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为上岗,老师集中离婚

香茗一杯倚清风 2007-6-3 22:40

为上岗,老师集中离婚

为上岗,老师集中离婚[em17] [em17] [em17] [em17] [em17] [em17]
   辽宁省丹东市某区教育局最近新出了一个文件——在最近一次的上岗考核当中,如果有离异或者丧偶且抚养未成年人的,可以不通过考核直接上岗。这原本是一个很人性化的政策,没想到被教师利用了,这些教师为了逃离9个下岗名额,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竟有60名教师真的离了婚。(《北京青年报》2006年9月15日)。
   刚一开始看到这个新闻,以为又是政府做了荒唐决定,导致了荒唐事件。但细看以后才发现,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事实上却是被那些为了保住饭碗而真正离婚的教师荒唐了。  
   这个看似荒唐,实际辛酸的事件折射出了什么?
   首先,折射出了世态的炎凉。以前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宣扬爱情至上、家庭是港湾,将爱情和家庭看作如同天上的太阳,有的人为了爱情和婚姻都可以放弃一切荣华富贵。但是到如今为了仅仅一个工作岗位,却通过离婚将经营多年的婚姻和家庭抛弃,有的甚至还有孩子。尽管现代的人们观念开放了,离婚率也高了,但是没有任何感情问题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故意离婚,真是让人怀疑婚姻和爱情在现代的社会里到底还值多少钱?难道市场经济越发达,世态就越炎凉到如此地步。这样发展下去,未来还有亲情吗?
   其次,折射出了就业的压力。面对记者的采访,很多离婚的教师都表示自己是被逼的,尽管也怕丢人,但是没有办法。结合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分配和各地的下岗潮,中国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让经济发展了,效率更高了,岗位却越少了;经营体制改革的举措让机构精简了,管理更顺了,下岗的却多了。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环境下,面对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为了生存,什么事情都发生了。
   第三,折射出了教育的隐患。一个国家的教育好坏将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但是如果连传播知识的老师都没有安全感,如何教育下一代呢?那些离了婚的就算保住了饭碗,以后又如何面对学生好好教书呢?老师们不通过正当竞争走上工作岗位,而是千方百计钻空子,又能有多少精力真正投放在答疑解惑的教育事业?这其实是一个隐患的连锁反应:教育体制的隐患导致教育形式的隐患、教育形式的隐患导致了教育态度的隐患、最终是中国整个教育的隐患、国家未来的隐患。
“教师集体离婚保职”关乎个人道德
离婚对现代人来说,与家常便饭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人们日常问候语的转换可以作证:从前,流行的见面问候语与吃饭有关,现在则与离婚有关。“辽宁丹东41名教师为获上岗机会集体离婚”(《新京报》9月26日)这一新闻中的老师们就经常这样彼此问候:“离了没有。”
  这个事件早在10天前即已引起媒体关注,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离婚者的数目被“落实”了一下:41名;相同的是,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评论观点,都倾向于指责振安区中小学的竞聘上岗制度,认为是万恶的制度迫使教师们视离婚为家常便饭。如此同情心固然令人感动,但是如果我们愿意花点时间认真审视一下振安区的相关制度,大概可以发现,教育部门的良苦用心也是值得同情的。
  《振安区中小学人员聘用制实施办法》的出台,意在解决教师严重超编问题,这一点相信人们没有异议。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对学校同样重要,人们都不想看到,教学成本的增加由孩子们来埋单。有争议的,应当是“离异或丧偶且抚养未成年子女的老师可获得照顾”这样的规定了。但这个规定是照顾弱势者的,不符合照顾条件的教师们,理应站在竞争的PK台上,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但是,有41名教师临阵脱逃,试图通过投机取巧直接胜出。
  江湖侠士过招,向来不以成败论英雄。光明磊落、快意恩仇者即使战败,仍不失大侠风范,反之,暗箭伤人者即使战胜,也没多少光荣可言。在振安区中小学教师的PK台下,人们纷纷以离婚的方式争夺弱势者的地位,避免上台。那么我想请问,是教学能力让他们没有信心吗?如果离婚可以直接胜出,那些对自己能力有信心的教师就应当不战自败吗?
  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钻制度的牛角尖,显然是一种道德付出。41名教师的离婚显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情破裂,而是道德在崩溃,其目的是让自己保住饭碗,让那些没有离婚的人失去饭碗!
   第四,折射出了监督管理的软弱。教师集体的离婚事件,难坏了当地的教育机构,也急坏了当地的政府,让管理部门一筹莫展。眼看着事情一直在延续,却是没了办法,民政部门说“不给办理就是违背政策”;教育局说“事先想到了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但是没想到真的发生了,人还这么多”;学校领导说“为了杜绝离婚后来规定了截止离婚日期,但是在日期后离婚的教师却跑来大闹,这下没有了办法”。如果政府和监管部门之前预计和准备的充分些,处理危机公关的手段快一些,事后统筹考虑全面一些,也许会慢慢减少些离婚,但是这些无奈的说辞,充分暴露了监督管理的虚弱和脆弱。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大千世界,一个紧急的事件也可以折射出当前存在的社会危机。
   人除了金钱,还需要精神做支柱;国家除了经济还需要伦理和文化做基础。经济发展的再好,但是如果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却从“吃了没有?”变成了“离了没有?”,这还算成功和前进吗?
   据说目前那个区的学校领导正在动员离婚的教师复婚呢,但是镜子一旦碎了,还能完美地破镜重圆吗?不过,有点阴影到还能忍受,可怕的是旧伤未愈,再添“心”伤。
   但愿这种“黑色幽默”不要再上演了!
“教师集体离婚保职”关乎个人道德
    离婚对现代人来说,与家常便饭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人们日常问候语的转换可以作证:从前,流行的见面问候语与吃饭有关,现在则与离婚有关。“辽宁丹东41名教师为获上岗机会集体离婚”(《新京报》9月26日)这一新闻中的老师们就经常这样彼此问候:“离了没有。”
  这个事件早在10天前即已引起媒体关注,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离婚者的数目被“落实”了一下:41名;相同的是,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评论观点,都倾向于指责振安区中小学的竞聘上岗制度,认为是万恶的制度迫使教师们视离婚为家常便饭。如此同情心固然令人感动,但是如果我们愿意花点时间认真审视一下振安区的相关制度,大概可以发现,教育部门的良苦用心也是值得同情的。
  《振安区中小学人员聘用制实施办法》的出台,意在解决教师严重超编问题,这一点相信人们没有异议。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对学校同样重要,人们都不想看到,教学成本的增加由孩子们来埋单。有争议的,应当是“离异或丧偶且抚养未成年子女的老师可获得照顾”这样的规定了。但这个规定是照顾弱势者的,不符合照顾条件的教师们,理应站在竞争的PK台上,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但是,有41名教师临阵脱逃,试图通过投机取巧直接胜出。
  江湖侠士过招,向来不以成败论英雄。光明磊落、快意恩仇者即使战败,仍不失大侠风范,反之,暗箭伤人者即使战胜,也没多少光荣可言。在振安区中小学教师的PK台下,人们纷纷以离婚的方式争夺弱势者的地位,避免上台。那么我想请问,是教学能力让他们没有信心吗?如果离婚可以直接胜出,那些对自己能力有信心的教师就应当不战自败吗?
  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钻制度的牛角尖,显然是一种道德付出。41名教师的离婚显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感情破裂,而是道德在崩溃,其目的是让自己保住饭碗,让那些没有离婚的人失去饭碗!

:Q [em17].

维维妈妈 2007-6-4 14:59

[em07].

俩子爸 2007-6-4 15:51

*** 该贴被屏蔽 ***

junhuayang2005 2007-6-4 16:25

现实就是这样的

人都是实际的,老师也要吃饭,也要养家,老师也不是不吃五谷杂粮的神仙
这种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混蛋一个[em10]
当然不仅仅老师中间存在这种现象,别的老的国企也有的
不知道应该是谁要受到谴责!!.

tianba 2007-6-5 08:45

回复 #3 俩子爸 的帖子

[em11].

二泉映月 2007-6-5 09:14

回复 #4 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em11].

小猫宝宝 2007-6-6 21:39

要报道的东西多了,抓人家这干什么嘛。空啊.

高兴 2007-6-7 02:36

教育是讲投入的,是要营造氛围的地方,而不是给老师制造危机感!更不是制定啥政策来约束老师的,真是大脑进水了!快餐文化的牺牲品。.

大头女儿小头爸 2007-6-7 21:03

3楼4楼8楼说得太好了,正确啊[em11] [em11] [em1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上岗,老师集中离婚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