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oumama 2008-7-29 22:46
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简介
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是世界青少年在智力方面的大赛事。
这项活动自50年代末始于东欧,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组队参加该项国际赛事,竞赛学科除数学、物理、化学外,近年来又增加了信息学(计算机)和生物学。该项大赛每年分学科在不同的国家举行。
已经举行过的历届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表明:这项活动不仅推动了各国科学教育的交流,促进了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增进了各国青少年学生的相互了解,而且激发了广大中学生对学习基础学科科学知识的兴趣,有助于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这项活动为世界各国表现本民族的聪明才智提供了竞争和交流的舞台,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并因此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许多国际科技教育组织的关注和支持。
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活动一般由各国政府和科技团体联合主办。在我国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组织。出国参赛等各项具体工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部负责,并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部会同各有关全国性专业学会共同做好选拔、培训和组队工作。
我国组队参加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是在广泛开展全国性学科竞赛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的。自1978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动物学会,在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继组织了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和生物学竞赛。这些活动是由各有关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院士、学科带头人倡导和提出的,是全国性学会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的兴趣,促进相应学科的教学改革,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少年的途径。在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中,始终坚持普及性原则和自愿参加的原则。多年的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对帮助青少年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广泛参与的普及性学科竞赛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国从1985年开始陆续组队参加了国际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学和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截至1997年,我国共派出了230名选手参加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取奖牌226枚,金牌133枚、银牌65枚、铜牌28枚。团体总分多次位居参赛各国之首。
我国中学生在上述各项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使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强国。多年来,这一国际竞赛活动一直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领导同志及许多著名科学家曾先后亲切会见各学科参赛的学生、领队和教练,对这项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江泽民同志高兴地说,看到这么多青少年在国际竞赛中获奖,为祖国争得荣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要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b]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b])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学生化学学科竞赛活动。它起源于捷克斯洛伐克。自1968年在捷克举行第一届竞赛以来,除1971年停赛一年外,每年一届。第一届Icho竞赛仅有三个国家参加,后来参赛国不断增加,现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这项活动。
一年一度的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学校学年完成后召开,时间一般为七月,在参赛国中的一国进行。主要组织者是东道国的教育部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和化学协会等。
每个国家队由四名学生组成,申请参赛的应该是非化学专科的普通中学的正规学生。有二名老师或教育工作者陪同竞赛学生,并作为竞赛的国际评判员。主办国要准备四种译文的竞赛题: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陪赛老师把题目译成本国语言。竞赛题由主办国安排,一般由大学教授和讲师以及中学老师命题。由于各国的化学课程有所差别,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前几个月,主办委员应提供模拟试题。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分为两部分:理论和实验。竞赛一共两天,理论部分4~5小时,隔一天后再进行实验部分竞赛,约4小时。参赛者最高分100分,理论部分60分,实验部分40分。根据所得分数,通常有3~5个一等奖,较多的二等奖和三等奖。
[b]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b]简称IBO。生物学奥赛起源于东欧一些国家,原为这些国家的国内学科竞赛。80年代末,由前苏联、波兰、捷克等国发起成立国际性组织--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并于1990年组织了第一届IBO。以后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有十一届。IBO竞赛委员会设在捷克的布拉格。
我国1991、1992连续两年派观察员出席IBO,从1993年起组队参赛。每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致情况如下:1993年第4届IBO获一金三银;1994年第5届IBO获一金二银一铜;1995年第6届IBO获二金一银;1996年第7届IBO获一金三银;1997年第8届IBO获三金一银;1998年第9届获三金一银;1999年第10届获三金一银;今年7月第11届IBO获二金二银。
[b]国际数学奥林匹克[/b](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IMO)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中学生数学学科竞赛活动。它由罗马尼亚罗曼(Roman)教授发起,自1959年在罗马尼亚举行第一届竞赛以来,除1980年停赛一年外,每年一届。最初几届只有七、八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最初的组织工作由几个参赛国家轮流承担,到了1980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专门成立了IMO分会,负责寻求IMO每年的组织者。
IMO的试题不局限于中学数学的内容,它包含了所谓微积分学前数学的基本部分,甚至也包含了部分微积分学的内容。随着年代的推移,试题难度也越来越大。试题的难度不在于解决试题需要许多高深的知识,而在于对数学本质的洞察力、创造力和数学机智。试题范围虽然从来没有正式规定,但主要为数论、组合数学、数列、不等式、函数方程和几何等。在不少届的试题中,常出现包含当年年度数学的趣味数论问题,显示出数学家们的幽默风趣。有些题目给出比恰好推出所需结论的条件宽许多的条件,而有些题目又只让你推出很强结论中的一少部分,与通常类型的由恰当条件推出恰当结论的题目相比,这些题目的真正目的在于考你的灵活性、技巧性。有些题目风格迥异,思维方式新颖,只有运用某一技巧才能解决,对这样的题目,通常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可能引导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有些题目的解法对我们启示,决不限于是一种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技巧,而是一种精深的数学思维方式。
一般每届竞赛从各参赛国提供的预选题中选用六道题。考试分两天进行,每天四个半小时做三道题。参赛者独立做题,只对个人评分和奖励,没有团体奖。但习惯上人们也计各队总分,排列各参赛国名次(因各队参赛人数一样多)。
正如专家们指出:IMO的重大意义之一是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对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训练尤为重要。数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运算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严密的思维逻辑,有灵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对于促进中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激发青少年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选拔优秀的数学人才等都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数学奥林匹克传统将永远发扬光大。
[b]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b]的英文全名是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缩写为IPhO。
IPhO的宗旨是通过组织国际性中学生物理竞赛来促进学校物理教育方面国际交流的发展,以强调“物理学在一切科学技术和青年的普通教育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IPhO经过近40年的成功举办,其国际声望越来越高,它的作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欧洲物理学会(EPS)所肯定。鉴于IPhO在促进物理教育进步和推动国际交流上所取得的成绩,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ICPE)于1991年10月向IPhO颁发了永久性的铜质奖章,轮流由举办国保存。
1.历史
为组织国际性物理学科竞赛,波兰的Cz。Sctstowski教授、捷克斯洛伐克的R。Kostial教授和匈牙利的n。Kunfalvi教授作了艰苦的准备工作,使得首届IPhO于1967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举行。第1届赛事仅有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参加。第2届IPhO于1968年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举行,前苏联、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等国也组队参加,参赛国增加为8个。第3届IPhO于1969年在前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举行,参赛国不变,而后,第4、5届相继在前苏联的莫斯科和保加利亚的索菲亚举行。1972年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举办第6届赛事时,法国与古巴组队参加。这是第一次有西方国家和非欧洲、国家加盟IPhO,以后参赛国逐渐增多。1981年越南作为第一个亚洲国家参赛, 1985年加拿大作为第一个北美国家参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我国与美国正式参加竞赛,这是IPhO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我国的理论教育高水平和美国的高科技水平是举世公认的。1997年在加拿大举办的第28届lPhO,参赛国已多达55个国家。
2.机构
lPhO的权威机构是赛期中由各国领队和教学领队(在我国也常译为副领队)组成的国际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主办国的一名代表任主席。在每届赛事开幕式后的第一次领队会上,主办国的这位代表(通常是该届组委会的执行主席)在其座位上对着话筒发言时刻,便是本届国际委员会的诞生时刻,讲台上的那个席位也就自然地成了主席专座。
国际委员会有权对竞赛章程和考纲提出修改意见;有权对东道国准备的理论考题进行有限制的选择和对理论、实验考题及评分标准提出修改意见;有权确定竞赛结果的名次;有权选定以后各届竞赛的主办包。委员会的决议按简单多数举手通过,各国领队和教学领队票权均等,不过至今尚未发现有哪一个代表队的这两票分别投在不同的"阵营"中。表决时赞成与反对票数相同时,主席票所在的一方"胜"。这是主席仅有的一份权威,尽管其实施的概率微乎其微。
通常情况下,闭幕式之前的最后一次领队会议结束时,在掌声中本届国际委员会自动解散。
随着参赛国越来越多,两届赛事之间需要协调和处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种情况,1983年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14届竞赛期间,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GunlerLind博士提议建立常设性的"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秘书处"。此提议即被采纳,旋即推选波兰科学院的Waldemar Gorzkowski(高日科夫斯基)博土为秘书,任期5年。高氏当选后,为IPhO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第14届的16个参赛国扩大到第28届的55个参赛国,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高氏的个人努力。为了分担秘书的一部分工作,后又增设副秘书一人。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正职还是副职,IPhO的秘书均有职无薪,而且在每届国际委员会中除非他们兼任本国领队或教学领队,否则甚至不能成为一名普通的委员。高氏为人谦逊,从不以国际竞赛的权威自居,虽然体质较弱却仍为IPhO事业默默地奉献着。他赢得的是人生最平凡而又最珍贵的东西--受人尊敬,也许这正是学科竞赛不具有商业性价值的可贵之处。
3..赛事
每一代表队包括5名年龄在20岁以下的中学生、1名领队和1名副领队,国际间旅费自负,东道国负责竞赛期间各队的食宿和旅游费用。各国可自派观察员参加,费用由派出国自筹。
赛期一般为9天。第1天报到后,队员和领队分开居住,住地一般相距几公里以上。东道国为每一参赛队学生配备1名翻译兼导游,这对东道国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负担,有些国家难以承办IPhO活动,其部分原因也在于此。因华裔子弟遍布世界各地,东道国为我们代表队配备的翻译几乎都是在该国读研究生的华人学子。
第2天上午是开幕式,常在大学礼堂举行,气氛淡雅肃穆,学术气氛浓厚。开幕式后领队与队员暂不往来,且自觉地互不通电话联系,有事均通过翻译转达。第2天下午学生由主办者组织旅游或参观,领队们则参加本届国际委员会正式会议并集体讨论、修改和通过理论赛题,再由各国领队将题文翻译成本国文字,交由组委会复印。会议开始时,各国领队与观察员分别就座,组委会执行主席及其助手们的座位安排在正前方。东道国将3道理论题的题文和题解,以及评分标准的4种文本(英、俄、德、法)之一发给各国领队。大约一小时后,命题者代表用英语向大家介绍该题的命题思想及解题思路等,然后大会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通过这道理论题。3道题逐题进行,若其中某道题被否决,组委会便公开备用的第4道题。
3道题通过后常已近深夜,这期间除晚餐外,还供应饮料和点心。中国领队们而后所做的翻译工作,一般都会持续到次日清晨6点左右,真可谓"通宵达旦"。
第3天上午8点开始,学生们进行5小时的理论考试,其间有饮料和点心供应,学生们用本国文字答卷。组委会为领队们安排旅游或参观活动;尽管大多数人已经非常疲乏,也许因为身临异国他乡,仍是游兴十足。第3天下午东道国安排的休息性活动常能使领队与学生有机会见面,然而师生间很少谈及上午的考试,为的是不在情绪上影响后面的实验考试。
第4天讨论、修改、通过及翻译实验赛题。实验赛题为1-2道,2道居多。
第5天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在上、下午进行5小时的实验考试。若有2道题,则每题2。5小时。实验考试后学生们的紧张情绪骤然间消失,队与队之间频繁交往,学生们"挨门串户"地互赠小礼品,最受欢迎的当数各国硬币。此时,领队们开始悉心研究由组委会送来的本队队员的试卷复印件,上面有评分结果。分数由东道国专设的阅卷小组评定,在评定我国学生试卷时,常请另一位懂中文的研究生协助阅读试卷上的中文内容。
东道国通常在第6、7天安排各国领队与阅卷小组成员面谈,商讨和解决评分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和意见分歧。第7天的下午或晚上举行最后一次国际委员会会议,多数领队借此机会互赠小礼品。会议最重要的议程是通过学生的获奖名单。理论题每题10分,满分30分;实验题若有2道,则每题10分,满分20分。按现在的章程规定,前三名选手的平均积分计为100%,积分达90%者,授予一等奖(金牌);积分低于90%而达78%者,授予二等奖(银牌);积分低于78%而达65%者,授予三等奖(铜牌);积分低于65%而达50%者,授予表扬奖;积分低于50%者,发给参赛证书。上述评奖积分界限均舍尾取整。例如第24届IPhO前三名平均积分为40。53分,其90%为36。48,取整为36分,即成金牌分数线。通常得奖人数占参赛人数的一半。金牌第1名被授予特别奖。此外,还可由东道国自设各种特别奖,例如女生最佳奖、各试题的解答最佳奖等。按章程"此竞赛为个人之间的竞赛",所以不评团体奖,但大家对每个代表队的总成绩还是比较重视的,所谓团体总分第一或第二,即基于这一重视而自行统计所排"座次"。
第8天上午或下午举行隆重的颁奖和闭幕式,常有东道国学生的鼓乐队来表演助兴。当向金牌第1名颁发特别奖时,全体起立鼓掌祝贺,形成颁奖活动的高潮。闭幕式的最后一项内容是由本届主办国代表将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授予IPhO的铜质奖章和证书移交给下一届东道国组委会代表,后者随即发言欢迎各国组队参加下一届IPhO。闭幕式后的中午或晚上举行正式宴会,宴会中东道国常邀请各队学生表演节目,在欢笑声中互相告别。
第9天由东道国派车送各队赴机场回国,为这友谊的IPhO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
[b]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b](Intemational Olympiad inlnformatics,简称IOI)是计算机知识在世界范围青少年中普及的产物。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G·伏赛斯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之后,成为第三位对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有关信息科学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应该尽快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成为跨世纪人才迈向信息社会的"入场券"。1987年,保加利亚Sendov教授在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全体会议上提出了举办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的倡议。首届竞赛于1989年在保加利亚的布拉维茨举行,有13个国家的46名选手参赛.此后IOI每年举办一届,到1997年已举办了9届,参赛国家和地区已达63个,选手人数高达250名。
举办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宗旨是:通过竞赛形式对有才华的青少年起到激励作用,促其能力得以发展;让青少年彼此建立联系,推动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促进合作与理解;宣传新兴学科信息学,为学校的这一类课程教学增加动力,启发新的思路;建立教育工作者与专家之间的国际联系,推进学术思想交流。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属于智力与应用计算机解题能力的比赛,题目有相当的难度,解好这类题目,需要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首先是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第三是灵活地运用各种算法的能力;第四是熟练编写程序并将其调试通过的能力;第五是根据题目的要求,自己设计测试数据,检查自己的解法是否正确、是否完备的能力。能够参加IOI的选手应该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需要学习有关组合数学、图论、基本算法、数据结构、人工智能搜索算法及数学建模等知识,还要学会高级语言和编程技巧,要具备很强的上机操作能力。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鼓励创造性,在评分的标准上给予倾斜,创造性强的解题方法可以拿到高分。
[[i] 本帖最后由 ououmama 于 2008-7-29 22:49 编辑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