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ah 2006-11-30 21:02
《哈佛教子枕边书》-斯托夫人(推荐;值得收藏,体会)
开篇:早期教育的伟大成果
• 从三个哈佛大学生说起
• 一个乡村牧师的信念
• 早期教育的受益者们
• 天赋的递减法则
第一篇:卡尔•威特的潜能教育
• 老威特的神奇之书
• 是谁带来了健康的孩子
• 最高明的教育
• 语言是早期教育的一块基石
• 唤起孩子的兴趣
• 带孩子去旅游
• 不要乱给孩子买玩具
• 吃东西会伤害智力
• 孩子的时间
• 儿子永远是个普通人
• 关注孩子的心灵
• 不要伤害孩子的判断力
• 孩子和他的朋友们
• 点燃孩子的良善之心
• 骄傲的孩子是可怜虫
• 让孩子身心健康
• 轰动法国的事件
• 年仅9岁的大学生
• 16岁的博士
第二篇:塞德尔兹的自由教育
• 俗物是怎样变成的
• 母亲手中的吉它
• 从轻松有趣之中学习知识
• 天才是从游戏中产生的
• 知识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
• 天才源于后天的培养
• 纪律会扼杀孩子的天才
• 优异的品质是怎样形成的
• 后悔的人是俗物
•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 用信心去消灭恐惧
• 不要把孩子变成懦夫
• 帮助孩子走出失意的阴影
• 向快乐的蝴蝶学习
开篇:早期教育的伟大成果
从三个哈佛大学生说起
1914年,美国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了。他的名字叫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 ,是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塞德尔兹的儿子。 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的学历非常嫣兀核不到两岁就开始接受教育?岁时已经能用 母语流利地读写了。他5岁 时看到家里的骨骼标本,又对人体产生了兴趣,从而开始学习生理学,不久竟然达到了执业 医师水平。他6岁那年春天,和别的孩子一样开始上小学。入 学那天上午,他被编在一年级 ,可是到了中午,他母亲去学校接他时,他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就在这一年,他学完了 小学的全部课程。第二年,7岁的他打算上中学,因为年龄不够,学校不收,他只好在家自 学,主要是学高等数学,语言学他早就学过了。
一年以后,他满了8岁,终于被中学录取。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数学更是出类拔萃,所 以没多久,学校就同意他不再上数学课,并让协助老师批改其他同学的数学作业。不仅 如此,他还在中学期间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不久,由于中学课 程已无需再学,他就退学了。
这位小神童很快就出了名,很多人专门从各地赶来考他,结果他的表现比传说中的更令 人惊讶。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用自己在德国读博士时感到头疼的难题来考他, 没想到他很快答了出来。这一年,他才9岁。
在随后的两年里,他还是在家自学。11岁时,他考进了哈佛大学。入学后不久,他就能 讲解四维空间这样的数学难题了,这使教授们大为惊讶。他父亲塞德尔兹博士曾在《天才与 俗物》一书中,写到他12岁时的情况:
他今年才12岁,却擅长连不少学者都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还能用希腊 语背诵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名著。他精通古希腊文,在读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 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等人的作品时,就像其他孩子读《鲁宾逊漂流记》那样轻松自如。他还 精通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同时还熟读了逻辑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书籍,并熟悉美国的政治 和宪法。
1914年,塞德尔兹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了,随即在该校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这 一年,哈佛大学还出了两个像塞德尔兹那样的小毕业生。一个叫阿道夫•伯利,是塔夫托大 学神 学教授伯利博士的儿子。他是13岁半进入哈佛大学的,比塞德尔兹稍晚一点,但他只用了3 年时间就读完了4年的课程,毕业后在该校学习法学。
另一个叫诺伯特•威纳,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的儿子。他上大学比塞德尔兹还 早, 10岁就考入了塔夫托大学,14岁大学毕业,随后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同样在1914年,年 仅18岁的威纳就顺利地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看了上述几个事例,大家也许会想,这就是人们说的神童,不过古话说,10岁是神童,15是 才子,过了20就是凡人。这几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难道再过几年都会成为普通人?其实, 这种想法是没有根据的。他们过人的才能决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得益于科学的早期教育。 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威纳和伯利的兄弟姐妹都接受了同样的教育,因而有着同样的 学历。伯利的姐姐丽娜,15岁就考入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1914年和伯利同期毕业。他的 妹妹米勒姆和弟弟鲁道夫,分别在14岁和15岁考入大学;威纳的两个妹妹,康斯坦斯和贝尔 特,都在14岁考入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
世界上不会有这么碰巧的事,这些神童完全是早期教育的结果。
一个乡村牧师的信念
像上一节所说的经过早期教育而特别聪颖的人,过去也有过。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就是一 个典型例子。他生于1800年,出生地是哈勒附近一个叫洛肖的村庄。他的父亲也叫卡尔•威 特,是村里的牧师。
威特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位乡村牧师,却有着惊人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更是独树 一帜。我们不知道他的教育思想是怎么形成的,但他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就有了一个信念 -- 孩子必须从婴儿时期开始教育。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婴儿出现智力的曙光时,教育就应该开 始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普通儿童可以变得才智过人。
后来,他有了一个孩子,但很快就夭折了。小威特是他第二个孩子。小威特在婴儿时期 显得特别痴呆。残酷现实一度使这个牧师非常伤心,他曾这样说:"我有什么罪,上帝给了 我这么个傻孩子?"邻居们虽然嘴上 劝他"想开点",但心里都认为小威特的确是个傻子,事实上,他们在背后也是这么说的。
但老威特并没有绝望,他开始认真地按自己的计划对小威特进行教育。起初,连他的妻子也 不赞成,她说:
"你别白费劲了,这样的孩子教也没用,成不了材的。"
出人意料的是,正是这个傻孩子,不久就让邻居们惊讶不已。小威特8岁时就学会了德语、 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种语言,并擅长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和化学 ,数学尤其出色。他9岁那年,考入了莱比锡大学。1814年4月,还不到14岁的他就发表了数 学论文,并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时隔两年,他刚满16岁,又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并被柏 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
去柏林大学任教之前,他得到了普鲁士国王的一笔奖金,于是去意大利留学。他住在佛罗伦 萨的时候,无意间研究起但丁来,他很快就发现,但丁不仅在国外,甚至在他的祖国意大利 ,也受到很大误解。他开始对但丁进行深入研究。1823年,23岁的威特发表了论文《对但丁 的误解》,指出了当时学者关于但丁的谬误,为研究但丁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他的专业 是法学,他在研究法学的同时继续研究但丁,终于成为这方面的权威。
1820年,威特从意大利回国,从第二年起,在布赖斯芬大学任法学教授。1834年,他开 始在哈勒大学讲学,直到1883年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值得庆幸的是,威特的父亲把对他在14岁以前的教育情况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卡尔 •威特的教育》。这本书问世时距今已经一百年了,当时它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几乎失传 了,保存到今天的极为有限。哈佛大学图书馆有幸保存了一册,但这也是美国仅存的一册 。
也许大家还记得,诺伯特•威纳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他就是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 》之后,对威纳兄弟进行早期教育的。塞兹的父亲毕业于哈佛大学,也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 对塞德尔兹进行教育的。我们不知道伯利的父亲和哈佛大学有什么关系,但是,从他写的《 家庭学校》和《家庭教育》两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也是在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 》后对伯利兄妹进行教育的。
威纳、塞德尔兹和伯利等人都受过威特式的教育,也同样少年有成。
早期教育的受益者们
概括地说,一百多年前的威特和今天的塞德尔兹、伯利、威纳等人所受的教育,就是早期教 育。用老威特的话来说,就是在儿童智力的曙光刚出现时就开始的教育。塞德尔兹博士、伯 利博士和老威特一样,都相信早期教育能造就天才,这种思想是有充分依据的。
翻开古希腊历史,雅典的天才层出不穷。然而,雅典的人口却少得可怜,即便在全盛时期, 也才50万人左右,而且其中五分之四是奴隶。公元前49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派出12万 人、6 00 艘战船的大军要踏平雅典,而雅典派出的军队只有一万人。我们都知道,马拉松战役是历史 上有名的大战役,但据说雅典军队在这次战役中,只有192人阵亡。像雅典这样的小城,竟 出现了那么多的天才,这是为什么呢?人种改良论的鼻祖高尔顿认为,那是因为希腊人是优 秀人种。也许这的确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受过早期教育。古希腊有对儿童 进行早期教育的传统。同样,如果对现代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也可以造就很多杰出人物。
我想大家都熟悉威廉•汤姆森这个名字吧?毫无疑问,他是继牛顿后的一位大物理学家。他 的成就也和早期教育有关。他父亲是一位爱尔兰农民的儿子,家里的生活非常贫困。他小时 候利用干农活的余暇专心自学,后来又恳求父母同意,上了邻村的小学。在学校里,他的数 学成绩特别出色。他打算毕业以后无论如何要上大学,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
他24岁那年,也就是1810年,考进了格拉斯哥大学。由于家庭贫困,他不得不半工半读 。1814年,他终于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了,这一年他28岁。
他毕业后,被贝尔法斯特的一所专科学校聘为数学教授。在那里,他和大学时代的女友结了 婚,并生了4个孩子。前面两个是女孩,后两个是男孩--一个生于1822年,叫詹姆士;另 一个生于1824年,也就是威廉。
有了孩子后,他对自己的前半生作了一番总结,决定尽早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不知道他是否 读过老威特的那本书,但他和老威特一样,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孩子读写。然后,他 和妻子一起,教孩子数学、历史、地理和博物学等。
俗话说,人越穷越忙。他也是如此。他除了教课,还要编写数学教科书,忙得连轴转。他每 天早晨四点钟就起来备课、编书,白天抽出空来教育孩子。不幸的是,1830年,在詹姆士8 岁、威廉6岁时,他妻子去世了。这对他和孩子们的打击很大。妻子死后,他并没有垮掉, 他独自照料孩子们,并加强了对他们的教育。两年后,也就是1832年,他被母校格拉斯哥大 学聘为数学教授。他与学校交涉后,校方同意让詹姆士和威廉听他和另外几位教授的课。当 时,弟兄俩一个10岁,一个8岁,但他们的成绩非常好,所以,两年后,他们被学校批准为 正式生。
进入大学后,他们始终是学校的优等生。成绩排在前两名的必定是他们。威廉的成绩尤 为出众,对他来说,学校规定的课程并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他12岁时利用圣诞节假期,把 《诸神对话录》译成了英文,并因此受到了学校的嘉奖。这两兄弟后来的成就是广为人知的 :詹姆士成了工程学的权威,威廉则成了大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勋爵。
不妨再举一个例子,在哲学、经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约翰•斯 图亚特•穆勒,也是早期教育的受益者。他的父亲叫詹姆斯•穆勒,是著名的学者,很早就 开始对穆勒进行教育。穆勒3岁时开始学习希腊语,到了7岁,已经能轻松地阅读希腊语书籍 了。他8岁开始学习拉丁语,16岁就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这一年他还创办了功利主 义学会,"功利主义"一词从此广为传播。他的功利主义学说在他16岁时已经有了雏形。
大诗人歌德也受过早期教育。他8岁就能熟练地读写德语,22岁时写出了《葛兹•冯•贝里 欣根》这部杰作。
23岁当财政大臣,24岁当首相的皮特,也受过早期教育。有意思的是,他所受的教育还包括 训练口才,他父亲经常让小皮特站在椅子上,当众演讲。听众都为这个小孩的雄辩感到惊讶 。他14岁时还因写了五幕悲剧而名噪一时。
14岁考入牛津大学,并得到奖学金的韦斯特伯里,也受过早期教育。他后来成了著名的 大法官和法学家。
以上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这个观点并非无稽之谈。
天赋的递减法则
那么,早期教育为什么能够造就天才呢?要阐明其中的原因,必须从儿童的潜能说起。 什么是潜能?比方说,有一棵橡树,假如它能够充分地生长,可以长到30米高的话,那么这 棵橡树就具有长到30米高的潜能。同样,一个孩子,假如他的天资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 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那么这100分就是这个孩子的潜能。
然而,事情往往不按我们的理想发生。有可能长到30米高的橡树,实际上很少有长到30 米的,一般只能长到12米至15米。要是生长环境不理想,就只能长到6至9米。但如果肥料充 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就可以长到18米至21米,甚至是24米至26米。同样,具有100分潜能 儿童,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成为具有30分能力的人。也就是说,他的潜能只发挥出了一小 部分。但如果对他进行适当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达到60分、70分,甚至是80分。教育的 理想目标,就是要把儿童的潜能百分之百地发挥出来。
但是,儿童的潜能遵循着一种规律,那就是递减规律。比方说吧,生下来具有100分潜 能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受到恰当的教育,将来就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如果从5岁开始教 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具 有60分的能力了。这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这就是儿童 潜能递减规律。
产生儿童能力递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动物的各种能力有着不同的发展期,而 且各个发展期是基本不变的。当然,某一些能力的发展期可能很长,而另一些能力的发展期 则很短。如果一切能力不在发展期内得到发展,就永远不会再有发展。比如,小鸡"追随母 鸡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孵出后4天左右,如果不在这段时间内发展这种能力,它就永远不会 具有这种能力了。所以,假如在小鸡孵出后4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把它和母鸡隔离开,它将 永远不再追随母鸡。再比如说,雏鸡"辨别母鸡声音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在孵出后8天左右 ,假如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它听到母鸡的叫声,它就会永远丧失这种能力。小狗"把剩余的食 物埋起来的能力"的发展期也是固定的,如果让小狗在发展期内呆在不能埋藏食物的地方, 这种能力就再也不会发展起来了。同样,人类的能力也有固定的发展期。
曾经在一个夏天问过各种手工艺人,为什么在国民教育普及的今天,杰出的手工艺人反 而少了。在一个渔村里,一位老渔夫告诉我,如今没有像过去那样善于游泳、摇橹、撒网的 人了,因为孩子们在十一二岁期间都在上学校,而水上功夫必须从十岁左右练起。
外语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从10岁以前开始,就很难掌握地道的外国口音,腔调总会有 点"怪"。不少专家认为,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练,小提琴如果不从3岁开始练,就不可能 达到很高的境界。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发展期内进行培养,就会出现儿童潜能递减的现象 。这就是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根本原因。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早期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对早期教育的指责不仅现在有,事实上在很 早以前就出现了。老威特受到过这种指责,汤姆森兄弟的父亲受到过这种指责,穆勒的父亲 也受到过这种指责。但事实上,童年时代的威特是个非常活泼健康的孩子,汤姆森兄弟、歌 德也是如此。穆勒的体质虽然比较弱,但并没有什么病,而且,他的身体不好是否是早期教 育造成的,还有待商榷。皮特的体质也不好,但他生下来就是如此,和早期教育无关。塞德 尔兹博士、伯利博士和威纳博士的孩子都是健康又活泼。而且,从他们的寿命来看,威特、 威廉勋爵、歌德都活到了83岁,詹姆士活到了70岁,韦斯特伯里勋爵是73岁,都称得上是高 寿之年。
第一篇:卡尔•威特的潜能教育
老威特的神奇之书
关于早期教育的传奇故事,人们会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书中提到老威特与小 威特的名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卡尔•威特的名字成了早期教育的象征。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们会发现,那些早期素质教育的先行者的教育方法其实非常简单,然而 简单之中却充满了智慧,这也许正是世界上无数渴望把孩子培养 成才的父母们一看到卡尔•威特的书就如获至宝的缘由。
《卡尔•威特的教育》写于1818年,不过,这本书 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原因有两个,一是写得太冗长,全书长达1000多 页,其中大部分是论述文字,而且行文杂乱。二是书中所表达的思想与当时 人们的观念格 格不入。老威特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当孩子智力的光芒刚刚出现时,对他的教育就应该开始 了"。其实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人有早期教育的传统。可是不知什么时候, 这个好传统却从世界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儿童教育必须从七八岁开始的信条。这种信条 被沿用至今,在100多年前更是为人们所深信不疑。今天仍然有许多人 相信早期教育有损儿童健康。老威特的教育之道,就被视为荒唐。老威特针对人们的这种 认识,在书中写道:
人们否认我的教育方式,认为我儿子的才能是天生的。如果上帝真赐给我一个天 才儿子,这是上帝对我的厚爱,再没有比这更令我幸福的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人都不相信我的话,连我的很多亲友也不相信。只有一个人相信我,他就是己故的 格拉彼茨牧师。格拉彼茨自幼与我交好,是最了解我的人。他曾经对我说:"你说得对,威 特的非凡才能确实不是天生的。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天才,完全是你教育的结果。只要真正 了解了你的教育方法,人们就不会对天才感到惊奇了。我相信威特今后一定会引起更大的轰 动。我明白你的教育方法,你的方法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另外,下述事实也可以证实 我的说法。
在威特生下来之前,玛得布鲁特市的几个青年教育家和住在城市周围的几个青年牧师, 共同组织了一个探讨教育问题的学会。由于格拉彼茨牧师是这个学会的会员,经他的介绍我 也成了其中的一员。
有人曾经在会上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后天教育。教育家 无论怎样努力,作用也是有限的。
我因为很早就持截然相反的看法,就反驳说:"您说得不对,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 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从出生到五六岁这 段时间的教育。当然,孩子的天赋存在着差异,但这差异是有限的。所以,不用说生下来就 具备很高天赋的孩子,就是那些天赋一般的孩子,只要给予合理的教育,也都能成为优秀的 人。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杰出人物。我坚信这一观点 。
我话音刚落,就成了众矢之的,他们一起和我辩驳。于是我说:"你们14个人对我一个 ,我没法和你们辩论,所以我与其和你们辩论,不如拿出证据来给你们看看。只要上帝赐给 我一个孩子,只要他不是傻子,那我就一定要把他培养成杰出人物。这也是我长期以来的决 心。"他们都回答说:"好的,我们等着你用事实说话。"
散会后,希拉得牧师邀请我到他家谈一谈,我就和格拉彼茨牧师一起去了,并继续讨论 会上的问题。但还是毫无结果,我只是不断地重复着聚会时说过的话。这时,在会上一直沉 默不语的格拉彼茨牧师突然旗帜鲜明地支持我了,他说:"我相信,威特先生的一定会取得 成功的。"但希拉得牧师断言,绝不可能。
后来,我儿子威特出世了。格拉彼茨牧师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希拉得牧师,希拉得又 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所有的会员。于是他们就都关注着我儿子的成长,那意思是:这回看你的 了!他们每次见到我和格拉彼茨牧师就问:"孩子怎么样,有希望吗?"我和格拉彼茨牧师 的回答总是:"是的"。但他们依然报以怀疑的眼光。
威特4岁时,我有了一个机会,让希拉得牧师看看威特。"哎呀,真是个可爱的孩子!"他 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儿子了。这时,他已经看出我儿子是个普通的孩子。但后来,由于威特的 学业进步很快,他也就渐渐相信了我的学说。
由于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相信老威特的学说,这本教育奇书就被埋没了。
是谁带来了健康的孩子
老威特是一个非凡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富有创见的人。虽然他只是一个乡村牧师,却 胸 怀大志,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一心去实现自己的教育计划。他并不是在象牙塔里著书立说 的大教育家,他像一位和蔼的长者,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向你娓娓道出培养下一代的一 些心得。他在书中写道:
我们有责任帮助自己的孩子克服各种障碍,使他们尽量具备优秀的品德和健康的 体魄走
向社会。为了尽到这个责任,首先在生孩子之前,就要充分注意我们自己的精神和体质。衣 、食、住、行都要简朴,多喝清水,常到野外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避免情 绪激动,让自己的生活称心如意。这样,生下来的孩子就基本上具有健康的身心。
另外,男子在做父亲之前,要充分锻炼好身体,尽量振作起精神,要选择身体健康、头 脑灵活、内心纯洁的女子做妻子。有的人由于家境不富,就认为别的都在其次,最重要的是 要找一个有钱人家的姑娘;有的人想出人头地,就认为最好娶一个出身名门的姑娘;也有的 人是因为迷上了妻子的舞蹈才向她求婚的;还有的人是由于妻子长得好看才和她结婚的。其 实,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最重要的是要选择一位健康、聪明、善良的女子做妻子。
当妻子怀孕后,就更应该过有规律的生活。不仅做妻子应该这样做,夫妻双方都应该遵循。 饮食要清淡,刺激性太强的食物要绝对避免。要多喝清水,经常到野外去运动,保持身体的 清洁,认真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和别人友善相处,信仰上帝,让生活充满欢笑、安定和满足 。
这就是老威特教育方法中的婚姻之道。今天我们为了优生优育所倡导的理论,归根结底也还 在这个范围里。也就是说,在一百多年前,老威特就提出了人种改良的理论
最高明的教育
在老威特的所有学说中,流传最久,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教育之道。他在书中写道 :
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人。我在儿 子出 世之前就相信这一说法,并经常向别人宣传。但我也绝不是像爱尔维修那样不承认孩子天赋 有所不同的人。有人攻击说我否认孩子们天赋的差异,这是对我的诬蔑。
孩子们的天赋当然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天资好一点儿,有的孩子差一点儿,这是谁 也否认不了的事实。假设我们幸运地生下了一个天赋为100分的孩子,那么天生痴呆儿的天 赋大约只能在10分以下,而普通孩子的天赋大约在50分左右。
在天赋不同的情况下,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受到同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确实就取决 于天赋的多少。可是当今的大多数孩子受到的是很不科学的教育,所以很多人的天赋连一半 也没有发挥出来。比如,天赋为80分的只发挥出40分,天赋为60分的只发挥出30分。那么, 如果能改良教育方法,实施可以发挥孩子八成天赋的有效教育,即使天赋只有50分的普通孩 子,也会优于天赋为80分的孩子。当然,如果对具备80分天赋的孩子实行同样的教育,那么 前者肯定追不上后者。但是,生下来就具备非凡天赋的孩子太少了。大多数孩子的天赋都在 50分左右。
再过100年,我的学说很可能被人们抛弃。因为到那时,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可能已经很普及 了,多数孩子都能受到理想的教育了。
纵观历史上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果对他们的教育再高明 一些,那么他们就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善良、更杰出、更智慧、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 、更坚强。总而言之,他们会成为更加完美的伟人和天才。
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过人天赋的孩子进行高明的教育,那他未来的发展就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天赋极高的孩子非常罕见。
语言是早期教育的一块基石
要想尽早发挥孩子的潜能,就必须循序渐进,否则就达不到目的。那么,应该怎样做才 能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呢?首先从语言教育开始,这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语言是 孩子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孩子就得不到任何知识。人类之所以能从动物界脱颖而 出,就是因为我们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基于这一事实,如果孩子不尽早掌握语 言,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其潜能。所以,尽早让孩子们掌握语言工具是父母的第一要务。
我们已经知道应该尽早教给孩子一些东西,但具体应该怎么去做?需要借助什么样的辅 助工具?关于这些问题,你可以从书上寻找到按,也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去领悟。
老威特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多么早也不为过。在威特刚学会辨别事物时,老威特就教他 说话了。他在书中写道:
比如,我们在儿子眼前伸出指头,儿子看到后就去抓它。刚开始由于看不准,所 以总是抓不 到。当他终于捉到了时,就显得特别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吮吸起来。这时我就用温和而清 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
就这样,在威特刚刚有了辨别能力时,他的父母就拿各种各样的东西给他看,同时用温 和而清晰的语调重复东西的名称。没多久,威特就能清楚说出这些东西名称来了。
小威特稍大一点后,老威特和妻子就抱着他念餐桌上的餐具和食物的名称,还有身体的各个 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屋里的各种物品,房子的部位,院子里的草木及等等所有能引起威 特注意的东西的名称,同时还教他动词和形容词,使他的语汇逐渐丰富起来。
这样的训练需要反复进行,只要你一有空闲,或者孩子有兴趣玩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多地重 复前面所学的东西,直到他能跟着你毫不费力地说出来为止。
教孩子说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好好下点功夫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但是老威 特却做得非常出色。我们学习外语,就必须要多记单词。但是想要多记,却往往劳而无功, 很快就忘掉了。有一个时期,我也把维布斯特的袖珍小词典揣在怀里从头往下背,但总是随 记随忘,并没有多大收获。要想多记单词,还是应该多读有趣的书,在轻松的阅读中去记住 书上的单词。同样的道理,为了丰富孩子的词汇,一味采取填鸭式的硬塞,非但达不到目的 ,反而适得其反。
老威特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通过与威特谈论饭桌上的器具、室内的摆设、院子里的花鸟鱼 虫等,巧妙地使他掌握新单词的发音和词义。当然,刚开始说的都是非常简单的话,但是只 要每天坚持训练,持之以恒就会收到非常的效果。
当威特稍微能听懂大人说话时,他的父母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对于幼儿,没有比故事更 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所以应该尽早让他了解这个世界,越早越好。 为了让孩子了解世界,最好的途径当然就是讲故事了。讲故事不仅能扩展儿童的知识面,同 时也丰富了他的语汇。老威特不仅让威特听故事,而且还要他自己讲。只有这样,才能完全 达到讲故事的目的。
经过这样的教育,据说威特五六岁时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3万多个单词,这的确是个惊 人的数字。日本的中学生学了5年英语,最优秀的学生也不过是记住了5000个单词,普通学 生是在3000个左右。可见,早期教育的成效有多么大。
老威特的语言教育法,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他从不教孩子说半截话、方言和土 话。他认为教孩子"手手""果果"那一类的话毫无意义。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如果父母能 缓慢而清晰地向孩子说某个词,一般来说,孩子都可以学会正确的发音。当然,像"手手" "果果"这样的词发音容易些。但是本来一教就可以学会的东西,却故意不教,岂不是很愚 蠢的吗?
因此,老威特从来不教不标准的话。他清晰地把每一个音发给儿子听,耐心地教他标准 德语。如果儿子发音准确,老威特就摸着他的头表扬说:"很好,说得对。"当威特发音不 标准时,老威特就对妻子说:"你瞧,你儿子不会说了……"于是妻子就回答说:"不会吧 ,我儿子连那样的话都不会说吗?"这样一来,小威特就被激起了拼命学习的劲头。结果, 他还在父母怀里的时候就口齿清晰,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说一口标准的德语了。
老威特不让他停留在孩子式的表达方式上,而是教他逐步了解和使用复杂的词语,并且 力求准确生动,绝不使用暧昧的词语。他的信条是,要想有清醒的头脑,就必须掌握清楚明 了的词汇。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自己和妻子应该以身作则,力求发音标准,用词规范。
老威特不仅这样要求妻子,对女仆和男仆也是如此,他严禁仆人说方言。因为他 觉得让威特学会方言是浪费时间。他只允许威特记标准的德语。因为只要记住标准读 法,就可以让他毫不费力气地读懂书上写的东西。
老威特的做法应该引起许多年轻父母的深思,由于忙于工作,很多父母只好把自己的孩子交 给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保姆和长辈来看管,孩子整天生活在方言和土话中,学到的是一些残 缺不全的只言片语,从早期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
唤起孩子的兴趣
卡尔•威特有一个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不管教什么,他总是先努力唤起 孩子的兴趣,只有在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他才开始教。教读书也是如此。他先给小威 特买来小人书和画册,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并且说:"如果你认识了这些字,你就 能明白 这些故事了。"他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威特的好奇心,或者干脆不讲给他听,只告诉他:"这 个画册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没时间给你讲。"这样一来,威特就有了一定要识字的 想法。这时,老威特就不失时机地教他识字。
卡尔•威特教识字的方法和现在学校的方法不一样。他首先买来各十套10公分见方的德语 印刷 体铅字母、罗马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各十套。然后把这些字贴在10公分见方的小板上,以做游 戏的方式教。和别人一样,他也是先从元音教起,接着以"拼字母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 威特把字母组合起来。在100多年前,他就实践了今天的蒙特梭利女士正在推行的教法。现 在看来,这些方法显得有些可笑,但在当时却是最有创意的,这反映了卡尔•威特在教育孩 子时的良苦用心。
西方字母只有26个,加上德语的发音并不像英语那样复杂,所以威特很快就学会了读--他 在没有学习所谓"读法"的情况下就掌握了读。学会读之后,威特就掌握了更多的词汇。由 于他学的是标准德语,所以很快就能读书了。
我认为这一点对年轻的父母很有参考价值,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语 言上有障碍。
西方语言,无论是德语、英语、意大利语还是法语,都多少有些相似。所以威特能用德 语自由阅读后,又立即开始学法语。当时他才6岁,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就可自由阅读各种 法文书籍了。之所以学得这样快,是因为他有非常丰富的德语知识。
按照惯例,孩子学习外语一般都先从拉丁语学起。但老威特觉得这样做过于勉 强,他认为从与德语最相近的法语开始学起更合理,因而他教给威特的第一门外语就是法语 。对西方孩子来说,学习拉丁语也是相当难的,是所谓"令人头痛的语言"。因此,老威特 在教威特拉丁语之前做了相当的准备,他在教拉丁语之前,先把维吉尔的《艾丽库斯》中的 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漂亮的语言等讲给威特听,以唤起他的兴趣。他还告诉威特,要想 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就一定要学好拉丁语。
小威特7岁时,老威特经常带他去参加莱比锡音乐会。有一次中场休息时,威特看着印 有歌词的小册子问父亲:"爸爸,这不是法语也不是意大利语,这是拉丁语"。老威特说: "不错,你想想看,它是什么意思。"于是威特从法语和意大利语进行类推,基本上明白了 大意。他说:"爸爸,既然拉丁语这么容易,我为什么不早点学呢?"这时,老威特觉得条 件已经成熟,才开始教他拉丁语,结果威特只用了9个月就学会了。
接下来威特开始学英语,学完英语又学希腊语,英语用了3个月,希腊语用了6个月。威 特8岁时,已经可以阅读荷马、波鲁塔柯、维吉尔、西塞罗、奥西安、费奈隆、弗罗里安、 梅塔斯塔西、席勒等德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罗马等各国文学家的著作了。
可以说,只要能尽早开始适当的教育,不使孩子们的潜能衰减,那么,普通孩子也完全 可以具备这种才能。但是,在老威特的教育理论已经产生了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一方面 不在孩子们应该受教育的时候去教育他们,致使他们的潜能日渐衰减;另一方面却又埋怨自 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有的家长甚至在学年结束时买了很多礼物去教师家里请求"多关 照 ",别让孩子留级。每当我见到这样的父母,总不免为他们的舔犊之情所感动,同时也可怜 他们的无知。让本应留级的孩子勉强升级,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如果他们真爱自己的孩子 ,那就应该把心思花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对孩子的教育上。
现在,我要提醒读者,卡尔•威特在教授外语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他认为学习外语与其背不如练。他并没有系统地教语法,他认为即使教孩子语法, 孩子也不会理解。我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当然,对大人来说,以语法为基础来学习外语是有 效的,但是对孩子则必须采取老威特的"与其背不如练"的办法。我们不妨想一想,所有的 孩子,不正是用这种方法学会了本国语言吗?
2、孩子们对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大人读小说,读过一遍就不想再看了,而孩子们却乐意反 复地听同一个故事。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从大人的角度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老威特抓住 了这个秘诀,在教儿子外语时,让他用各种语言去读同一个故事。比如,在读安徒生童话时 ,既让他读德语版,又让他读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版。事实证明,这个方法非 常有效。
有些读者也许会问,要那么小的孩子学那么多的东西,他受得了吗?很多人可能以为小威特 的生 活除了日夜苦读,就没有其他活动了,或者以为他除了学究式的知识和几门外语,其他什么 都不懂。但事实并非如此,用他父亲的话说,小威特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孩子都少 。他有大量的时间来尽情地玩耍和运动,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健康活泼的孩子。在学习方 面,他除了学外语,还轻松地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
能够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到如此丰富的知识,老威特一定有他非常独特的教育秘诀。这个秘 诀就是,唤起孩子的兴趣,让他自己提出问题。威特三四岁时,老威特每天都要带他散步一 两个小时,不过这种散步不单纯是溜达,而是一边交谈一边溜达。比如摘下一朵野花,老威 特就会给孩子解剖一下,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或者捉个小虫,顺便给他说说有关昆 虫的知识。就这样,一块石头、一草一木都是他的教育素材。
老威特绝不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总是首先唤起威特的兴趣,然后根据他的兴趣不失时 机地进行教育。同时也绝不对他进行系统教育,告诉他哪个问题属于植物学范畴,哪个问题 属于动物学范畴等等。只是就散步中威特感兴趣的东西,向他传授相应的知识。
再看看今天,我们大部分人是怎样做的呢?当孩子三四岁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大人提出各 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大多是敷衍了事,很少耐心地说明和解释。就这样,当孩子的潜能几乎 枯竭之后,我们却在孩子上学时大惊小怪地说:"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这么差呢?"老威特 的做法恰恰相反。只要威特能提出问题,他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地回答,绝不像我们那样 敷衍了事。
在教育上再没有比教给孩子错误的东西更可恶的了。老威特的讲解并不难懂,他是充分考虑 了孩子现有的知识量才进行讲解的。当孩子问到连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他就老老实实地回 答说:"这个爸爸也不知道。"于是两个人就一起翻阅资料,或者去图书馆寻找答案。用这 种方式,他培养了威特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孩子极力排斥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识。
为了扩大威特的知识面,除了让他学习动物学和植物学知识外,还教给他地理方面的知 识。地理教育是这样开始的:首先,他经常带年幼的威特到周围村庄去散步,等到威特基本 了解了邻村的情况之后,就带着他拿着纸和笔爬到自己村里的一个高塔上,放眼四方,问他 周围的地名,不知道的地方就向他说明。并让威特画出周围的略图,然后两个人再去散步, 在略图上添上道路、森林和河流等等。这样,邻村的地图就画出来了。老威特还会去书店买 来这个地方的地图,和他们自己画的地图进行比较并做修改。他用这种方式使孩子饶有兴趣 地学会了难以理解的地图知识。这就是卡尔•威特教育法的独到之处,这和我们绝大多数人 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老威特在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的教育上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天文学是请梅泽堡的一位贵族 泽肯多夫教的。泽肯多夫虽然是个贵族,却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本来他和老威特并不熟, 也没有什么联系,他只是威特出名后慕名前来看望的人们中的一个。他和威特接触后,发现 他的才能比人们传说的还要高,于是就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把威特带到自己家里,用 自己的望远镜做教具,态度和蔼地教他天文学知识。泽肯多夫是一个以做学问为乐的人,他 除了有天文学家的观察工具,还有许多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器具以及各种书籍。他很大方地 让威特使用他的书籍和器具。
小威特的努力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承认,在普通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小天才,这使小威特有了比 普通孩子更多的学习机会,他可以在家门外的其他地方随心所欲地学习各种知识,并能得到 名师的指点。
带孩子去旅游
老威特认为,与其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不如开阔他们的视野。在那个时代,这种 观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威特的见识。比如他们看到建筑物,他就告 诉威特那是什么,它所坐落的地方叫什么。看到古城堡之类的建筑,就告诉他这个城堡过去 的名字,给他讲古城的历史。威特2岁以后,老威特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不论参加音 乐会还是看戏,到哪儿都带着他。另外,只要有时间,就带他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动物 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视野,丰富他的见识。
每次参观回来,就让他详细描述所见到的一切,或者让他向母亲汇报。因此,威特在参观时 总是用心观察,认真听取父亲或者导游的讲解。
威特到了3岁,老威特就领着他到各地游览。5岁时,几乎游遍了德国所有的大城市。他们在 旅途中,既登山,也游览名胜;既寻找古迹,也凭吊古战场。回到旅馆,老威特就让儿子把 所见所闻写在信上,寄给母亲和亲友。回家后,还要向母亲详细地做口头汇报。
老威特为了满足威特的求知欲和培养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从来都是不辞劳苦,也不吝惜 金钱。比如,他曾经不惜重金,请魔术师说出魔术的秘密。类似的事情非常多。由此可见, 他对威特的教育是多么地热心。当然,如果你很有钱,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就可以省不少心, 但这绝不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前提条件,假如你没有多余的钱财,但只要你肯花心思,那么, 效果会远胜于金钱的作用。
不要乱给孩子买玩具
老威特几乎没有给儿子买过什么玩具。他说:"玩具并不能让孩子学到什么知识。给孩 子买一些玩具就不再过问是错误的。"事实上,由于威特很小就懂得读书和观察事物,根本 用不着靠玩具来消磨时间。"玩物丧志",是大人和孩子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光用玩具打发 孩子,让他自己玩而不去管他,很容易使孩子感到无聊。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萎靡不振,对生 活感到厌烦,以致毁坏玩具和哭闹等等。老威特认为,由此产生的破坏癖有时会影响孩子的 一生。他说:"孩子感到无聊时就会心情不好,于是就拿玩具或别的东西出气,我想谁都清楚这会造成多么可悲的后果。"
老威特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为儿子修了一个大游戏场。里面铺着60公分厚的砂子,周围 种着各种花草和树木。由于砂子铺得厚,即使下过雨也马上就会变干,坐在上面不会弄脏衣 服。小威特在这里看看花捉捉虫,养成了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老威特认为,让孩子热爱大 自然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小威特有一套炊事玩具,由于他毕竟是个孩子,凡是大人要做的事,他也想做。尤其对 厨房里的活,总想插手。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很讨厌,但是如果能正确引导,就能极大地丰富 孩子的知识。老威特正是从这方面考虑,给儿子买了一套炊事玩具。
威特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不同,她总是一边做饭,一边耐心地解答威特提出的种种问题 。并且还指点威特用炊事玩具学做各种菜。有时候由威特来主厨,妈妈当伙计。威特当了厨 师后,做伙计的妈妈就得听威特的吩咐。如果威特下的命令不合理,就会失去当厨师的资格 而降为伙计。这时,就由当上厨师的妈妈来下达各种命令。比如,做某个菜时,让威特去菜 园里摘取某种原料等等。如果威特搞错了原料,那么就连伙计也当不成了,只好被解雇。
这种戏剧式的游戏层出不穷,导演当然是妈妈。他们经常演出某个故事或者书本上的某个历 史事件中的情节。还有回到曾经游览过的地方,玩"旅行游戏"等等。她通过这些游戏,教 给了威特有关地理和历史方面的正确知识。她说:
"有时候我让威特当妈妈,我当孩子。于是威特就向我下达各种命令,而我故意不 好好做或 者干脆不做,要是威特没有看出来,那他就失去了当妈妈的资格。不过,威特一般都能看出 来,于是就一本正经地向我提意见。这时候我就说,请原谅,以后我一定注意。有时候我故 意不认账,这时威特就用我平时教训他的话来教训我。有时候,我让威特当老师,我当学生 。如果威特讲得很成功而我故意说他讲得不好,他发觉后就会批评我。这些游戏对威特后来 避免犯错极为有益。"
威特的父亲还为儿子做了各种形状的积木,他用这些积木盖房子,或者搭建教堂、架桥 、造城堡。由于建筑游戏需要认真地动脑子,所以对孩子的发展非常有利。另外,他还做模 仿人生各种活动的游戏。当然,这是他很小的事了。在这个时期,老威特就像蒙特梭利 女士所做的那样,努力通过游戏让威特五官的功能得到发展。
孩子在做游戏时应该让他适当地动脑筋。这样,孩子就不会因无聊而哭闹。威特的父亲说: "虽然儿子的玩具很少,但是不管多长的冬天,他也不感到无聊。就这么一点玩具,他总是 快乐地玩着。"
吃东西会伤害智力
发明家爱迪生说过:"美国人大多饮食过量。因此血液都跑到胃里去了,头脑则越来越 不管用。"据他说,大多数美国人饭吃得太多,活却干得太少。胃过于疲劳大脑功能就会减 弱,所以贪吃会使人变蠢。富兰克林在自传里说,他一辈子都很注意节食。不光他一个人 ,凡是喜欢用脑的人都很注意这一点。老威特在100多年前,就把这种观念用在孩子身上了 。他认为,如果让孩子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所以他在培 养时,总是督促他注意饮食,不吃得太饱,以免使胃的负担过大。
很多孩子往往不知饥饱,由于吃得过多而生病。可是,这个习惯并不是孩子的天性,而 是由于父母的无知造成的。当然,儿童的成长很快,需要加强营养,不能以大人的标准来衡 量他们。但是很多孩子因吃得过饱而使胃过于疲劳,导致大脑反应迟钝却是事实。
威特的父亲很注意这一点,他严禁威特随便吃点心和零食。给孩子加强营养是必要的, 但应该进行合理安排,最好规定吃点心的时间,使之形成规律。
老威特常常对威特讲健康的重要性,他说:
"人吃得过饱脑子就会变笨,心情就会变坏 ,有时还会生病。生了病,不仅难受,而且也不能读书和玩耍了。另外,你如果得了病,爸 爸妈妈为了照顾你,很多事都不能做了。你一个人得了病,就会给很多人带来麻烦。"
此外,凡是朋友的孩子生了病,他都带威特去看见望。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小孩生病,大多是由于饮食过量造成的,因此这种看望对儿子是一种很实际的教 育。有一次我带儿子出去散步,遇见一个朋友的儿子。
'你家里人都好吗?'
'谢谢,他们都好。'
'可是,我听说你弟弟病了。'
'是的,您怎么知道的呢?'
'我知道,因为刚过了圣诞节。'
我并不是瞎猜。因为我知道那孩子很贪吃,圣诞节过后肯定会生病的。果然不出所料 ,于是我就带着威特前去探望。到他家一看,那孩子又是喊肚子痛,又是喊头痛,不停地哭 闹。通过谈话我问明了病因,正如我所说的那样,是由于吃得太多。这在种场合,我和朋友 谈话时,总是注意使身边的威特能了解事情的原因。"
老威特对儿子的饮食特别关注,从他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注意他的饮食规律搭配,决不在 "吃"的问题上放纵威特。他在书中写道:
"威特基本上没有因为吃得过多而损害健康。到朋友家里 做客,朋友总要拿出点心让威特吃。但是不管多么好吃的点心,威特是绝不吃的。朋友们说 这不是孩子的本意,是我管教过严的结果。因为他们是从自己和自己孩子的角度来看的 ,所以无法理解威特的自制能力。其实,只要从小就经常教育孩子们,他们做到这一点并不 难。"
正如老威特所说,由于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无规律、无限制地吃东西,从而使孩 子的胃肠功能紊乱,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消化食物上,大脑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这样,即便对 孩子实施了早期教育或其他什么教育,也是白费工夫。
孩子的时间
如何分配孩子的学习时间和游戏时间,是父母们十分关心的问题。那么,老威特是 怎么做的呢?事实上,在老威特的教育之道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学习时间和游戏时间的区分 。在游玩、散步和吃饭时,老威特总是想方设法地丰富威特的知识。在威特学习功课时,老 威特绝不允许有任何人或任何事去干扰他。起初,威特平均每天学习15分钟的功课。在这个 时间里,威特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就会受到父亲的批评。在学习时,妻子和仆人有事找 威特,他就会拒绝说:"现在不行,威特正在学习。"有客人来访,他也不让威特离开座位,他会说:"请稍等片刻。"这样做当然是为了使威特养成认真对待学习的习惯。
老威特很重视培养儿子做事果断迅捷的习惯。如果威特做某件事磨磨蹭蹭,即使做得再 好他也不满意。这对培养威特雷厉风行的作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老威特严禁儿子在学习语言和数学等知识上敷衍了事,而要他养成精益求精的精神。他 的教育方法就像砌砖头一样一丝不苟,他认为不这样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有些所谓的学者,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喜欢用一些装腔作势的语言,令人费解。老威特认为,这是由于这些人在 学习时代对词义领会不深、学得不透的缘故。他说这些学者都是冒牌货,并耻笑那些把这种 人奉为伟大学者的人。精益求精,是老威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老威物像砖头一样的学习态度,小威特学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直到晚年他依然在感激 他父亲的教诲。
说了这么多,有人一定会说,老威特这陈旧的教育方法一定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然而,事实 并非 如此,他每天只花费一二个小时教育威特。作为一个牧师,他的工作非常忙,即使想抽出更 多的时间也不可能。他在书中写道:"通过对威特的教育,我第一次领悟到儿童的发展潜力 是多么大。"
小威特到8、9岁的时候,某些学科的水平已超过了父亲。
儿子永远是个普通人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造就神童或未来的伟大学者。 在100多年前,就有人对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提出质疑。为此,老威特作了如下辩解:
人们以为我是带着塑造学者的目的来教育儿子的。甚至有些人以为我想造就一个神 童, 为的是获得名誉。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对我的误解。我只是想把儿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 所以才挤出自己仅有的一点智慧,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力把他培养成健康、活泼、幸福 的青年。
我喜欢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讨厌学究。所以每当我看到儿子过于迷恋希腊语、拉 丁语或者数学时,就立即想办法纠正他。
人们以为我只是发展孩子的大脑,这是对我的又一误解。我和妻子共同努力来帮助儿子 发展常识、爱好和想像力。我不喜欢缺乏常识和爱好的人,同时,我还尽力使儿子成为一个 既懂感情,又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
我讨厌学究,学究都是些呆头呆脑、板着面孔、难以相处的人。他们只懂得自己的专业 ,不论走到哪里都喜欢卖弄他的专业知识,而不管别人是否欢迎。同时他们又非常缺乏常识 ,往往喜欢发表拙劣的议论,被人们当成的笑柄。这就是学究。
另外,学究们说话或者写文章喜欢装腔作势,使用一些很少听说过的学术用语,令人费 解。他们认为具有常识和爱好的青年是俗人,说什么善于交际、会写诗的入终究不能成为一 个像样的学者。反之,看到那些写文章只会罗列晦涩的术语,喜欢堆砌毫无价值、又臭又长 、除了本人谁也不懂的词句的青年,却说他们有出息。
正如某个大学教授平时对学生所说的:"你们只要学会希腊语和拉丁语就行了。所谓科学和 外语一边喝茶一边说着话就能学会。"
你瞧,他们就是这么荒谬。我怎么可能把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呢?尤其是说我要造就神童好 出名的说法,更是对我的诬蔑。什么是神童?不就是温室里的花朵吗?如果我打算把儿子培 养成什么神童的话,那我就成了害人和亵渎神灵的人了。
通常,儿童才智过高容易被看成是偏才。如果说某人的孩子8岁就学会了六国语言,9岁就上 了大学,14岁就当了博士,那么他其他方面的发展就容易被人忽略。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老威特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教育孩子的目的,不仅是要孩子 成才,而且还要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老威特为了把儿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品德教育 上花的精力比智力教育更多。这也是一位严肃认真的牧师必然要做的事情。因此,威特从小 就受到特别虔诚的信仰教育,并以精通圣经著称。尤其是基督教的教义,他能全部背下来。 确实有很多牧师的儿子,熟读圣经,却喜欢胡作非为,一点也不懂得尊重别人。威特完全不 是那样的人,人们都说他"像天使一样纯洁"。他确实是个非常虔诚、富于爱心、态度谦和 的孩子。他从不跟人争吵,别说动物,就连一朵野花也不舍得伤害。
关注孩子的心灵
威特6岁时,我带他去L村的E牧师家去做客,并在他家住了几天。第二天吃早餐时 ,儿子弄 撒了一点牛奶。按我家的规矩,撒了食物是要受罚的,只能吃面包和盐。威特很爱喝牛奶, 加上E牧师全家都非常喜欢他,给他的牛奶是经过特意调制的,此外还有上好的点心。威特 的脸红了一下,迟疑了一会儿,但终于没有喝牛奶。
我假装没看见,E牧师家的人看到这种情况,沉不住气了,再三要他喝牛奶,可儿子还是 不 肯喝。E牧师家的人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喝,就一再劝说,威特终于说:"我洒了牛奶,就不 能喝了。"E牧师家的人都说:"没关系,喝吧,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只顾吃我的点心, 仍然假装没看见。威特还是不喝,于是,E牧师全家推测,威特一定因为怕我责备才不敢喝 ,就向我发起了进攻。
这时,我让威特出去一下,然后向E牧师全家说明了原因。他们听了都说;"一个才6岁 的孩子,因为一点小过错就不能吃他喜欢吃的东西,你的教育也太苛刻了吧。"我解释说: "不,威特并不是因为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为从心里认识到这是约束自己的纪律,所以才 不喝。"可E牧师一家还是不相信,我只好说:"既然这样,那么我离开餐厅,你们把威特 叫来,再劝他喝,他肯定还是不会喝。"说完,我就离开了。
他们把威特叫进去,热情地劝他喝牛奶、吃点心,但毫无作用。接着他们又换了新牛奶,拿 出新点心对威特说:"吃吧,你爸爸不会知道的。"但儿子还是不吃,并一再说:"就算爸 爸看不见,但上帝能看见,我不能撒谎。"他们又说:"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去散步,你不吃 东西,半路上要挨饿的。"儿子回答说:"没关系。"E牧师一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我 叫进去,儿子激动地流着泪如实地向我报告了情况。我听完后对他说:"威特,你对自己良 心的惩罚已经够了。我们马上要出去散步,你把牛奶和点心吃了,不要辜负了大家的心意, 过一会儿我们好出发。"儿子听我这么说,才高兴地把牛奶喝了。
一个6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自制力,E牧师全家感到十分不解。
读了这个故事,不知你有何感想,大家可能和E牧师家的人一样,也认为老威特的教育 太严格了。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教育确实很严格。通常,严格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很 多痛苦,但他的教育却没有。这是因为他的教育方法合理。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只要从 小抓起,孩子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的痛苦。孩子之所以害怕严格的教育,是因为刚开始时的教 育方法不当。教育孩子,就像砌砖头一样,一定要打好基础,老威特正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一 点。
按这样的教育思路,老威特从一开始,就对他要求很严格,家规始终如一。要知道 ,有时允许孩子这样做,有时又不允许,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正如诗人席勒所说,我们 不会对未曾得到的东西感到不满足。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也就不会觉得有 什么痛苦了。老威特根据这个道理,从威特1岁时起,就严格要求,从未考虑过什么"孩子 太小可以放宽一些,长大后再严格一些"。
然而,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高兴时对孩子不管不问,不高兴时又格外严厉,没有一个 始终如一的规矩,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紧张和混乱,从而认为地制 造教育孩子的障碍。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父母自己思想混乱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另 外,父母双方的意见要一致,老威特就很注意这一点。他在对威特进行教育时,总是要得到 妻子的配合。
父母在家庭中的传统形象是所谓的严父慈母,如果这是指父母意见不同,或者宽严不一的话 ,那么这种家庭教育只能以失败告终。
不要伤害孩子的判断力
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有一个特点,就是严格而不专制。所谓专制是指强迫孩子服从。 老威特反对专制,他无论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很注意讲道理,理性地思考问题 和处理问题。
卡尔•威特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扰乱孩子的判断力。所以他 在批评孩子时,总是晓之以理,绝不让孩子挨了批评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比父母不搞清事实就错怪孩子更糟糕的事了。即使父母的责怪和禁令是对的,也应该让孩子明白其中原因,否则孩子就会口服心不服。可是,有太多的父母做不到这一点,其实这就是专制,专制会蒙 蔽孩子的理性,使他的判断力失常。
老威特总是尽力搞清事实,避免错怪孩子。在责备他或者禁止他干某件事时,总是要说明原 因,使他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做就不会使孩子的理性和判断力受到损害。老威特说,如果 孩子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他的一生就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了。世界上有太多的孩子被扭曲 了是非观念,这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他在书中写道:
有一次威特对人说了粗鲁的话,我没有马上责备他,而是立即向人家道歉说:"我 儿子 是在乡下长大的,所以才说出这种话来。请您别介意。"这时威特就会意识到自己说了不该 说的话,事后一定会和我谈到这件事。这时候我才对他说:"你的话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其实我也那么认为。但是在当着别人的面说就不合适。因为你说了那种话,N先生不是臊得 脸都红了吗?N先生喜欢你,又碍于爸爸的情面,所以没有说什么。但他一定生气了,他后 来一直不说话,就是因为你的那些话伤害了他。"我不赞成威特的粗鲁,但又向他剖析了这 件事的是非,因此他的判断力也就不会受到损害了。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老威特又从另一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我的解释和分析,威特基本上就会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为了让大家明白我的 教育 方法,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假设威特说:"可我说的是事实呀。"那么我就会进一步开导他 :"是的,你说的是事实。但N先生可能有他自己的想法,才那么做的。他可能会想,我有 我的考虑,你这么一个小孩懂什么。再说,即使你说的是事实,你也没有理由非那么说不可 。因为那是人人皆知的事,别人不都没有说话吗?如果你以为那事只有你一个人知道,那你 就太傻了。反过来,如果别人当着大家的面揭你的短,你会舒服吗?其实揭你的短也不是什 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大人指出孩子的缺点是理所当然的,反正孩子难免有许多缺点,说出来 也并不丢人。即使是这样,大人们不是也没有那样做吗?如果你认为他们都不知道你的缺点 ,那你就错了。他们知道你的缺点而不说是因为考虑你的自尊心,不想让你丢脸而已,现在 你明白别人对你的好意了吧。而你应该怎么做呢?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圣经上不是说,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吗?所以当着大家的面,说出别人的过错是很不合适。"
假如威特还是不理解,又提出:"那我不就成了撒谎了吗?"(事实上他是绝不会这样 问的)我就会继续开导:"不,当然不能说谎,说谎的人是伪君子。你完全没有必要说谎, 只要保持沉默就行了。如果所有的人都互相攻击,当众宣扬别人的缺点,那这个世界不就整 天吵闹不休了吗?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能安心地工作和生活了。"我会用这种方式,一直 到说到他想通了为止。不过,对威特来说,我用不着说这么多,几句话就能让他意识到自己 的过错,含着眼泪保证不再那样做。
这就是老威特的教育方法。由于他的教育合情合理、绝不专制,所以孩子的理性和判断力不 会受到伤害。另外,由于威特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并通晓词义,所以一点就通,根本不必多 说。对别的孩子来说,老威特的这种教育方法未必合适,因为不同的孩子所受的早期教育也 不同,有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受过早期教育。表面上看,老威特的教育方法很散乱,其实有着 很强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希望读者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
孩子和他的朋友们
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他的言谈举止,乃至内心深处都会留下环 境的印记。孩子往往因为太小,而不具备选择环境的能力,但是父母们应该清醒地处理这个 问题,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留心孩子的小伙伴的品行,并加以适当的约束与引导。下面我 们将谈到老威特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办法,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老威特的方法不一定完全 正确,但至少会对你教育孩子有所启发。
老威特和其他负责任的父母一样,从不对孩子放任不管。按他的说法,放任自流会使孩 子不加选择地和任何孩子来往,从而染上各种坏习气。比如变得油滑,还有可能学会手淫。 他说他常常在路边看到孩子们赌博,不知道为他们拉过多少次架。
孩子们由于不懂事,经常互相扔石头。结果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甚至把眼睛打瞎,或者留下 别的残疾,这的确是很危险的。扔雪球也不保险,有的孩子把雪球捏得像石头一样硬,这样 的雪球打出去很容易使对方受伤。老威特写道:"我遇到瞎眼、缺鼻子、少指头或腿瘸的孩 子时,往往会寻问他们受伤的原因,结果大多是在玩耍中受的伤。这使我感到十分震惊。" 出于这个原因,老威特绝不让儿子乱跑。不仅如此,也很少让他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他说:
"人们总是对我说,孩子必须有游戏伙伴。否则,他就会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以致 情绪低落 ,性格怪异。说得多了,我终于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和妻子商量后,为儿子选了两个小女孩 做伴儿。两个小女孩都受过最好的教育,会唱歌、跳舞,威特和她们玩得很愉快。可是结果 却像我担心的那样,很不理想。自从让威特和两个小女孩一起玩以后,以前不任性的他变得 任性了,从不说谎的他也开始说谎了,说话也变得粗俗了,并且开始变得傲慢起来。这是由 于两个小女孩凡事都顺着他造成的。于是我们就告诉她们,不能什么都听威特的,如果威特 自以为是,就告诉我,可是没用。于是就不让威特再和别的孩子玩了。
"认为孩子不和别的孩子玩就没有乐趣,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当然,孩子们在一起时非常 自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当然喜欢这样。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 孩子的乐趣吧,但我看,这样的乐趣还不如没有好。如果我们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和他们一 起玩耍的话,他们同样会感到高兴,而且这是有益无害的。这样一来,孩子既不会任性,也 不会自以为是,更不会沾染上恶习。只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会有弊 端。如果是坏孩子,害处就更大了。如果好孩子能把好习惯传给坏孩子,当然再好不过。但 遗憾的是,事情根本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而恰恰是坏孩子的坏习惯非常快地传给了好孩子 。这是因为学习好习惯需要付出努力,而染上坏习惯却无须任何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 校正是孩子们的恶习集中的场所,是非常危险的地方。这种危险,在风气不好的学校尤其严 重。所以如果家里有充分的学习条件的话,最好不要送孩子去学校。但大多数家庭都做不到 这一点,所以学校应该尽最大努力来杜绝坏习气,对学生们的游戏进行严格的监督。"
当然了,杜绝孩子的社交生活显然很不明智,但父母至少可以做到让孩子有选择地交友以保 持他天真与快乐的。
点燃孩子的良善之心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品德教育,点燃孩子的良善之心与为善的性格,使他 们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都会拥有健全的人格。任何时代都需要正直、勇敢 、有良知的人。老威特就特别注重对儿子的品德教育。从小就给他讲历史上各种从善如流的 故事,特别是《圣经》中的故事。只要威特做了好事,老威特就表扬他说:"好!做得对! "同时他又很注意表扬的分寸,以免他产生骄傲情绪。
老威特有时也在妻子和亲友面前表扬他:"威特今天做了一件不错的事"。但这只限于少数 了解他的教育方法的亲友。因为不了解他的教育方法的人,就不会明白他的用心,还以为他 是在随便表扬威特。
小威特刚学会识字的时候,老威特就教他背诵各种有关道德的诗。德国有很多歌颂仁爱、友 情、亲情、勇气、牺牲的诗篇。才几岁的威特很快都背了下来。老威特还为他做了一个"行 为记录本"。做了好事,就记下来留做永久纪念。有了这种鼓励,小威特就会一辈子努力做 好事。老威特最下功夫的是让儿子把做好事当作一种乐趣,让他体会到做了好事后的快乐。 让孩子理解这种快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并非不可能。就像下围棋或者象棋,打台 球、网球或者板球一样,不学就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鼓励做好事和鼓励学习在方式上多少有些不同。概括的说,老威特的 宗旨是:"学习能为我们带来今生的幸福,而善行则给我们带来上帝的嘉奖。"因此,只要 威特学习好,父亲每天都给他一个戈比作为奖励。但如果学习好,而行为有过错,那就得不 到奖励了。威特在他的书中写道:
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儿子主动对我说:"爸爸,我今天犯了错,钱就不要了。" 这时,我 由于欣喜甚至想给他加倍的奖励。但为儿子着想,我会抑制住激动的泪花,平静地说:"是 吗?爸爸不知道,那么你明天去做件好事吧。"实际上我心里很难受。这时,我常常忍不住 去亲吻他。
我们说卡尔•威特是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却用钱来鼓励学习,大家可能觉得可笑,因为 这和很多世俗的做法一样。其实,老威特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学习能带来今生的幸福 "。他在书中写道:"虽然有点难为情,但只要儿子学习好,我就每天给他一戈比。这样做 是为了让儿子知道要获得一点报酬是多么艰难。"给他的钱怎么花呢?老威特尽量使他花得 有价值,让他明白买零食之类的东西没有意义,而买书和工具却可以永远发挥作用。如果在 圣诞节或别的节日里给朋友和穷人家的孩子买点礼品,父子俩都会感到非常快乐。
附近的人们有了灾难,不管身份是否相称,老威特总要前去看望。这时小威特也会拿出自己 存的钱去慰问。于是父亲就表扬他说:"威特,你做得对,虽然你的礼物很少,但却像'穷 寡妇的一个铜板'那样有价值。"穷寡妇的一个铜板是圣经中的故事,在马可福音第12章的 结尾:
耶稣坐在银库对面,看众人怎样投钱人库。有些财主往里面投了很多的钱。有一 个贫穷的寡 妇走过来,往里面投了两个铜板。耶稣便叫门徒来,对他们说:"我告诉你们,这个穷寡妇 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因为别人都是把余钱投在里面,但这个寡妇是自己不足, 却把仅有的一点活命钱都投进去了。"
在威特幼小的心灵里,不知积累了多少优美动听的故事。引用圣经里的话和各种传说故 事来教育孩子做好事,已经成了老威特的习惯。他从威特很小的时候起,就让他记住了这些 话。所以每当他对儿子说,"威特,某某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时,威特立即就能明白 ,不是努力做好事,就是停止做坏事。
骄傲的孩子是可怜虫
为了鼓励儿子学习,老威特曾经做过这样天真的事。就是当威特看完或者译完一本书时,父 子俩如释重负,一起喊着作者的名字,如"荷马万岁"、"维吉尔万岁"等。
这时孩子的妈妈也进来祝贺:"恭喜恭喜。"接着就上街买回来很多东西,做威特爱吃的菜 ,请来两三个关系密切的亲友开晚会。开席之前父亲会首先说,这本书非常难,但是威特以 顽强的毅力攻了下来,这使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宣布威特将要攻读的下一本书的名字 。接着人们就向他祝贺:"恭喜恭喜。"
但是,在表 扬孩子的问题上,老威特警告人们不要做过了头,否则孩子会因你过分的赞扬而飘飘然。
如果威特学习好,父亲会给他钱,但如果他做了好事,父亲就不会给钱,而是写进"行 为记录本",并给予表扬。但总的来说,老威特不会过多表扬儿子。因为表扬太多,也就失 去了价值。所以,即使威特学习非常好,他也只是说"啊,不错"。如果威特做了好事,他 就说"好,你做得对,上帝一定会高兴的",并不表扬得过了头。当威特做了一件大好事时 ,他就抱着儿子亲吻,不过这种情况不多。所以父亲的亲吻对威特来说是极为可贵的。老威 特想让儿子懂得:对于善行的报答就是善行本身带来的喜悦,是上帝的嘉奖。老威特不过分 地表扬儿子,为的是不让他产生自满情绪,孩子一旦骄傲自满,以后就会很难纠正。他向威 特传授了很多知识,但从不说这是物理学,那是化学等等,为的就是不让他觉得自己了不起 。
为了防止儿子骄傲自满,老威特下了很大的工夫。他不仅自己不过多地表扬孩子,也不让别 人表扬他。每当有人要夸威特时,就把他支出屋子不让他听。他担心过多的赞扬会毁了儿子 ,而且很多人的赞扬往往不是出于真心诚意,而仅仅一些奉承话。威特长大了一些后,父亲 就常常对他说:
"知识能博得世人的称赞,而善行只能得到上帝的称赞。世界上到处都是没有学问 的人,由 于他们自己没知识,所以一见到有知识的人就赞不绝口。然而世人的赞赏是反复无常的,既 容易得到也容易失去。而上帝的赞赏是由于行善才得到的,来之不易,所以是永恒的。因此 ,不要把世人的赞扬放在心上。喜欢别人赞扬的人必然要忍受别人的诽谤。仅仅因为别人的 评价而欢喜或苦恼的人是最蠢的。因别人的诋毁而悲观的人固然愚蠢,但稍受赞扬就忘乎所 以的人则更愚蠢。"
老威特还反复告戒儿子说:
"一个人无论怎样聪明、怎样有知识,与无所不能的上帝相比,只不过是一粒尘埃。有了一 点知识就骄傲自大的人,其实是很可怜的。奉承话大多是假的。但说来可笑,这虚假的奉承 话竟然是世人说得最多的。因此,谁要是完全相信这种话,那他就是个糊涂虫。"
老威特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威特不要妄自尊大,在外人看来,这老头似乎有些不懂人情世 故,但他的这种教育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老卡尔•威特曾经在书中写道:
世界上也许再没有像我儿子这样被人们广为称赞的孩子了。只是因为我的努力,儿 子才没有 毁于过多的赞誉。有一次,哈雷宗教事务委员塞恩福博士对我说:"你的儿子很骄傲吧?" 我说:"不,他一点儿也不骄做。"塞恩福博士坚持说:"这不可能,像他那样的神童如果 不骄做,那他就不是人。骄傲是肯定的,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后来,我让他见到了威特。他们谈了很久,塞恩福博士对威特有了新的认识。他对我说 :"我真的很佩服,你儿子确实一点儿也不骄做。你是怎样教育他的呢?"我让威特站起来 ,让他把我的教育方法说给博士听。博士听后信服了,他说:"的确,如果这样的教育孩子 ,他就不可能骄做,真是佩服。"
还有一次,有个地方督学官到格廷根走亲戚家。他在来格廷根之前,就已经从报上和人 们的传说中知道了威特的事。由于他的亲戚与我们来往密切,非常了解威特的情况,他到了 亲戚家后,就知道得就更详细了。他想考考威特,就让他的亲戚把我们父子请去了。
我接受了这个邀请。他向我提出要考考威特。我照例要求他答应我的条件:不管我儿子 表现如何,绝不要表扬他。他擅长数学,所以提出主要考数学。我回答说:"只要不表扬他 ,考什么随你的便。"商量好后,我就把特意留在外面的儿子叫进来。考试开始了,他先从 世故人情问起,然后开始靠学问。威特的每一个回答都让他十分满意。最后是他所擅长的数 学考试。由于威特也擅长数学,所以越考越使他惊讶。每一道题我儿子都能用两三种方法去 完成,还可以按他的要求去解题。这样一来,他就不由自主地开始赞扬起威特来。我赶紧向 他使眼色,这才住了口。
由于两个人都擅长数学,考着考着就进入了艰深的学术领域,最后进行到了督学官所不 知道的地方。这时,他又忘了我们的约定,不由自主地叫了起来:"唉呀!他已经超过了我 的学者了!"
我想这下糟了,立即泼冷水:"这不算什么,这半年威特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 得。"督学官觉得还不尽兴,又对我儿子说:"你再想想这道题,这道题欧拉先生花了三天 时间才做出来。如果你能做出来,那就太了不起了。"
他的话让我很担心。我并不是怕威特做不出那么难的题,而是担心他真地把那道题做了 出来,以后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但我又不好说"请不要考这道题了"。因为他还不了解我 们,这样说可能会引起他的误会,以为我是怕儿子做不出那道题才这样说的。我只好什么也 不说,在一旁看着。这道题是说一个农夫想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但要把地分成三等份, 而且每个部分都要与整块地形状一样。他把说完题目后,问威特有没有在哪儿听说过,或者 是在书上见过这个题,威特回答说没有。他说:"那么给你一些时间,你试试看。"说完就 拉着我的手退到里面房间,对我说:"你儿子再聪明,也很难把那道题做出来,我是为了让 他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难题才出的。"
可是,督学官话音刚落,就听儿子在外面喊:"做出来了。""不可能。"督学官说着 走了过去。儿子对他说:"三个部分相等,而且各个部分都和整块地相似,对吧?"督学官 不快地说:"你是不是事先知道这个题?"威特一听觉得很委屈,含着眼泪再三声明:"不 知道,真的不知道。"
这时我再也不能沉默了,担保说:"我儿子做的事,我全都清楚。这个问题的确是头一次遇 到,何况威特是从不撒谎的。"督学官说:"那么,你儿子超过了大数学家欧拉了。"我在 他手上掐了一下,立即说:"瞎鸟也有捡到豆的时候,这是碰巧。"督学官这才领会到我的 意思,赶紧点头说:"是的,是的。"然后就在我耳边小声说:"哦!我真佩服你的教育方 法。这样教育,不管你儿子有多大的学问也不会骄傲。"儿子很快就把这件事抛到了脑后, 和别人高兴地交谈起来。督学官对这一切感到十分欣慰。
这个故事说明了老威特在教育孩子时有多么慎重,他熟知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每一次内心感受,这样的父亲,确实是非常伟大的。
让孩子身心健康
老威特曾经说过,他的教育理想是要造就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他重视智力、品德 和身体的全面发展。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吹雨打。父子二人经 常一起到城市、乡村和野外散步,威特从小就是一个非常健康、活泼的孩子,而且,他的一 生都很健康。
老威特并不满足于智力、品德和身体素质三方面的培养,他还培养威特广泛的爱好。培养孩子的爱好也是经过细心安排的,他首先从自己的住房开始做起。在他们家的住房里,绝 不会有任何没有情趣和不相协调的东西。墙上贴着使人赏心悦目的墙纸,上面挂的画都配上 了精心挑选的画框。室内的摆设都很有情趣,绝不摆设粗俗的东西。如果别人赠送的礼物和 自家的陈设不协调,他绝不会摆出来。穿衣服也是如此,决不穿花里胡哨的服装,讲究素雅 和整齐。一家人穿戴得干净利索。老威特从小就按绅士的标准训练孩子的品位与格调。
老威特要求孩子在生活上要有情调。他还在住宅的周围修上雅致的花坛,栽上各种各样 的花卉,以保证一年四季常开不败。同样,花卉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他从不移植没有情趣 和不协调的花卉。
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学修养,老威特想尽了办法,结果使威特成了一个文学通,他几乎背 下了所有著名的诗篇。但威特绝不是一个没有爱好的书虫,他很早就会写诗。威特长大后, 既是一位法学教授,又是研究"但丁"的权威,而他最初得到博士学位是因为他擅长数学。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具备多方面知识的人才。
老威特还很重视培养儿子的同情心。威特3岁时,有一次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他们和威 特愉快地聊着天。这时,他家的一条狗跑了进来,威特像所有的孩子喜欢做的那样,一把拽 住狗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边。老威特见了就伸手揪住威特的头发不放,一脸怒色。威特一 惊之下,就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松开了。这时父亲也松开了手,他说:"威特,你喜欢被人揪 住头发吗?"威特红着脸说:"不喜欢。""如果是这样,那么你也不应该那样对待狗。" 说完就让他离开客厅。这一方面是对威特的处罚,同时也是怕客人袒护威特。
由于老威特施行的这种教育,是让儿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所以威特就成了 一个心地善良、感情丰富的人。他不仅对人类怀有深情,就是对鸟兽也十分怜悯
轰动法国的事件
在老威特独特的教育方法培养下,威特在学业上进步惊人,不到8岁已经远近驰名。各 个行业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考他,离开时个个都感到万分惊讶。很快,威特的名声越来越大 ,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各种报纸上。
1808年5月,梅泽堡一个叫做泰尔琼斯•兰特福克的教师,为了激励自己的学生,请老威特 允许他当着学生们的面考威特。老威特怕儿子因此骄傲自满,很是犹豫,但最后还是答应了 。不过他提了一个条件,就是考试之前不要让威特知道。同时还要提前跟学生们说好,绝不 能说一些赞扬的话。
兰特福克答应了,并正式邀请威特父子参观自己的学校和学生,并希望他们提出批评和建议 。于是老威特对儿子说,由于兰特福克先生特地前来邀请,我们就去一下吧。到了学校,兰 特福克把他们带到教室,让他们坐在后排。那堂课是希腊语课,教科书是《波鲁塔克》,这 是一本令学生们很头疼的书。兰特福克请威特答给同学们看,威特不假思索就把学生们不懂 的地方答了出来。不仅如此,对别的问题也是对答如流。兰特福克感到非常吃惊。
接下来,兰特福克把拉丁语的《凯撒大帝》一书交给威特,并向他提出问题。威特又轻松地 作了回答。兰特福克又拿出了一本用意大利文写的书让他读,他也读得很流利。老威特还用 意大利语插话提了几个问题,威特也全都作了回答。兰特福克还想考考他法语,由于教室里 找不到合适的书,就用法语和他对话。威特也用法语回答各种问题,就像用本国语一样流畅 。后来兰特福克又问了希腊的历史和地理,尽管提的问题又多又杂,但威特毫不迟疑地一一 作了回答。最后考的是数学,无懈可击的答案使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为之惊讶。这时的威特 才7岁零10个月。从此,威特成了一个得到社会认同的天才儿童。
几天后,《汉堡通讯》详细报道了事情的全过程。报道以"几天前,在本地发生了一个 足以载入教育史的惊人事件"开始,结束语是"这个孩子绝不是少年老成,而是非常健康活 泼、温和天真,没有一点年轻人常有的傲气,好像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过人的才华。这个孩 子叫卡尔•威特,是洛赫村威特牧师的儿子。一个孩子在精神和身体上能够得到如此理想的 发展,威特牧师一定有一套非常有意思的教育方法,但遗憾的是,关于这方面威特牧师没有 细谈。"
《汉堡通讯》的报道在整个德国掀起了喧然大波,各地报纸纷纷转载。于是,威特的名字一 下子轰动了整个德国。
年仅9岁的大学生
德国人和其他民族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他们自古以来特别尊重学者。这也是德国能 够繁荣昌盛的一个原因。威特出名后,莱比锡大学的一位教授和本市一个有权势的人打算让 威特进莱比锡大学学习。他们说服老威特让本市托马斯中学校长劳斯特博士对威特进行考核 。刚开始,老威特怕对方乱出考题拒绝了。但经过再三相劝,最后还是同意了。劳斯特博士 并不是老威特所想像的那种学究,而是一个通情达理、和蔼可亲的学者。他通过交谈完成了对威特的考核,而威特没有觉察到 这是考试。当时是1809年12月12日。考试结束后,劳斯特博士就给他写了一份成绩证明书。 内容如下:
今天按我的要求,对9岁的少年卡尔•威特进行了测验。希腊语考试从《伊利亚 特》中选了 几段;拉丁语考试从《艾丽绮斯》中选了几段;意大利语考试从伽利略的著作中选了几段; 法语考试则任意在一本法文书中选了几段。都是比较难理解的段落,但是威特答得很好。他 不仅有丰富的语言学知识,而且有很强的理解力,具有渊博的综合学识。听说这个令人赞叹 的少年是其父威特博士教育的结果。我认为他的教育方法值得学者们重视。总之,这个少年 完全具备上大学的条件,为了学术的发展,让他上大学深造是完全必要的。
劳斯特博士的证明送到莱比锡大学后,校方同意威特于第二年1月18日入学。入学那天,父 亲把他送到了莱比锡大学,校长居恩博士见了他们非常高兴,和他们谈了很久,并向市里的 商界、政界和知识界发了一封公开信,信的大致内容如下:
洛赫村牧师威特博士的儿子卡尔•威特,才9岁就具备了超出十八九岁青年的智力 和学 识。这是他父亲对他进行了早期教育的结果。由此可见,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能力 发展到今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能毫不费力地翻译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 的诗文。他最近被很多学者考核过,没有一个不为他的学识而惊叹的。他还在国王面前接受 过考试。他具备非常丰富的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他父亲教育的结果, 所以说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也像他的学识一样,令人惊叹。
和其他许多神童不同的是,威特非常健康、快乐和天真,他没有一点其他神童通常会有 的傲慢,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只要今后继续对他进行教育,其发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由于这个少年的父亲收入微薄,又住在农村,难以继续对他进行教育。威特过去 是由父亲教育的,今后的教育则让他父亲力不从心了。他父亲希望全家能都搬到城里住,使 威特在上大学的3年里能住在自己身边。由于他父亲是农村的一个穷牧师,不可能放弃牧师 职务到城里来。所以我向诸位呼吁,只要威特博士每年能得到4个马克,就可以实现他的心 愿。为此特向诸位募捐,每年4个马克,捐助3年。
这是一个美好的事业,我相信诸位是不会眼看着一个天才被埋没的。何况威特博士来本市也 可以对别孩子进行同样的教育,这会大大推进我们的教育研究。总之,这是最为美好的事业 ,希望诸位踊跃参加。
这封信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尽管每年预定的筹款是4个马克,但实际上达到了8个马克。 儿子的成功也改变了老威特的命运,市政府为老威特划出了从事牧师工作的区域,并发给他 双份工资,要求他一定到莱比锡来。
国王恩准威特在格廷根大学就读,于是老威特为了得到国王的辞职许可,带着威特去了 卡塞尔。老威特到达卡塞尔后,碰巧国王外出旅行了。于是 他们第二天早上去拜访拉日斯特大臣,拉日斯特大臣也对威特进行了考核,同样大吃一惊。 他一共考了3个小时,最后确认威特是个名副其实的优秀人才。他觉得把这样的人才送到国 外去太可惜了,因为莱比锡当时属于萨克森。他问了老威特许多有关教育方法的问题,最后 决定不让父子俩去莱比锡而留在国内。
第二天,拉日斯特设晚宴招待威特父子和其他大臣们。宴会上当众考了威特,大臣们都 感到十分满意。经过协商,他们决定请国王来承担莱比锡市民们所承担的义务,让他们留在 国内上哥廷根大学而不去莱比锡。但老威特以不能辜负莱比锡市民的好意而拒绝了。但由于 没有得到国王的许可,他们无奈地在洛赫等着。这一年7月29日,老威特接到了维尔弗拉得 大臣的来信。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我们已经将足下的辞意和令郎的非凡才学呈报国王陛下,热心于教育的陛下让我传达他 的命令。准许足下在本年圣诞节后辞去现职,待令郎大学毕业后再为足下划出从事牧师职业 的区域。陛下认为由于国内也有优秀大学,所以没有必要去外国上学,应留在国内就读。而 且不必接受外国的资助,在今年圣诞节之后的3年中,每年下赐6个马克,让令郎在哥廷根大 学学习。我很荣幸地向足下传达御令,也愿为令郎的教育尽微薄"等等。她通过这些游戏, 教 给劣即日起到圣诞节期间可以做离职准备。
由于得到了国王的关照,威特在这一年秋天上了哥廷根大学,一共学习了4年。4年中,他所 学的科目如下:
第一学期是古代史和物理学;第二学期是数学和植物学;第三学期是应用数学和博物学;第 四学期是化学和解析学;第五学期是测量学、实验化学、矿物学和微积分等;第六学期是实 用几何学、光学、矿物学、法国文学;第七学期是政治史、古代史;第八学期是高等数学、 解析化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刚开始上学时,父亲和他一起去学校,以便照顾他,因为威 特年龄大小。
老威特和儿子在一起,就能够继续对威特实施自己的教育,尽管威特在很多方面已超过 了他。
威特的大学生活是轻松愉快的。按理说,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和20岁左右的青年一起学习, 一定会很吃力。但事实上威特的学习一点也不吃力。他可以尽情地玩耍和运动,并经常去采 集动植物标本。他会画画、弹钢琴,还会跳舞。除了上课,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古代语和近 代语的研究。关于他在1811年春季,也就是第二学期的学校生活,老威特作了这样的记录:
复活节假期一到,我就带着威特出去旅行,人们对这件事感到不解。他们以为我一 定会利用 这一周的假期拼命帮儿子复习功课,以为我们会天天跑图书馆。我的朋友们也是这样劝我的 。但是我回答说:"如果我是打算让儿子做一个供人观赏的展览品,我就那么干,可那不是 我的目的。我认为,儿子的健康和见识比学问更为重要,何况他的学习时间已经绰绰有余了 。朋友们听了都很惊讶。
老威特非常重视儿子的健康,他要儿子把室外运动当作一门功课持下去,而且风雨无阻 。在风雪交加的天气里,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父子俩在马路上漫步。
第二年夏天,也就是第二学期末,国王杰罗姆到哥廷根大学视察。国王参观了学校的各个地 方,最后来到了植物园。由于威特这个学期在听植物学讲义,所以和其他学生一起在植物园 里。国王的随从中有前面提到过的拉日斯特大臣。他一眼就认出了威特并向国王作了介绍, 国王非常高兴,要和威特谈一谈。于是大臣就把威特叫到国王夫妇面前,同时也允许老威特 觐见。国王鼓励威特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并表示要永远给予保护,希望他安心学习。
威特父子从国王面前退下后,随行的贵妇人蜂拥而上,争着亲吻威特。然后让威特走在 两个将军中间,跟在国王后面,直到把国王送上车为止。这一年威特才11岁。
1812年冬,威特开始上第五学期。他12岁时公开发表了关于螺旋线的论文,受到了学者 们的一致好评。又因为他在书中介绍了自己发明的非常简便的画曲线工具,更是倍受称赞。
第七学期,他在专心致志地学习政治史的同时,还挤出时间写了一本关于三角的书。 当时他才13岁半。这本书当时没有马上出版,直到1815年他离开哥廷根大学到了海德堡大学 以后才出版。
1813年,老威特接到了国王的一封信,信上说把供给威特的学费延长到4年,并允许他 到任何一所大学里就读。这是由于原来拟定的供给3年学费的期限已到。一年前拿破仑远征 俄国失败,其势力日渐衰落,10月份莱比锡战役失败后,维斯特法利亚王国就崩溃了。这时 ,维斯特法利亚政府就把威特推荐给了汉诺威、布朗斯维克和黑森三国政府。众所周知,维 斯特法利亚政府官员中有一半是德国人,再加上处于战争时期,所有的国家都缺钱,如果不 是急需的事就不准花钱。尽管如此,三国政府还是接受了这个推荐,痛快答应承担威特的学 费。由此可见,威特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了何等的重视。
16岁的博士
1814年4月,威特到维茨拉尔旅行,并访问了吉森大学。该大学的哲学教授们非常欢迎 他,并和他一起讨论了学术上的各种问题,最后承认了他的学术水平--尤其是1812年公开 发表的论文的水平。1814年4月10日,校长赫拉马莱博士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接下来他又 访问了马尔堡大学,同样受到了热烈欢迎。
由于哥廷根大学第八学期的学费是由汉诺威、布朗斯维克和黑森三国政府出的,当威特父子去布朗斯维克领取学费时,该国政府就把他们介绍给了布朗斯维克公爵。当时公爵正准 备外出旅行,但还是很高兴地接见了他们,谈了很长时间,并热心地建议他们去英国留学, 还说只要他们愿意去,就把他们推荐给在那里的亲属并愿意负担学费。可见l00多年前,尊 重知识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当卡尔•威特父子去汉诺威领取学费时,被聘请作报告。因为此前威特曾经在萨尔茨韦 德作过数学报告,并受到了极大的好评。当威特问对方要求讲什么时,他们仍然提出请他讲 讲数学方面的问题。威特在接受邀请的第二天,在本地中学的大礼堂里作了报告。当时是18 14年5月3日,他才14岁。市里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去听他作报告,他用的是德语,讲得既流畅 又清晰。由于连日来忙于应酬,他每天很晚才休息,根本没有时间准备,有人就产生了怀疑 ,绕到威特后面看看他是不是有讲稿。当他看到威特没有讲稿后,就更加吃惊了。威特注意 到了这一点,为了消除听众的怀疑,特意离开讲桌,这时听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威特的 演讲结束后,当局承认了他的才学,给他发了比承诺的份额还要多的学费。肯布里基公爵和 布朗斯维克公爵一样,建议威特去英国留学,并答应推荐和出学费。
14岁的小威特从哥廷根大学毕业后,父亲开始为他考虑今后的出路。如果想让威特早日 功成名就,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去钻研的某个熟悉的领域,但他认为这样做只能使威特成为一 个偏才。为了使威特掌握更多的知识,他决定让威特去学习法学。有位数学教授得知后深感 遗憾。但老威特说:"决定专业方向应该在18岁以后,在这之前应该学习所有的知识。等他 满了18岁,如果他喜欢数学的话,那就让他研究数学。"于是,威特就上了海德堡大学专攻 法学,两年后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16岁。
这一年他还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但由于普鲁士国王命令他去意大利留学才未登 上讲坛。老威特担心他太年轻,不放心他一个人去国外,所以到1818年他满了18岁才让他去 意大利。
到这时,老威特也该休息一下了,他那神奇而质朴的教育方法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得到了 验证,这的确是一套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当儿子功成名就之后,他自己也获得了成功,从 某种意义上说,他对人类教育事业的贡献,超过了儿子对德国知识界的贡献,因为运用他的 教育方法,世界各地又培养出了无数小威特式的天才。
第二篇:塞德尔兹的自由教育
俗物是怎样变成的
从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知道塞德尔兹的故事了,大家或许还记得塞德尔兹的父亲塞德尔 兹博士所著的那本《天才与俗物》的书,这是一本只有100页左右的小册子,但它却是一本 非常有趣的读物。
下面就是在这本读物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天才与俗物》的作者认为,循规蹈矩的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必然会成为俗物。他们 的特征是很听话,总是惟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他们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几乎从不表示怀疑;之后,他们把嫉妒、恐惧和挫折全都传达给了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人为数众多,就散布在我们的周围。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过小塞德尔兹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名叫格兰特尔•哈塞,他就是这样一个不自由的孩子。格兰特尔的父亲哈塞先生是一位医生,也是经常与塞德尔兹共进下午茶聊天的朋友,塞德尔兹对他和他的家庭都非常了解。
哈塞从一生下来就备受束缚。他被层层衣服捂得严严实实,发现自己想踢腿时却不能自由地踢腿;他养成了吮吸拇指的习惯,为了不让他养成这个坏习惯,妈妈就把儿子的手臂绑进袖筒里,或者把什么难闻的东西涂在他的指尖上;当他开始在地板上玩耍时,立刻便会听到"淘气"、"烦人"之类的指责。
家庭中总是有那么多恼人的琐事,父母时常会因为这些琐事而大声争吵,这些争吵刺痛了小哈塞的神经,他害怕,并哭泣不止。这样没道理的哭喊,往往使他挨大人的打骂。
他父母最关心的是子女不犯错,所以,当亲戚邻居来拜访的时候,哈塞必须表现出自己是一个有教养的好孩子。在女士们递给他一块巧克力时,他必须说声"谢谢,夫人";在男人们命令他离开时,他必须恭恭敬敬地说:"是的,先生";他还必须留心在饭桌上的举止,不管有多饿也不能狼吞虎咽,尤其在大人谈话时,必须管住自己的嘴巴。
在智力上,哈塞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他很聪明。他学习起来毫不费力,成绩十分优良,并以此摆脱某些愚蠢的教师对他的嘲弄和责罚。但是,他的学校生活同样毫无乐趣可言。学校一心只想把他训练成循规蹈矩的学生,哪怕再不合理的规矩他也不能有丝毫反抗。
可以想像,哈塞也会上大学,但尽管如此,他离开学校时只会学到一些肤浅的东西。没有多少用处的知识和学问。凭这点东西只能看看报纸、无聊的电影和流行的侦探丛书。
而且就算接受了高等教育,哈塞也不会知道真心想从事的事业是什么。是的,他也有过少年的梦想,希望成为一名探险家、飞行员或是画家等,但他的理想往往会换来人们的惊呼:"难道你想靠这种职业为生吗?你怎么养活你的妻子和孩子?"最后,在职业的选择上,哈塞多半会遵从父亲的意志,他自己对生活的理想则根本无足轻重。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目睹这样的教育和这样的儿童。
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个孩子出来时穿着干净崭新的衣服,看起来对自己很满意,但他很快就不在意这身新衣服,而是玩起泥巴,他蹲在地上,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他那身新衣服保不住了,不过情况还不太糟,只是稍微弄脏了一点,但他母亲发现时却好像发现了世界末日,急忙上前去拍了他一巴掌,一边数落一边把他带进屋。过了一会儿母亲又送孩子出来,孩子已换了件干净的衣服,可还在哭,满脸的委屈。
10分钟以后,那可怜的孩子又把衣服弄脏了,接着又出现了刚才发生的情景。
在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将为生活而痛恨自己的母亲,而比这更糟的是,他还会痛恨生活。
大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应当教会孩子处处为大人着想,让大人尽可能过安静的生活。因此,培养服从、礼貌和恭顺是十分重要的事。儿童的自由天性就被这种愚蠢的力量所扼杀了。他们在摇篮时期就被弄得毫无生气,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拒绝生活。因为,他们年轻的生命就是一个漫长的否定,不要吵闹,不要顽皮,不要说谎。不要不守规矩等等。
塞德尔兹感慨道:"在这种教育下产生出来的难道不是俗物吗?难道我们指望靠这些俗物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幸福与完美吗?不,俗物们只会成为那种狭隘的惟命是从的小人,一生只能低头哈腰,他们只会使世界变得更糟。"与他的朋友哈塞相比,小塞德尔兹小时候是一个反应灵敏、行动自由的顽皮的孩子。当你举起他时,他的身体像小猫一样轻盈而放松。但可怜的哈塞举起来却像一袋笨重的马铃薯,他不会放松自己,他的反应完全是防御性和反抗性的。
小塞德尔兹成为这样的孩子完全是因为他从一生下来就很少受到束缚与压抑。在婴几时期,他不受衣服的捆绑,自由地活动身体,他饿了就进食,只有到必须时才养成整洁的习惯;他很少受到大声指责,也很少挨打,总是被爱着并受到保护;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玩耍,因而他只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学完了别的儿童用8年才能学完的功课。
母亲手中的吉它
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文献之中看到,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大多数都非常喜爱音乐,并都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经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音乐对他的影响非常明显。孩子对音乐的敏感远远超出了视觉。
塞德尔兹在儿子诞生后不久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始终把音乐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每当母亲在客厅中演奏钢琴时,小塞德尔兹总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在他还在摇篮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当他哭闹之时,一听到悦耳的琴声便会立刻停止,甚至有时会流露出愉快的笑容。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母亲并没有像其他的父母那样递上吃喝,而是常常用音乐去慰藉孩子,因为孩子哭闹时递上吃喝的东西,不但对孩子的健康有害,也会使孩子养成一种恶习,他们会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哭闹便能换来吃喝,吃喝是世界上最好的事。形成了这种概念的孩子必定会变成一个俗物。
由于钢琴的声音过大,母亲便时常弹吉它给儿子听,她认为,吉它是一种很棒的乐器,如果儿子将来打算学音乐的话,她一定首先教他演奏吉它。
事实上,在以后的日子里,母亲的确是这样做的,直到小塞德兹在哈佛念大学的时候,他一直将那把心爱的吉它带在身边,他的演奏也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塞德尔兹认为:如果小塞德尔兹能称得上"天才"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便是他成为天才的潜在因素。这种说法千真万确。
通常,人们总以为让孩子学习音乐仅仅是为了使他们多一种爱好,或者陶冶性情,或者消磨时光,而在塞德尔兹看来,学习音乐正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
小塞德尔兹之所以那么小就能读书写字,并对词汇的意义有准确的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都归功于音乐,塞德尔兹用一个真实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天,妻子正在教小塞德尔兹学习一系列的形容词,当她讲到"快乐、兴奋、幸福"这些词时,小塞德尔兹流露出了不理解的表情。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在多次讲解之后仍然不能领会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时,妻子拿起了那把可爱的吉它。
她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它的一弦(E)上演奏的。
"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一个形容词,快乐就像在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妻子演奏完后对小塞德尔兹说道。
"原来是这样,"小塞德尔兹似乎明白了一些,"那么,兴奋和幸福又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妻子又以极快的速度演奏了几段和弦,又在吉它的二弦(B)和三弦(G)上演奏了一小段乐曲。
"这个和声就是兴奋的感觉,而二弦和三弦上的这几个音就是幸福。"妻子一边演奏一边对小塞德尔兹说道。
这时,小塞德尔兹的眼中充满兴奋的目光:"妈妈,我明白这几个词的意思了。"说着,他从母亲的手中抢过了吉它并有力地弹奏了几个和声,"我现在很兴奋。"
从此以后,小塞德尔兹在对词汇意义的把握上显得轻松起来。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形容词的意义,还能够把它们用音乐表现出来。
从轻松有趣之中学习知识
小塞德尔兹从小接受的都是自愿的学习,如果他不想学习,塞德尔兹绝不强求。事实是,每学一样知识,小塞德尔兹总会觉得快乐,并主动要求学更多的知识。
但我们生活之中有一些人,他们的童年在忙碌中度过,丝毫也没有快乐而言。由于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使他丧失了学习任何东西的热情。为了使他成才,他的父亲给他安排了许多学习内容。这个孩子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几乎天天都被关在房间中啃那些元趣的书本,他的父亲不许他与别的孩子接触,也很少带他副外面玩。读书、学习,几乎是他惟一能做的事,这位愚蠢的父亲以为这样便能培养出一个天才,然而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有兴趣的学习才会有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才怪呢!虽然小塞德尔兹同样在学许多不同的知识门类,但对这些知识也都是充满激情和兴趣的。塞德尔兹不但不把儿子关在房间中,还时常带他到大自然中去。可以这样说,小塞德尔兹的教育始终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的,无论是数学、生理学还是物理学,他都在那种近似于玩要的状态中逐渐掌握。有一次旅行中,小塞德尔兹就毫不费力地掌握了一个物理学原理。坐在火车车厢里的小塞德尔兹指着窗外说道:"那些树本在飞快地向后面跑,爸爸。""不,那不是树木在向后跑,而是我们坐的火车在向前跑。"塞德尔兹笑着对儿子说。"不,我认为我们坐的火车并没有动,而是窗外的树木在动。"儿子天真他说:"因为我在这儿坐了很久了,但并没有发现火车有什么变化,反而发现外面的东西都变了。这不是说明窗外的东西在动还能说明什么?"
"那么,假如现在你不在火车上而是在窗外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这个嘛……"小塞德尔兹想了想说,"一定是我也会向后跑,就像那些树木一样。"
"你能够跑那么快吗?"
"是呀,我能跑那么快吗?这可有些奇怪了。"小塞德尔兹充满疑问他说。
"虽然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贺。"
"什么?祝贺我什么?"
"你今天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当然应该祝贺啦,"
"我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儿子不解。
"你刚才发现的,正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于是,塞德尔兹耐心给他讲解:"你之所以说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跑,是因为你把火车当成了参照物,也就是说相对于火车来说,树木的确是向后移动了。反过来,如果把树木当成参照物,火车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会认为火车没有动呢!这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参照物,火车带着我向前行驶,我们一起在运动,当然就不会感到它也在动!"小塞德尔兹说道。
"那么,把你放在窗外会有什么效果呢?"塞德尔兹问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面上并以我自己作为参照物的话,火车就是运动的了,"小塞德尔兹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车作为参照物的话,我就是和树木一样在向后飞跑了。"
"那么,你能跑那么快吗?"父亲又一次问道。
"当然能,因为这是相对的,火车能跑多快我就会有多快。"
事实上,这样类似的讨论在父子之间发生过许多许多次。也正是这种看似闲谈般的讨论,使小塞德尔兹在轻松和有趣之中学到了那些在书本上显得极为晦涩的知识。
天才是从游戏中产生的
塞德尔兹认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不要胡乱给孩子灌输术语和公式,而要诱导他们自由地发挥出天才潜在的能力。而对于孩子来说,最佳的诱导方式当然是做游戏。
孩子在游戏中能学到多少知识、发挥出什么样的能力,是怎么想像都不过分的。游戏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在游戏中,孩子的各种潜藏的天才会一一被激发出来。塞德尔兹对儿子的教育都是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的,针对孩子的各种潜能,他为儿子设计了五花八门的游戏,比如绘画游戏、音乐游戏、造型游戏、语言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创造性游戏、体育游戏等等,尽力使儿子的潜能无一遗漏地发挥出来。
有一次,小塞德尔兹独自一人在院子里玩耍。他喜欢玩"开火车"的游戏,就是把一些木块连成一串,充作车厢,他在前面拉着"车厢"冒充火车头。他做这个游戏做得很认真,不光要像火车那样发出"呜呜"和"哐啷哐啷"的声音,还要负责在到站时报站名,招呼想像中的"旅客"上下车。
这天小塞德尔兹突然想到要增加几节车厢,使这个"火车头"能带领更长的火车,可是带钩子的小方木块都用完了,怎么办呢?小塞德尔兹想到了刚刚买回来的磁铁块,用绳子拴在最后面,刚刚合适。
他拴好一块磁铁,又拿来另一块。可是,好像突然着了魔一般,那块磁铁怎么也不肯乖乖地跟在第一块的后面。他一把它放到后面,就有一股力量将他的手弹开。小塞德尔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可是那两块磁铁怎么也不肯吸在一起。
小塞德尔兹呆呆地看着手中的两块磁铁,好一会儿,他忽然大叫起来:"爸爸,爸爸,快来看呀,这两块磁铁里住着两个小精灵!它们不愿意在~起。它们闹别扭了,谁也不理谁,"
塞德尔兹忍住笑说:"傻儿子,这可不是什么精灵,这是磁力的一个重要原理,磁铁分为正极和负极,而且'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你手上这两块磁铁都是正极,当然会因为相斥而弹开啦。"
"真的吗?"小塞德尔兹怀疑他说。
"不信?你拿那一块磁铁过来,对,就是缺了角的那块。这块磁铁是负极的,你再试试看,它们会吸到一起的。"
"真的!"小塞德尔兹觉得有趣极了,他的问题立即成串地出来了:"正极和负极是什么东西?磁铁为什么要分成正极和负极?为什么正极和负极就要吸在一起呢?"
塞德尔兹趁机教了他很多地质学上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都是与游戏紧密结合的,所以小塞德尔兹学习起来毫不费劲。
为了开发儿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塞德尔兹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游戏。例如,他曾经送给儿子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并可飞人空中。小塞德尔兹非常喜欢,马上就联想到它与飞机的相似之处。他照着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小塞德尔兹正是在这个玩具的启发下,明白了飞机飞上天的原理,从而开始制作航空模型。
一天,塞德尔兹给儿子带回了几块眼镜片,有近视镜片,也有老花镜片,小塞德尔兹对新奇的事物一向感兴趣,他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玩,没过一会儿就大叫眼花,只好把镜片举到离眼睛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镜片后的东西,塞德尔兹任他淘气,不去管他。当他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一前一后地向远处看时,他看到了什么呢,远处教学的尖塔突然来到了他眼前。
他高兴地大叫:"快来看啊,爸爸,礼拜堂的尖塔就在这里!"
从此,他懂得了望远镜的原理并亲手制作了他的第一架望远镜。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地游戏和动手玩耍,小塞德尔兹的潜在能力得到了最好的开发,当后来人们称赞他多么富有天才时,却不知道,他的天才都是从游戏里产生的!
知识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
小塞德尔兹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热爱知识了,他的这种对知识的热爱,完全归功于父亲对他的教育。
虽然小塞德尔兹很早就喜欢读书和学习,但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他也曾和其他与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一样对一切都漠不关心。那时候,无论父母怎样引导他,也不能把他从那种天生的贪玩拉到热爱知识的轨道中来。直到有一天,或许是上帝的安排,他真正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有一次,小塞德尔兹和一群小伙伴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猫,它骨折了。
小塞德尔兹抱着那个可怜的小家伙飞快地跑回了家。
"爸爸,爸爸,快帮帮我。"他一进门就冲着爸爸大喊起来。
"什么事?怎么这么惊慌?"爸爸奇怪地问儿子。
"这只小猫受伤了,快想想办法,"小塞德尔兹焦急地说道。
塞德尔兹让他抱着小猫一起去找自己的一位朋友。他是一个出色的外科大夫,对于他来说,接好一只小猫的腿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后来,这只小猫得到了康复并成了他们家庭中的一员,小塞德兹也由此而多了一个小伙伴。
由于这件事,小塞德尔兹迷上了生理学和医学,并真正地热爱上了知识--这一人类最美好的东西。
"爸爸,医生太伟大了!"有一天,看着得到康复的那只小猫,小塞德尔兹感叹道:"如果没有医生,这只小猫永远也不能再走路了。"
"是啊,如果没有医生,不仅猫不能得到恢复,我们人类也会有吃不完的苦头,"塞德尔兹说道。
"爸爸,我也想成为医生,这能行吗?"小塞德尔兹看着爸爸,他的眼神似乎在期待着爸爸的肯定。
"为什么不能?只要你努力学习,并掌握必备的医学知识,你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塞德尔兹笑着对儿子说。
"真的吗?"小塞德尔兹的眼睛中流露出兴奋的目光。
"当然是真的,爸爸什么时候骗过你。"
"那么,你教我吧。"小塞德尔兹说道。
"这个我可做不到,因为我不是研究医学的人,不过我可以先教给你一些简单的有关医学的知识。"
"医学的知识?"
"是呀,掌握医学的知识是成为一名医生的第一步。"塞德尔兹把他带到了书房,并将自己收藏已久的一副骨骼标本拿给他看。
就这样,5岁的小塞德尔兹对人体发生了兴趣,并开始学习生理学。
可能是由于兴趣所致,不久他便在这一领域的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7岁时就在行医开诊考核的初试中获得了合格成绩。
这样一来,小塞德尔兹不仅认识到了医学知识对于一个想成为医生的人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物理学知识,天文学知识,地理学知识以及其他门类所有知识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成了一个热爱知识并拥有知识的人。
很多人认为小塞德尔兹的成就来源于天生的才能,其实,所谓天才,就是那种热爱知识并努力学习的人。
天才源于后天的培养
许多人只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门知识,他们认为学得太多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塞德尔兹看来,各种知识都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仅学一门,只能使孩子的视野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
片面的教育只能让孩子拼命地学一样东西,将全部的宝贵童年都一门心思地集中一处,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但在其他方面却犹如白痴。难道,这样的孩子能够称得上"天才"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只能说明这是人们对天才一词的误解。
塞德尔兹以"神童"里斯米尔的例子说明这一问题。
报纸上曾报导了"神童"里斯米尔的事迹。这个只有6岁的孩子在绘画方面有超人的天赋,能准确地描绘人体,并对人体结构以及光影都有极准确的把握,人们都在沸沸扬扬地谈论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几乎都异口同声地断定这个孩子将会是一名艺术大师,因为他只对绘画有很高的天赋,在其他方面却很平庸,这足以说明他的天赋是先天性的。
这件事引起了塞德尔兹的注意,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他的教育思想将会面临一次打击,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后天的培养,如果这个孩子的才能真是来源于所谓的天赋的话,那么这将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反证。
一天,塞德尔兹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访问了这个孩子以及他的父亲。
孩子的父亲对塞德尔兹的到来感到很高兴,一再诚恳地要求塞德兹指导他的儿子。
里斯米尔的"画室"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画作和装饰品,房间的地板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石膏模型,一幅巨大的人体解剖图高挂在最主要的一面墙上。有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孩在画架前坐着,他便是里斯米尔。
孩子的父亲拿出许多参展证书和获奖证书说:"这些都是里斯米尔的。"这是儿童美术大赛的参展证明,有区域性的,也有全国性的。
但塞德尔兹却发现里斯米尔始终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两眼无神而茫然地盯着前面的墙壁。
塞德尔兹奇怪地问这位父亲:"里斯米尔在干什么?"
这位父亲说:"他一定是在思考。"
"思考?为什么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思考?"
"恕我直言,报纸上的那些报道并不完全真实,他们说我儿子的才能来自于天赋,我可不这样认为。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孩子的才能来源于后天的教育,我对此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我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一直对他要求很严。你也看见了,他无时不在考虑绘画的事,可以这样说,他的那些成绩完全来自于努力和勤奋。"他解释道。
"那么,除了绘画以外,里斯米尔还在学习什么?"
"绘画已经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不可能再学其他的东西。何况,我认为只有用心一处才能有所成就。既然想成为画家,那么就应该有所牺牲。"
他这样一说,塞德尔兹才明白了为什么里斯米尔会有那么一种古怪的表情。可以毫不客气他说,他的那种表情完全是白痴的表情。事实上,这个孩子在父亲长期的"强行教育"下,已经变成了只会画画的机器,几乎对其他的事一窍不通,他既不会认字也不会书写,更谈不上有其他的爱好。里斯米尔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舍本求末。塞德尔兹判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果然,几年后里斯米尔的"天才"便不复存在了,人们也没有见到他们所期望的这位"天才"有任何的成就,他的才华就这样过早地夭折了。
纪律会扼杀孩子的天才
有的教育家常说,教育就是为了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极端错误的说法。塞德尔兹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形成习惯,而是要经常防止习惯的固定化,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课题。
然而,现行的教育是恰恰相反的,重纪律甚于重素质,把纪律看得高于一切,凡是遵守纪律的孩子,就被看成是好孩子,享受各种优待;一旦孩子违犯了什么纪律,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一律视为大敌,非得严惩不可,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要用纪律去约束孩子,尽力使他们合乎规范。孰不知,一个合乎规范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完全丧失了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孩子。
小塞德尔兹的舅舅是个生活刻板严谨的人,极有规律,无论发生什么事,作息时间从不改变。但这么一个讲究纪律的人,却有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儿子彼特。
彼特是个精力旺盛的孩子,成天都在不停地动,不知疲倦地摔碎器皿,弄坏东西,惹是生非,他与他的父亲是两个极端,因此他们父子之间的战争一天之中不知要发生多少次。
有一次,彼得把祖母刚送给他的万花筒拆开了,想看看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这自然会招致他父亲的愤怒。拆东西可算是彼特最大的爱好了,凡是让他感到好奇的东西,都逃不过被拆的命运,当然他也逃不过挨揍的命运,可是无论父亲多少打骂,他的这个毛病始终也改不了。
还有一次,彼特竟然把一块金表给拆开了,要知道这块表是彼特故去的爷爷留下来的遗物,他父亲一直十分珍惜,总是带在怀里,从不离身,不久前他还说表出了点故障,必须拿去修理,哪知还没来得及修,就被他这个调皮的儿子给翻了出来,现在这表被大卸八块,零件散落了一地。小塞德尔兹的舅舅立即暴跳如雷,一耳光将儿子煽得坐在地上,接着他上去就是一阵拳打脚踢。
站在一边的塞德尔兹实在看不下去了,上前去抓住他的胳膊,高声说:"清不要打了,你这样打孩子太过分了。"
他跺着脚说:"你还护着他!你看他把我的表弄成什么样子。"
"彼特是弄坏了表,但是你认为一块表比自己的儿子更重要吗?"
这时,彼特抽抽咽咽他说:"我没弄坏表……我……我只是拆开看看它哪儿出毛病了……"
塞德尔兹继续对他说:"不管彼特是修表还是拆表,你都不应该打他,你这一打,恐怕又一个'爱迪生'就这样被你给'枪毙'了。"
他愣了一下,问道:"我不懂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就算孩子拆坏了金表,他也只是想知道金表里到底有什么,这是一种好奇心,这是有求知欲和想像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创造。如果你是一个明智的父亲,就不应该打孩子,而应该解放孩子的双手,要给孩子提供从小就能够动手的机会。"
那天彼特抽抽咽咽地哭了很久。他一个人坐在门前的台阶上,已经不哭了,可是眼睛里却充满了9岁的孩子不该有的忧郁神情。塞德尔兹走过去问道:"你还在生父亲的气吗?"
他鼓起勇气说:"没有,我只是不想再和他住在一起。我恨他!"
第二天,彼特突然失踪了,原来他是跟着一个马戏团跑了。当家人找到他的时候,他依然不肯跟回家,而且态度十分坚决。他说自己在家里总是不愉快,而跟马戏团在一起,却感到非常的自由,非常的快乐,他喜欢马戏团里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直到他母亲哭得昏死过去,彼特才不情愿地回家了,这件事对他父亲的震动非常大,他开始认真地对待儿子的天性,不再强求他非要与自己一样,这样一来,他发现自己和儿子都变得轻松愉快了。
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它同时也非常具有典型性。当孩子显露出某方面的天才时,我们的教育不但不加以引导和启发,反而首先是用纪律的条框去规整它,使它符合我们的习惯。这真是教育的悲哀。
对于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这样的认识:用烦琐而不必要的纪律使儿童的习惯固定化,把孩子造就成一具具只会听话却不懂思考的机器,这是在教育中应该予以坚决禁止的,这才是教育应遵循的最高纪律。
优异的品质是怎样形成的
塞德尔兹的朋友哈塞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才能、智力以及品质都是与生俱来的。而塞德尔兹却恰恰相反,他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大多是来自于这个人得到的教育。
哈塞先生教育自己的儿子应该成为一个诚实、守本分的人,应该以一颗爱心去对待别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冒没有意义的风险。
但塞德尔兹说:"诚实、守本分固然好,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个性和智慧。孩子从生下来起,就开始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一切包括品质都是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他接触优秀品质的人就会变得优秀,接触低劣的品质就会变得低劣。"
哈塞先生的教育一定会使他的儿子哈塞具有一颗爱心,但在某些时候他却拒绝帮助自己的同伴,这就是因为他的内心之中又缺少了另一个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无私的精神。归根结底,他缺乏的是一种优秀的个性。他是一个规矩和本分的人,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可是这类人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而小哈塞的这种品质,完全来自于他父亲的教育,因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取决于幼年时期的教育如何。
一次,塞德尔兹目睹了哈塞先生教育儿子的一件事:
那天,我从外面回来,路过哈塞先生的家门口。我看见他正在训斥他的儿子。
"你是怎么搞的,把这双刚给你买的新鞋弄坏了。"老远我就听见了哈塞先生的说话声。
"我在与其他的孩子玩的时候……被一颗钉子划了一下……"哈塞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被钉子划了一下!"哈塞先生生气地说,"跟你说过不要去和那些孩子瞎闹,你就是不听。把鞋子弄坏了小事,弄伤了脚怎么办?那会使你变成残废的。"
这时,我看见小哈塞难过得都要哭出来了,便走上前去。
"哈塞先生,"我笑着向他打招呼,"这是怎么回事?你瞧,我们的小哈塞多不高兴呀!"
"他还不高兴?"哈塞先生指了指手中的鞋子,"这个调皮的家伙把刚买的新鞋弄成了这个样子。"
"是吗?"我做出不在意的样子,"我看这没什么问题。一条小小的伤痕并不影响这双鞋的作用和美观,孩子嘛,给他讲清道理就行了,何必那么过于严厉,"我笑着说道。
"不严厉不行,否则他会变得无法无天起来,"哈塞先生说。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对小哈塞及他所得到的教育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小哈塞之所以有胆小、自私的表现,都可以归之于他父亲的态度。
哈塞先生对儿子的做法看似合理,但却极为不明智。首先,在孩子把鞋弄坏之后,他不应该去骂他,而应该用合理的态度教育他以后小心一些,因为孩子弄坏了自己的鞋子,心里一定是很难过的,再加上父亲的责骂,他就更难过,这很容易使他陷入自责和不安之中。另外,父亲说钉子会划伤他的脚,会使他成为残废,夸大了这件事的危害,使他产生害怕的心理,这就是导致他胆小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哈塞先生说小哈塞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是瞎闹,这就会使他把这件事的不良结果完全都怪罪到别的孩子身上,他会认为如果不和他们玩就不会有这样的事了,这直接导致了自私这种不良品质的出现。那么下一次呢,他肯定会先考虑自己或自己的利益,然后才去想帮助别人。
所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品质的形成影响是极大的,人们总是责怪自己的孩子,说他们不听话,缺点太多,甚至说他们糟糕透了,但就是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低俗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低俗的品质。
后悔的人是俗物
天才是这样的人:敢做敢为,不怕失败。错误对天才来说只是一个过程,他要做的是把将来的事做得正确和完美。
有一次,小塞德尔兹做完功课之后,和小哈塞来到了安迪斯大街。由于安迪斯大街聚集了很多艺人,所以是孩子们都乐意去的地方。那儿不仅有许多不同风格特色的表演,也有许多令儿童感兴趣的东西。在儿子小的时候,每逢节日塞德尔兹都会带他去那儿,给他买一些具有异国风味的纪念品和民间特色的手工玩具。
小塞德尔兹和小哈塞走在因人群拥挤而显得更狭窄的安迪斯大街上,被各种好看的玩意所吸引。他们东走西看,还不时地各自讲述自己的计划。就这样,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逛了很长时间。
正当他们陶醉在幸福的梦想之中时,一个比他们大得多的孩子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并一把抓住小哈塞。
"你们刚才为什么欺负我的小兄弟?"大孩子指了指他身旁的一个孩子。
"什么!我们根本不认识他,怎么会欺负他呢?你们是不是认错人了!"小哈塞对那个大孩子说。"你可别乱说。我们什么时候欺负你了?"小塞德尔兹也喊了起来。
"你们还敢否认,就在刚才,你们撞了我一下。"小孩子不服气地说。
"原来是这样,"这时,小塞德尔兹突然想起,就在不久之前,可能是他与小哈塞玩得太高兴,在蹦蹦跳跳之际,的确不小心碰了一下那个孩子。没想到这种在生活中时常发生的小事却引起了这样不愉快的冲突。
"哦,我想起来了。我们刚才不小心碰到了你,但我们不是有意的,对不起。"小塞德尔兹立刻向那孩子道歉。
"你们要拿出你们身上所有的钱给我的小兄弟。"大孩子恶狠狠地说。
"为什么?我们只是不小心碰了他一下,用得着这样吗?"
"当然,如果你们不愿意,有你们好受的。"
这时,小哈塞被大孩子的模样唬住了,他害怕地对小塞德尔兹说:"我看……还是……给他们钱吧!"
"不,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小塞德尔兹坚决地否定了小哈塞的提议。
大孩子一听小塞德尔兹这样说,立刻用力推了他一把,接着,他们就开始动手拉扯起来。到了后来,他们渐渐从拉扯发展到了打架。小哈塞显得很胆怯,但还是进行了自卫,最后,小塞德尔兹扔过去一只铜壶,砸到了大孩子。
回来后,小塞德尔兹对父亲讲述了这个遭遇。
"其实,在那种情况下,一味地忍让是没有用的,那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塞德尔兹说:"你可以反抗和自卫,但用那么坚硬的东西打那个孩子,很容易使他受伤,这不太好。"
"是的,我就是因此而懊悔。为了一点小事就把他伤成那样,真是不应该。"小塞德尔兹垂头丧气地说。
"儿子。你不要这样想,虽然你出手大重,但也不能怪你,在那种情况下,你没有选择的机会,何况,这是那个大孩子自己不讲理,是他引起的争端。"塞德尔兹耐心地劝道。
"唉,我真后悔。"儿子叹了一口气。
"不,儿子,你不应该后悔,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只能自己去面对它。"塞德尔兹为了让儿子从懊悔的情绪中挣脱出来便这样对他说:"敢于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人是坚强的人,而只会后悔的人是没有骨气的俗物。"
从这一件事之中,儿子对一些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不但懂得了以后做事要谨慎,而且还懂得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道理。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现在许多父母都讨厌孩子问问题,这是大错特错的。这种愚蠢的做法虽然能换来片刻的宁静,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更为严重的是抹煞了孩子最可贵的求知精神。塞德尔兹总是认真而耐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问题,决不会像很多父母那样嫌麻烦,应付了事。
一天,塞德尔兹正在与哈塞先生就孩子爱提问题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哈塞先生说:"小孩子有时真的很烦,他那张嘴整天都没有停过,叽叽喳喳不停地问这问那,我的头都快要被他吵炸了。"
就在此时,小塞德尔兹走了过来。他手里拿了一本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少儿读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调描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并且配有极为有趣的插图。
"爸爸,进化论中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是对的吗?"儿子问道。
"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对,但达尔文的理论是有道理的。"
"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儿子问。
"你没有看见书是这样写的吗?猴子之中的一群进化成了人类,而另一群却没有得到进化,所以它们仍然是猴子。"塞德尔兹说道。
"这恐怕有问题,"儿子怀疑地说。
"什么问题?"
"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们都应该进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进化。"
"为什么这样说?"
"我觉得另一群猴子也应该得到进化,变成一群能够上树的人。"
这时,哈塞先生的脸上流露出极不以为然的神色,他的眼光似乎是在说:"看你有多大的耐心。"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是猴子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进化……"塞德尔兹说。
"为什么?"儿子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
于是,塞德尔兹只能尽自己所知向他讲明其中的原因:"据我所知,一群猴子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在地面上生存,它们的攀缘能力逐渐退化、而又学会了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进化变成了人类;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树上,所以没有得到进化。"
"我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儿子又开始了另一个问题。
"虽然在身体和四肢上猴子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是最灵活的。"塞德尔兹说道。
"大脑灵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可以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儿子说道。
"身体灵活固然好,但只有身体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大脑的灵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文明。"
"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儿子问道。
"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塞德尔兹说道。
就这样,儿子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如潮水般涌来,他的很多问题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毫无根据,但即使这样,塞德尔兹也尽力不让他失望。
"塞德尔兹博士,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哈塞先生说道。
塞德尔兹说:"其实也并非我的耐心比其他人好,只不过我认识到认真回答孩子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探索精神,而不是将这宝贵的品质抹煞掉。"
用信心去消灭恐惧
过分的保护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塞德尔兹认为,除了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外没有任何的好处。
为了让儿子的身体得到良好的锻炼,也为了让他多一种娱乐活动,塞德尔兹在院子里专门安放了一个秋千。虽然荡秋千是大多数孩子喜爱的一项运动,但把它安放好之后才发现小塞德尔兹很害怕。
当塞德尔兹第一次将他抱上秋千的踏板上时,小塞德尔兹吓得哭了起来。
"不,不。"小塞德尔兹站在踏板上紧紧地抓住绳子,他的动作狼狈极了,不停地哀求爸爸把他放下来。
"这没有什么,很多孩子都会玩,你不用害怕,"塞德尔兹一边说一边将他稳稳地扶住。
"爸爸,我不想玩这个,我会摔下去的,"小塞德尔兹哭着说道。
"你不会摔下来的。只要抓住绳子,这是很安全的。"
"不,我害怕。"儿子仍然坚持。
见到他那副害怕的样子,塞德尔兹知道再劝说也没有用,便把他抱了下来。
"这样吧,爸爸先给你作个示范。等你见到爸爸玩得很高兴的时候,你一定会改变主意。"说完,塞德尔兹就上了秋千开始摇荡起来。
"爸爸,你真行!"见爸爸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小塞德尔兹高声欢呼起来。
"那么,你也来试试好吗?"他问儿子。
"好吧,可是我不要荡得那么高。"儿子终于同意试一下。
这一次,儿子仍然很害怕,但他毕竟有了一个开始。他站在秋千的踏板上扭来扭去,样子难看极了。不仅如此,他几乎没有把秋千荡起来。
这时,女佣莱依小姐走了过来。她见到小塞德尔兹的模样顿时大笑起来:"威廉,你是在荡秋千吗?怎么一点也不像呀?"
"不,莱依小姐,你不应该这样说,威廉做得很好。"听见依莱小姐那样说,塞德尔兹担心会由此而打击小塞德尔兹的自信心,连忙出声制止了她。
莱依小姐是个很机灵的人,她立刻明白了塞德尔兹的意思,连忙说道:"哦,我忘了,在我第一次荡秋千时还不如威廉呢。"
"是吗?"儿子听见莱依小姐这样说,便立刻来了精神,用力在秋千上摇荡了几下。
"是这样的。据我所知,每个人第一次荡秋千时都害怕得要命,爸爸也是这样的,"塞德尔兹趁机鼓励小塞德尔兹,"我第一次上千秋的踏板上时比你还要害怕,站在那里根本不敢晃动。你比我好多了,我相信用不了几天你就会荡得很高很高。"
"真的?!"小塞德尔兹听见爸爸和莱依小姐都这样说,恐惧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塞德尔兹下班后回家,还没有走近住处便听到了花园中传来的欢笑声。小塞德尔兹和莱依小姐正在高兴地荡着秋千。
这件事足以证明,孩子的恐惧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来源于没有自信心。只要建立起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感觉,那可恶的恐惧心理自然会消失掉。
假如在小塞德尔兹第一次上秋千时表现出恐惧的时候,爸爸没有鼓励他而是打击他,说他太笨或太胆小,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不要把孩子变成懦夫
如果说得不到鼓励的孩子如同久旱的秧苗,那么那些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时常受到打击的孩子只会变成渴死的枯草。
塞德尔兹认为:"打击只能使孩子变成一个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当然,放纵孩子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起码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打击却不一样,它能毁掉孩子。"
但哈塞先生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说:"打击孩子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或许还会对他们有所帮助呢?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有一股野气,如果不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打击,恐怕会翻上天去。"
为了向哈塞先生说明打击孩子的危害性有多么严重,塞德尔兹向哈塞先生讲述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我的同事,心理学教授罗塞尔先生曾经做过一件极为愚蠢的事。这位有三个孩子的父亲,这位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居然采取了荒唐的教育方法使自己的儿子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不幸。
吉姆是罗塞尔教授的大儿子,从他刚刚出生之时起,就一直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才华。
吉姆3岁时已经会阅读和书写了,这一点他和小塞德尔兹几乎一模一样。如果他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教育,他的成就绝不会亚于小塞德尔兹。
然而,这个孩子的不幸正是由他的才华引起的,吉姆不但有才华,也是一个开朗的孩子,喜欢把自己的快乐与他人分享。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他的这种快乐性格却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因为吉姆的父亲罗塞尔先生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也不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人应该谦虚,应该稳重,不要总是那么自以为是。
"吉姆,你又在嚷嚷什么?"当一天吉姆正在高声欢笑时,罗塞尔先生问道。
"爸爸,我又读完了一本书。"吉姆高兴地对父亲说。
"读完一本书是很平常的事,何况任何一本书都是有趣的;你用不着那么高兴。"罗塞尔先生说道。
"可是,这本书的确太令我愉快了。还有,我居然能把这么难懂的书读完,真是感到兴奋。"吉姆说道,似乎正在等待着父亲对他的肯定。
或许是由于吉姆的性格与他不同,或许是他认为受到了儿子的干扰,罗塞尔先生突然发怒起来:"你吵吵嚷嚷的干什么?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个本事吗?我看你就是个骄傲自大的孩子。你是在等待着我的表扬吗?告诉你,我永远不会表扬你。"
"爸爸,我做错了什么?"受到责骂的吉姆委屈他说道。
"当然,你没做错什么。但我警告你,不要成天叽叽喳喳的,这让人烦透了,"罗塞尔先生继续训斥儿子,"你不要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告诉你,你什么都不是。我以后再也不想听到你的那种赞扬自己的声音了,你是个笨蛋,你是在自欺欺人。"
罗塞尔先生说完"砰"地一声关上了房门。
站在门外的吉姆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他本想和父亲一起来分享自己的快乐,还想向父亲请教一些他不明白的东西。可是现在,他突然发现父亲并不喜欢他这样。
突然之间,他的那种良好的心态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种极坏的感觉涌上了心头,他的快乐和自信被另外一种东西所取代:我是个很糟糕的孩子。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看到吉姆脸上的笑容,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个原本极有才华的孩子最终一事无成。
听完塞德尔兹的讲述,哈塞先生默默无语地沉思了良久,他心里彻底信服了:一个心理受到打击的孩子必然会变成一个毫无作为的懦夫。
帮助孩子走出失意的阴影
每一个孩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在身体方面慢慢长大,心理上也在一天天地变化。
遗憾的是,父母们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体上,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心理的成长。
当一个孩子告诉他的父母"我感到难受"、"我很失望"时,粗心的父母往往会一笑了之。他们会说:"小孩子嘛,能有什么失意的感受呢?""别淘气了,你没有什么可失望的。"
然而,既然成年人有失意,那么,孩子也有。因为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们成年人在失意的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助,难道我们的孩子就不需要吗?
当然需要!
小塞德尔兹不到7岁就完成了小学教育,这当然是值得骄做的事。然而,他在学校的经历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尽善尽美,这其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一次由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中,小塞德尔兹倒数第一名。
那一次的比赛,是同年级中的比赛,也就是说一年级的孩子们就仅限于一年级,比赛在不同的班之间进行,二、三,四、五年级也是相同的比赛办法。这样一来,小塞德尔兹首先就在年龄上吃了亏。小塞德尔兹报名参加了50米短跑,他当然不是别人的对手。
事后,小塞德尔兹难过极了。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很重。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小塞德尔兹仍然闷闷不乐,见他这样,塞德兹认为有必要帮助他摆脱那种失意情绪。
"儿子,你还在为那件事难过吗?"塞德尔兹问他。
"我真是太笨了,竟然得了倒数第一名,太丢脸了"。儿子难过地说。
"是啊!得最后一名是不怎么光彩,可是你想到过其中的原因没有?"塞德尔兹问。
"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年龄。你想想看,你的对手都是比你大的孩子,这个很正常……"
"可是我不能因为年龄小就比他们差呀。"儿子不服气他说,"虽然我比他们小,可我的功课比他们都好,只有体育一样不行,这多丢脸呀。"
"不,你这样说并不正确。智力是能通过教育和勤奋得到发展的,但年龄却是任何人也不能改变的。他们跑得比你快完全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个子高。他们的腿都比你的长许多,如果跑得还没有你快,那不是太糟糕了吗?"塞德尔兹说。
"这也有道理,可是我毕竟是最后一名。同学们都在嘲笑我。"他还是很难过。
塞德尔兹知道儿子的性格,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而从不服输的人。正因为如此,他固执得往往去钻牛角尖。于是塞德尔兹进一步对他进行开导:"虽然你现在是最后一名,我想这并不能表明你的体育不行,因为这完全是年龄造成的。我敢肯定,等你长到十一二岁时一定会比那些孩子跑得快。"
"真的吗?"儿子问。
"当然是真的。因为那天我问过你们的体育老师。他说你的失败完全是因为那场比赛对你不公平,他还说你的体育成绩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最好的,他还专门给我看了成绩单,年龄与你相仿的同学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你差。"
小塞德尔兹似乎在眨眼间得到了一个真理,顿时从失意之中走了出来。
向快乐的蝴蝶学习
塞德尔兹认为一个人是否幸福往往取决于这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塞德尔兹把培养他良好的性格始终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有一次,小塞德尔兹又一次拿起那只捉蝴蝶的网来到了田野。各种颜色艳丽的蝴蝶在阳光下飞舞,它们欢乐的模样真是美极了。那些蝴蝶身上的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夺目。 他举起网的杆子向一只蝴蝶舞了过去,一下子就将它网住了。若在平时,蝴蝶会在网子里飞跳不停,想要挣脱出去。可是这一次,那只蝴蝶却一动不动地停在那儿,他小心翼翼地翻开网子,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又害怕它突然逃掉。
可是,当他把蝴蝶的翅膀捏在手上的时候,发现它已经死了。或许是他刚刚捕捉它的时候在无意中用杆子将它打死了。
其实,这是小孩子们捉蝴蝶的时候时常发生的事,对于那些淘气鬼来说,这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他们会扔掉死蝶开始重新去捕捉另一只。
不知是什么原因,在看到死蝴蝶的那一瞬间,小塞德尔兹突然难过起来。他认为自己无缘无故地杀死了那只蝴蝶是一件有罪的事。突然之间,晴朗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一下子就在他的心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他的心里只剩下了黑暗,一阵沉重的忧伤将他完全笼罩。
在以后的好几天里,他一直被这种犯罪感所折磨,认为自己残酷地杀死了一个小生命。
"爸爸,你说我是一个坏孩子吗?"他将心里的感受讲给爸爸听:"我害死了一个生命,我是个罪人,一定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不,儿子,你不应该这样想,"塞德尔兹决定安慰一下悲伤的儿子,"虽然那只蝴蝶是因你而死的,但这也不全怪你,因为你不是有心的。"
"虽然不是有心的,但终归是我弄死了它。"小塞德尔兹伤心他说道。
"可是,那只蝴蝶已经死了,又有什么办法呢?难道你能用自己的难过让它复活吗?"为了使儿子从自责之中挣脱出来,他尽力给儿子讲一些他能够明白的道理。"但那只蝴蝶是我亲手杀死的,我是有罪的。"小塞德尔兹说道。
"只要你以后不像坏孩子那样残酷地对待小动物,并关心和保护它们,我想上帝是会宽恕你的。"塞德尔兹回答道。
"真的?!"儿子兴奋地叫了起来。
第二天,他们一起到田野中散步。这一天天气好极了。天空像宝石那样蓝,几只美丽的蝴蝶在阳光之中欢乐地飞舞着。
一见到那些蝴蝶,小塞德尔兹的脸一下子又阴沉了起来,似乎在他心中又浮现出了那件不愉快的事。
"儿子,你怎么啦?"
"我……我又想起了那只蝴蝶。"
"不要再想它了。"塞德尔兹摸了摸儿子的头,"生活中有很多不愉快的事,很多事情都是我们不愿遇到的。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应该多想一想现在和明天,你看那些蝴蝶是多么的快乐呀!"
"是啊,它们无忧无虑,真让人羡慕。"儿子感叹道。
"你应该向这些快乐的蝴蝶学习,不要总是把什么事都往坏处想,你应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之中。"塞德尔兹告诉儿子。
[[i] 本帖最后由 lilah 于 2006-12-4 15:00 编辑 [/i]].
HANLI 2006-12-4 09:31
楼主辛苦了,谢谢,看后觉得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起到好的带头作用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SophieDAD 2006-12-4 16:19
好文章。先收藏再细看。谢谢LZ.
jack1124 2006-12-5 18:11
感谢耐心地细心地LZ.看来做家长的先要学习起来才行啊!.
wing_jiang 2007-1-29 21:52
好东西,要仔细研究!.
wuannie7607 2007-2-8 16:27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