全部采用意大利大理石,入门处有爱奥尼克式的大理石柱廊;大厅顶部特意以大理石砌出穹窿,地面四周也铺设了大理石,中间则以柚木拼成花纹,是跳舞最理想的地板。连楼梯的石级、扶手与栏杆都是大理石的,所以人们称它为“大理石房子”。嘉道理慷慨大方,交游广阔,所以这个偌大的宫殿经常宾客满座。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嘉道理一家被赶出这座豪华别墅,押往香港,被关在集中营;后来又被押回上海闸北集中营,饥饿、寒冷、病痛,还受到百般折磨,过着非人的生活。而那座豪华的“大理石宫”此时则成了日军一个军事机构,成了一处见不得人的魔窟。
抗战胜利后,美军登陆上海滩,这里成了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军人的活动中心。解放后,嘉道理家族结束了上海的业务,转至香港经营。经宋庆龄先生提议,1953年5月31日,上海市有关领导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联欢晚会上宣布: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正式开幕了!地址就选在正在举行晚会的“大理石大厦”。随后又在院内先后修建了科技楼、游艺楼、小剧场和天象馆。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老嘉道理的儿子劳伦斯·嘉道理夫妇于1979年再次来到上海时,心情非常激动。他说:“我父亲特别喜爱的大理石大厦,已成为几千名儿童获得知识的地方。”1989年嘉道理别墅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
小美女妈 2010-4-1 09:52
[b][size=5]赵四小姐的嫂子吴靖[/size][/b]
吴靖是天津“四大买办”之一吴调卿的孙女,赵四小姐的嫂子,外公是上海的传奇人物严筱舫。
吴靖,自幼生活在外婆家,与小她三岁的外甥女严仁美成为玩伴.后来受表姐严彩韵\严莲韵\严幼韵的影响,她非常喜欢学校,喜欢读书,只要捧起书本,就忘记了不愉快的一切,后成为清华大学的第一届女生.清华的体育活动是最棒的.有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还有田径队,吴靖受到学校环境熏陶,逐渐变得活跃坚强起来.很起劲,很投入.五个队都参加了.因此获得了学校颁发的那件印有清华校徽(T。H。)字样的毛衣。她喜欢冬天溜冰,夏天游泳,所以每年暑假三个月基本都是在北戴河渡过的。[北戴河,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名,有机会一定要去走走。]
吴靖逃婚后,在天津市与同学赵燕生结婚,没有拿到娘家的一件嫁妆。、
赵燕生:津浦铁路局局长赵庆华的六儿子,四女儿就是赵一荻(有名的赵四小姐)
吴靖的长寿秘诀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忘记。
[attach]471557[/attach]
亲友们在虹桥俱乐部,左三起:吴靖、李祖敏、赵燕生、严仁美.
小美女妈 2010-4-1 09:59
我先暂停一下.
假居士 2010-4-1 10:05
送10朵花.
小美女妈 2010-4-1 10:11
[b][size=5]黄兴公馆[/size][/b]
黄兴公馆
建于1912年 英国乡村式别墅
坐落在武康路393号的黄兴公馆是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它建于1912年—1915年,是坐北朝南混合结构的四层三开间西式楼房,半露木结构,陡坡顶。底层建有对称的大理石露天台阶,清水水泥墙立面,红瓦屋面,有各式类型木门窗。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楼南是占地4亩的花园,绿草花木纷繁。西南角建茅亭,环境幽雅。到了1933年这里是中国国际图书馆所在地,即在原有老建筑北面加建了藏书楼,因上海地处江南,潮湿多雨,所以在新建筑的北墙开设了狭长形通气窗,这是黄公馆的一大特色。
黄兴(1874—1916)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指挥钦州、广州等起义。武昌起义后,任革命军总司令、陆军总长、参谋长、江苏讨袁军总司令等职。黄兴病故后,故居为世界社使用,曾设立上海国际图书馆,1936年改为世界学校。1956年后机构变迁撤并,更名为淮海中路第二小学。1965年淮海中路第二小学迁至新校区。1981年沪光中学迁入,并在园南建成一幢混合结构5层教学大楼,原茅亭拆除,花园消失。故居内现住有居民,是市级优秀保护建筑。
[attach]471560[/attach][attach]471561[/attach][attach]471562[/attach].
小美女妈 2010-4-1 10:15
[b][size=5]周作民旧居[/size][/b]
周作民旧居建于1937年 西班牙式花园洋房
位于武康路117弄1号是幢中西合壁的混合式结构的欧式别墅,建于1937年,由著名建筑师范能力设计。别墅楼高三层,座北朝南。外形带有较多西班牙建筑特色,如平缓的四坡屋顶,盖以西班牙式筒瓦,底层为水泥砂浆仿石墙面。二、三层为黄色釉石砖墙面,底层设有连续的弧形券式门洞,门框两侧设置西班牙式拉丝斜纹立柱。室内装饰为中国传统风格。别墅原主人是金城银行创始人周作民。
周作民(1884-1955),生于江苏淮安。家境清贫,1906年赴日留学。辛亥革命后,在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任职。1915年起在交通银行总行任职,从此开始了他的银行生涯。1934年银行总处业务科迁到上海,次年将上海分行改为总行,周作民任金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attach]471563[/attach][attach]471564[/attach].
小美女妈 2010-4-1 10:20
[b][size=5]董竹君旧居[/size][/b]
建于1931年 欧式花园洋房
位于复兴西路147号,是一幢幽雅的三层楼小型公寓,楼房有里外两套楼梯,是该建筑的一大特点。北面底层有一座拱形门廊,里面是铸铁栏杆楼梯,外面还有一座由红色地砖铺面的露天楼梯,在楼梯入口处设有微型小水池和喷泉。二、三楼窗框都配有拉丝斜纹的西班牙式立柱。在奶黄色粉墙的映衬下,整幢建筑呈现出一派幽雅浪漫的情调,蔓延着难以诉说的妩媚。
而洋房的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锦江饭店的女老板董竹君(1900—1997)。1935年董竹君开办了锦江川菜馆,生意红火,次年又开办了锦江茶室,这里很快成了文艺界沙龙,成为中共地下党员接头和开会的地点。解放后,她将自己辛苦经营16年的两家“锦江”店面全部捐献给国家。
[attach]471565[/attach][attach]471566[/attach].
龙宝virginia 2010-4-1 11:04
回复 298#小美女妈 的帖子
小美女辛苦了[tt11] [tt11].
zsqing 2010-4-1 11:05
谢谢LZ
十里洋场,一代风情,越老越有味道.
小美女妈 2010-4-1 11:06
回复 299#龙宝娘 的帖子
你辛苦了,晚上弄得这么晚.
龙宝virginia 2010-4-1 11:06
回复 300#zsqing 的帖子
[tt11] 谢谢支持!.
龙宝virginia 2010-4-1 11:07
回复 301#小美女妈 的帖子
我这2天不送孩子,可以起晚些[tt2] ,刚up..
小美女妈 2010-4-1 11:16
回复 303#龙宝娘 的帖子
我孩子也是不送的,不过要起来伺候我家小美女.
小猪的妈妈 2010-4-1 11:30
太灵了,一定要顶的。.
元昊老妈 2010-4-1 12:13
灵额,有啥考证工作我也要参加,呵呵.
依旧非凡 2010-4-1 12:34
*** 该贴被屏蔽 ***
龙宝virginia 2010-4-1 12:40
回复 307#依旧非凡 的帖子
有些人啊。。。。我们藐视+忽视[tt11] [tt37]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4-1 12:46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4-1 12:41
[quote]原帖由 [i]元昊老妈[/i] 于 2010-4-1 12:13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24623&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灵额,有啥考证工作我也要参加,呵呵 [/quote]
好的呀,志愿者队伍强大啦[tt11].
龙宝virginia 2010-4-1 12:41
回复 305#小猪的妈妈 的帖子
:handshake :P.
lwlw 2010-4-1 13:45
迭额才是上海真正额米道!嗲![s:002.gif].
荦荦妈妈 2010-4-1 14:47
昨天送过花,今天不能送了?
我也想考证,就是找不到那么多美图和美文
建议找找圣约翰大学还有《三毛流浪记》.
文的妈妈 2010-4-1 19:15
我也来转贴一个我非常崇敬的女人
[[i] 本帖最后由 文的妈妈 于 2010-4-1 19:27 编辑 [/i]].
文的妈妈 2010-4-1 19:23
上海的金枝玉叶
[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12pt][attach]471789[/attach][/size][/font][/color]
[color=#000000]
[/color]
[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12pt]掌管当年的永安公司(现如今的南京路上的华联商厦)的郭氏家族,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是显赫的望族。郭婉莹(即戴西)身为郭家四小姐,[/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中西女塾的毕业生,燕京大学的理学学士,[/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是当年上海滩有名的金枝玉叶,锦衣玉食,奴仆成群,一切繁华应有尽有。[/size][/font][/color]
[color=#000000]
[/color]
[color=#000000]
[/color][font=Arial][size=12pt][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12pt]解放后没有和家族的其他人一起离开上海。从历史和社会角度看,[/size][/font][font=simsun][size=12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解放拿去了她的生活方式,反右拿去了她的丈夫,四清拿去了她正常人的生活,文化大革命拿去了她的房子和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以及她的家庭。[/size][/font][font=simsun][size=12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从她个人生活角度看,[/size][/font][font=simsun][size=12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经历了爱情和对爱情的失望,经历为一个风流男子的妻子、为一双曾经十全十美的孩子的母亲,经历了独自度过的难产之夜,经历了在陌生的监狱停尸房向自己丈夫不能相认的尸体走去的下午,经历了在江南薄淡的阳光下目睹一窝小老鼠在劳改资本家的棍棒下惨死,经历了一个富家女子在大时代中动荡起伏的漫长人生。[/size][/font][font=simsun][size=12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
[color=#000000]
[/color]
[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12pt][font=宋体][size=12pt]她一生做过的事有很多。解放前,曾经与闺蜜开办时装沙龙。丈夫失业后为了贴补家用而出门工作,后由于不愿与日本人共事而回到家里。解放后她第三次成为职业妇女,当起英文秘书。之后的历次运动中,她在劳改农场挖过塘泥,洗过马桶,当过建筑工地上拌水泥的小工,冬天去剥东北大白菜冻坏的菜皮,她在副食品商店卖过鸡蛋,水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她当回了英文翻译和英语老师。她还做过哪些,斯人已逝,我们已经不得而知。[/size][/font][font=simsun][size=12pt][/size][/font]
[/size][/font][/color][color=#000000]
[/color]
[color=#000000]
[/color][font=simsun][size=12pt][/size][/font]
[/size][/font].
文的妈妈 2010-4-1 19:26
[attach]471791[/attach]
[font=宋体][size=3]让我们听听她自己怎么说的——[/size][/font]
[font=宋体][size=3] “要不是我留在上海,我有的只是和去了美国的家里人一样,过完一个郭家小姐的生活。那样,我就不知道,我可以什么也不怕,我能对付所有别人不能想象的事。”[/size][/font]
[font=宋体][size=3] 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问起她劳改情况,她说“劳动有利于保持体形,不在那时急剧发胖。”[/size][/font]
[font=宋体][size=3] 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华莱士采访她,希望她亲口说出在大陆经受的磨难,她拒绝了。她说“我不喜欢把自己吃过的苦展览给外国人看,他们其实也看不懂的,他们是想把我表现得越可怜越好,这样才让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得十全十美。”[/size][/font]
[font=宋体][size=3] “现在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钞票,到处在说钞票。”“我是有过的,后来又没有了,我真的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从来不觉得钞票就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要知道1968年的时候,她连1角3分的咸菜面都吃不起,只能吃8分钱一碗的光面条![/size][/font]
[align=left][align=left][color=#000000]
[font=宋体][size=12pt]面对许多人找她要学英语口语,她说[/size][/font][font=simsun][size=12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我不知道只学口语应该怎么教,学英文是接受一种教育,不光是学会用一只工具。[/size][/font][font=simsun][size=12pt]”[/size][/font][/color][/align][/align].
文的妈妈 2010-4-1 19:32
[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12pt] [attach]471792[/attach][/size][/font][/color]
[color=#000000]
[/color]
[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12pt] 戴西是上过西式学校的,在那里,她学会了喝下午茶。没有了电烤炉,她自己动手用铝锅在煤炉上蒸蒸烤烤,在没有温度控制的条件下烘烤出西式蛋糕,竟然几十年雷打不动地喝着下午茶。吃着自制的蛋糕,浑然忘记身处逆境,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劫后余生的幸福。[/size][/font][/color]
[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12pt] 她曾经带着一双儿女到北京,探望出身世家的同窗好友罗仪凤,她是康同璧的女儿,康有为的外孙女。康老太太告诉她,没有吐司炉,一样可以吃吐司。把面包切片,在蜂窝煤炉子上加上条条铁丝,再把面包片放在上面,轻轻地两面烘烤,不一会儿就做出一片片香喷喷的面包吐司。那是在[/size][/font][font=Arial][size=12pt]1962[/size][/font][/color][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年,大家吃着面包吐司,都没有再多说什么,彼此都明白,今后可能会有更艰难漫长的生活在等着她们。可是她们依旧能够用铝锅蒸烤出蛋糕,用煤炉烘烤出面包片,以这样的韧性和耐力,还有扛不住的苦难吗?这是乐观和坚强的生活态度,无论逆境[/color][color=#111111]顺境,泰然地坚守一种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历经三十多年的磨难,并没有使戴西心怀怨恨,她依然美丽、优雅、乐观、始终保持着自尊和骄傲,依然娴静如水。[/color][/size][/font][font=Arial][size=12pt][/size][/font].
文的妈妈 2010-4-1 19:34
[font=宋体][size=12pt][attach]471793[/attach][/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她能有这样的心态,与她早年的富足生活是有一定关系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养,使她对财富淡然处之,对身外之物看得很轻。更重要的还有一点是旧式上海中西合璧的教育给那个时代的女子造就的幽雅细致的性格和平和的心境。[/size][/font][font=Arial][size=12pt][/size][/font].
文的妈妈 2010-4-1 19:36
[font=宋体][size=12pt]很多人都怀念那个时代的有着良好出身的上海女人,无论是嫁入豪门,还是嫁做寻常人妇,都有着浓郁的女人味。有这样的上海女人的家,房间会收拾得干净整齐,家具上会铺上好看的绣花或是勾花的方巾,也许还有一瓶芬芳的鲜花;她们用很简单的菜就能做出精致可口的菜肴,还能巧手做出漂亮的服饰,即使在困难时期依旧生活得有滋有味。她们会讲洋文,思想开化,性格开朗,易于接受新事物,穿衣有品位,活得精致。直到今天她们老了,一眼望去都能看出不同寻常的优雅气质。岁月没有磨失她们的光华,生活的磨难也没有让她们褪去那一份优美,那种充满柔韧的美丽.[/size][/font]
[font=Arial][size=12pt][font=宋体]最后上一张戴西很喜欢的照片,是她的学生给她过生日[/font][/size][/font]
[font=Arial][size=12pt][attach]471794[/attach][/size][/font]
[font=Arial][size=12pt][/size][/font]
戴西最终以92岁高龄辞世。
[font=Arial][size=12pt][/size][/font].
文的妈妈 2010-4-1 19:38
嘘,很辛苦的工作啊,[tt3] 再一次向前面几位mm致敬[tt23].
龙宝virginia 2010-4-1 19:53
回复 319#文的妈妈 的帖子
谢谢文的妈妈,向你感谢[tt11] [tt38].
小美女妈 2010-4-1 20:02
回复 319#文的妈妈 的帖子
文的妈妈,辛苦了[em08].
fendi 2010-4-1 20:03
回复 319#文的妈妈 的帖子
你贴的也是精华呀,给你献花!.
ddmamami 2010-4-1 20:49
欢喜!!!.
龙宝virginia 2010-4-1 20:54
回复 323#ddmamami 的帖子
谢谢支持[tt11].
小美女妈 2010-4-1 21:51
[b][size=5]圣约翰大学[/size][/b]
圣约翰大学是一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叶在上海的一所高等教育学府,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1952年各院系被分拆并入其他各高等院校,原校址位于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所在地。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约翰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于4月14日破土动工,9月1日开学招入第一期学生。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用国语(即现在的普通话)和上海方言授课,1881年学校的英语老师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这是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6年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时间长达52年,对圣约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且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896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对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1905年,学校成为正式的大学,并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学校。此时的圣约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1884年美国纽约克拉克逊女士巨额资助兴建的教堂,后经重建成为该校礼堂兼圣公会教堂(80年代末该教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华东政法学院图书馆),一座1894年建造的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90年代初该堂改称“韬奋楼”)和另一座1903年用庚子赔款所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学校的第二任校长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1913年,圣约翰大学又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许多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
圣约翰大学是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学校,除了极重视英语以外,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也十分被强调。校内的体育设施完善,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其他的学生组织、活动也十分多,包括许多十分活跃的左派学生团体,曾十分活跃地参与了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曾有17名教职员及553名因对学校当局不满而离开圣约翰大学,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曾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四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但后又于1940年迁回原校址。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学费的收入外,也有教会和其他社会捐款。
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其他多所高校,主要是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其校址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所用。
[attach]471834[/attach][attach]471835[/attach]
圣约翰大学的毕业证书.
pp_dream 2010-4-2 02:19
马勒别墅,沙逊别墅等等,还有那些教堂建筑,精致!典雅!
感觉现在再也不会有这样精致典雅的设计了,因为,太焦虑,太浮躁。[tt6]
我记得小猪爸爸开过一贴讲述老上海的,刚才搜了出来,有不少老照片。
[url]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545318&extra=&highlight=%2B%D0%A1%D6%ED%B0%D6%B0%D6&page=1[/url]
很多东西都该记录下来,每个阶段都表现了那么一段历史。炫爸的描述,很朴实地描述了49年后(或者说文革前后)的普通人的生活,点点滴滴都有着那段时代的印记。
孩子们以后看到的这个城市的历史,应该一样也包括了那个时代,虽然不是光鲜靓丽的,但确实真实存在过。.
龙宝virginia 2010-4-2 03:29
张乐平漫画(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
张乐平漫画(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
张乐平(1 9 1 0 -1 9 9 2 )浙江海盐县人。3 0 年代
开始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抗战时期参加
“抗战漫画宣传队”的活动。1 9 4 6 年创作连环漫画
《三毛从军记》。1 9 4 7 至1 9 4 8 年创作长篇连环
漫画《三毛流浪记》。他所塑造的三毛的艺术形象,产
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曾任《漫画世界》主编。
代表作《三毛流浪记》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三毛的故事激起了一切善良人们的共鸣。张乐平和他的三毛活在几代中国人的心里。张乐平被誉为“三毛之父”、“三毛爷爷”。
《三毛从军记》最早连载于1946年5月12日至10月4日的《申报》上。本书根据1947年出版的单行本版本,又补充了当时没有收录进去的6张原稿,共126页,是出版最全的一本。
《三毛从军记》最早连载于1946年5月12日至10月4日的《申报》上。本书根据1947年出版的单行本版本,又补充了当时没有收录进去的6张原稿,共126页,是出版最全的一本。三毛从军记讲述了三毛在抗日战争中的经历,展示了一个聪明勇敢的三毛形象,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
龙宝virginia 2010-4-2 03:30
《三毛流浪记》:爱心感召下的警世书
“三毛”,在中国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人们喜爱这个头上只有三根毛的小流浪儿,而且这一漫画人物直到50多年后的今天仍令男女老少痴迷,《三毛流浪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连环漫画,已经影响了几代人。
三毛诞生于1935年,于1938年暂别读者,抗战胜利后又在上海复活。1947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乐平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弄堂口,他发现有三个流浪儿身上披着破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着一个刚熄火不久的烤红薯用的炉子在吹火取暖。张乐平在他们跟前站了很久,心里十分难过,但在当时他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帮助他们,只能黯然离去。第二天早晨经过那个弄堂口,发现三个流浪儿已经冻死了两个,另一个也已经快不行了,一辆收尸车正要把尸体运走。此情此景使一向喜爱孩子的张乐平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颤,他深深地同情着这些流浪儿的悲惨命运。他想到,为何不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的生活,向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严厉的控诉呢?一部传世之作就这样在酝酿中产生了。
为了画好《三毛流浪记》,张乐平主动去和流浪儿交朋友。他知道有个叫陈家木桥的地方是他们的集中地,便去那儿,坐在他们中间,称呼他们小阿弟,想和他们搭上话。谁知根本没人理他,有的还对他翻白眼,他只好败兴而归,一路上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冷淡。后来才发现,原来流浪儿们都穿着破衣烂衫,而他却穿了一套西装,虽是旧的,可流浪儿认为穿西装的都是有钱人,有钱人都欺负他们,对他不理不睬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第二天张乐平换了件家常穿的旧衣裳,买了几副大饼油条,又来到昨天那个地方坐在地上吃起来。有几个流浪儿围了上来,眼睛直直地盯着他手里的大饼,他就分给他们吃,很自然地大家坐到了一起,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自己苦难的童年和家史。慢慢地他和流浪儿们接近起来,熟悉起来,成了他们的朋友,从他们那里听到看到许多事情,后来这些都被作为素材画到《三毛流浪记》中去了。
1947年6月15日,《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流浪在街头的三毛由此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每天清晨,许多人争相购买大公报,只为了想早一点知道三毛的遭遇。街头的贴报栏总是吸引着许许多多的读者,就是不识字的老人和小孩,也要把报上的三毛多看上几眼。一些读者以为三毛真有其人,伸出了救援之手,捐来了钱,送来了衣裳;妈妈带着小孩到大公报馆去,要把玩具亲手交到三毛的手里……有一次,漫画中的三毛因为打破了一个花瓶被店主毒打,一位年轻的读者就送来了一个新花瓶,请张乐平转交给店主,好饶过三毛。
一位小读者给张乐平先生写信:“三毛今天又饿肚子了,这是姐姐给我买大饼的钱,送给三毛买个大饼吧!”
不久,三毛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张乐平又创作了多部以三毛为主人公的连环漫画作品:《三毛翻身记》、《三毛今昔》、《三毛迎解放》、《三毛日记》、《三毛学雷锋》、《三毛与体育》、《三毛爱科学》、《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三毛成了千千万万中国少年儿童的朋友。三毛的故事还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木偶剧、歌舞剧、系列广播、音带、VCD、多媒体光盘。
王芸生先生在《三毛流浪记》的序言中写到,“《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诈欺与不平,更可贵的是它还在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的同情心,尤其是在培养着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天真同情心!”这也许正是三毛永远让人们怀念的原因吧。.
龙宝virginia 2010-4-2 03:32
三毛漫画的经典
张乐平先生为我们留下了10多部三毛连环漫画作品。以下文字选自近年来有关出版书籍的序言……
早期的三毛(1935年--1937年)
“三毛”是以儿童的天真向社会的不满状态投以讥刺。儿童的天真、率直、热情、单纯,在社会化的成人视之为胡闹、无理;实则儿童坦白的行动出发于人情自然,而成人社会化的虚伪反渐远离人性。(汪子美)
三毛从军记(1946年)
三毛,看上去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但是,作者在什么心情之下,产生这一主题的灵感和坚持,将这小人儿以血和泪,只为著,去拼出一个卑微的存活?
我们三思,也去细看一幅一幅小三毛在书中的表情。
那历史伤痕的说明,尽在泪笑中。(台湾作家三毛)
三毛外传(1946年)
《三毛外传》是我在1946年创作的。在这些幽默的故事中,蕴含着对旧社会的尖锐讽刺。(张乐平)
三毛流浪记(1947年—1949年)
“流浪记”里的三毛一出现,就是孤苦伶仃,辗转流浪。他有机会接受了一些人间温暖,但更多的是遭遇着人间的冷酷。小小的三毛,是在旅行着人间的现实。这现实,是冷酷多于温暖,残忍多于仁慈,丑恶多于良善,诈欺多于真情,不平多于公道。(王芸生)
三毛翻身记(1951年)
一切战争和社会性灾难,承受最沉重的,首先是妇女和儿童。
儿童命运是社会文野的测验器,并且预示着国家未来的休咎。(柯灵)
《三毛流浪记》面世前后
张乐平,我国著名漫画家,他笔下的“三毛”,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被誉为“三毛之父”、“三毛爷爷”。
张乐平学习美术,完全靠自学。他的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他最早的美术启蒙老师。1923年,他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平生第一幅漫画———《一豸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贿选,在当时曾轰动一时。
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开始在上海报刊上诞生,但当时没有形成系列的“三毛形象”。抗日战争期间,他用手中的画笔,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来到上海,从此他开始创作系列的“三毛形象”。1946年底,上海《申报》连载了张乐平的漫画《三毛从军记》,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47年5月,《大公报》“现代儿童”副刊编辑陈伟球请示该报总编辑王芸生,拟请张乐平画几幅漫画连载。王芸生当即表示,可以请张乐平画一套类似《三毛从军记》题材的漫画,并给张乐平写了一个便条,介绍编辑去约稿。编辑遵嘱,前往张宅拜访,张乐平说他已有流浪中的“三毛”的构思,答应画一套“三毛”的系列漫画。
《三毛流浪记》的构思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张乐平回忆说:“1947年初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个弄堂口,发现有三个流浪儿身上披着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着一个刚熄火不久的烤红薯用的炉子在吹火取暖。我在他们跟前站了许久,心里十分难过。”由此,张乐平萌生了画流浪儿的念头。正在此时,《大公报》的编辑来约稿。
为了创作好《三毛流浪记》,张乐平主动去和流浪儿交朋友。他知道在上海有一个叫陈家木桥的地方,是流浪儿的集中地,便去那儿,坐在他们中间,称他们为小阿弟,想和他们搭话,谁知没人理他,有的还对他翻白眼,他只好败兴而归。一路上,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冷淡。后来他才发现,原来流浪儿都是衣衫破烂,而他却穿了一套西装,尽管是旧西装,可流浪儿认为穿西装的都是有钱人,有钱人都欺负他们,对他不理睬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天,张乐平换了件旧衣裳,买了几副大饼油条,又来到昨天那个地方坐在地上吃起来。有几个流浪儿围上来,眼睛直直盯着他手里的大饼,他就分给他们吃,很自然地大家坐到了一起,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了自己的苦难生活和家史。慢慢地他和流浪儿们接近起来,熟悉起来,成了朋友,从他们那里听到许多事情,丰富了他创作的想象力。
这套《三毛流浪记》的漫画,从1947年6月15日开始在《大公报》第三版上连载,10天以后,改在本市版上刊出,前后登载8个月。这套连环漫画的内容,除了最初几幅反映了一个流浪儿童的遭遇外,更多的篇幅则是从三毛的眼里揭露了在国民党统治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象。作者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是旧中国苦难儿童的典型。
《三毛流浪记》无情地鞭挞了旧中国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在这套漫画的连载期间,引起了广大善良读者的同情和共鸣,反映强烈。读者们纷纷给《大公报》写信,甚至给“三毛”寄去衣服和捐款,托报社转交。如果说,《申报》连载《三毛从军记》在读者中产生一定影响,那么《大公报》连载《三毛流浪记》,是让“三毛形象”走向全国。
因为《申报》虽是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但其影响多在上海和周围地区;《大公报》当时拥有沪版、津版、渝版,总发行量远远超过《申报》,其影响自然是全国性的。再者,《申报》连载的《三毛从军记》里的“三毛”,虽然很顽皮,但他所表现的,差不多都是英雄型的,是常人所不及的特殊人物;而在《大公报》连载的《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就完全不同了,他一出现,就是孤苦伶仃,辗转流浪,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产生共鸣。
宋庆龄女士看了在《大公报》上连载的《三毛流浪记》后,非常感动,她特别在上海燕云楼设宴,招待张乐平和《大公报》副刊编辑。席间,宋女士还激动地对张乐平说:“你为流浪儿童做了一件大好事,真该感谢你,三毛不会忘记你。”她还提议举办“三毛生活展览会”,创办“三毛乐园”,用以帮助贫苦儿童。
1948年3月初,《大公报》出版部根据各地读者的强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张乐平在《大公报》连载的漫画《三毛流浪记》结集成册出版。《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特为《三毛流浪记》撰写了“序言”。王芸生既是这次连载张乐平漫画的热心支持者和决策人,又是充满同情心的忠实读者,他于3月23日写下《题<三毛流浪记>》,对张乐平作品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做了深刻的分析。
王芸生写道:“《三毛流浪记》印成书本了,这必然是小朋友们的恩物。《三毛流浪记》是接着《三毛从军记》画的,但张乐平先生的笔锋却完全改变了。……小小的三毛,是在体验着人间的现实。这现实,是冷酷多于温暖,残忍多于仁慈,丑恶多于良善,欺诈多于真情,不平多于公道。莫问孩子,请大人们思想,我们的世界不正是这样的吗?
三毛不是孤独的。他是多数中国孩子命运的象征,也是多数贫苦良善的中国人民的命运象征。我们的社会,对多数孩子是残忍的,对多数贫苦良善的人民又何尝不是残忍的?《三毛流浪记》不但揭露了人间的冷酷、残忍、丑恶、欺诈与不平,更可宝贵的,是它还在刺激着每个善良人类的同情心,尤其是在培养着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天真同情心!把这份同情心培养长大,它会形成—种正义的力量,平人间的不平,改造我们的社会。——去掉一切冷酷、残忍、丑恶、欺诈与不平,发扬温暖、仁慈、良善、真理与公道!三毛奋斗吧!在你流浪的一串脚印上,可能踢翻人间的不平,启示人类的光明!”
王芸生在写作《题<三毛流浪记>》时,正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期。王芸生同情三毛,也是对社会上广大穷苦孩子的同情,同时亦有力地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
龙宝virginia 2010-4-2 03:41
我们的三毛.
文的妈妈 2010-4-2 06:39
每日一顶!:victory:
龙宝娘辛苦啦[tt42].
小美女妈 2010-4-2 07:30
回复 330#龙宝娘 的帖子
龙宝娘辛苦了,我来贴一张三毛作者张乐平故居[em08].
小美女妈 2010-4-2 07:33
[b][size=5]张乐平旧居[/size][/b]
位于五原路314号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共有三层,双楼,红色屋顶,入口处挑出宽大的门廊,周围有由江南园林小品点缀的庭园,假山、六角亭显得小巧玲珑,门和窗洞采用弧拱或平拱,外框全用白边围成。三层窗有排水管,二层窗下有几何形图案,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
1950年,张乐平搬入居住。张乐平搬来时已经有四个孩子了,到了这里又生了三个孩子。这些孩子成了父亲的模特儿,特别喜欢摆出各种姿势,看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三毛艺术形象在父亲的画笔下诞生,他们比父亲还欣喜若狂。自然,也成为三毛系列的第一批小读者。童言无忌,哪里画的好,哪里画的看不懂,他们都会七嘴八舌的议论,而父亲则会十分认真地拿起画笔修改。
[attach]471918[/attach][attach]471919[/attach][attach]471920[/attach][attach]471921[/attach]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4-2 07:37 编辑 [/i]].
小美女妈 2010-4-2 08:10
[b][size=5]赵丹旧居[/size][/b]
建于1948年 现代式花园别墅
位于湖南路8号的是一座现代式花园别墅。别墅的原主人是工商业者吴中一,在房屋竣工后去了香港,后把房屋捐给了国家。房屋为钢筋混泥土结构,采用落地玻璃窗。朝南阳台围有半圆形栏杆,造型自然而生动,整幢建筑显得简洁明快。1962年,上海市电影局把这幢洋房的三楼一层,分配给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居住。他在这里居住了16年,写下了《银幕形象创造》、《地狱之门》等书籍。
赵丹(1915-1980),电影表演艺术家。原名赵凤翱,祖籍山东肥城,1915年6月出生在江苏扬州。先后拍摄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为了和平》、《李时珍》、《林则徐》、《聂耳》、《海魂》、《烈火中永生》等影片。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成为饮誉中外影坛的巨星和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座丰碑。
[attach]471923[/attach].
小美女妈 2010-4-2 08:14
[b][size=5]唐绍仪旧居[/size][/b]
西班牙式花园洋房
位于武康路40弄1号(原福开森路18号)是一幢典雅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原为民国总理唐绍仪公馆。建筑外墙为鲜艳的奶黄色粉饰墙面,缓坡屋面盖以西班牙式筒瓦,窗框两侧为螺旋纹立柱。二层楼中间部分设有三联券柱式落地窗。尤其是底层大门入口处,门框上方为西欧古典装饰花纹,两侧配以拉丝斜纹立柱,具有浓郁的西班牙式建筑特征。
唐绍仪(1862-1938),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1874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881年回国。1885年起先在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辛亥革命时,唐绍仪作为袁世凯内阁的全权代表于1911年12月到上海参加南北议和。1912年3月底,唐绍仪由蔡元培、黄兴介绍,孙中山主盟加入同盟会,后随即北上就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
[attach]471925[/attach][attach]471926[/attach].
小美女妈 2010-4-2 08:17
[b][size=5]邵洵美旧居[/size][/b]
建于1916年 西班牙式别墅
位于淮海中路1754弄在解放前被称为霞飞路“外国弄堂”。这片黄色的西班牙式联体别墅,组合在一片茂密的樟树下,最大的特色是其屋顶上的瓦片不是西班牙式筒瓦,而是法国式菱形平板瓦片。小区内17号住着曾任台湾巡抚、上海道台邵友濂的孙子、浪漫派诗人邵洵美一家。9号楼住的是美国《纽约客》杂志驻中国记者项美丽小姐。由于住户多为外国人,夜晚微风中总是飘荡着钢琴声和小提琴声,充满了异国情调。
“八.一三”抗战之后,邵洵美与项美丽出版了抗日月刊《自由谭》和英文月刊《公正评论》。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继而党组织决定将《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去,担任此工作的杨刚女士就住进了项美丽家中。翻译过程中,项美丽和邵洵美都成为了最好的帮手。出版后,邵洵美与项美丽利用多种方式把《论持久战》塞进霞飞路外国人住宅的信箱里。这里也成了毛泽东《论持久战》英译本的诞生地。
邵洵美(1906-1968),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其诗集有《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译作有拜伦的《青铜时代》、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士》、泰戈尔的《两姐妹》等,他是翻译界公认的一流翻译家。
[attach]471929[/attach][attach]471930[/attach].
小美女妈 2010-4-2 08:20
[b][size=5]湖南别墅[/size][/b]
建于1931年 西班牙式别墅
位于湖南路262号的湖南别墅是西班牙式的花园洋房。它是一幢假三层,面向南,混合结构。墙角、窗间壁柱、入口柱等都以不规则石块砌筑。人字形山墙,歇山式屋顶,平拱木门窗。南立面底层设通长的水平红瓦坡檐,二层为双柱敞廊,三层人字檐下有拱式石柱窗。这座洋房最初的主人是英国某洋行的大股东。解放后房子被国家没收,邓小平和陈毅两家曾在别墅里共住过一小段时间。再后来这里就作为市委招待所,接待中央来沪的高级首长。湖南别墅还有一段曾经尘封的历史,贺子珍曾在此居住直至去世。
[attach]471933[/attach].
小美女妈 2010-4-2 08:22
[b][size=5]巴金旧居[/size][/b]
建于1923年 欧式别墅
武康路113号是一幢建于1923年的欧洲独立式花园别墅,曾是前苏联商务代表处,现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之一。建筑正面朝南,立面为鹅卵石贴面,装饰简洁,屋面为歇山顶平瓦屋顶。建筑南面底层设敞廊,三楼弧形窗檐下开有十个长方形小孔,使室内空气对流,北立面入口处为半圆形拱券门廊。这里也是文学大师巴金的旧居。 1955年,巴金一家搬入居住。房屋前草坪和院子里的广玉兰和葡萄架都是巴金很喜欢的。在这里,巴金接待了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作家韩素音等很多外籍友人及很多国内文化界、文艺界人士。
巴金(1904-2005),原中国作协主席。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原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家》是巴金先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与后来写成的《春》、《秋》,构成《激流三部曲》,以及《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期间,巴金任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协会第一届执委,与茅盾等人创办抗战周刊《呐喊》。
[attach]471934[/attach][attach]471935[/attach].
牛角妹妹 2010-4-2 08:45
献花了,楼主真是辛苦了,给我们这么一个好的精神大餐。小时对上海的向往和憧憬也正是基于此,反倒是自己现在居住在这个城市忘了去感受了,惭愧啊…….
JC 2010-4-2 12:31
老建筑好多都是在外滩一带么,中午出去走走真是舒心啊
谢谢LZ.
龙宝virginia 2010-4-2 15:38
回复 312#荦荦妈妈 的帖子
找了些三毛的,希望你能感兴趣哦。。。。。。.
龙宝virginia 2010-4-2 15:39
[quote]原帖由 [i]文的妈妈[/i] 于 2010-4-2 06:39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28657&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每日一顶!:victory:
龙宝娘辛苦啦[tt42] [/quote]
[tt11] [tt11] 你怎么这么早啊[tt23].
龙宝virginia 2010-4-2 15:39
回复 333#小美女妈 的帖子
小美女辛苦[tt11].
龙宝virginia 2010-4-2 15:42
[quote]原帖由 [i]牛小妮[/i] 于 2010-4-2 08:45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28814&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献花了,楼主真是辛苦了,给我们这么一个好的精神大餐。小时对上海的向往和憧憬也正是基于此,反倒是自己现在居住在这个城市忘了去感受了,惭愧啊…… [/quote]
:handshake :handshake 这些美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共同用心体会:$.
龙宝virginia 2010-4-2 15:43
回复 340#JC 的帖子
老外滩一带比较多,北京路,南京路,以前法租界,日租界都有一些好建筑,可以慢慢寻访。.
hy_mz 2010-4-2 15:46
大姐,1#楼的是30年代上流社会的派对吗?为什么没有一个黄皮肤的所谓的社会名流和社交名媛?
如此浓重的殖民地的痕迹,都能摆上台面,做为我们现代人引以为傲的资本?.
小美女妈 2010-4-2 15:56
回复 346#hy_mz 的帖子
这一张照片是1930年代,上海的社交Party。图为1918年开店的上海王开摄影有限公司所拍摄,于不久前在其南京东路378号公司地下档案室发现。.
龙宝virginia 2010-4-2 16:02
回复 346#hy_mz 的帖子
是历史,不是资本。正视历史,才能活好当下,还有,大姐不敢当,下吃别这么叫了,吃不消的。:lol.
hy_mz 2010-4-2 16:05
回复 348#龙宝娘 的帖子
有数了,美女:lol.
优雅的Lily 2010-4-2 16:17
回复 349#hy_mz 的帖子
讲对了[tt17] [tt17].
kerry 2010-4-2 20:22
辛苦咯!送花!
大家有没有注意20楼的那双鞋子啊,呵呵呵很现代哦![tt17].
爱画画的涛涛 2010-4-2 21:04
[em15] [em03] [em04].
荦荦妈妈 2010-4-2 21:38
回复 341#龙宝娘 的帖子
你们好厉害,佩服呀!
可惜不是男人,否则爱死了[tt23].
ming0317 2010-4-2 22:34
回复 328#龙宝娘 的帖子
三毛流浪记,是我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当年是黑白版的,很厚的一本书。天天抱着看,书都翻烂了。
后来在数次搬家中遗失~~~
前两年回南京我妈家,看见他们买了本新版的,大喜。拉过儿子来看,翻了几页,人家跑了,说看不懂~~~
唉,他们现在只知道喜羊羊了~~.
龙宝virginia 2010-4-2 22:41
回复 354#ming0317 的帖子
是啊,我也有一本,大大的那种,天天翻,翻烂为止,有一副印象深刻,就是三毛和小伙伴在瑟瑟发抖的冬天窗外看一个阔少爷坐在他胖子爸爸大腿上吃冰淇淋,[em16] [em16].
龙宝virginia 2010-4-2 22:42
[quote]原帖由 [i]荦荦妈妈[/i] 于 2010-4-2 21:38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33087&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你们好厉害,佩服呀!
可惜不是男人,否则爱死了[tt23] [/quote]
我们和你抱抱[tt11] [tt11].
ming0317 2010-4-2 22:52
[quote]原帖由 [i]龙宝娘[/i] 于 2010-4-2 22:41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33305&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是啊,我也有一本,大大的那种,天天翻,翻烂为止,有一副印象深刻,就是三毛和小伙伴在瑟瑟发抖的冬天窗外看一个阔少爷坐在他胖子爸爸大腿上吃冰淇淋,[em16] [em16] [/quote]
还有,三毛不知怎么落到一个弄杂耍的手里,人家拿他练手,把他绑在门板上,然后扔飞镖。吓人呀~~~.
龙宝virginia 2010-4-2 22:56
回复 357#ming0317 的帖子
还有“如此学校”,你记得伐,他在河里救了一个小孩,人家爸爸收留了他,还给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去弄堂小学上学,那学校真是72家房客般。。。。。。后来这家人家失火了,给了三毛一哒钱散伙了[tt34].
龙宝virginia 2010-4-2 23:49
[quote]原帖由 [i]小美女妈[/i] 于 2010-4-2 15:56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31986&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这一张照片是1930年代,上海的社交Party。图为1918年开店的上海王开摄影有限公司所拍摄,于不久前在其南京东路378号公司地下档案室发现。 [/quote]
[tt23] w我引用到一楼去.
-cc- 2010-4-3 01:00
强贴留爪!.
你好一妈 2010-4-3 09:49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
fendi 2010-4-3 09:49
回复 347#小美女妈 的帖子
小美女妈好有才啊,你不解释我也有些搞不懂的。.
龙宝virginia 2010-4-3 14:23
[url]http://6.cn/plist/132975/0.html[/url]
[color=Magenta]经典老电影“三毛流浪记”在线观看。[/color](有时间可以让孩子们看看)
)
《三毛流浪记》 (昆仑影业公司)
改编:阳翰笙
导演:赵明、严恭
摄影:韩仲良、裘葛
主要演员:王龙基
(根据张乐平连续漫画改编)
在解放前的上海,流浪儿童三毛无家可归,衣食无着。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只有与他命运相同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后来,他被流氓爷叔骗去干偷窃行当,好心的三毛不肯,逃了出来。
不久,他又被一个有钱而不能生育的贵妇人收为养子。三毛过不惯有钱人家的生活,在贵妇人为他举行鸡尾酒会时,纠合一群流浪儿伙伴,扰乱了酒会。然后,三毛脱下华丽的衣服,披上麻袋片,又回到流浪儿队伍中来。上海解放了,三毛兴高采烈地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上流社会”,让小三毛无所适从……(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影片里很多一晃而过的群众角色多由当时的大明星担当,大家找找吧)。
附:在中国电影史上,一大批著名影星甘为一个无名小演员当配角、跑龙套,这部电影是空前的。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该片被评为“我最难忘的百部中国电影”之一,王龙基扮演的三毛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之一。
该片在海外也同样受到欢迎,例如1981年在巴黎6家电影院连演60天,轰动巴黎。该片荣获葡萄牙第12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意大利第14届季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荣誉奖。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4-3 22:31 编辑 [/i]].
ming0317 2010-4-3 18:59
回复 358#龙宝娘 的帖子
当然记得了。
那是整本书中,最温暖人的片段。其实那家人也是刚够过日子的,但是,因为有家,有父母有孩子,有衣服穿,有饭吃。三毛在他家过得很幸福。
可幸福真短暂呀!
我当时看到他们家着了火,好难过的。.
yiyilaoba 2010-4-3 21:34
LZ辛苦了,赞一个.
龙宝virginia 2010-4-3 21:46
回复 365#yiyilaoba 的帖子
;P 我记得你的ID,就是小美女妈认错的,谢谢你光临我们的帖子:handshake :$.
fendi 2010-4-3 21:48
宝妈,我来看你了。.
龙宝virginia 2010-4-3 21:48
回复 367#fendihuang76 的帖子
哦哟,先亲一己[tt11].
fendi 2010-4-3 21:53
送夜点心了
上海的传统早餐 油条是大饼的最佳拍档。但油条也可单吃,或者斩成段蘸酱麻油佐泡饭,相当实惠。
过去的油条是很正直的,多粗,多长,分量多少都是有标准的。入油锅后,眼看油条们翻滚着长大,心里别提有多欢喜呢。那时候还有老油条。老油条一词,在上海方言中,特指那些屡教不改的坏小子。但老油条确实很好吃,它是这样做的:前一天没卖掉的油条再入一次温油锅炸透就行。老油条空口吃,不比麻花差。
后来大饼摊拆光了,做油条的历史使命落在了外来妹肩上。她们也没人管,为了使油条好看,就在面里和进了洗衣粉,油里一炸,胖小子一个。看着赏心悦目,吃口却差多了,涩嘴。洗衣粉里含磷,是污染河水的罪魁祸首,常年吃这种油条,肠子也要烂掉。
粢饭。糯米与粳米按一定比例配好,浸泡一夜后隔水蒸,一定要放在木桶里蒸,木桶的底是一层木格子。木桶坐于铁锅上,让蒸汽升上来,格子上垫草编垫子,新垫子刚用的时候会蒸出一股清香。师傅包粢饭时动作非常快,因为烫手啊。蒸得好的粢饭应该是软硬适中,清香味浓,可塑性强——我家弄堂对面点心店里有个师傅可以用一两粢饭包一根油条,而且不露馅。
[[i] 本帖最后由 fendihuang76 于 2010-4-4 11:10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4-3 21:56
回复 369#fendihuang76 的帖子
睵额;P 听侬闲话,夜到勿出起,上网,我勒看一部新片子。.
fendi 2010-4-3 21:56
传统巧克力
上海儿童食品厂的蛋形巧克力,想起来了吗.
fendi 2010-4-3 21:58
这两天蛇虫百脚,牛鬼蛇神比较多,少出门。.
龙宝virginia 2010-4-3 21:58
光明牌冰砖里面的纸最难剥
一块冰砖,放到碗里面。小时候一看到冰砖就哈兴奋呀,属于完全滴恶狼扑食……冰砖吃起来还挺麻烦的,外面一个纸壳子,里面还包着一层纸。冰砖又不像是现在的DQ那样软冰淇淋咯,那个硬啊,那个难弄啊……但是为了美食,不可以放弃的!!
好不容易总算把外面纸头剥干净了,哈哈~~我开吃啦~~~~光明的东西其实还是做的很好的,虽然我都不怎么记得味道了,但是应该还是很好吃的。
一块冰砖好吃上很久,一边吃一边听爸爸妈妈他们聊天。
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真的真的哈怀念啊!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家里都有空调了,也不用一大伙儿人出去乘风凉。不过当时的那种乐趣现在也体会不到了。
想想现在的孩子,虽然吃得好穿得好。不过,他们也未必有我们当年那种幸福啊。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4-3 22:22 编辑 [/i]].
fendi 2010-4-3 21:59
看啥片子,透露一下。.
加油! 2010-4-3 22:03
献花!:handshake.
fendi 2010-4-3 22:04
沪上知名百年老店“德大西餐社”
德大西餐厅曾经是上海人吃西餐的启蒙老师,现在的餐单仍旧保持了以往的特色,东西不多,但是做得很“德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商务套餐。对于一个人、或者是只想来体验下老上海餐厅环境的人来讲很实惠,30元一份的套餐,有例汤、炒饭和一道西式主食,做得也地道,口味嘛可以讲很对得起这个价格了。.
龙宝virginia 2010-4-3 22:10
回复 374#fendihuang76 的帖子
嘿嘿,荣耀39年。.
fendi 2010-4-3 22:10
建国西路500—506弄建国西路500—506弄:西班牙风格新式里弄“懿园”
1941年由中国农民银行投资建造,六十 一幢居民住宅。
建筑风格:为新式里弄,总占地1.53公顷。弄内共有57个单元,都是砖木、混合结构三层楼房。总弄宽6米,支弄宽4.5米,便于汽车通行。建筑外观主要为西班牙式风格。外墙均采用水泥拉毛粉刷,屋顶采用红色西班牙式筒瓦,窗间采用具有浓郁西班牙特点的螺旋形柱。总弄两边围墙每隔一定距离有绿化小品装饰,是懿园一大景观特色。.
fendi 2010-4-3 22:14
敌伪时期汉奸潘三省宅邸
建筑高二层,墙面底层为清水红砖,二层黑色水泥拉毛。西立面局部有红砖砌筑山墙高出屋面,山墙顶部呈阶梯状层层跌落,墙面转角有转角隅石。入口门廊为古典式。南立面二层有竖向绿色半露木架,底层有敞廊,由两根支柱支撑。一根有锥形罗纹状柱础,另一根没有。整石雕出仿爱奥尼式浅浮雕的支柱柱头粗拙质朴,形象十分有趣。门廊内的圆拱券门的拱券、楣窗和门框均为木制板壁上画出的图案。花园内的雄师、少女等石雕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入口与花园连接部位将中国石照壁与石雕涡卷相结合,园内还有中国园林小品,景致优美。室内木楼梯扶手转角柱也有精美雕刻。
此宅曾为敌伪时期汉奸潘三省宅邸。抗战胜利后,作为敌逆财产没收,遂成为上海市长吴国桢的宅邸。三四十年代,吴国桢是蒋介石身边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早年留学美国,宦海浮沉20载,足智多谋、八面玲珑。1946年5月,吴国祯53岁,走马上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为国民党历任上海市长中最年轻的一个。吴国桢入住后,大规模改造了这幢房屋,现状即为此次改造的结果。.
龙宝virginia 2010-4-3 22:15
:victory: :victory: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4-3 22:23 编辑 [/i]].
fendi 2010-4-3 22:18
一代艺术大师刘海粟的故居
一代艺术大师刘海粟的故居座落在上海复兴中路与重庆南路的交会处,这是一幢法国早期独立式四层楼花园住宅,沿街筑有高高的围墙。进入大门,有一露天楼梯直通楼内。建筑的底层外墙面采用卵石子装饰,二楼外墙面则是红砖清水墙,外墙上开有矩形和拱形等各式窗户,屋面是红瓦四坡顶,富有立体感。庭院内置有一些小盆景,四周墙上爬着攀悬植物,一到春天,满目苍翠。室内是柳安木地板配以柚木护壁,天花板上的石膏花饰十分精致,另外,室内还设有考究的壁炉。
这幢房子是由旧上海的实业家朱葆山所造,30年代,刘海粟向人租下,从此便一直住在这里,直到他去世.
fendi 2010-4-3 22:19
打乱了,应该把美食放在一起的,对不起了!.
龙宝virginia 2010-4-3 22:20
回复 382#fendihuang76 的帖子
我来调整下,没事,好了:victory: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4-3 22:23 编辑 [/i]].
小美女妈 2010-4-3 22:31
回复 371#fendihuang76 的帖子
这个巧克力我想起来了,我们小时候经常吃的.
小美女妈 2010-4-3 22:32
回复 383#龙宝娘 的帖子
龙宝娘,帖子可以调整?.
龙宝virginia 2010-4-3 22:33
[quote]原帖由 [i]ming0317[/i] 于 2010-4-3 18:59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34487&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当然记得了。
那是整本书中,最温暖人的片段。其实那家人也是刚够过日子的,但是,因为有家,有父母有孩子,有衣服穿,有饭吃。三毛在他家过得很幸福。
可幸福真短暂呀!
我当时看到他们家着了火,好难过的。 [/quote]
我还记得三毛把旧报纸当被子盖,第二天一早人家扔个香烟头,烧起来了,才古:'(.
龙宝virginia 2010-4-3 22:34
回复 385#小美女妈 的帖子
是额,我把上面一个我的发言框重新编辑,把这个再删掉就行了。.
小美女妈 2010-4-3 22:37
回复 387#龙宝娘 的帖子
我是当楼层可以互换呢,要是可以互换的话,你倒是可以整理一下.
fendi 2010-4-3 22:37
回复 384#小美女妈 的帖子
侬看了心里痒伐,残吐丝册来了伐?.
fendi 2010-4-3 22:40
再来馋馋你们
这是什么东东,答出有奖!(赤豆棒冰没找到).
龙宝virginia 2010-4-3 22:41
回复 388#小美女妈 的帖子
格勿来三额,现在这样也蛮好,大家交叉看看,不累:lol.
小美女妈 2010-4-3 22:42
回复 390#fendihuang76 的帖子
呵呵,这个冷饮记忆深刻啊.
龙宝virginia 2010-4-3 22:42
大头娃娃,紫雪糕,盐水棒冰。.
加油! 2010-4-3 22:43
太厉害了!怎么都被你们找得到的啊,佩服![tt7].
fendi 2010-4-3 22:47
回复 394#加油! 的帖子
只要你喜欢就好!.
龙宝virginia 2010-4-3 22:49
我最欢喜吃1角3分额大雪糕,没钱的时候就吃8分的小雪糕,再没钱的时候就吃4分的棒冰,那时候一般先问骑车走街串巷卖冷饮开木箱的小贩,棒头断额有伐?便宜1分,嘿嘿。哪天零用钱多了,就吃1角9额简砖,草绿条纹的包装纸,现在想想都有一股奶香味:loveliness:.
fendi 2010-4-3 22:49
正广和桔子水
细细的麦管、凉凉的玻璃瓶、和桔子汁那甜甜的清香、一直沁到心底。即使现在,那瓶上的细细的颗粒纹路和白色波浪状的正广和标记,还仿佛历历在目。只是这样的玻璃瓶,现在恐不易找了吧。后来出现了软包装的“红宝”,类似今天的利乐。.
fendi 2010-4-3 22:52
小时候吃的都是4分钱一根的盐水棒冰。后来出了赤豆棒冰,当时非常流行。当年,和小朋友一起买赤豆冰棍的时候,大家就会相互比较赤豆的多少。
盐水棒冰,看上去去像块无瑕的白玉,纯净,透明,洁白,方正,很纯朴的感觉。.
龙宝virginia 2010-4-3 22:52
跳房子,我的大头娃娃雪糕真好吃
70的快乐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4-3 22:54 编辑 [/i]].
小美女妈 2010-4-3 22:53
回复 397#fendihuang76 的帖子
侬哪能嘎结棍额了,把侬特能嘎一帖,好像回到老早.
小美女妈 2010-4-3 22:55
回复 399#龙宝娘 的帖子
呵呵,侬还要结棍,特种图片阿把侬寻得着额.
加油! 2010-4-3 22:56
了解了很多上海历史
勾起了很多童年回忆:棒冰、冰砖、蛋形巧克力。。。
谢谢各位!
强烈建议斑竹加精!.
小美女妈 2010-4-3 22:59
回复 402#加油! 的帖子
谢谢.
fendi 2010-4-3 23:00
回复 400#小美女妈 的帖子
怕我们小美女晚上饿了,特意给你加餐的。请笑纳!.
龙宝virginia 2010-4-3 23:01
回复 402#加油! 的帖子
[tt11] [tt9] 我们会做得更好![tt22].
龙宝virginia 2010-4-3 23:02
几十年前防暑降温和记忆中的酸梅汤
几十年前防暑降温和记忆中的酸梅汤
虽然已过盛夏,街头还常常是酷热难当。那日走进一家新开的长发西饼店买面包,无意间看到两加仑桶浓缩酸梅汁,摆放在玻璃柜台的一角。
于是想起传统地道的酸梅汤,自己已经许多年不吃了。它有过的辉煌风光年代,也只存在于当今中老年人的记忆里。那酸溜溜、甜蜜蜜,入口凉爽、香味悠长的酸梅汤又见证了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那个时候,一般消夏的饮品便是自制的蓬蒿茶、酸梅汤以及4分钱一块的棒冰,只有条件较好的家庭的孩子们,才会享用到上海的柠檬汽水、外表涂有巧克力的紫雪糕,乃至光明牌冰砖和用从观前街稻香村买回来的正宗浓缩酸梅汁加冰冻水冲兑而成的冰冻酸梅汤。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可以算作酸梅汤消费最后的鼎盛时代。当时企事业单位夏令防暑,还不兴发放现钱,通常是直接发放冷饮物品给相关人员。有一种便于储藏分发的塑料袋装,形状类似于感冒颗粒冲剂或者袋装古巴砂糖的酸梅汤干粉产品,便在巨大的集团购买需求下应运而生。每到夏季,父母总会将这样的工人“福利”带回来让全家老小分享。不过这种工业化产品的口味却实在是难于和姑苏老字号的“酸梅原汁”相提并论。
在我这个60年代的“兔子”,参加工作后,还亲历过单位里防暑降温吃酸梅汤的盛大场面。那是一个坐落在苏州繁华的中心——观前街的一条叫做承德里的横巷里的机关大院内。其时的机关办公室还没有空调,降温全靠每间一只***扇,三伏天尽管那电扇已开足马力,但阵阵热风下,即使坐着办公,打打算盘,记记手册,人们依旧是汗流浃背。这个时候,每个人内心期待的最过瘾的降温方式,便是畅饮冰冻酸梅汤了。
总是每天上午十点来钟的光景,负责后勤的人,便会用黄鱼车将食堂里装茶水的搪瓷保温桶,运到事先联系好的店家,灌装冰冻酸梅汤,然后运回来,摆放在食堂的门口。待到那人回头朝着一溜排开着的办公室招呼吃冷饮时,就是一天里机关中最闹猛、最活泼的时候了,各间办公室内的热心者,早已提着倒空了的热水瓶跑了出来。象在老虎灶排队打开水一样,秩序井然地灌酸梅汤。
接下来各个办公室里的场景通常是一样的,大家纷纷泡茶似地,将热水瓶里的酸梅汤往自己平时喝茶的茶杯里到,然后,仿佛没有喉咙一般地往肚子里倒,那个过瘾的爽快淋漓呀,不用说出口,早已清清楚楚写在了大家的脸上。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几年,随着条件的不断改善,单位的防暑冷饮,也逐渐改为价格更高的雪糕和冰砖了。再过了一些年,办公室里普及了空调,大家整天工作在适宜的环境里,夏天吃冷饮的故事,渐渐淡出了机关。至于价廉物美的酸梅汤,在饮料、冷饮品种层出不穷、数不胜数的今天,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已经恍若隔世了。倒是在供应西式牛排的时尚餐馆里,还有一种制作与口味迥异于传统特色的酸梅汤,作为开胃助消化的饮品,让年轻的消费者们像喝咖啡一样地品味着。
凭心而论,我并不觉得那符合现代健康观念,具有一定保健功能和良好口感的酸梅汤,真的到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地步。它的遭遇冷落,只是没有跟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发展需要而已。倘若哪个聪明的商家,将加仑桶装的酸梅汤浓缩汁,稀释成可以直接饮用的饮料,并配以便于携带、冷藏的塑料瓶装或易拉罐包装,那么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人自己的“可口可乐”必将重新流行于世。.
龙宝virginia 2010-4-3 23:05
《棒冰吃伐,雪糕棒冰》
《棒冰吃伐,雪糕棒冰》
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常在弄堂里见到与自己年纪和个头差不多高的孩子,他们肩背木箱,手中的小木块有节奏地击打着木箱,大声叫卖;或者手提一个大口瓶。当时还有点羡慕;觉得他们吃冷饮不要太方便呵。殊不知,那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记事的时候,小人都上学去了,卖棒冰的都是大人,他们骑着脚踏车,手撩到身后敲木箱,这有特殊节奏的叩响本身就是卖棒冰的LOGO,而“卖棒冰的”似乎吆喝得并不结棍。至于大口保温瓶,以我的职业敏感好象是和急诊去血站“拿血”有关。)
那时的上海,夏日里千家万户防暑降温几乎就靠两个法宝:一是靠电风扇,从外部降温;二是靠吃冷饮,在内部降温。外部的降温似乎问题不大,上海自1916年就有了生产华生牌电风扇的工厂,没有电扇也不怕,人手都有一把芭蕉扇。(不怕也是讲讲的,热起来到底难过的噢,困觉的辰光草席上一滩水印,象人卧姿的剪影。)但是,上海自己生产的第一台电冰箱则是在1978年。所以,绝大多数上海人吃冷饮是不能自力更生的,要靠厂家商店的牌头。
冷饮中最便宜的是棒冰,四分钱一根。紫雪糕就翻了二倍,每根要八分钱。雪糕实际上并未拥有浪漫的紫色,而是咖啡色的,只不过包装纸的图案是紫荧荧的。一根雪糕要是再在外头裹了一层巧克力,那就成了一角二分一根的大雪糕。因为搞大了,所以支撑大雪糕的那根棍,不是见棱见角的,而是宽而平扁的。还有手巧的人,把棒冰和大雪糕的棒头做成了小笼子。(这倒是的,突然间想起来老早棒冰的棒头不是木片是竹签,雪糕的木片用来搭小房子,棒冰的竹签用来玩“挑挑棒”游戏。)
中档的冷饮是冰砖,分为小、中、大三种。小冰砖有简装的,一角九分一块,在简装外再套个纸包装,就要加一分钱,变成二角一块。四角一块的中冰砖,也可以买半块;最有意思的是这半块冰砖的切法,不是直竖的一分为二,而是对角切。对角切的一半是最公平的,这巳被看作反映上海人精明又高明的一个经典细节。(中砖直切横切都见过,对角切倒是今天第一次听说。)再说大冰砖,基本有两个中砖相加的大小,价钱记得是七角二分一块。中冰砖和大冰砖还有双色和三色的,颜色离不开白色、咖啡色和粉红。
从小到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的冷饮牌子主要是这么两个:一个是益民食品一厂生产的光明牌,LOGO是个放射光芒的火炬;另一个牌子是金鸡,LOGO就是只昂首挺胸的公鸡,出品人是泰康食品厂。这两家食品厂在上海滩是历史长名气响。就说火炬放光明的益民食品一厂,前身是美国人A.P.HENNINGSEN在1911年开办的海宁洋行;它曾经垄断了上海的冷饮市场,强中之强就是美女牌棒冰。(据传,现在国产冰砖里“光明”仍是NO.1,“白熊牌”是它今天的“强中之强”,比国产同类冰砖要贵一倍,今年慕名买来吃了,口感确实别致,虽说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鲜奶代替自来水制作,但配料表中还是纯净水成份。)
当然,上海人在冷饮上也显现了自己的创造力。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就有刨冰和冰霜横空出世。刨冰就是在盛着赤豆或者是绿豆的杯子里,装上机器刨细碎的冰屑,圆锥状的冰屑装进杯子,高出杯口一寸多。吃的时候;相似挖地雷那样,小心翼翼地把冰屑的下面掏空,让高出来的冰屑忽地沉入杯中。与刨冰相比,冰霜就要上个小小的档次了。不但是有味有色,而且冷饮的品质更细腻。那时候,石门路山海关路有家店是做得最有名气的,母亲就带着保温瓶去买回来。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还去吃过,现在连店也没有了。(哈哈,夜自修结束、未结束从新华医院溜出去,跑到鞍山饭店去吃刨冰,是阿拉每个人都有的“苦难经历”,饭店里厢热煞、人介多,有辰光位子也抢不到,立在那里吃,饭店里当所有的客人都是贼,所有的塑料杯子和调羹上都剪了个锋利的三角缺口,不晓得有人划破嘴巴伐,反正我是常常汤汁没舀进嘴巴里,反浇到衣裳上……).
加油! 2010-4-3 23:14
[tt22]
[[i] 本帖最后由 加油! 于 2010-4-3 23:45 编辑 [/i]].
shgood10 2010-4-4 10:45
[quote]原帖由 [i]龙宝娘[/i] 于 2010-4-3 23:05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35072&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棒冰吃伐,雪糕棒冰》
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常在弄堂里见到与自己年纪和个头差不多高的孩子,他们肩背木箱,手中的小木块有节奏地击打着木箱,大声叫卖;或者手提一个大口瓶。当时还有点羡慕;觉得他们吃冷 ... [/quote]
看得我馋死了![s:000.gif]
那时的棒冰,雪糕,刨冰,冰霜超好吃!现在好像没味道了!但是我看到几个字还是很向往的…….
shgood10 2010-4-4 10:49
[quote]原帖由 [i]龙宝娘[/i] 于 2010-4-3 23:02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35062&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几十年前防暑降温和记忆中的酸梅汤
虽然已过盛夏,街头还常常是酷热难当。那日走进一家新开的长发西饼店买面包,无意间看到两加仑桶浓缩酸梅汁,摆放在玻璃柜台的一角。
于是想起传统地道的酸梅汤,自己已经许 ... [/quote]
我刚上班的时候,94年,单位在789月还会供应冰霜,畅吃的,吃得我爽死了[s:002.gif] 现在估计没有了!.
fendi 2010-4-4 11:27
回复 410#shgood10 的帖子
桔子冰霜。装在保温桶中,盛载着儿时数不尽的快乐,即使是马上就要融化的雪泥,也能带来无限的满足。.
嘉诣宝宝妈妈 2010-4-4 13:02
回复 1#龙宝娘 的帖子
你真是个有心人,旺旺网上看到了好多你的帖子,精神可佳! 献花了.
vivianda 2010-4-4 20:37
先撒花,再细细品味.
荦荦妈妈 2010-4-4 21:45
回复 390#fendihuang76 的帖子
开始讲吃的啦,灵的呀.
fendi 2010-4-4 21:47
回复 414#荦荦妈妈 的帖子
现在想到哪里贴到哪里,是否有些乱了?.
荦荦妈妈 2010-4-4 21:49
回复 415#fendihuang76 的帖子
不乱不乱,看到吃的,精神来了,看了特别认真呢.
荦荦妈妈 2010-4-4 21:51
回复 407#龙宝娘 的帖子
小时候的刨冰真的一大杯呀
现在四川路飞龙生煎里还有这样的,不过是用一次性杯子做的,尺寸小特交关,感觉有点不一样了.
fendi 2010-4-4 21:54
是的,上面一片白雪似的冰屑,下面是酥软,甜津津的赤豆,想起来就畅快。.
wangvivian妈妈 2010-4-4 22:20
龙宝娘,非常感谢你贴了这么多图,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的风土人情!.
晶珠玛米 2010-4-4 22:47
记得大世界附近有家刨冰专卖店,很多人站在马路上吃,每回走过,或电车开过,就有一种甜甜的刨冰味传出,非常的诱人。[tt26].
龙宝virginia 2010-4-4 22:53
回复 420#晶珠玛米 的帖子
大众剧场对面,金陵路和淮海路相接处,小时候一直去吃的,尤其是大众剧场绍兴戏散场时生意更好。.
龙宝virginia 2010-4-4 22:53
回复 419#wangvivian妈妈 的帖子
:handshake :handshake.
晶珠玛米 2010-4-4 23:01
回复 421#龙宝娘 的帖子
对哦,就在八仙桥附近的。[tt11]
喜欢LZ的帖子,感同身受。[tt2].
龙宝virginia 2010-4-4 23:16
回复 423#晶珠玛米 的帖子
:handshake :handshake :P :$.
龙宝virginia 2010-4-4 23:44
回复 410#shgood10 的帖子
是的,那时这也是单位的“福利”了。70,80年代很多工厂的一线工人每人每天有一瓶到二瓶盐汽水的,家里的孩子每天就等这好东西回家了。.
龙宝virginia 2010-4-4 23:45
[quote]原帖由 [i]vivianda[/i] 于 2010-4-4 20:37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36499&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先撒花,再细细品味 [/quote]
亲爱的,vivien帖子一别日久,别来无恙?[tt11].
龙宝virginia 2010-4-5 01:38
上海货和“老三件”
上海货和“老三件”
70年代,上海货,以品质、款式享誉全国,上海货,就是品牌。 那时候物资匮乏,而上海,作为我国轻工业最发达的地方,它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如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还有其他所有的日常用品,不仅经久耐用,而且外观也很精美。上海货是一块“金字招牌”,钻石牌、宝石花牌手表,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蜜蜂牌、标准牌、蝴蝶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无不是过去那个时代的骄傲。那个时候,国货就是指上海货,上海货走遍大江南北。 外地人只要到上海出差,总会买回一些家里用得上的东西,或者自己去不了,有朋友同事到上海出差,就会托人家帮忙,买回一两件自己需要的用品。 当年“带东西”的风气很盛,什么东西都是上海货好,你要这,他要那。出差一趟上海好似跑一回“单帮”。乘船的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空着双手的,不是手拎的、肩背的,便是肩挑的。回到家里还顾不上休息,你一包、他一包的要赶快去送。 一位当时曾在供销社工作、1937年出生的肖汉木老人说: 上海并不产烟叶,但有香烟之极品“中华”、“熊猫”;上海并不牧羊,可全国的毛衣毛料又以上海为最。老人告诉记者,那时的“上海牌”、“上海货”,成为千千万万中国家庭财富的象征,而名牌荟萃也曾是上海的辉煌和骄傲。还有上海的服装、麦乳精、奶糖、的确良、丝袜、白球鞋,都是时尚生活的标志。那时能戴块手表,比现在有钻戒的人还得意。肖汉木当时就拥有一块“上海”牌手表,很长的一段时间,戴的时候唯恐别人不知道,经常故意捋高袖管来炫耀。 肖汉木老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他有一个用旧了的印有“上海”字样的黑色手提包,给了在农村的表弟。表弟当时的神情是两眼放光,做庄稼的表弟有事无事便提着手提包四处招摇:“看到吗?上海的!表兄给我的。”就算把提包用破了,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表弟总爱用那个包装些种子等小玩意儿。 更多的市民有排队购买上海货的经历。71岁的程细香老人介绍,那时市区的“东方红五金交电”商店是她的最爱。老人兴奋得直摇头:“家里有了一张供应票,我就要去‘东方红’排队买东西。买过收音机、自行车,都是上海货。” 1974年,张艳英和丈夫选择到上海旅行结婚。夫妻俩的结婚用品都是专门跑到上海去采购的。“那个年代男女恋人结婚前,有条件的都要去上海采购,或干脆叫旅行结婚,弄得民政局结婚登记处设在上海一样。”住了一个多星期,用光了所有的钱,张艳英夫妇带回了大包小包的上海货。
上海产的奶糖是孩子们最钟情的食品,上海的的确良、灯心绒,都是女孩子眼里朝思暮想的高档货。到了80年代中期,纺织品又有了许多款式:夹丝膨体纱、涤纶草绿府绸、薄形弹力袜、仿烤花大衣呢、真丝软缎被面……
计划经济凭的是计划供应,什么商品你没有一张领导签了字的或单位盖了章的条子,你是买不到上海货的。上海的香皂、毛巾、麦乳精,这些现在不起眼的东西,在那时绝对算宝贝。 全国人民都对上海货推崇有加:质量好、款式新、价格合理,几乎没有假货,上海货真正是金字招牌。确切地说,对“上海货”的钟爱,源于上海货的款式新颖,经久耐用,前卫时尚,更源于一种岁月的情结。 70年代,聘礼或嫁妆俗称“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既是为新人开始婚后新生活准备的生活用品,也是家庭生活水平的体现,所以有这“三件”的婚礼才“体面”。 后来这三件被概括为“三转”,有些女方要求加上“一响”,即收音机。有的家里买不起缝纫机的,甚至要先借一台缝纫机来结婚。“三转一响”形成了当时公认的结婚必备品。 70年代末期,结婚组成家庭的物质条件,表现为:36条腿和“三转一响”。 一个家庭有36条腿当然不是指有18口人,更不是说必须拥有一个家庭动物园,而是当时女性要求未来的新家必须有足够的家具。至于具体品种好像各地都不一样,有些地方把立在墙角的三脚架也算在内,一直没闹明白另一件腿数也为奇数的家具是什么。 按当时的生活条件,结婚时能备齐“老三件”已经高兴得不得了,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买钻石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和五羊牌缝纫机,这就是当时的品牌货。那时候谁要是骑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无异于现在开着私家车,总会让人艳羡不已。 1979年1月到4月,全国半导体收音机销售额比1978年增长了34.9%,由长期积压变成畅销。 新郎俞志民和新娘孔绥红于1978年12月20日结婚,不妨看看他们当时的嫁妆: 订婚的时候,还有100元订婚聘金,媒人再把结婚的日期定下,结婚聘金也是100元。 接新娘子的前一天,男方根据女方的要求准备好“三杠”,即一杠酒(一坛老酒)、一杠粽子(按女方亲戚的户数)、一杠猪肉(基本上是半头猪),先期送到女方家里,以便在第二天的喜宴中用。 舅妈送了一幅被面,表姐送了一个暖水瓶……绥红一一记下,以备将来还礼。在当时,上了10元可都是重礼,是自家至亲好友才舍得送的。 娘家嫁妆的多少,不完全取决于男方聘礼的多少。依当时的“行价”,男方出的聘礼是100元的现金,外加几十斤的被棉、十几丈的布票,或几坛老酒。可娘家至少得嫁上一套圆件(木制的脚盆、马桶等)、床、八仙桌、椅子、凳子、面盆架、丁香柜、平面柜、箱子等木器,六条以上的新被,还有一些瓷器、锡器、新衣服等。为了在场面上好看些,女方的父母会千方百计地为出嫁的女儿挣面子,于是就有了一句戏谑的话:“养囡养强盗”。 嫁妆除了床是用手拉车装的,其他的都是壮汉用肩膀挑的挑、扛的扛。新娘子坐的是自行车(路近的就走路,当时用自行车接新娘子是最时尚了),“驾驶员”就是自行车车主。当时的农村,一个村子要借6辆自行车都很困难,俞志民向外村借了3辆自行车。接新娘子的自行车最好是名牌的“永久”、“凤凰”,就像现在要用“宝马”和“奔驰”一样。.
文的妈妈 2010-4-5 07:08
回复 425#龙宝娘 的帖子
是额是额,现在还能回想起那个味道呢[tt17].
文的妈妈 2010-4-5 07:17
回复 427#龙宝娘 的帖子
侬嘎晚还了奋斗啊,太辛苦了,阿拉评侬“劳动模范”[tt9]
[attach]473178[/attach].
fendi 2010-4-5 12:46
上海牌,宝石花手表
上海牌手表,宝石花手表.
fendi 2010-4-5 12:55
蝴蝶牌缝纫机
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缝纫机主要产地,约占全国累计总产量的50%,占中国缝纫机总出口量的80%。其中,“蝴蝶”、“蜜蜂”、“飞人”等成为最畅销的品牌。
尤为著名的是上海协昌出产的蝴蝶牌缝纫机。这家始于1912年的中国最早的缝纫机厂,在新中国成立后,以质量优良稳定、外形美观新颖而成为中国第一名牌缝纫机。同时,又因单位成本比全国行业平均值低25%,因此销量一直位居全国前茅。1974年,协昌缝纫机厂的年产值达到8198万元,上交利润2648万元。因上缴利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厂家,协昌被国家定为行业龙头企业。.
fendi 2010-4-5 13:03
红灯牌收音机
红灯牌收音机----在当时可是奢侈品啊.
翰儿妈 2010-4-5 15:50
[quote]原帖由 [i]龙宝娘[/i] 于 2010-3-30 20:25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15953&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有一种空间,它低调、奢华,骨子里透露出浓浓的文人趣味。有一种气质,它自由、开放,处处显露着海纳百川的胸怀。这就是老上海的精神,在怀旧风盛行的今天,它被定义成一种风格,代表了经典与复古。
我不按顺序写或 ... [/quote]
这是老上海社交派对吗?明明是好莱坞影片剧照嘛[tt23].
小美女妈 2010-4-5 16:38
回复 433#翰儿妈 的帖子
[url]http://women.sohu.com/20090307/n261100737_1.shtml[/url].
vivianda 2010-4-5 16:55
回复 426#龙宝娘 的帖子
与你一样呀,有爱就有阳光.
龙宝virginia 2010-4-5 16:58
回复 435#vivianda 的帖子
:handshake :$.
龙宝virginia 2010-4-5 16:59
回复 434#小美女妈 的帖子
[tt11] [tt23].
fendi 2010-4-5 20:43
凤凰,永久牌自行车
那时候的私家车.
fendi 2010-4-5 20:48
三五牌台钟
那时候有这样一台三五牌钟安放在五斗橱上,会令居室弹眼落睛.
fendi 2010-4-5 20:51
海鸥牌照相机
这也是当时上海著名的轻工产品,拥有它绝对比如今拥有数码相机还要荣耀.
龙宝virginia 2010-4-5 20:58
先插一些70,80的新闻照片
看到“四人帮”被公审,这位挤在最前面的老者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喜悦。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老百姓大快人心的情景。.
龙宝virginia 2010-4-5 20:58
摄于1980年11月2日上海图书馆门前。当年,每当星期天早晨,年轻人在上海图书馆门口排起长队等候开门,为的是能够在图书馆得到学习的一席之地。.
龙宝virginia 2010-4-5 20:59
作品摄于1980年9月7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阅览室,1981年入选上海市级影展。.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00
摄于1980年6月1日上海人民公园,上海黄浦区牙防所的医务人员在公园免费为少年儿童检查牙齿的特写镜头。.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01
1982年4月摄于上海某电话局的自动机房,反映夜班职工挑灯夜战迎接新一天的情景。作品同年入选上海市级影展。.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01
茹志鹃和王安忆…….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02
画家陈川和妹妹陈冲。.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03
陈冲是众多出国留学的青年电影演员中较早的一位。.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04
上海宝山沪剧团把吴祖光的代表作《风雪夜归人》改编成同名沪剧在上海演出,正在上海的吴祖光欣然前往剧场观看了演出。.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08
迷醉在红色里的童年和少年
要了解50、60年代生人的精神特质,就不能不从红色说起。
在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红色的:红旗、红太阳、红像章、红宝书、红袖标、红领巾等等,还有与红色相关的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豪情和革命斗争。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4-5 21:10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08
坚信广播里传来的坚定激昂的声音
[[i]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4-5 21:17 编辑 [/i]].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10
50、60年代初出生的人还当过红卫兵,也要和大人们一起参加革命斗争。写儿歌,写黑板报,写批判稿参加革命大批判。学工学农学军,搞社会调查,听先进人物做报告。还参加很多其他的集体活动,比如游行。.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18
回复 429#文的妈妈 的帖子
:kiss: :handshake.
fendi 2010-4-5 21:22
那时的杂志
阿尔巴尼亚画报.
fendi 2010-4-5 21:25
无线电杂志
仔细看年代.
fendi 2010-4-5 21:27
连环画.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34
70年代的上海,市民们排队购买月饼
70年代的上海,市民们排队购买月饼.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37
市轮渡
70年代的某个市轮渡站,人们的服装还是灰色一片.
龙宝virginia 2010-4-5 21:39
排队有序上车.
chgtq 2010-4-6 09:06
那时候排队这么整齐啊!.
chgtq 2010-4-6 09:07
回复 430#fendihuang76 的帖子
顶顶,怀念哦,我的第一块手表就是上海牌,上了中学买的,50元。.
龙宝virginia 2010-4-6 11:49
回复 460#chgtq 的帖子
是啊,充分反映了懂规则,守规则的海派风格。.
chgtq 2010-4-6 14:03
仔细想想,真是这样。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外婆家,总是有很多人排队坐公交车,然后大家看到带小孩的,都会让他排第一个,很和谐的说。.
龙宝virginia 2010-4-6 14:05
回复 463#chgtq 的帖子
近10年越来越看不到了,无奈。.
小美女妈 2010-4-6 20:41
[b][size=5]子孙宝桶[/size][/b]
[attach]474984[/attach] [attach]474986[/attach]
子孙桶,又称子孙宝桶。顾名思义,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与子孙对碗,红木箱柜一起成为姑娘的嫁妆三宝,陪嫁时必不可少的。
子孙宝桶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又有称子孙三宝的)是民间嫁装中最基本的必备物之一。
马桶亦称子孙宝桶,寓意早生儿女健康 重名
脚盆亦称聚福宝盆,寓意健康富足
水桶亦称财势宝桶,寓意勤奋上进事业有成
用法:桶里面放枣子,期盼“早得贵子”;长生果(带壳花生,节数越多越好),寓意长生不老和多子多福,;以及桂圆,荔枝,百合,莲子等干果;再放进五只红鸡蛋,象征“五子登科”等等。子孙桶要专门由娘家兄弟在新娘进门之前拎进洞房。
[[i] 本帖最后由 小美女妈 于 2010-4-6 20:44 编辑 [/i]].
优雅的Lily 2010-4-7 13:05
回复 451#龙宝娘 的帖子
:victory: :victory: :loveliness: 精彩的好帖子,小美女,fendihuang ,宝妈:kiss:.
丰禾妈 2010-4-7 14:05
回复 265#龙宝娘 的帖子
“唐瑛毕业于旧上海的中西女塾,也是张爱玲就读过的圣玛利亚女校前身。”
中西女塾和圣玛利亚女校是两所学校,中西女塾即今市三女中,圣玛利亚女校在长宁路上凯旋路口,原纺织专科学校内。
#266图王人美应为周璇,#258图潘玉良应为王人美。.
龙宝virginia 2010-4-7 14:09
回复 467#丰禾妈 的帖子
多谢及时指正,我看了下,确实是出处错误了,我重新更正补充说明了下,多谢丰禾妈妈如此仔细地看贴,多谢指正:handshake :handshake.
丰禾妈 2010-4-7 14:27
回复 468#龙宝娘 的帖子
[em01] 多美的贴!那么多页竟然一路能看到底。.
龙宝virginia 2010-4-7 14:34
回复 469#丰禾妈 的帖子
:handshake :handshake [tt11].
荦荦妈妈 2010-4-7 21:40
上海老八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这八景分别为: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这些名词让我想到了杭州的景点,不禁让人感叹上海的景点曾几何时也如此自然风雅。
让我们一起在诗词里了解一下我们的老八景吧.
荦荦妈妈 2010-4-7 21:40
[b]海天旭日:凭海东眺观日出[/b]
相关诗词:海日初升恰五更,红光晃漾令人惊。须臾已见腾腾上,碧落分明挂似钲。
景点方位:有两种说法,一,在豫园向东眺望,观看海天一线、旭日东升的景象;二,“海天旭日”是指清晨去海塘边观看东海日出。
[b]黄浦秋涛:陆家嘴上看潮头[/b]
相关诗词:十八潮头最壮观,观潮第一浦江滩,银涛万叠如山涌,两岸花飞卷雪湍。
景点方位:在农历八月“陆家嘴上看潮头”的传统习俗。
TIPS:明永乐年间,黄浦江水自南向北与吴淞江汇合折向东流进入长江入海。河道东折处,在浦江东岸冲积成一个突出的嘴形滩地。因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世居此地,死后亦敕葬于此。故该地世称陆家嘴。因水流湍急,民间有“船老大好当,陆家嘴难过”的传说。每年秋季潮汐时,海潮倒灌入江,潮水汹涌,陆家嘴就成了观潮胜地。
[b]吴淞烟雨:苏州河畔逛老厂[/b]
相关诗词:别有归舟烟雨里,迎潮无那泊吴淞。
景点方位:传说以往的吴淞口地区,可见海上云雾携带着蒙蒙雨丝飘入江滨,海、云、天空连成一片,朦胧中又见江面上风帆片片,时隐时现,可与北戴河秦皇岛外的景观媲美。
[b]石梁夜月:老石桥上走月亮[/b]
相关诗词:携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桂樽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
景点方位: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走月亮”或“串月”。老上海人都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水中的皎月倒影,这就是所谓的“石梁夜月”。
TIPS:这陆家桥是明代正德年间翰林学士陆深出钱所造,又名学士桥。后来在填没方浜筑路时,该大石桥被拆,因此“石梁夜月”也就不复存在了。
[[i] 本帖最后由 荦荦妈妈 于 2010-4-7 21:42 编辑 [/i]].
荦荦妈妈 2010-4-7 21:42
[b]龙华晚钟:春节排队撞钟忙[/b]
相关诗词: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
景点方位:“龙华晚钟”是指上海天台宗名刹龙华寺每晚准时响起的钟声。当时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会有庙会,引来远近各地香客。来自梵宫的钟鼓之声,传到朝至夜归、载满善男信女的船上,犹为庄严。
TIPS: 龙华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寺内钟鼓楼上一口青龙铜钟依然能带来声声古音。据了解,往日此钟震音洪亮,如惊雷行天,为上海诸刹之冠。
[b]野渡蒹葭:村落体验渔家乐[/b]
相关诗词:金风飒飒响回塘,渡口呼船正夕阳。知否侬家烟水外,蓼花红处近渔庄。
景点方位:“野渡蒹葭”本来描述的浦南一带莲径苇塘、遍地蒹葭和石桥野渡的溪舍渔庄景象。这种如诗如画的农家生活,仿佛是现代农家乐、渔家乐的雏形,在以往的上海郊区极为常见。
[b]凤楼远眺:重阳登高楼,端午观赛舟[/b]
相关诗词: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
景点方位:“凤楼远眺”说的是上海人在重阳时节登丹凤楼远眺的情形。据说端午节,黄浦江上大赛龙舟,丹凤楼便是最佳的观赏处。
TIPS: 南宋时的上海镇有座顺济庙,是上海最早的天后宫,庙里有杰阁——丹凤楼。但元末丹凤楼被毁,上海筑城。之后,曾任南京工部主事的秦嘉揖建议将丹凤楼建于城楼之侧的万军台商。丹凤楼旧址位于老城隍庙附近,楼旁的马路就叫丹凤路。
[b]江皋霁雪:登大境阁赏雪景[/b]
相关诗词:昨夜天公剪鹅毛,北风吹散遍江皋。垆头买得双蒸酒,同上楼头劈蟹螯。
景点方位:诗词中的地方叫“大境阁”。大境阁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修葺,嘉庆二十年扩建为三层阁,底层倚城墙,二、三层在城楼上。到了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陈銮为东首新建石坊题“大千胜境”额,从此就有了“大境”之称。城外是空旷田野,如果冬日下雪,登上城墙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可见一片银装素裹,所以有此美称。位于大境弄,靠近人民路。在大境阁边上,至今可以看见一段长约50米的古城墙。
[[i] 本帖最后由 荦荦妈妈 于 2010-4-7 21:44 编辑 [/i]].
荦荦妈妈 2010-4-7 21:45
一直想帮你们找点资料,可是本事没你们大呀,正好看到这个,也不算最贴题,先转过来再说,呵呵.
龙宝virginia 2010-4-7 21:50
回复 474#荦荦妈妈 的帖子
很好的,拾遗补缺了,谢谢啦:handshake :handshake.
荦荦妈妈 2010-4-9 16:11
二天没更新,掉队啦
顶一下[tt18].
龙宝virginia 2011-10-9 13:22
顶.
悠优 2011-10-9 13:43
[quote]原帖由 [i]荦荦妈妈[/i] 于 2010-4-7 21:42 发表 [url=http://ww123.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848525&ptid=4715841][img]http://ww123.net/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龙华晚钟:春节排队撞钟忙
相关诗词: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
景点方位:“龙华晚钟”是指上海天台宗名刹龙华寺每晚准时响起的钟声。当时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 ... [/quote]
学习了。.
温柔的一触 2011-10-9 15:33
太美了!鲜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