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贾老师教作文

judoma 2007-1-23 10:50

贾老师教作文

贾老师教作文


第一讲 学写作文要有信心

  作文,就是写文章。
  我们小朋友写的文章跟大人们写的文章有些不一样。我们主要学写简短的记叙文,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中心,按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既不神秘,更不可怕,只要打好基础,掌握规律,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人人都能写好作文。试想,把自己平时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告诉别人,让别人与自己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那该是多么快活的事啊!
  然而,许多小朋友怕写作文,视作文为洪水猛兽。老师出了题,愣了两节课,硬是写不出几个字。老师批评,家长责怪,孩子们十分苦恼。
  我小时候,跟许多小朋友一样,不喜欢作文。作文的成绩经常得“劣”(劣是最差的一个等第,即不及格)。为此,老师用戒尺打过我的手心,还罚我抄书、背书;父亲说我不是读书的料,还说,已经为我买好了一辆黄包车,长大了上街去拉黄包车。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作文的秘密。进中学了,一次,老师出了个题“快乐的星期天”,让我们作文。写什么呢?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随堂叔去竹林打鸟的事儿。哈,那一天,我过得可真快乐。这片竹林里的鸟多得令人目不暇接。堂叔的枪法真准,没过多久,他打下了许多鸟。他打我捡,急得我手直痒痒,也跃跃欲试。堂叔看出我的心思,把枪交给我,让我打几枪过把瘾。我托不起枪管,就把抢搁在树杈上,眯起左眼,对准目标,真是瞎猫逮着死老鼠,居然也让我打下了一只麻雀,我扔掉枪去捡那只被打下了的鸟。当时,我那股高兴的劲儿简直无法形容。这一天,我好高兴。
  我把这件事写进了作文。意想不到的是,在讲评课上,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的这一篇作文,说我写得生动、具体,描绘细腻,感情真实,引得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我。
  作文本发下来了,我发现本子上有好多红杠密圈,题目的左边批了个“优”。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打这以后,我初步认识了作文: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写下来,只要肯动脑,只要下功夫,谁都能写好作文的。我树立起信心了。
  打这以后,我渐渐地不怕作文了。每逢作文,我总是仔细地考虑,认真地回忆。写好作文以后,又多读几遍,发现写得不贴切,读起来不顺口的地方,就反复揣摩,认真修改。没过多久,我的作文成绩提高了许多。这一下,我的信心更足了。
  “不是读书料”的我,也能学会写作文了,可见,作文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现在的生活比我们小时候丰富,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也比我们小时候好得多。再者,你们比小时候的我更聪明。我深信不疑,只要你树立起信心,只要你刻苦努力,只要你明白道理、掌握规律,一定能学会作文,并能写出一篇又一篇优秀的作文来的。
  拿起手中的笔,做好准备吧!

[[i] 本帖最后由 judoma 于 2007-8-5 22:53 编辑 [/i]].

judoma 2007-1-23 10:52

贾老师教作文

第二讲 语句要通 语气要顺

  小朋友学写作文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好不容易写下了第一句话,却不知道下一句话该写什么。于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陷入了困境。熬到了下课,草稿本上留着的还是那么一句话。
  我们知道,作文的基本要求是:语句通顺,语气连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办法是:我们在作文时,思想必须集中,不分散注意力,想清楚、想妥帖了再写。写好了一句话以后,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和“为什么”,然后再写下去。总之,话要一句挨着一句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语句要通,语气要顺,意思要表达清楚。
  小朋友很喜欢巴金爷爷在年轻时候写的那篇《海上日出》的课文,我们不妨看看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吧!
  仔细分析文章第一节的文字便可以发现,它下面的话总是顺着上面的一句话说的。
  比如,为了看日出,(我怎么样?)我常常早起。那时(怎么样?)天还没有大亮,(四周怎么样?)周围很静,(怎么样的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它一句话挨着一句话说,通畅、明达。因此,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一点都不觉得拗口。
  平时,我们排队要有个序,或由矮到高,或由高到矮,同样的道理,说话、写话也要有个序,一句挨着一句说。
  有一位小朋友要表达“我非常喜欢看书”这一个意思。如果光这么说:“我爱看课外书,一有空就看书,我爱看书简直到了入了迷的地步……”内容既空洞,语句也不流畅。后来,他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自问自答,结果写成的一段话,既通顺又连贯,效果好多了。他是这样写的:
  “我是个小书迷,(开宗明义,点明我要告诉别人的是‘我爱看书’这一个意思。接着,问自己:为什么会迷上书的?)书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读一本好书就好比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从哪里可以说明你是一个书迷呢?)我看到一本好书,就会爱不释手,喜滋滋地捧着它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有时甚至连饭也忘了吃。(有多少书?)我有好多好多的书,一个书橱都放不下。(有些什么书?)有《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猪八戒吃西瓜》等。(怎么爱书的?)买了一本新书,我就用书皮把它包好,翻阅的时候又十分小心,惟恐弄脏了书。(迷上书以后,带来什么好处?)自从我跟图书交上了好朋友以后,我的知识丰富多了。(能举个例子吗?)有一次,一个同学说:‘海洋里的鲸鱼可大呢!’我马上纠正他的说法:鲸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因此,不能说它是鱼。同学们好奇地问我:‘你怎么知道的呢?’我说:《十万个为什么》里写得清清楚楚。在我的影响下,好多同学跟我一样,也跟图书交上了朋友。”
  你看,这一段话写得多生动、多精彩呀!达到了“语句通顺,语气连贯”的要求。
  文章写好以后,还得认真阅读,反复修改,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不连贯的地方改连贯。可以这么说,文章是写出来的,文章又是修改出来的。
  词和句子要琢磨,连小小的标点也不能放过。你看到过78岁的孩子吗?你一定会说,天大的笑话,哪有这么大岁数的孩子?然而,一个同学确确实实写了这么一句话:
  “毛毛是个78岁的孩子。”
  很明显,毛病就出在“7”和“8”之间漏了个顿号。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哈,删还能删出好文章呢!
  还是那么一句老话:作文要多动脑,多动手。.

judoma 2007-1-23 10:52

贾老师教作文

.

judoma 2007-1-23 10:53

贾老师教作文

第三讲 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有的同学看了题目心里就嘀咕起来:作文是我自己写的,难道会写别人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少年儿童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人一面,千句一腔,千篇一律,读了叫人浑身不舒服。
  首先,表现在选材范围狭窄,缺乏新意。《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之类的题目年年做,而小朋友写的“公交车上让位子”、“马路上捡到皮夹子”、“桥头推车子”、“公园里送回迷路的小孩子”、“十字路口搀扶瞎子”之类的题材也年年看到。可见,小朋友没有拓展视野,因此,不断重复着别人一直在说的话。
  其次,表现在文章语言干瘪,说成人的话,缺乏少年儿童的生活气息。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小弟弟明明吃饭时把饭米粒都掉在桌子上,看到这里,我气愤极了,说:‘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古人也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掉它!”
  显然,这不是孩子所说的话,吐露的也不是孩子的真情实感。
  同学的作文中犯有“没有儿童的情趣,缺乏真情实感,成人腔很重”的毛病不在少数,要治好这种毛病也不难,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 从选材上说,应该积极地去反映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切的事。
  文贵以真。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法,孩子们的语言习惯跟成人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别人的话,总让人感到别扭、不自然。所以,十分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不生搬硬套成人话,要吐真言、抒真情,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实可信。
  不妨举个例子来说吧。
  如今,随着通讯事业越来越发达,寻呼机(俗称Bp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十分普及。然而,很少见同学在作文里能反映这方面的材料。有一位二年级的同学写了一篇题为《爸爸的Bp机》的作文。文章写道:
  “爸爸是做生意的,腰间佩着一个Bp机。Bp机一叫,他就忙着去打电话。有时妈妈忘了买菜,就Bp机呼叫爸爸:‘下班后请带一块冬瓜。’过了一小时,爸爸果然带回了一块冬瓜。有一次,我作业没有完成,张老师批评了我。回到家,我不敢把这事告诉爸爸。谁知,爸爸对我直瞪眼,很生气地Bp机给我看,只见中文显示着:‘陈彬作业未完成,张老师呼叫。’”
  文章在结尾时写道:
  “爸爸的Bp机真顶用,能帮爸爸做生意,能助妈妈做家务,还能让张老师管住我。”
  作文讲的是孩子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特有的情趣,没有一点儿成人腔调。事情并不复杂,但是平中有奇;语句并不优美,但是前后有联系。读了这种作文,我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二、从表达方式来说,语言要朴实,抒发感情要实事求是,分寸要掌握好。不随意夸大,不借助于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感情。尽量使自己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这样,就能比较深刻、比较贴切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位小朋友写了一篇题为《百灵鸟的苦恼》的文章。文章介绍道:
  “我”爱唱歌,想参加学校百灵鸟合唱团,却遭到父亲的百般阻挠,说“什么小百灵,大百灵的,只要读好书,什么都‘灵’了”。因此,小作者十分苦恼。文章最后写道:
  “百灵鸟是最爱唱歌的。然而,百灵鸟唱不了歌,你说,可恼不?”
  文章的主题是严肃的,深刻的,有着普遍的意义的。小作者的父亲所说的话是极其普通而又有趣的,没有一点儿成人的腔调、说教的味儿。正由于这一点,便可以这么认为,这样的作文是成功的。
  还是回到题目上那句话:“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话。”


第四讲 作文要写出新意

  作文切忌落俗套,切忌写得一般化。
  一般化的作文表现在选材雷同,叙述平平,读了之后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叫人不喜欢看或者缺乏看下去的耐心。
  北方有句俗话: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意思是要创新求异,要别具一格,要独树一帜。
  落俗套、一般化的作文必然是不动脑筋草草写出来的,而优秀的作文则必定是下了很多功夫才写出来的,这里说的“下工夫”,指的就是不断地思考,反复地研究,一次又一次地酝酿与琢磨。
  比如说,老师出了个作文题:《家乡变了》。 落俗套、一般化的写法是:过去,家乡如何如何的落后,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最后点明题旨——家乡变了。
  一位同学屏弃了这种写法,他独辟蹊径:
  1、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全家在院子里纳凉,闲谈中谈到了母亲河——黄浦江。
  2、爷爷感慨地说,他小时侯过黄浦江得乘坐小舢板,既费时又不安全。
  3、爸爸接过话茬:我小时侯过黄浦江则乘坐轮渡船过江,安全多了,可是逢到迷雾天,则过不了江了。
  4、我高兴地说,如今我过黄浦江全然不愁这些了,去,过隧道;回,奔大桥。
  5、奶奶作了总结:世道变了,家乡也变了。
  另一位同学的构思更是独具匠心:
  1、爷爷是个“老上海”,自诩能闭着眼睛摸到外滩。
  2、爷爷退休以后,去乡下小住三年。
  3、这三年,正是上海“三年大变样”的时候。
  4、今年岁末,爷爷从乡下回到上海,却迷了路,最后还是“打的”回到了家。
  5、爷爷一跨进家门,一个劲地说:我这个“老上海”迷了路,真是“上海变了,上海变了”。
  这两篇作文的口子很小,然而开掘却很深,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乡的变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人们常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来说明作文必须要有好的材料。
  那么,有了好的材料是不是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呢?我看也未必。因为,好的材料还要作一番巧妙的安排。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有一次,老师出了《咱班好事多》的题目让同学练习作文。一位同学选择了以下三个材料来表达“咱班好事多”:
  1、一清早,同学们来到教室主动打扫教室。
  2、同学们纷纷制作教鞭赠送给老师。
  3、一位同学因病脱了课,同学们争着为他补课。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选得都不错,也切合题意。然而,他在记叙的时候平铺直叙,好像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样,因此,作文写得很一般,落俗套,既不生动,也不形象。别人读了,不可能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
  后来,经过老师的指点,他换了一个角度,对材料作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取得的效果则完全不一样了。他是这样构思的:
  1、学校里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以后,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我也不甘落后,也想做一件好事。
  2、一天,我起了个大早,想悄悄地打扫教室,谁知,当我来到教室,发现班上的几个“皮大王”早已把教室打扫干净了,他们还讥笑我“来晚了”。
  3、我为教师做了一根漂亮的教鞭,想赠送给教师。没想到,老师捧出一束大小长短不一的教鞭笑着告诉大家:这些棒儿用到退休也用不完呀!我又“晚了一步”。
  4、当我想为因病脱课的同学补课时,哪里想到,其他同学早已捷足先登了,我又“晚了一步”。
  5、看来,要想做一件好事还真不容易呀,因为“咱班好事太多了”。
  这位小作者没有做成一件好事,却把全班同学学习雷锋的热闹场面全写出来了,而且写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举一可以反三。我们看到作文题以后,不要急于动笔,必须认真思考,反复琢磨,选哪些材料,从哪个角度去写,对这些材料该作怎样的安排。否则,草率从事,写出来的作文必然平淡乏味,一般化,落俗套。



第五讲 “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什么如果我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
  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妈妈知道了,满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
  “妈妈的三次笑,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妈妈的三次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妈妈的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望。”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要精练优美,要耐人寻味,要恰到好处。“准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点”歪了,会弄巧成拙。不但“龙”飞不起来,还会使这条“龙”更加难看。
  说了“点睛”,再讲讲“添足”的事儿。
  楚国有个人,祭祀后赏给手下的人一大杯酒。大家商量,几个人喝这点酒不够,决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其中一个人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在画,就一面拿酒一面再给蛇画上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把酒抢了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能给它画上脚呢?”说完,把酒一饮而尽。
  后人借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告诫人们写文章切勿刻意求工,结果丧失了自然。我们同学在用词、写句、谋篇的时候,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大约四点钟左右,我们回到了学校。”既然讲了“大约”,再用“左右”,大可不必。删去其中一个,意思反而清楚明白。
  用词重复,会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如果语句罗嗦,也会使文章不简练。在写《记一个关心我的人》的作文时,有的同学喜欢绕着圈子说话: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许多人在关心着我。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还有家里的爸爸、妈妈。要问谁最关心我,那不用说了,当然是妈妈。那,妈妈是怎样关心我的呢?请你耐着性子听我说吧!”
  其实,这一节里边,只需留下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了:
  “在家里,数妈妈最关心我。”既简洁又明了。省下笔墨,可以多举一些妈妈关心“我”的事例。
  又如,一个同学在写《我》这个作文题的文章时,写了这么一段令人费解的话:
  “在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公路上,一个少年正在飞奔。他长的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那绿色的运动服穿在他身上,显得格外有精神。噢,也许你会问,他是谁呢?猜一猜吧,对了,一点儿也没错,那就是我——一个五年纪的小男孩。”
  这一节话纯属多余,弃之毫不可惜。语言要简练明白,意想要表述清楚,多余的话一概删去。
  要“画龙点睛”,不要“画蛇添足”。要做到这么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加深对所叙述的事物的理解。
  二、不断积累语言,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不信,你不妨一试。



第六讲 “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有一位作家,一生著作颇丰,拥有的读者也相当不少。当有人向其讨教写作之窍门时,他直言相告:“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我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
  乍听此话,似乎不得其要领,然而,仔细想来,终能悟出一些道理来。“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正是这位作家获得成功之捷径。
  比如,我们说:“小明哭了。”如若换一种说法,变成:“小明眼睛一闭,挤出几颗银豆豆。”假如再变换一种说法,就成了下面一段话:
  “小明站在屋子中间。他望望爷爷,爷爷不理他,瞅瞅奶奶,奶奶不吭声,再看看爸爸、妈妈。他们各忙各的,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此时的小明伤心极了,他眨巴着眼睛,渐渐的,眼圈红了,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突然,他的一双小手往脸上一按,嘴一张,‘哇’的哭出声来。泪水向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往下挂。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扭动着身子,摆动着双腿,边哭边一个劲地嚷着:‘爷爷坏,奶奶坏,爸爸、妈妈都是大坏蛋。’”
  这三种说法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如果要问,哪一种写法好,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当然是第三种写法好!”不错,第三种写法把小明哭的原因、哭的模样,以及他哭的时候所说的话都写出来了,形象具体,活灵活现,读了之后,真有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正由于描写得如此惟妙惟肖,所以人们获得的印象也特别深刻。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前两种表述的方式呀!第一种说法简洁、明了,直截了当;第二种写法比较生动、活泼。这三种写法,各有千秋长短,各有利弊与得失。不能一概而论,笼而统之去评论哪一种方法最佳,哪一种方法次之,哪一种方法不好,一切要视表达的需要来决定。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语言现象。
  四个孩子相约十时整在学校门口会面,再一起去拜访老师。甲、乙、丙三人均按时抵达,可是左等右等仍不见丁的踪影。正当他们三个人刚要离开时,丁气喘吁吁的赶来了。于是,三个人纷纷责怪起丁来了:
  甲: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呀!
  乙:你如果再晚来一步,就见不到我们了。
  丙:你呀,让我们干等了多少时间,你来的未免太早了点吧!
  不难看出,尽管三个人说话的内容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焦急的心情是一样的,其表达的意思也都是毫无二致的,即:你来得太晚了!
  用词可以“换一种说法”:
  “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
  “我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妈妈。”
  “我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地告诉了妈妈。”
  句子可以“换一种形式”:
  “以后,我再也不吵着要跟在爸爸、妈妈后面了。”
  “以后,我再也不做爸爸、妈妈的小尾巴了。”
  一段话可以“换一种形式”:
  “我十分喜爱集邮。在我的集邮册里珍藏着许多珍贵的纪念邮票。家信的信封上贴着我喜爱的纪念邮票,在征得家长同意之后,我就用剪刀把他剪下,然后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插入我的纪念邮册里。有时,我连做梦也梦见我的邮票。”
  “我是个集邮迷。听说邮局要发行一套新的纪念邮票,我便取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去邮局排队购买。一天中午,我发现一个黑咕隆咚的洞里放着好多邮票,我乐不可支,便伸手去掏,掏呀掏……突然,我挨了爸爸一个巴掌。我捂着嘴,呆呆地望着爸爸。只见他怒气冲冲地指着我骂道:‘你这小子,不好好午睡,却把手伸到我的嘴里来掏,掏掏掏,掏什么来着?”
  “换一种说法”,可以让我们另辟蹊径,开拓思路,不落俗套,写得跟别人不尽雷同,有新意,有见地。你若想经常“换一种说法”,就必须多读书,勤思考,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仔细观察生活,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勤思多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家说的“我从不沿用旁人惯用的写法,我不过是换一种说法而已”这一句话,也许对你学写作文有所启迪,也许能帮助你提高作文能力。我想。



第七讲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只有学好了语文,才有可能学好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各门学科。这里所说的“语文”,准确的说,指的是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汉语”。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是在学校、在课堂。老师教,学生学,学字词,学句子,学作文,学古诗古文,学名家名篇,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随着年龄的增长,课文越读越深,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在重视主渠道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次渠道的作用,次渠道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前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没有跨进过大学的门槛,他把社会视作自己的大学,照样写成《我的大学》等光辉的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我国的高玉宝文化程度很低,连小学也没有毕业,由于他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在人们的帮助下,不也写出了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高玉宝》吗?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学习语言,一从书本上学,二从生活实践中学。
  正因为语文有着工具性这一明显特点,因此,在生活中,语文现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上街购物,稍加留意,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小摊边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香焦、平果、波罗……..殊不知,其中别字还不少呢,“焦”应为“蕉”,“平”应为“苹”,“波罗”应为“菠萝”。纵然是招牌,也有草率行事的:“××按(安)装公司”、“××段(假)肢厂”,一些个体公交车站路牌上的不规范的字更是比比皆是:“加(嘉)定——青朴(浦)”“陆家咀(嘴)——圹(塘)桥”。还有一些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把早已简化了的汉字故意写成繁体字,不伦不类,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这种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难怪,有的少先队组织开展“上街捕捉错别字、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活动呢!
  有一天,一位同学走过一工地,见门口写着: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门上还写着“安全第一”。他读了以后感到挺顺口的,回家问了爸爸才知道,这叫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字形式。以后,每逢春节,见到每家每户门口贴着的一幅幅大红春联,他总愿意多看几眼,默记心中。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他便对那些精彩绝伦、措辞严整的联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又着手收集起一些熔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炉的对联来。这位小朋友的语文水平也因此提高很快。我认为,他主要得益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生活。
  “报纸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书本是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平时,我们浏览书刊和报纸,就等于跟千百个有知识的长者谈话。看书读报,摘录文章,剪贴报刊,对增长知识和才干大有好处。
  拿剪报贴报来说吧。我们拿到一份报纸,浏览之后,用红笔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边上做个记号,休闲时,一一剪下,可按时事要闻、知识一角、学校生活、学习方法、优秀习作、凡人琐事、名人轶事、历史掌故、笑料趣事、诗情画意等进行整理,以后再分门别类张贴在本子上,加上题头花,画上装饰画,一本本颇有收藏价值的贴报本从你手中诞生了。
  逛马路、上商店、看电视、听新闻、与老人聊天、跟小孩逗乐等,只要留意,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关键在于多观察、勤思考。
  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为它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
  愿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第八讲 材料要靠平时的积累

  小朋友学写作文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没有东西写”了。老师出了个题:《难忘的一件事》,小朋友往往会抓耳挠腮,想不出一件难忘的事;老师请同学写一篇《我做对(错)了》的作文,同样的,不少同学感到困难重重,无从落笔。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没有养成收集作文材料、积累作文材料的好习惯。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是,平时很少读书,等到要表达的时候,才感到自己书读得太少,显得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如果平时不去观察生活,不去积累作文的材料,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当然 会苦于“没有东西写”了 。
  人的智力有高低,天赋有差异,然而,即使聪明过人的人,如果他缺乏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生活的积累,到头来还是些不出什么好文章的。那些知识渊博的学者、作家、诗人,之所以文思敏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他们不断积累,不断提炼的结果。
  唐朝诗人李贺,七岁能赋诗,人们称他为“神童”。其实,他的成就 除了天赋条件之外,主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勤奋和积累。他每天吃过早饭,背上破旧的布囊,骑驴出门云游,观察生活。一旦有所得,他立即记在纸上,投入囊中。晚上回到家里,再选择、归类、整理。天长地久,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运用这些素材 ,加以创新,终于写出了不少为后人传诵的名篇佳作。
  明末清初的学者陶宗仪,常常用树枝作笔记本。平时,只要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有所得,就马上摘下一片树叶,把三言二语记在上面,然后装进瓮里,瓮满了,就埋在树下,十年之后,他积累了十多个瓮 。后来,他把瓮挖出来,将树叶上的资料作了分析、归类、整理,终于写出了著名的《辍耕录》三十卷。
  中国古人是这样,外国人也是如此。俄国著名的作家果戈理年轻的时候,就十分重视积累写作的素材。十二岁时,他已经上中学了。他坐在马车里,一路上注视着每一个经过的人,又把每一个人的神情、服饰、走路的样子等飞快地记在笔记本上。在学校里,他做完功课之后,又常常去观察 不同性格地同学。休息日里,他经常手持笔记本,到街上去观察各式各样地人。他那厚达四百九十页地笔记本上,记录着著名作家地谈话,记录着历史掌故和地理知识,记录着各地的民情和风俗典故,也记录着他自己的所想所感。可以说,这是一本“万宝全书”,奠定了他写作的基础,为他后来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由此 ,我们得到启迪: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从小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身边备一本笔记本,作为自己的“作文材料仓库”。凡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都 可以储藏到这个“作文材料仓库”里去。
  我们要注意的是,作文材料仓库里,不能杂乱无章,乱七八糟,还要分门别类,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存放和寻找。比如:
  人物类(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
  记事类(校园里发生的、家里发生的、马路上发生的等)
  状物类(家用电器、文具、生活用品、玩具摆饰、植物等)
  写景类(春、夏、秋、冬景, 都市街道、农村、田野等)
  语言类(谚语、歇后语、警句、名言等)
  建立作文材料仓库,既可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又能为自己随时随地地提供好的作文材料,真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作文的材料要靠平时积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积累作文材料,锻炼作文本领,功到自然成。到时候,你就不愁“作文没有东西写”,也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第九讲 斟字酌句 咬文嚼字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贾岛。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描写一个老和尚夜晚回庙的情景,一共五个字“僧敲月下门”。为了写好这句诗,他思索了许久。原来他想写“僧推月下门”,后来又觉得可以写“僧敲月下门”。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呢?他反复地比较,甚至出门骑在驴背上,也用手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细心体味。
  有一次,他骑在驴背上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潜心研究诗句。没想到迎面一队车马簇拥着以为京兆尹(官名)来了,直到跟前才发觉。他连忙向京兆尹道歉,说明自己没有顾得上让路的原因。京兆尹叫来韩愈(唐朝时一位有名的散文作家),韩愈没有怪罪贾岛,勒住马想了好久,说:“用‘敲’字比用‘推’字好。”并解释道,“敲”字声音响亮,更能生动地表达在静静的月夜,一个老僧回庙的情景。
  贾岛接受了韩愈的建议,终于写成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绝句。
  后来,人们把写文章的时候选择词句的工作,叫“推敲词句”了。
  这种“推敲词句”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作家中不少。他们往往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要反复推敲,斟字酌句。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苦心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每一句话写好,努力把意思表达清楚。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每个句子又是由一个又一个词组成的。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座大楼,那么,词和句子就相当与砖和瓦。碎砖和破瓦是盖不起坚实美观的大楼来的。
  我们练习作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写话”的能力,就是要学习把话写得通顺、简明、生动的本领。
  有相当数量的小朋友在写话时,考虑不周,信手写来,结果造成一些不该犯的“低级错误”,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太粗心”。
  比如,一位小朋友在作文中写道:
  “奶奶的生日要到了,我想送一样礼物给奶奶,表表我晚辈的一份孝心。送什么好呢?我猛然想起,奶奶的眼睛少了一个盒子。对了,我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奶奶买一个眼睛盒吧!”毫无疑问,小作者的用心是好的,由于粗心所致,把“眼镜”误写成“眼睛”,闹了一个大笑话。难道你非要取下奶奶的眼睛放在盒子里不可?
  你看到过78岁的孩子吗?你读到这里一定会说,笑话,哪有这么老迈的孩子?事实上,一个孩子确实写了这么一句话:
  “毛毛是个78岁的孩子。”
  显然,毛病就出在少了一个小小的标点上。小作者粗心又马虎,竟然在“7”和“8”之间漏了一个顿号。
  以上举的是孩子在作文时犯的两个“低级错误”的例子。更多的是在说话、写话时考虑不够缜密,说话啰嗦,意思却又表达不清。
  比如,有一个同学写了这么一句话:
  “爷爷今年60岁,奶奶今年58岁,爸爸今年41岁,妈妈今年38岁,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听我的。”
  你看,这一句话多啰嗦,听起来多费劲!再者,“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听我的”,真如他所说还不乱套?如果改成这样,岂不简单明了、合乎情理:
  “爷爷六十,奶奶五十八,爸爸、妈妈都是四十上下的人了,可是,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还得听听我的。”
  单用一个“听”,表示“服从”;而“听听”,则表示商量、征求意见的意思。相差一点点,表达的意思竟然会大相径庭。
  用词不当,语意不清,必然会产生歧义,必然会影响正确意思的表达。请看下面一句话:
  “寒假里,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
  对这一句话,我们不妨来“咬一咬”,“嚼一嚼”。
  一、“有幸”,指机会难得,非常幸运。句子中的“有幸”能管住“我”,而要管“爸爸”,则有些牵强了。道理很简单,上海、杭州相距不甚远,爸爸去杭州的机会一定不少,因此,应将“有幸”一词置于“我”的后面较为贴切。||
  二、将“和”改成“随”或“跟”较好,借以说明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三、从行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是在上海写这篇习作的,故不能用“来到”,而须用“去”或者干脆删去“来”字。
  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句子没有交代。别人读了就会产生疑问,如果去奔丧、扫墓,也算“有幸”?因此,后面该加“游览”一词。
  这么一“咬文嚼字”,就能辨别出一点味道来了。把原句改为:“寒假里,我有幸随爸爸到杭州游览。”意思不是明白多了吗?看似改一个字,添一个词,变换一下词序无关紧要,其实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呀!
  有的句子看似无可挑剔,句子通顺,意思明白,然而,还得反复诵读,仔细推敲。
  比如,有一位小朋友写了这么一个句子:
  “我写的许多文章还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呢!”横看竖读,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斟字酌句、咬文嚼字看看吧。
  一、“文章”都是写出来的,故“写”字可以删去。
  二、“文章”的概念较大,领导人的政论、作家的小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都属“文章”,虽说,小学生写的也属“文章”,但确切说,应是“习作”。
  三、“发表”一般指的是较重要的、有一定分量的文章登在杂志或报纸上。小学生的作文被报刊或杂志选用,改为“刊登”为妥。
  四、“许多”与“不少”意思差不多,将“许多”改为“不少”,似谦虚一点。
  如此一改,原句变成:
  “我的不少习作还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呢!”
  怪不得俄国作家契诃夫说:
  “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你看,删,还能删出好的文章来呢!
  总之,作文之前,要缜密思考;作文之时,要一丝不苟;作文之后,还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




第十讲 要写得有声有色

  作文讲评课上,老师常对同学们说,如果作文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的话,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呢?
  俄国文学家格里戈罗维奇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街头乐师》。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当街头乐师停止了演奏,一位官员从窗口扔下一枚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当时,另一位作家看了给他提出了意见:“完全不是那样的,你写得太干巴巴了,‘硬币落在那乐师的脚跟前……’应该这么说:‘五戈比的硬币落在马路上,丁丁当当地弹跳着……’”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那位街头乐师的脚跟前有一块磁铁的话,那么,这一枚五戈比的硬币就会悄无声息地落在那儿,否则,硬币落在马路上,必然会丁丁当当地弹跳着。写硬币落地时“丁丁当当地弹跳着”,确实准确生动多了。这样写,把事物的动态如实地反映出来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动态的事物;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哪些是事物的动态;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则要研究怎样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的动态。
  小学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怎样写董存瑞炸暗堡呢?如果这么写也未尝不可:董存瑞站在桥底下,把导火索一拉,炸药包爆炸了,桥炸毁了,英雄也壮烈地牺牲了。这样写不是太枯燥乏味了吗?请看课文中那生动的描述:“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1秒钟、2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这一段文字,将董存瑞炸暗堡这件事动态的顺序写得很有条理,而带点的这些动词,把连续动作又反映得极为准确。
  因此,我们在叙述事件的时候,不能“三级跳”,也就是说,把有些应该写出来的动作没有写出来。有一位同学在记叙一次劳动的过程时是这样写的:“我们包饺子包得可欢啦!有的擀面粉,有的洗菜切菜,干着干着我不想干了……”说他们“干得可欢”,可是下面只有十多个字的概述,这个欢乐的劳动场面,本来就写得过于简单,紧接着就写他“不想干了”,本来干得可欢,怎么又突然间不想干了呢?这中间断了线,跳了过去。这样写,就显得不够具体,也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事后经了解,这位同学在劳动的时候,并没有留心当时大家劳动的情况,因此对劳动的场面也不太了解,感受当然也不深。俗话说“看不真,写不清”,这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水浒传》在好几个地方写了打虎的故事。像解珍、解宝兄弟二人猎虎,黑旋风李逵沂岭杀虎,尤其是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这几节文字,更是写得栩栩如生。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能把打虎的故事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呢?原来,施耐庵是一位非常认真严肃的作家,他为了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曾经不顾危险,多次来到人烟稀少、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里。他爬到大树上,长时间地观察老虎行走、猎物、扑食的一举一动。同时,他还访问过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向他们了解猎虎以及与猛虎搏斗的情况。
  顺便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注意,这就是重视词语的积累,特别是有关动词的积累。反映任何事物动态的文章先要把“动”的过程写清楚,其次要靠准确的动词反映不同的动态。就拿“扫除”这件事来说吧,我们就要正确使用下列动词:扫,抹,擦,揩,掸,洗,冲,拖,铲,拾,拉等。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在平时,我们一面要不断留心观察事物的动态,一面还要注意会写会用反映它们的动词,只会说不会写不行,写不正确、用不准确也不行。
  行文到此,我们似乎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不能说空话,而要注意用形象来说话,把此时此情此景如实地写下来。
  这里不妨举个学生习作中的例子。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写他小时候学棋不专心,他是这么写的:
  记得我在幼儿园念大班的时候,妈妈让我学围棋。每当我和小朋友下棋的时候,我总是“猴子屁股坐不住”。那一年,我参加市里的围棋比赛,跟我对弈的是那些戴红领巾的大哥哥大姐姐。比着比着,我没有心思继续下了,一会儿钻到桌子底下捡棋子,一会儿绕着桌子转几个圈儿。我的教练卜老师见了,干脆把我抱在他的大腿上继续比赛。这次比赛我胜四负二,连升两级,得到了八级证书。后来我升到高级培训班了,一个星期得训练三个晚上,由于我吃饭速度慢,加上作业多,没有时间去参加训练而缀学了。教练卜老师为此很惋惜,说我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如果坚持训练下去的话,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常昊、罗洗河”什么的。
  这一段文字很精彩,也很传神。其主要原因便是小作者没有说空洞、乏味的话,他十分注意把自己学棋是如何不专心写得具体生动,真切感人。
  还是那句老话:想得周密,才能写得清楚;看得真切,才能写得生动。
  妙笔能生辉。“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是这么说的。




第十一讲 要形似,更要神似

  现在,我们上商场购物,就怕买到假货。同样,我们看别人的文章,就怕读到假话。读到假话,就似乎遭人欺骗一般。俗话说的“假、大、空”都是脱离实际的东西。远离人们生活实际的东西,人们就会感到厌恶。作文,要吐真言,说真话,抒真情。切忌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写人,更要写真人,记真事。
  老师常让我们学记人的记叙文,比如:我熟悉的一个人,我的老师,同桌,榜样,我忘不了他等。这类作文怎么写?
  我说,很简单,要写活他!
  要写好人物,首先要了解他,熟悉他。熟悉他的音容笑貌,熟悉他的一举一动,熟悉他的兴趣爱好,熟悉他的喜怒哀乐。
  写人的基本要求是:写得像,写得传神。要写得像,就必须抓住人的外形特点;要写得传神,就必须抓住人的性格特点 。一句话,要写活他,既要写得形似,更要写得神似。先说写得像。把人物的外部形态特点写好,这是第一步。我一直记得十六年前读到的顾宇小朋友写的习作《朱老师的眼睛》。文章一开头,就用简练的笔墨把朱老师的外形特点给勾勒出来了:
  朱老师的眼睛是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初看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啊,嘿,朱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
  文中的朱老师我认识,她的确是这么一个人,她的眼睛的确很有神,的确“会说话”。顾宇同学把朱老师写得很像。
  要写得像,不算太难;要写得传神,则不是那么容易了。所谓传神,就是笔触要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要写出人的精神。只有写出了人的精神,这样的人才不会徒有虚表,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只有达到了传神的地步,写出来的人物才能“面目精神,跃然纸上”。
  《在炮兵阵地上》一文是写彭德怀大元帅担任国防部长时下基层检查工作的小故事。当他发现“弹药库竟然修在阵地前沿,结构不符合要求,就再 也忍不住了”。他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对那位团长说:“你这个团长,撤职!送军法处!”
  挨了严肃批评的团长很内疚,不肯坐下就餐。彭总发现了也感到自己批评过重,有点自责。文中是这么描述的:
  彭总拉着团长,让他在自己的身边坐下。彭总说:“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要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
  这一段话写得十分精彩,把彭老总快人快语、坚持原则、敢于作自我批评的精神、品质、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这么说,作者把彭总写活了。
  让我们再看看一位小朋友笔下的《表弟斌斌》:
  一天, 斌斌趴在桌子边看我写字。
  “写错啦,写错啦!”他突然一迭声地叫喊起来,吓了我一跳。没等我开口,他又操起橡皮擦去我刚写好的“犬”字,并拿起笔,歪歪斜斜地写了个“大”字:“怎么样?’大 ’字多写了一点吧!”
  这么一个细节描写,把他表弟斌斌的淘气天真可爱的特点全表现出来了。纸上的表弟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在平时生活中,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四周各种各样的人,留意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一定能把人物写活的。
  切切记住:写人,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

老孙的妈妈 2007-1-23 11:41

厉害!,真是个有心人
我儿子也上了,但我没去整理,自叹弗如[em07].

heping 2007-1-23 13:51

谢了!我儿子正用得着。.

judoma 2007-1-23 14:04

[em07] 是转载的,不是自己整理的.分享了W网上BBMM很多好东西,在此谢过了.

小菠萝的妈妈 2007-1-23 14:13

非常感谢楼主,收藏了..

晴晴妈 2007-1-23 14:21

xiexie .我自己要先看看。[em01].

昕妈 2007-1-23 14:59

回复 #5老孙的妈妈 的帖子

请问你的孩子在哪里上的?是适合几年级学生上的?.

amyzhao 2007-1-23 15:12

[em01].

katheline 2007-1-23 17:04

谢谢热心家长!.

假居士 2007-1-25 11:54

[em01].

佳嘉妈妈 2007-1-25 12:27

[em01].

charliehaohao 2007-1-25 17:18

谢谢了.我正为我儿子写作文头疼呢? 自己先认真拜读.[em03].

charliehaohao 2007-1-25 17:37

谢谢了.我正为我儿子写作文头疼呢? 自己先认真拜读.[em03].

老孙的妈妈 2007-1-26 08:50

回复 #10昕妈 的帖子

多伦路215号,适合3-5年纪.

Cyrusmama 2007-1-26 10:35

看了以后,想起两年前听过的贾志敏老师的讲座.还记得他说过的"作文先做人".很有启发,可惜那时候孩子没能去听.最近知道贾志敏老师要在闸北区的不夜城钢琴学校开讲座.寒假想带孩子去听..

chenchenMM 2007-1-29 12:21

回复 #18Cyrusmama 的帖子

请问知道地址和电话吗?[em01].

Corona 2007-2-3 10:38

回复 #19chenchenMM 的帖子

在多伦路215号电话:65404282.

猪沛儿妈 2007-2-6 13:08

有心人.
[em01]
[em15].

咚咚MM 2007-2-12 21:55

哈哈,在学习一卡通上看到过几篇.

judoma 2007-7-31 15:24

顶.

霞飞路的87号 2007-8-3 09:11

感谢感谢,您们辛苦了!!!.

天道酬勤 2007-8-3 14:45

[em01] !.

爱伦妈妈 2007-8-5 08:19

贾老师9月1日起在长安路401号,上海不夜城钢琴学校开讲座,妈妈们可以傍听听的。电话:63810082.

琳琳妈妈 2007-8-5 11:01

我们也上了,女儿对贾老师喜欢的不得了,昨天打雷下那么大的雨我说不去了都不肯,虽然看着没什么希奇,可孩子的写作水平貌似提高一点了,主要还是喜欢,所以我们又报了下个学期,据说主要内容每期差不多,但具体分析的作文会不同,我们是在长安路学的。.

judoma 2007-8-5 23:01

开帖的时候偶还不知道贾老师是何方神圣,只是看到了,觉得有道理就转载了,正是孤陋寡闻.[em07].

caroo 2007-8-5 23:05

[em01] 顶一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贾老师教作文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