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雷妈 2005-3-31 16:06
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买回来的其它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 “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 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 “是的,菠萝很重。” 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 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 “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 “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样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让我试一试……真好吃的!”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它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色的,沾上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下一次妈妈可能带回了一只螃蟹,孩子当然又会尝试去摸它,可是很快被螃蟹咬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这个东西跟菠萝不一样,它会咬人,妈妈可能建议说“你可以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咬了”,于是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他会发现螃蟹的许多有趣之处。再下一次,妈妈可能买回来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摸它,滚它,结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于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萝、螃蟹、玻璃制品,这些都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把握。 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帮忙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是给爸爸的,再拿一双给妈妈,最后拿一双给自己。心急的母亲可能会对他说:“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双6只,不就不用多跑几趟了?”其实,等待他自己去总结,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动脑筋思考问题。 他可能要这样来回跑了几个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样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做呢?于是他尝试着多拿一些,可是要么多拿了,要么少拿了,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后来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只才刚刚好。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对不对?所以,我们给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不要干扰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摘自丫丫社区).
小宝 2005-3-31 23:09
对于这个我要说两句, 拿让宝宝认识菠萝来说, 宝宝自己尝试不会如此全面认识的. 如果事事均由自己去探究, 去发现, 又如何理解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进. 个人认为, 要培养的是宝宝探究的能力, 适当放任,适当引导. 我想本文作者愿意大概如此吧. 但感觉写得太片面了..
duzhip 2005-4-1 12:59
用教训买经验?在常识性的问题上没必要吧。
我觉得如果宝宝问的话,你可以指引性地回答,宝宝生活经验少,在与新知识打交道时很盲目的,妈妈应该要引导的。.
雷雷妈 2005-4-1 13:14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duzhip[/i] at 2005/4/1 12:59:
用教训买经验?在常识性的问题上没必要吧。
我觉得如果宝宝问的话,你可以指引性地回答,宝宝生活经验少,在与新知识打交道时很盲目的,妈妈应该要引导的。 [/quote]
引导的时候,家长要多提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然后再告诉孩子答案。
其实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家长的答案不一定是科学的、严谨的,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回答,可以给孩子多一些想象的空间。
雷雷有一次问我:“妈妈,为什么天黑了,太阳就不见了?”
我说:“因为太阳要回家啊,它的妈妈也想它了!”.
小蛇妈 2005-4-1 15:52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雷雷妈[/i] at 2005/4/1 13:14:
引导的时候,家长要多提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然后再告诉孩子答案。
其实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家长的答案不一定是科学的、严谨的,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回答,可以给孩子多一些想象的空间。
雷雷有一次问 ... [/quote]
我儿子也问过这个问题,我们当时按照正常的思路告诉他太阳转到地球的背面去了。并且拿出了家里的地球仪,演示给他看。他能理解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样的话会不会对他来说缺少了想象的空间呢?.
雷雷妈 2005-4-1 15:59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小蛇妈[/i] at 2005/4/1 15:52:
我儿子也问过这个问题,我们当时按照正常的思路告诉他太阳转到地球的背面去了。并且拿出了家里的地球仪,演示给他看。他能理解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样的话会不会对他来说缺少了想象的空间呢? [/quote]
我觉得看年龄吧,3岁以前的答案可以模糊些,带点童趣,等到5、6岁了,就按照正常的思路去讲。.
风和日丽 2005-4-1 16:21
雷雷有一次问我:“妈妈,为什么天黑了,太阳就不见了?”
我说:“因为太阳要回家啊,它的妈妈也想它了!”
呵呵,多多问我时,我也是这样回答他的。
我之所以这么回答是为了让他有想象的兴趣,我想等他稍大一点他自然会明白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不急啊。.
雷雷妈 2005-4-3 14:19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sunny[/i] at 2005/4/1 16:21:
雷雷有一次问我:“妈妈,为什么天黑了,太阳就不见了?”
我说:“因为太阳要回家啊,它的妈妈也想它了!”
呵呵,多多问我时,我也是这样回答他的。
我之所以这么回答是为了让他有想象的兴趣,我想等他稍 ... [/quote]
握握手。.
雷雷妈 2005-4-3 14:20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千零[/i] at 2005/4/1 16:59:
雷雷妈,我又要推荐你看“万千教育”里的一本书了,昨天我刚刚翻到,就是讲这个发散思维的,和那个美国课堂上灰姑娘的那个案例是如出一辙的。 [/quote]
谢谢你的推荐,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套书?.
中中妈妈 2005-4-4 10:53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duzhip[/i] at 2005-4-1 04:59:
用教训买经验?在常识性的问题上没必要吧。
我觉得如果宝宝问的话,你可以指引性地回答,宝宝生活经验少,在与新知识打交道时很盲目的,妈妈应该要引导的。 [/quote]
同意. 又要有引导,也得留想象的空间..
雷雷妈 2005-4-4 11:21
千零同志,大家都在等你呢!
你这么总是把话说一半,让我好着急。.
笛子妈妈 2005-4-4 13:14
教育孩子还真的挺讲究的,需要方法,讲究科学。但有时候又要顺其自然,不能太苛求。我想说旺旺网真的很好,省时间,少走弯路,认识大家真好!.
玫瑰玛丽 2005-4-4 13:41
这个问题记得在第二次讲座的时候讨论过。就是“孩子是个科学家”那次。.
雷雷妈 2005-4-4 17:31
“万千教育”已经在当当网上找到了,等我研究好了,再向大家汇报。.