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圆妈妈0206 2006-3-20 15:19
小学珠心算教学与训练
小学珠心算教学与训练
实践证明,珠心算教学与训练是一项健康有益的活动,不但培养儿童超常的计算技能,而且能进一步发展儿童的智力,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珠心算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珠心算本身的形成规律,合理安排教学与训练时间,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是提高珠心算教学与训练质量的关键。
一、确定科学的教学与训练途径
教学与训练的途径决定着教学与训练的基本模式。在教学与训练中只有客观地遵循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对象、培养目标及珠心算本身的特点,确定科学、高效的教学与训练途径,才能实现珠心算教学与训练质量的最优化。
珠心算是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的心智技能。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可分五个阶段:一、活动的定向阶段,即先要知道什么和怎样做;二、物质或物质化阶段;即借助实物或模型、图样等进行手的操作;三、有声言语阶段,却离开实物用出声言语完成活动,这是智力活动的开始;四、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进行与外部言语相似的默语活动;五、内部言语阶段,即凭借简化了的内部言语、不需要有多少意识参与就能自动化地进行智力活动。加里培林这一“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为珠心算技能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确定珠心算的教学与训练途径指明了方向。
珠心算教学与训练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课外兴趣小组提高型;二是课堂教学班普及型。后者又可分为课外与课内两种。
以兴趣小组形式进行的提高型,由于参加的儿童一般从一个或几个年龄相当的班中挑选出来的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儿童,所以教师要采取熟练珠算,逐步过渡到珠心算的思路进行教学。从加强珠算的基本功(即记数、拨珠、写数等)和珠算加减法训练着手,待加减算能算10笔两、三位数时,再引入珠心算。这样基本功扎实,进度快,有利于培养心算尖子,参与竞技。
对于全班进行的普及型,特别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最好走珠算与珠心算基本同步的路子,即从认识数开始逐步渗透珠心算的思想。在认识数时,对所教的数通过实际拨珠、模拟译珠(想珠)、描盘式图、做盘式卡等,建立起脑中正确、清晰的算珠映像。同时将基本加减算按拨珠的难易程度分类,边熟练珠算(主要让儿童仔细观察运算的过程与结构,明确什么情况下,拨珠动作应怎么做)边进行珠心算教学。在教学中,最好采用彩色盘式图,要求1—5盘式图上的算珠分别用五种较为活泼的颜色表示,并且每个数所表示的珠色要有一定的反差,中间的梁为黑色。6—9则是1—5组合而成。这样有利于儿童对脑中算珠映象的理解,也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引起他们对学珠心算的兴趣。这条途径教学要求低,进度慢,难度小,容易与数学课堂教学接轨,便于大面积推广。
二、安排适当的教学与训练时间
在加里培林看来,智力动作不同于操作动作(外部动作,实践动作),但来源于操作动作,是通过反复操作“内化”而实现的。所以要掌握珠心算的技能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
从目前开展珠心算的教学与训练情况看,教学与训练时间上安排不一,主要有以下两大类型:一是课内数学结合型;二是课外独立型。
珠心算的教学要求教师精讲,儿童多练,才能实现珠算向珠心算的转化。多练也并不是无限制花大量的时间练,必须有一个“度”。由于加减、乘、除、传票、帐表算等项目不同,其实质相同,都离不开加减算,所以每次训练时间长了大脑容易疲劳。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指出,任何一种过于长久和单调的活动,对儿童都是极其有害的。儿童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对儿童珠心算的训练,而忽视了对他们其它方面的能力培养和应有知识的掌握,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考虑到儿童的注意不稳定性及人的记忆与遗忘的规律性等因素。因此,在珠心算的教学与训练中,除了每次课间要安排些休息,最好让儿童到室外做些全身运动,如打球、做操等,以保持大脑清醒,调节精神和视力外,建议珠心算的普及型教学每周最好分散活动2—3次,每次30—40分钟;提高型每周最好安排课余活动5—6次,每次1至1个半小时,这样既能提高训练效率,又能使学习珠心算的儿童有时间参加一些其他活动,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是提高珠心算教学与训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知道每个儿童在接受、理解、记忆等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只考虑算法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儿童的接受能力等,那么势必影响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反之亦然。同时珠心算教学要求与目标不同,所以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区别。
多位数加减算是若干个20以内加减算组合而成的。如5392+4086,即千位上5+4,百位上3+0,十位上9+8,个位上2+6。不管有多少笔数或位数多么多,始终是两个数相加减,且同位数上都是20以内加减算。所以,在珠心算教学中,一般加减数先利用凑数、补数的方法熟练20以内基本加减算,在此基础上学习逐行多位数加减算。这种方法与儿童数学课中所学知识相联系,既适用于提高型,也适合于普及型。而乘法则不同,目前较为先进的有两种:一种是运用乘法九九口决(即表内乘法口诀)进行空盘前乘算;另一种则是运用乘数是一位倍数速算法(即一口清)进行空盘前乘算。两者比较,前者可以借助儿童数学课中所学的知识,难度偏低,适用于普及型,但对乘心算能力的增强不如后者;后者在2—9倍数乘算时,由于需要记每个倍数的本个与后进规律,同时掌握一个倍数的规律后,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巩固,才能运用自如,所以难度较大,一般的儿童不易掌握,只能适用提高型。如果一定要让所有的儿童都去掌握一种方法,那是不科学的。据国内某些地区在普及教学中尝试“一口清”结果,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不利于教学。除算与乘算同样情况,普及型应用乘法九九口诀的商除法进行除法运算较好,提高型则应用倍数一口清较为理想。
四、有效地指导教学与训练
珠心算教学与训练是珠心算理论和心理学、教育学等边缘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门学科。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小的精力创造最佳的教学与训练效果,是教学工作者所期待的。在教学训练中除了采取些趣味练习,讲故事、开火车、比一比等形式,激发儿童学珠心算兴趣,调动儿童积极性外,还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和珠心算学科的特点,把握珠心算教学的方向,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与训练效果。
1.要处理好“准”与“快”的关系
准与快的关系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一般的珠心算儿童(普及型),则强调准,准中求快,即先有质量后有数量;培养珠心算选手(提高型),则要求快,快中求准。
提高型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儿童珠心算方面的才能,参与竞赛,所以作为一名选手,特别是尖子选手,没有速度是不行的,起码不是一名好选手。比如:甲、乙两名儿童心算全国加减算赛题,5分钟时间,甲做30题,全对,而乙做了40题,对36题,尽管甲比乙准确率高,但乙对的题数还是超过了甲。当然这个“快”是相对的,它必须在掌握正确运算方法的基础上的“快”。由于“快”造成算题差错率高,但错的题一般有规律可找,答案与正确答案很接近,或多1或少1,或多1颗珠少1颗珠(即多5少5),或数字顺序颠倒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作为教练不必担心,应牢牢抓住这一时机,适当增加珠算的实际操作和增大珠心算训练题的难度等,有规律的错就会逐渐减少。
普及型就不同了,应着眼于质量,因为教育的目标不同,要求全面丰收。由于普及型的儿童能力差异远远大于提高型。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字上做文章,尽量让所有的儿童符合要求。
2.要重视听的训练
听是珠心算和珠算教学与训练中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珠心算教学效果看,无论是珠算还是珠心算,听是看的基础,一般先听后看,再听、看交替较为理想。由于加减心算时,看算题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按分节号或小数点进行分割计算,这样降低了难度,但不利于珠心算实力的增强。如果不分割一次心算下来,那么看的就要比听的难。所以先练听,待听心算过关后,再试练看,这样有利于看心算能力的提高。在进行乘、除心算时,应先看后听,因为听心算时需要记实、法,记忆的位数多,同时还要在脑中用心算计算出结果,难度较大。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一般听心算能力强的儿童,其看心算能力也较强,如我国的优秀选手吉林的李欣、解放军的王青等,她们的听心算能力都较强,一般可以听六位数以上的加减心算和多位数乘、除心算。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重视听的训练,听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开始阶段以听为主,以后以看为主,以听为辅,听、看交替,这样互相促进,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
3.加强珠算操作
从珠心算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珠心算来源于珠算,是珠算的最高形式。如果教练忽视了珠算的训练,那么珠心算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珠心算的水平就无法再提高。据珠算有关资料表明,日本的珠心算高手,不但珠心算的水平出众,而珠算的实力也令人羡慕。这一点是值得教练们学习与借鉴的。所以在珠心算教学与训练中,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好这一关系,珠算引路,珠心算渐进,即使儿童掌握珠心算的技能以后,珠算不但不能放弃,而且实际练习的难度要比珠心算略大一点。在练习中,教师也可以将珠算作为检验珠心算的一种手段,采用珠算与珠心算互查的办法,以加深儿童脑中算珠的理解。
总之,儿童珠心算是一门新兴的思维学科,有它独特的教学与训练方式,教师必须掌握其形成、发展及其教学规律,不断地探索珠心算教学与训练方法,才能使珠心算这朵民族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所有关心、热爱儿童珠心算事业的专家、学者、教师、教练们,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更多的儿童受益手珠心算。.
地球引力 2007-4-6 21:42
孩子正好在学,本来想打退堂鼓了,看了这篇文章又来了点信心,贵在坚持,希望能坚持下去,让孩子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