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g汪汪 2007-6-27 13:24
转贴-李子勋亲子关系讲座
转贴-李子勋亲子关系讲座(一)
有感朋友们对我的批评和鼓励,我想以后尽量抽时间更新我的博客。我的身体不好,一般希望不被太多的事烦恼!
对网上消息说我认为王朔心理只有18岁的言论感觉不安,发表一个声明也是为了避免麻烦。现在被众多朋友注意到了,我的目的达到了,所以我删去了。
我想把去年的亲子讲座的文字资料陆续登出来,欢迎朋友和同行们的指正!
一、怎样保护孩子
现在做父母,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不像教育了7、8个孩子的爸爸妈妈那么有经验,其实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有几个关键点要提醒大家注意:我是学家庭治疗的,主要是在临床,掌握一种系统式的家庭治疗,注重的是一种关系。我们常常观察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是一种怎样的互动,他们的语言,他们存在的规律是什么。于是我们发现,最重要的不是父母亲跟孩子关系的表面现象如何,而是在表面的互动下的关系层面和他们内在的心理需求。
随便讲一个故事。我的门诊经常会接待这样的孩子:大多是男孩,这些男孩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小时候得过比较重的病,如癫痫或其他病,因而就被高度保护。因为爸爸妈妈会害怕这个孩子受到任何危险,比如小时候孩子得一些流感、肝炎,或其他疾病,这个孩子就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了,因为爸爸妈妈必须要过度保护他,不让他遭受任何的危险。
这样的孩子在特殊的保护下,令他们失去了很多能力,虽然他在父母亲的帮助下生活很好、学习很好,可是到了青春期(15、16岁),都会出现一些麻烦,这些麻烦就是刚才有一位家长所担心的——跟周围的孩子没法交流,无法得到一种智慧性的情感。于是爸爸妈妈就拼命的帮他补偿,因为他不是去鼓励孩子去承受因长期处于高度保护下失去的应有的发展(如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是更加保护,使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陷入困境。比如这个孩子跟某一个孩子发生争执,妈妈就去找老师谈,出面找对方的家长谈。通过这样的保护,看起来是让这个孩子顺利的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可是到高中基本上不行了,因为高中的孩子,你的保护就失效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到了青春期,15岁、16岁、17岁已经社会化了,他们处在夹缝里面,这样的孩子基本上最后都成为精力等等的残疾。小时候为了保护孩子,爸爸妈妈是对的,但是保护到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应该保护,什么事情不能保护?
我们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从当前国际潮流来看,家长应从三方面来关心孩子。第一,身体发育。假如这个孩子有疾病,差不多孩子就拥有了某种特权,这个特权就是爸爸妈妈不得不怎么样,这是偏颇的。第二,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包括学习和社会能力、运动能力、音乐与艺术的修养。第三,个性的成长和心理发育的完成。这三个方面其实都是相通的,因为身体的健壮、身体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发展顺利,有病的孩子,因为过度需要帮助,就有补偿关系,这个补偿就使孩子不去发展种种能力。
前天我看到一个孩子,已经30余岁了,一直不能够很好的生活,从17岁开始就一直在看心理医生、吃药,有各种各样的病。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这个孩子不在他妈妈身边,而是在一个陌生人身边的时候,他挺正常的,他可以跟很多人交谈,他可以买他的书,可以和别人讨价还价。但是只要他妈妈在身边时,他就是一个病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病人,而且露出了很呆傻的笑容。所以,孩子的问题也是母亲的共病,这个病由母亲构成,如果妈妈不在他身边,这个病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母亲和孩子形成的共病关系,这个病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他妈妈病得比孩子还重。实际上妈妈替代了孩子的社会功能,她在完成孩子的社会功能。当孩子要和社会接触的时候,他首先要支配他妈妈去做,强迫他妈妈去给医生打电话,让妈妈去跟医生商量需要的事情,总是他母亲去陪他看病,把药买回来,这个孩子可以随意的不吃,实际上妈妈就成了孩子的一种功能。但是如果妈妈继续愿意扮演这个功能,孩子永远不会好。
[[i] 本帖最后由 dog汪汪 于 2007-6-27 14:11 编辑 [/i]].
dog汪汪 2007-6-27 13:25
转贴-李子勋亲子关系讲座(二)
二,给孩子足够的信息刺激
父母应该具有对孩子心理智力成长阶段和需要的认识,照料孩子的时候内心要知道那些是重要的。现在很多父母希望尽善尽美孩子的教育,看很多书,听很多专家的课,希望找到一个好的教育方法,或者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实际上没有。因为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心智在发展阶段会出现明显的差异。现在有这样一些观点,一,认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特色,你不可能用一致性的教育把他教育好,也就是说对别人有益的经验对你的孩子不一定就好。你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孩子并愿意伴随着他长大。第二,科学研究过智力早熟的孩子往往成年后都不聪明,正如生长缓慢的树成长的时间长,长得也高大一样。儿童智力需要一个缓慢的对环境的自适应过程,很多家庭心急火燎的帮助孩子拔高语言的读写算能力,小时候是可凸现出自己孩子的优势,但这是一种伪智力,是父母的智慧被叠加的结果。智力成长也跟建筑一样,地基的结石不仅仅看水泥多少,还要看你混合的基质。研究证明,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在没有学习母语时,是敏锐和自由的。一旦学会母语,开始有母语思维,很多感知能力就退化了,孩子感知的世界被大大缩水。
那么,心理学把人的自我看成是文化内化的结果,或是信息堆砌的结果。在混沌理论问世以后,怎么让孩子的心智发展得好,就需要采用刺激或者是扰动技术。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智力怎样,有那些天赋的能力,当然孩子也不知道。而每种天赋都有一个合适的神经发展敏感期,这些敏感具有一种节律性,小的时候适当的信息刺激可以使这种神经通路诞生。比如弹钢琴,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弹钢琴弹到九级,其实他早已经不想弹了,恨不得把钢琴砸了。现在认为,刺激达成就可以了,以后孩子会自己做选择。小时候我们让他在运动方面、艺术方面,音乐戏剧,手工雕塑,知识语言方面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点到为止。如果他有某个天赋才能,五岁前适当的接触可以确保少年或青年兴趣和才能的再现,出现优于他人的发展。
这里介绍一个名词,即初始条件,初始条件不一样的孩子,未来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孩子在农村,在一个完全消息闭塞的地方,他10岁以后来到城市,他想成为一个艺术家、音乐家恐怕就不行了,但是要成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是可以的,因为那个资本在农村也可以得到,智力是足够的。但是对艺术,对政治氛围,对文化的刺激就比较少。如果他在10岁前没有受到足够相关的刺激,他成年后要发展,不管他怎么刻苦,永远会比同样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要慢,发展的成就水平也要低。
孩子得智力需要全方位发展,在十岁以前片面的强调一种能力,可能得到的优势远比失去的少得多。父母要把成长的选择还给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他打好方方面面的基础,而非得一而舍其它,这就尽到了父母的职责。考虑到孩子的天性,父母要故意放慢对孩子的语言教育,语言的刺激和学习让孩子在沟通交流上快速获益,这会让他对其它的信息理解能力变弱,同样人类的语言会附带着思维逻辑和价值系统,也会束缚孩子对自在世界的感觉。双语教育(如中、英)并行可以对孩子敏感到语言系统对认知功能的限制,当然有条件的家庭,在孩子成长期,鼓励孩子用音乐、形体、图画、自然形色、直觉、想象(非语言的,内在享受般的,不指向与人交流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和生命的知觉,可以帮助孩子维持高速的智力与心理成长!.
和你在一起 2007-6-29 22:19
嗯,喜欢李老师。
是心理访谈里最有人情味的一个专家。.
和你在一起 2007-6-29 22:23
双语教育(如中、英)并行可以对孩子敏感到语言系统对认知功能的限制。。。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过早对孩子进行双语教育吗?
大家来看看!
[[i]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7-6-29 22:25 编辑 [/i]].
junhuayang2005 2007-6-30 06:27
心理访谈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李也是我比较欣赏的专家
可是有些电视台的节目把个人情感泛滥化,尤其是曹颖和一个女士主持的湖南卫视的一个情感节目,简直是没有办法看,控制不了局面,以主持人的好恶为评判标准.那样的节目可以停掉了..
dog汪汪 2007-6-30 21:48
李子勋亲子教育讲座(视频音频)
视频链接地址:
[url]http://image.psychcn.com/adv/topic/aixin/index.htm[/url] [url]http://image.psychcn.com/adv/topic/aixin/index.htm[/url].
dog汪汪 2007-6-30 21:49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果果爸 2007-06-28 11:51:05 发表于焦点上海房地产网-谈房论市-上南花城论坛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亲子教育三原则:
一、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二、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三、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第一章 温暖的港湾
培养亲密依恋——幼儿期心理发展任务(0岁到小学前)
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很重要,母亲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母亲形成信任的、安全的、温暖的关系……
1、亲情浓于血; 2、靠爱心包容; 3、关注闪光点; 4、改译他的行为;
5、快乐疗法; 6、无条件的爱; 7、批评也是亲密
家庭塑造人: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前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第二章 空间无价
舍才有得——少儿期心理发展任务(小学阶段)
少年阶段,孩子首先要与父母完成亲密分离,这种分离代表孩子从俄狄浦斯情结中出来,并于父母形成稳定的情感交流与言语交流模式……
重视它的需要;
男女有别;
10、放开手来爱; 11、引导孩子的欲望; 12、教导社会原则;
13、保持适当距离; 14、鼓励孩子交朋友; 15、孤独是金;
16、学会说爱
亲情是把双刃剑:有些时候,亲情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妈妈的裙带”太短,亲子之间易于形成“纠结”,孩子与父母的脚步常常绊在一起,甚至摔倒,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亲情的包袱……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理解万岁——青春期的变化与家长的技术(中学阶段)
心理学一般认为青春期更好的说法叫“过渡期”,过渡期是流动的概念,它表示孩子正在走过一个阶段,处在过渡的过程中那个,而不是已经形成了结果,它有时间性,不是永远的……
17、重视孩子的需要; 18、创造独立空间; 19、无条件的接纳;
20、帮孩子建构乐园; 21、欣赏重于一切; 22、成长始于崇拜;
23、关爱的力量; 24、换一种视角看“早恋”; 25、吵架也是因为爱
该放手就放手:很多父母对孩子焦急,是因为他们把问题无限度的延迟了,不知道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对真实世界的感觉和成年人不一样……
第四章 长大成人
26、担忧也需要委婉; 27、奖励的力量; 28、拓宽成功之路;
29、逆境中成长; 30、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31、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32、成长也需要创伤; 33、给孩子时间; 34、说话也要学;
35、成长需要经验; 36、责任也是权力
结语:其实,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孩子不经历挫折,是不会正长的。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
李子勋,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学科临床主任医师。
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心理硕士及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专业进修,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第一届学员。1990年至今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担任:
《父母必读》亲子关系栏目主持人
《时尚健康》心理栏目撰稿人
中央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亲子关系节目主持人
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心理专家之一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心理专家之一.
dog汪汪 2007-6-30 21:50
李子勋工作室[url]http://www.zixunli.com/index.htm[/url]
你的孩子学会情绪管理了吗?
文/李子勋
现在来我们门诊的很多家长和孩子存在很多压力、矛盾和冲突,这是和我们的教育有关的。比如我们的教育都是一个模式套出来的教育,学校的价值系统并不是多元的。不少学校的老师总排斥不好的学生,表扬好学生,这样的系统是僵化的。在我看来,如果用赞许的眼光看所谓的后进生,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这个系统才是有动力的,尖子生会更努力,中间生会向尖子生发展。
我们是搞心理学的,肯定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比如对一个初中的孩子来说,我们觉得有几点很关键:
首先孩子要喜欢自己,家庭要给孩子认同感,同时希望学校给孩子归属感。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学校中很重要的一分子,得到一个自我认同。还有就是家庭情感转移到社会情感的问题、交友问题。
第二是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情绪管理。比如孩子要知道愤怒是怎么回事,愤怒的体验是什么,适当的愤怒怎么释放才得当。或者他有攻击性,产生敌意,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他要分析是否因为他的内心对老师有排斥,还是因为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但没有得到,所以产生了愤怒。
第三,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磨合。也就是说孩子要慢慢学会怎么把内心的世界和外部的世界分清楚。要区别什么是内心世界,什么是外部世界,找到一个边界。每个人的边界都是不一样的,你有你的边界,你要磨合你的适应性。.
dog汪汪 2007-6-30 21:50
李子勋在sina的blog
[url]http://blog.sina.com.cn/u/1087538750[/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