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一杯倚清风 2008-2-27 19:26
中小学京剧课的“上海样本”
中小学京剧课的“上海样本”
[url]www.jfdaily.com[/url] 2008-2-27 08:55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担任新古北中学特色教学的两位老师以前均是专业演员,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 本报记者 沈家善 摄
近日,“国粹”京剧凭一条教育新闻,占据了大众的视线:教育部宣称,从今年3月开始,要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甘肃等10个省市的中小学里,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学生们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 详看专题《样板戏能否传承传统文化?》
京剧“唱”进课堂,是用心良苦还是其行也难?面对纷纷议论,教育部发言人前天又作出解释:此举重在“推广”而不是“要求”。
不管出发点如何,京剧进课堂试点已箭在弦上。怎样让孩子们对京剧感兴趣?京剧课教师又由谁来当?对学习效果怎样考评?实践经验总是比纸上谈兵更有说服力。昨天,记者来到以京昆艺术为学校教育特色的长宁区新古北中学,一探中小学京剧课的“上海样本”……
【现场直击】 “刁德一”露馅了
“站住!”只听高喊一声,匪兵刁小三追一少女上场。紧接着,“女一号”阿庆嫂出场,声音清亮,眼珠转来转去会说话。斗智斗勇之时,胡传魁、刁德一在二胡声中纷纷上场。
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的经典唱段《智斗》。一切看来都像模像样:组织排练的是上海京剧院的旦角演员柳风飞,拉二胡伴奏的也是上海京剧院成员陆湘雯,饰胡传魁的更是照例找了个小胖子,还三七开分头,看着就挺逗。只不过,“刁德一”有些露馅,本该作刁难状的他却使劲忍着笑,脸上还“忍”出了一对小酒窝。
终于,忍不住笑场,边笑还边挤眉弄眼,台上台下一群稚气的孩子笑作一团。
这个场景发生在昨天下午的新古北中学四楼音乐室。每周二下午的第二堂课后,14时40分至16时30分,是全校的拓展课程时间。分艺术、科技、体育三大板块,其中艺术板块包含京剧组、京歌队、京鼓队、昆曲组及舞龙舞狮队。《智斗》的演员即京剧组的成员。负责协助排练的学校音乐老师说:“每周二下午,就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
旁边教室,高亢昂扬的合唱声传来:“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这是京歌队在排练合唱,三十多个学生坐成两排,腰杆挺得笔直,神采飞扬,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唱的是《红灯记》的选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正是教育部选定的15首京剧教学曲目中的一首。
京昆不分家。四楼的另一个教室,上海昆剧团的朱晓瑜和胡保棣正领着学生走台步。“勾脚面。”“眼睛抬起来。”从六年级预备班到初二的十来名女生,手跷兰花指,袅袅娜娜一圈圈走着。她们排的是《牡丹亭·闹学》春香唱段。主教老师朱晓瑜工闺门旦,已年届六旬,在新古北中学教了好几年。她说,读曲看谱,对于现在的学生已经容易得多,因为老师们已将古代使用的工尺谱改写为简谱。记者留意到,一位姓刘的英语老师也在一旁暗自捻指学习,她说每个艺术班基本都有一名像她这样的“跟班老师”,在组织学生学戏时也跟着学。她已经跟学三年了,去年5月学校艺术节上还与学生合演了一段《游园惊梦》里的大花神“堆花”,“第一次吊眉化妆,花了整整两小时,再穿上戏服台上一走,蛮陶醉的。”
【校方观点】不是培养艺术家
喜欢学京剧吗?记者一连问了十个参加京昆课程的孩子,回答都是肯定。
为什么喜欢呢?“蛮好玩的。”初一(1)班的姚嫣妮细声细气地回答,尽管昨天排《智斗》时她坐了许久“冷板凳”。“是国粹,我们应该传承下去。”这个答案出自“刘副官”胡雄风,虽然听起来很“大人”,但小男孩说来却斩钉截铁。
在新古北中学,入校之初的预备班学生必学《京昆艺术欣赏入门》一课。关于课程必要性,这本教材如此阐述:“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京剧,不知道国粹,甚至妄自菲薄,就不对了。”
校长孟永根介绍:学校开展京剧、昆曲教育已近十年。学校还特地编制了一整套融合多学科内容的教材试行本,如《京剧与文史知识》、《初中美术、劳技与戏剧》、《初中音乐与京昆艺术》,语文课将学习京剧唱段中的历史知识,劳技课学画京剧脸谱;此外,每天早晨8点做两套操,除了广播体操还有一套请京剧团老师编的京韵操,将云手、山膀、顺风旗、海底捞月、鹞子翻身等动作一一操练。
孟永根说:二期课改的办学思想就是以素质教育为特质,要求学校在基础性课程外,还设立拓展性课程。在孟校长眼里,京剧的许多剧目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精神,是人文教育的绝好载体,这成为学校推广京昆教育的首要出发点。
除此之外,身为语文老师的孟永根也很认可京剧和昆曲的艺术性:一举杯,一次宴会;一转身,行程万里。“舞台上得其‘意’而忘其‘形’,观众则知其‘形’而解其‘意’,即‘意’到了。这些东方文化独有的审美特质,对陶冶学生的气质和身心大有好处。不过,孟永根始终强调,“京剧进学校,不是培养艺术家和演员,而是培养观众,传承民族文化。”
所以,新古北中学一直致力于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喜爱京剧和昆曲。音乐老师王莉雯说:“学生更喜欢具体化的东西,比如台步表演、武打动作、舞台效果等。”因此,尽管传统戏曲讲究京剧唱段原汁原味,不追求舞台效果,比较注重唱词唱腔,但这所中学每年至少投入10万元,用于组织学生演出、添置服装道具等,演出《贞观盛事》时会将舞台布置得华丽绚目。同时,京昆课也不考试,只是根据平时表现,分为“优、良、合格”几个等级,力求令学生更为接受。
【专家建议】 重在启蒙
京剧进课堂的消息甫出,就备受争议。对此,前天教育部发言人解释: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是“试点”不是“全面推广”,更非“要求”。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举动?记者采访了上海昆剧团副团长张军和中国戏剧协会副会长龚和德。
“我的朋友最近都在议论这件事,”著名昆剧小生张军告诉记者,“大家褒贬不一,不过我觉得这是件好事。”张军说,他最近也在研究怎样把传统优秀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京剧进课堂,可以说是走了尝试性一步。
张军的观点,来自昆曲普及的实践经验。1998年以来,上海昆剧团进行了“昆曲走近青年”系列活动,为高校学子作过200多场演出。每一场演出都很热烈、很轰动,但每次两小时惊鸿一瞥后,许多人选择了遗忘。“我们每一场面对的几乎都是完全空白的新人。”张军说,每次开场前都要问台下,对昆曲了解多少,回答总是:不了解。多次重复之后,台下的掌声再热烈,他都会感到一丝悲哀。他深觉,传统戏曲向年轻人的普及,必须通过更持续、更系统的方式,进课堂也许是成本最小的一种方式。“我希望昆曲也能尽早进入课堂。”
龚和德对京剧进课堂也投赞成票:“这是重建民族信心、传承民族文化的好事。”他还认为,全国性的戏曲普及教育不能百花齐放,而应以京剧为主。“京剧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是‘国粹’的代表,作为中国人,唱京剧是文化身份的一种标志。”龚和德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认知,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一个好现象是,这两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日益重视,就说京剧吧,国内陆续建了些新剧场,很气派,硬件上逐步在改善,但光靠这些还不够……”龚和德说,京剧进校园是培养观众、提高本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尝试,虽然很难预料京剧未来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兴衰,但“撒下了种子,总是会发芽的”。
对于社会广为争论的曲目问题,龚和德和张军都认为,教育部选定的15首京剧经典唱段中,传统戏确实太少了。龚和德说:“‘样板戏’在唱腔上是成功的,唱词也比较贴近现代生活,但在艺术魅力和文化独特性上就差了一点。其实传统曲目中也有很多通俗易懂的唱段,像《打渔杀家》、《霸王别姬》……”张军也认为,京剧进课堂重在启蒙,虽然传统唱段的戏词对中小学生而言有些难懂,但表达了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独特韵味和感情,这种传递是最重要的。
[ 1 ]
作者:本报记者 彭薇 林环 尤莼.
香茗一杯倚清风 2008-2-27 19:38
教育部解释
教育部解释
京剧进课堂是推广不是“要求”
[url]www.jfdaily.com[/url] 2008-2-26 01:53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据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针对近日社会各界对中小学音乐试点开设京剧教学的热议,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25日表示,从今年3月份到明年7月进行的是中小学京剧课试点,不是全面、全国的大面积推广,此“推广”不是“要求”。
详看 专题《中小学15首京剧曲目欣赏》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提出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每个试点省市将遴选10所小学和10所中学作为试点校,试点后将逐步在全国推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现实生活的民族音乐作品也应纳入音乐课程中。
有媒体将此次京剧进课堂试点与去年秋季开学校园推广集体舞相提并论。王旭明说,就像校园集体舞有七套舞蹈进行推广一样,很多学校把推广和要求等同起来,实际上两者含义完全不同。
姜沛民表示,试点过程中大家有什么建议,教育部门都可以听取。
[ 1 ]
编辑:吴申燕.
香茗一杯倚清风 2008-2-27 19:39
样板戏京剧入选中小学音乐课
样板戏京剧入选中小学音乐课
[url]www.jfdaily.com[/url] 2008-2-21 08:09 稿件来源:京华时报
《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记者昨天从市教委获悉,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
北京作为参与试点的地区,从新学期起将在20所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
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介绍,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在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穷人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京剧唱段都入选。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也已启动。
“开设京剧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王军表示,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问题。市教委曾开展的本市义务教育音乐、语文教学质量监控显示,多数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测试中得分很低。开设京剧课后,教师不能简单满足于演唱技巧的教授,而应将曲目背后的故事,如何理解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目前,本市参与试点的中小学名单正在确定中,王军表示,各校在正式开课前,市教委还将邀请专业京剧演员对教师进行培训。
15首京剧教学曲目
一年级《报灯名》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甘洒热血写春秋》
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
《万紫千红分外娇》
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猛听得》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
《猛志在胸催解缆》
八年级《趁夜晚》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九年级《智斗》
各方反应
教师:会和学生一起唱
双榆树中心小学校长曾樾表示,京剧是国粹,纳入学校教育非常有必要。但由于京剧的演唱需要一定的基础,在各年级分阶段学习京剧,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这次确定的曲目中,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都是革命传统京剧唱段,这既能便于学生理解,又能起到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到了高年级有了一定的古代历史知识水平,再学习传统京剧唱段,这样更容易理解背景。“样板戏”是当年每个人都会唱的,现在能听到学生唱,特别高兴,“我可能会和他们一起唱,还能给他们讲一些背后的故事。”
家长:对样板戏有感情
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张先生说:“孩子将有机会学唱样板戏,非常令人高兴。我是上世纪60年代生的,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样板戏占据了几乎所有的文化生活,随便起个头都能哼唱下去。虽然现在文化生活丰富了,但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对于样板戏有着深厚的感情,孩子如果能学会唱,我们之间的话题会更多。”但张先生也担心,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样板戏的背景。
专家:易于培养学生兴趣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景勃表示,非常支持和倡导这样的试点,现在很多国家都把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中,京剧进校园非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样板戏作为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人民创造的艺术,是京剧艺术的一部分。它有简单易学、贴近生活的特点。所以从样板戏入手,比较容易培养孩子对京剧的兴趣,从而循序渐进理解京剧更深的内涵。
.
香茗一杯倚清风 2008-2-27 19:40
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引发议论
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引发议论
京剧课改为戏曲课是否更好
[url]www.jfdaily.com[/url] 2008-2-26 13:05 稿件来源:文汇报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京剧经典唱段将进入中小学课堂。据悉,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最近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决定在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试点京剧课。
此举一出,即引起广泛关注。有人称赞此举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人对所选的教学曲目提出意见,更有人提出应该开设“戏曲课”而非仅仅是“京剧课”。昨天,记者走访了上海文艺界的专家、演员等,他们普遍反映“这是好事,但可以做得更好”。
抓娃娃更得抓教师
上海京剧院著名剧作家黎中城说:“非常支持教育部推出这样的举措。京剧进校园,必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不求所有的学生因此都能喜欢上京剧,但求他们能由此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黎中城说,京剧不仅要从娃娃抓起,更要从教师抓起。他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将18段京剧和2段昆曲编进全市中小学的音乐课补充教材。那时,在全市的校园里,“处处可闻京剧声”。各种校园戏剧节上,学生们也是纷纷争唱京剧。然而,好景不长,除了一些以京剧、昆曲为特色的中小学外,很多学校的京剧课就都难以为继了。校园京剧逐渐消失的原因,不是孩子们不想学,而是缺少老师来教。黎中城说:“单靠京剧院、昆剧团派几名演员去学校上课,只能是杯水车薪。关键是要有老师能教京剧。我认为,京剧进校园要获得长期的成果,应该从师范学校的学生抓起,从现任的音乐课老师抓起。只有这样,京剧课教学才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地方戏也值得传承
进中小学课堂的曲目,全部选择京剧唱段是否妥当,引起了人们的争议。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静娴认为:“昆曲是中国第一个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理由被中小学生所认识。昆曲如《牡丹亭》等剧目词曲典雅、音乐优美;《林冲夜奔》词美、曲雅、英雄人物形象鲜明;即便是表现鲁智深的《醉打山门》,同样也是趣味十足,定能得到孩子的喜爱。戏曲艺术是一通百通的,让各地的孩子在学习京剧的同时也接触当地的地方戏,这将更有利于京剧的传承。”
一位在法国的观众也在网上留言说:“建议将京剧课改成戏曲课。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比如四川人念京腔很费劲,但唱川剧就得心应手了。同理,浙江的越剧、上海的沪剧、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花鼓戏等等,都值得好好保护和传承。”
如何科学选择曲目
在教育部目前框定的15首京剧教学曲目中,现代京剧唱段数量占据了近2/3,如《穷人的好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你待同志亲如一家》、《智斗》等。
一位河南新乡的网友认为,京剧课是应该开设的,但是应该适当多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京剧唱段,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目前样板戏的内容过多。”一位北京的网友认为,样板戏绝不等于传统京剧。不应向孩子传达错误的信息。
著名淮剧演员梁伟平也认为:“应该选择一些能引起孩子们兴趣的经典段子,如《小放牛》之类,可能效果会更好。”
张静娴认为,被选中的几首京剧传统剧目,有些也比较冷僻。“如《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我也要想一想才知道这是《定军山》中的一段,这远不如《空城记》、《苏三起解》等段子更耳熟能详。”
然而黎中城认为:“在京剧传统戏中为孩子们挑选名段,其实挺有难度。譬如《苏三起解》确实脍炙人口,但你很难跟小学生解释剧情,解释苏三是妓女这种身份。一些传统京剧也经常会宣扬‘食君禄,报皇恩’的理念,这跟当今社会理念是不符合的。”
[ 1 ]
作者:张裕.
香茗一杯倚清风 2008-2-27 19:41
京剧进入课堂透出焦虑:能否真正传承传统文化?
京剧进入课堂透出焦虑:能否真正传承传统文化?
[url]www.jfdaily.com[/url] 2008-2-26 13:04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
《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据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介绍,此举是针对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的问题,“开设京剧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有评论者指出,所谓的让中小学生唱京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打上了让人疑虑的“文革”样板戏“借尸还魂”的烙印:15首京剧教学曲目中,竟然有13 首是样板戏。暂且放置这个问题不谈。在笔者看来,和国学最近的兴起一样,试图用京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事件中透出的,其实是国人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门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愿景上的焦虑和迷茫。
用京剧(甚至是样板戏)这种在当今已经小众化的国粹去承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方式、方法值得商榷不谈,即便在可行性和科学性上能够得到家长、老师以及专家的接受和认可,但这种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学生群体欣然接受,并真正起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呢?实在难以预料。原因很简单,用一种小众化的文化传播和表达方式强加到所有孩子身上试图潜移默化他们,本身就是牵强和欠思量的。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似乎更能起到教育他们伦理观的目的,《青花瓷》里对传统文化的描绘也许更能引起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社会各界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焦虑和迷茫,必然要找一个合适而合理的排解与化解的途径和出口。在这一点上,各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一直都在作积极的探索。比如在国学热中,北京、重庆等地就在中小学开设了国学课,将《弟子规》、《道德经》、《大学》等传统启蒙读物作为教材;人民大学申报了国学学士学位;学者讲学,出版社出书,相关活动一直在进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教育管理部门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应该慎之又慎地考虑和选择:要考虑到选取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要考虑结合现实、与时俱进的意义,如此等等。而且,传统文化的教育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
[ 1 ].
家有考王 2008-3-2 00:26
对京剧负责,还是对孩子负责?
近期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确定了15首曲目,并在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开。
教育部的用意是继承传统艺术从少年儿童抓起,但在此之前没有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未做科学调研,譬如,弘扬传统艺术应该以什么方式?哪些经典唱段合适孩子们演唱?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孩子们还喜欢不喜欢京剧?
这次教育部对传统艺术进教材采取的是指令性规定,我认为它是违背艺术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只有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符合儿童审美特性的艺术,才能让孩子们得到享受、从而陶冶性情,达到美育效果。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并针对儿童年龄阶段特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特别是传统民族艺术,还要“因地施教”。教育部希望通过自己制定的一部“标准”,就让全中国的孩子们人人会唱京剧,个个热爱传统艺术,无疑是一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最为人们不能理解的是,规定曲目中居然出现了许多充满文革色彩的样板戏内容,这会使人们作何感想与联想?
传统艺术精神不单是一段唱腔或唱词,而是某一个时代精神渲染下的一种情绪与精神状态。譬如清代主流京剧艺术内容多是忠孝节义,提倡功名利禄,稍涉民间哀怨,而文革内容则多是歌颂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曲调多雄壮昂扬。孩子们在还没有理解社会历史诸多背景之时,让他们盲目地练唱这些无益于身心健康与审美需要的曲调,只是对京剧负责,而不是对孩子们负责。我们因此追问一下,我们的艺术教育是对传统文化负责,还是要对孩子们负责呢?
京剧这样的传统艺术如何进课堂,或者说如何进入孩子们艺术生活?
一是要讲民族性与地域性,各个民族、各地区应该整理出适合孩子们唱与表演的艺术内容,由专家与家长们选定,通过媒体广泛征求意见后,方可以某种形式进入孩子们课堂或课余教材。孩子们学习民族民间的艺术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自发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的。
二是让各地优秀民间艺术家、艺术传人、剧院剧团的艺术家成为学校艺术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进入学校艺术课堂,让这些专业或民间艺术家成为学校艺术团体的指导教师,也可以与学校一起办民族民间艺术培训班,使那些有兴趣的孩子在各地艺术家培训下,获得艺术特长。
三是传统经典戏剧等多是成人内容,并不适合当代少年儿童,艺术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应为孩子创作既有传统韵味又适合儿童心理的新曲目,演唱时应与表演、内容相结合,使孩子获得艺术情境体验。
总之,教育部应该更多地让各地的孩子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并能大致辨别、欣赏各地艺术,在向中小学生进行现代艺术教育的同时,重视各地民族民间艺术的介绍与欣赏、表演,使孩子们在美的教育中得到精神愉悦与才艺进步。艺术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才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与目的。
来源:广州日报.
我的小宝子 2008-3-2 17:03
我觉得最好每个地区推广自己本地的剧种,上海的沪剧,广东的粤剧。。。。.
爱爱妈 2008-3-2 23:00
[quote]原帖由 [i]我的小宝子[/i] 于 2008-3-2 17:03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564318&ptid=4495767][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觉得最好每个地区推广自己本地的剧种,上海的沪剧,广东的粤剧。。。。 [/quote]
同感。非要各地都唱京剧,搞文化上的“计划经济”和“垄断”,真是越来越回去了。.
rose588 2008-3-3 09:20
[quote]原帖由 [i]爱爱妈[/i] 于 2008-3-2 23:00 发表 [url=http://www.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564929&ptid=4495767][img]http://www.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同感。非要各地都唱京剧,搞文化上的“计划经济”和“垄断”,真是越来越回去了。 [/quote]
[em11].
shumi1 2008-3-3 13:02
回复 6#家有考王 的帖子
都不是.
客气一点说,他们只对乌纱帽负责. 难听一点说,在为专制的年代翻案!:@.
zhenai 2008-3-3 13:43
教育部一会儿交谊舞,一会儿样板戏,拜托你们不要再折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