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yuanli 2009-10-23 23:25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家看了有什么感觉?)
郑渊洁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20多年前,若干神童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完
看到有帖子谈5岁的孩子如何的累,我转贴此文的目的,是想问问大家,究竟什么是理想?
是输在起跑线上是理想?还是让孩子学很多的东西是理想?
你们认为郑渊洁的观点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
真的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汪洋大海 2009-10-24 17:27
道理上谁都知道,现在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包括那些和孩子一起赶场子的父母,谁不想轻松些,谁不想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可是,即便父母有良好的心态,可以不管不顾周围热热闹闹的早教风,可以不拿自己的孩子和他(她)的同龄人比这比那,可以让孩子处于原始的天然的“文盲”状态(其实这本应该是最自然的合理的状态),但是到了小学,能行吗?看看小学版的帖就知道了。
大多数家长之所以早教,不是为了将来争第一,而是仅仅保证孩子不至于太落后而已。至于几十年后的事,谁知道呢?只能是尽量把握好眼前,尽量让孩子在“玩中学”罢了。
另外,“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这句有点问题。起跑线上落后了,就必能赢得人生吗?反之亦然。世事无绝对,因人而异吧。
[[i] 本帖最后由 汪洋大海 于 2009-10-24 17:31 编辑 [/i]].
棠帅妈 2009-10-24 17:33
过犹不及,凡事不能太绝对~
顺其自然,最好~ [tt22].
lily313112 2009-10-25 20:25
推理不严密,结论似是而非.
1. 马拉松选手也并非在开始的时候故意落后,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所以得出"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是偷换概念.输在起跑线上的马拉松选手成千上万,其中获得理想名次的比例和从开始就处于第一梯队的选手的成功比例比较才能够有意义.
2. 马拉松跟人生并没有可比性.某个运动员的运动极限是比较特定的.但是,人生却存在无限的可能性.早期开发比较好的孩子可拥有的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也会比较好.重点只是如何合理开发.
3. 马拉松只有一个终点.三甲不过是3个.但是人生的成功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结果.如何获得自己的目标有实力\机遇\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各个客观环境都相同的情况下,获得更多资源的那个赢得竞争的机会也更好.所以,早期教育总不会变成孩子前进的阻力.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的特例.他如此特殊,我们不能够用他的例子来作为普遍适用的公理.试问有多少没有任何学校学习经历的人最后能够获得他这样的成就呢?绝大多数的失学的孩子一辈子因为失去早期教育的机会而被迫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即使我们不怀有功利的思想也不能否认生活在社会底层那部分弱势群体是不成功的一族.
为了让孩子最终成功而特地在早期让她输在起跑线上是形而上的\谬误的\不负责任的.除了哗众取宠我看不出来作者会处于什么其他的目的提出这样的结论.
[[i] 本帖最后由 lily313112 于 2009-10-25 20:27 编辑 [/i]].
huqing556 2009-10-26 13:08
回复 4#lily313112 的帖子
说得好..
一天天长大 2009-11-2 16:58
我还是欣赏郑渊洁的观点的
不是说他的每一句话都对,而是他的主旨是对的。
当听说别的孩子已经识500个字的时候
我告诉自己不要焦虑,继续给孩子讲故事,耐心地等待他的识字敏感期;
当听说别的孩子已经会写字的时候
我告诉自己不要着急,让他在纸上随意涂鸦;
当别的孩子参加这个那个班的时候
我带着孩子找小伙伴们玩---捉迷藏、丢沙包、踢球。。。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承担必须承担的风险
感谢郑渊洁给了我一点支持
动摇的时候,我会再看看这篇文章.
两个儿子的妈! 2009-11-4 11:52
问题的关键是: 要真正要了解自己的孩子! 才能采取适合他的教育方法!
可是问题更关键的是: 有时候父母自己都没办法了解自己,还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