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考王 2007-12-31 18:38
自主招生再成“考证”指挥棒?
自主招生再成“考证”指挥棒?
日期:2007-12-31 作者:马丹 来源:新民晚报
继北京大学昨日在华东师大二附中提前“选优”后,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冬令营——保送生和优秀学生选拔考试也将于明日举行。据了解,2008年全国自主选拔试点高校已由2007年的59所增至68所,而近年来,沪上各高中也相继推出自主选拔。
可面对越来越多的高中、大学自主选拔机会,不少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发问:如何才能通过初审?如何才能被名校相中?记者采访发现,在校成绩和竞赛获奖情况,毫无例外成为不少学校“鉴定”优秀学生的主要条件之一。
“无证”自荐困难重重
今年起,不少高校推出“推荐为主,自荐为辅”的自主选拔方式,扩大了选拔范围,掀起了一股“自荐热”。小苏就读于沪上某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业成绩不错。上月他自荐填报了两所自主选拔的高校。可在高校自主招生咨询会上,咨询老师的问题一下就把他问懵了:中学期间,参加过哪些竞赛?是否得过竞赛奖项?有没有考过英语证书?参加过何种科技类比赛?小苏无奈地说:“参加自主招生就是想有多次机会,但咨询后发现,像我这样的‘无证’自荐,成功概率几乎为零。”
一位多年参加自主选拔的高校教授坦言,筛选自荐学生时,各校都有几条不成文的标准,比如是否就读于“名校”、在校成绩是否名列年级前茅、是否得过竞赛奖项。“有奖牌、有证书、出身‘名校’的自荐学生,自然更得学校青睐。”
选材机制催生“竞赛热”
“我的孩子读预初了,将来想进某个高中的理科实验班,想提前准备起来。有什么竞赛可推荐给我孩子参加?考什么证书才有用?”在一些育儿论坛上,不时会有这样的求助帖出现。随着各高中、高校自主选拔趋热,不少家长已提前行动起来,把孩子送入各类培优班,期望能挖掘孩子某方面的潜能,几年后拿个奖牌、证书,并用它敲开名牌学校的大门。
沈先生告诉记者,不少家长心中都有这样一条孩子成长路——进入“好”的小学和初中,才能考入“好”的高中,然后进入“好”的大学,这样才能最终找到“好”的工作。“我也不想看到女儿才小学三年级就每周末忙着读奥数、念英语、弹钢琴。但将来要拿到名校自主招生测试机会就必须先拿得出各项特长证明、获奖证书。如果我现在不给她抓抓紧,将来不就少了次机会吗?”
不应从奖杯中选优
近年来,自主招生录取改革在部分中学、大学试行后,原本就热门的奥数等竞赛,成为更多家长追捧的对象,还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加入“考证”大军中。教育考试研究专家熊丙奇认为,以竞赛奖项鉴定学生特长,这样的自主招生,只能助长学生参与竞赛、盲目考证的风气,大家努力成为竞赛高手,却不一定有多少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自主招生,就不该列出硬性奖项指标,从奖杯、奖状中去寻找偏才、怪才。不妨看看国外许多名校的自主招生,一般首先看中的是考生的中学各科总体成绩,其次是推荐信,再就是课题论文,最后才是看标准化考试分数和班级排名。而且国外的名校还特别看重考生的人品与个性,以及个人所具备的才艺、才能和课外活动情况,甚至有无从事社会志愿者工作的经历。上述标准给我们一个最大启示是,大学招生最应当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而非标准化考试成绩或一大堆花花绿绿的获奖证书。”
本报记者 马丹.
家有考王 2007-12-31 18:39
奖状、证书应当是孩子能力的肯定,而不仅仅是跨入名校的敲门砖.
家有考王 2007-12-31 18:41
不得不设门槛的无奈
假如名校选拔的淘汰率不那么高,那么任何一种有根有据的选拔方法大概都行得通。只要标准是公开的,过程是透明的,哪怕仅凭面试打分定伯仲也无可厚非。毕竟,这只是一个小范围事件,我选我的千里马,你也可以另寻伯乐。
假如没有那么多人挤上升学择校的“跑道”,那么这一路上不会有这么多“关卡”。各自努力往终点跑呗,何必在途中设置这样那样的“单项奖”来折腾选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们从小到大参加的各种竞赛,或多或少是为了在升学考试的关键时刻“插一脚”。竞赛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无情法则,和快乐学习归根结底不可能是“并轨”的。那些个在升学考试中没有任何“发言权”的竞赛,有多少孩子愿意参加?有多少家长支持孩子参加?有多少学校提供培训?又有多少机构有兴趣开办?
可惜,只是假如。
相当数量的外国学校选拔,真的不看重奖状、证书和标准化考试成绩,甚至没有一套可以严格量化的评分标准。不过,他们的孩子压根就没那么多竞赛要参加,也没那么多证书要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升学选拔没有那么多人参与竞争,多年来形成的选拔标准也不会有人质疑其公平性。我们的升学选拔,是“多少人选一”的激烈竞争啊,若不看成绩、不论获奖情况,又该如何评判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呢?我们也来个推荐信、面试、习作评比,或是要求学生“秀”出自己的才艺、课外活动、志愿者经历?在一个充满了“客观题”的体系中,最终却由“主观题”说了算,恐怕难逃被诟病为“主观随意性太强”、“有失公允”的厄运吧。在一场僧太多粥太少的竞争中,难的不仅是参与竞争者,还有规则制定者。
怎么办呢?怪中国人口太多,还是怨学校没有吃螃蟹的勇气?.
scarlett93 2008-1-1 15:01
在中国的国情下,不靠客观选拔,靠主观来选拔行的通么?
写文章的人都象生活在真空里似的......
以前大学生是天之娇子,为啥?少呗!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出来的.
现在大学扩招,几乎人人可以上大学,大学生成什么了?毕业是失业的代名词.
所以现在的家长又回到从前,千军万马的挤独木桥进名牌大学,其实不是一回事么.
如果我们的福利可以保障没有工作也能活下去,那就不会有那么多家长这么辛苦的考名牌了.:P.
一帘幽梦 2008-1-2 00:41
[tt6] [tt6] [tt5] [tt5] [tt6] [tt6] [tt5] [tt5].
shumi1 2008-1-2 09:01
回复 6#家有考王 的帖子
而且是大冬天堆在街角拐弯处论百斤卖的那种;P.
香甜蛋糕 2008-1-2 20:00
回复 9#西鼠妈妈 的帖子
怎么了,可别这样。会好的。
[[i] 本帖最后由 香甜蛋糕 于 2008-1-2 20:09 编辑 [/i]].
爸爸猴子 2008-1-3 00:25
哈哈!
二楼考王从哪儿找的图片。把我笑翻了!
唉!再想想孩子们也真可怜。
在国外其实也有类似竞赛的东西:AP课程。而我们没有。大学作为“理性”的选择,只好用竞赛来代替。
中国特色:一方面学人家中小学课程简单化,另一方面平均化吃大锅饭,不分重点班,不允许跳级(可人家西方是允许中小学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班级的)。根本不给吃不饱的学生以更多的学习空间。再出色的孩子也只能跟着垃圾教材走。
教育部一帮sb!.
JANE-LEE 2008-1-3 12:36
回复 11#爸爸猴子 的帖子
:handshake 赞成。为什么不搞分层教学呢?如果每个学校都有A,B,C班分层教学,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大家就不必为择校和考证而忙碌了。正规学习时间里,小孩吃不饱,课程死板,没有积极性;业余时间再让他们花时间学习,把玩的时间都占了:Q.
shumi1 2008-1-3 13:44
回复 13#JANE-LEE 的帖子
上头三令五申不能搞快班/竞赛班/提高班的. 细想想其实是有道理的,就是基于平等的原则.偶认为是正确的.
但事实上孩子的学习兴趣与能力是有差异的,如何分别培养? 我理解的分层教学,应该是把课程本身设定为基础(合格)与选修(提高)二部分,基础到60分就可以升级毕业,到85/90分就是优秀.而提高的部分,因人而宜,与校内的任何评定无关,只是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一帘幽梦 2008-1-8 09:54
[quote]原帖由 [i]shumi1[/i] 于 2008-1-2 09:01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389263&ptid=4484245][img]http://ww123.net/baby/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而且是大冬天堆在街角拐弯处论百斤卖的那种;P [/quote]
现在是暖冬,大白菜还不容易保存,可怜花了大把银子和青春一路读过来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