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ranchunzhen 2009-7-25 02:27
奥数的存在证明人性教育的落败
奥数的存在证明人性教育的落败
[ 作者:魏英杰 点击数:340 更新时间:2009-4-23 ]
薛涌兄最近出了本谈教育的大作《一岁就上常青藤》。他让出版社给我快递一本,还打了个越洋电话,问能否写个书评。他又强调,写不写没关系,但一定要读,相信这本书对我这个刚当爸爸的会有很大帮助。
这本书从他的留学经历和育女经验出发,对美国式教育作了一番详尽而精辟的解读。依我看,全书都是围绕着如何进行“人性化教育”展开探讨的。比如他说父母要善于从小孩的角度出发,和子女进行平等对话,激发儿童的发现和创新精神等等,都非常具有启发性。但他显然也明白,这些教育理念很难在国内得到实践。倒不是说如今做父母的不愿意和子女平等对话,宁愿去维护传统的家长权威形象,而是因为在国内现行教育体制下,人性化的教育只可能四处碰壁。
近日,教育学家杨东平在博客上呼吁“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认为奥数对青少年的毒害比黄赌毒还厉害。殊不知,让杨教授怒火中烧的“希望杯”全国数学赛,还算不上真正的奥数竞赛,情况比他想像的还要严重得多。
这些年来,奥数屡遭诟病,也有些城市取消了相关的加分政策。但作为更普遍的现象,在“小升初”和高考阶段,奥数成绩仍然是学校招收“优质生源”的一个公开的秘密。所以,虽说能在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和CMO(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脱颖而出的学生毕竟少数,借此获得名校免试金牌(预录取通知书)的幸运儿也不多,然而形形色色的奥数培训和竞赛依然大有市场。那些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也不得不为其所绑架,把子女送进奥数的“魔鬼集中营”。
这也意味着,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望子成龙”的出路只能是过早地扼杀孩子的天性,把子女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将他们打造成为考试机器。奥数在国内甚至变态到把考数学家的题目拿来灌输给中小学生。为了应付竞赛,甚而还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十分擅长解答难题怪题,中低难度的考题却做不出来。
异化了的奥数,也已经形成高度组织和分工化的产业格局,不仅学校、培训机构参与其中,还有教育部门以培养兴趣、发现人才等高尚名义推波助澜。随便搜索,全国各类奥数培训组织和竞赛活动,真是数不胜数,全国有全国的奥数竞赛,省里有省里的奥数组织,市县区还有市县区的奥数机构——吃奥数饭的人如此之多,怎么可能被杨东平教授一声呵斥就应声而倒?
这和薛涌在书中所提出的主要教育理念,无疑是截然相反的。按照他的说法,孩子在5岁之前甚至用不着读书识字,而是要留意他的人格形成。可在我们这里,从学前阶段开始就准备着为应试教育而冲刺了。那些遍地开花的“学前教育班”,为巩固应试教育体制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而奥数教育的存在,除此之外还证明了人性教育已经落败。
所以,我一方面理解薛涌让我一定要读他这本书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也知道,倘若有人按他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孩子,在现实环境下将会是一种极大的冒险。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拒绝进入“奥数集中营”的孩子们,很可能也是在叛离现行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