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网 »
旅游热线 » 不是神话——两位老人游欧洲,83天,花费5万,行程详解[转]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27
不是神话——两位老人游欧洲,83天,花费5万,行程详解[转]
[size=6][color=Blue]周末了,发篇很长的东东上来,同事推荐的,我自己也没来得及细看,可能分段不是很合理。
想来我们中国的老头老太太,也不都是到了天堂向外国老太太感慨,我刚存够了买房的钱。。。。。。[/color][/size]
这不是攻略只是家常
这不是神话只是闲话
二个不谙外文的退休老人在欧洲行走83天的闲话
一种想法一种生活状态想走就走吧
退休了,和老伴一起行走
我们,老杨(63岁)和老张(57岁),退休的老爸老妈,在2004年4月至7月,作了一次欧洲自助旅行,历时83天,于7月中旬顺利回到上海家中。
多年来我们一直向往走出国门,亲身体验欧洲的历史文化,异域风情。想去卢浮宫看看那著名的蒙娜丽莎微笑和胜利女神的飞翼,然后,去梵蒂冈西斯廷教堂膜拜米开朗琪罗大师创作的不朽壁画“创世纪”,还想带着怜惜去水城威尼斯作一番探望,再去诱人的巴塞罗那品尝兰布拉的自由、散漫、纷乱和热情,还想去高低不平的里斯本,走到天之尽头罗卡海角,倾听大西洋惊涛讲述大航海时期的故事……
在这期间,我们游览了意大利、法国、摩纳哥、西班牙、葡萄牙五个国家。拜访了十几个城市:米兰、布雷西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维罗纳、曼托瓦、贝加莫、加尔达湖区、巴黎、尼斯、摩纳哥、巴塞罗那、马德里、里斯本及周边地区。拍摄了二千多张照片,还画了不少速写。
回顾这一路过来,虽然历经辛苦曲折,外语基本不通,有时甚至担惊受怕,但是,在自助游途中的不停需要摸索的各种不确定性,带有一点刺激的冒险性以及完全不同于跟团旅游的自由自在,却使我们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我们老人聊作少年狂的自助旅行,有人不解,有人称赞,而更多的朋友正跃跃欲试,其实,我们能做到的,年轻的朋友更能够做到,同时,我们更想大声说,各位退休老人们也能做到。
世上无难事,只要笨鸟先飞。
想走就走吧!
[[i] 本帖最后由 lealian_xrp 于 2007-4-6 16:47 编辑 [/i]].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27
笨鸟的功课
两个普通的退休老人,外文不通,想要出国,而且要去欧洲作自助旅游,能行吗?其实,最初我们心中也是没底的。
笨鸟先飞,一步一步来,我们大约花了半年时间,做“功课”。大量查阅关于欧洲的书籍和杂志文章,有专门介绍某国某城市的旅游丛书,也有过来之人写的游记散文,还有欧洲名人传记和艺术画册,当然更关心每天的时事新闻,比如2004年3月间马德里阿托卡火车站发生爆炸,而这个城市和火车站正是我们计划中的旅游路线的必经之地。通过多种渠道,大致了解欧洲几个国家的概况、旅游名胜和风土人情等。虽然外语不会说,一些地名街名的单词都将它死记硬背下来。
学习的途径是:上图书馆、上书店、上网,还找出国回来的人聊天。讲到上网可要感谢我们的女儿,手把手地教会了我们如何浏览互联网,让退休的老爸老妈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无限的资讯空间;学会了使用MSN,使我们和天南海北的亲友,轻松地视频聊天。世界是这么大,又是如此近在眼前。
阅读地图,搞懂方向。熟悉文字的同时,阅读各种比例的地图,弄清楚东南西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我们是自助游,走东到西一切得靠自己。当然,有艰难有风险,也是值得,曾遭遇小偷和假警察的惊扰,也共享过里斯本沙丁鱼节和欧洲杯足球赛的狂欢之夜,这些有意思的经历将在以后的篇章里细述。
以往我们也有过跟团旅游的经历,它最终给人留下的是一番限时定点、来去匆匆的不爽印象。我们不喜欢花了钱跟着导游的小旗,在有限的天数内走马观花,“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夜以继日地赶场子;我们要做自由人,仔细阅览行万里路的过程,悠哉游哉地享受欧洲的阳光。
地图资料来源主要去书店购买,有选择地买下中文版本的欧洲主要城市的地图,而借阅的旅游书籍上也有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的地图,可以放大复印保存着,还有的是自己绘制的,比如,我们在网络资料里,发现巴塞罗那去小城杰路那(Girona)的地图,便照样描绘下来,后来在我们乘1欧元飞机去巴黎时果然起到了参考作用。
在上海将计划中游玩的主要城市地图搜集起来,并对照相关旅游文章仔细查阅,搞清来龙去脉;再将城市地图上的火车站、地铁站、博物馆、风景点的位置一一圈出来,设计好步行参观名胜的路线图。每个城市的计划做好,再做城市间的安排,丝毫不马虎。我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做“功课”,一边也熟悉了情况,心中渐渐有了底。比如,我们自画了一幅马德里地图,用中文标明了风景点的名称、步行参观路线等,所以人还未到西班牙,我们已经初步熟悉马德里市区从东边的阿卡拉门向西步行经过太阳门广场、马约尔广场直至王宫的最佳参观路线了。
做“功课”就要完成“作业”。我们用结实的白纸制作了一本笔记本,封面上画了一幅欧洲大陆示意图,内页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电话号码、网站地址、火车站名、旅行路线和航班时间,这可是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做“功课”的作业簿啊,笔记本成为我们旅途中得好帮手,每当途中遇到什么困难就可打开这本锦囊,找出解决的妙计。朋友们称赞这本其貌不扬的笔记本是万宝全书。(此处略去一图)
在上海购买欧洲火车票。在欧洲旅行计划中,我们选择火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许多网上文章都介绍了欧洲火车的快速安全,轻松顺畅,而且线路遍布欧洲各地。我们发现在一个旅游专家网上,推荐亚洲的旅行者可以购买省钱省事的欧洲火车通票,再进一步查证,得知在国内城市北京和上海就可以自由地买到这种欧洲火车通票。
不用出家门在上海就能方便地购买到欧洲火车通票,并且可以送票上门,这也是件挺新鲜的事。通票的全称应是“欧洲火车通行证”。在欧洲适用的国家(不包括英国),持有通票的旅客可以任意搭乘国营火车的一等舱。欧洲火车通票有多种多样,车票使用的天数越多、覆盖的国家越广,其价格也越贵。按规定,26周岁以下的旅客可以购买青年票,价格较便宜,但是只能搭乘二等舱。购票之前必须认真地设计一下旅游路线和日程,再作决定,因为车票在中国上海出票后就不能改动。
我们经过编排整个旅行线路图后,决定购买通行欧洲四个国家、限期为60天之内的双人可以任意乘坐六天的一种欧洲火车通票(EURAILSELECTPASS)。通票上打印有我们二人的姓名和中国国籍字样以及60天内通行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四个国家的内容。价格为744美元。平均每天每人是62美元。我们设想在跨国的长途列车线路上使用这种欧洲火车通票,比如从巴黎到里斯本,从马德里到米兰,从米兰到那不勒斯,这些线路都比较长,而且从网上预先查询到的相应票价也远远高于62美元。所以,长途使用欧洲火车通票,而短途则当场买票,应当是个不错的选择。
使用欧洲火车通票规定第六条指出;在旅客第一次使用时,应持欧洲火车通票和护照,至欧洲当地的火车站柜台上盖生效印章,并填入使用期限起止日期及护照号码。这些工作一律由车站工作人员填写办理。所以,在我们的火车通票上留下了巴黎“蒙帕那斯火车站”的方形印章,那上面记录下我们首次使用火车通票从巴黎出发前往里斯本的痕迹。使用火车通票还有一条有趣的规定,就是每天搭乘火车之前,必须请旅客自己在旅游日期的栏目内用蓝黑水笔填妥使用当天的日期。而搭乘19时以后的过夜火车,只需在栏目内填写抵达日期,即第二天的日期即可。这对于文明乘客来说是一种诚信义务。一张小小的车票体现了一个开放的社会对人的一种尊重。(此处略去一图)
虽然持有欧洲火车通票的旅客可以随时上车乘坐一等舱,但是在旅游旺季,不一定保证有座位,这就需要预先定位。而某些带R标志的特定列车也需要强制订位,订位费用一般从3欧元至15欧元不等。搭乘过夜的卧铺火车,则需预先订位和补交差额费用。
无论怎么说,使用欧洲火车通票,可以省去在欧洲当地买票时因语言不通而产生的麻烦,无须和任何人接触就可以直接上车乘坐一等舱座位,只须在列车员查票时,出示一下通票就完事了。去欧洲自助游的朋友,可以将欧洲火车通票和另买短途车票结合起来使用,在旅途中有多少天长途火车票的价格超过通票的日平均价的,就购买多少天的火车通票,一定要计算清楚。
预定飞机票。比较了多家航空公司的航线和价格,我们选择了国航的上海至米兰的来回飞机票。并且提早一个多月便向出票的公司预定好二张往返票,九十天期限,二张票价[包括税金]为一万五千元人民币。如果是45天的期限,可能会便宜一些。
一般来讲,如果想节省开支,可以将出发的日期定在航空公司淡季机票价格时段之内,这样就能享用到比较实惠的价格。航空公司的旺季价格时段一般在每年的6月底至9月份。自助游的朋友在选好航空公司后,应尽早预定往返飞机票,提早预订容易获得较便宜的机票,而这种预约是不需要付费的。同时,可以请出票公司为购票者打印一份已预定往返飞机票的文件,这可是我们去领事馆申办签证时不可缺少的一份证明文件。
耐心办签证。我们确定了意大利米兰为出入境国家口岸后,便去意大利领事馆申请签证。我们申请办理的是旅游探亲申根签证。
以前,也搞不清这“申根”签证是怎么回事,原先还以为“申根”是个动词呢,其实“申根”是个地名,申根(Schengen)是卢森堡的一个小城。1985年有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五国在这里共同签署了“关于逐步取消边界检查的条约”。加入条约的国家即简称为申根国家,取得申根国家的签证就是申根签证。在这条约中明确规定:成员国中的公民可以任意出入成员国的国境而不需要办理签证手续,成员国以外的外籍人士,只要取得了成员国中一个国家的签证,便可在签证有效期内自由出入各成员国国境,而不需要再办签证,也可以在任何一个申根国家入境通行。乘坐申根国家之间的飞机航班就像乘国内航班一样,无需办理出入境手续。从1990年至2002年相继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和北欧五国加入,目前在欧洲国家中只有英国、爱尔兰、瑞士没有加入申根条约。
申根条约的实施和成员国的增加,让我们旅行者到欧洲游览提供了方便。现在加入申根条约的国家已有15个,我们只要取得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签证,就可以毫无障碍地前往其它国家,就像去浙江、游云南一样方便。后来,我们二次经过意大利法国边界,都没有看到任何检查站,有的只是国境两侧飘扬着的国旗。
我们办理申根签证的过程大致分为二步;一是领表格,在二月底去上海市淮海中路复兴路口的意大利驻沪领事馆领取签证申请表预约单,回去填写好各项内容,然后按照要求,将表格全文传真给领事馆,再耐心等待约见通知;二是等约见,等待的时间不算短,一等就等了一个多月,四月初,领事馆发来传真,告知我们约见的日期。一星期后,我们去领事馆和经办官员见面,交上所需的文件证明材料。三天后,领事馆工作人员便将签证办好。
具体办理过程中,各种文件材料一定要准备齐全。我们二人是退休人员,除了持有在有效期内的护照、身份证、退休证件外,还准备了预定上海至米兰往返飞机票的订单,欧洲旅行计划大概的日程安排,国际信用卡,境外医疗保险单和资金担保即我们自己的财产证明,由于我们申请的是旅游探亲签证,所以还出示了国外亲友可以提供住宿的书面材料。对于背包族自助旅行者,只需提供飞抵国外第一站目的地的旅馆订房单证明即可。
针对资金担保这一项内容,意大利领事馆的做法非常实际,是让申请签证人出示自己的存款单原件和国际信用卡。我们询问;这资金担保最低限度需要多少呢?“你有多少钱便拿多少来看看吧”,领事馆人员平静地作如此回答。作为申请办理签证的人来说,一般都会如实地出示自己的经济状况,而领事馆工作人员也不只是看下存单就完事,他们在认真查看后会仔细地将财产单据一一复印存档。
在无奈等待的日子里,我们经常聊起的一个话题,就是作为正当合法的中国旅行者,专程来到你们国度旅游消费,拉动你们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同时还可以增进国家之间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你们应当把门缝打开得再大一些,才是待客之道啊!
在交上文件材料的第三天上午,意大利领事馆工作人员来电通知我们:带上飞机票和国际信用卡,下午来拿签证!当时真是急煞人,务必要以最快的速度把机票定单转为正式飞机票,我们马上在第一时间联系上出票的公司,通过快递服务,将预定的往返飞机票拿到手中,终于赶上了下午约定的时间,取回护照签证。
我们取得的签证是90天旅游探亲申根签证,在签证页的第一行就标明“STATISCHENGEN”,这里必须提请签证的朋友注意,要想作多个国家的自助游,必须申请申根签证。如果签证页上不标明“申根”,就只能在一个国家作一番游览啦。
办理签证时,意大利领事馆向我们每人收了签证费人民币311元,同时交给缴款人一张专用收据。领事馆收取的签证费,是根据申请人的逗留时间和入境次数而定,一般在23至25欧元之间,全部以人民币结算。
签证的全过程有点儿复杂烦人,但亲历这些程序后,觉得说简单也很简单,说难也有点难,重要的是要能够正确审视自己,有的放矢,获得签证就会容易些。
我们的自助游路线计划是:上海飞抵意大利米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米兰,离开欧洲回国。后来,我们根据旅途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小小的调整,从米兰到尼斯后,玩的高兴便顺便溜到了袖珍小国摩纳哥,然后又去了巴塞罗那,再折回法国巴黎。
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愿意摒弃墨守成规的旅途经验,带着好奇心多走一些多看一些。.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29
飞到第一站——米兰
飞越山顶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飞机进入意大利境内后继续向南航行,飞行高度从一万多米不断下降,终于隐约看到一马平川的伦巴第波河大平原,我们的入境口岸城市米兰即将到达。
这班国航CA967飞机下午2点多种从上海出发,和太阳同向而行,飞经蒙古、俄罗斯、乌克兰、奥地利等国,连续航行十二个小时,跨越了六个时区,到达米兰马尔喷萨机场,仍是傍晚7点多钟,似乎赚回了无价的六个小时。
马尔喷萨飞机场地处米兰的西郊,机坪上停的飞机并不多,显得有点空旷而安静。从马尔喷萨机场可以乘机场班车去市区,在机场的正门口就有班车售票处和车站,机场班车宽大干净,每辆车身和尾部都绘有红色的“马尔喷萨”字样,让人一目了然。机场班车每30分钟一班,市区停靠站就在米兰中央火车站左侧的大道路边,(PiazzaLuigidiSavoia)。这里同时也是市中心开往机场去的班车的始发站。不过米兰还有一个飞国内航班的丽那特飞机场,去丽那特的大客车也是从这个始发站发车,所以,初来乍到的旅客一定要看清行车方向再上车,千万不要乘错了车。.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29
米兰机场&一元硬币
出国自助游出发前,带着护照去银行换外汇,拿了厚厚的几叠人民币,按照当日的汇率调换到手的是薄薄的几张面值500欧元的纸币,好似一只肥大的冬笋被层层剥去外壳后剩下芯里面的一点点笋肉,好精贵。总感觉这几千欧元去欧洲怎么够花?我们又办了一张国际信用卡带在身上,俗话说穷家富路,出门在外,多带点钱心里踏实。
考虑到在国外实际使用情况,我们请求将部分大票面欧元给换成各种小票面纸币,银行是尽量满足了我们,又给我们调换了几张50欧元面值的“小”钞票,当我们再要求换一些欧元硬币时,小姐的回答是:没有。.
源源妈 2007-4-6 16:29
LZ标题错了,是两位老人[em16].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29
硬币记
傍晚时分飞机落地,机场里很安静,只见到少量武装警卫人员。我们顺利地经过海关通道,办好入境手续,去传送带前拿到了托运的行李,由于旅客并不多,机场大厅显得十分宽敞。
当我们想找个手推车时,问题就来了:大厅当中手推车一只套一只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但是,必须用1欧元硬币塞进手柄上的一个装置,手推车才能分开,推走使用;而我们只有纸币,当时虽然也看到一旁立着接受纸币调换硬币的机器,就像上海地铁站售票处纸币换硬币的设备一样,可是机器只接受5欧元和10欧元的纸币,而我们手上最小面值的钞票就是50欧元,只能作罢。
正当我们考虑就用手拖着行李出机场时,突然看见一位同机到达的老太太独自一人拿着一迭美元,在漫无目标地四处央求别人给她换欧元,看样子她也是忙着为她的几只大箱子找手推车呢,老太太愁容满面,反复地将外衣翻起来,把钞票拿进拿出,我们心里替她好担心,这样地露财,给偷盗之徒盯上可就麻烦了;我们赶紧上前劝导老太太,请她把美金放放好,并安慰她:别着急,我们有很多人也没有拿到手推车呢,正巧,走过来同机的二位邻座男青年,他们出公差,行李少,自告奋勇地表示愿意帮助老太太拉行李出机场,大家一边安慰老人,一边要她保管好自家己的钱财,千万不可因小失大。
想起了上海浦东机场,手推车是随意使用的,虽然在米兰机场使用手推车最后还车时会退回一欧元,但,我们当时反复在想:对于第一次来欧洲而且手中又没有零钱的外国人来说,这种服务方式是否有所欠缺;后来,我们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超市里又碰到了类似的手推车,好在手中已有硬币,就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了。
在国外待了一段时间,发现原来是国情不同,方式也就不一样,在中国有专人管理手推车,无论旅客将推车扔在哪里,都会有人来收拢集中起来置放在统一的地方。而国外人力资源紧张,只有用规章制度和机械装置来管理手推车,你要使用手推车就得用硬币做“钥匙”开启锁车装置,用完以后你只要尽到义务,自觉地把推车按次序紧靠前边的推车用力撞上,硬币便会自动地退还给你,而且又杜绝了公共空间乱停乱放的现象,看来这种方式谈不上不好,挺好的嘛,心中释然。.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0
出门记
扯远了,再回到机场大厅,讲讲走出大门的事,当时我们拉着行李转了二个弯,走过来走过去找出口,照理随大流,跟着大队人马走早就出去了。由于我们刚才正巧碰上了一位上海朋友,在异国他乡的机场巧遇,大家都很兴奋免不了聊上一会,朋友带着一个商务展团来米兰参观会展活动,事务较多,我们就告别先行。那时,机场大厅里当班航次的旅客已经走的差不多了,灯光也较暗,我们在机场大厅出口处的门前走过二次,都没有觉察到这儿就是出口!
连续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早已头昏脑胀,时差带来的乏累考验着我们的毅力,我们竭力辨认外文标志,等到最后搞清这里就是出口时,心里还在疑惑,这儿哪里像出口啊,一色的平板,一色的墙面,当我们朝着“墙”走过去的时候,平整厚重的感应门自动打开了,真让人吓了一跳,呵,这是扇不透明的大门,在这厚门的外边原来有很多接机的人静静地等候在这儿呢!而门里和门外虽然近在咫尺,却毫不知晓,就好像一座大舞台,没有开启大幕时黑压压地无比寂静,一旦拉开,在明亮的灯光下竟站满了五彩缤纷的演员,现在我们一想起当时的这一幕就忍俊不禁。
我们想为什么不用透明玻璃做大门呢,使门里门外的人都能放长视线,延伸三维空间,没有丝毫窘迫感觉,那多好啊,也许可能是为了安全吧,不得而知。但愿世间少一些有形和无形的门。
刚到米兰,还没有走出机场呢,就让我们碰了“壁”,这也使我们有机会当场学会了一个单词,Uscita,出口。从此,在万宝全书笔记本里又增添了一个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意大利词汇。
漫步米兰街头
米兰是我们抵达欧洲的第一个城市,四月下旬到达米兰时天气还很冷,游览了二个月再回到米兰时已是炎炎夏日,人们穿上个性的短袖T恤,脚踩时髦的凉鞋,城市里无数的细节都在宣告,这里是艺术时尚之都。
米兰中央火车站
这次欧洲自助游以乘火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无论是去法国、西班牙观光,还是到意大利的中部南部旅游,我们都是从米兰火车站进进出出,米兰成为我们旅行的中转站。
(附图鸟瞰城市)
(附图米兰中央火车站建筑).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0
米兰火车站(此处略去三张图片)
行色匆匆的旅游团,带领着茫然的游客,往往会把近在眼前的米兰中央火车站给忽略掉,在意大利和其他国家见过大大小小很多火车站,而米兰中央火车站给人的印象最深。超大型的拱形钢铁天棚下,排列着十几座站台,庞大的车站吞吐着四面八方的人群。
米兰中央火车站高大而有点陈暮,实用但不奢华。这是一座巨大而坚实极富阳刚之气的建筑物,用大石块砌成的车站大厅分上下二层,厅中有厅,大厅内挺拔的罗马柱饰头像和墙壁上部精心制作的彩色镶嵌画,虽然是近代艺术家的作品,但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镶嵌画表现的罗马诺遗址、翡冷翠阿诺河畔风光等画面,十分细致周密,颜色艳丽而不夸张,不难看出对梵蒂冈镶嵌画艺术的一种借鉴和传承。
米兰火车站地外观也十分明快,大厅正门上方有一对左右对称的雕塑作品:展开双翼的天马和武士,气宇轩昂,雄姿蓄势待发,雕塑和建筑融为一体,产生一种可信、庄重的视觉稳定感,这对于作为交通枢纽的公共空间来说,恰如其分,旅客所需要的正是这种让人踏实的感觉。车站外墙上,装饰着大块面浮雕头像,也十分诙谐有趣,驱除了大石头砌块墙面带来的沉闷和单调,看似简单,实为精心设计之作。
米兰火车站地区交通便捷,从火车站门口乘M3线地铁向Danato方向坐4站就可到达市中心的米兰大教堂。.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0
米兰大教堂
市中心的米兰大教堂是米兰的象征,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大教堂有几百个直冲云霄的尖塔和三千多座精致的雕像,在每一个塔尖上居然还精巧地安放了一位圣人雕像,其中以金色圣母像最为高大。从教堂的屋顶到每扇门楣每只窗户,无不布满了雕刻作品,诠释的唯一主题就是:不朽的圣经故事。
教堂大门口站着工作人员和持枪警官,有序地疏导着游客。在参观了精雕细刻的深浮雕青铜大门后,我们从阳光里走进深幽肃然的内部大堂,在由52根巨柱支撑着的神圣空间里轻轻移步,屏息凝神参观逆光透射下的高大窗棂里的玻璃画,瞻仰大教堂四周墙上彩色玻璃镶拼出来的经典故事,所有的参观者发出阵阵赞叹。天堂很遥远,但也很近。
步出大教堂,广场上有一尊骑马扬鞭勇士铜像,那就是国王伊曼纽尔二世,后来,我们在那坡里、维罗那都见到过这位冲锋陷阵统一了意大利的古代国王的雕像。
广场上成群的鸽子自由自在,像一群肆无忌惮的顽童,飞来飞去铺天盖地,还不时地停到我们的头上肩上,讨面包吃,人和动物和谐相处。不过,在开开心心喂鸽子的时候也要当心,保管好自己的钱包,无论是在大教堂广场还是在火车站广场都得留点神,提防那些过分“热情”靠拢过来的别有用心的人。.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1
时尚走廊
米兰大教堂北面矗立着著名的伊曼纽尔二世走廊,号称“米兰客厅”,整个建筑平面呈十字型布局,走廊的天顶是拱形玻璃,地上用石头铺路,米兰人用彩色大理石和优雅的创意铺设了整个街区,流畅的彩色线条配以各种几何图案,在六角几何图形里又镶拼出十二星座故事,真可谓美伦美奂。
其中金牛座图案造型尤为生动,传说用脚踩在金牛身上那个要害部位可以求得好运,所以有许多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游人在这儿乐此不疲地做着踏步、转身运动。地上那块金牛星座镶嵌画显得特别清洁光亮。二世走廊富有韵律的彩色通道两旁,卡布基诺咖啡飘香,时装店一家接着一家,世界知名品牌云集与此,尽情地展示着前卫与时尚。
(附图伊曼纽尔二世走廊)
初夏的伊曼纽尔二世走廊十字路口正巧在进行“欧洲共同体东扩”系列庆祝活动,记得在报刊上看到过,再过二天,2004年5月1日欧洲共同体将接纳东欧十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为欧洲共同体新成员。人流熙熙攘攘,我们也被吸引过去。蔚蓝色的圆形地毯上,展示着欧共体12颗金星的盟旗和标语,四周一圈竖立着欧共体新成员十个国家的国旗、地图和简介。庆祝活动主持人发着宣传资料,观众中有一位年轻的女子激动地请求我们,为她在她的祖国——捷克的国旗前拍照留念,满脸笑容流露出她的兴奋和自豪。
女警察(图片略去)
在二世走廊里,还有一道流动的风景线,那是正在值勤的二位漂亮的意大利女警察,她们头戴盔式高帽,裁剪合体的深蓝色制服上佩带着金色的绶带和警徽,显得特别典雅、年轻又不失干练。她们缓缓地巡视着管辖区域,认真履行着职责,在我们眼里她俩又像是舞台上的模特在自信地展示自己风采,专注工作的人是美丽的。
有一个残疾人坐着轮椅,带着小狗,打算在伊曼纽尔二世走廊乞讨,立刻被二位女警注意到了,走过去轻声细语地干涉,大概是说这里禁止乞讨吧,我们发现在米兰其它景点鲜有乞讨现象,可能和严格的管理有关。在伊曼纽尔二世走廊这种举世闻名的地方,当街乞讨的确有损城市形象。
二位女警终于说服了胖胖的残疾人离开,她们友善却坚决的态度,引得路人驻足观望。我们尽管听不懂对话,但下意识地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瞬间。.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1
古堡•“绝唱”
穿过伊曼纽尔二世走廊,便来到斯卡拉广场,西侧是斯卡拉歌剧院。由雕塑家马格立创作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和科学家达芬奇塑像就坐落在广场中央的花坛里,他老人家在低头沉思,也许正在构想新的蓝图,在达芬奇塑像的四周站立着大师的四位学生的雕塑,他们分别象征老师在艺术、建造、机械和天文领域辛勤探索而取得伟大成就。
大教堂广场西行,有米兰老街,街道的南侧还完整地保存着古代市场的石柱拱廊遗迹。
(附图老街古旧市场)
走过老城街道,到达古老的斯福尔采斯科城堡。古堡始建于1368年,几经战火,多次重建,史料记载多才多艺的达芬奇曾经参与设计过城堡的水利工程。
斯福尔采斯科城堡大门口有一座圆形的喷水池,喷着白花花的大水柱,弄得周围像在下小雨。城堡正门的塔楼保存完好,城墙四周有深深的护城壕沟,冷兵器时代的工事如今早已干涸,沟内堆放着古代遗留下来的石头炮弹,深壕里生长着茂盛的青草,可爱的野猫家族出没其中。城墙的四角建有庞大的圆形碉堡,厚厚的墙上开凿着一只只射击用的方形小孔。土棕色的城墙斑斑驳驳,一片肃穆,在城门口的上方尚残留着先人家族的盾牌纹样,被风化变形了的垛堞旁仿佛还游荡着中世纪骑士的身影。城堡内的地面保持着当年砂石铺地的模样,走在上面沙沙作响,砂地上陈列着介绍古堡数百年来历史变迁的展板,看着大量的图片、绘画和实物照片,再环顾四周早已分不清是土红还是赭褐色的老墙,令人深深缅怀昨日城市堡垒的辉煌。
(附图古老城堡(速写画))
如今的城堡中庭内部设有博物馆,美术馆,陈列着大量的油画雕塑作品,还有历史久远的古乐器。全部都免费供人参观。在一座复制的拱门里面,置放着珍贵的石像、墓碑、铭文,还有刻满浮雕花纹的石棺。博物馆的镇馆收藏是米开朗琪罗去世前几天创作的“伦达尼尼圣母哀痛耶稣”雕刻作品,圣母看着怀中的耶稣,肢体线条舒展柔和,面部表情悲悯、痛苦而慈祥。这座大理石雕塑是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琪罗临终前的“绝唱”。
(附图米开朗琪罗临终前的雕塑作品)
凭我们个人观赏体验,这件作品尚未完工,假如以这件作品与米开朗琪罗另一件放置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内的成名之作“圣母哀悼耶稣”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是一座呼之欲出的文艺复兴写实主义作品,而眼前的这座作品则是有待进一步雕凿的宝玉。
无论如何,不可置疑的是,这座雕塑作品必将和大师的其他作品一样不朽,流芳百世。
(附图米兰火车站外墙上的浮雕石像)
(附图米兰老街)
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就画在这座修道院食堂的墙上.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2
从米兰到尼斯投宿无人旅馆
5月2日从意大利米兰出发去法国南部旅游胜地尼斯。在米兰游览时便预先买好了火车票,买的是二等车票,每张33欧元外加3欧元定位费。
在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火车站,上车时没有任何人为乘客检票,旅客必须自行将车票插入站台上的打卡机打卡,与此同时车票也被打印上了很小的一行日期记号。然后,可以按照站台电子屏幕上显示的行车车次和和停靠月台号,轻松上车。
我们乘坐的这趟车基本满座。下午3点10分米兰发车,预计晚上8点多钟到达尼斯。
这种运行于城市之间的火车又称为“IC”火车,火车的车厢和中国的差不多,当中是通道,两侧是座位,车厢的一边是两个座,另一边是三个座。我们座位的对面是二位意大利女孩,她们没有什么行李,随身带着许多书本和讲义,佩戴着眼镜的一双大眼睛流露着纯真的目光,她们用简单的英语告诉我们,“MILANOTONICE”,“SCHOOL”,原来她们是从米兰去尼斯,在那里上大学。我们也只能简单地告知她们,我是中国人,来自中国上海。我们之间更多的交流就是友好的微笑。
另一边邻座是二位女士,她们面对面坐了六个座位。车厢里乘客并不少,但没有人坐到她们身边,原因是其中有一位穿着随便、全身黑衣黑裤的女子怀抱着一把大提琴,令车厢里原先已经非常紧凑的空间更显局促,她一上车就打开了与人齐高的琴盒,将大提琴支在地上左右开弓地拉起来;不过,我们并没有听到流畅的琴声,因为她只是在无声地拉弓,不停地练习指法。
过了一会儿,她翻开了五线谱,用富于表情的右手手指在空中抚摸那些看不见的音符,进而口中发出低吟,先是一阵节奏平稳的进行曲,然后是一段激昂的高潮部分,再转入舒缓,黑衣女子反反复复地读谱,重复着这个段子。后来,到达高潮音节时,她还用大拇指去琴弦上弹拔出几个急切的短促音,而到舒缓部分,她又舒坦地闭上双眼,渐渐地低下头,从深沉到沉思,直至沉沉欲睡。黑衣演奏家旁若无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幻境之中。
周围的乘客不时地向她投以善意好奇的目光,外国人大概对艺术家都比较尊重,所以一路上没有发现有人对这位演奏家说,对不起,我要坐到你旁边的空位置上。而这位黑衣女子一路上就拉着她心爱的弓,累了便和衣蜷身卧在三只座位上休息,醒了又继续拉她的无声提琴。
我们感到很有趣,外国普通人的自信和敬业的这种情景在国内也许是不易见到的,因为国人一般比较谨慎而内向,有哪位演奏家会在火车上如此练琴呢。在欧洲自助游,碰到过各种各样值得留下文字记忆的人和事,让我们回味。
火车经过意大利海边城市热亚那后向西南方向飞驰,越接近蓝色海岸,景色越迷人,火车穿越的隧道山洞也越多。穿过一座座漆黑的山洞,便看到绚丽夺目的蔚蓝色海水在高速行驶火车的左前方跳动着。
到达尼斯火车站,已是晚上。我们手中只有简单的尼斯地图,打算找问讯处询问一下我们预定旅馆的大概方位,可惜小巧玲珑的火车站里带“i”标志的旅游问讯中心早已下班,无法询问有关信息,也无法取到尼斯的地图。
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就是要拥有当地的地图,包括出发前准备的地图、到达目的地购买和免费索取的地图。看地图对照实景,弄清东南西北,即使看不懂外文街道名称也不要紧,只要将手里已经预定好的旅馆地址对照地图上的街道名称,分区搜索,慢慢寻找,搞清楚所在地车站与旅馆之间的相对方位,问题就不大了。当然,实在有困难可以向车站工作人员、警察、行人请教。
小巧的尼斯火车站(图片略去)
我们去购货亭买了一张内容详尽的尼斯地图,定价5.4欧元。初到尼斯,马上便领教了法国物价的昂贵。有了地图,我们随即向同车到达的一位意大利女孩子请问,她非常热情,借着灯光在密密麻麻的地图上反复搜寻,终于找到了我们预定的旅馆所在的街道,并且帮我们用笔在地图上圈画出位置。原来只要走过四条马路,转两个弯就可到达。
向女孩道谢后,我们拉着行李向这家在网上预定的号称“海景旅馆”的HOSTAL走去。后来的日子里我们走过几个城市就逐渐明白了,欧洲很多HOSTAL即平价旅馆都是开设在老式的公寓大楼里,旅馆老板利用公寓的二层和三层楼面,尽可能地将空间分隔成多间客房,一般每个房间都有窗户和一切基本生活设施,但不一定带有卫生间,旅客可以使用公共卫生间和冲淋浴间,设施都很干净整洁。这种旅馆没有接待客人的前台,更不会有人24小时值班,但是肯定有个房间是旅馆工作人员的白天办公室。
当我们找到这家海景旅馆时,已经是晚上9点半,只见大楼大门紧锁,也不知怎样才能叫开这巨高的木门。此时,正巧有居住在公寓大楼里的一位中年男士溜狗归来,在他进大门时友好地将我们带进了门,他还用手势告诉我们,可以乘大楼旋转楼梯中间的电梯到楼上去。
我们打量着大楼当中盘旋而上的宽厚的木质阶梯,垂直圆形木档上浅刻着浮雕花纹,楼梯转弯处的柱首上装饰着十分精致的放射状图案,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室内装饰品呈现出一种暗黑的酒红色。不难看出这房子可是一幢有点年岁的老公寓。在楼梯中间有一部迷你型电梯,是一种老式的手拉门、箱式小电梯,这种式样的电梯恐怕在上海都已经不太多见。大概只能在怀旧的老电影里,才能寻到它的身影。小电梯空间实在太小,我们二个人立进去以后,连行李都塞不进。
乘上电梯总算到了张贴着旅馆标志的楼层,画着椰子树和几朵浪花的招贴画让我们感到一阵轻松。可是,我们来到旅馆办公室门口,却无人应答,怎么都敲不开办公室的门。没有安顿下来,心里焦急,更无心情观赏四周全木结构的建筑装饰纹样。就这样等着,心想今晚如何安身?难道就要在楼道上苦坐一夜,等待天明?
正着急呢,见到有几位欧洲人上楼,我们连比带划地向他们求助,他们看了旅馆发给我们的传真文件后,立即按照文件上的电话号码拨打旅馆电话,耳听着旅馆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阵阵响起,可是,连打了几次就是无人接听,他们也只能无奈地耸耸肩。
我们又陷入了等待,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时,有群东方人面孔的女孩子从楼上走下来,后来才知道她们是在欧洲求学的台湾学生。
我们再次向她们求助,原来她们结伴来尼斯游玩,也住在这楼上,她们已是过来之人,早已具有入门的经验,一位短发姑娘取过传真文件,指着A4纸下端的一排小号字,告诉我们:看,这就是密码!一边说一边动起了手,在旅馆办公室门边上的一只号码键盘上按将起来。刚按完数字,只听得“啪”地一声,一扇小门打开了,原来这里有个小小的信箱,而且箱内躺着二只信封。啊,这真像是阿里巴巴芝麻开门!这信箱里的二封信,其中有一只信封上打印着我们的姓名,信封内有一把钥匙,即是我们的房间钥匙,而信纸上的阿拉伯数字则表明了进入大楼大门和二道门的密码。说实话,这种投宿方式是我们万万没想到过的,真是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我们顺利地进入房间,打开窗户,却没有看到什么海景,再转头,远眺,哦,终于看到了蓝色的海岸!
深夜,隐隐的涛声伴随着疲惫的我们昏昏入睡。.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2
夜逛尼斯
很久以前就知道尼斯的大名,那是因为她紧靠着嘎纳和摩纳哥。
如今到尼斯来完全是为了领略她的美丽景色,而且还想顺便游览一番袖珍小国摩纳哥。从米兰到尼斯,听上去是跨越了意大利和法国二个国家,但从地图上看其实并不太远,尼斯距意大利边境只有30公里。
沿着地中海北侧的蓝色海岸线,从东向西点缀着摩纳哥、尼斯、土伦、马赛、蒙彼利埃等充满魅力的海滨城市。
那天,我们到达尼斯已是晚上,虽然疲惫,但心情却按捺不住地兴奋,洗完澡后不甘心就此入睡,十一点钟又出了门,想看看夜晚的尼斯。
旅馆离海边大约500米,穿过小街便来到了海边安格卢大道,大道的南边就是地中海,北侧是一排望不到边的建筑物,风格迥异的豪华旅馆饭店鳞次栉比,与众不同的海滨老饭店NEGRSCO有着大教堂般的圆形屋顶,在泛光灯的彩色光环里,格外引人注目。老饭店前阳台上整齐地插着几十面花花绿绿的国旗,炫耀着曾经接待女王和各国政要的荣光。夜晚的大道车水马龙,街心花园绿草茵茵,街道的两侧生长着整齐划一的棕榈树,这种行道树高大挺拔,笔直的树干上端长着华盖般的树冠,像是庇护尼斯城市的一顶顶花伞。靠堤岸一侧的人行道很宽敞,夜已经很深了,仍有很多人在跑步,溜狗和散步,近海的路边有许多长椅,只见有几位老人默默地面对大海坐着,似乎在聆听海的心声。
(附图海滨大道画)
我们走到堤岸边,朝茫茫的海上望去,月儿半遮在云朵里,忽明忽暗,大海泛着幽幽的深蓝色反光,海浪借着风势嬉戏般地拍打着海滩上的鹅卵石,发出哗哗声响,一会儿风风火火地涌了上来,霎那间又急速地退了下去,浪起浪伏,一个海浪撞击在大礁石上,竟发出山林中的吼啸声!大海,棕榈,旅馆,美酒,不夜城加上白天的阳光,这,就是地中海风情啊!
我们和地中海是如此接近,真想走下海滩拾捋起海水玩耍,天色太晚了,还是等到明天吧。
海风嗖嗖,凉气袭人,湿润的空气使得尼斯变得朦胧,海湾里楼宇豪宅的灯光好像闪烁的点点星星。我们沿着海岸向西走去,看到一组供人休歇的凉亭,立即被支撑凉亭的一排灯柱吸引住了,夜色中四方形灯柱好像似水晶玻璃制成,在内置变色灯光照射下,显现出万花筒般的多种图案,十分别致。好奇的我们上前察看,发现这些灯柱的材质并不是水晶玻璃,而是用普通的全白色的彩钢板制成,薄钢板上布满了按一定构成规则排列的小孔,里一层,外一层,当视线移动时,内外小孔经过不同的错位、透叠和遮挡,会形成不同的图案效果。加上变电灯光的反照,就产生出这么神奇而有趣的光构成效应。不禁感叹起法国设计师的构思新奇和工艺的巧妙。类似这种精彩的环境景观灯光设计真值得国内工业设计同行借鉴学习。
徜徉在尼斯海边,没有发现什么白色污染物,同时丝毫闻不到一丁点海腥味,想起以前到过的大连,青岛,烟台,福州,汕尾等海边城市,或多或少地都能闻到大海的特有气味。尤其是在汕尾,可以明显地感到浓浓的海腥气,甚至由于空气中潮湿的水汽带有盐分,将海边小城居民家中凡是带有金属外壳的物体全部锈蚀。
看来地中海是眷顾尼斯的,这颗蓝色海湾的明珠,吸引了多少世界游客啊。尼斯海湾的西端有一座全法国吞吐量排列第二位的国际机场,我们在半小时的散步时间内就数到有十几架飞机闪烁降落,平均每几分钟就有一架飞机来到海湾,望着那起降的航班飞机,似乎看到了蜂拥而至的观光客和滚滚的财源,而尼斯也正是依托旅游越来越富,越来越美。
尼斯,依海而建,靠海兴旺。小城紧紧地依偎在蓝色海湾岸边,在天幕映衬下,万家灯火的尼斯就象是一串璀璨的珍珠
尼斯美丽的蓝色海湾(图片略去)
老字号肉店
在欧洲看到过不少百年老店,准确点说应是百年小店,这种店铺一般门面并不大,却有着自己的品牌和顾客群,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用诚信和辛劳绵延着家庭产业的信誉和店铺的特色。
在尼斯的旅馆楼上,透过法国梧桐树摇曳的枝叶,我们发现街斜对面有一家肉店,为什么讲是发现,只因小店实在不象一个卖猪肉的铺子,它和酒吧饭店相邻,与传统概念中的板斧、案板、油腻和腥臭没有任何联系,倒更像是一家食品店。
小店临街的玻璃窗里摆放着各式香肠、肉肠等肉制品和整洁的包装盒。靠门口立着一台小型烤炉,转轮上的烤肉、烤鸡在一盏射灯的照耀下,露出了金灿灿的黄色,令半条街区都游荡着诱人的奇香。店门的上方挂着考究的白底红字的商店铭牌,上面书写着一排装饰花体的法文,两边还画有卷草花纹,小店的招牌制作得真正是一丝不苟。
我们推开单扇店门,玻璃门在转动间响起一阵铃声,进入不太大的店堂里,只见当中大玻璃冰柜里整齐地摆放着生猪肉,分门别类,清清爽爽,冰柜旁靠墙处则是一个工作台。店主是一位体态十分肥硕的中年人,白帽白衣白鞋,一身白,笑呵呵地和我们打着招呼,霎时,不知怎么地令我们一下子想到了可爱的无锡大阿福,不过,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个高鼻头的外国阿福,和蔼可亲,满脸福相。
店主讲起话来声情并茂,对于他的说话,我们只能以微笑表示感谢。随即他又指着墙上挂着的六幅照片作了一番介绍,看着店主人自豪的神情和双手的比划动作,再瞧着那泛黄的黑白照片,我们马上明白了这是一套记录小店发展的历史老照片,有二张照片,拍摄的是一间简陋的店铺,门口书写着和如今店门口一样的装饰花体法文,二边也描着同样的花纹。还有几幅打点猪肉的中年人、老年人的照片,虽然他们留着长短不一的胡子,但也能看得出那几位先生应是这位阿福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照片上不经意间留下的十九世纪的建筑样式和服饰痕迹,充分说明了我们正站立在一家货真价实的百年老店之中。我们竖起大拇指,为店主人感到骄傲,对肉店家族代代相传后继有人表示钦佩。
随后,店主走到工作台边,熟练地分割起猪肉块,他使用电动带锯,轻轻巧巧干干净净地就把半片肋条夹心肉切割成了小块,这里没有板斧的冲击,也不见肉渣四溅,更看不到苍蝇飞舞,店堂清爽卫生,难怪这爿肉店与有品位的酒吧、服饰商店相邻,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店主阿福热情推荐,我们买了香喷喷的半只烤鸡和一包香肠,带回旅馆慢慢享用。回到旅馆里,穿着漂亮大花衬衫的当班老头经理看见我们从对门的百年老店买回食品,一边夸张地嗅着鼻子,一边念念有词地说,高德!高德!我们明白这是赞美之词,经理先生还说了许多优雅的法国语句,我们只弄清楚了那家小店应该叫做“梅勒比尔肉店”,其余的都没有弄明白。
尼斯小小的百年肉店和热情的胖店主,以及爱漂亮的旅馆经理,都是我们不会忘记的。
尼斯流浪汉
在尼斯不到晚上八、九点钟,天色是不会黑下来的。白天,我们爬上东边的山丘探访古堡废墟,然后,走大街穿小巷,看花市教堂。傍晚,便去海边散步,因为旅馆就在海滩附近。
越过堤岸走下阶梯就来到了布满鹅卵石的海滩,我们和地中海来了个零距离接触,我们在石头海滩上捡到了一块妙趣横生的椭圆形黑颜色卵石,正面观看,有一个象征胜利的V字形白色纹路,再仔细瞧,还真象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如果倒着看,又似苍茫大地上立着的一座巍然大山。
晚潮一波一波地涌来,这海滩上的石子,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早已磨去了身上所有的棱角,大大小小,千姿百态,大的如足球,小的像鸡蛋,一脚踏下去既坚硬又松动,在这上面行走可真要有点巧劲呢,我们一路走过,石头子都发出了咯咯的笑声。远处石头海滩上有人在慢跑,我们望着那一行人矫健的身影,非常羡慕这些跑步一族石上飞的真功夫。
尼斯的海岸从东向西呈弧形走向,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天使海湾。我们漫无目标地沿着海边散步,全然不顾海浪顽皮地喷着泡泡在脚边跳舞。
突然,看见海滩石丛中有一个圆筒状的白色物体,总不会是一头迷了路的海兽吧;啊,原来是一位流浪汉裹着被子在睡觉。今天虽然没有下雨,但夜晚的地中海寒意很重,露天住在海边太容易着凉了。我们猜想:他是位夜泳爱好者?不象,因为没见到游泳的行头;是位钓鱼发烧友?又没有看到专用的海钓渔具;也许他有他的苦衷,百般无奈才选择了在这儿睡觉。
在流浪汉的旁边有一排栏杆,里面放着许多白色塑胶椅,但这是某某酒店的地盘。原来,尼斯城区朝南面向大海的部分海滩早已被各大酒店规划为专用地盘,并插上了标志物,设置了围栏、沙滩椅、台子和遮阳伞等,成为豪华酒店延伸的领地,有的还设立了简易厕所和冲淋房。虽然,夜里并没有人员管理这些设施,但是流浪汉也不敢贸然睡到那白色的躺椅上去。
转眼之间雪上加霜的事发生了,涨潮的海水悄悄地漫上海滩,而熟睡的流浪汉并不知晓,大概直到海水无情地浸湿了被子,他才发觉大事不妙跳了起来。就这几秒钟的时间,睡眠者失去了温暖的窝。接下来的情况可想而知,他无可奈何地将湿被子挂到那一排栏杆上面,接着又狼狈地翻起乱七八糟的背包,查看还有没有可御寒的衣物。此情此景,让人觉得挺可怜的。另一位呢,就住在旅馆这条街北段的一个商店的门廊里,头一天见到有一女人披着毯子在那儿拨弄着纸板包装箱,还以为是路边的地摊客,第二天早上再次路过这条街时,竟发现这位女流浪者裹着毛毯蜷曲在纸板箱上,蓬头垢面,在凄风冷雨中睡觉,毛毛细雨都打湿了毯子,不知她有没有感到寒冷?
我们走回旅馆,经过附近几条井字形街道,这里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只见灯红酒绿,酒吧、餐馆、咖啡店家家热火朝天,诱人的葡萄酒香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肺;侍者热情有礼地走出店堂招揽过路行人,人行道上摆满了桌椅,有的吧台非常放肆地占据了半边街道,人们在那儿一个式样地朝街而坐,杯斛交错,优雅地喝酒聊天;酒客们打量着街上的行人,而游客又在行走间观看着忘情的食客,成为了互补的街头风景。
在尼斯流浪并自得其乐地活着,或者泡在酒吧有永远说不完的话儿似地打发时光,也许,这都是现代生活方式之一吧。.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3
在法国 买护肤品
尼斯的商业大街JEANMEDECIN繁华喧闹,店铺里商品琳琅满目,不宽的街道上拥满了汽车,电车和各色人群。我们在参观景点之余,想起一件“大事”,女儿委托的购买法国原装护肤品的重要任务还没完成呢。
出国前夕,女儿提出要我们选购“AVENE”和“VICHY”两个法国品牌的护肤品,我们说,英文法文全都不懂,怎么买啊?女儿说,这又何难;她将国内报纸上的彩页VICHY产品广告剪了下来,再将杂志上AVERE广告图片复印了一张,并且分别标上人民币的价格。如此一来,我们二个既不懂法文又不熟悉化妆品行情的老爸老妈就可以依葫芦画瓢地去寻找所需要的商品了,剩下的只需要一点点勇气。
这类护肤品只在药店有售。在欧洲,要找药店很容易,因为药店的大门口一般都悬挂着绿十字灯箱,非常醒目。
于是我们在尼斯的大街小巷到处寻访有绿十字标志的药店,逢店必进,看图找货。在店里虽然语言不通,但也能和穿着统一制服的售货员展开交流,常用的词汇就是英语的是和不是再加上一句谢谢。售货员都很专业,每当看到我们手中的图片,立刻就能明白我们的需求,我们主要是把好产品价格这一关,如果产品在法国原产地的价格和我们国内持平或稍贵,就不在考虑之列。
AVENE保湿舒护水,经过按图索骥,比较价格以后,很快地就买好了一瓶。后来旅行到葡萄牙里斯本时,发现那里专业药店出售的这种护肤品比法国本土还要便宜,我们想女儿反正要用,便又买了二瓶。
购买VICHY祛斑护肤品,却遇到了周折。这种产品在法国很普通,可就是买不到和中国一模一样的产品,包装的瓶型、色彩都像,但包装瓶身上的文字却不一样,令我们有点犯难。在尼斯跑了好几家药店都没有买成功。
后来,到了巴黎,在一家明亮的药店里遇到一位热心的女售货员,她用法语夹着英语外加手势和图片,告诉我们,准确点讲是让我们明白了:从中国带来的图片上的产品是法国公司专门推向亚洲的产品,适用于黄种人皮肤;而法国这里销售的产品,适用于白种人,亚洲人同样可以使用。正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在包装上的文字也稍有不同。女售货员还主动地在老张的手背上试用起这种产品,涂抹在皮肤上的淡绿色乳液发出一股幽香。
售货员的敬业精神和滔滔不绝的话语以及生动的肢体语言,征服了我们。走了一圈,终于弄清楚了产品包装上文字差异的源由,在比较了产品的价格后,我们放心地买下了女售货员推荐的VICHY护肤产品。事后,经女儿实际使用,反映挺好的,我们也就放心了,总算完成了这“国际采购”任务。
我们自助游回国的当天晚上,女儿问我们,人家女售货员讲了那么多法语英语,你们怎么会听懂啊?有没有用那个‘好译通’啊?我们说,没有用呵,当场那里来得及使用啊。嗨,我们也不知道,就这么懂了呗。女儿看着带回来的护肤品,一直笑着嘀咕:搞不懂,搞不懂。她倒反而弄不懂了。.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3
售票员凯迪
在尼斯火车站,我们认识了法国人凯迪女士。
凯迪是一位丰满漂亮的中年妇女,轮廓鲜明的面庞上,总是伴随着尼斯阳光一样的灿烂笑容。凯迪在尼斯火车站国际售票处工作,我们预定去西班牙巴塞罗那火车票时,正好碰上她当班。
尼斯火车站很小巧,由左中右三个厅组成,墙面上镶砌着红砖和大理石柱饰,顶上照例是法国风格的折角坡形屋顶,外观挺雅致。售票处和带“i”标志的旅游问讯处在右首的东大厅内。售票处的三面是工作窗口,中间置放着一排排间隔很宽松的椅子,旅客可以舒适地在这里坐着排队。
需要购票的旅客必须在入口处取一张排队顺序号纸,一张电影票这么大小。我们取了号纸后,耐心地坐在椅子上观看前方的电子屏幕,同时打量着办理票务的窗口,发现10号窗口的女售票员说话时的嗓门特别响亮,而且和客人交流起来是滔滔不绝,似乎特别热情而周到。
轮到我们时,正巧就在这10号窗口,她一看到我们两个亚洲人,就问是否可以讲英语,可惜我们的回答让她有点失望。我们拿出了预先准备好的纸条,上面用汉语拼音式的外文写着“尼斯-巴塞罗那”,并用阿拉伯数字写明某月某日上午8时至10时这一时段,还画了一个坐着椅子的小人表示是坐票。这位女售票员看了以后便爽朗地笑了起来,显然是看懂了我们的意图,但是这种哑式的交流,对于爱讲话的人来说,大概太憋闷了,当然我们更明白女售票员是为了更好地和我们二个老外做交流,只见她将身体探出来,问有没有懂英文的中国人?正好后边有一位也在等候购票的香港学生,于是被她请过来充当起临时翻译。
女售票员在转椅上挪动了一下,让身体坐得舒展些,然后继续和我们谈话。她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叫凯迪,我们也作了自我介绍并赞扬尼斯城的美丽,当她知道我们俩来自中国上海时,兴趣倍增。凯迪一边操作电脑查询车票信息,一边告诉我们,她去过中国上海,并感叹上海的人是那多;接着她说还去过北京、南京,称赞中国万里长城很雄伟;同时做着夸张的手势说,北京人为什么不笑,很严肃的样子,凯迪嘴上嘟嘟地讲着,面部露出了不可理解的神色,不过一会儿她就恢复了她的微笑。
凯迪一遍又一遍地敲打着键盘,看来有点意外情况,她认真地告诉我们,尼斯去巴塞罗那的火车是分二段运行的,现在法国境内的火车是没有任何问题,随时都可以出票,遗憾的是西班牙方面相衔接的火车信息一直显示不出来。她耸耸肩膀安慰我们说,再等一等吧,明天,明天西班牙方面的信息会过来的。我们看着她真诚的笑容,只能说,好吧明天再买,并对那位临时翻译表示多谢。
在交谈过程中,凯迪动作麻利地专门为我们打印出了一张“行车时刻表”,她又细心地用剪刀剪去不需要的部分,一张便笺大小的纸上清楚地标明了从尼斯去巴塞罗那的二套方案;一,上午10时10分从尼斯出发,下午2时20分到蒙彼利埃,换一部火车,下午5时14分从蒙彼利埃发车,晚上9时50分到达巴塞罗那。二,晚上10时31分从尼斯出发,第二天早上6时14分到达边境小城PORTBOU,换车,上午7时35分从PORTBOU发车,9时42分抵达巴塞罗那。第一套方案是白天行车,另一套方案是夜间行车,而夜间行车方案要比白天方案便宜8欧元。我们选择了白天行车方案,原因是想尽量多看一些,想看看火车所经过的法国南部田园景色以及靠近海岸线的沿途风光。
小小的外国车站里,没有花俏的口号标语牌,没有形式的意见簿。我们只想说,我们切身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窗口尽心尽力地为旅客提供的服务。
隔天上午,我们再去尼斯火车站,很远地就叫了一声“凯迪!”老朋友见面当然很高兴,她说着硬邦邦的“你好”,并且向我们说明,今天西班牙方面的信息已经OK!很快地便帮我们办好了分段的火车票和定座票,她用一只印着金鱼图案和法国铁路标志“SNCF”的彩色信封将票包装好,交给了我们。
我们也只能现学现卖地向她道一声:“MERCI!”真不知发音是对还是不对,但从她的微笑中,我们猜想,凯迪一定听懂了我们从心底发出的感谢。.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3
火车上的法国老太太
5月5日,我们从尼斯去蒙彼利埃,沿着蓝色海岸线西行,然后从蒙彼利埃换车去巴塞罗那。
上午10点火车出发,有六个座位的火车包厢很空,除了我们还有一位法国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打扮素净,身材小巧玲珑,穿一袭深色服装,短短的浅黄色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白晰的脸上戴一副金丝边眼镜。我们知道尼斯的女士大多穿着得体,第一眼就对这位老太太很有好感。
刚上车时,我们见她单身一人带着两只箱子,便主动地帮助她把沉重的箱子放到行李架上,谁知她面无表情,在放好行李后,人便不知去向了,后来才知道她坐到了隔壁一个车厢里去了,那里坐着一位黑人青年。当时我们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老太太不愿意和我们坐一个包厢,难道因为我们是亚洲人?
我们有点莫名其妙,甚至还有点。。。。。。好在窗外的美丽景色吸引了我们,火车正经过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这儿是享有盛名的葡萄酒产地,只见山丘平原交错,山崖边有着大片肥沃的土地,经过矮化的葡萄树伸展着蜷虬的枝干和少量的叶片,享受着地中海的阳光;勤劳的当地农民将一块块黑土侍侯得像公园般养眼,一片绿色夹杂一片紫色,平整的田畦里扦插的是良种小苗,而一排排支架上,葡萄正在悄无声息地成长,一阵海风吹来,图案大地,无限清新。
美景当前,我们手中的数码相机拍个不停。我们甚至想到了那个号称要“逃逸都市在普罗旺斯做个时间盗贼”的英国人、事业有成的彼德梅尔先生也许就隐居在那座山的后边继续写着他的普罗旺斯系列散文呢,这位广告人兼作家感叹生活在这里“是如此美好,现在和未来都无须牵挂”。真是让人羡慕煞啦
(附图田野农舍(速写画))
火车上列车员查票了,法国老太太被列车员先生请回了原来的座位,老太太坐定了便找出一本时装杂志,沉默地打发时间,目不斜视,仿佛周围的人都是空气。
时近中午,老太太突然想起了什么,打开了随身的手提箱,开始享用午餐,她的胃口特好,让人难以置信。老太太首先喝水,吃下一只白煮鸡蛋,然后取出一只大容量的纸碗,里面装满蔬菜什锦沙拉,老太太慢吞吞地抿嘴咀嚼着,不一会功夫,居然被全部消灭干净了,这么多沙拉吃下去非常撑人,起码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如此觉得。老太太接着开始吃夹肉的法式面包,然后吃香肠,再接下来是餐后甜点——一块精致的尼斯花色蛋糕。最后,她老人家,打着饱嗝,又取出了一只小热水瓶,倒出热腾腾的咖啡,慢条斯里地品尝起来,午餐程序一样都不少,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有条理得不由地让人佩服。
吃完午餐,老太太拿出纸笔,开始写字,大概是做旅行笔记?我们转头欣赏窗外风景,不去注意,后来才发觉她在算帐,一行行的阿拉伯数字分类分列,然后再相加或相减,算出一笔笔需要的数据。
一个孤傲而又精怪的老太太。
火车到了蒙彼利埃站,我们起身下车。这趟火车将继续西行。谁知道就在这瞬间,老太太扬起头,用英语轻轻地道了一声谢谢。
后来我们在巴黎萍水相逢的华人朋友中肯地告诉我们:由于国情和理念的差异,在国外如果没有得到明确的需要帮助的请求,千万别去做“雷锋”,这不但没有必要,还可能引起一些误解和不必要的麻烦。.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4
路过蒙彼利埃
蒙彼利埃,并不在我们自助游的旅行游览计划之中。火车到达蒙彼利埃已经是下午2点半钟,根据手中掌握的列车时刻表显示,换乘去西班牙的火车将在2个多小时后发车。与其在车站里呆着,不如去四周看看。
火车站广场有好几条有轨电车线路经过,我们跨过闪光的轨道,走进车站广场前的一座公园,这公园虽然不大,但绿树成荫,周边都放着休闲的木椅。绕过一尊断了手臂的雕像,来到公园的中心,只见绿荫丛中有一个大水池,四周喷着雾蒙蒙的水柱,当中竟“生长”着一块巨大的顽石,由于成年累月地受到泉水的滋润,石头的表面早已长满了厚厚的一层青苔,绿油油地象裹着一身丝绒,不时地有白色、黄色和黑色的小鸟在上面啄食唱歌,十分奇特,真是一个大盆景。但又和我们传统的造景理念不太一样,这座水池巨石,圆得呆头呆脑,它没有一点点“皱、漏、叠、透”,但是它却表达了一种自由开放的张力,给人一份亲切平和的感觉。
公园的南部矗立着一尊收获葡萄的农民雕像,令人留连。这是一位法国南方普罗旺斯农民的形象,肩负着一把锄头,神情自信而潇洒。一位劳动者成为了万人景仰的大理石雕像,显示了公众对葡萄产业和葡萄酒文化的一种尊重。(附农民雕像照片)
公园四周街道上房屋有点陈旧,唯一靓丽的是大街上驶过的有轨电车,流线的造型,简捷大方,行驶起来非常平稳,鲜蓝色的车身上飞舞着抽象的白色燕子,十分优美。现代的有轨电车给古老庄重的城市带来一股生气。在街上我们看到许多年轻的大学生,充满活力。后来才知道,蒙彼利埃建有好几所著名大学,当地物产丰裕,民风淳朴,是座非常适合读书留学的大学之城。(附街景照片)
在站前的三叉大街上溜达,看到一家甜品店生意很旺,我们在众多不知名称的西点中,发现蒙彼利埃的布丁蛋糕,又大又诱人,每只0.8欧元,比尼斯便宜多了,我们买了四只布丁外加一瓶果汁一瓶可乐,权当今天的晚餐吧。
回到候车室,电子显示屏上已跳出了17:14发车去巴塞罗那的信息,并标明在6号月台上车。
再见了,蒙彼利埃。
人生行路,就是不停地出发,又不停地到达。.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7
初到巴塞罗那住进青年旅馆
上午,从尼斯出发,在法国南部海滨城市蒙彼利埃换了一列火车,下午五时二十分,我们乘上了开往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快车。
傍晚时分,火车减速开进一座荒凉的山谷,停在一个不见人烟的小镇附近,透过车窗看出去,两侧的山头上寸草不生,裸露的褐黄色巉岩横七竖八,从蓝色海岸来到这不毛之地,感觉上的落差实在太大。地面上十几条铁轨交叉纵横,许多电气机车火车头和成排的车厢停放在两旁的备用轨道上,象是一个编组枢纽站,我们从路边白底蓝字的车站铭牌上看出了名堂,原来是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边境小镇PORTBOU到了。
车在这儿停了好长时间,四周一片寂静。有两名法国警察和一位列车员到车厢查看旅客的护照和车票,警官认真地检查每一位乘客的证件,每验看完一位都用法语道一声“谢谢”。过了一会儿,又有西班牙的警察上来例行公事地重复看了一遍。
火车重新开动,二边光秃秃的山梁向黑暗中隐去。我们进入了西班牙境内,第一感觉就是脚下铁轨的声音怎么不一样了?原先火车在法国境内运行时,又快又平稳,噪音很小,车子象滑行一样顺溜。听介绍说那是因为路基平整,铁轨长接缝少的缘故。火车进入西班牙以后,这铁轨感觉就不一样了,车子开在上面“咯咙一咚”,“咯咙—咚”噪声不断,很不悦耳。原来发达国家跟不太发达国家从铁轨上也能体现出来。第二个感觉呢,是山丘多了,其间杂乱地散布着大块小块的庄稼地,普罗旺斯式的锦绣田园风光没了。
火车到达巴塞罗那圣斯火车站已经是晚上9点50分,我们没有出站,因为预先了解到火车站与地铁站的站台是相通的,我们在站台的公告牌上查看巴塞罗那的地铁交通图,努力寻找我们预定的“维那诺瓦青年旅馆”的大概方位,经过请教地铁站售票员,我们才弄清楚搭乘郊区2号线地铁可到达维那诺瓦。售票员还送给我们一张详尽的地铁运行时刻表,上面密密麻麻地标出了郊区2号线地铁每天从早上5时到夜里24时双向运行的一百多趟列车经过每一个小站的时刻,同时还有一幅巴塞罗那行车示意图,在后来的日子里感到非常适用。车站真是做到了:旅客想知道的,统统都为你准备好。
上了郊区2号线,已是晚上10点多钟,车上非常拥挤,我们选择了一位手捧书本的先生,向他打听维那诺瓦究竟有多远,我们和他又比又划,他非常热心,与我们交流得竟然头上冒出了汗。这位先生从时刻表内终于找出了一行小字,并用水笔划出来让我们看,等我们戴上老光眼镜,才知道要乘50分钟车才能到达这个郊区小镇。然后还要再坐巴士去青年旅馆,真没想到这个旅馆会这么远,心中想,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只有向前进。
列车到站,我们快步走出小镇的站台,在站前的空地上四处张望,只见几根柱子上挂着巴士的站牌,可是,连个巴士的影子也没有。这时已是半夜,其他乘客早已走光,四周一片黑暗,我们心里不竟打了个寒颤。空空的车站小广场上,只剩下我们,怎么办?我们想还是先返回到小镇车站里去,再做打算。
突然,看到远处路灯下来了一辆出租车,真象是看到了救星似地急忙奔了过去,一看,司机是一位白发老者,我们一边想着老头司机还是比较有安全感的吧,也许不会“斩人”吧,也许。。。。。。一边将维那诺瓦青年旅馆的地址给他看,老司机看了就讲OK,招呼我们上车,出租车在小镇里弯来弯去,此时,我们已经将全部希望交给了这位西班牙老司机。正稍稍放下一点心,谁知出租车向小镇的外边开去,田野上没有一盏路灯,一片漆黑,只有出租车的前车灯光在一片未知的空间晃动着。
荒郊野外,黑灯瞎火,如果遇上歹人怎么办?我们的思绪在不停地翻腾着,正在忐忑不安时,车子向右拐了一个大转弯,来到了一座灯光明亮的公园大门口,啊,总算到了,出租车的司机收了10.5欧元车费,我们和他道谢再见。
我们面对的是个设立在长满热带植物的维那诺瓦公园里的青年旅馆。这座公园远离小镇,地处城镇西北面的丘陵山坡上。在国外,大部分青年旅馆并不是只接待26周岁以下的青年旅客,而是按心理年龄来接受客人,对于愿意入住的成年长者同样热情接待。我们在公园大门口的办公室办理好手续后,便由穿着统一制服的安保人员开专车送我们到达自己的旅馆房间。
身材魁梧的西班牙安保为我们打开房间,并认真地教我们如何使用平日里我们家里每天都在用的热水器,负责地讲解了一通以后才离开,随后,又有服务人员为我们送来了被单,被套,枕头,毛毯等用具。
集装箱式的小房子散落在公园里,每间住房都有编号,公园的林间道路直达每间房子的门口。我们的房间是723号。小房子钢木结构有门有窗,室内的生活设施齐全,冰箱,橱柜,煤气灶,锅碗刀叉一样都不少,还有独立的卫生间,淋浴间。房间里有一张上下铺双人床和一只可折叠的双人沙发床。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性化的旅馆服务理念体现在各个细节之中。
(附图公园里的青年旅馆画)
到了白天,我们才明白我们住的这个公园青年旅馆非常之大,箱式住房有好几百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公园的各个特色景区,房间的面积从14平方米,到24平方米,32平方米不等,房子的款式也多姿多彩,有集装箱式的,有廊棚式的,有带阳台家庭式的,还有木架悬空式的,适合双人,四人,家庭直至一个旅行团队的不同需求。公园里周到地设置了餐厅,游泳池,咖啡馆,操场和烧烤区。那座建造在山上的高品位的大游泳池,有一千多平方米,四周椰树林立,鲜花环绕,不规则的一池碧水,特别让人心旷神怡。这里设施比较完善,是个理想的度假村。
维那诺瓦公园依山丘起伏而建,园区环境优美,鸟语花香,从生的灌木拥簇着高大的棕榈树,迎风摇曳,树冠如云的松树,一片苍翠。一座座天然石块砌成的尖顶小屋点缀其间,显露出从高迪建筑大师那儿借鉴而来的一缕神韵。用石子铺成的公园道路,忽高忽低,弯弯曲曲地通往四面八方。在道路转弯处散放着几组小型雕塑和古代陶器瓶罐,原来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艺术作品,那仿古希腊式的双耳陶罐口里正不停地淌着涓涓泉水呢。
我们住在公园青年旅馆,每人每天的费用是15欧元,包括税金和手续费。旅馆每天免费供应一顿西式早餐。在地道的西班牙乡村别墅式的石头房子里,我们坐在粗木桌边,一边听着乡间音乐,慢慢地享用着刚出炉的面包和甜点,一边欣赏着窗外的绿树婆娑,令人真有点儿乐不思蜀。
(附图可以在这石头房子里吃免费西式早餐)
来到这里休息度假可真不错,安静舒适,空气新鲜,自由自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个公园旅馆的美中不足,说出来可要请各位行者朋友注意啊。
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里的管道自来水非常的咸,其浓度远远超过我们家餐桌上的菜汤的浓度,第一天,刚到达旅馆还没有在意,到了第二天,我们烧开水喝茶时,发现了问题的严重,在烧开水的水壶里和盛放开水的玻璃水杯中,有不少白色絮状物,我们将水倒掉以后重烧,状况照旧。这是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盐份的现象。呵呵,这让我们想起了很久以前,化学老师上课时的情节。旅馆的自来水令我们难以忍受,喝开水犹如在吃海水,我们边喝边担心血压升高。好在后来我们全部改为饮用瓶装矿泉水,就避开了这个“痛苦”。
第二个不足之处,就是公园旅馆离开巴塞罗那市区太远,每次单程去市中心就要花上2个小时。好比我们每天从苏州到上海去上班。虽然,在公园大门口有公共巴士开往小镇的火车站,但是,维那诺瓦的公共巴士是为全镇居民服务的,和颜悦色的司机先生在逼仄的小街小巷里将车子开得缓慢而平稳,无论是1路车还是2路车都要七弯八拐地在小镇的各个站点停靠,将小镇的每个角落都兜个遍以后,才向火车站开去。
维那诺瓦是个新兴的小镇,镇上到处都是5、6层高的公寓,安静又朴实。在各个公共巴士车站,小镇上的老头老太、大妈大婶成群结队地上上下下,他们豪爽地互相致礼问候,大声地交换着采购、串门的欢乐;我们看着这些步履蹒跚的长辈们,心中真是又高兴又焦急。搭乘小镇的公共巴士每次至少需要50多分钟,从小镇的火车站到巴塞罗那市中心,又是50分钟车程,整整2个小时啊。
(附图老杨老张住在青年旅馆723号房)
我们感到这个公园青年旅馆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是,比较适合驾车族旅游居住;而我们不能把大量时间花在路上,必须当机立断,搬家吧.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7
找呀找呀找旅馆
从青年旅馆到巴塞罗那市中心已近中午,我们来到加泰罗尼亚广场东侧的地下大厅,在带“i”标志的旅游向讯中心取了一张免费的巴塞罗那地图并打听相关住宿信息,接待小姐友好地用笔和纸向我们介绍了二家旅馆,双人房的价格一家是90欧元,而另一家是120欧元。这远远地超过了我们的心中价位,只能感谢作罢。
越过喷泉广场朝南走,便来到兰布拉大街,我们边观光边留意街边马路上有没有合适的旅馆。好在还没到6.7月份价格上调的旅游旺季,我们还是有比较多的挑选机会。走到大街西侧的哈斯比塔街,先后找了二家外观整洁的旅馆,虽然都有空房,但是价格无法接受。我们继续在街上寻找栖身之处。
走累了,便走进一家简便餐馆吃午饭,夹肉片菜馅的面包和牛奶咖啡,感觉并不十分可口,我们利用进餐时间坐下小歇,研究一番手中的旅游资讯。从一本旅行手册上查到了我们现在所在的街道位置,而附近好像就有几家被推荐的旅馆,我们拿着书本和用餐巾纸画的简单示意图,向店里的服务员请教求证,三位服务员分别是白人、黑人和浅灰肤色的姑娘,她们看了点头称是,周围用餐的西班人也很热情地用手势和语言告诉我们HOTEL就在附近。当我们结帐起身时,有一个皮肤黝黑的男青年向我走来,我们立时警觉地注视着他,因为他的外表象是个不可靠的混混,结果呢,这位男青年却是一位热心的指路人,他用店里的餐巾纸画了一幅更为详细的街道走向图,送给了我们,真是人不可貌相啊。我们非常感谢这么多的好心人。
事后才知道,那天我们在兰布拉大街西侧寻找旅馆和用餐的街区是属于哈瓦勒区,这里是巴塞罗那最富传统气息的古老街区,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地方,据说,这儿有真正的酒吧和美味的餐馆,但是,该地区晚上有诸多不安全因素。
(附图博克里尔街口非常富有东方情趣)
走啊走,我们走到了博克里尔街,找到了一家叫“巴勒尔莫”的HOSTAL。属于老城哥特区的博克里尔街东西走向,西边与兰布拉大街相通,街口上方有一座飞龙腾空的广告牌,而街东边则通向圣约牟广场。这是一条热闹的通衢,满街都是小型商店,巴勒尔莫旅馆就座落在离兰布拉大街不足50公尺的街边。
(附图巴勒尔莫旅馆就在兰布拉旁边的街上)
这家平价旅馆设在二楼,临街的底层街面房开着一家酒吧。从街上到旅馆必须通过一条小小的楼梯,每当有人走进这条迷你通道时,感应的音乐铃声便会响起,通知二楼旅馆里的服务员,有客人光临啦。
二楼旅馆有个供工作人员办公的小小接待室,还有一间小小的休息室,里面放置着节省空间的转角沙发和电视机。除此之外,楼面全都被隔成了一间间客房。
我们在接待室的墙上发现一只书写着楷书“欢迎”二个字的镜框,心中不由地一热。一位身兼值班经理和服务员的中年妇女接待了我们,通过简单的交流和纸上谈“兵”,我们知道旅馆尚有少量空房,带淋浴卫生间的双人房是66欧元一天。由于经历了前面寻寻觅觅的一个过程,当这位值班经理带领我们查看房间,走到一间朝南的有落地大窗的双人房时,我们便爽快地成交了。
这间客房的室内高度很高,方向朝南,采光较好,房间显得十分宽敞。两面墙上还挂着二幅色彩浓重的不知名的油画。相连的室内浴间和卫生间,一片洁白,看上去挺干净。朝南的落地木窗,坚实而厚重,窗户由木窗、玻璃窗和百页窗三层结构组成。最里边还装着厚厚的大幅窗帘。我们想,地中海沿岸又不会有暴风雪,不知旅馆老板为什么如此重点关注这扇靠街的窗户?!
窗前有座临街的阳台,站在阳台上似乎一伸手就可以够着街对面的老屋。不知为什么,就在这一霎那间,我们想到了周庄想到了乌镇。小坐在卷曲成花形的铁制栏杆边,俯视小街上川流不息讲着各种语言的人群,浮想他们是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放眼西望,是日夜繁闹的兰布拉大街,在夕阳的光晕里,纷乱的兰布拉真象是一幅印象派的油画。
夜晚,把厚厚的三重木窗全部关上,就可以把市井的一切喧嚣阻挡在外,到这时我们才领悟到旅店主人当初制作这三层窗户的良苦用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住到了兰布拉大街旁博克里尔的HOSTAL。住宿费虽然提高了,但是性价比好,我们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参观游览,感受巴塞罗那的城市热情。.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8
梦幻高迪艺术
五月,我们来到久已向往的巴塞罗那。这座风情万种的海边城市是艺术的摇篮,诞生了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毕加索、达利、米罗和高迪•安东尼奥。作为西班牙最负盛名的旅游城市,巴塞罗那的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但遍布城内外由高迪设计的建筑作品,却成为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最为景仰的地方。
生于150多年前的高迪GAUDI是一位建筑大师,他虽然被病痛折磨一生,依然成为了公认的天才,作品极具超前性,高迪独特的人格化的建筑风格主宰了巴塞罗那城市风貌的走向。
在格拉西亚大街43号,有高迪签名的“巴特洛之家”。那天,是我们到巴塞罗那第一天,跨出地铁口,就像看见老朋友一样看到了这幢著名的建筑作品,它就真真切切地耸立在眼前,我们亲切地称呼巴特洛之家是马路边上怪异而出彩的宝贝。
(附图怪异的巴特洛之家画)
仰望着这座著名的另类建筑,屋顶好似拿破仑的帽子,左边顶上还伸出一个冰激凌状的尖塔,“帽子”屋顶表面铺满了鱼鳞状的瓷瓦片,色彩由粉红色过渡到浅蓝色,房子外观充满了不对称因素。临街的墙面设计,不知大师的灵感是否来自天空的星斗还是奇妙的海洋世界,巴特洛的主墙面上撒满了紫色、蓝色、绿色、黄色的马赛克,其间缀满天然贝壳,斑驳陆离,有着无法言状的美丽。每个窗户的阳台设计成象化妆舞台上的面具,二楼落地窗外的承重石柱又变成了人体骨头形状,整幢建筑体现出随心所欲的风格,让站在它面前的每个喜欢它的游人都有些发怔,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巴特洛之家,太梦幻了。
高迪的另一个作品是“米拉公寓”,在繁华大街北段的一个拐角处,它那横向展开的墙体犹如波浪,充满动感,一只只窗口象是悬岩上的原始洞穴,没有一个窗户的尺寸和起伏的形状是雷同的,而窗前的黑铁铸成的阳台围栏就象植物藤蔓,自由地生长卷曲又相互缱绻,房子仿佛活了。高迪的脑袋里究竟装着什么?他的天真和诡异总是给人一种意外。公寓房屋内部,有一天井直通到顶,从门厅到楼上一切直线条全都消失,所有的线条象被赋予了生命,变成柔和、弯曲和温馨。
顶楼展览着各种图片、实物和模型,放映着资料电影,系统地介绍高迪不平凡的一生。从楼下转到顶楼,走在不合常规的屋顶下斜墙边,看着阳台上那座座扭曲的无名雕塑,感觉到处都充满了怪异的想象力。我们突发奇想,如果要拍摄什么怪域魔幻大片的话,这里倒是一处不错的外景地。参观完毕,在街上回头远眺,这幢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米拉公寓在阳光照耀下,一片金黄,夺目而壮观。(附照片)
(附图充满动感的米拉公寓)
高迪不受常规束缚的创造性设计,能够将虚幻的童话世界,搬到现实的人世间,位于巴塞罗那北郊的“固爱公园”就是一处此景只应天上有的胜景。固爱公园里绝大部分作品都出自高迪之手,我们进入排列着象鱼鳞图案的大铁门,就看到一只巨大的蜥蜴雕塑,神气地披着五彩盛装站在石阶正中,笑迎四方游客,如今他早已成为了著名的“形象代言人”。
(附图大蜥蜴雕塑)
园中可以看到白雪公主式的童话小屋和塔柱,头上戴着造型各异的蛋糕屋顶,无论是塔身还是屋顶都镶嵌着色彩艳丽的马赛克;山坡上由八十四根大石柱支撑起了一个巨大的平台,构成了一座既不象庙堂又不象楼宇的“百柱大厅”,在厅内石柱之间露出的屋顶天花上装饰着一个个象太阳一样的五彩图腾,也许这就是高迪灼热的心的化身。在大石柱厅里,我们听到萨克斯优扬起伏的旋律在柱间混响撩绕,原来是一位中年音乐人深情地正在低头表演,神态无限投入,猜想他可能是高迪先生建筑艺术的一位发烧级知音。
而在这个平台之上,设计师沿着平台边缘优美的弧线制作了一座长长的靠背石头座椅,无始无终,曲折蔓延;石椅靠背上贴满了碎瓷片和碎马赛克镶拼起来的图案,绚丽多彩,形状千变万化。我们兴致勃勃地沿着长椅一路欣赏过去,椅背上图案无一雷同,有印象派点彩画的身影,有斑斓的非洲民间美术的痕迹,更有东方青花瓷的艺术风韵……大师构思的杰作好像儿童涂鸦,色彩在高迪手中任意挥洒,几乎达到无法亦有法的非凡境界。
(附图曲折蔓延的石头座椅)
高迪将公园这种大众空间设计得如此独特而疯狂,好看,好玩,好坐,好卧,平台石椅上坐满了稍作休息并亲密接触高迪作品的各国游客,在这儿实用和艺术达到了统一。也就是在这里,世世代代前来的朝拜者与大师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心灵对话。
附带想说,这座丰富多采的固爱公园不收任何门票费用,它早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它公认的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并没有因为不收门票而有所降低,更没有因为纷至沓来的世界各地游客而动脑筋收钱“涨价”。
高迪一生敬业,崇尚自然,高山峻岭大海河川都是他心目中的导师,他擅长随着工程的进展而不断地变化充实自己的作品。
(附图西侧新的塔楼还在升高)
“圣家族大教堂”是高迪的代表作,并已经成为巴塞罗那的城市名片。我们随便站在城市的哪个山丘,都可以欣赏到它高耸的英姿。圣家族大教堂设计完全抛弃了直线概念,每座塔楼都象一个生长着的山峰,我们戏称它是“玉米棒子”。我们清楚地记得,我们和周围的朋友知晓巴塞罗那这个城市,就是从看到象玉米棒一般的奇异建筑图片开始的,当真正身临圣家族大教堂时,一股恢弘气势,迎面迫来,我们站在并不宽敞的街上瞻仰大教堂,一下子就被它的垂直高度和塔身上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数不清的神像雕塑所折服,在资料图片上看不清的细节得到解答,太震撼人心了!不过,在欣赏之余我们不想讳言,高迪先生曾经为之付出过许多心血的教堂东侧的“爱之门”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烦琐。
(附图教堂东侧的“爱之门”)
这座建造了一百年还未完工再造一百年也不一定完工的建筑作品,是高迪不朽的艺术生命的延续。
我们在圣家族大教堂的西侧,看到新的塔楼还在建造升高,不过感觉上有些异样,大师传人设计制造的塔楼立面和诸神雕像,处理手法竟是直线条大块面和几何体构成,与去世的高迪大师风格相左甚至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世界上奇人高迪只有一个呵,今天的建设者毕竟是在努力地向最初设计方案所设定的目标靠近,据说,终极目标是要建造十八座塔楼献给耶稣。
在巴塞罗那,见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迪设计的建筑作品,它倾注了高迪的心血,从结构到细节都被发挥到一种极至的境界,让我们得到梦幻般的艺术享受。.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8
露天大舞台---兰布拉大街
谁知道,几位艺术巨匠会超越时空一同来到兰布拉大街!我们在西班牙见到一幅精彩的彩色风俗画,在熟悉的街景中,竟发现著名艺术大师毕加索瞪着象牛一样的大眼睛和翘着标志性胡须的达利一同来到了兰布拉逛街,在节日礼花映衬下,大师们与民同乐,同时,在人群中还闪动着建筑奇才高迪的身影呢。当然,这只是有趣的漫画作者的一次迁想妙得而已。
巴塞罗那是世界上最具诱惑力的城市之一。每年都有无数的世界各国游客来到巴塞罗那,很多人就是为了一睹著名的兰布拉大街,亲自走一走这条浪漫、骚动和充满魅力的大道,亲身感受地中海港口城市的活力和热情。
乐在逛街
能够住在兰布拉大街并在大街上游走,实在是游客的一种享受。兰布拉街象座魔幻般不断变化的大舞台,不分昼夜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街上到处都洋溢着自由散漫和闲适,人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一天到晚在街上看热闹,就像在自家弄堂口看“西洋景”。
兰布拉大街长度约1500公尺,北起加泰罗尼亚广场,向南延伸到地中海海边的和平门广场哥伦布纪念碑结束。整条大街并不长,但街道的布局却与众不同。大街中间是树木围绕的宽畅的步行街,两旁边才是窄窄的机动车道,再外边是二条与商店相拥的人行道。当游人一旦走上这条步行大街,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爽快地一口气走完全程,因为到处都是吸引你驻足观看的玩意儿。
大街北段当街就有千奇百怪的鸟市,除了八哥和鸣禽,还有小狗、小猫、金鱼和爬虫等等各种小型宠物,我们见到一只白花长尾鸡拖着修长的尾羽,悠闲地站立在高架上,打量旁边的同伴葵花鹦鹉和其貌不扬的小鸱。紧接着就是花市,千姿百态的盆花、切花和俏丽的卖花姑娘为兰布拉大街增添了妩媚的色彩。
在大街上的里塞奥地铁站出口处,可以看到地面上由马赛克地砖块镶拼而成的米罗的名画“风中的玫瑰花”,据说,艺术家米罗本人亲自参加了这项拼图工作。而建筑大师高迪亲手设计的铸铁灯柱就伫立在兰布拉的北街口,坚固优美的花式灯柱,阐述着高迪关心公众服务事业的一片热忱。
古老市场和百年老店
兰步拉街边有座古老的波格瑞亚市场,里面的蔬菜、水果、鲜鱼、生肉、香肠和面包,品种繁多,琳琅满目。新鲜诱人的水果和刚出炉的大面包成为观光客的首选。在五光十色的水果摊前,我们买了500克珠圆玉润、鲜艳欲滴的红樱桃,这红玛瑙般的果子,入口脆嫩,非常甘甜。
(附图古老的波格瑞亚市场)
拐弯处有一家始建于1820年的爱斯卡瑞巴巧克力食品店,专营甜品和面包,就那么一开间的门面,却是一种现代派的建筑装饰风格。拱型的门里套装着拱型的橱窗,墙壁镶嵌着彩色的玫瑰花图案,外墙转角装饰着浮雕和代代相传的金色的店标,在熙攘的街上非常引人注目。(附照片)
年轻的店员和甜点一样可爱,服务热情又周到,布局紧凑的店堂里还摆着二张桌子,这里是温馨的美食小天地。我们品尝了百年老店的招牌产品,一种用杯子盛放的巧克力,是那么的浓稠醇厚,又是那么的香甜糯滑,甜蜜得令人欲醉。巧克力的高热量“害”得我们正午时对中饭都失去了食欲,只想能够喝到一口中国的龙井茶。啊,这加泰罗尼亚式的香甜美食,令人难忘。
步行街南段路旁边,露天酒吧比比皆是。坐在彩色凉棚下面的游客喝着大肚杯啤酒,吃着“塔帕斯”风味小吃,欣赏着流淌的人群,悠然自得。
(附图小吃画)
这塔帕斯小吃是西班牙特有的风俗食品,据说源自一位国王,此君因为患病仰或嘴馋,经常需要在正餐之间喝些酒,再吃些点心,于是下令厨师为之设计了各种小吃。按照我们中国世俗理解,其实就是下酒小菜而已。塔帕斯如今已经成为西班牙店中的流行食品,大路的花式有:腌凤尾鱼、烧烤墨鱼、鳕鱼、火腿、土豆鸡蛋卷、辣味炸薯条、橄榄、奶酪等等。市面上一般以小盆装菜,分量不多而定价在5至6欧元左右,似乎重在品味而不在果腹。.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39
街头画家
沿街向南走,文化氛围渐浓。街边众多的书亭、报摊连成了一片,陈列出售各种各样富有巴塞罗那特色的明信片和旅游纪念品。书店里,精装的世界名著与性感杂志比肩共存。我们挑选了二套十连张的风光明信片,我们要把好玩的巴塞罗那带回家!和朋友们共享。
大批街头画家集中的街区到了,一顶顶大阳伞下边,画家们聚精汇神地画着肖像,或者殷勤地介绍着自己画作,观看的游人则里三层外三层地将小小的画摊围得水泄不通。(附照片)
这儿是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我们看到巴塞罗那街头画家们的作品题裁各异,风格多样,有写实主义的,有夸张变形漫画式的,有抽象派的,还有几何构成主义的;表现的内容则是五花八门,从人物肖像到风景写生,从欧洲街景到美洲玛雅风光,从火爆的斗牛场直至冥冥宇宙幻境。。。。。。我们曾经守在一位秃顶画家身边,看完他为一个漂亮女孩绘制肖像的全过程。我们还饶有兴趣地研究起画家究竟使用的是什么材质的黑色颜料,它的延展性能非常好,色泽细腻,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用橡皮擦去和修改,我们上海的马利美术颜料有这种绘画材料吗,它令素描肖像的表现层次是如此的丰富,产生的画面效果竟是这么完美。
根据我们个人的观察的体会,兰步拉大街上的几位肖像画家是一流的,无论从绘画技巧,把握对象的能力,还是绘制速度等方面进行评判,马德里的街头画家甚至蒙马特高地的同行都无法与之相匹比。
真人雕塑秀
游人如织的兰步拉步行街上最吸引游客视线的当数散布在大街各处的真人雕塑,其花样之多,密度之高,大概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在兰步拉大街的一家超市购物时,我们遇到了一个绿色“怪物”,绿色的破布帽,绿色的鱼网衣,绿色的尖头鞋,连头发和皮肤都涂抹成绿颜色,他不象一位绿色巨人,倒象是一个绿色的水怪。他就排在我们前面,列队等候付钱,他仅仅选择了几根香蕉、一只面包和一瓶矿泉水。在出口处付款时,他拿出了一叠叠硬币,尽是一些分币和角币,看得出这些都是他站在马路上用表演换来的辛苦钱。真人雕塑艺术家也是要吃饭的。街头艺人们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和聪慧的才智,根据角色的需要,他们从头到脚直至道具都能一丝不苟地涂画上色彩,他们可以涂成古铜色,银色、铁锈色,白色等等颜色。为了达到乱真的效果,还要在古铜色突出部分涂上点高光,在银色的服装道具上撒上点脏兮兮的尘土。
真人雕塑表演者经过策划,穿上某某年代特别情景里的服装并配上相关道具,马上便让自己变成了某一传说故事或时髦电影里的主人翁。
街头艺术家们表演都十分投入,我们每天逛街,欣赏到许多真人雕塑秀:爬在电线杆上象凝固了的矿工雕像,银色的长着翅膀的男女天使,紫铜色的举着雪茄的切.格瓦拉,五彩的丰收之神,自由伸展的树妖,华丽妖艳的蛇王,母女搭档的小雕刻家,勇气十足的斗牛士,头扎羽毛的印地安战士,还有滑稽的卓别林,都是不错的充满趣味的作品。尤其是那位“蛇王”,她造型庄重,妩媚地坐着,丝质的落地纱裙和脖子上佩戴的饰物,散发五颜六色的光泽,在手背和头上佩戴着蛇形的金色装饰环,十分雍容华贵,全身上下都可以感觉到表演者对演出的每一个细节的精心设计。特别是她双手表演的响尾蛇象形拳艺,很见功力。
(附图真人雕塑秀多张)
而那位全身涂成白色、当街如厕绅士和走来走去的“大鸟”,也十分搞笑,如厕者一身西服公然端坐在马桶上,犹如一座大理石雕像,只有当人们在他身前的钱罐里投放硬币时,才会动一动,绅士先生做出一付从痛苦到一轻松的表情,然后又恢复为石雕像模样,一动也不动地继续办公阅读起他的精装书籍和重要文件。那只“大鸟”应该算是一位行动艺术家,扮演者是个身高不足1米6的男士,在身上套了一只神气漂亮的大鸟模型,有点象咱们中国春节庙会时玩的单人跑驴的样子,大鸟在大街上跑来跑去,越是游客人多的地方,越要扎堆,每当人家不注意时,他便出现在你的身后,“哇”!地大叫一声,直将街上的游客尤其是女孩子们惊吓得尖叫,当人们想仔细看看大鸟的模样时,神气的大鸟早已跑得不知去向。我们没有看到大鸟固定在某一地段作表演,也没有看到大鸟接受馈赠的罐子,不知大鸟先生一天奔波下来靠什么生活。
当然,街上也不乏有荒诞、低俗的表演,那个七孔流血的“魔鬼”在不断地将自己双足砍断,一片血腥。而一个画着血盆大口、穿着女性和服、挥舞一把木制长刀的忍者,还不时冲着游客嚎叫,看了实在令人作呕。打扮成歌星“猫王”模样的男子,色迷迷地向游人挤眉弄眼,大送秋波,似乎无人领情,游客们都一走而过,表演者身前的罐子里当然是空空如也。看来,在人如潮涌的兰步拉大街上讨生活也并不容易。
真人雕塑艺术家为了生存,大多都很敬业,他们可以丝毫不动地站立上好几个小时,甚至可以长时间地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他们从不吆喝,更不乞讨,令人打心底里佩服。
我们常回忆起,在向一对高高地站在箱子上面的银色天使面前投放硬币时,长着翅膀的天使雕塑突然动起来了,男女天使用双手娴熟地做了一套降福人间、关爱芸芸众生的舞蹈动作,是那么的专业又是那么优美和深情。谢谢,来到我们身边的马路天使。.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40
不眠的街
黑夜降临,大街上照旧涌动着人流。虽然花市、鸟市和肖像画家从兰布拉大街上消失了,但,露天酒吧、书刊报亭、部分真人雕塑表演者依然活耀在街头。晚上的表演艺人大多改换行头,以另一付形象出现在游人面前,比如变成了一名童话里的锡兵,动物,或者装扮成从一只旧木箱里冒出来的鬼怪。
夜晚的街边,出现了小型乐队,有年轻的三人青年演奏组合,他们表演颇具功力的小提琴协奏,琴声悠扬悦耳,稚气未脱的脸上一片虔诚。还有来自东欧的老年乐手组合,黑管、长笛再加手风琴和一只手鼓,那位击打手鼓者还兼带着负责收钱的任务,他们吹奏着节奏明快的小曲,为游人们助兴,并且随时向街边酒座里的客人献上微笑和殷勤。我们依稀听出有一支曲子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可是我们从少年时代就会唱的歌,如今在巴塞罗那夜晚的街头由几位沧桑老者演奏着,真是有一番别样滋味在心里。
路灯下,黑皮肤的年轻人拉开园场,伴随着节奏鲜明的乐曲,跳起了源自美国的HIP-HOP街舞,肆意地展示着健康的身姿,做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迎来四方的掌声。街旁树下还陈设着各种小摊,有刻木头树枝的,有编结易拉罐花的,有画玻璃画的,有做熏香盆的,还有玩木偶的各式个体艺人,另外,还有拿着水晶球算命的老巫婆。
(附图木偶艺人表演很受欢迎他面前的钱袋一点都不空)
南段大街灯光明亮处,几位油漆喷画家出场了,其中有二位是女性。每位画家除了带有几十筒彩色喷漆之外,身边还伴随着一、二位助手。和白天的肖像画家们不同,他们席地而坐,作画者身穿彩色斑斑的衣服,以大街地面作画板,用筒装喷漆做画笔,在涂底的卡纸上当场潇洒作画。
四周的游客围成了人墙,画者和观者情绪互动,场面很是热闹。作画者非常熟练地时而喷漆,时而使用刮刀,时而又用揉皱的纸团和手指,对喷在纸上的油彩及时地进行涂抹、刮剔和遮挡,从而产生出千变万化的随机性效果。这是一种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美妙效果。
油漆画家制作速度特快,令人目不暇接,转眼之间,一幅幅色彩强烈效果奇特的宇宙太空图、大海航行图或富有童话色彩的森林原野图便出现在众人的眼前,每当一幅油漆喷画快速诞生,油漆画家还会使用火焰喷筒将画面快速地烘烤一下,让画面干燥,这只有零点几秒的喷火秀,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每当火焰亮起,四周都会响起一阵喝彩和掌声。这种喷画,虽然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充其量只不过是工艺画而已,但是,却非常迎合喜欢看热闹的旅游观光客的胃口,每张标价为15至30欧元,可以还价,现场出售得还挺快,我们见到一个美国小伙子一下就选购了二幅。我们为不停地埋头作画的喷画家感到高兴。她们将艺术、表演秀和吃饭生计大事竟然结合得如此巧妙。
我们住在兰步拉大街旁,真是得天独厚,每天外出游览景点时,进进出出都要经过热闹的千米长街,晚餐后又能在兰步拉大街上随意溜达,东看看西瞧瞧,正是有看不完风光,扎不尽的“闹猛”,玩的几乎忘记了时间,有天晚上竟一直玩到凌晨二点钟还没回家,不过,也不用担心,因为此时的大街上仍然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热闹着呢。旅馆就在旁边,想休息了,走上几步,就可以回到我们的客房。
历经沧桑的巴塞罗那象一片云,象一个梦,既看不全又解读不完。我们想,下次还要再来的!
行走在巴塞罗那的山海之间。。。。。。
巴塞罗那街头看涂鸦
说起涂鸦,想起一则小故事,讲的是巴黎有位画家,他为了表达自己对女友的爱意,便在和女友经常约会的塞纳河边以及女友经过的路上喷写了无数个“我爱你”。也许,这是涂鸦的原创之一。
不久之前,看到一位旅友在巴黎圣心大教堂附近墙壁上拍摄到的一帧涂满了“我爱你”的照片,觉得很有意思,说明了传说并不是在遥远的故事中,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涂鸦”一说,在中国大概是出自唐代卢仝的“涂抹如鸦”,其原意是文人雅士用来自谦的一种说法,无非是表白书法写得拙劣、文章做的“鸦鸦糊”等等。其实,文人们谦虚得有点儿言过其实。
现在说的这涂鸦可不是那“涂鸦”,如今,在欧洲的字典里,涂鸦被明明白白地解释为在墙壁上涂写的图画和文字,通常包含着幽默、调侃、讽刺、过激……词汇的内涵已经发生延伸和变化。
据说,纽约街头的涂鸦作品充满了愤怒和诅咒,而柏林墙上的涂鸦画政治气氛似乎又太沉重。巴塞罗那的涂鸦是五花八门,巴塞罗那令想作画的人和看热闹的人都非常地向往。巴塞罗那的墙面,是听你怎么画也不会动气的,当局宽容又大方,有点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味道,也许,这种默认正好和巴塞罗那的自由散漫的城市风格相吻合。
在欧洲,涂鸦是一种街头艺术,它如流行音乐、街头劲舞一样为人们所注目,它表达了纷乱烦燥的现代都市生活的多样性。
我们在巴塞罗那走街串巷地游览,看到不少涂鸦作品,有的简单就那么寥寥几笔,有的洋洋洒洒画满了整整一片墙。涂鸦人在大笔挥洒时,会小心地在下面的地上铺上一层旧报纸或塑料薄膜,自爱地不让颜料滴散在街道砖石之上。当然,他们更善于混合使用街上很容易买到的彩色喷漆筒作画,充气的喷筒漆,色系品种较多,色彩鲜艳,复盖力强,对画面的载体(墙面、木板等)没有特别要求,所以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涂鸦者们在街道墙壁、地铁车站、公共汽车、火车车厢、电线杆、纪念碑、商店铁门、公寓窗户每一块有平面的地方肆意喷画,甚至连高耸的屋顶侧墙和边远火车小站的断垣也不会放过。他们为陈旧的老街和繁华的通衢留下了形态各异的“符咒”,有光怪陆离的立体字母,还有色彩亮丽的荒诞图案和似是而非的幻想空间,充满荒唐想象中的神秘。
在我们住地附近的一条小街的街口,墙上涂鸦作品每天都在增加,早晨起来一看,画面又向巷子里面延伸了一段。看来这幅连续不断的涂鸦作品如果一直涂画下去,大概可以成为一项新的吉尼斯记录吧。作画者喜欢在夜晚快速地完成他们的作业,这些顽皮的涂鸦者,既要防备一些不必要的干预,又要发泄自己的心声,他们似乎越在有压力和刺激的状况,越能爆发出他们骨子里的那股子灵气。
说涂鸦是胡闹,似乎太偏激,人家可是正儿八经地在搞艺术创作,不少涂鸦文字的变形创意不比美术字经典ABC差。当然,并不排除有滥竽充数者混迹其中。说他们不入流,人家不少人可是科班出身,头顶着画家、设计师多种光环,据报道,他们设计的不少工业设计作品在巴黎在纽约都是炙手可热的时尚商品。巴塞罗那的无数墙壁为涂鸦一族锻炼技艺和提升知名度作出了贡献,曾经在巴塞罗那辛勤涂画的作者,常被大牌设计公司招安,成为名牌设计师行列中的一员。他们狂野的创意很快被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去,打造出另类的香水、T恤以及绝版的什么鞋子等等。
在巴塞罗那,撞上了看到了不是被关在美术馆、画廊里的各式涂鸦画,心中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不过,说实在的,回到上海后,我们的一些朋友说:看过来,看过去,还是一头雾水。
(附图1.街口涂鸦作品之局部。摄于巴塞罗那非兰街南侧靠近市政府广场的小街口
2.巴塞罗那街边涂鸦作品)
海边钢铁打造的巨浪和风帆
巴塞罗那是自由浪漫的海滨城市。
蓝天,白云,碧兰的海水,苍翠的山峦,身边肥胖的鸽子在信步啄食,栈桥下面成群的4、50公分长的大鱼儿不停地躍出水面嘻戏,似乎很通人性,从海边到蒙特惠奇山顶城堡有揽车在云中往返穿梭,会让你从喧闹的今天一下回到旧日时光。巴塞罗那海边是游人休闲的好去处,这是让人去了一次还想再去的地方。
海边三角地区还保存着不少原汁原味的社区,不起眼的小餐馆时时飘来新鲜的饭菜鱼香。这里浪漫的人们甚至编造出巴塞罗那海边半岛是象维纳斯一样从水中升起来的神话,这则民间故事让我们想起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里BOTTICELLI的油画名作“维纳斯的诞生”,雍容美丽的维纳斯站立于珠光贝壳上从海中冉冉升起,云端众神为她献上祝福和五彩的玫瑰花朵。
在巴塞罗那散漫的海滨,我们对古欧洲大陆板块南沿的这块神奇土地诞生的故事,似乎有了新的感悟和诠释。
(附图巴塞罗那和平门广场前的海边栈桥)
万顷碧波之上,浪漫的巴塞罗那那人建造了数百米长的木栈桥,将和平门广场与半岛相连,栈桥中间还有一段可开可合的活动吊桥,随时可以让漂亮游艇和大型船只自由通行。
长长的栈桥上没有栏杆,四周更没有任何遮拦,视域十分开阔,但在栈桥的两侧设计制作了许多和桥走向垂直的半高木质隔断和长椅,供人观鱼赏景,既有效地疏导分散了人群又解决了安全问题,多么妙的人性化的构思啊。
栈桥上空,不锈钢的曲线艺术构体腾空而起,似浪似海,连绵不断,天空融进了大海,大海化作了天空。
四首东望,半岛休闲广场一组抽象的钢铁雕塑,犹如乘风的巨帆,大地变成舰船,是不是正准备驶出地中海再做一次新的周游世界的远航。.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40
可惜锈蚀的雕塑
从巴塞罗那市中心去西班牙广场,无论是步行还是乘地铁,都很方便。气势磅礴的西班牙广场,有六条大街在这里汇聚,广场北面靠近重要的交通枢纽“圣斯火车站”,南接当年举办世界博览会而保留下来的建筑群,有一条特别宽的大道,经过两座西班牙样式的红砖尖塔,和轴线南端依山而建的民族艺术博物馆相连。
广场的东北角有一座圆形的拉斯阿雷纳司斗牛场,红色的砖墙,红色的场地,渲泄着运动过程的惨烈与欢乐。
西班牙广场正中屹立着巨型廊式雕像,几组高大的人物造型分别代表着航运、工业和贸易三大支柱产业,主体雕像有水流相伴,雕塑群体依次展开,四周还设置有三角形水池和音乐喷泉,水柱定时会随着不同的旋律而千变万化,产生多姿多彩的造型,时而独舞翩翩,时而一泻千里,喷泉与周边的车水马龙同欢共乐。这座城市广场雕塑建筑运用了光电声色多种元素,让西班牙广场从白天到夜晚都充满可看性。
(附图1.红砖尖塔
2.西班牙广场上被锈蚀的雕塑)
我们看到,大理石材质的主体雕塑艺术作品,日经月久,已经被无情的水流腐蚀得锈迹斑斑。心中感到无限惋惜!
回想起刚到巴塞罗那住在青年旅馆时的情景,自来水比菜汤还要咸。我们猜想,巴塞罗那某些地区水中矿物质含量一定非常丰富,才会让石头遭了殃。
无言的石头,也要讲话,这不,当我们登上气势恢宏的民族艺术博物馆前百级台阶时,那一层层原先整洁的阶梯喷泉水池也惨遭锈蚀,洁白的大理石,变成了烟黄色。真是煞风景。
道道锈迹,就是声声呼号!
维那诺瓦海边铜牛
也许是缘分,我们在偏远的金色海滩边和“铜牛”相见了。
我们从住宿的青年旅馆到巴塞罗那市区,必须经过维那诺瓦小镇前边的一段美丽海滩。这里,除了海滩还是海滩,没有游人,没有污染,一望无际的海滩,细沙清风,好似一处人间仙境。
水边,伫立着一只大铜牛,她高昂犄角神气十足地傲视大海,守望着潮起潮落。
她,没有“拓荒牛”的沉重;她,没有华尔街“股市牛”的媚俗!
这是一体构思奇特的现代艺术雕塑作品,虽然,我们抱歉地连作者的名字都茫然不知,但是,作品本身所具备的不可抗拒的张力和异常丰富的艺术语汇,早已让我们击节叫好。
硕大的铜牛腹部被处理一个开放空间,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艺术家又塑造了一座刚毅有力的女人体像,她卷曲着健美的身体,似在弦之箭,蓄势待发。
我们看到:公牛的雄健,乳牛的丰满,男人体的力量,女人体的阴柔。
隐约找到: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哲罗雕塑“白天和黑夜”的影子;抽象艺术大师毕加索艺术重构透叠变异的余韵。
我们力图破译:艺术作品表达的是人间世俗的生命、生育、生存、生态?!还是表达了加泰罗尼亚的探索、冒险、顽强、追求?!
谁能告诉我。.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40
一欧元的飞机票
以前曾经听说过有一欧元的飞机票,但是从未想过要探讨这个近乎玩笑的话题,自然也不会对这个一元钱的飞机票作一番追根问底式的查询。
这次去欧洲前做“笨鸟功课”的时候,在网上查到了一个实惠机票网站,打开界面全部英文,茫然望去,只有一个0.99和后边的欧元符号,看懂了。我们通过MSN向一位在美国的老同学请教,他仔细查看后告诉我们:这的确是一家运营在欧洲的航空公司,号称飞机票只卖一欧元,但是附带不少规定,比如说必须提前一个月从网上订票,必须预付定金,必须在网上使用非中国的信用卡预定等等。啊,原来真有这样的事!我们倒想要试试。
在欧洲自助游的计划中,我们为了节省开支和更多地感受异国风情,绝大部分旅程都选择搭乘便捷的欧洲火车方式,但是,其中的巴塞罗那到巴黎这段旅程改为乘坐一元钱的飞机。
经过友人的帮助,通过网络提早一个多月便预定好了机票。我们怎么能错过这有趣的体验呢。
其实,号称一欧元的飞机票,在我们看到发来的传真文件后,才知道一元票价加上税款、手续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每张票实际应付款为24.40欧元。即便如此,应当说还是合算,假如乘火车从巴塞罗那去巴黎,从当时的网上查询到的资料表明:火车票价为153美元,约合120多欧元,还不包括定位费用,况且火车全程运行需要十三个小时之久。
接下来,在我们乘坐“一元钱飞机”的实际过程中,又遇到了不少麻烦。航空公司讲明航线是从巴塞罗那直飞巴黎的,但是起飞的机场却在巴塞罗那的周边城市杰路那(GIRONA),而到达的机场又是在巴黎以北100多公里之外的博维(BEAUVAIS)。起飞的时间是早上6点整,这样势必就要求我们提早动身。
[飞机场画]
乘飞机的前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我们便从巴塞罗那出发了,乘区间火车于傍晚到达杰路那,而这个小城到飞机场还有12公里路程,我们丝毫不敢怠慢,又于当晚乘机场专线大巴赶去飞机场,因为假如当晚在小城杰路那住旅馆,就很难保证第二天清晨4点钟有车去机场,所以我们选择了提前到达机场等候的方案。看来享用便宜机票的代价就是付出辛苦:在候机厅过夜。
这家有意思的航空公司的候机大厅和其他设施屹立在西班牙的田野上,很正规,大厅内整洁空旷。我们在长椅上休息,喝点饮料,吃些牛奶和面包,讲讲闲话,计划着明天到达巴黎后的游览内容。
夜深了,又来了好几批乘客,大厅里不再显得空寂,所有的人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在长椅上。到了后半夜,我们又冷又困,也不敢睡觉,只能闭眼休息一会儿,再到外面散步动动腿脚,作为调节。好不容易熬到凌晨,异乡的机场大厅,漫长的一夜啊,永远忘不了。
凌晨4点30分,凭传真文件和护照办理登机手续。登机牌上没有座位号,乘客是按排队次序的先后入座。登机过程中,看到了宽阔的机坪上停着好多架涂着这家航空公司蓝绿色标志的飞机和相关的地勤支援车辆。我们上了一架有160多个座位的波音飞机,舱内座无虚席。
早上6点钟飞机准时起飞,机上只有2位法国空姐,穿着蓝绿色公司制服,不停地忙碌着,尽管她们人到中年依旧显得非常漂亮干练。飞机升空后,满飞机的外国人和我们两个老龄中国人,总之所有的人都歪着脑袋在补觉,“一元钱飞机票”的吸引力是不分国界的。
二个小时后,飞机平稳地降落在巴黎北面的博维,当时气温很低,天上竟下起了毛毛细雨,可我们仍然兴致勃勃,因为浪漫的巴黎即在眼前。
出了机场关口,只见外边的广场上早已停着一排航空公司开往巴黎的巴士专车,车门旁站着航空公司的小姐,一边微笑地招呼着乘客们买票上车,一边散发彩色广告纸,上面标明了机场专车抵达巴黎市区的具体位置和所能转乘的地铁站、公交汽车站的具体内容,而且图文并茂,让我们两个“外文盲”看的特高兴。人家为乘客想的是多么周到!我们马上打开巴黎地铁运行图,对照广告纸上的图文,弄清了在机场大巴到站后,我们下一步转换乘车的方向和路线。
大巴司机是位1米80多的大个子黑人,全神贯注地开车上了公路,一会儿又转圈上了高速公路,全速向南开去。一路上细雨朦朦,车厢内一片寂静,别的乘客又睡了,我们冷得肚子直唱空城记。只有转移注意力细细品味窗外景色,看景充饥,雨中的丛丛绿树,片片草地,风格迥然的白房子红房子,还有小巧突兀的乡村教堂,多象一幅幅灵动的水彩风景画,目不暇接地看着,暂时忘记了饥饿。
经过二个半小时,机场大巴终于停靠在巴黎西区的MAILLOT,下了车,猛抬头,远方的艾菲尔铁塔正向我们招手呢。
啊,我们来到了巴黎!
后来,我们算了算细帐,这飞机票是24.40欧元,再加上两边的交通费用:巴塞罗那至杰路那火车票5.85欧元,杰路那至飞机场车票1.75欧元,博维飞机场到巴黎市区车票10欧元,每人实际支出费用为42欧元。
各位,你说合算不合算。.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41
在巴黎住“华人之家”
出门在外,吃住可是第一重要的事儿,吃饭可以吃面包或去中式餐馆,而住宿能够寻找到国人开的旅馆吗?在八十多天的旅途中,我们在法国巴黎有幸住到了中国人开办的“华人之家”。在那里,有种家的感觉。
这个“家”,在网上小有名气,我们是通过网友的介绍,才知道在浪漫巴黎也有符合我们胃口的住宿地。在上海做“功课”时,就给华人之家打过电话,预定一个多月后我们的住房,后来到达米兰时,我们再次打电话确认了住宿的日期。住地的女主人细心周到地将家的位置示意地图和进入大楼的密码一并传真给了我们。
初到巴黎,我们并没有激动得分不清东南西北,在我们心中已将巴黎市区平面图想象成是一只椭圆形的柠檬,塞纳河就是它身上一道优雅的弧线,而我们的住地就在那弯弯的塞纳河东段的岸边。
巴黎的地铁有14条线路,我们凭着一张巴黎地铁运行示意图,从航空巴士车站,乘坐1号线再换乘6号线地铁,一会儿行地下,一会儿走地面,很快就来到了住宿所在地河滨路。
一般的HOSTEL都开设在老式公寓大楼里,而华人之家却落在整洁宽敞的公务楼区的一幢现代公寓大楼内。这幢6层高的公寓装饰着不锈钢板和玻璃幕墙,透过紧闭的玻璃大门,可以见到中庭的兰草。公寓的大门和二道门全是密码控制的自动门,好在我们早有了尼斯投宿旅馆的经验并掌握了密码,皆一一顺利过关。
(附图“家”住六楼)
“家”在公寓的最高二层,为复式结构,楼上一层全是客房,有公共卫生间和冲淋房,楼下是主人的卧房,客厅兼餐厅,厨房以及生长着鲜花和大葱的大阳台。这个朝南的大阳台,是处极佳的观景台,向左边就可以看到塞纳河缓缓地流过。
“家”的住宿费每人每天是28欧元,包早餐和晚饭;而且地处市区,交通非常方便,性价比颇好。因为巴黎的消费水准较高,在外就餐花了钱还吃不好。
我们入住后的第一顿晚餐是:咸菜肉丝炒毛豆子,白菜烧豆腐,肉元木耳爆黄瓜片,番茄鸡蛋汤加上主食白米饭,虽然都是一些普通的家常菜,但厨艺甚佳,菜蔬清淡可口,很合我们口味。早餐一般有面包,馒头,稀饭,荷包蛋以及酱菜,接下来好几天,晚饭菜都是变换着不同的花样,女主人还谦逊地征询我们对饭菜的意见。在告别巴黎的前一天晚上,主人为我们加菜送行,还取出一瓶法国干红,大伙为友谊,为享用旅行的快乐而干杯!老实讲,在遥远的巴黎吃着家常便饭,咀嚼着“家”的一种浓浓的人情味,确实让人很愉悦。
宽敞的客厅,既是餐厅又是客人和主人的活动中心。饭后,大家都爱在这儿聊天、看电视、看地图和研究行走路线,顺便欣赏四周墙壁上主人收藏的各种艺术作品,有山水风景、人物、花卉和书法,原来这些作品都是曾经来此住宿过的画家的墨宝。华人之家主人爱交朋友,人缘不错,许多匆匆而过的行者都成了要好的朋友。
我们在“家”住了一个星期,早出晚归,行走在诺大的巴黎寻古探幽,每当身心疲惫时,想到可以回“家”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并有热心的主人照顾,心里就感到欣慰,步履似乎也轻盈了三分。
以后若有机会再游巴黎,我们一定还会选择这个“家”。
窗外的风景
刚到巴黎住地时,看到窗外的天际线上有二个大烟囱,非常迷惑不解,便请教主人家,那是什么?其实心中是在疑问,我们上海杨树浦和南码头的大烟囱早已消失了,这巴黎。。。。。。
后来,知道了巴黎南郊的二个烟囱是用于焚烧垃圾的,环保型的工厂烧除废物,产生热电供给市民使用,化废为宝,造福社会。怪不得整天看不见烟囱上冒黑烟呢。我们心中的诘向变成了赞叹。
在巴黎早晚闲空时,透过象画框般的大窗户,细细品位着一幅幅异域城市的风景。
公寓东侧,流淌着静静的塞纳河,河边生长着整齐的大树,不时有白色的小艇犁开宽阔的水面,惊起阵阵与船共舞的水鸟。
西边有十几条铁轨经过,北侧不远处就是奥斯德利兹火车站。火车的路基低于城区的房屋和道路,犹如一条干固了的河床,远远望去有点儿象站在上海恒丰路旱桥上观看上海火车站的那种感觉,显得有些单调,不过铁道两侧矮墙上涂画着奇形怪状的文字涂鸦作品,提醒着我们,这里是浪漫巴黎的13区。
(附图窗外风景法国国家图书馆形如“天书”)
在公寓楼正南面,突兀地矗立着四本“天书”,那是四幢相向而立形状犹如打开书本的玻璃大厦,这,就是世界上图书馆业的巨人,法国国家图书馆。
住地的主人C先生,阅历丰富,博学多才,经过他的介绍和剖折,让我们对眼前的钢铁天书,有了浓厚的兴趣。
原来这座宏伟的图书馆是由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提议建造的,于1997年竣工。整幢建筑表现出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文化品味。在四座高耸入云的大厦之间,建有一块面积为八个足球场大的木质地板广场,就在这奇特的木板广场的中央,又出人意料地建造了一片方型的下沉式凹地,在凹陷的空间里生长着一片茂盛的绿色森林。独特的构思,离谱的设计,真令人感叹。
C先生说,这玻璃大厦只不过是图书馆巨人的上半身,它精彩的另一半全在地下呢,他建议我们走近这座巨人,体会其中的真谛。
我们跨过马路,登上50多极木头台阶,便来到了木板广场。这里全部用长条状巴西硬木铺设而成,浅色的超大型木地坪和下沉空间里的成片森林相映成趣,这些精心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森林移植而来的成年松树、橡树和桦树的树冠竟在我们的脚下摇曳,让人在现代的钢铁水泥丛林之中感受到一息返璞归真的情趣。
图书馆大广场上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是自由的公共空间。不过,要进入地下二层的阅览区,必须通过下行的专用电梯,而且需要接受安全检查以后,方能入内。
图书馆地下阅览区围绕着下沉空间四周展开,在阅览室里,隔着玻璃可以看到美妙的大树和生机盎然的绿色,这里的确是个让人心情愉快可以用功读书的好地方。在下一层呢,更是奇妙,人们在远离城市喧闹静心地查阅资料做学问的同时,可以观看到叶茂枝繁的大树们的根部和层层泥土是如此亲密无间地接触在一起,也许,设计师通过深入地下的建筑结构,要向人们表述这样一种理念,让我们思考、吸取、探索、沉积。
壮观的国家图书馆,座落在东段塞纳河畔,成为绚丽而独特的一座地标。
凭窗眺望,国家图书馆四座书形大厦,在城中喧嚣之中,创造出了自己的一片清静。每天早晨,在木板广场和木质阶梯上有不少年青人练瑜珈和打羽毛球,我们也凑热闹去广场上伸伸腿弯弯腰,做几节广播操,有二个头扎布条的孩子竟大叫:GONGFU功夫,功夫!他们很友好,和我们打招呼呐。其实,很惭愧,我们一点点功夫都没有,只能以微笑应答。
这些法国孩子可能看过不少中国功夫影片,那几天,我们行走在巴黎街头曾看到大幅的中国电影海报,标题就是:少林功夫。.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41
哪里有去凡尔赛的火车
看到这个充满焦虑的题目,您马上会明白我们在旅途中遇到了周折,的确如此,但是经过很多热心肠的法国人的帮助,我们终于顺利地到达凡尔赛。
出门靠朋友,在欧洲作自助游,得到了很多相识和不相识朋友的真情帮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好人。
我们二人计划去巴黎西南郊的凡尔赛宫参观,但是手中没有去凡尔赛的详细地图,听旅馆的同胞介绍,只要在住地附近的14号线地铁终点站下去,从那儿乘上郊区线火车,中间无需转车,一部车就可直达凡尔赛。听起来十分简单可行。
(附图巴黎地铁四通八达)
那天一早,穿过河滨路,跨过一道旱桥,便到了地铁终点站。这里的地铁站连着郊区线火车站。我们在售票处买了去凡尔赛的车票,二张来回票共计10欧元。地下火车站月台有好几个,凭我们的经验,只要在站台的电子大显示屏上找到凡尔赛那几个字母“VERSAILLES”,按图索骥就可以知道在几号月台上车,可是站台上的显示屏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没有我们死记硬背的凡尔赛那几个字母,看来只有向人请教了。
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们先后请问了两位中国人,他们都说不清楚。我们再回去询问售票处的先生,他指了指站台方向讲了一通法语,我们根本没有弄明白什么意思。事后才知道,从这里去凡尔赛必须转乘二部车才能到达。
站台上乘客走了一批又一批,而我们仍在原地团团转,真是急人。这时,碰到一位手上拿着书本戴着眼镜的法国中年男人,我们上前向他请教,他看了我们出示的凡尔赛宫图片和旅游书,立即便明白了我们的意图,说OK!由于语言障碍,我们无法进一步交流,这时正好有一列火车进站,他友好地示意我们跟他一起上车。
我们大胆地和这位热心的先生上了车,车厢里大约有十来位乘客,我们一眼瞧见靠门坐着一位亚洲人面孔的老太太,赶紧上前问好,可是这位老太太一句中文都不会,我们有些失望。这时,热心先生已经拿着我们的旅游书和旁座的法国人商量起来,后面几位年轻乘客也围过来,一起研究着我们的行程路线,大家都在出谋划策,象开小组讨论会。我们虽然听不懂,但为这些素不相识的法国人的认真和热忱而深深感动。
经过一番讨论,似乎找到了头绪,结论是这趟车不能直接开往凡尔赛,必须再换车。当时,在车厢里有一对母女,母亲是一位气质高雅满头金发的夫人,带着一个十几岁的金发女儿,特别引人注目。她们的情况与我们相似,要去凡尔赛办事。结果,热心先生和金发母女商量后,就带着我们在中途的某个车站下了车,经过向车站售票处询向,热心先生指着售票处旁边的一张小公告说了一声:“VERSAILLES”。然后用手打了一个叉。告诉我们,原来线路有变动,去不了凡尔赛。只能换车。
这位热心先生把我们俩“转交”给了金发母女,让我们继续跟着她们走,他便告辞了。啊,真是难为了这位戴眼镜的法国先生,也不知道他自己原先乘车要去哪里,他完全是为了送我们二个中国旅行者而多乘了这么远的路程,花费了这么多宝贵的时间,好人啊,“MERCI”,“AUREVOIR!”我们用刚学会不久的两句法语向这位好心人道谢,再见,目送着他走向另一座站台。
金发母女俩带着我们在巴黎的地下穿行,虽然语言无法交流,但她们以点头和微笑不断地招呼着我们,好在这张火车票在地铁检票口一路畅通无阻,我们从火车转地铁再地铁转地铁,最终竟然来到了巴黎市区南部的蒙帕那斯火车站,从这里可以搭乘去凡尔赛的火车。
到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早知如此,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从住宿地乘6线地铁到蒙帕那斯,然后再乘火车去凡尔赛,根本无须绕这么个大圈子。说明旅行中掌握正确的资讯是多么的重要。
找到去凡尔赛的郊区线火车,我们和金发母女上车坐定后,又上来了一群活泼的德国中学生,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凡尔赛观光。郊区线的火车车厢不大,几十个孩子只能拥挤地站在走道中间,很巧,在这群学生中有一个华裔女孩子。当时,站在我们身边的蓝眼睛德国小姑娘看到我们两个中国人后,就不停地喊叫在远处的华裔同学过来,一会,一个身材矮小的小姑娘用力地分开人墙,挤了出来,我们在异乡的郊区火车上遇到一位小同胞,的确叫人意外和惊喜。
小同胞黄皮肤黑头发,出生在德国,从未回到过故乡,全然已经是一个德国人,她从父母亲那里学了一点点中国话,说出来是一种带广东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有点吃力,我们请问她的名字,她说,“叫苏—坚—”,我们随手拿出便条纸,方方正正地写了好几个同音的中文字给她看,小姑娘指着“淑贞”二字说,“系—这个!”
女孩淑贞大大的眼睛,红扑扑的脸蛋,和许多同龄的外国小孩子一样,门牙上套着金属牙箍,挺可爱的,一路上我们交谈着,我们作了自我介绍,并欢迎她到上海来玩。因为我们都要去凡尔赛宫,淑贞叫我们一定要跟着她和同学一起走,她郑重地说,有老师带路才不会迷路!好啊,我们高兴地答应了,这个从小就会关心照顾别人的小姑娘越加显得天真可爱。
在我们和淑贞谈话过程中,那个蓝眼睛小姑娘眨巴着眼睛一直在旁边好奇地倾听着,她还轻轻地对着淑贞的耳朵说,中国话真好听啊。淑贞立即翻译给我们听,我们笑了,可能这个德国女孩是第一次听到中国人的普通话对话吧,也许,今天的经历没准儿会激发起一位德国小姑娘日后学习中文的热情。
就这么说说笑笑的,凡尔赛火车站终于到了。我们和金发母女、淑贞以及她的同学老师一齐下了车,金发夫人还特地去车站向讯处取了两张从凡尔赛火车站去凡尔赛宫的导游示意图,并将它亲自送到我们手中,我们非常感激她们一路照应,挥手告别。
女孩淑贞对我们说,老师介绍过了,从火车站到凡尔赛宫,可以乘大巴,也可以步行,大约走十多分钟就到了。
我们和她约定:咱们一齐走到凡尔赛宫去!
走进凡尔赛宫
凡尔赛当年只不过是个小村庄,是国王打猎作乐的地方,每年只有在君王、贵族过来围栏狩猎的时候,林子里才会热闹折腾一番。经过几代国王的大兴土木,边远小村变成了富丽堂皇的宫殿。
我们拿着凡尔赛火车站送的导游示意图,跟随着一群快乐的德国中学生向着西面走去。首先经过的是凡尔赛小镇,街道两旁平整地排列着低矮的房屋,面包店、酒吧、服装店、花店、银行和房屋交易公司,各式店铺一应俱全。我们猜想,这里也许就是当年为皇家服务的后勤基地吧。小街向左转了一个小小的弯,一片开阔,我们透过路边繁茂高大的行道树,一眼就看到了远方闪闪发光的凡尔赛宫。
走近凡尔赛宫的大铁门感觉就不一样,那铁栅栏上的雕刻柱饰竟然也被镀成了金色。地面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略带坡度的大广场中央矗立着太阳王路易十四的骑马铜像。如今,这地上块块方石的四周空着大大的缝隙,石头表面早已被无数平凡人的脚步踩踏成滑溜溜的弧面,步行在上面有种异样的感觉。
阵风吹过,令那半空中的旗帜啪啪作响,我们仿佛听到路易十四纵马而过的蹄声和臣民们歌颂君王的欢呼,同时,似乎又听到了那些被强迫迁居来到凡尔赛的王公贵族们的声声哀怨。
在十七世纪中叶,路易十四当了72年国王,兴师动众地忙了一辈子,花费了无数的金钱建造凡尔赛宫,就是为了展现他君主专政的无上权力和被神话了的“太阳王”形象。
凡尔赛宫建筑属于古典主义风格,整个宫殿讲究对称,五百多间厅房,处处金碧辉煌。建筑物的立面和顶部多装饰金色的饰纹和雕像,气势磅礴。而室内装潢无论是浮雕图案还是大型油画框饰也到处贴金,极尽奢华之能事,大概做国王的都爱好挥金如土。
(附图金碧辉煌的镜厅)
我们顺序参观了礼拜堂,国王寝宫,王后寝宫,镜厅,战神厅等,后来意犹未尽地在王宫里又转了一圈。我们仔细端详着路易十四的巨幅油画像,画家运用了深色背景和细腻的笔触,但并没有烘托出太阳王的形象有多么光辉灿烂,画中的国王摆足了君王架势,头戴假发,手持权杖,背着一件象被褥般的礼服披肩,有点令人啼笑皆非,特别是陛下他穿着紧身裤和红色高跟鞋,尤其古怪。当然,不可否认,这身打扮肯定代表了当年的时尚潮流。恕我们不恭地评论,这种时尚充满了浮华、夸张和做作。
来到著名的镜厅,虽然正在装修,但仍然掩盖不住它的豪气。这是个颇有创意的大厅,传说路易十四非常偏爱在此宴请王公使臣。大厅侧面墙上镶有十七面大镜子,与对面墙上的十七扇大窗相对应,巧妙地将宫外大花园的风光借景到室内,延伸了大厅空间。镜厅的天花板穹顶上绘制了歌颂国王在军事和外交上取得胜利的油画。镜厅花格镶板也运用了大量的金色元素,在水晶大吊灯的映衬下,光彩夺目。
我们知道,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就是在镜厅签定的,我们不会忘记,在条约中,中国受到了屈辱的不平等待遇。中国,北京,当年就爆发了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
脚踏着砂砾,我们来到了宫前的大花园,这座在原先沼泽地上构建起来的花园,纵深有三公里之遥,造园理念十分注重上下左右的对称,园内的道路、树木、花圃、池塘均是几何形体。比如松树被修成了圆锥体,长长的灌木丛被剪成了波浪形状的绿色立方体。园内花丛树下点缀有造型生动的雕塑作品,那水池里金色的阿波罗和众神嬉戏玩耍,造型栩栩如生,就好像生活在这片树林里的原住民。
(附图凡尔赛宫大花园)
凡尔赛宫大花园是西方古典园林建筑的范本,后来我们旅行到葡萄牙、西班牙的一些城市,见到不少冠以“小凡尔赛”名称的花园,影响力可见一斑。
花园里的香水百合,让我们不忍离去,经过精心培育的百合,一行行一排排盛放着硕大的花朵,千姿百态,无穷无尽,香气沁人心肺,枝繁叶茂的阵势犹如波涛起伏,形成一片花的海洋。
留连在花丛前,发觉已近黄昏,在凡尔赛宫前遥望夕阳,想到不可一世的太阳王也会陨落,感叹着世界万物,花开花落。
返回时,在石板路上,见到一排马车,感受到当年的皇家遗风。这是一种四只大铁轮子的大马车,驭手们戴着统一的礼帽,穿着鲜亮的上装和马裤皮靴,神气似皇家御前侍卫,直令人想到是不是当年的四个火枪手再世,那个达达尼昂就在我们身边驾驭着大马车呢。
(附图戴着帽子的马儿)
挽车的马儿英姿飒爽,有一匹马的鬃毛被编成了无数小辫子,十分前卫动人,还有两匹马儿的耳朵上竟戴着一付滑稽的绒线耳罩帽子,装扮得嘻哈有趣。
原来这是专供游客乘坐的马车巴士。.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42
遭遇小偷和假警察
从前,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叫做“警察与小偷”,具体情节早已忘却,只留下电影的名字,印象非常深刻。
现在,我们要讲的小偷和警察之间毫无瓜葛,小偷是货真价实的小偷,而警察二字前面要加一个“假”字,是个名符其实的假冒货色,他们卑劣的行径损害了现代大都市的美好形象,是巴黎这个浪漫之都华彩乐章里的不和谐音。我们两个老龄自助旅行者碰上了这些败类,虽然都是有惊无险,没有遭到任何损失,但,人在旅途遇到这样的事,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俗话说,吃一亏长一智,作为一种经历和教训,我们愿意将它告知更多的行者朋友,给大家提个醒。
三个小偷
地铁是欧洲各大城市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小偷是在地铁里现身的。那天,我们上了地铁,车厢里乘客并不多,因为只乘二站路,老张就站在车厢靠门口的地方,老杨靠里边站着。那时天气不热,老张穿着T恤,外面套一件牛仔上衣,腰间围挂着一只白色羊皮腰包,里面放着现金和VISA卡,腰包显得又大又突出,老张觉得有外套衣服遮掩着,身上的腰包不会引起注意,更不可能出什么问题,看,麻痹大意了吧。
老张站在那里还浑然不知呢,就有貌似北非人的一男一女靠了过来,一边站一个,把老张越围越紧,老张当时压根没想到身边的二个年轻人是小偷,心里还在纳闷:车厢里空荡荡的,干吗朝我这里挤?!
一旁的老杨见此情景,顿感不妙,飞快地从这二个人的背后,猛冲过去,把老张拉了出来,由于用力过大,老张责怪起老杨抓疼了自己的胳膊,嗨,老张她还蒙在鼓里呢。
接着,那对偷儿以为我们的合理退让是软弱可欺,他们非但不走开,反而象狼一样又靠了上来,指指老杨的手腕,假装询问时间的样子比划着,这时老张倒警觉起来了,大声地说着NO!并叫老杨别理睬他们!巧的是老张无意间低下头,竟看见又有一只手正伸向自己的白色羊皮腰包,啊,在我们的身旁居然还有第三个小小年纪的女偷儿,而且腰包拉练已经不知什么时候被拉开了!说时迟那时快,惊骇的同时,老张狠狠地将这只贼手击打开了。老杨也鄙夷地大声呵斥:小偷滚开!
原来这三个家伙是一伙,配合很默契,用声东击西的方法行窃,事情发生前后总共也就一分钟,好危险呀。这是一伙惯偷,他们对行窃的地点时间计算得比什么都精确,丑恶被揭穿了,正好地铁到站,三个小偷急忙溜了下去。
等偷儿消失了,车厢里坐着的乘客纷纷用手势告诉我们,他们早知道这些人是小偷,还关心地问我们有无损失?我们表示没有损失,并且道谢。
经过这次地铁遭遇,感到必须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我们立刻决定停止使用这只显眼的白色腰包,每天零花的少量钞票转而放到老杨的深绿色贴身腰包里,这只腰包体积小不显眼,而且可以压放在腰间皮带的内侧,提高了反扒窃的安全系数。后来的旅途经历证明,这个改进措施很明智。
道貌岸然假警察
在巴黎,我们和一位华裔美籍的朋友S先生碰头了,他20多年前从上海去美国发展,这次正好到巴黎办事作短暂停留。由于他对巴黎北部蒙马特高地上的山上画家感兴趣,我们便相约去著名的蒙马特游玩。
蒙马特高地在巴黎北面的波西米亚区,法国的印象派画家曾在这里发迹,和其他地区相比,这儿仍保存着某种独特的乡村气息,幽静蜿蜒的街道,忽高忽低,洁白的圣心教堂,庄严神圣,站在教堂山坡上,能把大半个巴黎城尽收眼底。而最耀眼的景色就是聚集在小山广场上的众多街头画家,这里是艺术的集市,画家们或展示着自己的画作,或当场挥笔作画,悠然自在。(附教堂画家照片)
那天,我们一行三人参观了圣心大教堂和广场上画家的展览摊位之后,打算去红磨坊看看,便朝山下方向慢慢走去,那里的道路坡度很大,也没有明显的路标,虽然住宅楼很多,但行人稀少,周围也没有什么商店。老张和S走在前面,老杨跟在后头,边走边翻阅着一本旅游书。
小街上十分安静,此时不知从哪里走过来一名男子,靠近老杨说了一通什么,老杨马上招呼老张和S过来,只见这个男子30岁左右,中等身材,寸头,穿着一身藏青色西装,可以算是相貌堂堂。S先生用英语问了几句,那男子自称是便衣警察,并拿出一张“工作证”在我们三人面前晃了一晃,待老杨要用手拿过来仔细察看时,已经收回去了。
这个自称警察的人,要求我们出示护照,我们虽然感到有点意外,但是,觉得在国外警察查看外国人的护照也很正常,尤其是9.11以后欧美国家为了防止恐怖活动都加强了警戒力度。我们刚才参观圣心大教堂时,就看到一辆警车停在广场上,三名武装警察端着枪在巡逻……
我们没有太多的犹豫就照办了。老杨态度大方地从深色腰包里取出了二本中国护照,S先生也取出了自己的美国护照交给了“警察”,当他看到S的美国护照时,掠过一丝感到意外的表情,当时S的护照里正巧夹着信用卡、驾驶执照和6张面值一百美元的钞票,“警察”把美元取出来数了数,接着提出要看老杨腰包里面的钱!这个无理要求马上引起了我们的怀疑,这个人是便衣警察吗?!
出国之前,我们也听说和阅读过一些关于假警察的故事,中国公民在国外被假警察借口查看护照而被抢去钞票,这些不法之徒会象变魔术一样在当事人的眼皮底下偷去纸币。更有媒体报道,冒充警察的坏蛋如果遇到了“黑了户口”的华人,那就是明目张胆的动手抢夺财物了。
虽然,我们在出国前都曾经“学习”过,但是,真正遇到突发事件,我们就象蹩脚的学生一样,踏进考场便“上场昏”了。当时我们竟然把现金给那人“检查”了。幸亏,老杨的腰包里除了护照,只有零用的152欧元,况且全都是碎票子。“警察”质问,你们这么点钱怎么够在法国旅游?还转向问老张有没有信用卡?S翻译了这番问话以后,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警察”真实性的怀疑,也加固了我们心底的最后防线!
我们通过S先生,针锋相对地反问“警察”:护照都查验过了,为什么还要看信用卡?我们坚决地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并提出回到圣心教堂广场的警察那里去!
S先生也严正责问:为什么要数我的美元?为什么?由于S是美国公民身份,“警察”的态度明显有点不同,还悻悻地胡说什么:“除了美国人,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亚洲人都要检查的。”老杨老张都听懂了美国和亚洲这两个英文单词,愤怒立刻写在了脸上。
最终,这个“警察”也许是觉得三个人的现金太少,S先生的美国信用卡他又不敢动,便假模假样地查看一番,将美国护照和里面所夹的钱物还给了S,二本中国护照和欧元还给了我们。后来,这个人还滔滔不绝冠冕堂皇地说了一堆话,最后竟欲和我们握手道再见,我们厌恶地甩手不握,向他说:NO!
和“警察”周旋过程中,老张真是庆幸放弃了那只白色羊皮腰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下山的路上,我们三人一直在讨论这个“警察”到底是什么人,S先生虽然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也吃不准地说:唉,今天不知道是遇上了白道还是黑道?
晚上,一位在法国从事设计工作的朋友T请我们吃饭,席间,我们说起蒙马特山路历险时,T大吃一惊,“你们三人没有被抢去钱财,实在太幸运了!”T肯定地说:那个男子是个假警察。执勤的警察绝对是二人或者三人一组活动,如果是便衣警察,也不例外,警察检查护照,不会碰你的钱,更不会要看信用卡。
T叮嘱我们,人烟稀少的街区不要去,出门时千万别带很多的现金。由于华人习惯在外出时随身携带大量现金,已经成为不法之徒觊觎的目标。朋友T强调说,已经发生过多起假警察事件,以后万一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必须冷静,顶多出示一下护照,其它要求一概拒绝,大声说NO!
先前遇到的小偷使我们加强了防范意识,蒙马特高地历险,增强了我们对抗风险的能力,在后来的旅途中,我们再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43
杜乐丽公园闲情
美丽的杜乐丽公园镶嵌在卢浮宫和协和广场中间,这里林木茂盛,草地葱郁,高大挺拔的衫树和阔叶梧桐形成一片绿色屏障。
园内除了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雕塑作品外,最吸引人的是两座圆形的皇家大池塘。每天有无数的巴黎当地人和游客来公园散步,池塘边到处可以见到绿色的古典铸铁座椅,供人们随意小憩。
我们在参观卢浮宫博物馆后,曾多次来到这个象时间停顿了的地方,在池塘边,享受阳光,放松身心,消除长途行走后的疲劳。
坐在宽大沉重的绿色座椅上,看天真孩童嬉水,关注年迈的穿戴整齐的法国老人们快乐地聊天,观望各种肤色的游人在此休息吃东西,瞬间甚至会产生一丝幻觉,当年那位路易国王也许就在我们身边那张椅子上坐过。
公园里的鸟类很多,尤其是鸽子、麻雀、喜鹊和八哥,它们肆无忌惮地鼓噪着,飞到人们的手上讨食。在我们的数码相册中,鸽子就停在我们腿上,耐心地等待着和我们共享食品,就象家中宠物小狗小猫似的,真是淘气又可爱。池塘里生活着不少野生的花鸭和鸳鸯,看着它们悠然自得地游水觅食恩爱呢喃,我们的心情也跟着象这一片清澈的湖水一样平静起来。
快活自在的小动物们的野生状况,说明杜乐丽的空气、水源和绿色植被的自然生态非常良好。在这里人人都尊重爱护小动物,动物和人类和谐相处。似乎没有人会滋生将这里的广场鸽、小野鸭变成餐桌上野味的邪念。
野鸭妈妈和鸭宝宝[照片]
在池塘边,我们看到有一只母鸭带领着9只毛茸茸的鸭宝宝在游水,一会儿又领着小鸭子们向池塘边游了过来。原来岸边有一段枯树干斜搭水面上,成为鸭子们上岸下水的大跳板。母鸭沿着枯树段拍打着翅膀很快地就上了岸,小鸭子们可就困难了,光光的树段象斜放着的滑梯,稚气的鸭宝宝很难应付这种挑战,当它们摇摇摆摆地爬到一半时,脚下一滑,便又跌落到了水中,再爬再跌,小鸭笨头笨脑的举动,引起人们一片笑声。
有几只勇敢的鸭宝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举步艰难地上了岸,可是从树段的上端落地时,竟跌了个二脚朝天,小家伙们拼命地挥动着小脚,可就是翻不过身来,真急人啊,人群中有人想要上前帮助小鸭翻过身来,立刻遭到母鸭的攻击,鸭妈妈低着头扁着嘴向“来犯者”嘎嘎大叫!母亲认定了这是对她宝贝的侵犯,岂能袖手不管。最后,还是在鸭妈妈的帮助下,鸭宝宝都翻过了身,一起拥到了妈妈的身边。
我们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真想问问鸭妈妈,是如何把9只可爱的鸭宝宝孵化出来的,今后又如何抚养它们;看着四周的灌木丛,植被繁茂,应是小动物的栖身之地,加上高效率的公园管理部门和勤劳的园丁们也时刻关爱着它们,所以,担心看来已是多余。
今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年,应法国文化部门邀请,有100对中国新娘新郎,将来到这座皇家公园举行隆重的玫瑰婚典活动。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杜乐丽公园举办婚典,一定会给新婚伉俪们的爱情日记留下美好的一页。
愿新人们也都会见到人丁兴旺的鸭妈妈一家门。
大拱门和大拇指
也许,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拱门,这个大拱门就在巴黎的新区拉德芳斯。我们上海的新区在浦东,而巴黎的新区却在城市的西边。
我们曾多次行走在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这条象征古老而浪漫的巴黎中轴线上怀古抚今,那天上午,乘1号线地铁终于来到了这条轴线的终点,拉德芳斯新区的大拱门广场。
(附图1。大拱门2。新区的城市建筑和雕塑)
地处巴黎西北面的拉德芳斯,是上个世纪70年代崛起的卫星城,人称巴黎的曼哈顿。
新区的确与巴黎市区完整地保留着18世纪格局的街区不一样,这里高楼林立,荟萃着造型各异建材新颖色彩明快的另类建筑。崛起的拉德芳斯新区带来一股强烈的现代气息,令古老的巴黎变得年轻而充满活力。
新区建筑象一件件艺术作品。所有的几何图形几乎都能够在这里找到相对应的建筑物造型。那个三角形的工业技术中心就象一只倒立着的大贝壳,非常别致。矩形的巨大立方体大拱门简直让人口瞪目呆。
大拱门是新区的标志,它集古典和现代于一身,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大拱门身高100多米,表面铺满大理石,腹中却是一个巨大的方形空间,据说可以放入整整一座巴黎圣母院。而左右二个立方形塔楼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商务会展场所。屋顶有电梯直达,拱门顶楼上面是理想的观景台,可将巴黎城区尽收眼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远方象沙盘模型似的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骑兵凯旋门和卢浮宫全都在一条轴线之上。在这条中轴线上,现代和古典,开放和传统,艺术和商业相互交映成辉。
拉德芳斯新区建有阔绰的楼间花园绿地和许多前卫的现代雕塑作品。在大拱门右侧的小树林边,矗立着著名的“大拇指”铸铜雕塑。
这件作品出自法国当代写实主义雕塑家凯撒之手。据说,作品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的右手大拇指。
手,是人类进化的杰出作品。艺术家以写实的手法,将大拇指的纹路沟壑刻划得一清二楚,尽显岁月沧桑,真切地颂扬了劳动创造世界这一永恒的主题。
直指天穹的拉德芳斯“大拇指”有12米高,与周围拔地而起的时尚建筑融为一体,令人感到扑面而来的跃动的勃勃生机。
(附图著名的“大拇指”雕塑)
“大拇指”雕塑让我们备感亲切,因为上海浦东新区与巴黎拉德芳斯新区遥相呼应也安放着一座“大拇指”,不过那是艺术家亲自制作的一件复制品,而且只有2米高。
不过,讲到阿拉上海的“大拇指”雕塑,却感到有点美中不足,房产商出于企业形象的需要,将“大拇指”安置在了自己开发的小区里,当然,花钱买来艺术品装点自己的家园,这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假如将经典雕塑作品贡献给全体市民,根据城市的的总体规划,置放在某一处街头绿地里,岂不是更有意义。想起上海图书馆门前绿地,那里矗立着一座罗丹的“思想者”编号复制品,看了铭牌才知道是法国的一家艺术公司向上海人民捐赠的礼物,法国的艺术商人让“思想者”从巴黎荣军院旁幽深树林里的罗丹博物馆来到繁忙的上海淮海路安家,让上海市民和广大读书人一齐来感染崇高的经典艺术氛围,真是功德无量。.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43
巴黎公社墙和纪念浮雕
历史,让我们从小知道巴黎有一座巴黎公社社员墙。尘封的记忆仓库里,很多东西早已随风丢失,但是,有一幅著名的巴黎公社纪念浮雕照片却令人无法忘怀。今天,那浮雕还安在?
查阅资讯时,发现不少自助游旅行者到巴黎寻找巴黎公社浮雕像,结果都失望而归,并感叹根本就没有什么浮雕!究竟有没有呢,我们行走巴黎,在无意之中幸运地见到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纪念浮雕像。
那天中午,我们按计划从巴黎西端的新区拉德芳斯赶往拉雪兹。有朋友笑曰:你们执着地从现代走向了历史书里的昨天。笑我们有些痴迷。
地处巴黎东部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园区四周,环境非常安静,街道两旁开着不张扬的各式商店,这里没有时尚的豪宅,也没有类似左岸的咖啡馆和酒吧,拉雪兹安静神秘的氛围似乎弥漫在整个社区。
从地铁站出来早已过了午餐时间,我们向南走了一段路,找到一家中餐馆,用餐后折回路边,沿着拉雪兹园区东边围墙朝北走去,当走到快接近东北转角时,在绿化带里面的一条人行通道的内侧墙体上,突然间发现了熟悉的巴黎公社纪念浮雕像!
[照片]
这是唯一的一座可以让后人纪念巴黎公社的视觉艺术作品。她竟被掩映在一片长满杂树的山坡后面,她无言地站立在不见阳光的路旁,这个意外的发现使我们非常兴奋,但,同时又感到无比困惑。不知为什么这么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物,却没有安放在博大的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园区之内,而是随意地放在这没有任何保护管理措施的外侧围墙上。这一片墙面比我们想象中的要矮,大约有2米多高吧。墙面由粗糙的灰黑石块拼砌而成,既不高大又不光滑,局部已经开始剥蚀,雨水渗漏痕迹斑斑,甚至长上了点点苔藓。
著名的纪念浮雕镶在石块墙面上,一位半裸的女性,象神圣天使,更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她深情地张开一双手臂,悲痛欲绝地护卫着身后若隐若现的公社战士,墙面之上弹痕累累……这令人怀念的地方,四周环境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冷漠得令人心头隐隐作痛。
她会被风化倒塌吗!?英雄们会被遗忘吗!?
怀着敬意,我们继续在公墓园区内寻寻觅觅,经过实地察看,发现巴黎公社纪念浮雕像和巴黎公社社员墙墓碑是分别在两个地方,纪念浮雕在围墙外墙上,而社员墓碑是在公墓园区内的东北角上,仅在一处冷冷清清的矮墙的黑石块上,留下了“献给1871年公社死难者”短短一行文字。其余什么都没有。可是,我们亲眼看到,在这冷清的角落,仍然陆续地有不少敬仰者前来探望早已远逝了的国际歌里面的人们。
我们驻立默哀,想到了退守在墙边宁死不屈的公社社员,想到了鲍迪埃的国际歌,想到了巴黎公社的英雄们应该是不朽的!
在当代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唱过国际歌,这首战歌的作者欧仁.鲍迪埃也长眠在拉雪兹公墓里,不过是在第95区。他的墓碑是一本翻开的大书,左边刻着生卒年代1816——1887,右边是“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公墓园区树木幽深,道路主次分明,四周草地青青,殷红的鲜花盛开在一片片山坡上,到处都是精制的雕刻作品。看到有一些阿姨妈妈坐位在长椅上休息聊天,这里看上去似乎更像是一座大公园。
这里曾经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拉雪兹的领地。后规划成墓园,这里安息着许多社会名人,象喜剧作家莫里哀,诗人拉封丹,画家柯罗,诗人作家王尔德,作家巴尔扎克,画家德拉克洛瓦,波兰音乐家肖邦等都栖于此。
(附图音乐家肖邦墓地鲜花长驻)
漫步在拉雪兹园区,缅怀着一位位先行者的无畏和睿智,他们的大智慧时时点拔着我们后来者躁动的心路。让我们舍弃幼稚,增添一分分成熟。.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6 16:44
巧遇面包节
在巴黎市政厅广场,我们意外地得到一只大公鸡面包。这是我们在巴黎最后一天发生的故事。
按旅行计划,那天下午3时,我们将离开巴黎,上午打算抓紧时间游览蓬皮杜艺术中心。
出地铁,便看到一座耀眼的白色建筑,翻了旅游手册才知道这座高大的文艺复兴式房子是巴黎市政厅大厦。
市政厅前彩旗招展,广场当中立着两个白色的大帐篷,也没看懂篷布上的外文标语,我们便走进去瞧瞧,原来是欧洲共同体的几个国家在这儿举办面包节呢,后来才知道,那广告标语上大字是:巴黎市政府,广告词是:好吃的面包-很远就可以感觉到它!
浪漫巴黎每逢旅游旺季,可以在塞纳河右岸的河堤上营造出人造的巴黎海滩,棕榈绿树,让人们恣意享受夏日;那么,在堂堂的市政府大门口举办香喷喷的面包节活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一个帐篷里好像是面包陈列馆。各国面包厂家的产品在展台上花枝招展地摆放着,长面包竖着放,摆成了各种插花形状和盆景造型,圆形面包周围饰以麦穗和丝带组成了各种徽记图案。有一只大面包被制成欧洲共同体十二颗金星围成圆环的标志。大大小小的面包上凸现着各式文字和图形,分明就是一件件浮雕作品。
有位女工作人员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双手奉上已经切开的热面包请我们品尝。他们还热情地拉着我们进入展台内拍照留念,老张应邀手挎着装满面包的篮子,扮了一回快乐的农妇,真笑得合不拢嘴。
(附图老张挎起面包篮扮了一回快乐的农妇)
在法国展位,头顶白色高帽子的法国人笑容可掬地请我们尝新,又赠送了一只象面盆那么大的“大公鸡面包”给我们。听说,公鸡是法国的象征,记得法甲足球赛场上就有一家俱乐部是以雄鸡作为徽记的。这只可爱的大公鸡面包,造型夸张,威武雄健,制作工艺也十分到位,烘烤的油亮喷香,鸡身上还有一个同样是用面粉制作的商标呢。真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玩的大面包,我们舍不得享用,小心珍藏着,一直把它带到葡萄牙里斯本,这是后话。
来到第二个帐篷,这里展示生产面包的原料和制作过程。门口陈列着各种小麦面粉以及加工、烘烤设备。各大厂家的面包大师在这里摆开擂台,他们劲头十足地在案台上揉捏着面粉,熟练地制作成长、短、圆形、羊角、三角等形状的面包,放入大烤盘,身边的烤箱内透出了阵阵浓香。
巴黎无处不浪漫,面包节活动也充满想象力,主办者似乎特别强调观众的参与,各家面包案台都热情地邀请游人一起动手做面包,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一位老面包师在指导几个儿童手忙脚乱地搓面团,做造型。稚嫩的小手捏出了富有童趣的小面包,象在学校里上手工劳作课,从他们胀红了的小脸上,可以体味到孩子们的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一位主持人手持话筒,好像在宣讲评比的内容,难怪各位大师都在使尽解数地埋头操作呢。我们祝愿他们都能取得好成绩。
想到还有安排,只能意犹未尽地打算离开,临别时,两位胖面包师又拉着我们合拍了二张。
走过半条大街,便来到了著名的蓬皮杜艺术中心,这是一座矗立在巴黎市中心十八世纪原汁原味老街道边上的巨人,为古老街区注入了十分前卫的元素。蓬皮杜艺术中心的电梯、空调、水管、电源和通风管全部裸露在建筑物的外边,它们分别以蓝、绿、黄、红等不同的颜色作区别。面对着这些庞大的钢铁框架构件和层层透明通道,令我们产生是否来到了宇航火箭发射基地还是宇宙飞船太空对接舱的幻觉。
(附图蓬皮杜艺术中心)
我们匆匆参观了米罗大师的画展。从前卫的购置环境中走出来,又依依不舍地在艺术中心的周边浏览一圈。旁边的斜坡大广场上面,行为艺术家寥寥无几。在挂满图片的小工艺品商店,我们选购了心仪的明信片,便告别了蓬皮杜艺术中心。
下午,我们怀着对巴黎美好的记忆,离开巴黎前往葡萄牙里斯本。.
双黄连 2007-4-6 16:57
昨晚无意中看见此篇新闻,很佩服2位老人的勇气和精力。事前繁琐的准备功课,身处异国他乡对于2位不懂英语的老人都是一大挑战。。我每次出去玩也是2个月前开始做功课。制订行程,机票、住宿、吃、喝、玩,一应俱全。好头疼。反正LG是什么都不管。“你办事,我放心”对我的最高评价。冲着这一句心中的抱怨也就烟消云散了。.
daifangsandy 2007-4-6 23:22
鲁预有约中曾经采访这两位老人,很佩服他们的勇气..
小鴨嘴龍媽媽 2007-4-8 12:45
恩,我也是在鲁预有约里看到的,佩服他们啊.
我爱丹丹 2007-4-9 09:59
两位老人的博客
[url]http://blog.sina.com.cn/laoyanglaozhang[/url].
爱在盛夏之后 2007-4-20 10:30
我已经买书看了,网上没有找到完整版的连载链接
相对来说,新浪的连载是节选,不过算是贴完了的
[url]http://book.sina.com.cn/nzt/live/liv/laobalaomalvxing/index.shtml[/url]
搜狐的连载还没有结束,如果有期待也可以继续看
[url]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6640.html[/url]
希望能够弥补些许大家的遗憾
[[i] 本帖最后由 lealian_xrp 于 2007-4-20 10:32 编辑 [/i]].
xujielee 2007-4-20 11:01
收藏好,慢慢看。.
丁当妈 2007-4-20 21:06
老爸老妈去旅行,我买了书,给自己看也给爸爸妈妈看,很佩服他们,希望自己年纪大了也有如此的心态和精神。.
shuaishuaimm 2007-4-20 22:01
厉害的,虽然没时间看,但也要赞一声.在法国见没人懂英文时,还火气很大地对他们说:偶不懂法文,你不能讲英文吗?呵呵.佩服他们啥文也不懂都能四周跑..
wusola 2007-5-26 14:14
顶一下,我们的榜样,等我们老了,也出去玩~~.
wusola 2007-5-26 14:26
去老杨老张的博客里看了看,真不错,我的榜样:).
我是迈克妈 2007-5-26 15:02
佩服 佩服.
KELLYFAN 2009-6-2 14:34
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感觉这两位老人也不一般哦.
caijunwei 2009-6-3 15:42
勇气可嘉,但不是我所追求休闲度假 。每天担惊受怕。年纪大了,我要享受,我不要刺激。我喜欢自由行,但在出发前一定会把酒店,机票,交通工具都落实。.
不会飞 2010-2-28 12:03
[tt18] 多谢LZ转贴。
想自由行,还没准备好。.
亲妈妈 2010-3-1 02:01
有书的吧。.
menzhou 2010-3-8 00:51
太羡慕了,也想和老公去欧洲自助游,即省钱,又自由,没有导游的崔促,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可是和这对老人一样,语言不行,没勇气自助游.
郁郁囡囡 2010-3-13 15:54
感觉这两位老人也不是普通的老人吧.
ROBYN 2010-3-13 21:42
50000-10000机票=40000万
40000/(83-2飞行时间 )=500元/天
500/2=250元/人/天
旁油,巴黎一只招待所要40欧,没早饭额。一碗面条,路边破店,类似华师大后面迭种,68元人民币。
巴黎拉到南部额火车,86欧每人,勿晓得涨价了伐。
250元每人每天额闲话,两个老人估计天天困帐篷,喷泉旁,还是老年长跑运动员,11路额忠实拥护者,身高头还要背上一堆方便面当早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