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了解国外的教育

fand 2005-8-6 22:16

了解国外的教育

移民眼中的美国教育:九岁儿子写论文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 “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 “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

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fand 2005-8-6 23:00

中西家教的几点比较
——访北京市海淀区艺术师范学校王燕纯校长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才,但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家庭在许多方面跟西方家庭明显不同。

  教养方式  中国更重视“传道、授业、解惑”,重视说教式的自上而下的管束教育,有尊长爱幼、守规矩、服劝导的传统。西方则主张开放式的实际锻炼,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比如,美国家教强调“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替孩子们开门”。美国人有一种共识:成人不要总是说教、命令孩子,而应“Stand behind, don't push”(站在后边,不要推)。孩子从小在家里就拥有许多权利,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游戏、图书,长大了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和结婚时间。家长对孩子的选择决不粗暴干涉,他们只是在一边给孩子当参谋。美国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词是“Try”(试试)。他们永远站在孩子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美国家教专家史蒂文说:“父母要舍得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这样他们才能学会以平等的方式和他人相处。”

  比较思路  中国家长更多地是对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即把自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甚至用别人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己孩子的劣势和不足。这可促使孩子虚心向别人学习,但也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我们家长不妨学学西方家长的做法,使用纵向比较:把孩子的今天与昨天相比较,看到取了哪些进步,做出了哪些成绩,让孩子在鼓励中依靠自身的积极因素不断前进。相对来说,西方家长运用鼓励、表扬多于批评、惩罚;中国家长则常常突出批评的作用,光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数落个没完,甚至有些家长动不动就打骂、训斥孩子,认为“反正是为孩子好,体罚有何不可?”其实,这种做法很容易挫伤孩子的上进心,并使孩子形成对立情绪及逆反心理。所以,学学西方的那种常识、激励教育是有必要的。   家教重点 中国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中国的家长就教孩子读书写字背唐诗,并且常把音乐、舞蹈、打球、远足、做手工等看做“闲事儿”。西方家庭却不这样。西方的父母们让孩子从小就听音乐、学乐器、欣赏名画和自然美景,并带孩子到大自然中旅游,到博物馆、科技馆参观。他们重视训练孩子的各种感官,注意开拓孩子的文化、审美视野,培养孩子从小就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美国许多专家不主张过早地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他们并不理解的知识,认为那样不但会使孩子负担过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而且会减少孩子的游戏时间,剥夺他们童年的快乐。专家们建议让孩子多享受些大自然的阳光和室外新鲜的空气,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勤观察、勤动手、勤动口,培养孩子在平和、自然、愉悦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对知识、对学习的兴趣,掌握各种能力。.

桃桃妈妈 2005-8-7 08:36

  谁都知道美国的教育方式是授人与渔,中国的教育方式是授人与鱼,西方、包括香港,大体实行的也是美式教育。但是有什么办法呢?美国地域比我们的大,但人口只有我们的零头还不到,我们有13亿人,美国到现在从来就没有超过3亿,在美国(包括西方国家)上大学并不是必须选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为什么?有福利保障啊。很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很少的竞争压力使美国人可以潇洒自如的享受自由开方的学习方式。

  而我们是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竞争异常激烈,现在又是教育产业化,择校,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家长摈弃培养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转而学习一些和分数有关的所谓实用的东西。在中国有谁敢说因为孩子不想上学了,那好,我们就不上学了,孩子你爱学什么就学什么吧,我们去美术馆,去听音乐会,去旅游,LZ敢说吗?恐怕也不敢的吧。LZ不也因为孩子进了一个好学校而欢欣鼓舞吗?

  .

桃桃妈妈 2005-8-7 10:29

  最看不惯有些所谓的教育学者专家以救世主自居,一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样子,抛开中西方根本的社会体制,福利待遇,国情国力,国家对教育投入等支撑教育的最根本保证的东西不谈,只在那里孤立的比较中西方的教育方式。要知道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离不开本国国情,国情不变,单比较方式,还要大谈中国教育方式的落后云云那已经不是不负责任,简直是误人子弟。

  那些专家学者们台上大谈西方素质教育的好,私底下哪一个不在拼命让自己家的孩子努力学习,考好学校,孩子成绩不好还不是也觉得脸上无光,考上了名牌学校也没听到有谁放弃了的,所以,如果哪位家长真听了他们的话,那才是愚蠢,真正耽误了自己的孩子。

[ Last edited by 桃桃妈妈 on 2005-8-7 at 10:33 ].

huaqiong 2005-8-8 08:42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桃桃妈妈[/i] at 2005-8-7 10:29 AM:
  最看不惯有些所谓的教育学者专家以救世主自居,一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样子,抛开中西方根本的社会体制,福利待遇,国情国力,国家对教育投入等支撑教育的最根本保证的东西不谈,只在那里孤立的比较中西方的教 ... [/quote]
顶!国情教育不能荒废呀,除非我们把孩子送出这个环境,那就必须是西方国家,连香港,新加坡都不行的..

小崴妈妈 2005-8-8 14:23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桃桃妈妈[/i] at 2005/8/7 10:29:
  最看不惯有些所谓的教育学者专家以救世主自居,一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样子,抛开中西方根本的社会体制,福利待遇,国情国力,国家对教育投入等支撑教育的最根本保证的东西不谈,只在那里孤立的比较中西方的教 ... [/quote]
非常赞同!.

文文妈 2005-8-8 14:42

中国的教育方式也正在走向多元化,在内地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努力学习提高升学率,还是不得不为的(昨晚就看电视里有一个县因为高考成绩不好,县委书记公开道歉)。
但是在上海,这个压力已经小了很多了,很多学校和家长能够考虑学习西方的教育方式了。就高考来说,在上海只要不太笨,还想读书,上个大学总是没问题的(这也算是很多人喜欢上海的理由吧)。如果家里有点条件出国读书也不算太难,据说莫斯科大学在上海招生,可以不看高考成绩,每月2000元RMB。所以旺网上的很多BBMM都在大力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特长,既使选学校也不一定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了,更看重综合素质。.

家有小女 2005-8-9 12:44

只可惜现在孩子的老师,包括本地的家长都未能领会到楼上的观点,大家盲目的跟风,导致辅导老师赚大钱,孩子家长累上累,国情是这样,难道不接受,恨自己不能让孩子去接受西式教育。.

雅虎 2005-8-9 17:24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fand[/i] at 2005-8-6 22:16:
移民眼中的美国教育... [/quote]
美国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得还是比较轻松的,上大学后反而要做很多研究工作,教授会给学生出很多题目,自己要抱着几十本书找答案,涉及的难度是通常比较高的。所以,跟我们这里的情况正好相反的。虽然轻松,但他们也没有人想放弃学习,读书好的人也不会少,最主要我们的感觉是学习内容要比他们相差几个档次,比如,他们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会把美国当今最流行的小说拿到课堂上来从头到尾的讲读,课堂配合DVD电影,不过播放一定要放在最后的一课。.

鱼宝宝 2005-8-10 12:12

上周和从加拿大回来探亲朋友吃饭,他们读三年级的孩子也一同回来,问起那里读书怎么样?一句话,"我们当父母的都不知道孩子在读些什么书." 没有课本,没有作业,所谓的作业,做手工制作的多.写写算算看不大到.学期结束的反馈表上罗列的很多项目,但是你要看语文怎么样?数学怎么样?看不到.更没有中国人理解的那个分数呀,排名呀."问了老师孩子有哪些缺点?被答复"孩子哪有缺点?好的,永远都是好的."孩子爸深入了解,总算了解到写作能力不够.孩子爸爸算是有事做了,上图书馆借书,抄词汇,给孩子背词汇.他们这次要买本厚点的英译中词典,回去对付儿子日益渐长的英文.当他们听我说上海的小学一年级要认多少生字,数学要学奥数等等,他说不上来在北美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的可比性,完全是不同的教育模式,他们的教育不是灌诉性.现在无法比,也许等孩子大了,学习的兴趣和承受力,北美的孩子可能比国内的孩子好些吧..

维尼妈 2006-3-9 22:04

同感,如果不出去,现在我们还是要应付考试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了解国外的教育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